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9071|回复: 15

王学岭:我下的是笨功夫 写的是笨人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0-22 10: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王学岭:我下的是笨功夫 写的是笨人字



    王学岭,1963年出生于河南商水农村。现任总参警卫局文化干事,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书法诸体皆擅,以楷书、行书见长,尤以小楷享誉书坛。2006年8月,受《中国青年》杂志之请,出任“影响中国青年的100句人生名言”评选活动特邀创作书法家,将集中创作“影响中国青年的100句人生名言”书法作品。

  第一次看到真正的书法作品,我傻呆呆地在那些作品前看了一个下午

  记者:首先,感谢您对“影响中国青年的100句人生名言”评选活动的支持,出任此项活动的特邀创作书法家。

  王学岭:我也要感谢《中国青年》,能够被这样一本有着很大社会影响的杂志邀请参与这一活动,是一份难得的荣幸。再者,用书法的美来传播青年喜欢的名言,十分有意义,而且我相信,这个活动一定能够带给我很多创作的快乐。

  记者:但是,在比较短的时间,集中创作100幅作品,这可是一个艰巨的活儿。

  王学岭:艰巨点儿,没啥。咱这个活动不是评选人生名言吗?我也说一句名言:“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是我喜欢的一句名言。要是创作这100幅作品遇到困难,我会拿这句名言来鼓励自己。

  记者:以前,是不是也经常念叨这句名言?

  王学岭:倒没经常念叨,只是在遭遇挫折时会想起。

  记者:在学习书法的路上,您遭遇的挫折多吗?

  王学岭:不多,应该说还相当顺。只是这一路走来,也付出了很漫长的艰辛。

  记者:您出生在农村,家里没有学习书法的环境吧?

 ⊥跹Я耄好挥小N腋改付疾皇都父鲎帧?lt;/P>

  记者:那您最初是怎样喜欢上书法的?

  王学岭:开始时可以说和书法没关系。我还没到上学的年龄时,看见村里的小孩上学,就吵着也去上学,老师就让在一年级旁听了。旁听了几个月,这个班的孩子升二年级,我也嚷着要升级,老师没让,结果开学时我留在了一年级。毕竟比其他孩子多听了几个月课,多写了几个月字,在一年级的孩子里我的字就写得好些,于是经常得到老师表扬,越受到表扬我越要写好,这样,在整个小学、中学、高中阶段,我的字都是班上写得最好的。当然,那时写的是方方正正的印刷体,还不能算是书法。大概是上初中的时候,我父亲当生产队长,队里订了份报纸。我看见报纸上有些标题是印刷体的隶书,觉得好看,就剪下来,贴在本子上,时不时描着写写,这样就算是学了点儿隶书。

  记者:开始真正和书法有关系的事,您还记得吗?

  王学岭:我高中毕业后没考上大学,到公社当了通讯员。当通讯员经常跑县里,有一次在县文化馆看到了省里的一个书法巡展。那是我第一次看到真正的书法作品,我傻呆呆地在那些作品前看了一个下午,临回家时又花二角四分钱买了一本那个书法展的作品集。以后,有时间我就拿出来看,照葫芦画瓢地学着写。一天,县长来公社,在公社主任的桌上看见了我用毛笔写的当天的天气预报,就问主任:“这是谁写的?写得好。”主任就说:“是小王写的。”主任让人把我叫去。县长见了我说:“小王,字写得好嘛,写两幅送我啊!”后来,我还真写了两张字给县长送去,记得其中有一张写的是叶剑英的诗:“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位县长可是个人物,他叫宋照肃,后来当了甘肃省委书记。

  记者:现在回头去看,您觉得宋县长让您写两幅字送给他,是您确实写得好呢还是他为了鼓励您?

  王学岭:应该说鼓励的成分很大。我这里提到宋县长,是因为我当兵和他有关。他挺喜欢我,想调我去给他做通讯员,但我是农村户口,很难弄。赶上那年总参警卫局到我们县招新兵,宋县长对我说:“小王,当兵去吧,到部队上,你会有出息!”我就报名参了军。

  这些年如果说我在书法上取得了一点儿成绩,那就是我把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书法上

  记者:这一步对您的书法道路很关键。

  王学岭:那是。我现在常说:“没有部队,没有咱警卫局,就没有我王学岭的今天!”

  记者:这句话听起来像套话。

  王学岭:绝对是真话。我到部队才几个月,就赶上一次在新兵中举行的书法比赛,后来才知道那是为了选拔电影放映员,因为那时电影队要自制一些幻灯片来表扬部队的好人好事,需要放映员能写美术字能画点画儿。我到城里买了一张大白纸,写了一幅隶书,还用广告色把四周涂上颜色,交了上去。结果我获了奖,也当上了放映员。到了电影队,有老兵告诉我,如果我用宣纸写,效果会更好。这时候我才知道还有宣纸。又有老兵告诉我,写隶书,刘炳森写得最好,你应该去买本他的帖来练。我就跑到书店去买了本刘炳森写的《国际歌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隶书集,这是我临的第一本真正的字帖。再后来,又有人指点我,临帖要临古帖,我又去买了几本汉碑。总之,我是在咱总参警卫局最初找到书法的门。而且也是在总参警卫局,我上了军校,拿到了大专文凭。

  记者:除了到总参警卫局这一步,还有一步对您的书法道路也很关键,那就是上首都师大。

  王学岭:是的,上首都师大,我找到了老师,走上了学习书法的正路。我当电影队长的时候,有一个叫杨陌的放映员也喜欢书法,他跟我说,我们这样自己练不行,要拜名师。他还说,有人给他写了封推荐信,让他去拜访北京的书法家薛夫彬。于是,我们俩去拜访了薛夫彬老师。薛老师那时正在首都师大书法班授课,就告诉我们应该去上这个班。在首都师大,我先上了书法大专班,又续了本科班,再接着上了书法文化研究生班,一口气从1989年念到了1997年,整整八年时间。在这里,我最大的幸运是成为欧阳中石先生的学生。在欧阳先生和其他老师的教导下,不仅技法上打下了较扎实的功底,而且通过学习各门文化课,系统地整理了自己对书法史的整体认识,找到了努力的方向。

  记者:这八年的在职学习,有没有感到难以坚持的时候?

  王学岭:这八年都是利用业余时间上的课,晚上、周六、周日,可以说是风雨无阻。但没有感到难以坚持的时候,因为这个过程是我喜欢的,是快乐的,做快乐的事不需要坚持不坚持,只有做不喜欢的事而又必须要做,那才需要坚持。再者,咱总参警卫局的领导一直很支持,领导支持的事我就要做好,这也是我心里的一个信念。当然,那时候临帖临得很疯狂,不只是坚持每天练,有时候甚至通宵达旦。有一句名言说“人的区别在于业余时间”,这些年如果说我在书法上取得了一点儿成绩,那就是我把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书法上。

  年轻的时候应该多参展多参赛,并且争取获奖。但获奖不是最终的目的

  记者:您说您最大的幸运是成为欧阳中石先生的学生,能不能具体说说欧阳先生到底对您有何影响?

  王学岭:在学书的路上,有一个名家为师,首先就是一种精神上的激励;而且作为名家的学生,也较容易受到社会关注和认同。从这一点说,作为欧阳先生的学生,我沾了先生的光。但这还不是主要的,主要的还在于能有机会经常跟先生在一起,耳濡目染,接受熏陶,得到启发,关键时候还能得到起决定性作用的点拨。这种点拨,有时候是“听师一句话,胜读十年书”。比如,先生要求我“既要入雅,又要入俗,做到雅俗共赏”,这让我立时有一种顿悟之感,明白了自己作品要追求的基调。又比如,1995年12月我以一幅行书作品参加第六届全国书法篆刻展,获了“全国奖”,就在我还在为获奖有些兴奋的时候,先生把我叫了去,布置给我《大唐王居士砖塔铭》。这本唐楷很合我的味口,而且我一下意识到先生指给我的是我今后的突破口。这之后有一年左右,我就一直用这本帖作日课,边临边悟。到全国第七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时,我的小楷作品《洛神赋》获得了一等奖。

  记者:您这次获奖据说在书法界挺轰动?

  王学岭:是有些影响。主要是之前连续几届书展楷书作品入展的都不多,更没有楷书作品获一等奖。我这次获奖有点儿起到示范的作用,之后楷书参展的就多了一些,所以有人在当时称之为“王学岭现象”。其实,我心里明白,我获奖是有一点儿影响,但要称为“现象”就言过了。

  记者:这之后的几年,您参加了不少全国性的书展,而且成了获奖专业户。您怎样看在书展和比赛中获奖?您自己有什么获奖的秘诀?

  王学岭:参加书展和比赛,并且获奖,是青年书法爱好者或者说青年书法家通向成功的捷径。书法的道路崎岖漫长,处在跋涉中的人需要激励,需要交流展示自己的成果并得到同行和社会的承认。书展和比赛就是交流展示自己的平台,而获奖更是一种直接的精神鼓舞,通俗点说就是扬名立万的好机会。所以我觉得,年轻的时候应该多参展多参赛,并且争取获奖,使同行和社会知道你,了解你,支持你。但获奖不是最终的目的,最终的目的是追求书法的艺术精髓,获奖只是通往这个最终目的的途径,一种手段,又不可把获奖看得太重,把获奖带来的虚名看得太重。至于说到我自己有什么获奖的秘诀,要说有的话,那就是必须有绝招,有你自己的强项,我的强项就是小楷。我获的奖中,只有一次是行书,其余都是楷书,而且是小楷居多。

  书法是一种不进则退的艺术,书法家不求变则很容易就成为落伍之人

  记者:确实,当人们谈起您时,总是将您跟楷书联系在一起。可以说,是楷书成就了您。您怎样看楷书,或者说您的“楷书观”是什么?

  王学岭:在我心里,对楷书有着一种虔诚的敬畏。篆、隶、楷、行、草五体中,楷书是最显书家功力的书体。历史上的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虽在其他书体上也成绩斐然,但真正奠定他们的地位的还是楷书。楷书就像画家笔下的素描,它既是一种基本功,又高度浓缩和概括了艺术的最根本要素。唯其是基本功,它就有太多条条框框很难突破,最易束缚书法家的创造力,不能有所突破就容易写成一手俗字;但如果书法家的艺术素养达到了一定高度,突破和超越了其束缚,它又是最能显示创造性能力的书体。一个书法家对艺术要是有一种远大的抱负,便不可不重视楷书。

  记者:要突破楷书固有的条条框框的束缚,道理谁都明白,但真要求得突破又谈何容易,所以很多人望楷生畏,甚至一学书就绕楷而行。您在楷书上能有所成就,经验是什么?

  王学岭:好的楷书,用最通俗的话说,就是既要写得活,又要写得美。这“活”“美”两个字,我不敢说已经达到,但我力图努力去达到。很多人都强调创作时的灵感,我的创作却属于笨人的办法,下的是笨功夫,写的是笨人字。我下的笨功夫就是临习大量古碑帖,汉碑、北碑、“二王(羲之、献之)”及唐楷中的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诸家,都广泛涉猎。当然,临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悟,做到临悟参半,碑帖交融,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博采众长。我曾经这样概括自己的心得:“学书之要,贵在临与悟。临能生姿,悟则生灵,倘能孜孜以求,则心手双畅。”记者:尽管您在楷书上已经学有所成,但感觉您仍在努力求变,似乎要不断地往楷书上注入一些新的东西。

  王学岭:书法是一种不进则退的艺术,书法家不求变则很容易就成为落伍之人。我的另一位明师张荣庆先生就曾经这样教导我:“书通则变,变化乃是书法艺术的生命。纵向看,一生从幼到老,要不断求变,不变便意味着艺术生命的终止。”当然,这种变,不是变奇,变怪,而是要变得丰富。

  记者:到目前为止,您自己最得意的代表作是什么?

  王学岭:代表作,还没有。如果说自己相对满意的作品,我想应该是几年前原大临的《虞世南夫子庙堂碑》。这是虞世南晚年的小楷杰作,全碑2007字,可谓皇皇巨制,工穆肃雅,千秋照人。我临摹的这幅作品,基本做到了手静、力稳、心恬、气定,通篇看去,得了一些原碑的神质。欧阳先生和李铎先生对这一临写之作都给予了肯定和鼓励。

  记者:对自己书法艺术的未来,您有怎样的期许?

  王学岭:今年3月份我们搞了个“五体十家展”,这个活动期间设计了一个为书法家征集嵌名联的环节,我挺喜欢征集来的我的名字的下联:“学岭千重且再攀”。书法艺术是学岭千重啊,我对自己的期望就是不要落伍,不要早早被淘汰,要能够不断地攀登,攀登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高度。
发表于 2006-11-7 11:3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11 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是我学习榜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27 17:3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5 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2 21:02 | 显示全部楼层
em13 em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2 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太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2-18 15:19 | 显示全部楼层
学岭千重且再攀em1 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2-18 15:21 | 显示全部楼层
张荣庆先生教导:“书通则变,变化乃是书法艺术的生命。纵向看,一生从幼到老,要不断求变,不变便意味着艺术生命的终止。”
em1 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2-21 14:10 | 显示全部楼层
em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