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帖子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40
- 注册时间
- 2004-8-17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896
- 点评币
-
- 学币
-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书法作为资源: 中国当代艺术的一个新方向$ M# l% Z; \ e3 d4 t
杨应时
, x- E# q9 \" E) z1 n5 l; v# X4 Z: G% D* |
(艺术评论人/策划人/英文中国日报美术版编辑) 4 X- f8 C$ b; K( z$ O5 ~2 e! P# ~
+ X! {# R0 N9 G- `# X% }4 G
我注意到,此次成都双年展及研讨会的几位主要策划者曾发表如此见解:/ {. s+ M, e& i& K2 M: g9 @2 V8 P0 z
邓鸿:作为成都现代艺术馆馆长, 我的文化立场很鲜明 --"关注本土文化"。 9 l0 b' {7 c* _! V# B
刘骁纯:架上艺术在今天没有过时, 它只是不断迎接着新观念、新形态的挑战, 并在这种应对中不断改变着自己的生存方式, 不断释放着新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 e, ]' ]$ V& Q$ O" T
顾振清:不仅要与国际接轨,而且必须在开放的语境中面对并提出中国本土本身的文化问题。在多年学习西方经验之后,许多艺术家意识到,中国实验艺术的首要任务是与中国文化传统接轨。1 F1 P3 H" l0 H' t: d; A
楚桑:在国际化的呼声中,我们注意到了正在加速形成的以西方为标榜的艺术一体化和制度化危险--一种会窒息和戕害不同民族艺术原创力的异化机制。中国当代艺术可能还没有形成独立的本土个性时就被西方话语不断消解而提前丧失了存在的价值。
7 Q' ], R! a3 E [7 q; N8 Y 在此我想提醒大家关注一个事实:从八十年代初以来,中国大陆就有一批艺术家在自觉地从事从传统的中国书法艺术和汉字文化中发掘现当代艺术本土化和国际化可能性的实验,这种努力在台湾及欧美华人艺术家中则有更早的呼应。我最近在"国立台湾美术馆"举办的"2001现代书法新展望"两岸学术交流研讨会上发表的专题研究论文《中国大陆"现代书法"艺术新潮回顾与展望》中,对这种现象有较为详细的介绍和论述。(当然,"现代书法"在文中只是一个约定俗成的临时性概念,很多艺术家并不以"现代书法"来指称自己这方面的创作。)
0 Y# R& d* ]' g6 w, X# B 在中国大陆,从事这种实验的代表性艺术家有:古干、张大我、白谦慎(后移居美国)、徐冰(后移居美国)、谷文达(后移居美国)、吴山专(后移居欧洲)、杨诘苍(后移居德国)、王冬龄、邱振中、 庄天明、朱青生、宋冬、邱志杰、阎秉会、王南溟、张强、魏立刚、邵岩、洛齐、白砥、陈光武、卜列平、杨林、刘天禹、邢士珍、张楠、李太默、蔡梦霞等.在海外的华人艺术家则有:王方宇(美国)、曾佑和(美国)、熊秉明(法国)、王季迁(美国)、刘国松(台湾) 、董阳孜(台湾)、李郁周(台湾)、张光宝(台湾)、张建富(台湾)、徐永进(台湾)、郑惠美(台湾)等人,其中包括上述90年代移居海外的大陆艺术家。
/ @1 f/ d4 W4 E6 ` 这些艺术家的创作,早期主要基于现代主义艺术理论,在形式和观念上较多地受日本现代书法及西方现代艺术(尤其是抽象绘画)的影响,注重形式的创新和观念的反叛, 出现了表现性、结构性、符号性、抽象性等形式语言.主要的样式和流派有:以书写象形文字为特征的字画派,如古干、王方宇、曾佑和、张光宝等;以强调汉字书写动势为特征的少字动势派,如杨林、李郁周、徐永进等;以强调书法用笔为特征的笔意派,如魏立刚、邱振中、阎秉会等;将字归结到几何图像的几何派,如陈光武、洛齐等;侧重作品的工艺制作效果的制作派,如蔡梦霞、李太默等;突出书写的行为而非作品的行为派,如张强、宋冬、张建富等;以加强用墨的方法为特征的墨意派,如张大我、卜列平等;以表达字的意味为特征的字意派,如邵岩、刘天禹等;以表达词的意境为特征的词意派,如王冬龄、邢士珍等;用错字或非汉字书写的非字派,如徐冰、谷文达、吴山专、张楠等;以破解书法的最后作品为特征的非幅派,如王南溟、邱志杰等;以取消书法的书写性为代表的非写派,如朱青生、张伦等;以取消人为写作为特征的非人派,如刘超等.当然这只是一个简单化的概括,实际上很多艺术家在不同时期或同一时期从事上述不同风格流派的创作.+ ^" ~( {! I" A9 H; K
90年代以来,这些艺术家的创作已经逐渐摆脱对日本现代书法和西方现代艺术的盲目崇拜和依赖情绪,观念上也逐渐跳出"书法现代化"的单一逻辑,而是自觉地把"书写和文字"作为一种本土化当代艺术的资源来利用,更加注重艺术观念的传达和艺术语言的精到,探索各种新的媒材和手段,追求个人性、民族性和国际性的统一。书法作为资源,已经进入当代艺术,并展现出强有力的影响和发展前景。这种潜力,已从海外华人艺术家徐冰、谷文达、杨诘苍等人近年在国际当代艺术领域的成功中初见端倪。这些艺术家的创作,无一例外都与书法相关。而近年来在中国大陆,这种探索实际上更加成型、更加深入,只是由于西方中心话语的影响及国内研究推介的不力,这种中国当代艺术的新方向没有被更多的国内外专业人士所了解和关注。但近三年来,这种被动的状况有较大改观,如在大陆、台湾、英国等地都举办了一些相关的专题展览和研讨会,引起广泛的兴趣。 我认为,书法进入当代艺术,至少目前已经展现出三种主要的可能性:第一,从书法出发,对书法本身的艺术化和现代化。开发书法作为视觉艺术的新形象,探索书法这种民族传统艺术在当代社会的发展和创新。近二十年来,大陆和海外从事"现代书法","现代书艺"或"新体书法"创作的一些艺术家的探索,就代表这方面的努力,应当还有继续深入的可能和必要。代表性作品如阎秉会的《新生》、邵岩的《海》等.第二,书法作为元素,融入绘画、雕塑、装置等其它视觉艺术形式。这样的元素包括汉字的笔画、结构、线条、意义;毛笔书写的笔触、动感、节奏;线条和墨色的质感、张力、变幻,等等.书法元素配合绘画等其它视觉艺术的形象、色彩、构图和立体感,必将产生不凡的视觉效果和东方意味。代表性的作品如古干的《东西南北和为贵》、张大我的《';97NO.TAS012》、魏立刚的《博尔赫斯的书房》、卜列平的《无题》、蔡梦霞的《皮――三》等。第三,汉字书写作为独特的文化符号,进入当代观念艺术,如行为、装置、影像、网络艺术等。书写的笔迹反映人的身体、精神和心理状态,而书法作为一种人人皆可参与的民族文化传统,与政治、经济、社会诸多领域关系密切,必将成为对当代社会发展和人的生存状态提出反思和诘问的独特方式.这方面的探索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邱振中的《日记》、王南溟的《字球组合》、张强的《踪迹学报告:A/B模型》、朱青生的《放大书法》、邱志杰的《兰亭序写一千遍》、宋冬的《水写日记》、刘超的《机器书法》等。
; p, b! q/ J( c 在当今世界日益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潮流中,对民族性和地域性的关注尤其显得重要和必要。中国书法作为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符号和艺术形式,主动地融入当代艺术创作,以特定的富于创造性的观念对人类生存问题进行文化的反思,必将对世界当代艺术做出重要贡献,同时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实现本土化并真正立足国际当代艺术领域的重要资源和资本。我们在研究和探讨中国文化传统与中国当代艺术本土化与国际化关系问题时,忽略中国书法及汉字文化在当代艺术中的作用,无疑是极不明智的做法。
& E4 y L% E: l. B3 X2 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