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8825|回复: 18

王羲之手扎墨迹临摹(全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2-27 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在中国书法自唐朝被王羲之统治了近3000年以后,中国在清朝发生一次重大革命:碑学。从此便出现了“帖学”与“碑学”之别。其中,“帖学”的统帅王羲之,无论在哪一个时期,其地位都不曾改变过。王羲之,被称为中国“书圣”。

战国出思想家,魏晋出文化人。孔子之于中国思想和王羲之之于中国书法,其地位是相当的。也就是说,他们都是一个领域(儒学、书法)的最高山。他们以后,少有人达到他们的高度。这个现象说的就是“高山仰止”。

他们还有另一层意义,也即是“源”。源,如果放到中国哲学中来看,它和“萌芽”、“肇始”、“发端”等词相比似乎更要深广一些。它意味着是一个世界或者一个领域的酝酿完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它的养分能长久而持续地供应一代代人。这便是“生”。

我是这么来看的。这或许是中国书法里蕴涵的部分哲学以及文化的意义。

而我又认为,书法学习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比如有人说,“盛世习帖,乱世习碑”,这是说的书法与政治的关系。又,书法作为书写技巧,有人也提出,“帖学易进难出,碑学难进易出”,这是说的艺术内部的矛盾关系。

在我学书的20年生涯中。我一直把书法作为生命的一种体现。我时时关注着它,也通过它来反观自己。我一直在书法的学习中注意一个字:。从中国《易经》或者甲骨文中可以看到,古人取“象”是“上取天、下取地、反诸己”。此三者,一直贯穿在中国书论史中。如:王羲之拿战阵来比书法,王羲之是将军,战阵便是他取象的对象。又如唐朝僧怀素,观夏云而悟书。怀素是中唐时期的僧人,少贫出家求生,而在庙宇的生活中,他可以求得一份清净。除了苦练(“笔冢”的传说),闲适时坐看云起,因为“云”成为他取象的对象,这很好理解,也从中看到书者的境界。至若宋朝大诗人苏轼,出入儒释道三家思想,书法求意,“吾书意造本无法”,那是一种“反诸己”,从内在求象的现象。其后加以细说,更无有终止。

以上是我关于“象”的大致理解。

说到眼下摆出的王羲之手扎临摹全集。想我最开始学习书法,除了部分教习书法的书籍外,因为无师导引,往往自取喜好。从公认的柳公权楷体开始,进而欧阳询,再到颜真卿。我把那当作我的“第一个阶段”。其间,从欧阳询进而王羲之,这是一条有道可循的门路。于是在楷书练习颜真卿不得入的那几年,我在另一条路上走得很欢。那就是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可以说,现在想来,柳公权《神策军》、《玄秘塔》以及《兰亭集序》中每一字、每一笔画的细节我都烂熟于心。我想,或许因为这样,我才有现在回到王书的可能。

后来大约从15岁左右,喜欢有碑学内含的书法。现在想来,那或许是从我开始理解并喜欢颜真卿书法而开始的另一种书法美学追求。但不得而入的苦恼,或许一直到我开始体会到笔有硬毫、软毫之别,才开始慢慢有所缓解。于是用软毫,大习碑学又两三年时间。乃反察颜真卿书法,又是一悟。再察王羲之书法,同是二悟。

王书系统可谓森严壁垒,幻象丛生。经过三千年一代代人的浸润,期间再加上碑学的质疑,现在放在我面前的王羲之书法,说“面目全非”一点都不为过。首先,王书就已无墨迹留存。仅有唐人摹本、宋人刻本传世。经过一代代人的浸润、诠释、探讨,其实所谓的王书,本身就是一个“幻象”。而对于王羲之书法的学习,采象的方式便一直成为我最大的苦恼。即使是亲眼看过王羲之《兰亭集序》、献之《中秋帖》墨迹(2003年秋),数年来一直不敢登门踏访。也未曾感觉门对我是敞开的。

这或许就是有人说的“帖学的系统是封闭的”。

为求得王书真经。我不得不通过其它方式来取象。我只有唯一的方式:反诸己。只能从内在去采取王书系统这个庞大的“幻象”。第一,采取散翁的路法。从唐朝进而魏晋,进而秦汉,然后返回唐朝,再追至魏晋。第二,阅读魏晋。这和我在秦汉打转一样,每每阅读《史记》,则再写隶书,则深有感悟。对魏晋的阅读,我通过一本《世说新语》,和其它历史书籍。其实,这个时代的人心是压抑的。而《世说新语》却是活泼的。这个矛盾,在我心里一直无法解决。是心里压力越大,对书法取象越接近真吗?也就是说,现实压力越大,对书法便寄予了更多的信赖与寄托(对幻象的信仰)?照此说,魏晋人的墨迹本身就是不值得信的,而值得信的应该有另一种产生魏晋书法的东西。而那个东西是什么呢?我一直在找。第三,求取化解书法内部矛盾的方法。这其中就是练习(手和心的关系)、阅读(分析文章)。练习无外乎笔法、墨法、章法(此三者,在明朝都已经达到一个高峰。代表人物是王铎、傅山等)。阅读,便是看别人对这三个属于书法技巧领域的分析。这是书法内部求象。以对阅读文章的理解为基础,以所见资料、阅读提供的信息为求象对象。第四,在自己的现实中求。“中国人重个人修养,轻实战。”这是电影《精武英雄》中一位日本武术高人说的话。在现实中我缺少书法的“实战”。以往写对联的“实战”由于多种原因现在也不战了。但我赖以自信的是我数年隐居般苦练累积的庞大幻象系统。借此引入到所见现实,可说是另一种修炼。杜甫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散翁也在年轻时候通过游历大山来提升书法的境界。这是很有价值的取象法门。毋庸置疑的是,每个人都在现实中积累了庞大的幻象系统。处理自己的幻象、别人的幻象、历史的幻象。便是求取另一境界。

启功先生是推崇帖学的,但他不排斥碑学。这和他的学识有关,也和书法的发展进程和他所处的时代有关。他说他推崇墨迹,因为墨迹值得信赖。我一直怀疑他这个观点,但这个似乎不攻自破的言论,其实又是牢不可破。

于是这样一来,有了临摹王羲之手扎墨迹全本的想法与冲动。也在昨天晚上进行了实施。便是以下数纸。其中还是要把自己最喜欢的明确一下。乾隆皇帝最喜欢的《快雪时晴》帖,我也很喜欢。但我最喜欢的还是《散乱帖》。《快雪时晴》端庄、典雅,属于造成“馆阁体”书帖的系列吧(遒劲优雅的《兰亭集序》也属于吧。遒劲往往不可求,便出现绵弱。而且似乎是自《兰》以后一路绵弱下来)。《快》帖有对绵弱控制的可能。这便是乾隆皇帝的心象吧?而《散乱帖》心迹可循,情绪波动,不离现实,有控制,也有申发。算是引导文人书法的系列法帖吧。从中,可以神会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轼《寒食帖》等。所惜墨迹今存日本。去年来中国在上海展出。因错过时间失之交臂,真迹终无法得窥。乃购回精印本。据学者研究,从此本中可见唐人对王书摹写的丝丝如扣。甚至精微的墨法都力求不差。看此本,除对墨法和用笔的领悟外,良多感慨!

在具体练习上,心得如下:1.先用羊毫笔写,找到墨法的感觉。用硬笔临摹一遍,掌握行气和顾盼、章法等。再用硬毫笔。用笔要尤其注意用锋,对部分偏锋要尤其体味。此外要注意切和引,也就是调锋。从中感觉中锋。再就是一定要注意铺毫的运用。2.附带写《平复帖》、《李伯文书》等同期墨迹。3.看赵孟FU、董其昌、王铎的临本,看米南宫诸帖(注意他如何在集字的基础上上追王书笔法,并生发自己的理解和心象)、李北海诸碑帖(在碑帖结合上考虑),多比较,看他们从中学什么。附带还可看唐太宗诸碑,考虑他从王书中学到的粗头乱服。然后考虑自己要学什么。


[ 本帖最后由 雷新 于 2007-2-27 21:47 编辑 ]
IMG_2956.jpg
 楼主| 发表于 2007-2-27 21:42 | 显示全部楼层
姨母帖
IMG_2953.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2-27 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初月帖
IMG_2954 拷贝.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2-27 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二谢帖
IMG_2955.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2-27 21:52 | 显示全部楼层
孔侍中帖※忧悬帖
IMG_2957 拷贝.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2-27 21:58 | 显示全部楼层
频有哀祸※(李柏文书节)
IMG_2958.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2-27 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上虞帖
IMG_2959.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2-27 22:03 | 显示全部楼层
行穰帖※得示帖
IMG_2960.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2-27 22:06 | 显示全部楼层
平安帖
IMG_296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2-27 22:08 | 显示全部楼层
远宦帖
IMG_2964.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