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20582|回复: 7

王铎一生师古、宗羲献地轨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2-28 15: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这个贴子最后由狂草王在 2004/12/30 03:09pm 第 1 次编辑]
! ?2 a! O0 }% i2 d2 `6 V4 e( h( ]: v: Z$ w& ~! k0 x# f
书学以师古为第一义。近世书家以臆骋动无法度。如射不挂鹄。琴不按谱。如是亦何难之有。变化从心,从心不俞(右缺足旁)。呜呼。难[UploadFile=CDF5EEECCAE9C2DB_1104217875.jpg]
 楼主| 发表于 2004-12-28 15:21 | 显示全部楼层

王铎一生师古、宗羲献地轨迹

之矣。近世诗与古文亦然。此可以惊河伯,不足以当海若也。崇祯十二年六月嵩山樵者王铎临古因题于末,以俟相知如何。[UploadFile=CDF5EEECCAE9C2DB_1104218510.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2-28 16:14 | 显示全部楼层

王铎一生师古、宗羲献地轨迹

好个变化从心,从心不俞,收益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2-28 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王铎一生师古、宗羲献地轨迹

应是王铎早期作品,0 U8 K2 I# }: g8 X
似乎刚从王羲之而出。. ^8 _6 L# p7 _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2-30 14:32 | 显示全部楼层

王铎一生师古、宗羲献地轨迹

[这个贴子最后由狂草王在 2004/12/30 02:33pm 第 1 次编辑]& M. l, V5 e, W# o) A% d: e
: E5 L1 @% z% H* Q
[color=#006400]书学以师古为第一义。近世书家以臆骋动无法度。如射不挂鹄。琴不按谱。如是亦何难之有。变化从心,从心不俞(右缺足旁)。呜呼。难之矣。近世诗与古文亦然。此可以惊河伯,不足以当海若也。# S! f% M! F0 U# M% e7 U
崇祯十二年六月嵩山樵者王铎临古因题于末,以俟相知如何。9 E. s$ ~8 K2 K: Q- w9 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2-30 14:41 | 显示全部楼层

王铎一生师古、宗羲献地轨迹

崇祯十二年俺查了一下,是1639年,嵩樵先生大约44岁左右吧!
% f( p) [7 @& N8 p下面,让俺们看看嵩樵老人58岁时节又是怎样地观点。[UploadFile=wang203_1104388876.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2-30 15:05 | 显示全部楼层

王铎一生师古、宗羲献地轨迹

[这个贴子最后由狂草王在 2004/12/30 03:06pm 第 1 次编辑]
, d& U$ B( u# R& d& E7 r4 q/ W* w2 _! m1 B- ]  e/ ~8 r4 O
不太清楚,内容如下:) K# n5 D. g% r5 v( _6 c8 t" @
[color=#006400]予书独宗羲、献,即唐宗诸家皆发源羲、献,人自不察耳。动曰,某学米,某学蔡、又朔而言曰,某虞、某柳、某欧。予此道将五十年,辄疆项不肯屈伏。古人字画诗文,咸有万彟匪深造博文,难言之矣。己丑,三弟鑨在京。弟雅嗜古,研虑字画诗文,即宋词元曲,皆有权衡,可与寐言,因书古体,正不屈心从今如诗之钟谭人于酸薄浅隘,譬之禅门十二部,有大乘、有小乘,有正宗,有魔道,未易户晓,下士大笑,正不必户晓耳,书寄大司寇北海张老社盟,应不憎此语也。嗣君中社同馆又雅相善,持此求予书,偶仿数家意画。一数五十年,迂叟嗜此逼六旬。北海君心曰,斯卷所撰夫夫也,匪无所源本,而为墨猪者噫。予又转疆项,而中心屈服矣,洛鱼王铎识于琅华馆。 :em1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2-30 23:19 | 显示全部楼层

王铎一生师古、宗羲献地轨迹

    清人吴德旋在其书法论著《初月楼论书随笔》中说“张果亭(瑞图)、王觉斯(铎)人品颓丧,而字居然有北宋大家之风,岂得以其人而废之?”此言极是.君不见今之书坛,岂不多为米元章、王觉斯之天下?且溯而言之,二者皆从古入,终由已出也,是谓“书学以师古为第一义”之要。- M2 ^+ P5 O5 H
    由此反省当今习书之人,临帖之功并非不深,用笔之法亦有所象。更有所谓“遍临真草隶篆行”五体之誉者,天花乱坠,忘乎所以。而观其书法,直如笨牛入泥,无所适从,难以自拔。究其原因,一则无心迹之流露,二则无古意之蕴藉也。诚如董香光所云(大意):学书不以临古,终入野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