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6212|回复: 1

答书友问"《兰亭序》与《祭侄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2-13 19: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有远方书友问我,"《兰亭序》与《祭侄稿》究竟有什么不同,"即兴作答如下:

《兰亭序》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祭侄稿》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二行书”,并非强指二者美学价值的高下,便于分别而已。现将前二者作一番粗浅的比较:
(一) 两者产生的历史背景不同
王羲之是东晋人,东晋是一个崇尚“优美”的时代,这一点可以从《世说新语》和《晋书》中得到印证。东晋士族喜欢研究《老子》、《庄子》,向往一种绝对自由飘逸的精神生活,这种历史背景和审美风尚势必影响到人们(尤其是士族)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艺术门类,诸如服饰、容止、音乐、美术,当然还有书法。
颜真卿是中唐人,我们都知道,唐是以肥为美,崇尚“壮美”,大量的期望建功立业的诗歌就是明证,还有长安城规模宏大的建筑,当然还有杨贵妃。颜真卿浑厚的书法就很好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审美取向。
(二) 两者产生的“即时”背景不同
我们通过阅读这两篇文章可以看出:
《兰亭序》是作者与众多好友优游林下,酒酣耳热之后的乘兴之作,且据历史记载,王羲之当时用的纸笔精良,一代大师在好心情的驱使下在一个轻松自由的环境下使用好的工具必然能创造出好的作品——正所谓“不激不厉,风规自远”。
《祭侄文稿》是作者的兄长侄儿遇害而自己又不能亲往祭奠的情况下产生。当时正值“安史之乱”,国恨家仇齐来于心,不择纸笔,故通篇弥漫着一种悲愤气息。
(三) 两位大师的书法功底也影响着两篇不朽作品的风格
王羲之时代楷书刚刚确立,笔法还不完善,运用露锋侧锋较多,而王羲之本人才情也很高,故《兰亭序》相对自由、活泼。
而颜真卿本人就是唐楷的最优秀代表(他吸取前人精华,注重创新,唐楷的绝大多数的规则都是由他确立的,即使后来与他齐名的柳公权都没有逃出他的圈子),注重中锋用笔,故其在写《祭侄稿》时也许并不一定会刻意注重法度,然其潜在的法度意识仍然在起着作用,这一篇作品真正做到了“哀而不毁”。
(四) 两件不朽作品的价值各有千秋
书法史学上有一个著名的论断用来概括各个书法繁盛期的风格:“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其中“晋尚韵”“唐尚法”很大程度上就是依据王羲之和颜真卿的书法风格作出论断。
所谓“韵”,是指一种韵味,一种氛围、一种气息,它是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
所谓“法”,是指法度,我们是可以从作品的笔法、间架结构中直接体会的。

如果仅仅从《兰亭序》和《祭侄稿》来认识王羲之和颜真卿是不完整的。要把他们放到更广阔的背景当中去比较,两位大师是中国书法史上不朽的丰碑,后世几乎无人可以逾越。之所以这样说,这是由中国书法的大背景所决定的:就中国书法而言,秦以前是“造字阶段”,到颜真卿时代是“造形阶段”,颜真卿以后就进入了“风格阶段”了,风格再变,也逃脱不了“字”和“形”,故有此论。
发表于 2006-12-14 10:2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受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