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登录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1、办网展请加微信shiyu798。
2、中国书协会员(高水平创作者不受此条件限制)书家个体或群体可接受以作品替代展览费用!
本文地址:https://www.shufa.org/bbs/thread-44587-1-1.html
刘树人书法艺术简介 刘树人,江苏省扬州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国画院特聘书法家,解放军驻沪某部大校军官。 学书四十余年,初从颜真卿、柳公权楷书入手,后习二王、米芾行书、孙过庭草书;又浸淫于北朝墓志、造像,以及汉隶、金文等,形成了拙朴自然、简静遒劲的艺术风格。大字作品拙朴豪放、气势雄浑,小幅行书灵动、流畅又不失沉着。 自1981年参加全军书法篆刻作品展览以来,作品多次入选诸如全国首届楹联展、第六届中青展等全军、全国重要展览,并有获奖。《书法》、《书与画》、《书法报》、《书法导报》、《亚洲书画》等专业刊物和《解放军报》、《解放军画报》等曾作介绍,传略被编入多部大型辞书。2002年由海风出版社出版《刘树人书法集·自撰楹联卷》,并曾在南京、上海举办书法联展。
使用道具 举报
温故知新 刘树人 (一) 清人(也算是近代人)郑孝胥说:“学《兰亭》易俗”,“颜法颇难脱俗”,“学颜尤宜避俗”。① 王字、颜字皆为经典,学之怎么会“易俗”、“颇难脱俗”?其实不是王俗、颜俗,而是你学之不当,化雅为俗了。 书法学习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大书家的书写习惯和风格特征,你想学习并努力去表现时,一不小心就成为“俗”。原因,或者是由于功力不到,未得其神理,仅得其皮毛,因而“画虎不成反类犬”;或者自己本身就是一个俗气之人,虽然竭力模仿,终是效颦东施。 中国书法传统历来讲书如其人,学书自做人开始,做人自正心开始,正如柳公权所说:“心正则笔正”。所以,如果是后一个原因,就要从“雅化”自身做起了。 (二) 明人赵宦光说:“字熟必变,熟而不变者庸俗生厌矣。”② 艺术贵在求新求变。写文章要“惟陈言之务去”,搞书法不能一味重复自己。创作如同“克隆”,何谈艺术感染力?看现今一些书家,作品多少年一贯制,名为定型,实为“结壳”,艺术创造力枯竭,江郎才尽矣。 当然,求新求变需要有胆有识,要有不畏人非的勇气,要是原有水平的升华。由此亦可见“熟而不变者”实为无胆无识耳。 又当然,如果因为市场已经认可,变得不好可能失去市场卖不出钱则宁愿“庸俗生厌”不变也罢。 (三) 明人赵宦光又说:“学书者,博采众美始得成家。若专习一书,即使乱真,无过假迹,书奴而已!”③ 博采众美与专习一书,是博与专的关系。做学问、搞艺术,历来都需要处理好这一关系,大学问家、大艺术家历来都是博与专的统一体。在学习过程中,博采,可以眼界开阔,营养全面;专习,可以深入深刻,探骊得珠,这是一个成功者应该把握和具备的两个方面。 但是,实践中博采难,需下旷日持久的功夫,唯目标远大者,才愿厚积薄发;专习易,相对可以早成,故目标狭小者,自然甘守一隅。避难而就易,人之常情也。更何况,现如今“专习一书”还可能是成名成家的捷径呢!特别是专习都是的一书,这样能够得到提携,入展、获奖就方便多了,当一下“书奴”有何不好?君不见,齐白石不也说甘当徐青藤门下走狗吗? (四) 清人李瑞清说:“余学北碑二十年,偶为笺启,每苦滞钝。比年以来,稍稍留意法帖,以为南北虽云殊途碑帖理宜并究,短札、长简宜法南朝,殿榜、巨碑宜遵北派。”④ 李瑞清懂得艺术的辩证法。他是碑派大家,但不为碑“护短”,明白“碑帖理宜并究”。试看近年书坛,批“流行书风”,贬“民间书法”,看似在捍卫书法传统,实际是片面性泛滥。中国书法几千年历史,不仅因文字的变迁而有甲、金、篆、隶、草、楷、行,也因地域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派系或流派,这样,书法作为一门艺术才显示出它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长江、黄河从发源到入海,沿途汇聚无数支流,始成浩浩荡荡,书法艺术的发展,同样是融合了各种风格、各种流派,才形成传统。因为保卫“二王”的正宗地位,硬要说“民间书法”不是艺术,硬阻止“流行书风”不准流行,思想僵化片面,不如古人远矣! 注:①②③④分别见上海书店出版社《明清书法论文选》第992页、321页、292页、1068页。 (此文曾发表于安徽《美术世界》2005年总第七期)[/size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