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帖子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80
- 注册时间
- 2003-1-15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21769
- 点评币
-
- 学币
-
|

楼主 |
发表于 2004-2-25 09:24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名家鉴定经验谈
款、印、题跋在书画鉴定中的作用) a0 V' k8 z0 L) V, i
徐邦达! r/ ~4 D0 @; b( v. J- H; {, |
书画中作者本人的名款、题记、印章和他人的观1 n& A: u; }+ V2 ~+ z( g$ X
款、题跋、收藏印鉴,对于我们鉴别古代书画真伪是非,) _ m5 g/ A' X1 F% c4 G7 \
其作用是仅次于书画本身中如笔法等的。它们之中,除
6 A7 J. B' `" Q2 u法书上作者的名款也是属于法书本身之外,其它都是 p9 `: m5 E1 W$ V
重要的辅助证物。需要指出的是,它们自身也有一个真
# S' g! s1 N, ^! b/ J8 z+ i8 U! C伪是非问题,只有先对它们加以鉴别,才能运用它们去5 X. f0 N$ N6 C+ [& c. T
整别书画的本身。现分别叙述一些始源、格式和所起作, U% z% W' ~: D$ K
用于后:
; h6 P9 b: q3 y& K8 N8 | 一、作者的名款、题记
3 K' S1 ]- ~: q/ }, t 作者的名款、题记,当然可以使我们明确知道此件
. V0 L& Q% k$ s6 z3 o$ z1 w作品出于谁手。它还有一些时代的变化,了解这一变化
: b4 w& P/ ?1 @/ i; L7 |规律,也有助于区辨其真伪(例如不合规律的可能为后5 Q) ~4 G4 d- x$ F6 Y: Z6 T
代伪作)。在绘画上现在见到的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
# l5 Y" d, k) U, |1 E2 Y9 x8 D2 W有名款,但此“顾恺之画”四字与箴文的笔法有异,定系
. N M+ _/ u( F/ D8 Y后添。唐代绘画上有作者名款的,只在世传粱令瓒《五
4 p. \7 {2 R9 i- k/ Y7 ^星二十八宿》半卷上见到,五代没有见过有款的。南唐- D. K. i, v7 m& q' I
赵幹《江行初雪图》卷首一行图名、名款,原来定为赵幹6 Z) s( m$ S7 g8 u! G
款书,启元白先生以为系南唐后主李煜“金错刀书”标% i, B9 y% ?# `2 V# h
题。其书体确和唐朝韩幹《照夜白图》上的标签(有花0 w1 l' C) X; f% ~7 F V( {2 y
押),早传为李氏书的完全一样,其说可信。又黄筌《写+ Q* X6 }+ U6 y/ b: v3 `5 {( `
生珍禽图》则是后添款,因为墨色浮在绢上。可靠的作. d4 _2 K, L- J' o4 M
者亲自书写名款、题记的,大量看到是在宋代以后。两
' z$ a( U |4 v宋绘画,所见写简单款识的有崔白、郭熙、李公麟、赵令
7 U- B2 T ?( @- \: T- P7 d+ M穰、粱师闵、赵佶(徽宗)、李唐、刘松年、马远、马+ ~. ?4 l9 g4 z. H0 s" _2 ~: f- v
麟、夏圭等人,大都只写姓名、岁月不多几个字,至多加8 [9 v% h% B! I% Z$ A& S1 c+ {
上一个图名。开始这些题款字写得很小,并且写在边角
; H. w8 [4 ~) p! O* n, g上或者树干、山石上等隐晦的地方(赵佶花押例外)。如5 l0 x8 Y( i$ M4 L6 v0 J- T
崔白《双喜图》、李唐《万壑松风图》等。极少数如李公6 j$ |- k) {( H+ ]3 Q* T
麟、李迪的画上,有写在画面上空隙处的,以长行大篇% ]$ _! s4 y! W0 k1 x3 k6 f
诗文题在卷后或轴中的,现在所见有南宋米友仁、扬无
. B- g# S4 ^6 D) o1 z& q& I6 e& q咎、陈容、郏思肖、龚开.金代王庭筠等人。
m* R$ Y- \/ R 在元代士大夫画家中,从钱选到赵孟頫、吴镇、倪2 d! r+ e9 e& [( `
瓒等,往往诗文书画三者结合一起,从此其风大盛。其6 a% c$ |8 R* K$ `3 T% B
部位,卷子大都写在末后余纸上,只有少数例外。也有0 F z7 P4 s B/ \2 {) H
在本幅上另写一行图名,一行年月名款的,如赵孟頫9 F- b0 K* e3 q, }5 g8 O
《重江叠障图》。至于不善诗文书法的画师则仍旧只写
6 q1 z- p! `) X; _7 z6 V$ [, M名款,但在轴上的部位也有移到上方空处的,如颜辉等
+ ]. B8 a: d3 ~& B人就是如此。 X' W$ ~" z6 E5 b
明初,大部分还与元代习尚相同。明束清初以来,
' l% g5 k( k p" T: C; E3 L渐多将画卷上的题字移到画幅中上边空地,不再书在$ @9 W0 g j5 P' m" o! G& u
后面。明代册子有的本幅上仅写名款或钤印记,或竟不( _# f+ J! y: X; i- a7 o/ g* z
着一字;或在对页上另作书题,最后另加题题一、二页。6 ]0 ?. S `- I8 ~' R: Z
清中期以来,在本幅上每页题字的逐渐增多,而对题和
) R) v( s V. c) Y; {3 D总题一概少见了。- C- s" x8 P* m6 J
总的说来,宋代无款多于有款,简单小款多于长
8 H0 h! U9 a# A款。元代则相反。但到明代中期以前,也还有极少数不4 r3 W- d* N5 \; Y. M
落款的作品,以后这种情况逐渐减少.清康熙以后.几
% V0 R. E- Y# ^: n" [$ h乎无画不题了。明、清以来.甚至有乱抄一些前人旧句/ N# r. }- m5 J7 p
填补空白的,这种风尚一直延续到近代。
( c. |. c: e7 h# K, O/ P( k 古人有名、有字、有号,还有别号.如钱选名选,字
3 z. u7 v+ W/ J9 g舜举,号玉潭,别号霅溪翁、清癯老人、霅川翁、习嫩翁" t1 ~4 h) s: E T
等。自己在书画上一般都书姓名,有时连姓名带字,如写“钱
8 h& r6 H9 s$ I7 `* D& q选舜举”的。清代以来有以字写在姓名之上,如“铁生奚
1 z7 H- w. F/ z' U' j/ s冈”。某些人晚年在一般书画中有专写别号的,如黄公望" S# M9 G& E ]1 n5 t
七十余岁的绘画作品大都只写“大痴道人”,吴镇则写
' I1 j* n4 E: W$ I“梅花道人”等,从未见过一幅他们自写姓名的(题别人的
2 T( B) \) F; {' S8 V跋语款字例外)。钱选、赵孟頫的一般书画上有写字“舜举”、
2 @8 v6 i, v9 r6 p8 P1 M“子昂”,但大都不冠姓氏。尺牍有具姓名和只书名不具姓
# U/ F$ ~0 m1 O( i0 |4 v二种,老年人给晚辈偶有书字、书号或别号的。明末有& \! z* @, d+ V0 U0 ]
双名的人,如“元璐”、“道周”等,在尺牍中有时只写下 o" k+ F0 d( f
一字如“璐”、“周”等,但上面的一字,必是兄弟排行字。
# E2 K, ?' X4 m5 c0 U+ o7 a偶有少数排行字在下的,则少写下一字.如戴本孝兄弟
0 Q& b2 I, r% E3 Y" ^$ J6 Y排行是“某孝”,因此奉孝有时只书一“本”字。有的人又. _- |! r g% u1 p
在名字下面加一“生”字,例如“涟生”(杨涟)、“周生”+ F! u+ x) Y7 a' k
(黄道周)等,不知者容易认为他名叫“涟生”或“周生”.
( N4 @- s4 n5 A1 L" `$ Q这种写法在前代我是没有见过的。曾见《石渠宝笈》著3 g- C! d' F" p- [
录的宋人尺牍中有一通具名为“莘”的.鉴定者以为他
V1 E8 ]- W% W& G* o是双名的单写,就附会称之为“徐梦莘”书,这是完全错+ Y) F7 L2 W" @. k
误的,因为宋人还没有那种习惯。南宋人官场中来往的2 W- j, F, e k, ^1 C
书牍称为“札子”。从绍兴时候起就有这种格式,最早见
" g$ Y1 q5 l- n4 n3 P到赵鼎书《郡寄帖》,其格式是:“右谨具呈,某某官某姓6 Y+ U" r9 Y* d+ T. q* a6 y) O
某札子”。这个形式在北宋尚未流行,到宋亡又跟着消) i/ r! ?' a. F: H# Q
失了,它的时限是很短暂而清楚的.明代尺牍有的前有! ?6 Z! p( Z' o6 S( L& M( e" p
单帖“名刺”,本文称“副启”,所以不再具名,末后只书+ A" I+ o+ p* i4 I
“名正肃”三字.这种形式,大约要到万历间才出现,一$ R) y$ q* K2 y, Z; M& i
直持续到清代。
4 H9 n1 _5 D, t2 b: }4 ^ 个别人有特殊的习惯,如明代董其昌有“书不玄宰# m- Z( X' H' k# B& Q
(号),画不其昌(名)”之说,这只是他晚年大部分作品,
. ?# T6 {: V* A+ P! p- O# F8 a但也不是绝对如此。清代朱耷,在书画中从未见过他写
+ L P7 z! B" c- N2 I这两个字,朱氏中年为僧时书僧名“传綮”。稍晚书“驴" N8 A8 u5 }, H5 W1 t& g
屋驴”等等别号,到60岁以后才书“八大山人”,段落非
8 m9 ]" r! _: n! N% k, s常分明。其他题上下款的称呼,各个时代也有不同的格; s b, w) _# L1 _4 e$ W
式,例如清道光以来才有在上款中称“仁兄大人雅嘱”/ j9 `- b2 p1 F- K3 h7 |2 Y; k, M( v
等字样。其余不一一详举。% Y. f3 \" ?. v3 O& Y+ \
如何对作者的款题进行鉴别,巳如上述。但要注! e% j, x* x( ~ t0 r/ R
意,如果碰到代笔画,就无能为力了。$ B; D& ~6 H+ x2 ~4 X
: m! l' u' ?, Y- X7 D
/ Z1 H7 O5 h! \* q$ G9 B& B二、他人的题跋+ o3 N W9 K) O* ]: V7 A
他人的题跋,包括题名(观款)、诗文题跋、标题,签
0 W c* a" k4 m! I& A. K题、引首书等,它们有后人题前人作品的和同时人题同
; I ]& C" T6 k. ]; m时人作品的,应当区别对待。
! c7 n0 v1 r% `4 `# _- s. f' A 题名(观款),是指某人看了某件作品之后,在作品5 u( c+ H6 n6 W7 q4 \
本身或者接纸上题上一个姓名,不作其他的评语,其始
$ C9 J9 ]& Z- T大约在晋、南朝宋时代。按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3 F) J% u D5 t/ t V: P/ s
“叙自古跋尾押署”中说:“前代御府自晋、宋至周、隋$ h2 v0 i# \1 v6 ^
收聚图书。皆未行印记,但备刊当时鉴识艺人押署”。现2 g, [ m e) Q( \7 K/ n
在我们所见到的有粱朝唐怀充、徐僧权、姚怀珍、
; }5 m, h9 `, B满骞;隋朝姚察、朱异等人(都是唐以来摹写的),其% I1 T2 M) M4 h% W
字大都写在书法本身中间或纸绢接缝上或末后空处。7 ~5 A& ~$ o; @' N) z
据张彦远的说法,比之于“印记”,邢又等于后世的鉴定9 u( ^3 r& u0 M1 `& t
印了。隋、唐以来内府藏的书法,在尾纸上大都有一系
9 L/ n9 c0 N- a列的负责鉴定人的押署,有写上官衔的,上面又有写年- m3 ]% N- ~2 B8 Y
号岁月的,形式比六朝繁复了些,所见如王羲之《奉桔
# t/ d! ?% R5 T, ?6 ]: ^3 p6 R! G) D- W帖》后,有隋开皇十八年诸葛颖、顾柳言、智果等题名
7 G+ a! l9 T7 P4 i(疑亦勾摹)。又曾见唐代韩幹画的《照夜白图》卷上有1 U U# I/ D" p/ \; B" a8 i
(张)“彦远”的两字题名,书于画中空隙;又旧称晋人书
$ d+ b+ G% ~/ E' {《曹蛾碑》卷上有唐代元和中不少人的题名(出于后人
1 _" G/ a2 ]$ Y' v: ~8 T& d临摹)。明代还有一些著名装裱艺人,如朱启明(见于宋0 p' I% e. j% `0 j& J
徽宗赵佶《雪江归棹图》卷后)、汤杰(见于元代赵孟頫
$ j' w6 r1 g2 r8 ^《重江疊障图》卷后)等,也喜欢在卷尾题上姓名,但不4 o) b6 D' p `3 [. g3 \6 B' O8 L) l
太多。
0 J' y# e6 O* s m ! O7 t9 [! G3 g2 _2 w& b
7 s: R) E- g8 F
" p% m# [$ c4 F3 k* N. r / J2 F. |& f# P0 D: R6 U4 H( |
诗文题跋,我们现在所见到最早的是宋人之笔。这
# p; d; Z% ^0 ^% _2 x* ]& R种较长的诗文题跋的内容,除了鉴定是非真假的评语
0 z& L8 N% ~& P/ d3 Z以外,有的为描写一些绘画中的故事或景色等。其书写% \( P/ `# W; M4 s- a- T; \
部位,大都不在那件东西的本身上,一般手卷在尾纸、$ b6 n' I; ]$ m% X# R
隔水上,轴则在裱边,册则在副页等处。
' E6 {4 r) Z1 x3 [ 在同时人的作品上题诗文等等,大概最从汉代的/ r7 A- x7 {3 f8 F0 g; D
图像赞上演变而来的。到北宋时渐渐盛行起来,如苏, f4 P# s I8 o( d: U' K
轼、黄庭坚、米芾等人往往为他们的朋友的作品题跋。
, x% n1 n: \6 [5 M# O$ P当时他们虽不一定为了鉴定真伪而书,但到后代却成/ B$ i5 R6 b9 s' D5 y
了极可靠的鉴定依据。例如。北宋李公麟《五马图》(无
/ T4 G6 n. O2 a _3 G n5 J款印)。本身和后面尾纸上都有黄庭坚的题字,他们之* f! F, [) p' Y
间的友谊和黄的善鉴,我们是早已知道的,所以此黄庭
2 x3 T4 i) t0 s0 b: s8 ^( n坚题,等于李自书名款一样,甚至比李氏本款还要有用
1 V7 r( U$ m0 E- X6 N' n# E I8 x些,因为黄字我们见得比较多,可以比较,而李字少见,
: G. a2 V" e8 `6 t我们心中无数。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苏轼《古木怪石6 o. G# C& h9 y0 e
图》卷(无款印),后接纸上有刘良佐诗跋.苏画就是为" J2 I" y$ x! F: C* K5 F4 v- B
刘作的;再接纸上有米芾和刘诗(在本身与二跋的衔接9 x) ?4 b. W0 V2 ~) @' I
处,都有南宋王厚之的骑缝印,所以能相信二诗必非后
" j( D3 V* Q8 w9 m0 A配)。米芾与王厚之都以善鉴知名。米氏又和苏轼有交9 w9 I/ F* y3 F, \" o8 R4 B2 B
往,苏画虽只见此一卷,但是因为有那些题跋(米芾字
" O# T' z" r6 M U( v% ? y所见较多)的保证,所以可确信其为真迹。又如元代陈1 C' @2 a' C8 D' ?3 c/ i v/ b
琳《溪凫图》轴(无款印),本身上有赵孟頫题字(还有赵 G* r7 D" h- o4 E% S0 p
氏补画一些花石和沙坡),陈是赵的弟子,又黄公望《丹4 Q2 i+ Y: V1 f4 B1 J8 m
崖玉树图》轴(无款印),本身上有张翥等同时人诗题,
. k& s5 y$ x/ ^- q赵、张的保证当然都是信得过的。又如元 高克恭大轴《云
, `2 J2 r, X" ~ M; _9 s8 N3 Z横秀岭图》、《春山晴雨图》(二画都无款印),《云横》一4 |$ d+ f* r c6 T
图上有邓文原、李衎二题,《春山》一图上有李衎一题。
9 |( B$ w: R' {/ \9 {2 _邓、李都是高的朋友,并且又都是鉴赏家,所以我们也, l) c/ C0 l9 v1 a1 i' a5 ?( e5 Q
能完全相信他们题的二画都是高氏真迹无疑。9 @" ]: A* w- A
以上这些例子,最能说明题跋也有足够的力量可( |1 }2 f# Z4 ^& e# ^+ D- H
以辅证一件绘画本身确是真迹,几乎同作者自具名款、- U2 ~$ F4 W9 k+ M8 u
所钤印记有同等的作用。一般的经验证明,凡是题跋确
" G% L! C, B0 m( A t. c7 S+ ^实可信的(不伪,不是后配,跋者与作者有紧密关系,并
, [; N6 G& J7 Y2 V且又是个善鉴的人),其本身大都不会差到哪里去的' z, l" m6 } P4 h
(当然也不是绝对的)。
- y! m( W" j/ b6 R元代以前人对真本与摹本,在跋语中往往不大区
8 }0 Y$ E( C9 s7 I分,有时明知是摹本,但题语也和题真迹一样地予以赞9 H; \! Y) f9 q' k" ]+ d2 N5 p
赏。例如宋初人摹唐代阎立本《步辇图》。宋人摹北宋刘
+ x8 b, k. b0 ^7 y* q$ r; |, _敞书《秋水篇》(都有很明显地是摹本的证据),前者后
" _$ j j, C7 l( I面某些北宋人的题跋里,后者某些宋元人的题跋里,很
8 x3 M( N$ n; ^* Q, V6 l多没有提到摹本二字。他们只在见到凭空臆造的东西
; _. c, [; i1 X- d时,才不如此对待。摹本亦称副本,因为它可以保留真 c% e/ w: _; T2 E
迹面貌,以广流传,以永流传,为真本之副,所以前人同
3 E1 _' p8 u6 P) m# k s真迹一样地重视它。我们见到那样的题语时,要仔细推
# `' W2 r1 s g, c# m; C8 {敲,以免误会。
+ }5 @; `3 o \ 有些前后或双页相对,书画并重的“合壁”卷册,本
* `7 g! P# B* p' q1 c来不应当与题跋合论的,这里附带谈谈。例如宋人无款7 p# P q3 s/ c0 n8 O8 h. w
印《青山白云图》纨扇一页,对幅宋高宗赵构后吴氏书
1 t6 I& K4 v7 D' F6 c诗二句,书法极象赵构,用小“坤卦”印。这是一把纨扇
0 N0 u* Q- x4 c9 o的两面,尺寸、绢的质地完全一样。画仿李成、郭熙一
( [) v$ z7 E: z& B% U9 [派,艺术水平不低。据书传记载,那时(绍兴年间)仿李、
+ p/ L' N; _# C# K5 p& n/ U! h郭山水的名手有杨士贤、张浃、顾亮、张著、胡舜臣等" B6 ]: {( d1 t6 I' l
人,未知此页是否就是五人中的某一位所作。因为南宋
n3 R+ r* `* A Y; @" e帝、后题画,我所见到的(以有画家落款的为据),不论" f% |% r" t, s/ ]- q( D- p1 _
在对幅或本身上,都是题当时的院画。如高宗题李唐、1 X. h6 y* \& t! [0 P, f0 [5 u, P
马和之,宁宗题马远,杨后题马远、马麟,理宗题马麟等
& L. [7 N5 Y4 S- D% I O, ~等,从没有宁宗、杨后、理宗题绍兴或淳熙朝院画(除了
; a; ^6 S$ o% F) j高宗偶见有题唐以上画卷以外,更没有见到宁宗以下
! y/ D( v. I( a7 m诸人题晋唐五代古画的)。以此类推,那些无款画,完全
: K3 o1 |, T' h# `可以从对题或本身题字上来断代,而且是比较准确的, [6 ]9 p+ B( u/ D R+ s7 `4 u
《青山白云图》自然不会例外。" d1 f7 Y8 i* S! a
; _2 l6 W8 n, {8 a+ u) ?( H 9 |3 S1 k. A. @/ p6 Y2 L
标题、签题是为标明那件书画的内容,同时也有鉴
- j- Y1 c* D* D3 Y3 S定的含义。我们见到的最古的书帖标题墨迹是唐摹王8 g- E8 Q' E; C& L7 R
氏一门书法上那几行,虽不一定就是王方庆书,但应是
/ p5 [' F1 M5 @2 W9 X J" l唐人手迹。西晋陆机《平复帖》前面的旧签,也是唐人所
+ {1 f1 ]) q, c书。宋徽宗赵佶手书的书画标题,都有着一定的体例,) m9 @1 H) W2 @- a+ t5 X( W) p
如古书帖,用月白色短小签,金笔书字,贴在卷中黄绢
; j4 E j0 U* P+ l% y, D前“隔水”上角(都在贴近书帖本身一边)。绘画則书在
* P& ^4 \5 X" _, c黄绢隔水左上角,用墨题,字比绢签稍大。偶有例外的,# O3 E) F1 e4 W! h8 p) ~* e+ U
曾见墨题唐摹王羲之《远宦帖》。题近人(五代、北宋)绘9 S5 n7 P9 [) ^" ~' m- k
画則有些题在本身上,如题南唐王齐翰《勘书图》等。金$ s8 ]# d9 _& m0 L5 d' O# _
代完颜璟(章宗)字学赵佶,也仿那样的格式作墨题,题( V9 J) c) }' ]% z9 h- N
古今(包括北宋时的人)绘画。明万历年间郭衢阶有时
5 m- t0 L; n& l. A8 q* X$ X+ G$ M用金书标题在古画前绢“隔水”上(如所谓韩滉《文苑
& u- Z1 T: ?6 ~! A图》),这是仿徽宗内府格式,但字体并不学赵佶。4 R0 N. ~* k" x9 P' I
标题、签题,在清初以前,大都不具书者姓名,约到9 Z. R9 Z# m$ `9 y
清中期以后才渐渐有具款的。后来又有并落上下款的。
- r$ c1 ]2 [# v6 v# k标题有各种形式部位,卷子书在书画前“隔水”绫绢上
) `5 |: q9 ] A# t% W3 X8 O! ?1 [方,轴子书在裱边(与书画齐头),有的书在纸、绢签上,
0 d' m; t/ a: R0 e% e然后贴在上面所说的地方,更有贴在外边包首上的“外0 q, g3 O# E: C
签”。
% X' _5 I2 o: C3 p# p
- h% Y9 o$ x: N' U) j, l
% ?# h* P' r$ s9 F0 x# Z 引首书。在书画手卷前面装一段素笺,名为引首。
' Z ]/ r( m* x. W: h2 J( u: g2 y它的起始大约在明代前期,原意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卷
% K6 Q9 H7 g8 p( I7 j1 U心子,后来有人就在此纸上题上几个大字,也笼统地叫! U2 L4 i& f) V& d) T
作“引首”。现在见到最早的有永乐间程南云题夏圭《上2 `% x' m6 g: z& ~3 }: j }4 [6 _
林春雨图》卷,正统间金湜题元代钱选《浮玉山居图》卷% e4 z2 } m1 K3 T' n
等。引首也是有题古书画、有题同时人的,它也可以起% o( A0 a/ t. L2 s+ i4 ?
一些辅助鉴定作用。至于在元代有些斋、馆、堂的匾额,2 O9 O! h+ {$ d$ H1 D3 X) {
所见如周伯琦小篆书的“西湖草堂”、“秀野轩”等,后来% b& { C5 V/ |8 R; ]% W5 p
被移作诗图的引首,那却是例外的。明代亦偶尔有之。$ V4 R8 M A: H" `
题跋(包括上例各项)对书目鉴别所起的作用,固# S5 |: B5 g; Z: }/ A
然不小,但亦不可全信,例如元代邓文原题宋仿王羲之& c0 v6 r! X4 g7 D+ }! u0 ]' Q. {* D9 _
《雨后帖》,称为真迹(当然此帖决非元初以后的伪作)。! z5 ~0 j f0 _" P0 v
又元代钱选画,同时人的伪本很多,但又往往有较多的
+ x! Y6 s( M' e& f, G/ f7 ~同时人题句,他们当然也都以真笔视之。例如《孤山探8 _9 U H$ E' @9 v1 u+ i3 ~) {
梅图》卷、《青山白云图》卷等等。又如明代董其昌的一- ?* R3 [2 n: B% P2 ^# u$ |: H6 K
册(现改装成卷)绢本墨笔山水,原是“松江派”画家的
' d- S& o/ v6 S) v代笔画,上有自称“门生”的冒襄题跋,却硬说它是真. n& s0 V# E6 \" a, O, |1 C; D1 S
迹。又清初名书画家邹之麟、恽寿平等人品题(恽题见8 d# |0 Y! O, G4 K8 j
《瓯香馆画跋》)的所谓北宋僧巨然画的《长江万里图》7 b9 Z! q% I7 T8 T8 a4 G
卷,原是无款南宋人之作,风格非常鲜明,试与巨然真迹- }# W8 `2 r8 u* ^4 |4 I
如《秋山问道图》、《层崖丛树图》等来比较,面貌显得
+ Y2 U0 M" W$ E! I8 e2 \完全不同,可见那些鉴赏题语都是不正确的。至于清高
$ V! g! v, ^4 p' U; y宗弘历对一真一伪的元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的颠倒, ?9 H5 o9 d) e$ Z' p
品题(伪本题至四十多段,奉为“至宝”),巳成为讲鉴定, |! d9 z! w; h r
者尽人皆知的大笑话了。之所以有这些错误事的出现,
* F" l; Q( _, n$ |. H$ g( p/ o% Z1 |究其原因或是题字者本来是浪得虚名,并无真知灼见;
2 N# _1 |1 x. G' {% Z6 R或是粗心大意,偶然的疏忽,或是为了射利,说伪为真,' A- K' \/ D1 i: o
评近为古,或是对上司(包括皇帝)或朋友的命令和请" X( o2 F8 b) F6 _9 y M2 O5 m
托,有时不好讲真话,只能曲笔奉承或敷衍塞责。我们
+ B3 s! ^8 N! a0 |/ F必須要懂得这些情况,正确对待,才不致于上当。 + ?/ m. A2 m* S: |. w4 @( _
( _) ]6 L& ]8 |. E
( `8 k0 ]. ~9 e& r2 ?3 n' ? 三 本人印章
! W7 ~4 ~' L. _: ~4 d. a 书画上钤印,起始巳难详考,唐代只见法书上有9 c, `2 Q( T W$ F
印,绘画上则尚未见到过。宋代书面用印的也还很少,
4 A( j% \; P) X0 t, U4 l直到元末、明初才渐渐多起来,明中期以后几乎没有不, ?# ?, z" T4 t9 a# ^. M. |! v
用印的书画了。有的绘画只用印而不书款,但清代就少$ j( x2 U2 b$ d/ a/ Y
有这种习尚。
' x8 D/ W* c# l7 p; y5 R 唐代法书,孙过庭《书谱序》上有一印,但巳模糊不# E3 z& L! M/ F! o# q) v' C
辨(所见此为最早)。两宋法书,苏轼、黄庭坚、米芾、王
( r: t$ p6 q6 d5 g/ [9 E* Y7 C岩、赵构(损斋)、吴琚、赵孟坚等人都有印;绘画上则
! r9 q; S; b. _- b' v, e: t郭熙、文同、赵令穰、扬无咎、郑思肖、赵盂坚等亦有印。; V, V$ n5 g2 Q; E$ M! I/ m: F$ e
元、明以来的书画上极少有不钤印记的,但倪躜中年以- U, i; V1 ^- |3 W ]/ F
后的作品,所见都无印,只在《陆继善摹楔帖跋》(42& ?" D, S& I$ m) _% M S
岁作)和《设色水竹居图》(43岁作)、《小山竹树图》上见$ @* s$ {7 i; J1 l
到过几方。明代董其昌画也有一些不钤印记的,据说都
# m6 G! h( }" Y是家藏的得意之作,这是特例。
5 S2 Y" y4 y. v 法书钤印大都钤在书行之末,更有在首行前上下, P4 j' q4 h' P( p$ x! m& [
加钤“起首”印章。尺牍书铃印的较少,北宋人有钤在日. D8 s4 P5 {, U% r- P% V$ V9 l! H
子上的,以后有钤在名字上的。明代有用白折子书,称
: o. r. T* U4 n* B* h! P( @为“副启”,前有“名剃”单帖,书者将名印铃在“名刺”与. [$ R$ x: K8 c/ b
“副启”上中缝;现在“名刺”尽已不存,所以“副启”上只
t4 s6 ?1 M8 D6 m: Z剩左半,不见其全了。5 w2 P) b, s* ^& h% Y
绘画有款题的大都钤在款题下,亦有用“起首”印! z& B' ^- b o+ ~3 T/ B' M
的;手卷亦有另在图前后加钤印章,挂轴、册页则在左
! U: y" n: J+ N8 m, E右下角加钤“押角”印;无款的手卷钤在图前、图末,挂# _: x7 A" p$ L' n* X
轴或册页钤在左右下角,也有钤在上方空隙处的。
$ x! T5 U7 r) B$ w 书画长卷须连接二纸以上的,作者往往在接纸中
5 @" f6 I1 L' w" U/ @' a- ~* i缝加钤一印,名为骑缝印。也有不钤的。: k9 Z; ?; o& c. R4 A! q7 r8 h+ r
" v/ s0 S/ I- z; r x+ {
* W+ g; O1 L, k& I4 y6 a: F 四 收藏印鉴
L# }4 W' ~. ]0 t% U, D- R 书画上有收藏鉴赏家的印章,据唐代张彦远《历代0 a. J! ?# C0 p+ ~' H& Y, e/ j
名画记》说始于东晋,但东晋的鉴藏印我们现在没有见
$ S: o) U& ]% ?到过,所见只从唐代开始。
/ T) G: W# Y' w# m5 {" j 历代鉴藏印章可以分为两类,; ]$ L- a! K; |/ B0 c! |* e
一类属于历代皇室的收藏印,我们习惯称呼为“御府”或“内府’印,
3 {3 m6 ^# k/ b5 P3 I( y$ e2 C一类属于私人收藏印。前者唐代有“贞观”印。五代南唐有“集
$ V3 T9 P& H5 I; v贤院御书印”(用墨钤)、“建业文房之印”、“内合同”印。; @& |! ]& h' g- W' l' G- }7 D
宋代徽宗,见于卷上的有“御书”(葫芦形)、双龙圆形
4 [/ z) i% [* d(法书上用)或方形(绘画上用)印、“宣龢”(连珠)、“政
+ }% u7 \( g ]4 g8 I' {; j和”、“宣和”、“政龢”(连珠)、“内府图书之印”(大方,九5 |1 g! A* R( p+ \ h I1 D0 ?. a
叠文)等七玺,有时亦用“重和”、‘大观’等印,又偶用
9 `! q% T: H7 Q: T“宣和中秘”长圆印。南宋高宗有乾卦圆印(绘画上专
! ]# |! i0 L3 \7 i用)、“希世藏”、“绍兴.(连珠,多种)、“睿思东阁”、“内& \* f' n& c0 l1 L2 [; G9 r' n
府书印”、“内府图书”、“机暇清赏”、“机暇清玩之印”
$ O' c( d/ z* d( i" q等。金章宗有“秘府”(葫芦形)、“明昌”(长方形)、“明昌5 ~5 g( l, U5 f; c* f: U( v% W
宝玩”、“御府宝绘”、“内殿珍玩”、“群玉中秘”(长方: S- Z& y; f+ ^7 P& k$ h
形)、“明昌御览”等七玺。元文宗有“天历之宝”(大方0 M4 n' x' e( Y
印)、“天历”、“奎章”、“都省图书之印”、“奎章阁宝”等! v4 s/ b/ s9 s( k Q) b: n
印。明洪武中有“典礼纪察司印”(大方印),是内监掌管5 B5 j+ f8 U- a1 A/ l9 k
藏物的印记。清代高宗弘历的印记特別多,不能详记," e7 X! u1 y7 t( b, z
可参看《石渠宝笈续编》首册凡例中的叙述。属于私人. u7 E% J" I$ }' i8 `( Q
收藏家印章的,唐代有“世南”(虞世南)、“褚氏”(褚遂
& T2 K( r8 P: h良)( 以上大都是摹刻)、“三藐毋驮”(梵文:太平公主)、
7 K% \+ O& w, Z0 J/ m5 N0 _“永存珍秘”(王涯)等印。南宋贾似道有“魏国公”、“悦
, F0 |7 u* m' @0 Z生”(葫芦形)、“秋壑图书”、曲脚“长”或释“封”字等印。( M! a4 ~4 P" y9 D
元鲁国大长公主有“皇姊图书”、“皇姊珍玩”等大方印。
$ e: p' U0 S% K& x" _& _( s此外如郭天锡(佑之、北山)、赵孟頫(子昂,松雪斋)、乔& V# Z7 g \" @- L$ D7 _
篑成(仲山)、王芝(子庆)等人的印章,他们都是比较有7 W8 b6 n1 T" w2 e; r: L7 L
眼光的鉴藏家。明、清时代,私人收藏鉴赏家是很多的,7 G% E5 X. @9 t, a, p' h
经常见到印章的有朱棡(“晋府”,“敬德堂”)、沐璘(“黔% o4 Z5 G4 l3 x5 [3 c
宁王”)、华夏(“真赏斋”)、文徵明、文彭、文嘉父子(“停
! Q2 A1 Q7 k: e9 X6 `1 e( t云馆”)、项笃寿、项元汴兄弟(“天籁阁”)、耿昭忠、耿嘉
+ K8 D# x2 m/ o' s- o1 W祚父子(“琴书堂”),以及陈定、梁清标、孙承泽、曹溶、* n3 b/ e& d1 d. a, O4 p4 O
宋荦,高士奇、怡亲王永祥、安岐、缪日藻,谢希曾、吴荣
) k# K/ l# f1 G' n& u0 H光、毕泷、毕沅等等,他们的印章很多,不能一一例举, I- S6 t" q+ ^9 o, y9 _; X/ `
但凡书画上有他们的印记(不伪),大都优多于劣。
5 A' W& Q. Y) Y- i 鉴藏印记所钤部位也有一定的规律,手卷大都钤
( I" g. F/ S# d: k; _在本幅前后下方角上,偶有钤在上边角上的。长卷接缝
6 a) H$ N: }- L* S9 |也往往有鉴藏家骑缝印。此外前引首、后贉纸以及绫、
# W+ F: A0 N4 `- o( P绢隔水等处也都可钤印。挂轴、册页等也总钤在本幅
7 v; w% z4 k) Z/ a& Z5 x左、右下角或兼及上角、裱边上。各代内府鉴藏印所见
8 Q% n$ K; g3 W: Z- d/ k5 c- z! _4 m+ c有成套的,也大都有一定格式。特别固定的如宋徽宗的( k/ c- ~9 [9 A) \% n
宣和七玺,其钤法格式参见文末。金章宗明昌内府装卷9 y$ [: s% G5 d2 I; u
格式和铃印亦如宣和,只隔水把黄绢易为花绫。宋高宗# n; e# V, G/ }, ]
绍兴内府乾卦圆印规定在绘画手卷上钤在本幅右上- Q' G' H) p4 O5 K
方。“希世藏”钤在书画本幅右下角,“绍兴”钤在书画本' R/ x1 M, }9 O2 G1 d0 F
幅左下边,其它則无一定部位。明洪武“典礼纪察司
& G% B% @1 W/ ]' L/ M印”,手卷中横钤在右下方边缘,大都只见末行“司印”
; z: ]% s% q( d. {$ q9 t2 B+ ^二字,偶见中间“纪察’之半,大约另外一半印文,是钤1 j* v0 f! \# M
在执掌簿子上的。清乾隆内府五玺也有一些规定,大致2 D( [5 s U m6 ]4 k5 g
右上钤“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二印,中上钤“乾隆 M+ K# }3 d* {7 m8 N
御览之宝”(椭圆形),左方钤“乾隆鉴赏”(圆形)、“石渠1 s% ~; h9 ~6 P. X
宝笈”二印,这是常见的规格,但有时或增或减,变化亦* S& ^9 z) @- v
多,无法详举。一些私人收藏家的印鉴,也各有一些自
4 F7 m1 f! h! H* _己的习惯,如项元汴的藏印,所见在一件书画上,钤印
0 {% C, L8 F2 m2 M. b: t; N% t有多至二百余方的,其中有一印重见多处,印色并不相. ^7 r( E3 L( T* o6 @
同,可见不是一次钤上去的,最少的一般也要在三、四' G' e) C' N! _3 m' B# ^; m" q
方以上。又耿昭忠、耿嘉祚父子也有多到五、六方或以 I( ~- a! _# |
上的。以上这些规律如果我们熟悉了,对于鉴定工作很* g2 N8 B" h0 g' N
有用处。如宋“宣和”、金“明昌”内府七玺,如果离群(除 Y5 o6 M( V2 ^. Y& {! ~4 y
因重装时原绫、绢拆换失掉了些外)或不合其部位,项8 \% X5 v, @/ u4 X
氏、耿氏只钤一、二方的,这不是书画本身有问题,就是1 }" `& v& A7 [
这些藏印为伪的了。如唐摹王羲之《奉桔帖》上“宣和”9 c) ?0 o' e4 p; H6 @, Z6 k9 f
诸印(按此帖瘦金书签亦伪)、传称王摹钟繇《干字文》
0 }" ], u' d, z2 Z8 c和宋摹阎立本《步辇图》上“明昌”诸印,多半或完全是
7 J7 k( K# g! e' Y/ |作伪后添的。# G5 N0 d1 c" h' `9 |4 f: o
关于书画作者印章和收藏鉴赏家印章,在印文、印1 }( ]7 |5 |) X3 p) {' m9 u
形、印质,印色方面,各个时代也有一些变化。印文,在2 I+ c" u: L: y& l- a, C
书画上所见到的,唐、宋、元人大都用小篆体,明代朱文$ ?. E( b( @8 P0 u
印也还较多用小篆,但明、清人渐渐追复秦、汉之古,印
# i( i& `) J: W- h" a1 C文喜用古篆、缪篆。印形,一般是方形、长方形、圆形、椭
4 Y# b8 h2 v3 W1 v$ |* d5 B0 E. X' T7 ]! J6 \圆形、葫芦形等,各代都有,宋、明时代偶有奇异形式如& d! ~+ j: X: c+ q* z, v
钟鼎形等出現,到清代又不易见到了。印质,唐至元代,: C$ c+ y3 k1 f/ U/ x5 \/ ]% P
从其印文效果上看,其笔划比较凝重、光滑、板木,大都
- k; P- Y9 P( e, f" S( `是铜、牙、玉等坚硬的质料。元末明初以来,出现了浙江
( d) w8 D+ |$ W& \青田、福建寿山等石刻印章,因石质软硬适中,能表现% Y' n7 j0 O k! u* Y/ y
出种种刀法来,清代出现“皖派”、“浙派”等不同风格的
1 K' S; O$ v2 D- S' h; p, j印章,与石质印料的采用有些关系。其它印料如犀角、
) ]6 ?( w' W3 |) }玛瑙、水晶、木等诸类,大约在明代以来才采用,但使用+ T' w% H7 s3 Q
并不普遍。印质的不同,可以影响到印文笔划的效果也; [; l: ?6 G* D' p: N' w
起变化,由此可以帮助我们来识別以不同质的东西来
/ R" l! R( I4 k9 e1 H翻刻的伪印了。印色,书画中所见唐、五代大都用水(白0 p6 N' W' m+ N' t. E
芨水、蜜)印,钤时印文有些走样和不大清楚。油印大约) n6 U# ~ E7 M6 w( b
始于宋初,后用艾绒作底(不知始于何时),从此即使是* {) \( ~) y: t) H
细笔划小印,也可以印得很清楚而不走样。北宋时水
, s; `8 v5 s% r1 a/ m" j印、油印杂见,南宋油印渐多于水印,到元代水印几乎( A6 U4 L, q p) h
绝迹,此后就废弃不用。印色以大红为主,兼有深红或
3 c7 G) ?4 E+ j `带紫色、黄色的。又有墨色的,但极少。其它如黄、绿等2 ~: x0 m+ f3 y* O% @" s C6 b
色,亦偶有所见。古人在丧服中不用红色,但唐、宋墨印
8 {0 P( |; ?, v t+ Y" H9 k" l未必定是如此。印色可见新、旧,旧色无火爆气,新的则% e# k# d" D6 O: _
油光四射、朱色耀目。当然作伪者也可以用烧酒浸湿燃. E7 ]* R* r% L9 I- A
火灭去新色,而一些保存得较好的书画,旧印几乎可以
: ]# r& a2 G9 q! E( K* I如新印一佯,我们要掌握好具体情况,不能笼统地对待。/ Q9 s* U' I: N' r! M
, A# g* V f- ]5 B9 ^( f1 b# r
' {% k+ ^+ _5 d5 V' C6 G o5 q) W
4 i0 b/ ]6 v( n8 Z$ a' H# G2 `% u: ~% }" r. a: [
, N a: b( X8 C$ ?% K0 d题跋、钤印:
/ s8 g2 Z" N" v* C; f; ?4 v6 P
! m8 {' j5 b+ d L
' s; ~8 ^) P& s5 [% x9 `2 N3 u0 Z h" T" v* R
7 R2 b) N4 ?' {; z/ c% e
) E1 \ w& ~7 a0 Z
/ I! s4 G9 |0 N& W' T2 p0 {( ]( }3 z$ m) ^$ R/ `
" T+ p8 I: o6 H9 e* V8 V7 s0 ~, g4 ^7 S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o4 s9 D( z6 Y' d
" ^( f' U4 v+ c0 Z' j. ~7 W- H) b5 _- l5 a9 D0 m+ b$ x
1 {! n# `2 f8 f% v* v
$ @" H8 J) L4 c# K
) @9 x X% I. ^7 o' w- O( z) Z7 j- z" c$ O" ] b) f; v%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