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21683|回复: 0

印学形成的几个阶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7-18 20: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印学形成的几个阶段
+ l/ b; v; `# v沙孟海5 ]; K1 R1 T6 t/ ]! M/ y
印章很早就有,一般上溯到春秋战国。《双剑?古器物图录》著录安阳出土三颗铜玺,标为商代,虽然不是科学发掘所得,其中一颗图案与商代铜器上所铸族徽相似,可能就是商代作品,或者是西周作品。; W; b* o9 h  B- F0 a/ X: w( p
商代甲骨卜辞一般有卜人具名,可以说这批卜人便是最早的篆刻家。但不是印章,不算数。  U1 `0 q# Z; c1 Z
古代制作印章的人,历史上都没有姓名。三国时代曾有印工杨利、印工宗?,见《三国志注》。原文是“印工杨利从仲将(韦诞字仲将)受法”《广印人传》读破句,误题“杨利从”,应更正。杨利、宗?既然是著名的印工,他们一定是自篆自铸的专业工作者,这可算真正的篆刻家了。可惜那时只当他们是普通工人,社会上还未把印章铸造看成一门艺术,自然谈不到印学(那时有所谓“相印法”,用法术来占吉凶,纯是迷信东西,与印学无涉)。4 w6 `& P% a* S5 j
中世纪有些封建帝瑟瑟为了重视国玺,命令当时文学大臣书写玺文,如后唐庄宗命令冯道书写玺文,宋英宗命令欧阳修书写玺文,......刻者是谁,史无明文。冯道、欧阳修只会篆,不会刻。刻的人只会刻,不会篆。今天讲印学史,当然数不到他们。
: g' g; K& y4 T  `: D会篆会刻的印学家,应该首先推北宋的米芾。
. V* z( z8 J$ F" F+ v: h: m过去讲印学史的,或者认为明代文彭、何震是印学的开山祖师。或者认为元初赵孟?是第一位印学家。赵孟?精篆书,擅长印学,特别是细笔朱文印,姿态柔美,比较专门,为后世所推重,称之为“圆朱文”。但未听说他是自己刻的。当时所用印材,一般是铜、玉、牙、角、水晶、黄杨这类,质朝圣乐易受刀。文人只写不刻,也是常情。世称米芾各印出于亲镌,我起初不相信。但是米芾讲究篆书是事实。上海博物馆藏《绍兴米帖》,是他篆书代表作。再看米芾自用各印,多数刻划粗拙,与同时代欧阳修、苏轼、苏辙等人所用印章刻划工细完全两样。说他自己动刀,是有理由的。
7 ^- b! Q5 P$ K; Q* O法书,名画的鉴定,盖印作“印验”,唐朝就有。随着宋代“文人画”的兴起,诗、书、画作家踵事增华,逐渐有在名款下加盖印章的风气,既表示郑重,也增加美感。故宫博物院藏《褚摹兰亭》米芾跋后连用“米黻之印”、“米姓之印”、“米?之印”、“米?”、“米?之印”、“米?”、“祝融之后”苹果了。这种做法,可说是他所独创,以往不曾见过,后世也少有(只有赵孟?、张风等少数人有过)。米芾所著《书史》、《画史》两书中都曾有几条论到治印与用印问题。如说:“印文须细,圈细与文等。近三馆秘阁之印,文虽细,圈乃粗如半指,亦印损书画也。”“瑟瑟诜见余印记,与唐印相似,始尽换了作细圈,仍皆求余作篆。”米芾的时代比赵孟?要早二百年,他既然能自己篆印,自己刻印,尽管篆法刻法都还粗糙笨拙,我认为应该算他是“筚路蓝缕”的第一辈印学家。% Q! d2 u2 g5 A+ I9 b8 W
与赵孟?同时的吾丘衍,年纪小于赵孟?十八岁,两人是文字交,很要好。“倒好嬉子”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赵孟?做大官,吾丘衍在杭 州设私塾教书过活,人品也高。吾丘衍著《学古编》,其中主要部分《三十五举》是最早出世的一部印学的理论指导书。我们从夏溥所写《学古编序》了解到吾丘衍有关治印的事实,如说:“......余候先生好情思,多求诸人写私印,见先生即提新笔书甚快,写即自喜。余‘夏溥小印’,先生写,可证也。”又说:“......遂变宋末钟鼎图书之廖,寸印古篆,实自先生倡之,直第一手,赵吴兴(孟?)又晚效先生耳。”夏溥只说吾丘衍写印,未说刻印。今天能看到吾丘衍印,恐怕只有杜牧《张好好诗》墨迹后面吾丘衍篆书观款下所押“吾衍私印”、“布衣道士”两颗白文印,纯用汉印体制,肯定是他自篆,但不是自刻。有夏溥的话为证。夏溥推崇吾丘衍说:“寸印古篆,实自先生倡之”,“赵吴兴晚效先生”,可能也是事实。
7 N; i; ]' _# l- O& p  |. O! E; J赵孟?、吾丘衍两人同时,可定为第二辈印学家。: @( |  F" ]% H
第三辈印学家无疑是元末王冕。王冕用花乳石刻印,这一发明,对印学创造提供了有利条件。明、清两代印学大发展,与花乳石的应用大有关系。不过,王冕仅仅是个浙江诸暨九里山中卖画过活的穷书生,声望不高,对当时文艺界影响不太大。我们从他流传下来的画梅墨变卷轴中看到他自用各印:“王冕之间”、“王元章”(大小两方)、“元章”、“文王孙”、“姬姓子孙”、“会稽外史”、“方外司马”(或释句曲司马,误)、“会稽佳山水”,皆是白白文。“竹斋图书”是朱文。各印氦汉铸造凿,无一不佳。“会稽外史”、“方外司马”、“会稽佳山”三印奏刀从容,意境更高,不仅仅参法汉人,并且有他自己的风格。印学到王冕时代可说已经成熟了。可惜流传不广。王冕的姓名,由于《儒林外史》开头说到他,所以出名。他的印,很少人看见过。
9 `( d' J7 ^4 a' A2 f: m3 `明代喝期大名鼎鼎的两位印学家文彭与何震,当然是第四辈的印学家了。印学到他们的时代,不但成熟,已开始跨进鼎盛阶段。在我国文艺园地中开出了一朵灿烂的鲜花。文彭年辈较长,后世推崇他为印学的开山祖师,不是偶然的。但文彭治印,起初也是只篆不刻。《印人传》说:“公所为印皆牙章,自落墨,而命金陵人李文甫镌之。李善雕?边,其所飧花卉皆玲珑有致。公以印嘱这,辄 能不失公笔意。故公芽章半出李手”(李文甫名石英,见《印人传》后附印人姓氏)。后来文彭无意中在路上遇见子驮着几箩筐青田石,他全部买来,用作印材。从此专用青田石治印,方便不少。
& K& Z5 V* H' `8 }8 Q" `0 v每一门学问,总是积累好多人好多次的经验,逐渐形成,逐步发展地来的。印学创作,从米芾到文彭、何震五百年中间的发展过程大略如上述。我把他们分成四辈,四个阶段,是否妥当,在座有不少博雅宏达的专家学者,请求各位指数. 8 Y' D9 r& c: y' Z: l8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