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古代大师们的尴尬
- x# z9 Q9 M) c m1 k6 O3 [- \7 T6 |( I ——也说书法鉴赏的境界3 O/ }! I, p G( v) Y4 U
招雀园主人# N# x/ b4 |* p5 }2 H* s0 s* i# k
先讲三个小故事。' V2 E. l6 T/ ~" @
第一个故事:一天,书圣王羲之要往都里办事,临行前放心不下贪玩的儿子献之,就在院子里的墙壁上写下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几个字,并叮嘱儿子在家好好练字,然后就出门了。本来就认为书法水平不亚于父亲的王献之很不服气,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要设计考验一下父亲。于是他将书圣写的字抹掉,只留下款识,然后仿父亲的笔体写上了同样的内容。写完后再看,总觉得不比父亲写的差,足可以假乱真,心中暗自得意,想父亲一定分辩不出来是谁写的。半个月后,书圣回到家,细观壁上旧作,怎么看都不象自己的笔体,但看落款又确实是自己的笔迹。于是喃喃自语:难道是走的时候酒喝得太多,笔走了形了。可我明明记得走时没喝酒呀。站在一旁的献之,脸一下子红到了脖子根:看来我的书法水平和老爸还差着一大截呢。3 ^2 y8 S1 x) J' `3 w
第二个故事:唐代有个叫萧诚的,擅长书法。他经常去拜见大书法家李邕,以求得到指导。可李邕常常说:字怎么能这样写呢,不要再练了,你不是写字的料儿。萧诚很有些恢心,但对书法的爱好仍让他临帖不辍。萧诚很爱摆弄一些小制作,他用山里采来的野麻和虢郡土谷搅拌搅拌造出了一种漂亮的五色斑纹纸,并用这种纸临写了王羲之的许多作品,看着跟真的似的。萧诚把这些临写作品送给李邕看,并说:李老师,这是我家祖传的右军的真迹,您看我也没有练书法的天赋,今后我不打算写字了,这些东西也用不着了,就送给先生您把玩吧。李邕越看越象书圣真品,越看越喜欢,两手磨娑着,嘴里不住地说:真迹,绝对真迹,这才叫艺术品啊。狡黠的萧诚这时才说:老师,我不能再骗您了,这些东西其实都是俺临的。李邕一楞,取过细看,然后一拍桌子,说:我说呢,王羲之的羲字咋能这么写呢,还有这……这……,根本不是大王笔法。你小子还能蒙住我。/ i" e( x6 f$ g! ?" V- C. }& _, c
第三个故事:明代有个擅长书法的滕用亨,大器晚成,七十岁时才被推荐给明成祖。他最善于赏古字画,一天,他和一帮子书画家陪明成祖在宫中观赏一幅古字画。成祖慢慢将画展开,一位资深的画家想在皇上面前显摆,还未放到头就说:这肯定是赵伯驹的画。一群马屁精一看权威表态了,都跟着起哄:对,对,就是赵伯驹的。一旁的滕用亨冷笑一声说:是王诜的笔法。画卷展至最后,落款果然写着王诜的名字。成祖脸色顿时沉了下来,袖子一甩留下一句“一群废物”然后进了后庭。一帮子专家冲着皇上的背影慌忙下跪:臣罪该万死。' ]/ h1 G* p8 t( l$ H1 D F/ H
这三个故事可不是我瞎编的,除一些细节属杜撰外,精神基本属实。都记载在马宗霍先生的《书林纪事》里,原文如下:
& c `# O! G3 w7 L; E; X# Q “羲之往都,临行题壁。子敬密拭除之。辄书易其处,私为不恶。羲之还见,乃叹曰:吾去时真大醉也。子敬乃内惭。”这是第一个故事的原文。
+ w/ [3 [( J8 L0 I7 K “萧诚善真行,极有钟趣。李邕常不许诚书。因采西山野麻虢郡土谷造五色斑纹纸,作王右军书帖与之。邕揽玩不悟,谓其真迹。诚因道其所撰,邕复取视之曰:细看也未见好。”这是第二个故事的原文。8 P! u' j: H6 U7 {& p
第三个故事的原文是这样的:“滕用亨精篆隶,被荐时年七十。召见,大书麟凤龟龙四字以进。善鉴古。尝侍成祖观画卷未竟,众目为赵伯驹。用亨曰:此王诜笔也。至卷尾果然。”/ m& ?5 V1 ]& }% y; |
看电视剧《康熙微服私访》,皇帝不在宫里享清福,带着老婆、秘书和保镖,脱去官服,换上便装,巡游天下,偶尔露一下真容,惩恶治贪,扶贫济困,把个小百姓、小官僚吓得五体投地或体如筛糠。看着挺有趣的。3 j. S" H6 I7 j% p9 j1 ~) a4 h
还得连到书法上来,上面三个故事中被欣赏的作品也象电视里的康熙一样都处在微服状态,都隐藏了自已的本来面目。王羲之面对的是隐藏在自己大名下的儿子的书法,李邕面对的是隐藏在书圣名下的萧诚的书法,滕用亨等人面对的干脆就是一幅匿名的画作。此时的观赏者心态各异。8 j3 q Y% l/ l; [
半信半疑的王羲之。以书圣的地位,王羲之应该很容易识破献之小儿科类的把戏。此时的王羲之也犯嘀咕了:说不是我写的吧,后面分明落着我的名字,说是我写的吧,咋看都不象我的笔迹。噢,可能是我走时喝了不少酒,字走了形了。酒这龟孙,差点坏了我的名声,以后还是少喝点为好。此时的尴尬人是王献之,也是王羲之。+ K" B2 I6 G0 L* x3 Q' O4 h& Q0 u
左右摇摆的李邕。对一个有上进心的书法爱好者,不表扬不鼓励,反而一味挖苦讽刺。同样是这个书法爱好者的临作,只是换了一种漂亮的纸,做了做形式,李北海先生竟不识庐山真面目,大加赞赏,爱不释手。当得知五色斑纹纸上的右军体是自己一向不看好的萧诚的临摹品,又鄙视如初,还怪自已没有细看,但却怎么也掩饰不住内心的尴尬。
: f e( c% A+ J! I' F* C 独持已见的滕用亨。他知道独自提出反对意见的后果,否定了众人,会得罪一大帮同道。万一自己看走了眼,还会触怒龙颜。 但真理有时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最终下不来台的是那些不学无术随声附和的庸才。6 q/ v5 ^& E% u6 Y* f* b" b
三种心态,三种境界。
8 r* j% {4 s- S9 U) N 连自己也不敢相信,找借口找理由,不敢表明自己的观点,这是王羲之的鉴赏境界。不过,也有可能是王羲之看出了儿子玩猫腻,只是不愿揭穿罢了,“小子,给你留点面子”。6 J2 J% y* I$ |% d
唯权威是从,书圣写的即使假冒产品也是好的,无名小卒无论如何写不出好字来。这是李邕的鉴赏境界。
1 k/ J: E3 @0 ] 不管权威怎么说,不管大伙儿怎么说,坚持自己的意见,不媚上,不媚众,这是滕用亨的鉴赏境界。/ j1 t" y1 x& |+ Z$ K, u" c
1 b' {, J2 W- C& ]2 B 鉴赏境界的高低,是个学识问题,也是个人品问题。在李邕眼里,萧诚的字狗屁不是。同样是出自萧诚之手,写在五色斑纹纸上,署上王右军的大名,在李邕眼里就成了书圣的真迹。真是评委中有李邕(且不说他的书法水平高低),如萧诚者永无出头之日也。
" Y( W3 S/ Q0 h- A) L, |$ B 当今频繁的书展招致漫天的骂声,矛头大多直指评委,归纳起来无非是“水平差劲,不识真货”“任人唯亲,照顾关系”“屈从领导,随波逐流”等。皇帝扮成老百姓,才能听到真民声。当今许多“大家”“名家”的字,如果盖起落款,有多少会被骂得狗血喷头。所谓的国展为什么不能让作者匿名投稿或将作者姓名遮盖起来,让每件作品在评委面前都是陌生人,考验一下评委们的鉴赏水平呢?面对微服状态的书法作品,或许评委们会把注意力集中到书法本质的东西上来,少受那些书法以外因素的干扰。那么国展中会有多少“高手”“精英”落马,会有多少“黑马”奔腾而起呢。
% c+ j, x' ^2 B3 N: l2 T" s 学无止境,开阔眼界,加强修养,砥砺品格,是每个书法人特别是大展评委们永远的的功课。
5 ~4 H& Y V4 u3 w0 b" z- ^, h; A (2006年10月30日于招雀园)
& f6 d- A/ w8 o9 J% O
0 ~4 ~7 L& X: r: k, u% x& ^' Y4 j7 T8 {4 l4 e3 b
[ 本帖最后由 招雀园主人 于 2008-4-15 07:58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