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9411|回复: 26

心得其妙 笔始入神——我临帖的体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9-27 10: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心得其妙 笔始入神——我临帖的体会
作者:颜 默


        我初学书法从唐楷颜真卿《多宝塔》、《勤礼碑》入手,兼学其他诸体。在部队当放映员时,经常晚上外出放电影,11点多回到宿舍还拿起毛笔临写一篇《勤礼碑》,一个人习书练字这种寂寞已习以为常。清代诗人王世贞说:“风流不见秦淮海,寂寞人间五百年。”在部队的业余时间,自己几乎都用在临古、习今上了。这两年来,对唐释怀素《小草千字文》临习最勤,智永《千字文》、孙过庭《书谱》、王羲之《十七帖》、《圣教序》也广泛涉猎临习,平时与古人以书对话最多的就是怀素了,可以说心手无间、寒暑不辍,在唐帖中一步一个脚印地追寻古人感觉,书艺也有所进步。
  我在临写怀素《小草千字文》的过程中有以下体会和方法:
  一、读帖是取经,是打基础、练内功
  (一)读帖是一种脑力劳动,也是每一位练习书法者的必经之路,读帖就是对帖的细观察、细分析,体会古人的用笔、结体、章法布白、气韵等。现代书法家萧娴说:“临写碑帖固然重要,阅读碑帖尤为重要,阅碑帖者,心临也。”初学练字时,往往重临帖、轻读帖,而不知读帖是思、是悟。
  (二)熟读加背诵全文《千字文》。帖贵熟看,不贵生临,心得其妙,笔始入神。通过熟读背诵,能深化对帖的认识、理解和记忆。使草字符号在脑海中形成印象。清代王澍《翰墨指南》说:“善学书者,其初不必多费楮墨,但取古人之书熟视之,闭目而索之于心,若有成字在前,然后举笔而追之。”这样,才能在对临过程中做到成字在前,意在笔先,才能临的似、临的准。
  (三)我开始读《小草千字文》时感觉很平淡,后来能熟读背诵后,越发对其有兴趣,深知《千字文》是用1000个不重复的汉字编撰而成,是梁朝皇帝专为王子练字所用,全文有自然、历史、地理、军事、伦理、教育、修身、治国等内容。读帖、背帖使我不仅掌握了1000个不同汉字的写法,也懂得了历史知识。
  (四)《小草千字文》在书法表现力上整体给人的视觉冲击力不大,也不气势夺人。所以,解读《小草千字文》时要细细审视它、鉴赏它、品味它,才能感觉到在里面有一种美的味道,才能体会到其用笔流畅、气韵贯通,笔断意连的线条之美。《小草千字文》字势特征平和、稳健、端庄、规整、洒脱,形态多呈竖长形,字间少映带,而以意连。内敛外拓,多用藏锋起笔,回锋收笔,中锋行笔等。
  (五)怀素《小草千字文》行笔速度不同于《自叙帖》那样,笔墨线条连绵交织,狂放奔腾,犹如瀑布激流一泻千里,势不可挡。《小草千字文》则以宁静、沉稳的心态作书,法度森严中见巧思,“笔法谨密,字字用意,脱尽狂怪怒张之习,而专趋于平淡古雅”(文嘉跋语)。只有把帖读懂读透后,才能在临帖时,临出字帖中的内涵。
  (六)读帖必须达到“眼高手低”的程度,看出精华和妙处。否则,把精妙和糟粕倒置,越是勤奋努力,越向不规路上走得越远。所以,我在读帖时仔细分析观察每一个点画的承、转、合,每一行字乃至整篇字的章法安排,潜心揣摩,反复研读,在勤读善思中感悟古人的笔法道理,从中吸取营养,取其精华,从而不断提高自己对古代优秀碑帖的欣赏认识水平。
   二、临帖是取法,是学用笔、练技巧
  (一)临帖是学习书法的重要途径之一。宋黄伯思《东观余论》说:“临谓以纸在古帖旁,观其形势而学之,若临渊之临。”我在临习《小草千字文》时,先粗临,后细临,因为该帖易读、易背。粗临记字形、记内容,掌握字帖中每个字、每行字的结构、用笔技法及节奏变化特点和全文大框架章法布白,总结具有规律性的东西,进行归纳分类,找出风格特征。细临时,逐字逐篇细细练习临写,认真细致地观察碑帖中的笔画用笔。比如:方笔、圆笔、侧锋、中锋、藏锋、露锋,线条的粗细变化,笔画的长短,笔画的交叉角度,行笔中的提、按、顿、挫及发力点等。欧阳询在《传授诀》中说:“细详缓临,自然备体,此是最要妙处。”对临时要看一个字写一个字,不能看一笔写一笔。否则,易出现松散、不连贯现象。在对临的基础上进行背临,是凭记忆写出字帖中的字,这样停顿少,连贯性强,富有动感。“临书易得意而难得体,摹书得体而难得意,临进易,摹进难”(明王世贞《书苑》语)。寻找古帖中的意韵时,可多临帖、悟意趣,寻找古帖中的字势时,可多摹帖、深体会。临帖时要心情宁静,精神专一,一笔不可苟且,一念不可他移,一有己意,必不能与古人相消息。因此,临帖务必用古人笔法规范自己的不良书写习惯,在临到有几分相似时再追求神似。翁方纲在《苏斋题跋》中说:“愚最不服临古帖以不似为得神,形而不似,神于何似。”形似是基础,神似是临帖的最终目的。
  (二)对自己满意的临作反复审视,找出临作与原帖之间的差异。比如:从用笔、用墨、点画、结体到章法逐一进行对照比较,找出不足,再临写时避免发生重复现象。清宋曹《书法约言》说:“取古拓善本细玩而熟视之,既复背帖而索之。学而思,思而学,心中若成局,然后举笔追之,似乎了了于心,而不能了了于手,再学再思,再思再校,始得其二三,既得其四五,自此纵书以扩其量。”只要在临帖过程中能做到反复对照校帖,也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改进不足,逐步做到形神兼备。
  (三)在形似的基础上求神似。只有练就娴熟的用笔技巧,才能临写出神采,否则,只能是形似。孙过庭说:“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尤其是笔画结构中的细微处,容易被人忽略。再比如:点的形态是怎样点出来的,呼应关系在什么位置,横的起笔是藏锋起笔、还是露锋起笔、是重起笔还是轻起笔等,只有对碑帖深入研究了解,下笔才能得之精髓,才能有其妙。临帖就是要吸取字帖内的精华、神采,细微处不能省略带过。
  (四)要分析古人在书写时的心态是平和,是宁静,是急躁,是狂放。自己也要调整好心态,进行临写。怀素《小草千字文》给我的临写体会是一种神宁意闲的心态,所以,就不能用急躁、狂放的心态去临写。否则,效果甚微。另外,分析古人的书写工具也是非常重要的,是硬毫笔还是软毫笔。自己尽量要把心态与工具调整的和古人一致起来,这样临写时容易上手,容易得到形似,再从形似中得笔法,从结体中得笔势,从章法得笔意,从娴熟的用笔中求神采。
  (五)临帖就是使自己的写法入帖、入规。只要学书者认真、勤奋、锲而不舍地临池,帖内的用笔方法及规律性的东西自然就会显露于笔端,出现其风格,从而达到形神兼备之境界。
  三、创作是取神,是求质量、上水平
  书法是一种高度抽象的笔墨线条造型艺术。我在每次书法创作前,首先选择适合自己的书写内容,然后设计章法,把每个字的写法、每行字的大小布白都考虑好以后,再进行对帖临习,以唤起自己的创作灵感,进入角色,然后把事先选择好的书写内容进行作品创作。草书创作不同于其他书体,要求从始而终保持节奏变化,通篇要气韵贯通风格一致。动笔前:(一)依自己的用墨习惯,把墨色的浓淡调到适宜自己书写时即可。(二)把创作用的毛笔清洗干净,不能留残墨,否则,笔锋的凝聚力差,弹性也不够。(三)要用好宣纸,因为纸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到作品的创作质量。(四)文字不能繁简混用,这是书法艺术中的书写法则。(五)整篇布白要做到心中有数,使笔墨在章法、虚实、聚散中产生黑白反差,以表现视觉冲击力。怀素《小草千字文》,字字多独立,在创作中不能形成有规律的章法布白,避免字距、字的大小相等,因为草书不同于行楷书体。(六)草书创作字形多作夸张,体势有错落,行列上有左右摆动,这是一种动感,大小长短与轻重是一种节奏韵律。在创作中要把握好作品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进行书写,为了作品的尽善尽美,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我常常反复推敲数遍创作,才得以完成一幅满意的作品。
  四、理论水平是对书法的认识水平,书写水平是技巧的娴熟水平
  杨守敬《学书迩言》说:“一要品高,品高则下笔妍雅,不落尘俗;一要学富,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古之大家,莫不备此,断未有胸无点墨而能超轶等伦者也。”我酷爱翰墨,几度春秋,乐在其中,苦苦求索,在学书路上,深知“书法家”一词的内涵,不仅书法要好、人品要好,更要文学修养高。古语说:“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平时在临帖之余,常阅读古文与古诗词,用古人的知识、经验“冲洗”自己,完善自己,丰富自己的字外功夫;同时也常和今天的文人墨友一起谈古论今,增长自己的见识,开拓视野,尽量使字外功夫融会到自己的书法创作中,拓展自己的学习和创作空间,提高艺术品位和创作思维,使自己成长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书法家。

        稿件来源:中艺大观
发表于 2006-9-27 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27 15:05 | 显示全部楼层
嗯,知道了,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14 09:08 | 显示全部楼层
精辟,精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14 09:40 | 显示全部楼层
写出自已的心得与悟奥,对学书者来说是相当有价值的启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16 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致 巴人

版主好!
看到版主的精彩阐发,在由衷佩服之余,感到如获至宝,马上收藏。近来对书法的学习,尤其是临贴,有许多困惑。如何读贴?临帖的目的是什么?怎样临帖?等等问题,在认真阅读并静心思考版主的高论后,大有茅塞顿开之感。日前读到启功老前辈在论临贴时说了八个字:“精心用意、手眼俱准”,今天从版主这里得到了更好的理解。有很多老一辈书坛名家都坚持一生临贴,后学也以为临贴是一辈子的事,可以说“活到老、学到老、临到老”。希望今后能拜读版主更多的心得高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26 16:44 | 显示全部楼层
正是我需要的,谢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7 18:16 | 显示全部楼层
已收藏,谢谢教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16 06:03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版主版主引此文,对初学者是很好的鼓励和指引。

同时,向先生请教几个问题。
近几个月来,我紧持临王体兰亭序,每天临约百余字,可觉进步甚微,不知何故?
应该怎么临才好呢,比如每天要临多少字?
对于读贴,我向来是不重视的,也不知如何读,今读此文,茅塞顿开,当效之。

[ 本帖最后由 雨轩 于 2006-11-16 06:48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28 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感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