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帖子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100
- 注册时间
- 2005-4-15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3392
- 点评币
-
- 学币
-
|

楼主 |
发表于 2006-8-8 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流行书风正在退潮
——第三届流行书风展观后
2 A* [' n- M3 K( C0 f$ J$ b
, h( ^ h2 r# r. c- `徐树文 $ @. I- ^9 Z. A b W0 j9 v
7 a" m7 D, i) L$ `& d* M6 w- v2 m% }. \) N
参观了第三届流行书风展后,朋友们自然要议论一番,谈谈感受。大家的普遍感觉是第一届具有震撼力,第二届尚不错,第三届则不过平平。导致如此感受的原因是什么呢?是人们习惯了这些面目,已经视觉疲劳?还是朋友们的期望值太高未得到满足?或者是流行书风正在退潮,发展中暂时出现停顿?为此作者不得不做一些思考。 # `" ^6 Q/ i4 T5 L J' w: l
一、理念和理论支持 3 M X1 i# v. x1 n
流行书风应该是引领时风的标志,这应该算是书法界的一个共识。那么引领时风就首先应有引领时风的思想理念和理论文章,并以其作为流行书风创作和发展的纲领。尽管第二届流行书风展辅之以论文集,但理论缺少系统性,仍属一人一个观点,一人一种看法,形不成对流行书风深刻的理论指导。
, K8 _3 y- A+ \为了梳理其基本理念,我们不妨从每届流行书风展的前言中去探索。在第一届作品集的前言中,提出了:“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正在进行着一场空前深刻而又伟大的变革,它给人们带来了新的思想和审美观念,……。”第一段说明了流行书风的思想来源,作者认为思想深刻,实事求是。第二段到第五段则基本上是围绕创新问题来讲的,论述非常精彩,符合艺术的发展规律。
~6 p4 ^' B" Y$ ^3 M3 D《第二届流行书风展作品集》中,有关理念和理论的内容有:“此次评选工作,凸显了‘学术立场’和‘民办机制’两个特色……”。贯彻了‘植根传统、立足当代、张扬个性、引领时风’的十六字宗旨。还有一个要点算得上与思想理念有关的内容是:“对明显模仿他人的作品说‘不’!” 3 i# l/ P9 P) Q- t& ~
第三届前言除了重复第二届前言中的内容外,没有新的思想和理论。 % F4 _6 W- ^" E9 g% g" @4 |
比较三届前言,我们可以看出,第一届热情洋溢,有相当的认识高度,使人信服。第二届从本质上讲只提出了“学术立场”四个字,有一定的新意,可惜语焉不详,未展开讨论。学术一词“是指较为专门,有系统地学问”《辞海》。试想“学术立场”在书法作品中如何表现?这且不论,就理论而言,比第一届一点新意也没有。
3 z+ F4 B5 p% I5 P2 J$ X2 Y/ V3 W作者认为,流行书风最致命的弱点本就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持,说流行书风美,不能只凭感觉,感觉虽然是审美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解释美又是难上加难,但正应象其它艺术一样,即使人们从根本上仍然无法说清楚美到底是怎么回事,且分歧严重,可毕竟人们对其作了不懈的努力,尽力去解释、评论了他们。譬如音乐、美术、戏剧、舞蹈、诗歌、小说等等。甚至传统书法在这方面也作了不懈的努力,著作评论不仅非常之多,而且思想深刻,特别具有系统性。而流行书风正是缺少这方面的学术性,能见到学术性较强的文章太少了,就连主持人在内,也没有作到学术性。这是流行书风能否向前发展的极大障碍。当提到对明显模仿他人的作品说不,这在理论上还值得商榷,但较之全国展,确实有新意。这种苛刻是艺术家应有的品质。 ; H/ a" C$ V3 N) {4 O* c+ U
二、主持人作品 " b# Q8 R, a- z& E! o
比较而言,主持人作品的水平还是高人一筹,就其所表达的思想认识和技法仍属一流。但最可惜的是他们极力主张创新,不断否定自己,提倡“撕下一层层带血的壳”。这个要求对一般人而言实在是太难了。正因为这一点,反对流行书风的人做不到,所以他们竭力反对流行书风。也正因为这一点,书法界才佩服流行书风的创造者们。可从连续三届流行书风展主持人的作品来看,他们的思路没变,创作方法没变,也是在不断地重复自己,他们是不是也结了壳?
1 g$ E4 A# I7 s( U( I我们很佩服主持人的创新精神和他们所取得的成就,可是如果他们不再变了,不再创新了,思想逐步僵化,那么还能引领时风吗? - ^" w7 m7 }; w. u- r
所谓时风,应该是不断创新、不断变化、不断前进着的新鲜风流,如果这股风不再流动,死水一潭,时风怎么引领?如果硬要说“昨天的流行,今天的经典”也有一定意义。那么我们就会问是不是三五年就要出一批有历史价值的书法经典?这个结论我正在怀疑。再说前言中说:“他们愿意奉献出自己全部的智慧和力量,去探索、去创造、去走进永恒的历史”。用这句话来衡量流行书风展,就主持人而言,是他们没有好好地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或是已经江郎才尽。 7 C% a8 |% |# f% P' \& Z
事实上,任何一门艺术,玩个花样并不难,如果让每个主持人不断变化面目,写几十种不同风格的东西,这难不住他们。难的是能从理论上说清楚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美在何处,是美的哪个层面。难的是得到同行中高手的认可。 . j! c8 m8 n, {2 ~
每种新的创造,特别是艺术方面的创造,不仅要从高级的思维认识和理念出发,而且要辅以相应的技法支持,也就是说要有自有的、独特的和相对熟练的技法语言来表达。只有如此,才能说创新是成功的。这一系列的要求,如果要达到较为完美的地步和层次,即使是极其聪明的人,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有的甚至需要几代聪明人的努力,所以我能理解主持人的苦衷。然而做为一个欣赏者,总想看到主持人们的新突破,这也是书法界的期待,也是人类审美活动的共性。我常思考,一个艺术家一生,应该有两三次打烂和重塑自己,古人说的老来变法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没有这个过程,恐怕难成大器。 & n( ^- \; q/ \7 v: o2 Z$ q+ p z
三、整体水平的认识 ) s0 ~$ u# h) S2 b
一个书法展览的水平,既反映了一群作者的水平,也反映了评审者的水平,也许更重要的是评审者的水平,特别是提名展。论其原因,一是评委随其理念上个人的好恶,决定了可入选者的范围,也决定了展览选择什么样类型的作品,同时也就构筑了展览的基本框架。更重要的是评委的审美眼光,会形成下届展览一般作者的风向标和指路牌。由于评委的作用,提名的作用,来稿跟着评委的思路走,再加上流行书风中的中坚人物和关键作者,他们也和主持人一样,未出现新的面貌和新的创作方法,所以整体水平稍逊前两届。再加上欣赏者心中的期望值太高,以及人们到处都可以看到类似的作品所引起的视觉疲劳,就整体而言实属平平。即使展厅中有几件引人注目的作品,也改变不了整体形象。总之,创作理念单薄,不外乎空间构成和结构变形手法,前景不容乐观。 * i+ i* d" l( }+ C4 D: y
四、民办机制
5 E1 X* F! k' _# B随着民间财力的增加,中国的文化事业不再完全由国家机构承办,对艺术家而言,实在是天大的好事。艺术作为上层建筑,不能不受经济基础的制约。由于国家对文化事业的投资,长期以来,也掌控着艺术的走向和变化范围。特别重要的全国展、青年展、新人新作展,单项展,看起来名目不少,但掌控者一也。思想僵化、权威过重、民主不足,严重地扼制了艺术的正常发展。民办机制的介入,开创了新中国建国以来的新纪元,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件。人们不再是一元思维,有了更多的奢望,给就艺术论艺术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可是从提名制本身,尽管它来自西方自由、民主世界,但先天就具有一种狭隘性。具体表现为山西只有一位作者参展,有的省份也极少,甚至没有。这显然不应是流行书风应有的实际状况,极大地背离了流行书风这个概念。 , U" h* w @( ]! U3 r. ?( ^
好在主持人们在这方面已经觉悟,他们的思想表现极为开放。他们“设想在下届征评展时,评委由参展的作者提名。”且不说他们是不是真能这样做,就是能这样想也是伟大的,因为这是要让出利益的,是一种大公无私的表现,是人格、人性美的体现,也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 h$ k) M$ ]8 t: N( G, a五、结语
& f8 F. ?' J4 U# b/ [# | Q# L真正的艺术家渴望有一个纯洁的艺术环境,就艺论艺是至高无尚的境界。第一届流行书风展上,这种势头很旺,给书界带来了幻想。但是政治、经济、文化不容许它脱离社会实际,因此,在第三届流行书风展中,也有类似于全国展的一些弊端,这也正是艺术来源于生活的又一种解释。 & L- M8 N' |6 I. P& X0 d) n; `, Y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第三届流行书展缺少新的建树。冠以流行书风展,应该不断充实新思想,有新的举措,有新的看点。所以说流行书风正在退潮并不过分。退潮并不可怕,也说明不了流行书风就会式微下去,我们只是期望流行书风的下一个高潮尽早到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