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顽石玩

看不懂颜真卿笔法十二意的进来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6-4 13:11 | 显示全部楼层
(八):又曰:“决谓牵掣,子知之乎。”曰:“岂不谓牵掣为撇,决意挫锋,使不能怯滞,令险峻而成,以谓之决乎?”长史曰:“然“。
“决谓牵掣”,真卿以“牵掣为撇”[指掠笔],专就这个回答用决之意。主张险峻,用挫锋笔法,挫锋也可叫作折锋,于筑锋相似,而用笔略轻而快,这就形成了掠笔,就不会怯滞,因意不犹豫,决然行之,其结果必然如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4 13:12 | 显示全部楼层
(九):又曰:“补谓不足,子知之乎?”曰:“尝闻于长史,岂不谓结构点画或有失趣者,则以别的点画旁救之谓乎?”长史曰:“然”。
不足之处,自然当补,但施用如何补法,不能预想定于落笔之前,必当随机应变。所以真卿答以:“结构点画或有失趣者,则以别的点画旁救之”。此条所提不足之处,难以意测,与其它个条所列性质,有所不同。但旁救虽不能在作字前预计,若果临机迟疑,即便施以旁救,亦难吻合,既等于未曾救得,甚至于还有可能增加些不安,就须平日执笔得法,使用圆畅,心手一致,随意左右,无所不可,方能奏旁救之效。重要关键,还是在于平时学习各种碑版法贴时,既细心观察其分布得失,使心中有数,临时才有补救方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4 13:12 | 显示全部楼层
(十):有曰:“损谓有馀,子知之乎?”曰:“尝蒙所授,岂不谓趣长笔短,尝使意气有馀,画若不足之谓乎?”长史曰:“然”。
有馀必当减损,自是常理,但笔以落纸成画,既无法损其有馀,自然当在预想字形时,便要注意。你看虞、欧楷字,往往以短画与长画相间组成,长画固不觉其长,而短画也不觉其短,所以真卿答“损谓有馀”之问,以“趣长笔短”,“意气有馀,画若不足。”这个“有馀”、“不足”,是怎样判别的?它不在于有形的短和长,而在所含的意趣足不足。所当损者必是空长的形,而合宜的损,却是意足的短画。短画怎样才能意足,这是要经过一翻苦练的,行笔得法,疾涩兼用,能纵能收,才可做到,一般信手任笔成画的写法,画短了,不但不能趣长,必然要出现不足的缺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4 13:13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一):又曰:“巧谓布置,子知之乎?”曰:“岂不谓欲书先预想字形布置,令其平稳,或意外生体,令有异势,是之谓巧乎?”长史曰:“然”。
落笔结字,由点画而成,不得零星狼籍,必有合宜的布置。下笔之先,须预想形势,如何安排,不是信手任笔,便能成字。所以真卿答:“预想字形布置,令其平稳”。但一未求平稳不可,故有说“意外生体,令有异势”。即平正,又奇变,才能算得巧意。颜楷过于整齐,但仍不失于板滞,点画中时有奇趣。虽为米芾所不满,然不能厚非,与苏灵芝、瞿令问诸人相比,即可了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4 13:13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二):又曰:“称谓大小,子知之乎?”曰:“尝闻教授,岂不谓大字促令小,小字展之使大,兼令茂密,所以为称乎?”长史曰:“然”。
关于一幅字的全部安排,字形大小,必在预想之中。如何安排才能令其大小相称,必须有一番经营才行。所以真卿答以“大字促令小,小字展之使大。”这个是大小相对的说法,这个促、展是就全幅而言,故又说“兼令茂密”,这就可以明白他所要求的相称之意,决不是大小齐均的意思,更不是单指写小字要展大,写大字要促小。至于小字要展宽,大字要紧凑,相反相成的作用,那是必要的,然非真卿在此处所说的意思,后人非难他,以为这种主张是错误的。其实这个错误,我以为真卿是难于承认的,因为后人的说法与真卿的看法,是两回事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4 13:1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十二意,有的就静的实体着想,如横、纵、末、体等:有的就动的笔势往来映带着想,如间、际、曲折、牵制等;有的就一字的欠缺或多馀处着想,施以救济,如不足、有馀等;有的从全字或全幅着意,如布置、大小等。种括以上用意,大至已无遗漏。自锺繇提出至张旭,为一般学书人所重视,但个人体会不同。真卿答毕,而张旭仅以“子言颇皆近之矣”一句话总结了他的答案,总可说是及格了。尚有未尽之处,犹豫探讨,故继以“工若精勤,悉自当为妙笔”。我们现在对于颜说,也就只能认为是他个人的心情,恐犹未能尽得前人之意。见仁见智,固难强同。其实笔法之意,何止这十二种,这不过是锺繇个人在实践中的体会,他以为是重要的,列举出这几条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4 13:15 | 显示全部楼层
问答已毕,真卿更进一步请教:“幸蒙长史九丈传授用笔之法,敢问工书之妙,如何得齐于古人?”见贤思齐是学习过程中一种良好的表现,这不但反映出一个人不甘落后于前人,而且有赶上前人,赶过前人的气概,旧话不是有青于蓝而更胜于蓝的说法吗?在前人积累的好的基础上,加以新的发展,是可以超越前人的。不然,在前人的脚下盘泥,那就没出息了。真卿想要张旭在帮助他一下,指出学习书法的方法,故有此问。张旭逐以五项答之:“妙在执笔,令得圆转,勿使拘挛;其次识法,谓口传手授之诀,勿使无度,所谓笔法也;在于布置,不慢不越,巧使合宜;其次,纸笔精佳;其次,变通适怀,纵舍挚夺,咸有规矩。五者皆备,然后能齐于古人。”真卿听了,更追问了一句:“敢问长使神用笔之理,可得闻乎?”用笔上加一个“神”字,是很有意义的,是说他这管笔动静疾徐,,无不合宜,既所谓不使失度。张旭告诉他:“余传授笔法,得之于老舅陆彦远(柬之之子)曰:“吾昔日学书,虽功深,奈何不至殊妙。后闻于褚河南曰:“用笔当须如锥画沙,如印印泥。”始而不悟。后于江岛,遇见沙平地静,令人意悦欲书,乃偶以利锋画而书之,其劲险之状,明利媚好,自兹乃悟用笔如锥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沉着。当其用笔,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功成之极矣。”真草用笔,悉如画沙印泥,点画劲媚,则其道至矣。如此则其迹可久,自然齐于古人,但思此理以专想功用,故点画不得妄动,子其书绅!”张旭答颜真卿问,所举五项,至为重要,第一至第三,首由执笔运用灵便说起,依次到用笔得法,勿使失度,然后说到巧于布置,这个布置是总说点画与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要不慢不越,匀称得宜,没有过与不及。慢是不及,越是过度。第四是说纸笔佳或者不佳,有使所书之字减色增色之可能。末一项是说心手一致,笔书相应,折这是有关于写字人的思想通塞问题,心胸豁然,略无疑滞,才能达到入妙通灵的境界。能这样,自然人书会通,奕奕有圆融神理。古人妙迹,流传至今,耐人寻味者,也不过如此而以。最后举出如锥画沙,如印印泥两语,是说明下笔有力,能力透纸背,才算功夫到家。锥画沙比教容易理解,印印泥必须加以说明。这里所说的印泥,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印泥,这个你是粘性的紫泥,古人用他来封信的,和近代的火漆相似,火漆上面加盖戳记,紫泥上面加盖印章,现在还有遗留下来的,叫做“封泥。”前人用它来形容用笔,自然也和锥画沙一样,是说明藏锋和用力深入之意。而印印泥,还有一丝不走样之意,是下笔即稳且准的形容。要达到这一步,就得执笔合法,而手腕又要经过基本训练的硬功夫,才能即稳且准的把握。所以张旭告诉真卿懂得了这些之后,还得想通道理,专心于功用,点画不得妄动,张旭把功真书和草书的用笔妙诀,无隐的告诉了真卿,所以真卿自言:“自此得功书之妙,于兹五(一作七)年,真草自知可成矣。”
这篇文字,各本有异同,且有阑入别人文字之处,就我所能辨别出来的,既加以删正,以便览习。但恐有未及订正或有错误,深望读者不吝指教。
                                          

                                             (一九六五年八月二十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4 14:4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东西,谢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4 19:50 | 显示全部楼层
难到大家都看得懂吗?晕!!!
没人顶我自己顶上去!!!!!!!!!!!!!1em14 em14 em1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4 23:14 | 显示全部楼层
em1 em1 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