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帖子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70
- 注册时间
- 2004-6-5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1188
- 点评币
-
- 学币
-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中国清代的宫廷刻帖和民间刻帖。) C8 T2 h9 {: f% {1 X" T- G
宫廷刻帖 清代刻帖前期以宫廷为盛,据《国朝宫史》和《续国朝宫史》记载,其镌刻法帖有百种之多,大都是乾隆时所刻。其中有集历代名家书法的丛帖,更多的则是康熙、乾隆个人的专帖,还有大量的是联句诗。) c" r: @* a7 @7 _2 J; q& J
康熙二十九年(1690)清宫廷刻了第1部丛帖,即《懋勤殿法帖》,这是从清宫早期所藏的墨迹和旧拓中选辑的。《渊鉴斋法帖》和《避暑山庄法帖》都是以康熙自己书写的字或临摹书家名迹刊刻而成。乾隆初年将雍正所书的训谕及各体诗文,以及临摹诸家的名迹,刻成《朗
/ \, V7 }* R; H4 J! f5 n- b u* Z+ ~吟阁法帖》和《四宜堂法帖》。这些帖刻成后,都储藏在宫中,传拓很少,流传在民间更少,所以知者不多。故宫博物院藏有原石和初拓本。乾隆二十六年(1761)乾隆将自己所写的诗和经书,以及临摹古代书家名迹摹勒上名,刻成《敬胜斋法帖》,共40卷。原石现嵌在故宫乐* i. F! H' U+ `5 _
寿堂、颐和轩两廊。乾隆还命内廷诸臣为张照所书御制诗文和临摹的名人墨迹,编次摹刻成《天瓶斋法帖》10卷;为汪由敦编次摹刻成《时晴斋法帖》10卷;为刘墉摹刻《清爱堂帖》等。乾隆时最著名的法帖为《三希堂法帖》。此外,以《墨妙轩法帖》、《兰亭八柱帖》、《重刻淳化阁帖》等为著名。乾隆以后宫廷刻帖逐渐减少。# S8 H+ r- R$ {( B
民间刻帖 清代民间刻帖的风气也很盛行。清代早期的民间刻帖大都是集历代名人书法的丛帖。如卞永誉的《式古堂法帖》、陈春永的《秀餐轩帖》,虽从明末开始刊刻,但都是到了清代才完成。《职思堂法帖》、《翰香馆法帖》、《秋碧堂帖》,都是康熙间刻成的法帖。卞永誉、梁清标都是清初著名收藏家,他们所刻的法帖,鉴别之精、刻工之优良,在当时法帖中是第一流的。清代初期集刻个人书法的法帖,以集王铎书法的《拟山
0 q, n/ A! H8 A. c! F4 Y园法帖》和集傅山书法的《太原段帖》最为著名。
' P7 [5 y w" w U! I9 F } 清代中期和后期刻帖之风更为盛行。曲阜孔继涑刻有《玉虹楼帖》、《玉虹鉴真帖》、《玉虹鉴真续帖》、《谷园摹古法帖》、《国朝名人法帖》等。其子孔广廉亦嗜刻帖,荟萃孔氏所刻各帖,有101卷,名为《孔氏百一帖》。嘉庆间金匮(今江苏省无锡市)钱泳以工书著名,亦嗜刻帖,一生刻帖数十部,还摹刻了大量的碑碣、墓志等。据《履园丛话》记载有《经训堂帖》、《□晋斋法帖》、《清爱堂帖》、《惟清斋帖》、《写经堂帖》、《秦邮帖》、《问经堂帖》、《吴兴帖》等20余部。南海(今广东省佛山市)叶梦龙刻有《友石斋帖》、《风满楼帖》等。金石学家吴荣光刻有《筠清馆帖》、《岳麓书院法帖》等。歙县(今安徽省歙县)鲍漱芳有《安素轩帖》,叶应阳有《耕霞溪馆法帖》。这些都是当时比较著名的法帖。道光以后潘仕成刻有《海山仙馆帖》,潘正炜刻有《听□楼集帖》,伍葆恒刻有《南雪斋藏真帖》。光绪(1875~1908)间孔广陶刻有《□雪楼鉴真法帖》、陆心源刻有《穰梨馆历代名人法书》、杨守敬刻有《邻苏园法帖》等。清代刻帖之风极为盛行,种类和数量之多都超过前代,以上都是其中比较著名和流行的法帖。6 ?! x" ]' O5 \& u
《□晋斋法帖》中收的怀素《苦笋帖》
4 ]; T) u6 j* N$ L# X 有影响的法帖 清代法帖较有影响的有下列各种:《式古堂法书》 康熙二~六年,长白(今吉林省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卞永誉把家藏魏、晋至宋、元历代名家书迹选集,由黄元□双钩,刘光□镌刻,共10卷。帖名隶书,不列卷次。帖未刻成卞永誉卒,由黄元□代为刻成。
+ m# j/ ^; O! B9 ?8 w 《翰香馆帖》 康熙十四年,宛陵(今安徽省定城县)刘光□汇集魏、晋、元、明各家书法,编为10卷,又附虞世璎书2卷。卷末刻“康熙十四年春正月宛陵刘氏翰香馆摹勒上石”隶书3行。附卷后有陈继儒题跋。9 ~; f* E' L5 [+ P; ~
《懋勤殿法帖》 康熙二十九年,康熙帝取内府收藏旧拓与名人墨迹,命臣下编次摹勒上石。自夏禹以来至明代米万钟,刻历代帝王和名人书法142家、534帖,编为24卷。每卷首题篆书帖名及次第,卷末刻“康熙二十九年庚午夏四月十六日奉圣旨模勒上石”隶书2行。
: y3 ^! v' ?7 z( O- W' r& l 《秋碧堂帖》中收的王羲之《兰亭序》3 T" V; {& I2 v, q( k1 f/ C
《秋碧堂帖》 无镌刻年月,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南)梁清标以其家所藏墨迹选集而成。自西晋陆机至
: P! {9 q5 A$ u _0 z6 K5 n- R4 J4 f元赵孟□,编为8册,皆名家作品。此帖为金陵(今南京市)尤永福摹刻。梁清标为清初收藏家,所藏法书极精,而摹刻亦非常精善,但帖未刻成梁氏先卒,石置覆廊下,
Z q% w, i& M% H# r4 k: ^2 f5 b后被金德瑛发现,洗拓行世。
! @+ |- Z. K3 h% }0 {8 P! F 《三希堂法帖》乾隆十二年,乾隆帝命吏部尚书梁诗正、户部尚书蒋溥、兵部右侍郎汪由敦等,选择内府收藏一部分历代书法名家作品编成。由宋璋、扣住、二格、焦林等人镌刻。因帖中有内府秘藏的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伯远帖》3件稀
: E/ k8 w/ b/ u y/ \世墨宝,这3件墨迹都珍藏在乾隆的养心殿三希堂内,故此帖取名为《三希堂法帖》。全部法帖共收集魏、晋至明末135人的300余件作品,并各家题跋200余条,分为32册,刻石500块。由于全部系墨迹上石,刻工精细,所以被后人所推重。原石嵌在北京北海公园阅古楼壁间。道光时进行了一次修剔,并增刻了花边。初拓本流传较少。5 ~/ x, D9 q4 ~: \* x' K0 Q
《三希堂法帖》
8 g# e& |, ]* a$ z5 ^ 《墨妙轩法帖》 《三希堂法帖》刻成后,乾隆二十年,乾隆又命蒋溥、汪由敦、嵇璜、裘曰修、于敏中等编次《墨妙轩法帖》4卷,以为《三希堂法帖》之续,款式与《三希堂法帖》相同。收集自唐褚遂良以下诸家书法作品30余种,由焦国泰镌刻。帖石嵌在万寿山之惠山园墨妙轩两壁。原石现已佚。3 v- q/ D, t% a0 k2 ~
《兰亭八柱帖》 乾隆四十四年,乾隆将内府所藏唐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钩摹的王羲之《兰亭序》墨迹和柳公权《兰亭诗》及《戏鸿堂帖》刻柳公权《兰亭诗》原本,于敏中补《戏鸿堂帖》刻柳公权《兰亭诗》阙失部分,董其昌仿柳公权书《兰亭诗》,乾隆临董其
+ a! m- _- I- R' ?& \ e昌仿柳公权《兰亭诗》,命工摹刻在8个石柱上,名为《兰亭八柱帖》。首刻乾隆题八柱册并序,分为8册,每册首题隶书帖名及次第。石原置圆明园,1917年从圆明园废墟中搬到今北京中山公园,又筑亭保护。初拓本流传很少。. U F; w9 _+ w# r1 M8 g
《玉虹鉴真帖》 乾隆中曲阜孔继涑汇集自晋王羲之至明董其昌历代名人21家,73帖,编成13卷。帖名篆书。又《玉虹鉴真续帖》13卷,汇集唐李白至清初王铎等各家书法。
8 O8 c9 Q8 y0 Q4 R2 O; B 《谷园摹古法帖》 乾隆中孔继涑选集摹勒,自汉《华山碑》、《石经残碑》至宋《群玉堂法帖》,从锺繇至赵孟□各家书法。因重刻前人碑帖,所以称为“摹古法帖”,此帖共20卷。此外孔继涑摹勒的还有《玉虹楼帖零种》9卷,《国朝名人法帖》12卷。
) O( B4 }: O: {2 R# Q1 k 《玉虹楼法帖》等 《玉虹楼法帖》(张照书)12卷,《瀛海仙班帖》(张照书)10卷,《玉虹楼石刻》(张照、孔继涑书)4卷,《隐墨斋帖》(孔继涑书,其孙孔昭董勒石)8卷。
: X7 g! C( R! B* G 《经训堂帖》 乾隆五十四年镇洋(今江苏省太仓县)毕沅把其松雪斋所藏墨迹由毕裕编次,自晋至明共12卷,金匮钱泳、孔千秋镌刻。帖名隶书,前有木板印目录。& ~. Z& {5 q I3 x3 o9 L$ U& u. [
《小清秘阁帖》 嘉庆十七年(1812),钱泳编次并摹刻,自晋至元诸家书法11卷,日本、朝鲜等外国书迹1卷,共12卷。前无帖名,后归云间(今上海市松江县)沈氏,又名《吴兴书塾藏帖》。钱泳摹勒法帖还有《写经堂帖》8卷,嘉庆二十年刻,汇集锺繇至范成大等诸名家
5 m. t8 U5 J1 X7 L: i书法。% F# p& h. W8 u! i
《风满楼集帖》 道光十年(1830),南海叶梦龙取清代诸家法书,编集成6卷,高要(今广东省肇庆市)陈□兆摹刻。帖名卷数篆书,前有隶书目录,后有叶梦龙跋。 《筠清馆法帖》 道光十年,南海吴荣光以自藏宋拓及墨迹选编成。自晋至元分为6卷。唐以前人书法多采自《绛帖》、《群玉堂帖》,宋以后人书法多取墨迹,由梁智斋、郭子尧镌刻。评论者认为此帖远胜广东所刻诸帖,影响较大。
. `0 G+ `- |6 U2 _. \+ a 《海山仙馆藏真》 道光九年至二十七年,番禺(今广东省番禺县)潘仕成选集唐、宋以来诸家书法编成16卷。帖名隶书。后潘仕成又有《海山仙馆藏真续刻》16卷,《海山仙馆藏真三刻》14卷,《海山仙馆摹古帖》12卷,《海山仙馆契叙帖》1卷,《宋四大家墨宝》6卷。
$ h' c2 \1 X, @0 n 《筠清馆法帖》
9 w/ c0 {, A( b! G$ q, M& q! s 《南雪斋藏真帖》道光二十一年至咸丰二年(1852),广东南海伍葆恒编集,自西晋至明分12卷,郭子尧、区远祥、梁天锡镌刻,帖名篆书。 `* T% w+ X& h) k% W8 F
《邻苏园法帖》 光绪十八年(1892),宜都(今湖北省宜都县)杨守敬编集。以晋、唐、宋各代著名书家书法编为8册(第8册为日本书法)。每册卷首篆书帖名,无次第,因是陆续上石,未分时代顺序。此帖多为重刻古代名帖。$ y, i# V& ?# n) y! p
《渤海藏真帖》 崇祯三年(1630),海宁陈息园集唐、宋、元各家书法,编为8卷。陈氏曾刻汇帖5部,以此刻最为精善,亦以此帖流传为最广。其中《灵飞经》为石本中第一,蔡京《大观御笔记》亦佳。4 w) L. G: w( E
《古香斋帖》 莆田(今属福建省)陈比玉汇集蔡襄书法,编为6卷。前4卷刻蔡襄书诗帖,后2卷摹刻《万安桥记》,摹勒镌刻较精,明代专集蔡襄书法者以此最为有名。原石拓本流传较少,清代有翻刻本。
% |6 L7 P# i7 w/ }. d 《快雪堂法书》无刻石年月。涿州(今河北省涿州市)冯铨汇集晋王羲之至元赵孟□历代书法家墨迹,编为5卷。因得到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并以此帖冠其首,因名其帖。宛陵(今安徽省定城县)刘光□摹刻。其中《洛神赋》一帖后有崇祯十四年冯铨跋,摹刻当始于此
. U( g" Q# I, e( F9 }时前后。/ D5 s" A5 }+ I/ G0 p$ ^
《快雪堂法书》中收的王羲之《乐毅论》; {' E- p2 R2 o0 Q! U# a
刘光□为镌刻名手,刻法秀润,有“天画神镂”之誉。此帖后传入清宫内府。原石长短宽窄不一,且有木刻3版,入内府后将长短宽窄统一,并将木板换石重刻。原石嵌快雪堂两廊,即现在北京北海公园松坡图书馆。拓本有涿拓、建拓、内拓之分。
( _2 j4 v+ R# ?3 C& g4 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