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8413|回复: 13

转发薛龙海对当代篆刻艺术表现形式的思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9-26 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对当代篆刻艺术表现形式的思考
      薛龙海
   篆刻一词的引用,是由印章转化而来。早在殷,商时期,作为一种权力的象征和社会交往的凭信,已经开始在使用了。随着社会的发展、交流的频繁,使它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秦汉时期,各种形制、各种文字,各种表现方式的多样化,使它的艺术样式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宋元印章,随着大批文人的介入,使它与其它的艺术如书,画之间发生了交融,使它的艺术内涵得到了充分的拓展。经明,清两朝人的努力,在印材,创作手法,创作理论和思想,都得到了充分的完善,成为了这门艺术的高峰期。
   自唐代以来,便出现了记录印章的印谱。印谱的出现增加了人们对这门艺术的欣赏方式,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欣赏方式。直到至今的印章现有三种欣赏方式,即原印、印谱、印屏适合展览和展示的样式。篆刻作品(以印蜕为代表)人们欣赏到的都是已形成的艺术品,让人无法获知它的刻制过程,或用了什么刀法、用了什么别的工具、每次刀在石面上留下的痕迹已无法分辨(因为它是叠加的,不修改的),一般意义上的篆刻艺术形式有二部分组成,一是静止的印面效果(原石和印蜕),二是动态的,印章的刻制过程。静止的印面,也是一种行为过程的结果,过程它本身也是作品的一部分。
   古人篆刻形式留给我们的只有现成的作品(已完成的印石、印谱)。我们已无法获知他们在创造伟大的艺术作品时的情节,从第一刀到最后一刀完成的过程我们已无法获悉。由此在古人论篆刻理论中,出现了令人想入非非的刀法之说,有刀法××种,这种神秘性加剧了以讹传讹的说法
    篆刻艺术到了今天已无法与书、画艺术一样,拥有那么大的受众面,无法普及的原因有很多,主要还是集中在它的二点之上,一是它的自身艺术特性(要懂书法的线条、绘画的构图、雕刻的刀法等),二是封闭性(或称神秘性)。让人无法获知它的一切技法,这种神秘性加剧抑制了它的发展空间,抑制了一般大众对它的艺术理解和欣赏与需求,如没有大众的介入它的艺术前景应是堪忧的(如京剧等)。它不象书法、绘画可通过简单的言说和表现,就能获得一般技法,篆刻至今乃没有一本像“芥子园”画谱,“黄自元”法一类的普及图书,无法取得从“量”变到“质”变的变化。以至今篆刻艺术乃附属在别的艺术门类下的尴尬的局面
   从古到今,篆刻欣赏只停留在最后的形式上,过程无法欣赏到。篆刻过程中每次对平面空间的分割时,它“并不排斥对时间的把握,问题是印家们不强调而已”①“面对篆刻作品中的时间性的领略都偏于既成效果的启示,与创作步骤未必有直接的对应关系”②。真的如此吗?它的过程真的无法展示?“这是因为它的过程本身是被分解为篆与刻这两大系统,因为无法保持动态抒情应具备的一次性和连贯性,它构不成一个严格意义上的不断转换的抒情链”③。但同时“它仍然保持相对意义上的抒情不中断,从作品中仍能曲折地追溯篆刻家在作篆、挥刀是那种心灵的抒泄和节奏的跃动”④。如把它的每一次抒情性都记录下来,展示出来呢?
   在篆刻中的抒情性是动态的,而她最后展示的确是它的静态性,她应是一个完整的艺术表现形式,如影像艺术家。
   篆刻中的过程是一 种表现形式应也可以欣赏的(像影像、舞蹈、行为艺术等),有感于此对现有欣赏模式有无发展的可行性进行思考是才有此想法,现有篆刻表现方法为,通过构思创作过程,刻到最后完成作品,成为单独的欣赏意义上的主体,通过欣赏主体,来联系作者的技法、形式等带来的美感。而当这种模式可改变时,它的情况也许就不一样了。当每次在石上的刀痕,通过拓盖成每个单独的画面,这个单独的画面本身已具备了意义,到最后完成时的最后一刀(成的印面即最后形)它已有无数个单独的已有意义的画面组合而成。通过无数的画面来组成一幅作品流程图,这个流程图本身是一
 楼主| 发表于 2006-9-26 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件作品。它是无法复制的,无法复制它的过程,只能重复它的结果(即可拓盖的印面)。它与书、画的不同处就是在书、画的流程是一个重复的过程,如写一“大”字,需三笔组成,当到最后时,还得把前面已写的重复写一遍,才能形成一个可欣赏的主体“大”字。最后一捺不是一个完整的要欣赏的主体。而篆刻是一个叠加的过程,在原有的基础上叠加上新的内容。最后完成的欣赏主体(即最后一刀)完成的作品。它是不需要重复前面已刻的内容的,只要每次把刀迹记录、拓盖下来即可。最后一刀完成的作品欣赏主体,可以重新复读到地一刀的画面,它还能记录下每次的用刀方向、手法,使人能直观的感受到它的形成过程。这种欣赏方式也有别于已有的欣赏方式。它的这种表现方式,不带来无数的偶然性(包括结体上的,有刀上的),更能有便于寻找到适合自己的表现方式。所谓创新,就是把无数次的偶然性,通过理性的分析、掌握、变成一种必然性。以至于区别于别人和故我的手法。(当然这种必然性必有对艺术的领悟能力、掌握能力、表现能力的综合基础上的)。这种表现形式对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表现要求,需对你要表现的字体、结构造型、刀法的变化运用,都要能如悉掌握,把它放到一个新的高度。在书法绘画中有“意在笔先”而这里就是要意在刀先。
    二十一世纪是一贯崭新的时代,科技的普及和繁荣、印刷术的兴盛、信息交流的频繁、影象、图书的大量出版,加速了各艺术之间的碰撞,出现了许多新的像艺术,新的艺术种类。原有古老的艺术模式是否受到了冲击呢?是否可赋予它新的表现形式呢?质疑当代篆刻艺术的生存状况和表现形式,是没一位艺术家的天职。篆刻艺术应向别的艺术一样应具备它的开放性和多样性、和其它表现形式的可能性。
   通过对影象定格、复制和对现代解构主义的学习,想通过影象和解构主义的手法来表现篆刻,在此思考下才能以下的作品,不知可否?望专家、同道批评、指导。
   注:①②③④选自陈振濂著《篆刻形式美学的展开》
                                                  2006-9-22二稿于常州惊谰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9-26 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
DSCN1235.JPG
DSCN1236.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9-26 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
DSCN1237.JPG
DSCN1238.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9-26 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
DSCN1239.JPG
DSCN1240.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26 20: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有见地!---‘通过影象和解构主义的手法来表现篆刻-’---或许过于复杂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26 21:02 | 显示全部楼层
艺术作品被理论化后会搞得很复杂,其实它就是创作者所接受的技法、对事物感受,悟化后的结果,夸大其内涵是理论家们的一贯做法,难怪有这么多人去研究蒙娜丽莎为什么微笑了。胡说、海涵。:):):):handshake:handshake:handshak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26 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创作图解做的不错,但还远不如影像来得具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27 09:35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一个"挖"字有意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27 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