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帖子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30
- 注册时间
- 2006-9-3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249
- 点评币
-
- 学币
-
|

楼主 |
发表于 2006-10-12 22:21
|
显示全部楼层
试论黄宾虹绘画中的点(续)
追求内美,用老人另一种表述是“骨子里求精神的美”。实际上在黄宾虹画论里,对内美有着多侧面、多角度的阐发,如“虚”、“神似”、“气韵”,都指归“内美”。( B0 g" u2 `0 n) j" V) x6 T
通过研究,我们知道,黄宾虹1929年前后发生了虚实之变,对早年闻道时“实处易,虚处难”的师训有了全新的理解。这些全新理解带着鲜明的时代烙印。
/ q! g# z h6 T- @5 K在1920年代初,西方现代派绘画成了艺术思潮的主流,西方学界发现西方现代派抛弃写实而转向写意,有向中国写意画“靠拢”的趋势,这一“发现”大大鼓舞了中国画坛,于是国画从旧文化的陪葬品一跃而为新文化的先导,身份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换。就在这一情势下,中国大地上发生了被称做“国画复活运动”(胡怀琛语)的转机,这一转机导致二三十年代国画的中兴,造就了一个生于世纪末的新生代画家群体。这类盛行于当年关于中西画学正在“合而为一”的思想,也使黄宾虹探索中国画新生的努力找到突破口。于是,他把“虚”从章法的樊笼里解放出来,与六法之首的“气韵”结合到一起。而在二十年代后期,西方格式特心理学得到长足的发展,这个学派的观点从视觉心理学的角度支持了西方现代绘画,与老子“恍兮惚兮,其中有象”的哲理与中国画理也不谋而合。这个学派关于不完全形或不整齐形具有的视知觉审美的价值得到黄宾虹的认同,在他1929年的《虚与实》里说“欧人以不齐弧三角为美术”,将之归于“虚”的范畴,指的就是格式特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黄宾虹论画中常见的“不齐弧三角”以及广为流传的“不齐之齐三角弧”或“齐而不齐三角弧”(《画学篇》)就是来源于此。 H/ T0 w- C3 V3 p6 o6 @, k
按照格式特心理学的愿理,简单地说,当一个不完整或不整齐视的“形”,如残缺的或扭曲变形的三角形,映入眼睛时,会激起视知觉的紧张,接着视知觉会自动地将它修正成完全的或整齐的三角形,当完成这一修正后,那种紧张就随之消除而感到愉悦。这种愉悦,较之简单解读一个完整的或整齐的三角形得到的更为长久更为有意味。
$ x7 _; M$ ?6 U7 k视知觉这种修补或修正功能,从心理学角度解读了中国书论画论中的“虚”和“气(气韵)”的论述。5 J3 ?1 V' I$ [- X# a$ x6 `
“虚”和“气”是中国书论和画论广泛使用的两个宽泛而兼容的概念,如:“用笔时,须笔笔实,却笔笔虚,虚则意灵,灵则无滞,迹不滞则神气浑然,神气浑然则天工在是矣。夫笔尽而意无穷,虚之谓也。”(恽南田)然而往往语焉难详,只可意会难以言传。! A6 S; X7 U$ F: t8 u) Z6 z
如果从格式特心理学角度来看,道理则是显然易见的:虚是形的缺失部分,是需要视知觉修补的,只要这种缺失符合“形”的内在结构,那末就能完成“解读”的过程,由紧张(即所谓“张力”)的消除而得到的愉悦是意味深长的。这种修补缺失的视觉运动则可看成“气”的流动,“气就存在于缺失的“虚”处”。同理,一个不整齐的形,只要具备向整齐的形回归的结构,带给视知觉的愉说也是意味深长的。
) P( T# s @, \1 X于是在这里,只可意会的“虚”和“气”便成为可“见”、可把握的东西了。在黄宾虹画论里,有许多与此有关的内容,如:4 e2 |+ m$ ?# r, N
% _! T6 a: B7 K' f: d$ r( W' Y
整齐非方正,宜于极不整齐中求整齐,乃为得之,如观篆隶魏碑,其布白处处排的不粘不脱,此虚实兼到之妙。(1934年与黄居素书)( ^1 Q. ?( {" X; x1 b8 h. z
布白应成弧三角形,切忌全方全圆,始为天然之整齐。(《讲学集录》)7 d- c# Y5 m' g* I# |4 R6 j* n; [ d8 ^
笔先笔笔断,而须以气联贯之。(《论画鳞爪》)! T2 q7 s1 i: U1 m* t
书画必明用笔之虚实,再加以“气”力,不粘不脱,即以气联之,所谓实中虚,虚中实,可得书画之妙矣。(《讲学集录》)9 O& u3 z7 `+ C& v: e
如虫囓木,自然成文,有大开阖,有小争让,无非一气行乎其间。(与陈柱书)
% L5 }9 w0 A5 U4 s
, Z8 |, b& z# i! w+ A1 ~4 l3 m这类论述不胜缕举。这些夹杂在古人论述里的“旧说”,都依据“虚即内美”的理念而聚集在黄宾虹的“内美”旗下而敷以新义。 6 [ x, k. w! H. E7 ~: k
上述关于“点”的阐发,同样浸透着这一理念。黄宾虹说:“笔法之中有虚有实,实处从书法中来,虚处从实处出。”(与张谷雏书)从这个角度看,点的“有锋有腰”是实处,“笔根”形成的“白”则是“虚”处,是产生气韵之所在。1 }, V, \1 M" Y8 R" X+ K
点,绘画语言中最小最基本的元素,得到黄宾虹极大的重视,在其中年的作品里辉耀着迷人的审美光辉,就是在他“无法之法”“超乎迹象之外”的晚年作品里,依然可以在朦胧中感悟其魅力。
/ k7 ~ r& J7 b( n' V1 f最后说一些题外话。当前艺术市场面临着一种古已有之的尴尬,即假画满天飞,随着高科技的介入,造假水平大大提升,以致有些画家惊呼,再这样下去,真要真假难辨了!说实话,对不讲究笔墨的那些画家的画作来说,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黄宾虹的绘画,因其“笔墨狼藉”,其仿品似乎更能鱼目混珠。但这仅仅是表面现象。以重视笔墨锤炼的功力之深而言,他的作品恰恰成为最为难以造假的“净地”。换言之,仿其面貌易,得其精神难,一言以蔽之,难在笔墨。! y* R6 A2 B8 v
点是黄宾虹笔墨中一个不起眼的微观世界,以上试就点苔的一个侧面作了浮光掠影式的探讨,还不足以囊括他对“点”研究成果(如他对用墨用色的“点染法”),更不足以构筑走进他笔墨世界的通道。黄宾虹的笔墨观不是中国传统笔墨观的再版,它是在“内美”理念导引下形成的,,内美理念支持下的内美笔墨观不同于帝王将相口味的外美笔墨观,它是我们研究老人笔墨的核心与把手。笔者仅希望通过对他“点”的剖析,引起人们的重视,把老人的“内美”理念与其对中国画笔墨的整合和探讨做有机一体的研究,将其内美笔墨观的研究推向新的生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