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24219|回复: 8

民国时期女性书法述评及民国时期女性书法作品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8-10 15: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 @; u+ f. W, e6 g9 m; a7 f6 }1 k& a) b0 v" I
3 s( o  h4 y! g8 u8 @4 c. t2 O6 c4 c
  审视中国书法史,作为女性书家而为后人承传的还十分少见。虽然有卫夫人、管道异等书家出现,但终不能有太大的改观。且作为书家的管道异,很大程度上还隐于赵松雪的后面。当历史走人民国时期,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书法,也进入了一个特殊的阶段。这段时期的书法是中国古代书法史的自然延续,同时民国书法所具有的开创性特征,也使之成为古代书法走向现当代书法的转折点。这一时期的女性书家在数量和创作水准上都有很大的发展和提高,无疑为民国时期的书坛也增添了一分亮色。+ i5 F' s6 r8 W  c# f7 p
" F: g9 D  e1 i- O1 r
  辛亥革命以后,战乱频繁,社会十分动荡,民众生活极不安定。但是,民国初期的一些文人志士、社会名流由于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他们都能够积极地弘扬书法艺术。他们为名胜古迹、报刊杂志的题字,或者来往信札等,时刻离不开书法,这些在客观上对书法的广泛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样独特的时代特点,为这一时期书法的发展提供了前提,进而也为这一时期的女性书法家群体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 r" D( q3 B$ A* G3 b  如果说当时的环境和一些社会名流的倡导为女性书家群体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基础,那么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随之而来的浓厚的学术氛围,则是民国时期女性书法创作群体产生的根本原因。4 Q8 ^2 l9 U! D5 @% \
  一九一五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杂志,兴起新文化运动。这场运动以“民主与科学”为口号,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文明,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白话文,反对八股文。同时,也提出了妇女解放的有关内容。其最终目的是对几千年来的封建儒家统治思想进行批判。新文化运动虽然没有讨论书法的专题内容,但是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胡适、鲁迅也曾著文对文字与书写进行论述。同时在三十年代前期林语堂先生对书法则有更深入的论述。“书法提供给了中国人民以基本的美学……如不懂得中国书法及其艺术灵感,就无法谈论中国的艺术……通过书法,中国的学者训练了自己对各种美质的欣赏力……这样,书法艺术给美学欣赏提供了一整套术语,我们可以把这些术语所代表的观念看作中华民族美学观念的基础……在书法上,也许只有在书法上,我们才能够看到中国人艺术心灵的极致。”这些文化名流对书法的认识,无疑对当时的艺术界、书法界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些也为此后一段时期女性书法群体的壮大提供了重要的前提。
0 X" i7 |- s1 B  }" T; t* }% j  民国时期比较系统的书法教育也为女性书家从事书法创作提供了条件。
$ _/ w( ]7 f( H9 o' h2 r  辛亥革命后,私塾仍然是少儿教育的主要场所。很多家长将孩子送到私塾读书写字,在私塾时期的写字练习这一环节,使很多以后成名的书家打下了深厚的“童子功”。
% D, U2 P- u3 V: D  辛亥革命后有官办和民办的小学成立。有的学校也开书法课,书法教育在日常的教育中得以延续。一九二八年后,小学校都张贴有孙中山手书的印刷品,还有校园内刊发各种毛笔写的通知、告示等,使学生能处于较浓厚的书法氛围中,得到熏陶。
& i5 `4 Y9 S, F" Q  民国时期中等师范的书法教育也较有代表性。如在当时的江苏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已经开展书法教学。在该校任教的王东培等教师既是学者又是书法家,这些书家在教学中培育了诸多的书法人才。就女性书家而言,后来的著名书家萧娴即毕业于该校。在1910年曾经获得南洋第一次农工劝业会书法比赛金牌的著名书家庄闲,其本人就是一位女性书家,后来她执教于常州女子师范书法专业。书家张鸿来于一九二四年执教于国立北平女子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授书法,并编写讲义(后编著为《书法》一书)。师范学校书法专业的开设对培养书法人才的意义是巨大的,尤其是在对女性书家的培养方面其功甚伟。: c5 a! ?$ X6 S! k. n: `
  高等学校的书法教育对于民国女性书法整体水平的提高更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九一二年十一月创建的上海美专设有专门的书法、篆刻课程,马公愚、钱瘦铁、诸乐三等书法、篆刻名家均在该校授课,后来著名画家潘玉良即毕业于此校。法国美术评论家叶塞夫称赞潘玉良的“素描具有中国书法的笔致”,看来潘玉良应是从马公愚等先生的书法教学中有所收益。更令人瞩目的是,一九三四年金陵大学设国学研究班,著名书法家胡小石先生开设书法理论课程,这是当时最高形式的书法教育。著名书家、学者游寿即在胡小石门下从事书法理论的研究,并获硕士学位。国学研究班开设书法理论课程不仅在当时有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建国后浙江美术学校开设书法专业也起到借鉴的作用。; j) `  N( H# ]' ^% L
  虽然民国时期的女性书法家群体的出现不能全归于当时书法教育的结果,但书法教育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是确定无疑的。
+ {: x8 g, O5 l* [' w2 k5 T8 ]8 D/ K, b( U4 x6 J8 L- {4 v: k
  如果我们从风格上去审视,可以肯定地说,民国时期女性书法的特点不能游离于当时书法的整体特征而存在。2 ~$ B% {7 P- T. i9 K  x. t' J! u
  民国时期的书法承清末碑学余绪,南北兼收,碑帖互用,走上了自觉的发展阶段。其中行、草书继宋、明之后,在经历了帖学靡弱、碑学严谨的曲折道路,得到迅速发展。章草书法此时也再放光彩。碑学成为此时书法创作的主流。书家创作碑体书法时注重体现出雄大、刚健的特征。如著名书家萧娴,师事康有为,崇北碑大气,作品沉雄高古,刚健苍浑,是碑派女性书家的代表人物。
( j3 g$ {3 x" w( v6 k/ w  另一方面,民国时期的书法受乾、嘉时期训诂、考据之风的影响,在重碑学的同时,也重金石。其时的学者、书家多喜欢写钟鼎、古籀,以金石气象为旨归,开拓了书法艺术的新领域。著名书家李瑞清、胡小石师生书法即从金石而出,后来学者、书家游寿先生师从胡小石,于商周金文更有体会,其书作生涩醇厚,浑朴苍健,有秦汉之风。" y0 q8 k* m9 w5 W( i
  尚碑学、崇金石成为民国时期女性书法的主要特征。) I; W; ~: V8 w* p
  与此同时,传统的帖学在民国时期的女性书家中也有其存在的市场。从历史上看,帖学本身的底蕴是十分丰厚的,只是由于清代帝王的倡导而局限于董、赵之间。辛亥革命后,大批书家自发研习帖学,创作上较为自由,是受“兼容并包”的学风的启迪。此时的书家直探传统堂奥,并吸收汉简、敦煌写经的营养,使书作的范围更广阔、内涵更丰富。此时体现帖学书风较为著名的女性书家有何香凝、汤国梨等。: w- W' Z# _/ \& g- U  \4 V
  由是观之,帖学尽管在民国期间女性书家中影响并不十分广泛,但作为民国时期的书风特点,它仍存在于其时的女性书家的创作中。6 G. K( V: d2 @, Y1 F1 |+ I" D) G
  其实,进人民国时期的书法创作已经很难严格地确定某家写碑还是写帖,而只能是在总体特征、风格上进行定位。当时更多的书家在尝试着碑帖融合,有的以碑驭帖,有的以帖化碑,进而形成自己的风格。这一时期的女性书家的创作,亦存在此风,较为突出的书家如张默君、袁晓园、包稚颐等。
  {) r) i  G, t1 t$ ^. S  虽然在民国期间女性书法创作存在以上诸种风格,但是崇尚金石碑刻的厚重、雄大成为这一时期书法风格的主流,而且民国时期可堪为著名书家的如萧娴、游寿、张广仁、陈励修等人的书法作品,也体现出了这一总体特征。
1 @0 v; G& N& S% N* k5 K; i, r' S" ~( l! K5 h3 O  v& Q) z
  民国时期可列为书家的女性概有冯文凤、刘淑度、汤国梨、华修梅、庄闲、李祖云、张默君、吴善荫、陈乃文、陈家庆、陈励修、侯佩琛、姚楚英、萧娴、游寿、鲍亚晖、薛念娟、何香凝、张广仁、厉国香、夏伊乔、李圣和、包稚颐、褚保权、袁晓园等人。而其中著名者有游寿、萧娴、何香凝、汤国梨、张默君、张广仁、袁晓园等,现简要介绍如下:% l  |7 R- o! y# E1 K
  庄闲(一八七二—一九五六),字繁诗,法名妙道。江苏武进人。幼失怙,聪颖好学,书习北魏碑帖,与其姐曾在本邑合办书画展。1910年,参加南洋第一次农工劝业会书法比赛,获金牌。曾任常州女子师范书法教员,晚年出家。有所书《妙法莲华经》四册出版行世。9 ^8 X1 ]' e3 T& a% x+ ~8 m
  何香凝(一八七九—一九七二)原名谏,又名瑞谏,广东南海人。廖仲恺先生夫人,同盟会会员。历任中国***中央执行委员,妇女部长。早年毕业于日本女子美术学校,能诗擅画。抗战前,曾邀集全国著名书画家作品,连同本人书画作品举办“救济国难书画展览会”,为抗战筹集资金。其书法从帖学而来,行书雄健洒脱,渊茂飞动,饶有古风。有《何香凝诗书画集》存世。4 }1 b1 i8 q6 o1 K6 F2 m+ Z: ~0 S
  汤国梨(一八八三—一九六五)原名昭汉,西名莎菲亚,湖南湘潭人。其夫邵元冲与其同人同盟会,为政界名人。发起成立神州妇女协会,任会长。后办神州女子学校,任校长。擅长诸体,尤擅长章草,用笔雄厚飞动,有急就章神韵。- Y0 f! j7 b, [) z9 h. w" I; L: p
  萧娴(一九O一至一九九七),字稚秋,号蜕阁,枕琴室主。贵州贵阳人。其父萧铁珊为清末民初书法家、诗人,南社成员。萧娴自幼随父学书,后拜康有为为师。萧娴崇尚碑学,深得北派三昧。篆书学邓石如,得其朴厚。后学习石鼓、籀文,求其高古。于《石门颂》、《石门铭》、《张迁碑》、《郑文公碑》、《爨龙颜》着力尤深。作品沉雄高古,恣肆宏大。一九三二年篆书《临碣石颂》被收入《当代名人书林》,抗战期间在成都与王东培联名举办画展,名重一时。
2 G- ]0 p( t* M/ r- f' G  游寿(一九O六—一九九四)字介眉,福建省霞浦县人。其高祖游光绎为乾隆进士,翰林院编修。父游学诚曾为福宁府中学堂监督,一生致力于教学事业,为文教界名儒。游寿于一九二O年考入福州女子师范学校,一九二八年入南京中央大学文学系,一九三四年考入金陵大学国学研究生班,入胡小石门下。毕业后在四川女子师范大学、中央大学任教。一九四九年后在南京大学、山东师范学院、哈尔滨师大任教。先生于甲骨、金文十分用功且运用精熟,并深得汉隶、魏碑的神髓,其回腕执笔取法何绍基。隶书、篆书为先生所擅长的书体,其书作刚柔相济,拙朴苍健,生涩醇厚,具秦汉风骨。于创作的同时又长于研究,有书论《论汉碑》、《随感录》、《书苑镂锦》等存世。
$ K1 _) k' o7 p" x% z: P, t  张广仁,生卒年不详,河南新安人,取法商周金文,擅长大篆。其大篆用笔雄劲豪放,真气弥满。
# a# ^  v  P, [0 l& t  陈励修,生卒年不详,河北香河人。杨望尼夫人。作品取法汉魏,于隶书、魏碑、大篆有所擅。所作隶书极富《张迁》、《爨宝子》神韵,厚重朴拙,生涩刚健。9 x. e/ C  y3 b9 r
  袁晓园(一九O一—?)江苏武进人。少时有奇女子之称。青年时代冲破封建家庭藩篱,只身赴法国勤工俭学,四十年代曾任驻印度加尔各答领事馆副领事,为我国第一位女外交官。先生出于墨翰艺文之家,其伯父为帝师,家翁叶楚伧以诗文名世。她本人曾就读于北京艺专,师从林风眠,二十年代与林风眠一起举办画展。其书法线条凝练,体式灵动,有书卷气。
* q/ D8 |. \6 T, Y8 H% u  另外,包稚颐(沙孟海夫人)、褚保权(沈尹默夫人)、夏伊乔(刘海粟夫人)等也为民国书坛上颇具创作实力的书家,她们的书法均从自家先生处取法,实力虽可观,但缺少个性,因而书名不盛,但仍可为民国书坛女性创作群体的重要成员。2 i6 O  q3 l; Y, F0 J  X
; o; x' o, c2 A( X& @4 V) t
  民国期间女性书法家的创作,虽然在总体上还不能代表当时的最高水平而一领风骚,但是,她们毕竟在民国书坛中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创作群体,虽然这种群体不是自发形成而是由历史来认定,但毕竟她们的存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也构成了她们存在的独特意义。民国时期的女性书法因而也成为二十世纪书法发展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 d0 L; g7 i; {' M; v' D
 楼主| 发表于 2003-8-10 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民国时期女性书法述评及民国时期女性书法作品选

夏伊乔草书立轴 
3_2113_1.jpg
3_2113_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3-8-10 15:44 | 显示全部楼层

民国时期女性书法述评及民国时期女性书法作品选

萧娴楷书楹联 
3_2113_2.jpg
3_2113_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3-8-10 15:45 | 显示全部楼层

民国时期女性书法述评及民国时期女性书法作品选

陈砺修楷书立轴 
3_2113_3.jpg
3_2113_3.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3-8-10 15:46 | 显示全部楼层

民国时期女性书法述评及民国时期女性书法作品选

张广仁篆书楹联 
3_2113_4.jpg
3_2113_4.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3-8-10 15:47 | 显示全部楼层

民国时期女性书法述评及民国时期女性书法作品选

 游寿篆书横幅 
3_2113_5.jpg
3_2113_5.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3-8-10 15:48 | 显示全部楼层

民国时期女性书法述评及民国时期女性书法作品选


# t2 J6 c5 q9 K" N 张默君行书手札* c% s1 }3 e9 F6 D* V# ~  V

- d: d- }+ L& j& y7 j
3_2113_6.jpg
3_2113_6.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8-10 17:32 | 显示全部楼层

民国时期女性书法述评及民国时期女性书法作品选

游寿、萧娴都是高寿,占了先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9-4 14:02 | 显示全部楼层

民国时期女性书法述评及民国时期女性书法作品选

夏伊乔写的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