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帖子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100
- 注册时间
- 2006-6-20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5129
- 点评币
-
- 学币
-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擒龙术与解剖法
$ P0 W; s) n. u) c5 v* r
) ^& Z, d4 C9 w Y' y1 z 擒龙术与解剖法
' W8 w* m* N% ]3 R5 J5 u/ |; n ^3 m. G
在阅读过无数的文章后,我认为,探讨一个问题,或传递一种思想的行文方法,相对可以分成两类,我将它们命名为:擒龙术与解剖法。. H* q8 w4 [/ x& `; N0 \: U
擒龙术就像一位高手与苍龙之间的互搏,最终的目的不是将龙杀死,而是为了将它降服,探得骊龙颔下的那一枚千金之珠。; k7 I, b% U0 f' p! ~
擒龙术作者面对的始终都是一条神出鬼没的活龙,较难把握,所以,经常是直接将龙擒住,或者多用比喻,甚至寓言,使之显现出来。这类方法在早期的开创者中常用,如《老子》、《庄子》中的文章。
6 ]. }( F x& C, |9 }( i 而解剖法作者面对的通常只是在地上的爬行的蛇类,捕获后,将它杀死,然后进行层层的解剖,可以清晰地看到其中的组织结构等。如今的海量论文常用的方法。
! R' y) {. J2 m 当然一些也有擒龙术解剖法混用的文章。
/ K' S, K0 B% T$ A6 a" L/ I1 { 擒龙术是无法之法,可以意会,不易言传;) I y! r) o$ s% O1 v/ b; M: l/ l
解剖法是有法之法,可以传授,按部就班。
: B. {- y* C* w: t, w* }' B 在这个“擒龙术”几近失传的时代里,我更希望能够看到一两场十分精彩的擒龙表演。( q3 E7 x: [$ J
8 Q& o V F2 v" Q$ a! e
0 k- f# ^( X& Y! C' d& o
, }7 `2 v i& f9 o( P- c3 W8 I
: a0 |% J0 O1 ]: ^: X, z
7 Z2 {& L2 l1 L$ r( c6 ~/ ~6 r W4 u. X, ~! | I
' U) S" Q7 j$ W3 E5 P# D+ b# f, J6 q3 Y
0 c2 k# s# T5 ?5 G: f6 M2 Q, w) H7 X ]! |+ m
! s6 K. J8 u, W; ?+ D1 Q
后记:前一段时间,在书法江湖网上,探讨有关书法学术规范问题的帖子比较热闹,我也在朱中原先生《关于书法学术规范》一文的回帖中说道,“杜甫之后,旧体诗的格律越来越完善了,但好诗也越来越少了;八股文的启承转合越来越顺溜后,好文章也越来越少了……”之所以这样说,我也有自己的思考。如今对书法等人文领域的理论文章强调学术规范,我认为,既有由西方强势文化所形成的“话语权威”,向东方所具有的独特的思考、行文、表达方式,形成排挤、压迫的力量;也有在科技领域相对适用的所谓的学术规范,形成“霸道”,向人文领域渗透的原因;更有所谓的学术利益共同体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等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8 G3 ~, {) x2 X2 w: @/ C 书法应该算是一门艺术吧,有关书法的理论文章也不妨写得艺术一点,不要被所谓的“学术规范”所束缚。看看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书法理论杰作,如《书谱》等本身是一篇很有文采的作品,而阅读如今的书法理论文章,大都枯燥、乏味,甚至面目可憎。8 R8 z$ i9 @( n( e( x4 P
“说的深刻”与“说得精彩”其实是可以合二为一的。
6 t6 T: Y7 i2 O; K4 [' ?9 H1 | 所以,我认为,对书法等文艺类的理论文章过分强调所谓的“学术规范”之类,弊多利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