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20070|回复: 0

《当代中国的书法艺术》前言稿 沈 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1-14 20: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创造的高度 情感的尝试 技巧的纯度6 r) E9 z$ q+ {  ?- w
————《当代中国的书法艺术》前言稿 沈 鹏
* I, f( T6 U8 {' r# P- n. T7 n  书法艺术的历史分期,是一个有待讨论的问题。原则地说,应当以书法自身的演变作为
) {! s. u; ?/ q& }* Z; d" q& O分期的基点,一般的社会发展史的分期,可以作背景,铺垫,参照。本书列为「当代中国」4 O+ K1 S+ `; s0 R, G  W
丛书的一种,按照丛书的体例,以一九四九年十月为上限,下限到本书写作截稿时止,即一( V  m" R5 m( o. N+ h, R
九八九年。
( b" f  A7 q5 L6 H  需要说明,书法的发展与政治制度的变化并不是「同步」的。书法艺术的特殊性决定了1 L8 u$ H! t6 l3 y6 d1 o
它的承续性常常大于变革性。要认识当代中国的书法,有必要从五千年书法历史的角度进行
! q* H: M! R: D宏观的考察,联系到晚清、民国以来的书法史作综合的研究分析。这里还必需对书法的特质# Z4 b- c4 E5 d6 g) S% ]
作一些最粗浅解剖。
* A( k' W% j. X2 Q. k6 X! z+ c5 }  中国书法是以汉字为依据的一种艺术创造。9 [- ~, `' y8 w- E7 }
  汉字的特殊性——方形结构以及在方形结构中点、线分布(「永字八法」 将笔法归结为+ i0 X* }- ~8 a- _& a
侧、勒、努、 、策、掠、啄、磔),使得汉字在书写中有可能具备形式美感,并蕴含着意境, R* h+ A0 I% M! Y
、情趣等表现性要素。大约五千年来,中国文字经历了甲骨、大篆、隶、楷、行、草各体,% g+ }3 F5 x! ^
而「方块字」这一基本形态一直保持着,并且由于字体演变而产生各体融合、渗透,书法本6 p* x( ~! b" X" d2 C. B
身形成自身调节,极大地丰富了书法结体与笔法的内涵。在历史上,东汉熹平四年(公元一* T& v4 l. {" o( S4 @0 Y
七五年)首次把书刻文字称为「书法」,到西晋,篆、隶、草、真四体已经齐备。书法创造
  `* M5 \' U9 v8 d& U从不自觉到自觉,文字本身为书法提供的创造要素也越来越丰富。当然需要指出,书法艺术( _9 n* Y7 f4 ?7 s7 s3 M9 C
所达到的高度,并不总是同创造的自觉性和文字本身提供的创造要素成正比的,不然人类在
; J2 K, H5 v6 D; O1 C& K* i3 E幼年时代能够产生后人无法企及的作品便成为不可理解。简单地把书法历史说成是低级到高' i& L, N" a6 ~$ [2 i
级的发展过程,「越来越好」的过程,几乎是一种迷信。重要的是从实际出发作出评价,预
: b/ i7 Y% H* o, w0 g/ O测发展趋向。
) P" L. Q4 I  x& v4 p3 U9 o- `  由当代看前代,书法艺术长河中形成的积淀是最可贵的财富。甲骨文用尖硬的工具刻在
- r9 U% r6 j( K' w( i" d龟甲动物骨上,笔划方折瘦挺,字形长方。金文铸在铜器上,笔划浑圆,启示了后来的中锋( y: m9 H- u' A' a% Y" }
,字形大小错落,讲究篇章的总体结构。隶书的蚕头燕尾以及结构的多呈扁形,字呈横势,' i- ^  |0 T* |2 F" O1 y2 H) w5 O
字距拉长行距紧缩,又开创了尊重面。到了楷书,字形变方,书写的纵势确定,以往各种书2 l! @/ c+ _3 I/ u' `7 W- R% \
体的笔法都包容其中,如果说大篆方始在横、竖、曲线之外形成「点」的笔划,楷书则已八7 ]) g. L+ a- t& ?. |
法具备,方块字的天地更广阔了。这里,我们还没有涉及陶文、小篆、帛书、经书、魏碑等
  t6 i1 r" f; c( l6 v6 k书体,也远没有涉及甲骨、大篆、隶、真各书体的众多流派,无不为书法艺术的积淀作出了+ @/ j  m  {0 J6 K, @. }
历史的贡献。
2 d/ _! e& u# P1 e  在书法艺术发展的长河中,特别需要提到的是行草书。「示简易」、「趋急速」(赵壹& D! y( M6 z9 A, D) j! a
:《非草书》)既是隶书从篆书分离出来的规律,也是行草书从真书分离出来的规律。行草& z, X9 \; A' ]! U8 H
书(包括今草、章草),同真书相平行,无论笔法、结体、章法都大大地得到开拓性的进展。
2 q+ c. o1 [: q+ n后人总结「草书却要无所不悟」,所谓「他书法多于意,草书意多于法」(刘熙载《艺概》
1 i5 Y# ?- b* M. |* _2 {* c),要讲书法的沿意,意象,意境,意趣,舍草书无以扩充到极至,而草书的笔画、笔意,  Z% V) h/ X  U4 o3 |9 T
反过来又影响和丰富了「他书」。试看清人篆隶,不但取法秦汉,并且也吸收融化了楷法与
9 l$ g, n) |( {2 }! S行草,这就是积淀的伟力。
- E/ S8 [7 F. c( |4 f' U( u  书法艺术的历史,归根到底是书法观念演变的历史。字体的递嬗,提供了书法观念演变
1 }0 n/ |2 l: \- H$ y的依据,另一方面书法观念的形成又同一定时代的观念形态、审美趣向等有着密切的关联。' ]9 L% a7 Q* c  o
「晋人沿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的说法虽然失之简单,但是崇尚萧散简淡的魏晋风度同
# ^# _6 C) i2 f9 N. q「尚韵」之间,可以找到内在联系;唐代诗歌格律的成熟,绘画线描、色彩的烂熳,与书法* }2 i# p& B, F& V( F8 x5 ^
的法度严整处在同一个层面上;宋代禅宗的「顿悟」,文人写意画的发端,对书法的写意之5 o; R/ [( x1 H
风起到推波助澜作用。书法作为一种重表现的艺术,道德是书写者的情感移入,而时代的共/ q0 n! T* d$ `6 E! \
性、习尚又微妙渗入书写者的情感、个性。需要指出,书法的繁荣时代,总是多种风格、流
  \& p8 o) f/ [派并存,书写者的性灵得到充分表现,呈现出多元趋向。而书法的多元,不仅指多种书体,7 v* P: s' p9 s
多种技法,更重要的在不同的观念支配下孕育众多特殊的审美对象,历史上许多大大小小的
7 j/ y7 u8 ?; f0 {6 i. H/ Y2 \流派便是这样产生的。伟大的书法家(其余各门类艺术家也一样)的可贵,在于发现和创造; i2 X( a0 ~& N8 Z7 _2 X  H& q; D
了独特的美,丰富了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了或扩大了人的审美境界,如马克思《经济学——+ h' D' L, z5 x9 A0 `$ G0 R" l
哲学手稿》所说:「一句话,人的感觉,诸感觉底人类性,只有通过它的对象底定在,通过$ a# h  y" O1 Q/ ^5 D
人类化了的自然才生成起来。」我们可以毫不犹疑地说,伟大的书法家与他们开创的流派,/ U9 C7 ?0 m) z. v7 t+ W
既是人的感觉(眼睛)的产物,反过来又提高了、升华了人的感觉(眼睛)。书法史也是不
3 J  B* B5 Q9 L' N断提高、升华人的书法审美境界的历史。
% R$ m$ O8 I1 Q  书法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附着于整个大文化背景。就中诗、书画同属一个境界层面。狭  V' [$ |, n% ^9 t. |
义地说,书法常以诗为内容,诗通过书法得以表现;画上多题诗,画与诗相得益彰。书法以
& N3 n5 K( r* u6 ^2 O文字为依据,又不脱离文字表意的作用,在这一点上,有人认为书法与实用工艺美术类似,
" K" P& k# O$ S其独立性都是相对的。广义的说,诗、书、画在艺术境界、艺术表现上相通,比如书法与诗- J& c! c( y+ L
的节奏有通感,石鼓文开首几行字形的「大小小大大小,小小大小小大,大小小大大小,大0 h) O7 `' T: k4 B- R7 ~
大小小大大」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平仄音韵,而行草书节奏的迥环映照就更与诗暗合了。书法
( G( s7 f  H4 ~7 d' e& Q5 j与绘画就基本的表现手段来看,都是线条,书法几乎是传统中国画的骨干。绘画「六法」中
; R# o( O. H8 }; D$ }至少「气韵生动」、「骨法用笔」、「经营位置」、「传移模写」与书法一致至于中国传统# g/ W  c+ e/ b0 b
艺术的究竟意识、虚实颁等等,传统的诗书画也体现了共同的审美特征。然而我们所说诗书
+ H9 T: Y( T9 m2 t- I" \画处于同一境界层面,还有着更深的内涵,包括老庄、儒家思想的渗透,人生哲理的曲折传
" j* F! T$ k0 f7 s2 [* w, K达,乃至宇宙意识的融会深化,都可以从传统诗书画(以诗为灵魂)得到印证和参悟。
3 e) d. ~  Y% K6 h1 y8 k" p, {  如果说诗、画作为书法的近邻存在,我们更多地体察到它们之间的共性,那么,书法内
2 o' S$ ?- w& C3 _部众多的流派便使得书法的个性带有多棱的丰富的色彩。长期并存的碑派与帖派之争,倘撇
0 l# b' f9 L; [9 Q: m0 _7 n开无关大体的片面观点(如以书家地哉南北分派)不论,实际上促进了对全面继承传统的认6 Y1 m6 C" i! ~0 h
识。碑与帖,既有工具材料之别,也涉及方笔与圆笔,藏锋,雄强与秀丽,壮美与优美众多) V/ T" A: \& [
的技法以至美学问题。碑与帖,不应互相排斥,各自禁锢,而应当融合、互补。历史上统领
3 u8 o1 q2 E6 q4 G风骚的大家,无不广采碑帖之长熔炼独家风范。明、清两代的馆阁体虽源于帖,却已非原先$ o" j9 r' z/ S9 B0 M" |
意义上的崇帖。在书风趋向萎靡的时代,碑派学说应运而且生。清代碑学倡导者,从阮元发
) v1 x* F: V, C1 [; g端经包世臣,到康有为,尚峻劲,宣笔法,尊六朝,卑唐宋,矫枉过正,在一定历史条件下! N+ @7 T/ A) R9 F# `
的振聋发聩作用值得大书特书。可以说,从清末到民国,沿续碑派学说,以康有为的理论相
  d- c# T6 C/ X! b1 M2 A: t+ s  F6 m& d号召,由一大批书家如杨守敬、沈曾植、吴昌硕等等的实践、总结、传播,赢得了书坛的昌
% y2 j* f/ {, c7 b+ J4 }盛,及至民国期间,又有于右任等继起,形成一条碑派繁衍的脉络,至今不衰。客观上,甲
3 u4 {5 w& G" j骨文的发现,汉魏刻石与竹木简、经卷的出土问世,也为碑派书法起到推波助澜作用。与此
8 g$ C6 r& P( `# b同时,帖派代表人物如沈尹默仍继承着「二王」体系缓慢谨慎重地摸索前进。
4 v6 c* _9 N. D  碑派与帖派,作为书法史上两大体系,无论从美学观念、风格、技法多种角度审视,都( z; m2 t: K  p0 e7 x
不可互相取代,有着长期存在的理由。清代(延续到民国)碑学的振兴表明了历史上曾有过
7 v( g& P1 B$ H1 n的一种现象,即:穿上古人服装不是为着复活古代幽灵,倒是为着振兴,为着开辟新路。当0 b9 i1 s# n: h- Z
着帖学衰颓,出现种种弊端的时候,碑学表明了它还有强大的生命力。但是,帖学暴露出来
  p& s  d- I# {的弱点,却并非原来意义上的「帖」;美学意义上的以及风格、技法意义上的帖学的生命力
& j0 L1 k/ B$ Z9 T* H不会终止,「帖」与「碑」一样,提供的创造源泉都是无穷尽的。清代碑学崛起,并不表明
0 d2 M5 J! l4 E# \7 G; T' B( u原本意义上的「帖」学破产。另一方面,碑派书法家的创造活动,也已经不是简单地向汉魏
. ^. Q4 K* B" A3 L) D6 p; r- l、殷周回归,而是几千年积淀的人事科规律的发展,就中包含了帖派书法的滋养,以碑为基
' e3 R4 V# k) L+ D: y2 a: t调的大书家康有为、杨守敬、沈曾植、吴昌硕、于右任都不排斥并且善于从帖学汲取养分,. A6 k8 E! d# J/ k9 |: `
所以能成其高大。% d5 a5 y6 z6 b  v; ?- u+ ?% ]3 `: e
  然而碑与帖既是两种技法、流派和美学观念的产物,就不能只是外形的差异。重要的是
2 }/ |$ @$ `. g2 _4 l灌注在外形中的神韵、气质。离开了这一点,便不过以类同的观念和技法去写不同的书体。
: C+ |- V, k% t& l" S( z有的评论者曾尖锐指出,如邓散木、马公愚的篆隶书,与沈尹默的行书其实并无二致还有一
- \6 r- O/ {( P1 \种情形,将写碑公式化、僵化,实际上与提倡碑学的初衷背道而驰,如张裕钊,比为碑派中
5 F6 R( O2 W/ j  b7 K7 q$ |6 c. l, U) O6 {的馆阁体并非过分。清末到民国碑、帖两派并行交叉发展的局面,出现以上现象,说明书法
& Y& j9 l) z# ^+ ?+ }  m的繁荣,需要解放创造力,发挥个性,书法艺术的多元化要以书法观念的多元化为前提。+ b2 }8 J! n: P% F# Z
  从一九四九年算起的当代书法,以清末、民国为起点,直接承续民国时期书法。民国书$ L* N2 a) r# L+ j( [9 I
风总体来说仅是清代的延续,康有为、杨守敬、吴昌硕、沈曾植都活到民国初期,从他们艺
  ?4 r  ~0 R8 S& W2 \术活动的大部分时间来看,基本上属清末书法家,他们的书风也对民国书坛产生有力影响。
' \; e7 I0 d# o民国时期的书法家中最重要的当推于右任、沈尹默于右任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所能够产生的
: _9 l4 c7 A- d7 O) S碑派书家中成就最高的人物,沈尹默则是到民国为止的最后一个帖派支柱。但无论于、沈,
* \: m1 A6 b! S( E9 _  |9 B; b以及他们的追随者,都没有在一九四九年以后发挥更大的影响力,其中包含了不少政治上的
& l1 j& Y4 m+ P  d$ L- X原因。
" a  Y$ l, E$ z' ]2 M  自一九四九年到******结束(一九七六年),书法艺术很少发展甚至遭遇厄运。文
# {3 d5 W  X/ r/ n9 K化大革命前的十七年,曾经在北京、江苏、上海分别成立了书法篆刻的研究组织,出版若干2 }1 y7 S8 A3 k; b5 i& j. p
书法研究著作,举办过时人书法展览,与日本的书法交流打破了当时相对来说还是寂寞的书  S7 a$ s3 M* t2 @2 {! W
坛。这段时期活动的参加者,大多是一九四九年前已有一定成就的书法家,年龄偏高。书法3 V4 y8 X$ {( E& M6 i' [
事业的继承问题没有提到日程上来。老书法家中的于右任,只在台湾继续发挥余热,沈尹默
5 V' m; [1 }9 S/ j和一些帖派书法家,继续着以「二王」为回归的事业,潘伯谶的《中国书法简论》以「二王; B" ]3 F5 U$ m/ t
」为圭臬,成了解放初期同类著作的重要成果。郭沫若、毛泽东不属专业书法家,由于他们
* K* c( e" q( ^在学术上、政治上的地位,并以其新鲜活泼的书风,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e6 b# d) M4 O& D. t$ Z/ W
  当代书法经过艰难的历程。实践证明政治文化的大气候对于书法艺术的荣衷兴亡有着直* t6 Z( R3 M$ |
接关系。书法界蕴藏着要求发展生产力的潜在力量,「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口号曾经带
; k  i# U% O: K0 x* j0 v7 p6 y* k来鼓舞,激发潜在的创造能量。《兰亭序》的讨论尽管有局限性,但它企图动摇「二王」正3 `& ^) F, Z& G, N5 l) b
宗观念,有着解放思想的历史功绩,虽然如此,却不足以解放书法界的生产力。书法事业在
4 T, o0 S+ {0 A' J, t二十七年里没有得到诮有的开展,除了时间短暂,不能不归结到政治文化大气候对书法的观& g, d" j2 O2 J+ w- j9 I9 A; G
念的影响。
" v! B/ g; ]7 Z3 Z0 D8 F. _; y  书法按其特质来说,是极富表现性的艺术。文字是一种传达思想的符号,当以艺术形态! C3 w) X/ t7 p  s" y+ s% j! P) A
出现的时候,要求书写者主观精神的介入,作者的主观精神与文字本身客观存在着美的要素$ ]$ E$ u$ A% F/ s# y
相契合,形成千姿百态的美的创造。书法依赖文字,欣赏书法常常不能脱离文字表达的内容7 s) d- _3 L# D4 h
,但这并不是说书法没有独立性,书法艺术以书法
9 ~, q8 J) k6 m3 R1 Y( \  f0 r, D1 [  本体的独立为存在前提。但书法艺术作为一种审美对象,却是「无物之象」(张怀 ),5 v  J& P( i' C- t. {! n
不具备直接认识生活与反映生活的作用,书法曲传书写者的情性、灵感、意境、气质,达到
3 M" W: V$ q) [" i使接受者潜移默化的作用。书法家在书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之一,是满足于文字内容的表达
2 ~' p7 M$ ]# ],还是主观精神的高度昂扬?是无动于衷的抄抄写写,还是感情充沛地投入创造?……但是0 _9 F( B) i9 u+ N3 ?2 {
书法家无论怎样强调创造,书法艺术本身不能达到「为政治服务」的直接目的,甚至愈是强
3 i$ n# }) i; z6 l调艺术创造(比如突出直观性质),便愈是冲淡文字的实用性。于是,在对文艺简单强调功
0 ~8 b1 B( A! {% i& N; I利目的的情势下,书法艺术得不到充足发展便成为必然了。书法是不是一门艺术?书法有没
9 y. j2 M: o6 d4 q有用?诸如此类不需要深奥的学问即能肯定答复的问题,曾经令人困惑,有的索性认为书法5 ~* x) t0 F1 Y
不是艺术,持这种见解的人突出书法依附于文字的「不独立」的一面,用文字的实用性取代
) m4 D; E1 a5 U: D书法的审美作用。还有的套用西洋关于造型艺术的传统观念,既然西洋造型艺术中没有书法
' u7 |0 y- M- R9 ~这一门类,那么书法理应不是艺术了。& _2 b+ ?9 D- Y/ W
  到十年******,书法不仅无用,并且归入「宣扬封建文化」的「四旧」。文字只为8 Z' H; Y! |0 x# B
表意的实用功能存在,所谓实用功能,实指一切服务于政治(阶级斗争),文字的「形美」  ?8 J: P! C* X; C; g# N8 X
完全被排除了,更无论意境及其他。铺天盖地的大字报,当然不能称为书法艺术。大字报既
3 m) C: V$ ^& C9 o! Y. U& w是「字」,不可避免存在书法的若干因素,书写美观的大字报可能引起观者举,但是好比「9 w: o# D; g& X! b
语录歌」、「忠字舞」一样,当「歌」、「舞」纯粹成为一定功利目的服务的手段,创作过/ }- V1 F* }6 P* |) ]! Z) g- r
程中的形象化、主观情感,欣赏过程中的审美趣向等等,一概被取消,理所当然,「歌」、( d" a! E5 s  W4 O7 l
「舞」在艺术上的独立价值被降低到接近于零,不再具备真正的艺术品格。大字报上的毛笔
. N5 }! g+ S1 Y+ S+ k$ U字倘若还有若干书法的因素,大概只相当于「语录歌」、「忠字舞」中残存的「艺术品格」
' }: o( |& S. M# a# L" h6 d。不过「语录歌」、「忠字舞」假冒歌舞出现,大字报却没有假冒艺术出现。书法到了文化; d5 v3 p  _: Y/ f; t
大革命,实际上被取消了,书法的价值观,因艺术的功利目的片面膨胀被削弱,降到最低限
$ k  \" s, e" H. ]8 ~/ P! B度以至负数。从这一点来说,书法的命运其实是片面强调艺术功利性的恶性发展的结果。这
" B( c$ A) E( o% N. p) A2 Q是一面镜子,由此可见艺术需用要怎样的土壤。不消说,写大字报也要具备一定的技术,这- w1 c* w/ T  z9 {1 a+ I$ j, B
一点又与书法(技与艺的结合)相通,所以不可否认写大字报也有着锻炼技术从而培养了掌
6 [4 _2 c. K$ X握书法的能力,甚至激发了从事书法的兴趣的作用,但这并非大字报本身的功绩,从根本上
( t2 a0 j  t4 B8 h2 q& ~说,充当政治工具的大字报是书法作为一门艺术的淡化,大字报本身是排斥书法艺术的。文
0 q( c) y- E. _/ K化大革命后期,恢复了中日书法交流,当代书法家写的毛泽东诗词展览与出版,显示出书法, k' B+ G6 m2 I
艺术的深厚的君众基础不会出现绝对意义上的断裂。一旦束缚艺术发展的绳索解除,书法便! Z, }! X9 u' W6 [2 \& ?
以不可遏止的***迸发出巨大能量。
0 A2 u. f, ]! h+ E( F$ ~! p  当代书法的新时期,要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十一届三中全会使人们从「阶级
  I6 n& q4 H; G斗争为纲」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对于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作了新的. H' F, Q* z+ ]$ p0 ^: p: x4 K0 i
解释,指明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尊重文艺的特征和发展规律,不要求
6 x# k: i( }8 e2 \* _* ?/ s8 Z) W文艺「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 J" L  ]6 D& N+ x( C
  对于文艺与政治的关系的这一提法,更新了人们对文艺的观念,帮助书法家解放思想。
) \. |0 p" s5 S7 e) o% O书法作为众多的艺术门类之一种,无例外地要服务于人民和服务于当前时代,但是要求书法
8 o7 D0 _& _+ L) N- y成为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的传声筒,那么书法的本体观念必定削弱,作品无异
$ S2 m# I/ m  c" e  Q9 l* V2 d写标语口号。书法按其本质来说,是脱离物质内容的纯粹的审美对象,它的非具象的形式传7 ]* R) j6 k3 s* E& {& g
达出来的意象、意境、意趣,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手段,是礼堂的音乐,是抽象的绘画,是线1 b# {. P7 E( k0 T' f" U
条流动的诗歌。将书法与特定的文字内容结合起来考察,真、善、美是一个整体;就书法本
0 K+ v5 g8 l; y8 A3 ]; |7 [身来说,与真、善没有直接的联系。所以,书法在各门艺术中的位置如何,要看从书法本体/ B! e) i, {; i/ }% @
意义上还是从书法兼作表意工具的意义上来认识,。而只要承认书法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就2 k! ~+ J* F. U5 w& ^
不能否定书法本身的独立性,不能不承认它具有纯粹审美的品格。书法不具有再现生活的能
+ {) O0 ]+ q/ ?) Y/ n4 J力,要求书法再现生活直至为具体的政治任务服务,不利于真艺术的诞生;倘若正确对待书$ y+ F3 L; y4 G, M$ }6 ]
法的审美功能,发挥它的长处,书法虽然比不上音乐瞬发的巨大的情绪感染力,却也不能轻4 A- i# `" A2 ~- }3 k* q
视它影响人们深层心理素质的潜移默化作用。7 ]6 {; d# m, D
尊重书法的本体特征,意味着肯定书法的表现性素质。本来表现与再现不存在高下之分,创
8 @& L3 @# G; q6 [造的最终源泉都是生活,并且都影响于生活。但是将艺术功能简单化的观念导至轻视艺术的
( j3 \+ l0 a4 J- @3 C; b& c主观表现,这不利于书法的存在,不利于书法本身向个性化、多元化发展。新时期的十二年
1 b+ a3 k* H, C. x; ^4 s! c7 T! i,是书法观念更新的十二年,在对书法本体的肯定与对人的个性的肯定之间有着驭向关系,
" R$ i  d8 {8 g+ i从而导致书法的多元化。, z0 ^- j7 a8 }
  当代书法的多元趋向,是书法本体性的外射,为书法本体性所规定,又有着我们时代的% y8 Z( K4 G3 W0 r: C, `
特色。多元化可以包括却不等同于多样化,比之多样化有着更高层次上的意义,它首先属于
; G. G3 D& J9 N观念上的。它同我们改革开放的时代相适应,同经济上的多种结构并存,同当代社会伦理、
* E  o% D0 R3 ~% M4 p% K* s心理特征有深层的内在联系,同当代文化背景以及书法艺术数千年积淀有直接的依存关系。
9 X2 B  ^9 x# ?* @: l当代书法的多元化还是对外文化交流的产物。在当代政治、经济文化交织的色彩斑斓的背景. R( b* o$ B+ }) P7 n# ^
上,为书法自身的发展规律所驱使,影响着我们时代的书法虽然缓慢地但是深刻地发生着变! W, w% g9 N0 T9 o, T+ R  s
化。书法接受者(审美主体)的美学观念的转换影响着书法创造者的创造物(审美对象),. {9 h7 u4 I4 B
审美对象又影响着审美主体。书法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变化不可能像旋转舞台一样瞬息, b1 H6 p: h" [, S3 h$ X4 Q" F! h
多变令人目不暇接,可是书坛上的变化毕竟已形成一种不可遏止的趋势。6 v1 g6 o  {0 s, e# y2 F5 \
  是尊碑还是重帖?是承绪「二王」还是广采百家?是强调视觉的直接效应还是诗书画融& S1 P: |+ E0 T* ?( l2 ~. U% x' |
为一体?是昼保持传统因素还是爆炸性的突变?……许多问题在不久以前还是非此即彼、水
- ^3 ?0 i! U0 W, t) U; \火不相容的,现在争议越发变得不那么重要了,甚至连书写的工具材料也在更新,「文房四1 J' g: A' X) K5 _
宝」的概念在扩大,书法篆刻的工具、技法、流派、观念不必要也不可能定于一尊,倒是并
3 V- R$ `. }$ M# C1 B- @+ }; o9 W存、互补、共荣才与我们时代的大气候同步。书法的服务于人民,不要求以一种或几种书体
' m0 Q0 D2 @  H; @1 P; S8 k向全体人民灌输,倒是要求在多种层面上适应、满足不同的观赏者的审美需要。在新时期,
& z0 d5 |7 P4 u2 z# ?% s, j理论当然有重要意义,理论的解放的一个标志在于它有独立性,但是这不意味着理论凌驾于; f2 o9 f8 W9 d' k, ]9 r! H" ^
实践之上,充当棍子或判官。理论甚至不必充当指挥者的作用,但是这不等于说正确的理论
% w9 o2 b4 b: e对实践不产生影响,不以指导自居的正确的理论倒是更能够反作用于实践,为实践敞开广阔
8 E' I+ N1 |6 A$ C* [; f道路的大门。在新时期,书法的理论特别是方法论也是多元的,在外来哲学、美学观念与传
& K- `% {. C) r& ]- T$ t统书学的碰撞中,理论研究的思想体系不同,侧重点不同,这种现象反映了书法本身的多彩
$ ]5 T7 Q; `7 q' H  V) O,反映了审美主体的多层次和多角度。书法从创作到理论正是在多元竞争中求得自身存在,: {4 u3 |- B+ Q( i
求得鉴别,优选。书法艺术的这种局面,一般来说同我们时代的竞争机制相适应。因此,探1 \) \3 m* X1 A8 m/ ^+ ~& A
讨我们时代的书风问题,抽象地说是无可非议的,但如果通过讨论企图把书风引导到一个框
% I) u" U4 W( }5 u- S( ~架之中,那么,将不是前进而是倒退。
( A$ l# S7 c- K# Z0 @% L  当代文化背景上形成的一般审美观念,影响着书法的审美观念。传统的碑与帖、诗与画! w4 O7 H% n# E$ f7 ~1 g
,为书法自身的观念更新所提供的源泉永远不会枯竭。与此同时,当代人们生活中接触无数; U" Y) L" i8 n3 s3 J6 \
次的影视、绘画、歌舞、建筑……包括本土的与外来的,强有力地冲击着书法艺术的自身机2 t7 ?) n) ^9 g& q) W: `4 w
制。日本书法源于中国,有着日本大和民族的特色,近几十年兴起的控诗文、少字数、刻字
8 k) o5 X3 \3 c5 \. e、前卫派,不可讳言影响着中国当代书法,成为中国当代书法的重要的参照系。当代中国的, {0 p1 k6 @5 h
书法家特别是中青年,远不像他们的先祖那样视某家某派的法则神圣不可侵犯,「书圣」的1 @+ Z# w0 l: p7 W; ]8 s# ?
地位也不像千余年来不可动摇,碑与帖的界限也不再是无可逾越的鸿沟。比之魏晋书风之于
3 d' }$ y2 H) e  d5 |3 L3 m+ S晚清书坛,宋元书风之于民国书坛,可能是明、清两代(馆阁体除外)的书法对于当代有更
8 N1 H0 j( U* {" Z5 x2 ?: j' u$ z大影响。但总体来说当代书法的开放性,表现为不局一格,广泛地接受各种信息,在多层面3 H/ X- ]; `( U: a4 @
上不断调整、提高自身的审美人价值。4 M  T0 j: a3 u$ `! m' j- o
当代书法在发展中不断遇到向自身机制的挑战。书法以汉字为本,这是书法的特点和优点的4 i6 B3 B6 J( v/ h, O
根本。但是它又给书法带来局限,书法在发展中始终存在既要以汉字为依据又要「突破」汉! x9 ?9 r9 H4 m3 J6 h; S8 `
字的倾向,书写中的夸张、变形便是这种倾向的表现。再是汉字书法的墨色虽然有它的丰富, |0 f! j" z0 o) T
性,但是它的单纯的一面也会令人感到单调乏味。现代生活中强烈的节奏感,丰富的多变的
, u( {2 O$ r$ f6 ?光与色,甚至生活中出现的不和谐的现象,都向书法提出了「往何处」的问题。行草书的大. l( R( y* r9 u% N0 j& U6 E4 F4 B
量出现,变形的强化,线条结体的主观性等等,以必然的性质出现了。一部分以「现代书法
8 W6 I+ e5 X, m& e- S% P」为名的作品有的追求具体物象的肖似,有的热衷书法与绘画的造型结合,有的暗示某种哲# {+ V/ S  \- r6 {# t- Z9 b
理,有的从色彩中讨生涯以显示对黑白两色厌倦。发挥到极致,即字形的破灭。「现代书法1 s9 M2 j, t2 {! k0 Y& |
」中有些作品蔑视古典主义准则,不以「和谐」为追求目标。  q# Y- U' n- V3 E" ^# ]
  前面说过,理论的任务是为实践广开门路。实践中出现多元趋向并非坏事,简单的肯定
  X9 `3 d4 y: P" l/ ]2 w或否定某种现象可能不利于从中引出积极的结果,对于取消字形的「书法」(如果作者认为% W4 S1 G7 H' H0 p6 c
是一种书法),那怕变革中出现微弱的积极因素我们也不轻易放过,我们不以离经叛道而不" ]; }) o. A8 o+ T. b$ a0 ]; ~
屑一顾,有的笔、墨、结构方面不乏可取之处,但是问题还是回到书法的本体上来。书法的
$ V, \/ l' v7 ~& |创造性,是在汉字的有限范围内发挥还是索性抛开汉字本身?书法的夸张、变形(实际上前- x5 S# f, P8 q+ Z' z
代大书法家无不运用着夸张变形的规则)是以汉字作基础还是把汉字当作一种障碍而抛弃?* g1 ]6 K; g( D. ~4 y  j
只有从书法本源正确解决这些问题,书法的创造性、现代感,夸张变形才找到可靠的落脚点1 L/ W' K( Y& }% m! O
,由此通向新的审美要求。书法与其它艺术在造型上的结合,可能开辟出新路,但是对书法8 d" k# d" A& C( A. ^# d$ b" t+ a9 g
最基本的要素采取轻薄态度却不见得是严肃的创造,不见得是真正的革新。从这个意义上说
$ ?# g; k  g! C9 ~,我们需要正本溯源,「多元」不能离开「一元」。
; J" j! M3 l5 `2 a  真正严肃的创造要有情感,有情感的创造不会忽视几千年艺术的积淀。把创造意识与积
! s4 \( ?1 S' C) h: U. ~1 j淀对立起来,很难说得上是创造意识的强化。积淀造成审美意识中的思维定势,可能陷入消7 F3 X2 g. l# `6 q" |- t
极的、不求自变的惰性力。但是积淀是数千年审美意识的交货与高扬,民族审美意识的结晶& R$ r0 r' U+ P* d& ^
,新的创造倘若不以长期历史积淀为起点,必定走到虚无的境地。当然这里说的以历史积淀
: L9 p* K( l0 n为起点,决不能以起点代替终点;目的还在于创造。: f7 O1 T8 }+ `5 ^4 c& W
  我们呼唤书法创造的高度、情感的尝试以及技巧的统技巧的纯度。书法创造肯定需要主
) _7 N+ r+ \) G) \: L) C( G% r观情感的高度昂扬,但是矫揉造作不等于感情丰富,企图打破「一切」框架实际上不自觉地
' |8 M( c! n. a  c: \. i' h2 t陷入了某种思维模式。书法创造肯定也需要高度技巧,研究艺术的通感帮助我们寻找各门艺
9 H/ K! `3 S; ^8 X) K术的共同性以丰富艺术的表现力,但是每一门艺术有长处和短处则也是客观存在的规律,不$ G+ e- F5 \6 x
能以某一门艺术的长处去替代另一门艺术的短处,真正的艺术家不仅懂得他从事的那一门艺/ R* s  X2 H1 E6 j, \, @
术的长处,也深知其短处,从而扬长避短。书法家、篆刻家要懂得他们从事创造性劳动的天1 u! {' y1 l/ D. e( c
地是有限的,在这个「有限」面前不是束手无策,或者索性「取消」这个「有限」性,而是* B2 E: ]7 H( ]7 c8 _! N' d
在「有限」中创造「无限」世界。善于创造者,不奢谈创造,重要的是把创造变为直接现实
( F# l, }  V% `" x2 _9 Q/ z的能力。
0 ~& D8 R! k9 q  新时期的十二年,书法事业的发展令人瞩目。在控史上,倘以清末碑学成就为一个峰巅
7 G) B* R: }5 W,那么当前全国范围掀起的一场书法热,可以说是又一个峰巅,虽然两个峰巅带有不同的性
& g  I/ s$ M5 d& P: P+ T2 }/ p* @质。十二年来的书法创作、理论、教育和展览、出版、对外交流,都以空前广阔的规模开展
- e  L& B3 R4 J; ?,全国性的和各地区的书法家协会、书画院如雨后春笋,各种类型的大赛层出不穷,从书法
' Q$ o* [4 ?% Q7 v事业来说,这十二年确实带有空前的性质。但是衡量书法事业的得失,最终还要看当代书法
* y9 n3 v- [6 I* S9 K* B9 T所达到的实际水平,不但要看热度,更要看高度;不但要看广度,更要看深度。总体来说,3 }3 O" V; I& v1 V
十二年的时间还太短,多元推进的局面还在滋生、繁衍过程中,仓促定论与科学精神背道而# Q/ Q7 T: J  }  P' A* n1 i
驰,系统总结经验,有待时日,因此我们只能客观地描画对当代书法的期望,我们提出情感7 |- a* M4 N! P  G  v& s' i' Q. A( ]
的尝试与技巧的统一纯度。7 C/ l) M; u0 V# i! d' s) F
  如上所述,当前时代为书法发展开辟了可观的前景,那么当前时代是不是也给书法的发0 H+ |% i; W9 X: G7 I8 A
展带来局限呢?无疑是有的。我们看到,当着文艺「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 g; o0 n' z$ f9 \% j# {$ T
务」这样一种功利主义被克服,另一种与当前商品经济、人际关系相联系的功利主义又在滋
* R( \1 t# {2 m生,影响及于审美观念、理论评价、创作趋向等众多领域,蔓延着一种浮躁情绪。书法要超
& b/ C7 d+ _8 a4 Z; _9 M* j" T& Q  J前,要创新,不失为激动人心的口号,但还要看口号的内涵。并非别人看不懂的一概都有人
! w. ]6 z. K4 ?* c合乎规律的超前意识,也并非一切的「新」都好。一种艺术上的新概念、新流派的诞生,是
7 M) a. o4 V# _1 E顺应时代潮流,合乎规律的产物,不能要求承续性很强的书法艺术像万花筒似的变化观念。
" M3 Z2 f3 P( X' D匆促构筑某个理论体系,创造某种特殊书体,同「离开古人不敢着一笔」一样都不算真正的2 _* X7 N* p8 `( T
继承与开拓。片面追求刺激性而把耐看性排除在外,不见得是真正理解了书法的本体性格。. S( Z3 L* D7 _. D0 L4 n+ Z' j9 R
书法本体的多元性格建立在书法艺术本身的特殊性的基础之上,这样提法不是束缚书法发展* W6 b9 h9 b: w
之路,倒是要求书法在特定规范里获得真正的自由。书法从世俗的纠纷中解脱出来,才能提) I/ ^8 _4 [# `: j& T
高自身的审美价值。我们不是一般地反对功利主义,但世俗的功利主义不会酝酿出尝试的情
! r' d- [. T4 |! {, q1 ~7 A感,伴随着的常常是浅薄,是审美的异化。1 _. J; W9 H# ]8 F5 P
  当代书法作为全部书法史的一个纵断面,放到文化发展大背景考察,已经有所突破,有
; b: o& t8 N* H& B) u着前代书法不可替代的特殊品格。但是作为各别的创作个体,还远难与历史发展相副。进一
9 p/ }6 Z" r$ O9 y) A% I步说,如果不提高各别的创作个体,当代书法作为一种现象,一个整体,终究难以确立应有7 [6 g5 v* m7 K
的位置。当代书法艺术的发展,与全民文化素质的提高这样一个大背景分不开,就书法本体
5 q) x6 b6 X+ s/ c) ^! z来说,除了自身内部的调节以外,还与当代审美观念的变化、中西文艺的交流、各种姐妹艺( a* J% D  L5 P& e9 L
术的影响等等分不开。对于正在兴起的「书法热」,我们既不是泼冷水,也不能无原则地加
  M( d( Y. g7 G: t2 p4 x9 A2 n温,重要的是善于把它引导到新的高度。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但并不构成封闭系统。书
8 T& i) d' F4 G# s& C; M# ^1 @法要变革,但它的承续性必然大于变革性,这是为书法本身的特殊性所规定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