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22155|回复: 2

水赉佑///宋代帖学之研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8-20 10: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宋代帖学之研究& z5 R( c4 {5 n7 B8 Y8 G0 _/ j
               水赉佑
0 {, F$ d+ B/ C. P: s  一部书法史,从某种角度讲,实际上是碑学史、帖学史、书家史的综合。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碑学及书家的研究较多,而对帖学之研究甚少。古人云:汉之碑,宋之帖,可以只立千古。乾隆帝云:“帖必以赵宋为犹近,而宋帖必以淳化为最美。”为此,我想就宋代的帖学,作一探索,以就教于海内外方家。. r0 n% Z: [8 B- e2 J) |8 [
一、刻帖之风起源于唐、五代
: O0 ?) `+ r: m$ M8 V  帖源于碑。书史记载,拓墨术大约是在南北朝时发明,《隋书·经籍志》已记载了隋朝宫廷中藏有汉魏石经拓本之事。到初唐时,拓墨之风渐盛,刻帖也就开始。特别是唐太宗喜爱王羲之的书迹,于是自弘文馆刻《十七帖》始,到获得《兰亭序》真迹,命书家赵模、冯承素、汤普彻、欧阳询等人摹石刻石,均已改变了自晋以来所采用的,用硬黄双钩的办法来保存、传布名家书迹。怀仁集王书《圣教序》刻成后,“文武三品以上上表乞模打,许之。”敦煌发现的唐太宗《温泉铭》拓本,是被剪装成卷子,纸卷上有“永徽四年(653)八月五日围谷府果毅儿”墨书款一行,说明它是初唐之物,可谓现存最早的拓本之一。杜甫曾有诗云:“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韩愈的《石鼓歌》中,也述:“张生手持石鼓文,劝我试作石鼓歌。……公从何处得纸本,毫发尽备无差讹。”这些都是有关刻帖拓本的记录。但丛帖(或称汇帖、套帖)的开创,应属南唐。南唐李后主在艺术上是位多面手,熟读书作文,工书画,知音律,而且酷爱收藏。他继承了大唐内府的书画名迹,在保大七年(949),“命仓曹参军王文炳摹勒古今法帖上石。”这就是前人所称的《保大帖》。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辑录宋徽宗时代刘 的《暇日记》,也述:“马传庆说此帖本唐保大年摹上石,题云保大七年仓曹参军王文炳摹勒,校对无差。国朝下江南得此石。”又,宋周密《云烟过眼录》卷四,转引褚伯秀云:“江南李后主常诏徐铉,以所藏前代墨迹、古今法帖入石,名曰《 元帖》。”《保大》、《 元》两帖虽向无传本,后人对两帖是否存有也历来有争议,但我认为至少史籍中已有所记载,可惜不知帖的内容,现姑且当他存有。至于南唐时私帖的刻拓情况,史籍中的记载较多。宋米芾《书史》中提到“江南十八家帖”,宋王应麟《玉海》述到太平兴国三年,“ 州献晋王羲之、献之及桓温等凡十八家石版书迹。”又《古今图书集成》所引《闻见录》中也讲到“《墓田帖》,王羲之临钟繇书,南唐墨宝藏石”之事。这些都是南唐官私摹勒刻帖之举较唐有所发展的有力佐证。逮宋,因宋太宗之提倡,刻帖之风至南渡后不衰,可谓南唐开之于先,宋代继之于后。
/ v, ~* S% y1 g7 T+ f2 f" T二、宋代刻帖之风盛行及形成帖学的原因5 [; ?, R( C, C0 Y. i2 t3 t
帖学是在宋代这一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兴起、发展的,其原因有七:
8 K# T6 A; g  i: j- i  T1.政治基础:王室的爱好倡导。
" ]& C; i' r$ s+ V$ V0 ]6 K宋王朝建立后,宋太祖实行重文轻武国策,促使经济繁荣,从而掀起文化事业的高潮。宋太祖采取设立专门的文化机构,尊师重道,优礼儒士,倡导读书之风,改革科举制度,网罗人才,选拔俊彦等一系列比较开明的右文政策,从而使宋代文化事业从五代战后的创伤中逐渐复苏。其时文化特点:社会文化素质较前代为高,知识受到尊重,先秦儒家的积极淑世精神得到发扬,学术风气空前浓厚,学风丕变促使理学的产生,商品经济在文化领域中产生重大影响等,加上宋朝诸帝不仅勤奋好学,刻苦读书,尊重知识人才,而且都喜欢书法,他们相继多方 集收藏前人墨迹,大量刻帖,对繁荣宋代书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宋太宗,他勤奋读书,酷爱书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发展书学:一是征求书法人才,“始即位之后,募求善书者,评自言于公车,置御书院,首得蜀人王著,以为翰林侍书。”“太平兴国中,选善书者七人补翰林待诏。”二是建造秘阁,供藏前代墨迹。“端拱元年初置秘阁”,“书籍真本并内出古画墨迹等藏之。”“淳化元年八月,内出古画墨迹百一十四轴,藏之阁上。有唐太宗、明皇,晋王羲之、献之、庾亮,梁萧子云,唐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怀素、怀仁墨迹。”三是派官寻访搜集前人墨迹,“太平兴国二年十月,诏诸州搜访先贤笔迹、图书,于是荆湖献张芝草书,潭州献唐明皇所书道林寺王乔观碑,袁州献宋之问书龙鸣寺碑。三年九月辛亥, 州献晋王羲之、献之及桓温等凡十八家石版书迹。六年十二月丁丑,又诏访钟繇墨迹。七年正月己未,钱惟治以钟繇、王羲之、唐玄宗墨迹七轴为献。八年二月丁酉,钱昱献钟王墨迹八轴。十月己丑,越州献羲之石砚,雍熙二年三月丙寅,潘昭庆献虞、褚、欧阳墨迹三本。”四是命徐铉、句中正刊定《说文》,以正天下字学。五是拓制古迹,命王著编纂摹刻《淳化阁帖》,开创了中国书法史的新创举,即帖学之始。1 T7 e- `6 `6 W
2.社会基础:文人书家的广泛出现。
4 u. f, G( W# \/ O5 L庞大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是宋代文化的代表阶层,也是宋代书法繁荣的社会基础。由于宋太宗尊用文臣,给予文人以优厚的待遇,政治上提高士大夫的地位,所以宋代大量知识分子入仕后,俸禄丰厚。他们凭着有地位、有金钱、有闲暇的条件,从事各种文化活动,著书立说,吟诗填词,鉴赏书画。“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在王室推重摹刻前人墨迹的影响下,一些具有较高学识修养,有着一定艺术造诣的士大夫们,也把摹刻收藏碑帖作为生活闲暇的一种爱好,一种享受。如黄庭坚的朋友翟公巽,所藏古刻甚富,有《瘗鹤铭》、《黄庭经》、《乐毅论》、《遗教经》及颜鲁公的《蔡明远帖》、《东方曼倩画赞》等。另一朋友安汾叟,单藏颜鲁公书就有数卷,被黄庭坚称:“安民藏古书于今为第一。”又如苏轼自云:“性好异书古文石刻。”赵明诚亦云:“迩有刘季孙景文者,知名士,与余先公有旧,家藏金石刻千余卷。”这批书家、收藏家,往往又是文学家、史学家、画家,他们使书法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既研究书法作品的艺术价值,也考证作品的文字内容,把学术研究与艺术赏鉴相结合。加上儒学、道学和佛学思想的广为传播,使得文人士大夫的人本主义个性和才情,借助书法艺术的载体得以淋漓的抒发和渲染。这些都大大促进书法艺术的发展。特别是“自天圣、景礻右 以来,天下之士悉于书学者稍复兴起。”+ y) N4 g  |- u' r$ `1 ?
3.书学基础:笔法的中断。' o; C6 H; P8 y
我国的书法艺术,长期以来主要靠笔法授传,结果从汉末、魏晋一直到唐五代,无论杜度、崔瑗、张芝的草书系统,抑或蔡邕、钟繇的隶书系统,还是“二王”、张旭的系统,书艺笔法一直在一个很小的圈子里授传,有父传子,舅传甥,师传徒,外人要想得到书艺笔法的真髓,几乎不可能。宋董 云:“昔蔡邕受法于神人,传于崔瑗,瑗传之文姬,文姬传之卫夫人,夫人传之逸少,自此而下,各有师授,逮于张旭其书分故。蔡有邻法为篆,惟颜清臣、徐季海守旧法,而真行尽合于古之作者,至韦玩、崔邈,授其法而绝矣。考其源流,正如禅家宗风相承,各有主也。”但这种狭隘的笔法授传方法,经过五代的战乱,到了宋代濒临中断。宋苏轼云:“自颜、柳氏没,笔法衰绝。”宋王旦云:“五代以来笔札无体,钟、王之法几乎绝矣。”宋朱长文云:“下至五代,天下罹金革之忧,不遑笔札。……盖经五季之溃乱,而师法罕传,就有得之,秘不相授,故虽志于书者,既无所宗,则复中止,是以然也。”连大书法家黄庭坚也认为:“近世士大夫罕得古法。”因此,到了宋代,人们要学书法,只能拜帖为师,临帖学字,靠自己的摸索以师承前人笔法。这样,唐时以求笔法为重点,转到宋后,就以临帖为要务。于是临帖、刻帖以求师法者日盛,现实的需要,无疑是帖学兴起的重要条件。
" w& p& X0 P! D/ |/ k. d8 A4.史学基础:金石学之兴起。
# S, V# u" r( G0 }2 C: T宋代金石学的兴起,是帖学之盛的又一重要原因。宋太宗为恢复被五代割据所破坏的礼制,重视并奖励经学,于是出现一批以证经补史为己任的金石学家。有以欧阳修、赵明诚为代表的著录派;以吕大临、王黼为代表的图绘器形、摹录款识派;以薛尚功、王俅为代表的录文派;以张木仑 、黄伯思为代表的考评派。这些金石学家广泛地收集,系统地研究,建立了金石学这一专门的学科。但金石连称,是金少石多,还是以碑刻为主。宋人收集鼎彝碑石拓本的人数之多,范围之广,用心之勤都是空前的。如欧阳修收集“汤盘孔鼎岐阳之鼓,岱山邹峄会稽之刻石,与夫汉魏已来,圣君贤士桓碑彝器铭诗序记,下至古文籀篆分隶诸家之字书。”他所编纂《集古录》所收金石文字,“以谓转写失真,故因其石本轴而藏之。”其中唐人碑帖最多,占十之七八。同时,金石学家们又编纂了各种碑石目录著作,如欧阳修《集古录》一千卷,曾巩《金石录》五百卷,赵明诚《金石录》三十卷,王厚之《复斋碑录》,任续《篆隶石刻谱》三十卷,叶梦得《金石类考》五十卷等。据我不完全的统计,宋代仅石刻著录方面的著作就达四十七种。
5 r+ q* l3 V! O# ]7 }! |' J4 t+ \0 Z' R金石学之盛,在拓本的搜集、传拓、著录、考订等方面,对帖学都有直接的影响,直接引发了宋代帖学的繁荣。
# S2 t) ^( `! b# w; r% o) x5.物质基础:纸、墨、雕版、拓墨业的发达。
7 s! Y3 Z1 L3 d) r$ a3 ?% g作为文化传播手段的造纸、雕版印刷业、制墨业的发达,尤其是刻石拓墨技术的显著提高,为帖学的发展提供了坚定的物质技术基础,对拓碑刻帖之风的盛行,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W4 ~% J) F& E1 U4 |2 L+ S! d; F( \6.市场基础:帖的商品化。; J/ f6 w* w: U) |
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书法艺术受到强烈的冲击,书法作品也逐渐商品化。事实上,碑帖的广泛流传也离不开市场。东京有“模刻御书字鬻卖者”。大相国寺就有碑帖买卖商店,“谭训云,尝于相国寺置得阁本法帖十卷,甚奇,毕文简公赐本也。”名人的墨迹及字帖,不仅在商店中出售,而且私人之间也盛行互相转让,或者以物易物。
0 z5 q' @) _8 g7.题名刻石之风盛行。3 I2 N; f1 |: J% @' _" w7 u
题名之风始于西汉而盛于宋。宋代的大臣、士大夫学者,都嗜好在游览所及,兴之所至,率意留题。他们在碑碣、摩崖或湖山佳处,题诗、题字,或题上姓名、籍贯、年月,或题为某事或与某一游。有的还即兴直接在石上书写。特别是一些书法名家的字,更受到人们的青睐,他们不断进行摹拓并装裱成帖,以达到临摹欣赏之目的。如黄庭坚的《题大唐中兴颂后》、《题永州澹山岩诗》,蔡襄的《万安桥记》等,都成为后人学书的范本。这是单帖增多的重要原因之一。% b& G8 H6 ^) q9 M. B: r
宋代刻石之风的盛行,又为丛帖提供大量的资料,有些丛帖的原始底本,本身就是从刻石中来。如《星凤楼帖》中的王献之书,很大部分是翻刻单炜的襄州刻石。6 P. O4 u6 |4 }  t
综上所述,宋代帖学的形成,系由多种因素聚合而成的,是宋代经济、政治、历史、文化、商业、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发展的基础上,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这一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必然产生的结果。+ t; ]- h- z% x" m! E' _5 s' A" ^  J7 ^! A
三、宋代帖学的概况及特点3 S2 H( e5 h$ B
作为一个专门学科的帖学,是宋代形成的。它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把法帖作为学习书法艺术的范本,进而从事书法创作;二是对法帖本身进行专门研究,包括版本传刻源流,作品真伪优劣的鉴定,书帖内容的释文考证等。前者表现为,一是单帖大量摹刻,如现存的宋拓本有王羲之《十七帖》、《圣教序》、《兰亭序》、《黄庭经》,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智永《真草千字文》,颜真卿《争座位帖》等。二是对古代名碑大量再翻刻,如现存的宋拓古碑有汉《华山庙碑》,梁《瘗鹤铭》;吴《天发神谶碑》;唐李邕《李思训碑》、《岳麓寺碑》,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温彦博墓志铭》、柳公权《玄秘塔碑》、《神策军碑》,颜真卿《东方朔画赞碑》等。三是丛帖的大量摹刻,据不完全的统计,单不同类型的丛帖就达57种,至于同类型的分支翻刻本,就更多了。如现存的宋拓本,有以皇帝年号取名的《淳化阁帖》、《大观帖》,有以刻者的处所取名的《绛帖》、《潭帖》、《汝帖》、《姑孰帖》、《凤墅帖》、《郁孤台帖》,有以斋堂名取名的《群玉堂帖》、《澄清堂帖》、《宝晋斋帖》等,种类繁多的法帖流行,使古今优秀书法作品得到空前普及,学书者以帖作为临书的范本,再进行书法创作,然后又把新创作出来的作品再刻成帖,供人临摹、鉴赏,真可谓是帖学书法的大普及。后者,表现为各种法帖专著大量出现。随着单帖、丛帖大量翻刻,人们开始对各类帖作进行研究,便产生了许多研究帖学的专著。《淳化阁帖》首次汇集了上古仓颉到唐代一百余位书家的419种帖,为书家和爱好者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淳化阁帖》中有许多草书不易为人们所识,元◆七年,刘次庄首先“复取帖中草书,世所病读者为释文十卷”。事后,陈与义又对刘次庄的《法帖释文》进一步作了校正。他仔细寻究释文,“其误者改之,阙者补之,亦有次庄妄以意释,臣疑之而不能晓其何字者,皆存之,不敢妄改。”从此之后,有关释《淳化阁帖》的专著便陆续问世,据宋张世南《游宦纪闻》记述,就有十数家。“吾乡姜尧章学书于单。姜帖今亦少有。世南尝藏姜一帖,正与单论刘次庄辈十数家释帖非是。”加上王著在编纂中所出现种种谬误,进一步引起后人种种考辩。9 `2 e0 ?" k3 R9 B; m
欧阳修、曾巩、苏轼、黄庭坚、米芾、陈与义等书家文人墨客,他们对《阁帖》都有自己的看法与评论,写下了各种长短跋文,散见于他们各自的文集中,进而各种专著也陆续问世。根据南宋姜夔在嘉泰癸亥(1203)五月的记载,“世有《刘氏释文》二卷,山谷《跋法帖》一卷、《跋绛帖》一卷、《评潭帖》一卷,秦少游《官帖通解》六篇,米元章《官帖跋》一卷,黄长睿《刊误》十篇,陈去非《校字释文》一卷,俞子才《潭帖释文》一卷,秘阁有《法帖字证》二卷,北方有《绛帖字鉴》二卷。近日荣岂有《绛帖释文》一卷、《并说》一卷、《曾氏释文》一卷。”如果再按现存书目的记载,还有刘次庄《法帖释文》十卷,陈与义《法帖刊误》一卷,曹士冕《法帖谱系》二卷,曾宏父《石刻铺叙》、姜夔《绛帖平》六卷,桑世昌《兰亭考》十二卷,俞松《兰亭续考》二卷,吴帅卿《兰亭辩考》,许开《二王帖评释》三卷,施宿《大观法帖总释》二卷,单纬《绛帖辨证》,□□《法帖字证》十卷等。这些专著对宋代各种丛帖都进行较为全面的考证:有的是对某帖进行专题资料的汇集;有的是分述各法帖的源流;有的是对后人专著的阙失再次进行补充订正;有的是将宋代刻本汇帖成一谱,以见其源流,述其各帖摹刻始末,兼订异同工拙。这些帖学专著的出现,是宋代帖学形成的重要标志。反过来,它又推动了帖学的发展。
8 t2 D3 f1 ~) G8 F" s8 k(一)宋代刻帖的大概情况:
, x  k5 {; }- g# O宋代的刻帖,按刻帖者的性质分,有官刻、私刻。按帖学内容分,有单帖、丛帖。而丛帖又可分:历代综合帖、宋代综合帖、个人专帖三类。个人专帖又可分:帝王、大臣、文人士大夫。按书法字体分,还有钟鼎文帖。3 j2 a! e3 {5 d
(二)宋代刻帖特点:2 f# U1 g' P1 J& o# |5 L! ~7 R
宋代刻帖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刻帝王帖甚多。宋代皇帝均有一个爱好,喜欢赐字,常把自己所写的诗文,或应大臣要求所写的题额分赐大臣,以笼络人心。大臣们谢恩,往往把所赐之字刻石,然后再分赐众臣。其中宋太宗最为突出。如:淳化二年(991)十月,翰林学士苏易简上言,“愿以所赐诗刻石,帝为真,寄行三体书名一本,命待诏吴文赏摹勒石,以赐。易简仍以百本分赐近臣。”再如:“太宗御草《孝经》一卷,刻石在秘阁。赞后法帖十二卷,小字法帖一卷,古诗一卷,仿钟繇书一卷,草书笔法一卷,草书故事簇子七轴,草书杂时簇子十七轴,草书来力 字簇子一轴,草书急就草一卷,草书千字文一卷,颠草书一卷,八分书故事一卷,八分千字文一卷,飞白书簇子二轴,著飞白书杂诗二轴,飞白书大字簇子二轴,帝字一轴,佛字四体书一卷,五体书一卷,三般大字簇子一轴,已上刻石在御书院。”第二,刻帖人的普及。上到帝王大臣、文人士大夫,下至普通平民僧侣。如宋太宗刻《淳化阁帖》,宋徽宗刻《大观帖》,韩 胄刻《群玉堂帖》,曾宏父刻《凤墅帖》,汪应辰刻《东坡苏公帖》,陆游刻《荔枝帖》,僧希白刻《潭帖》。第三,刻帖原因众多,内容形式多样化。有的应别人请求或想把拓本馈赠亲朋好友而书之入石。如黄庭坚《题浯溪崖壁》是“书遗长老新公俾刻之崖壁,以遗后人。”有的为了让大家欣赏而入石。周必大云:“予往在馆阁,凡古今法书尽见之。而鲁公祭濠州刺史文、怀素书皆在焉。尝以告少监刻为中兴法帖数十本,使学士大夫尽得寓目,亦一段奇事。”有的喜欢书写名家诗词,然后刻入石。“陆务观赋水调歌之,张安国书而刻之崖石。”有的喜欢把帖入石。苏轼云:“毗陵人张君希元,家世好书,所蓄古今人遗迹至多,尽刻诸石,筑室而藏之,属余为记。”米芾云:“柳公权《紫丝革及 》、《兰亭诗》二帖,待制王广渊摹石。”“关景辉家刻石子敬帖。”刻帖内容有除摹刻名家的题名、题额、题字,及诗、词、文、赋、信札、道经等外,还有把古器物铭文和碑刻拓本翻刻为帖。刻帖形式有:丛帖、专帖、单帖。第四,刻帖时间长,地域广泛。宋代三百年间,刻帖从未间断过,非常兴盛,几乎每个皇朝都有一批新帖出现,而摹刻之地分布在东西南北,尤以浙江、江西、河南、山西、湖南等省为多。其原因是因为这些地区人口众多,物产丰富,文化事业发达,人才辈出。如丛帖方面,浙江省有《博古堂帖》,江西省有《郁孤台帖》、《庐陵帖》、《帅司帖》、《凤墅帖》、《宝晋斋帖》、《星凤楼帖》,河南省有《淳化阁帖》、《大观帖》、《汝帖》,山西省有《绛帖》,湖南省有《潭帖》。(待续)
发表于 2005-8-23 17:17 | 显示全部楼层

水赉佑///宋代帖学之研究

好文章!/ a$ _: I1 l( R" g' p
选题好,资料丰富,论证严密,文风平易。& W+ V, V7 ~) E! Z
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优秀论文。& t* a4 B' p" ?' i" m0 {2 e
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8-23 20:59 | 显示全部楼层

水赉佑///宋代帖学之研究

拜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