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帖子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20
- 注册时间
- 2006-6-24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132
- 点评币
-
- 学币
-
|
文章提交者:王青汉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x+ v) p# [/ V* y' D
1 r2 y4 |/ z- H% M+ w1 H永别朱熔基!; ^( Y ^( P7 {9 K( k, U1 T7 b, H
送交者: 黄叶 于 Thu Dec 26 16:41:50 2002:$ U5 _! e4 q' f" O1 D! |" t
7 y* r* q0 O4 E& t' t 不久前朱熔基到香港高喊“我爱香港”,又表演了一次***戏。这种" h+ s9 L+ N6 S* G/ T- J
令人肉麻的口号,当年朱熔基到美国“消气”的时候,就曾经喊过,不过
9 z1 ^& U5 S9 D8 Z4 z9 X# G用的是英语罢了,而他倾吐爱意的对象则是美国和美国人民。作为中国的$ I0 ?! w/ E5 G
总理,跑到美国去“爱”别人的国家和人民,不能不让人反感。那么“人$ N) k5 V2 V; L6 U/ v
民的儿子”朱熔基,又是怎样“爱”中国和中国人民的呢? - X* ?& F! ~+ X# _9 v* ? \
9 M( o) C2 K: q 当今太上喜欢演戏,演的是滑稽剧,似乎颇有些娱乐效果,让人在开8 ~/ H' {+ `8 N3 H) e, b3 K
口一笑之余多活几年。而朱熔基演的是“主旋律”的“清官”剧,却很能/ x5 v- r& S! D- w
欺骗一些善良的人。当年朱熔基喊的口号“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
* g) f# j1 A( N$ U0 e% U7 Y渊,我都将一往无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准备一百口
( \& K; p1 L8 M. y- _$ N棺材,九十九口留给贪官,一口留给自己”云云,让很多人热血沸腾,似! p& {$ e o1 S0 z
乎苍天有眼,又一个包青天奇迹般地产生了,中国又有希望了。 ; o2 _' q, J" E# J
1 |# N0 [$ M. E1 j 八九年朱熔基一曲“劝千岁杀字休出口”给听说的人留下深刻的好印
6 r1 X' v/ x/ k& Y4 h象,加上他被打为右派的经历,人们似乎有理由相信他会有些正派的品格
5 f- C3 i1 ^% P9 N- V/ Z2 c。但是不少清醒的人根本不相信什么“青天”,对这位横空出世的人物仍, U# I6 b) { n* \0 w5 o7 o' ]
然“听其言,观其行”。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位“青天”表现出来的,无) \2 z0 E5 _9 X. G/ L$ `
非还是那些刚愎自用、好大喜功的党国官员的共同特色。 ' Y: ~. ?& c5 z) Y5 i0 a0 C0 r' K
1 A" x5 V# m5 }2 ?8 ]$ u7 y 在作副总理主管经济时,“懂经济”的朱熔基对於过热的经济,不是5 H6 N6 ~8 I4 g* r# E6 T3 _3 _8 i7 J
对症下药地约束政府投资,压缩政府开支,制止政府部门参与市场经商,1 { I1 b" {% u3 A3 {
而是严令银行紧缩银根,收缩贷款,於是银行纷纷拿私营企业的贷款开刀
3 a( B* t0 ]4 f& U0 `, m,撕毁贷款合同勒令提前还贷,而朱熔基对国营企业的烂帐“三角债”却
$ H. [( _+ q5 Z) B4 n) l5 ^继续投入大量银行资金。结果中国经济活力所在的私人企业大量倒闭,经" c! i% s6 b3 }: K# V/ z
济迅速降温。从增长率的数字上看,似乎是达到了朱熔基期望的目标,于
, t- S9 J3 D/ [' W' V0 F1 Y. |是朱熔基得到了“经济沙皇”的称号。朱熔基对自己让经济“软着陆”的
# k* R' ~$ C9 A6 U绝技颇为得意,在记者面前吹嘘自己凭此足可以得到诺贝尔经济学奖。实
" b* U1 t# b( y/ d% C( j/ h. E( u0 |际上,正是朱熔基的这些得意之作,在后来使得中国经济陷入长期衰退,
! o5 L- P1 H0 `+ Q; c3 B直到现在仍然没有可能复苏。 6 L0 \# b3 [( s. n U( {! S3 L
) u# R5 q2 j5 r$ U5 D4 X 朱熔基还向全世界宣布台湾的民主“是个笑话”,又一本正经地保证( I# X; `9 a J( J! s
将赖昌星从加拿大弄回来后“不判死刑”,明明白白地表现出这位总理对
% S! l; }; Q( ?2 n, U现代社会一些基本知识的见解荒唐,他自己才真正“是个笑话”。当然,+ N' d3 @9 `2 Q
同无能的***相比起来,朱熔基非常能干,能干之处就在于非常能敛财、
, m: P0 I) O2 O+ q; k花钱,这就是所谓的“懂经济”的主要表现,也是朱熔基自豪的资本。正) d, c$ Z: Q$ e
是因为能干,朱熔基极爱虚荣,听不得不同意见。为了他的面子,老百姓: F4 }: p' J! X M
付出巨大的代价,“不惜一切代价”是朱熔基的口头禅。朱熔基给人印象% F" i" g+ Z3 S0 z
深刻的地方之一就是爱摆弄些数据,有时候一兴起就信口乱吹,比如二○0 Y. j+ e- |* m- u. e+ A1 Z) |
○二年两会记者招待会上,朱熔基吹嘘本届政府“建设了九万五千万千瓦) Z+ D4 R; M" w* Z4 ]* M
的电站”。实际上到一九九八年底,全国总装机容量才二万七千多万千瓦
. |5 l$ |; H O- X3 o% D1 C9 a。人民网发布的全文,到后来又不得不将这句牛皮删掉。
& q9 T( z' E' _' G9 C
9 f& T+ R9 k7 f 由於户口制度造成的城乡隔离,农业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一个行业,虽+ A# p# g* I5 y2 f
说每年有四亿多五亿吨的粮食产量,平均到人头,产值还远不到一千元,( |+ Y* m- b; `1 u& ]0 f% a& B" H
但这却是在没有其它收入时,农民年收入的一个大头,同时粮食市场本身; X% X' y2 @$ t b$ T& j
也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从八十年代初开放粮食市场以后,国营粮站形成的
c) v/ q. F V$ ~垄断格局被打破,粮食相对自由地在市场流动,农民和市民都得到好处,6 |# {- j- v0 q X- T6 `/ l
这对农民的现金收入逐年增加有着现实的意义。
* x s2 x' @9 m! ~4 z, d' c5 s9 I6 x( `
朱熔基曾对全世界吹嘘,中国的粮食储备可以供中国人吃两年。后来
" c( w+ B' U4 h- p8 I+ s- F却发现粮食系统有两千亿元的亏空,粮食储备几近空虚,朱熔基的大话才8 W( q0 B+ `" {$ h
真正“是个笑话”。朱熔基恼火之余,就搞起所谓的“粮食系统改革”,. M9 [9 { |' h( ]: M* P
试图重新恢复粮食系统旧有的垄断地位,再搞统购统销那一套,比如规定
. m3 x- ?; u9 w M1 X长途调运粮食必须通过国家粮站。本来粮食系统由於态度恶劣、压级压价& ~* K5 W4 ~3 `9 H: }3 a
、收购粮食后不给钱而给白条,深受农民痛恨;而私人粮食贩子由於竞争
& x" H3 w2 @, c2 W2 n4 W,会相对公平,出价总是高于国家粮站,更主要的是给现金,对农民增加
5 p! u4 S" v* y8 f* D3 ]' \收入少受气有着实际意义。再加上T•W、F•B,粮食系统在一九九八年就/ ?; ~3 L8 X" G& z# i/ a6 Y
已经实际破产,地方粮站已经纷纷准备解散。由於朱熔基的改革,粮食系" u2 I$ `1 r+ F! k+ D8 u
统起死回生,重新获得垄断地位,对农民变本加厉地压榨。这种“改革”
2 ~4 J( {4 C+ m- A" N由於逆潮流而动,经过三年多回光返照,最后不得不重新放开粮食市场。
8 @" o" G# Z4 D3 A6 H粮食系统的亏损累计达七千亿元。不光是粮食,棉花、蚕茧等农产品在八1 J9 L2 B% p0 V. L7 `: e Q$ T2 v
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都曾有过国营和私营企业的价格大战,朱熔基重新垄/ t* s4 l9 ?: {+ g
断市场的“改革”,虽然暂时消灭了这种现象,但最吃亏的是农民。按照
E% k5 B( b2 q" m, l" L+ P' Z A4 F政府的数字,农民年收入的增长率立即大幅度下降到2.1%,受到直接打击+ u# u i( F) p8 V
的是原本活跃的农村经济。 : j- \& W6 |+ h; U: x
3 v- C3 Z! d1 l1 S: ]
朱熔基的粮食系统“改革”和其它农村政策带来的恶果,就是严重打
" ?$ K, G2 @2 C* |$ D* C8 b击了农村经济。广大农民不仅在经济上蒙受巨大损失,而且因此丧失了相
' T& I: Z- R1 D( k$ I3 g, u当多参与市场并扩大市场的能力和机会。这不仅使农村经济萧条,对於城
. A9 M) C, Q3 d市经济也有着很大影响,因为农村同样是城市工业品的巨大市场。八十年) F; b$ k# A/ Q& e8 U8 z
代初由於土地承包制度、粮食市场开放,农民有了现金,就成为中国经济
$ N& s! O8 r2 K3 l9 X: z$ D起飞的初始动力,而农民本身也是改革后最早最活跃的商人,由此产生的
5 g5 n4 V5 W$ a) f乡镇企业是中国经济最活跃、最生机勃勃的力量。而九十年代暂住证、身
9 I$ F% U+ [% E2 K份证等等强化隔离制度的政策出台,各级公安根据这些强化政策,“靠山: [$ l. O6 t- e" R
吃山”,对进城农民进行盘剥甚至任意抓捕收容,更加上地方政府的超高
* C% r/ Y U) x/ q/ V1 g' L额人头税,一方面掠夺了农民微薄的一点进入经济活动的原始资金,并增
% }" `# \% H8 ]加了人身和财产风险,使得广大农民在经济活动中几乎没有机会,更不用1 ?0 S# _. x) Q9 I
说像八十年代那样迅速增加收入,另一方面农民购买力大幅度降低,直接& Y1 v I0 ^& b! z5 I8 L
影响到城市工业品的销售,这与经济萧条有着直接关系。没有购买力的人
' R) J9 s8 r: R, P口,绝不会成为市场。对比一下八十年代的情况,农民只要有当地的介绍; G8 ^9 [9 @: O4 [) {( t
信,就可以到各地经商而不会有失去人身自由并损失财物的危险,那才是
! G* a) v# V* Z8 ?0 F7 Y& L农民大展身手的好时候。 7 Y5 N7 ~% v' Q* W/ x
& Z- I# e* H9 E1 Q; \" p 当然朱熔基可以拿出许多数字说明自己能干,比如二○○一年的财政
$ Y6 p9 @- Z0 x5 d4 s& y! [! B* w9 G收入达到一万六千三百七十一亿元,比上年几乎增加18%,与同期的经济增
: C/ P5 W2 _6 _% Z( \长率7.3% (国外专家以为实际只有3.5%)相比,高出好几倍,是一九八九年8 m k$ X5 r- r; o
财政收入的6.2 倍,而同期的国民生产总值则增加到5.6倍,低于财政收入
6 t9 r0 t7 |/ b4 C: g增长速度;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二○○一年中央财政收入达九千一百七十5 }$ U7 W3 V- r3 c$ {
四亿元,是一九九四年的 6.2倍,同期国民生产总值只增加到2.1倍,即中
: l3 L/ ^5 S- L8 g3 c) ]央财政收入的增幅是同期经济增幅的几乎3倍整!再来对比一下,一九七八, k. N/ P' ^9 |& e/ f
年全国财政收入为一千一百多亿元,一九八九年为二千六百多亿元,再考
( I% |& S/ p* d. S6 F% }+ `3 O虑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幅度很少,只有37%;而同期经济增长则远远高% C& l4 @/ ?( r' o
于财政收入增长,国民生产总值增长到一九七八年的2.71倍(不扣除物价因
6 ~; \9 F1 @/ @$ w& ^+ _7 K# p素为4.66倍)。由此可以看出朱熔基在为中央政府敛财方面,确实非常能干0 j2 \1 L$ b, w* e& m
。风行一时的电视剧《雍正王朝》中,残暴的雍正皇帝被翻案、吹捧的一4 [" `6 ?- ^# A/ x" Q+ b+ `; J
条主要功绩就是国库的银子增加了几倍,看来真是“与时俱进”,价值观; ?% r& T! S& h& V* n
念变了,朝廷越能聚敛越值得称颂。然而,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税收高
& ?. c, }( F, ?: E" w速增长绝不会是好事。经济萧条时税收高速增加,只能说明商家和老百姓 }$ H. W P2 P4 Z4 c
手里的钱必定减少了,投入再生产和消费的资金必然跟着减少而导致经济; b c5 \- O$ i5 M4 o* q* C, c# ^
进一步萧条。一些马屁代表居然大力歌颂每年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 J1 k5 [0 u6 c9 {, k, B f" c! }
比例增加一个百分点,争取二○○五年达到20%!老百姓还活不活?! % ~7 g3 J4 G6 U z& d, G
- e: X/ `9 v# d$ l: B+ Q* M2 W L6 D 在朱熔基管经济期间,他搞的改革之一是两税制,即中央政府直接对+ @$ o7 z! P, [* t& ?
地方征税,地方税收分开征收,这与过去由地方税收上缴不同。这样,中% K$ Z4 F3 ^; O0 |+ b! P/ L
央财政的口袋迅速鼓起来,而地方税收却大幅度减少,且中央财政对地方
* r7 Q5 g) l1 A% H, H2 ~' f. q4 [的反馈却不成比例。另一项所谓的“改革”是财政下放包干。这包括县级' W: k. ~# f5 O3 Z& j3 D2 E8 \
和基层政府一方面必须上缴上级政府定额税收,而县级和基层政府的财政; o4 A6 W; V* K6 {" O
预算必须自己解决,上级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是不管的。由於政府规模急: z& [- A* \2 E# `6 X* G* K+ X
速扩大,基层政府就对农民任意征税,残暴压榨农民,这是导致广大农民/ k( r* C9 p# V U8 k
在九十年代中后期急剧贫困的直接原因。对於城市居民来说,每月八百元7 {: g) S V/ F2 s# s N4 E) q' O4 ?
才会征收所得税;而农民无论老幼,无论有无收入,都是按照人头征收。
$ j+ X7 j1 v- g9 L正是由於人头税对老百姓极尽压榨之能事,贫者尤其无法承受,美国宪法
# [4 _. R, ^$ j8 K' {( n# {明确规定不得征收人头税,中国在清朝也曾改为“摊丁入亩”,“人口滋) p6 k% R' ?7 Y7 h2 ~
生永不加赋”。乡、村级政府为了上缴财政,大量借贷,甚至借高利贷,
1 A2 H. q( j$ g6 ]' q$ D不仅导致大量地方政府债台高筑,处於破产状态,而这些强加在农民头上
7 j9 ]' N' X0 `3 L0 T的债务,进一步加深了农民的贫困。这才是朱熔基“成功”的税收改革的9 o8 O- s9 G& p% _
真实面目。这种税收改革,是以农民急剧贫困为代价的。对於农民的处境2 }0 Q- v O4 v/ U" z3 r) }
,朱熔基不是按城市居民的同一征税起点来对待农民,从而彻底缓解他们
# \. {# C( A% x' L1 ~8 i5 V的税赋压力,而是准备将农业税率由5%提高到8.4%,从而将农业税额由三1 V+ M, |- G% j
百亿元提高到五百亿元,以为他再发个文件什么的取消其它杂税,拨出二
" J! ?9 U5 b9 O3 @. e; O, z) t! m: ~百亿元补贴一下,基层就不再向农民乱征税了。如果这就是全部问题所在0 e) e4 r2 R0 E0 Q+ _. \
,而这样一来就解决问题了,那么农民不还是要出同样多的钱而没有任何
& ^$ V: k2 e) j, V4 \! h: F改善吗?这种主意,未免太荒唐了吧? $ Q* N) u; j m! [" s5 R
+ o7 B$ ?8 ^0 F9 [+ _2 N5 o& b8 T 而将农村教育预算下放到乡级政府,更是对中国农村教育产生致命的+ `/ O) R% y0 p" e
打击。各种财政预算中,首先遭到克扣的就是教育经费,结果长期拖欠教
! N! \( M! n3 @! e. c. C1 D8 W! @, Z8 S师工资成为全国普遍存在的现象,这迫使教师不得不采取养猪、在学校经0 ^% Y5 c* y, [+ ]; B3 j$ Q
商等对策来获取收入。尤其恶劣的是一些地方政府公然逼迫教师去征税。8 j) Y/ r3 s( `. r$ M
而经费不足,地方政府就要求学校对学生收取高额学费,直接导致大批儿 J$ L7 I6 n; y0 Q
童辍学。直到最近,教育经费预算才被收回县级政府,教师待遇才因此有
4 V1 N2 v" k$ B' t |所改善。《南方周末》曾对一个县调查发现,在税收中分得最大一份的中# w+ B% `+ u3 {* \2 }! y+ o6 S' E
央政府,对地方教育的投入根本没有,县级财政只有9%。税收最少的乡政" y2 f# Y* Q7 W, j
府则负担48%,其余全部由农民承担。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在中国缅甸交$ _7 R" V/ [3 L0 r
界的地区,儿童纷纷到缅甸去读书,因为那边读书不要钱,饭也免费。注5 ~% ^8 K" N. T7 G+ J2 o
意,缅甸可比中国穷得多!
+ ^+ o% D4 [+ W# O" b
5 h$ e5 c K8 s8 A% E0 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