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22689|回复: 3

[转帖]方寸之间话印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1-25 00: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ADMINOPE=纪伟|爱劳动|奖励积分 5|.|1132916835]老灌当主持,兄弟四把火$ p/ O. W+ c. K8 G! l
:::::::::::::::::::::::::::::::::::::::::
- K/ ~2 U  Z! F8 |8 n; d# g( ?印章艺术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其艺术形式和艺术内容形成了清晰的历史和博大的体系,成为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载体之一。
  U& }. ?) j8 |6 V7 O8 a! {    商代铜玺# o! l7 ]: E. r8 H7 g1 K
    我国目前最早的印章实物是于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三枚“铜玺”。但其上文字无法辨识,由于没有其他佐证材料,故多数学者皆持否定意见。笔者认为商代铜玺是印章无疑,对它的特点联系一个独特的角度进行分析,问题就迎刃而解。# H) P( Q7 c; B
    这三枚铜玺是祭祀祖先专用的,带有象征意义的印信,所以只有皇帝专用,只铸造三枚,历代相传。做出这种判断,是出于对印文图案的解读。第一枚铜玺(亚字印),亚字形是祭祀的土台,土台中间是一个高高的祭台,上面是一只鸟,两旁是两个“T”,“T”在古文中就是“示”字,本义是祭祀的供桌。第二枚(朋字印)印上方也是一只鸟,下方是祭品两条干肉。这正印证了“玄鸟生商”的历史传说:玄鸟是商朝祖先的图腾。所以,这前两枚铜玺是肖形和文字的组合。而第三枚(田字印)印的印文则是祭祀的巫师的符咒,是符号,不是文字,表达的是古代神秘的思想。所以,这三枚铜玺是中国印章的标志性鼻祖。. t! g; w; D- K" \
    印宗秦汉
5 l2 N$ A9 }4 ]- K5 e    古玺印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由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需要一种凭证和信物而产生的。从西周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玺印被广泛使用。
6 |: O- q; O) c, e5 d    秦朝在印章发展上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转折点。秦前印皆称玺,写作“鉨”等,秦始皇将“玺”字归皇帝专用。秦始皇统一中国并实行”书同文“后,官印统一使用秦篆的印用体——摹印篆。秦印由于印章的特定形制,同时受到战国古玺的影响,因而形成了秦印的独有风格。具有承上启下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在秦印基础上发展出现的汉印,是印章历史上鼎盛时期。汉代的印章采用缪篆书体,笔画曲折回绕,具有很强的美化装饰效果。秦汉印对后世印坛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所谓“印宗秦汉”,即说明了秦汉印章的历史地位。" _6 Y! @$ X2 \
    文人篆刻
9 i5 Y6 S6 M% T5 l. w$ j    元代王冕亲自用“花乳石”制印,首开了文人篆刻艺术的先河。至明代涌现出一大批印人,从而揭开了以文彭、何震为首的倡用石章刻印的明清篆刻艺术高潮的序幕。4 }) ~8 ?! [  M. l4 \4 z7 J
    自明至清,其中的代表人物有文彭、何震(文何派)、苏宣、朱简、汪关(徽派前期);程邃、巴慰祖、胡唐、汪肇龙(徽派后期);丁敬、蒋仁、黄易、奚冈、陈鸿寿、陈豫钟、赵之琛、钱松(浙派);晚清的邓石如、吴熙载、徐三庚、赵之谦、吴昌硕、黄士陵;以及近世的齐白石、赵古泥、陈师曾、王福庵、钱瘦铁、邓散木、来楚生等。
/ C  e2 `! a5 ]( W; @) k6 _# G    印文·印材·印钮
1 A1 L9 g" @5 Z8 H5 p5 A: ]$ S    篆刻印面面积很小,能够容纳的文字也非常有限。但凡是中国有的书法字体,几乎都能运用在印文当中,而且有不少是篆刻专用的文字,所以,篆刻的字体多于毛笔的书法。# f( r' _! O5 E* j
    篆刻字体最典型的是秦代的摹印篆和汉代缪篆。但随着篆刻的发展,唐宋以后,印章艺术颇不景气,但在民间印章中,出现一些以隶书、楷书入印的印章,章法生动,疏密自然,不事造作,被称为“唐宋朱记”印。发展到现在,不仅隶书、楷书能入印,岩画文、甲骨文、石鼓文、陶文、金文、小篆、大篆乃至行书、草书,均能入印,而且自然融合、浑然一体。同时一些篆刻专有的字体也被传承。如鸟虫书、鱼书、悬针篆、九叠文等。真是纷繁复杂,奥妙无穷。$ H4 P; C- s3 v3 T: r
    说到印文,要弄明白两个概念:“朱文”和“白文”。顾名思义,印章蘸红色印泥钤盖在纸上,字儿是红的就是朱文,相反,地儿是红的,留出字是白的就是白文。俗称朱文为阳文,白文为阴文。但是,秦汉时这种阴阳的说法和现在恰恰相反。因为那时的印不是钤盖的,而是押在封泥上的,押完以后,用字凹下的印押的,封泥的字凸起;用字凸起的印押的封泥字凹下。所以秦汉印章上字凹的叫阳文,反之叫阴文。( e! L( v/ g- g, E- f9 z0 P! {
    篆刻的文字形状,千变万化;篆刻的文字布局,疏可走马,蜜不容针,虽为“雕虫小技”,但贯通所有艺术之广博精邃。
" S* x3 h, B: `5 M1 c    印材可分为三大类:金属类、玉石类,其他类。金属印材有金、银、铜、铁、锡等,其中金银只有王侯才可以使用。在古代金属印被大量使用的是铜。有铸印和凿印两种。铸印是印体和印文直接熔化铜水浇铸而成,凿印是在现成的印体上凿出印文。玉石包括玉、美石(包括精美的印章石和普通石料。古代只有皇帝和皇后才能用金或银的印章,美石是硬度比玉软的高级石料,如田皇、鸡血等,普通石料是硬度较软虽易于刻字的石质不佳的石材。其他类有象牙、犀角、牛角、琉璃、竹根、木、陶、瓷等。一般说来,先秦的印章材料以玉为主,兼有其他类的各种材料,秦汉时的主要一张材料是铜,元代以后才开始出现专门用于印章篆刻的软性石材。在篆刻用的美石系列中,原有“印石三宝”之说,指的是产于福建寿山的田黄石、芙蓉石和产于浙江昌化的鸡血石。其中最为贵重的是田黄石,1985年在香港,一颗重七市两的田黄石,被霍英东先生以60多万港元收藏,1988年,两块重655克的田黄拍卖成交价达128万港元,堪称“印石帝王”。上世纪60年代,产于内蒙的巴林石跻身其中,备受青睐,成为印材的后起之秀。
0 R* N+ z, h  `: n8 {4 E    印钮是印体上的艺术装饰,亦可据印钮的形式,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工艺水平和艺术风格。在古代,还是封建等级制度的反映,古代常见的印钮有几十种。如:环钮、瓦钮、台钮、杙钮、骑士钮、羊钮、马钮、龟钮、兽钮、龙钮、凤钮、鼻钮、桥钮、亭钮、柱钮、蛇钮、螭钮、虎钮、辟邪钮、骆驼钮等,都是祥瑞象征。
% ~1 u: u6 s3 A9 U0 L' p4 t: k    历史上还出现了以植物(如荷花)、人物(如佛像、寿星)、昆虫(如蝉)等印钮,今天我们最常见的传统印钮是狮钮、兽钮、龙钮以及十二生肖钮。& b! E" L8 j7 Y/ O* h2 d
    笔者收藏的三枚“文革”钮石料,颇具时代特色。由于当时破四旧,传统的印钮样式被否定,制印钮采用的是雕塑的写实手法,公鸡昂首而立,青蛇盘旋而卧,特别是熊猫憨态可掬。此三方印章,石料虽不很好,但这种印钮的样式,恐怕是在极短的特殊时期的产物,数量极少,在中国印章史上当有特别的史料价值。3 \/ E! v7 L7 o9 U" J  P% d. h, D6 b; Q
    印章鉴赏
2 l: @- I6 r' B$ @' C4 Z    印章篆刻在发展中形成了许多特殊的样式,丰富了审美的内容,方寸之间,独具魅力。" J% |' L# v( @4 g# y1 M) O
    周秦小玺,秦代的私印样式繁多,即承周制,又有创新,新旧交替,很不统一。因此这一时期私玺的时代区分很难。这些小玺具有不同于官玺的规整,形成活泼的艺术特色,对后世篆刻艺术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K2 V* d$ Y+ S& `9 Z3 ^
    鸟虫书,产生于春秋战国,盛行于秦汉私印,将笔画首尾变化作鸟、兽、鱼、龙等,其笔画形态具有独特的美感。2 \8 [- Z8 l/ ^6 \, D1 p
    肖形印,在战国之前就产生了。它以各种图画为内容,或图文并存。战国时期,肖形印多有出现,到西汉时期制作成熟,数量众多,其后逐渐衰落、消失。内容丰富,无所不包,从动物人物,甚至楼阁车马,人们生活场景生动逼真,惟妙惟肖。近代以来多用十二生肖入印,颇受人们喜爱。/ Z) A  l' H; z$ ^
    封泥印,印章艺术的特殊形式,是汉代官印的主体。官府颁发文告,来往行文,皆书于竹木简牍,然后以封泥封缄。封泥者将印章盖在置于封接处的一种特殊泥团上,留下清晰的字迹。这种泥团干后十分坚固,不易碎裂。封泥印的艺术特色是印盖于泥,墨拓而成的效果,笔画线条圆浑,活泼变化,立体感强,有自然率真的韵味。  d6 b+ c/ k) I+ W- v  E
    四灵印,是汉图形印中的一种,即在文字四周刻上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以应东南西北四方星宿,取其祥瑞之意,图文和谐统一。- C5 U0 H" m* s! V* r, b! ?
    花押印,由于它始于宋,盛于元,又有“元押”之名。押,即是将个人姓名化成一种符号,使人难以辨认,不易仿效,以保个人专用性。其形式不拘,颇具情趣。* R4 p) P: H9 X% k; x! A1 \: d3 @
    圆朱文印,圆朱文最早可追溯到汉代的“巨蔡千万”印,只是前世未曾重视而得到发展。元代,汉印传统在表面上虽已衰竭,但出现了“圆朱文”。元代赵孟頫非常喜欢写朱文印,印文圆转流畅,被称为“圆朱文”,又因此体始于元代,又称“元朱文”。
/ o% E% H$ d8 X4 B) f    中国古代登峰造极的文体——诗,用精美的书法字体题于与之同源的国画之上,再点缀上鲜红的印章,融合成一个典型的东方华夏艺术的整体。这时,印章早已脱离了实用的樊篱,进入了高耸的艺术殿堂。书画印是中国国粹艺术的奇葩,一般有姓名章、迎首章和闲章三种。姓名章一般为白文,亦可姓名分刻两方章上下连用。迎首章多用于书法,纪年或居室雅号,闲章多为随形,哲理或言志。迎首章和闲章以朱文为多。一般情况下,每幅字画所钤印章不超过四方。(本文作品除商玺为资料,其他均为贾福林作)
6 c$ c; L7 F& i6 L    相关链接
( h# x2 z6 P4 Q    中华精印谷
+ _! n# o. m4 G  f( u+ _6 v    在北京八大处公园的一条曲曲折折的山谷中,绿树掩映下竖立着各种各样的石块,整条山谷里到处都是镂雕的印章,朱色的、墨色的,篆体的、隶体的,多而不乱,以石刻形式系统介绍中华印章文化的山谷。
/ F+ l5 R1 q& H" M' K& ^    中华精印谷里所有印章以金石篆刻的历史演变加以分类,按其年代自上而下逐一展开,分前秦印区、秦印区、汉印区、唐印区、宋印区、元印区、明清印区。谷中雕制了自殷商以来的四百多枚历代名章,并保存了众多清末民初的石刻,其中有中国考古学上发现最早的“殷商三印”,有战国玺印中最大的“日庚都萃马”印,有目前得知传世最早的“斋馆印”。这些印章完全利用石材本身的纹理以传统的手工雕刻工艺钤于天然的山石表面,层次分明,且石刻都保持原有山石的质感、色泽。
# z! I  G4 n& ]" ?4 B    2008奥运会徽- d4 f; q- ~1 _
    “中国印”结合了现代的设计理念和装饰手段,印形图案好似一个北京的“京”字,它是篆书的变形和转化,又像一个舞动的人形,诙谐而富有想象力,潇洒飘逸而又充满张力。“Bei jing2008”字样采用汉代简牍的书写,这种介于隶草之间的墨韵,醇厚朴拙。加上奥运五环,组成和谐统一的奥运会徽。“中国印”材质采用的是产于新疆的和田玉,其历史悠久,质地坚硬,是典型的中国玉。古人讲究“君子必佩”,印玺是社会生活中的信物和凭证。进入21世纪的今天,当这枚奥运会徽记的印信,钤上朱色印泥,盖下的是中国人最庄重、最神圣的承诺。
4 e$ x; I3 B7 r3 W' K1 ?+ g
发表于 2005-11-25 19:07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方寸之间话印章

好,学习了.[br][br]-=-=-=-=- 以下内容由 纪伟2005年11月25日 07:08pm 时添加 -=-=-=-=-9 l- [  \( v8 U. q, o: _4 {( c2 \+ _
你的头像还是换一下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1-25 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方寸之间话印章

呵呵,他就这脾气, C9 G! H, b, f2 ?. ?+ _
现在正在发疯呢.呵呵
2 w: f( d0 ^- R, ~: j9 ~7 x我都被他影响了.哈哈哈
2 C0 a, A3 [, g* ^! {3 p斑竹+ _: a6 P( t0 O# q
如果跟贴跟的有自己的思考
# w9 {9 r; {- E6 Z( P6 q看出来是认真的6 a/ n* l9 O' ^6 o
就奖励点积分8 D. X$ V- O" w
调动大家积极性6 ], J; A! K4 x- 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1-25 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方寸之间话印章

下面引用由灌水圣2005/11/25 07:39pm 发表的内容:; _; F  N1 ?( {2 {0 @
:em65:  :em42:
! J3 G: u# K5 {' W3 P斑竹
* p% M$ Z/ X& J3 x2 S' E/ W6 t" I如果跟贴跟的有自己的思考. }6 ~' x/ r- W7 e
看出来是认真的
" _$ a- d" U, n. q$ @就奖励点积分3 Y/ B- u) i0 m
调动大家积极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