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帖子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80
- 注册时间
- 2003-1-15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21769
- 点评币
-
- 学币
-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艺术批评,请走出与艺术家“合谋”的小圈子, D( G8 ~+ q# \* q( w. J
艺术批评,请走出与艺术家“合谋”的小圈子
( K# k1 q5 G- V& ^ i- p 2005-8-13 16:085 Q0 \6 F3 c2 ~1 u/ n
在艺术市场日趋火爆、画价飞速上扬、画展越来越多、画作风格与样式越来越出奇的今天,如何推进艺术整体往更加良性的方向发展,如何发挥艺术批评的作用,如何解释艺术与社会的关系,便成了艺术界所必须面对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笔者近日采访了享有盛誉的当代美术评论家、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新闻传播学系主任杨小彦博士。7 I; ?4 F. e7 S' Q
% D. \1 W) j! j* _3 u ■采访人:吴聿立$ A0 b i, G# n& @& i" j
■被采访人:杨小彦
0 O: [8 Z) ^1 g* D3 b. {& D! T
: Q" `, l* {) q$ m 杨小彦,视觉理论学者,艺术批评家,艺术家,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新闻传播学副教授,博士。8 G5 b* ^2 L: t4 l5 \) _, B1 X
艺术批评现状
L, c$ R$ E& B8 v% O& ~( \ 批评家与艺术家合谋$ O* T+ K( m8 [& f5 E# j
笔者(以下简称“吴”):从某种程度上讲,文艺市场的繁荣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文化水准高低、社会环境优劣、综合实力强弱的重要标准之一,而文艺市场的繁荣又需要有健康的美术环境。作为艺术批评家,你认为怎样的艺术生态环境才算得上是健康的?杨小彦(以下简称“杨”):构成艺术市场有五个关键因素:一是艺术家,是生产者;二是画廊,是推销者;三是收藏家,是投资者;四是批评家,是评判者;五是公众,是接受者。这五个因素的互动,就形成了我们所说的艺术流通现象。从这个角度来说,一个健康的艺术生态环境,其实指的就是这五个因素之间的良性互动。一方面,他们各司其职;另一方面,他们又各有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评判、展示、流通和收藏。一个良性的艺术生态环境,一定不能缺少这五个因素,更不能缺少彼此之间的互动。0 w7 S# ?& r0 v& F: C/ {3 T
吴:在这一艺术生态环境中,批评家的作用是什么?6 h8 f" K& G: J# b. J; x4 G0 z
杨:毫无疑问,艺术是有价值的。不论是艺术家还是评论家,他们都应该重视艺术的价值。所谓艺术的价值,说到底就是从它和社会构成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来决定的。这一点显然又有悖于艺术市场的流通。我想我们正是从这个角度来评判艺术批评家的作用的。" Y$ [6 N0 r* E% i) d8 A4 S8 J
有的人以为,在一个艺术市场中,批评家的作用在于对艺术作品进行定位,而艺术品的价格则取决于这个定位。其实,艺术批评家很难完全做到这一点。艺术品的定位仍然要交给市场本身。那种流通得很好的艺术品,往往得不到批评家的关注,或者相反,那些让批评家激动的作品,往往缺少一个良好的市场前景。那么,对艺术批评家的作用又如何看待呢?在我看来,批评家的作用是象征性的。也就是说,一个批评家的工作,其实主要是针对一个象征领域,比如艺术趣味、艺术风格、艺术思想,乃至艺术家的名声,都只具有象征意义。批评家对于艺术家所形成的名声,对于艺术品所具有的品质,都起到了一种象征性的作用。于是我们就发现了一个现象:批评家和艺术家在象征领域进行“合谋”。这种“合谋”表现为“小圈子”现象,出现“小圈子”式的吹捧。坦率地讲,艺术界目前所缺少的就是和吹捧相反的批评,所流行的正是“小圈子”式的吹捧。这可能是目前让艺术批评裹足不前的主要原因。艺术界需要批评,因为只有批评才能促进艺术的良性发展。如果批评只关心在象征领域如何与艺术家“合谋”,艺术批评就会失去活力,就无法对艺术和社会的关系发表更好的意见,也无法看清艺术在社会中的真正影响力在哪里。一句话,如果艺术批评不对社会发表意见,不在象征领域承担批评的作用,艺术批评是没有多少意义的。2 Z5 @+ ?2 L8 C* v1 H, h. A6 ^
艺术批评困境
6 c8 I* X5 p2 r e9 Z' x 失去对价值的清醒判断力- ?' p( f( ~. @" v+ T. a# {
吴:你觉得艺术批评在今天的艺术生态环境中尽到它应该尽的责任了吗?$ q0 x9 |; |/ u2 o
杨:艺术批评在今天的状况比较让人担忧。因为我们看到“小圈子”式的吹捧太多了,这种吹捧长期以来一直都在损害艺术批评的名声,也让艺术批评不能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在一个只有合谋而没有批评的状况中,很难想象会有真正意义的艺术批评的存在。
9 ]. G9 p" I7 t. Q 更重要的是,如果艺术批评不发展自身,如果艺术批评只关心艺术内部的问题,而不研究艺术和社会的关系,艺术批评是没有多大用处的,这是明摆的事实。我的意思是说,如果只有合谋,就一定会导致艺术批评陷入困境。今天,艺术批评的困境表现在:首先,它无法在新的现实条件下有效地评判艺术与社会的关系;其次,它无法更好地自我更新,从而保持艺术批评所应有的批判力量。再次,它逃脱了对价值的说服力,它甚至失去了对价值的清醒判断。
- y/ C- H. F' g4 p% b* |$ _ 吴:那么,艺术批评如何才能走出你所说的困境,如何来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呢?
9 z* `, V1 m+ r& v7 U 杨:从现实来看,合谋和吹捧到一定程度就会维持不下去了,这很正常。现今的状况是:当年投身当代艺术运动的年轻画家们,今天大多已成名,商业上也极为成功。对于他们来说,所谓“革新”是没有意义的。他们眼下所关心的事,更多的是如何抬高画价以争取更大的收益。这并没有什么错,但是,如果一个艺术批评家过于轻率地在这个已经成型的艺术市场中获利,它就一定会失去在价值问题上的发言分量。8 _" {* o2 m' k# w) k+ e
所以,艺术批评一定要走出合谋的圈子,寻找自己的学理基础,保持对价值的清醒判断。2 ?4 R# P2 g+ E- {' N6 c- W
我的意思是说,艺术批评要发展,就得把它看成是整个文化研究当中的有机部分。也就是说,艺术批评家应该确立基本的人文价值观念,应该努力成为一个独立的文化学者。批评家不要过于轻率地在市场中获利,不要轻率地进入一个交换的领域。要知道,对于市场来说,任何获利都是有代价的。用批评去获利的代价就是失去对价值的判断力。
7 s9 z% {$ W2 R% n2 u/ a) n6 Q ! p8 W4 J9 U, V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