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帖子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80
- 注册时间
- 2003-1-15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21769
- 点评币
-
- 学币
-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对频繁的书法展赛的忧思
. b, L: p4 X8 q# Y) {% u5 m v ' K' U* \ d) S2 V; G9 g
+ y' p1 a" ]9 j$ o& l* U3 V! @; o
当下,书法展览已成为书法交流与展示的最惯常和最主要的形式,这是书法发展的历史必然。如果说历史上书法艺术的发展是由实用到艺术,由民间到精英,那么书法艺术的展示方式则是由精英们的案头把玩进入到了大众厅馆化的展览与欣赏。不可否认,书法展览这一形式对书法艺术的弘扬,对书家间的交流与学习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当今的书法实业,参与人数之众、热情之高,艺术性之突出,风气之活跃,都是前所未有的,这其中当然有书法展览的不少功劳。然而我们决不能仅仅陶醉于这些光环里,我们还必须穿透表面现象去深入地来认识当下展览给我们提出的愈来愈突出的新课题。
' H5 j0 J# s( A4 I6 Z- J 众所周知,今年大型的书法展赛,截至今年8月份,据不完全统计已达8次之多,如全国首届青年书法大赛、全国第五届楹联书法大奖赛、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全国大型书法展览、全国首届“小榄杯”书法大赛首届皖北煤电集团杯全国书法大奖赛、第二届临沂书圣文化节"羲之杯"全国书法大奖赛,最近又新推出“三晋杯”全国首届公务员书法大赛.这仅仅是指由"中国书法家协会"这一最具权威性组织所主办的展赛,至于其他各种赛事就更令人目不暇接了.要言之,当下的书法展赛呈现出两个趋势:一是展赛似有提速现象,密度渐大;二是奖金的砝码在加重,如“羲之杯”的头将达8万元之巨.业已浮躁不安的书坛,如何抵制欲望的诱惑?% S. h! n0 l2 o v1 ]! w A9 }2 R
我们不否认书法展览可以促进快出人才,可以培养和发现人才,确实也给没有入过选的或没有得过奖的书家提供了平台和机会,但一年的时间内搞这样多的大赛是否合适呢?书法艺术水平的提高少不了大赛的激励,但恐怕更重要的还是要靠书家力排名利干扰,甘坐冷板凳,苦心孤诣地沉下心来做学问、练技能.假如我们的书家一味赶时髦,吸吸于名利,处心积虑地揣摩评委的口味,一心专注于书法表面形式的“刺激性”,沉落于手段即目的、形式即内容的西方现代艺术的理念之中,而又没有人把书法带到哪里呢?
4 ?1 N% \3 P+ y: Y5 n0 n3 v* s 概言之,展厅模式从某个方面而言已成为书家的"名利场"这不能不使我们引起重视.中国书协副主席林岫曾在有关书法家的文学修养问题的访谈中语重心长地说过:"珠峰巍峨,因为它崛起于青藏高原.没有博采储精,没有丰厚的学养积淀,当代书法也不可能达到自己的顶峰.其实,很多人做梦都想耸立自己的艺术珠峰,但积垫自己的青藏高原时,却未见得都有自觉性或者都明白‘学养不负人’的道理.我认为,当代没有坚实的学养基础的任何艺术,在喧腾浮躁之后,留下的都只能是‘艺术贫血症’的一片苍白.书法也不例外.有一点很清楚,不管今后以展览、大赛或宣传出版等任何方式将书法爆炒得如何盛大光景,但靠笔墨技巧没有文学起点,就跟没有文字学、美学等起点一样,永远不可能有书法真正的腾飞。”这番药石之言,确应引起人们的深思。试想一个书家如果整天为展赛而疲于应付,今天考虑这个展览,明天惦记那个大赛,岂不应了李清照在<一剪梅>词中所描绘的那种“一中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情景吗?我们的书家还如何能沉下心来提高学养水平呢?
& f7 d6 y4 h2 ?& n1 Z* c1 v 当然,我们并非主张举办书法大赛要四年才一届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但恰当地把握大赛的密度和节奏,对书法的健康发展却具有深远的意义.书法创作很重视“散环抱”的超越,我们的书法活动的组织者是否也应有点超越意识?不为别的,就为中国书法的百年大计慎思一下.近来党中央不是强调要有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和意识吗?如果书坛老在频繁展赛的轮回里转,到头来只能收获虚名一片,而书法艺术的质量和内涵却仍是个矮子.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合和与表征.书法展赛的质量,取决于书家学养、技法、技巧及人生感悟的长久积淀以及人格境界的锤炼,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积之在平日,发之在俄顷"明乎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当今漫天飞的"大师"或"名家"们其成也速、其朽也速的道理了.当然对艺术境界的追求是无止境的,我们并非是说要给书家划定一个境界的高度来作为参赛的杠杆,而是意在强调应把握好展赛"度"的问题,探究如何使展赛能与书法艺术更好的协调、联动,着眼于当下与长远,优化最大值,减少负面影响.7 N0 q# F" _* d; {7 t
我们的书家自身也应淡化名利思想,在繁多的展赛面前,心有主宰,加强节制,调整好节奏,不见得每个展览都要参与.人的精力毕竟有限,而艺术的境界则必须高远.要多腾出一些时间来充实和完善自己,要去名利,去庸俗,多读书.清代的邓石如技法功夫何等深、名气很等响?但林散之还是提醒我们对邓石如的读书少要引以为戒.书法的最终相较,必是在学问和境界上.因为它毕竟负载着中华文化的精神,毕竟是由技进道的超越.而是这种超越必是由"虚静"得来.最为接近艺术本质得道家一派极为看重些二字.老子曰:"至虚极,守静笃."庄子也说:"虚室生白,吉祥止止."虚静对于书家之所以重要,一则可使人有广纳博取得意识和不断进取的探索精神;二则惟有在此心境下,人们才能反观自我,去幻求真.而当下繁多的书法展赛正在助长着书家的急躁情绪和功利欲望,这显然不是书法创作的应有氛围.$ w- c% E9 d: x
历史表明,物质生活的膨胀往往是以精神得萎缩为代价,而精神的高蹈则大多是以物质生活得萎缩的人生之途为代价.因此有人称,没有一位倾心文艺、在文艺方面留有英名得人是活得轻松的,而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往往直接与作者所承受的心灵苦难程度成正比.缺失生活的苦旅,难得有艺术的高明.陈传席先生在<傅抱石>一书中讲过大致这样的话,也很适合书法艺术:美术史是学术史,以学术启发技术,即用精神统帅技术,则点石成金,技进乎道,庶几不惑;以技术启发技术,得到的还是技术.要想上升到艺术,就要经过一番脱胎换骨,这只能在技术之外求得.大画家凡高说过:"真正的艺人,他是不想成功的,但所要的是伟大."反观我们今天的书家,实在是太想成功了.而事实往往很捉弄人,想成功的反而难以成功,无意于成功的却得到成功,个中原因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 s6 H' } h, _5 W$ G/ D3 ` 改变展厅效应的负面影响,需要主办者在客观方面创造良好的氛围,提供正确的导向,同时,也需要书家主体理性利剑的自我防护.中国书协主席沈鹏先生今年5月1日在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第十届开学漫谈中,有这样的两句话很适合本文所论之题,不妨引以为结尾:"我们强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考虑到将来.不要满足于当前少数人的';热';,也不要陶醉于某些(仅指某些)泡沫现象。7 V( d# [' ^; F4 Y+ K% o& f0 Z/ C
+ b8 o. E$ k$ r' g; W # M4 Z! T( E7 `0 L/ i
5 d. g! d- e" K: y+ v* [, _* r2 \- K/ _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