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帖子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20
- 注册时间
- 2005-8-3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13763
- 点评币
-
- 学币
-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风物长宜放眼量5 {- U |4 V& L& y
+ x5 F+ t+ A: ?6 o0 y) g ——2006年书坛事件及人物启示
2 C8 z- R: X3 _1 q! y+ E" q2 d 2006年的书坛的确很热闹,无论是官方书协的展事活动,还是民间网络的纷争、“团结”。都让人感到书坛的运动量实在是很大。诸如兰亭奖、安美杯、行、草展、曹批刘事件、孙向群事件、网络海选、“团结就是力量”等纷至沓来又扬长而去,今日之书法已绝非文人案牍上的笔墨游戏,今日之书坛亦早不是王羲之时代的流觞曲水了。一年以来的书坛大事及与事件相关的人物,网络之中多有评说,在此不必再过多赘言记述,仅就一些事件及人物谈些个人的思考和看法。
4 E( W6 X5 F' Q6 G, P {) l( d! v" c, F' x* B3 H# ]$ Q
草书展的期待和失望。作为新一届书协在展事上的调整,草书独立成展在2006年是首届的,人们对此多有期待,笔者关注到有些网络甚至为此专门开帖讨论。草书作为书法最具表现力的艺术形式,无疑是具有高难度而又需要有高水准的驾驭能力。作为一种书体形式,草书是最能检验当代鼓噪浮华之下的书风水平的最好形式。当代草书水平的高下也可以说是当代书法整体水平的最真实体现。因此,对于首届的草书展我们充满了期待。但最终我们也看到了结果,这种结果也像一些评委们讲的那样,基本上是精品难觅。在“展厅效应”的作用下,展览充斥着拼贴、裁剪的舍本逐末,基本上呈现的是从“技术”到“技术”制作过程。这与时代标榜的个性张扬、书法具有的写意抒情多少有点悖离。展览所反映出的书家的创作观念,思想及趣味旨向无疑是这一时期书法水平和发展的标志和方向盘,那么当代书家对草书的关注程度和在草书领域的研究、成果都从一个侧面反映或代表了当下书法在艺术品格上的状态,而这种状态在比较层面上是令人担忧的。先贤们的“书肇自然”、“书以载道”到了当下已然蜕变成了“艺术书法”,书法关注的不再是表达、抒发等内在主体意识,而是效果、观感等外在客体感觉,书法审美要求正在由主观意识向客观意识转换。这在这次草书展上表现的尤为突出,可以预见的是未来草书的发展也将是这种以抒情、写意的主体意识和以效果、观感为主的“艺术书法”之间的斗争。我们将屏息而待。
# b4 c; ~' D9 O8 a- Y5 _0 G" R6 O" D$ x3 v# O; S9 D! W" y
兰亭奖、安美杯的格局危机。本次兰亭奖在一片质疑声中上演并落幕,质疑的焦点是兰亭奖标榜为我国奖励书法的最高政府奖,但落实到操作层面却限制为中国书协会员才能参评,即其实质成了“中国书协会员内部的评优”,正如网评家一鸟先生的形象比喻:“兰亭奖——小家庭的唱堂会”,,果不其然被其言重,本次兰亭奖仅有1000多人参与。在比例上出现了危机。而另一方面为安抚群众,另搞的“安美杯”被网友们戏称为“安慰杯”,更有激愤者喻其为“狗尾继貂”。在当前艺术繁荣、多元、民主的环境下,兰亭奖设限的做法是否妥当,值得思考。
7 m. `; X6 S, R0 S0 M% Q5 Q; {3 D' X$ s* u/ l- I3 N, g, n
曹批刘事件、孙向群事件的另一种思考。曹批刘事件、孙向群事件无疑是2006年书法界最具新闻性的事件。关于事件本身的讨论在网络之中是相当热烈的,几成焦点。笔者在这里不作赘述。但笔者注意到就是这两个颇具新闻性价值的事件。传统媒体几乎都选择了缄默。这种传统媒体的“集体失语”说明了什么?耐人寻味!这让笔者不禁想到2006年一个很热门的词汇:潜规则。书法界传统媒体是否也存在所谓的“潜规则”呢?这个话题很有讨论的价值。但限于篇幅和主题,在此暂不展开话题。不过,在另一方面也恰映衬了网络媒体的民主、开放和所显示出来的蓬勃生机。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并不仅只是如先前有学者认为的网络和传统媒体的互补性价值,而更多的是话语权的竞争和分解及重新洗牌。我们也注意到了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实:即基本上当代的名家、权威只要会电脑操作的都上网,但他们或以游客或以马甲的方式登录,而且大部分都决口不轻易参与、发表意见和观点。这又说明了什么?说明他们在现实环境下不得不重视网络,但同时也知道网络对于他们是把双刃剑,他们都本能地学会了自我保护。网络既充满了诱惑又潜藏了危机。/ q" F4 y1 e& h9 L2 L9 t# n
4 L) B+ K, W* r6 d7 m1 Q, ?7 s由网络海选、“团结就是力量”等看网络的价值和利用。蓬勃发展的书法网络似乎成为书法界的另一片天地,已经有了自己的明星、精英。2006年,他们更加成熟,步伐也更加矫健。而且,新星也不断地涌现。他们涉及书法的方方面面,实现或正在实现对书法的干预和影响。他们正在形成他们的做派,风格。对于这一点,需要加以引导和培养。因为这关系到书法网络的健康发展和形象及长远利益。网络精英拓展了网络价值,具有代表性。而利用网络特有的特点去做更多建设性的尝试,这在2006年有了很大的进步,是网络的亮点,具体表现如对展览的及时、海量报道,更有如网络海选、“团结就是力量”活动的开展,都是网络价值的挖潜和利用,这对网络在将来成为主流意识和手段是很有价值的。总之,网络的能量正在快速增长,前途光明而远大。
# _9 A- P+ I% I0 z9 o/ P ……
# n, w8 q2 o" U- K 回首2006年,过多事件及人物所演绎的是是非非,也正如书法网评选年度十大人物的标题“墨攻2006”,那种近乎剧烈的运动感还犹如亲历,但摆脱这种置身其中的迷茫和困惑,跳出来,站的高远一点,风物长宜放眼量。我们仍对未来信心十足,因为即便是永恒的黑暗,而光明必须运行……
8 U, m/ v% Z6 l6 C- v' i$ q& \6 X# M$ @" ^9 |$ i) B& x
7年元月10日 丁剑于丁厂
4 w0 V) z+ m' X0 g6 }% U4 g( ?' F( m0 H3 J% f" k( f1 w0 c
[ 本帖最后由 丁剑 于 2007-1-15 00:28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