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帖子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70
- 注册时间
- 2006-10-21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10984
- 点评币
-
- 学币
-
|
支持期澄先生!也发一篇自己为陈先生写的文章,是文即将在《青少年书法报》发表。9 n/ @6 O* Z, @& H
引领与超越 当代篆刻家十四人谈 陈国斌7 |, e) ?. {2 a$ u0 N7 j* ]/ \
0 u' |3 S# c H+ W6 r: u
{$ T! F+ m$ @. e1 k4 j Y/ H
1 y$ E2 J) e& [. g7 G( `" X
放胆斧得一庐新 9 Y: [6 [5 X9 n; Y( q
( ]) a0 J; A& B* X6 i柳青凯/文
陈国斌是广西现象的缔造者,细柳营曾经在书坛旋起的图新浪潮,搅乱了我们的书坛,陈国斌和他的学生们实现了书印速成的可能,让一个个陌生的名字映入人们的视野,也确立了他在印坛的特殊地位。1 Z2 g, g: e. g1 G$ K3 i( R" K
“创新”赋予当代印坛的使命感超越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一味食古只是死路一条。为了“创新”的使命,印人们极尽所能都想成为历史的功臣。然而“创新”是要付出代价的,面目愈新,旧的东西就愈少,脱离了传统,新的没有来路,当然也不会成功,所以人们总是不敢丢掉传统,新与旧的矛盾中,许数人在“创新”面前徘徊不定。在如何才是“创新”的背景下,陈国斌是“创新”的勇敢践行者,通过过人的胆略,他成功了。$ g4 F9 f4 B: w9 R; w9 z
陈国斌的“创新”是疯狂的。“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为了让自己远离大同的视野,他把手中的刻刀换成了斧头或是一把铁铲,为了痛快,他把创作的过程当成一场拼杀,雷鸣电闪、刀光剑影,一场恶斗下来,印面已是伤痕累累,那把斧子制造出锋锐之后也钝了。大刀阔斧之后,陈国斌留下他苦心经营的效果,锋与钝、粗与细、破碎与碰撞、大疏与大密,通过激烈的矛盾,为我们带来了超级震憾的魔力。然而单凭拼杀的面目依然是不能成功的。篆刻创作必定要依附于篆书,没有古典的支持,篆刻将不是篆刻。陈国斌必须还要让自己的作品营造出古意,就算做不到形式上的古也要表现出气息上的古。陈国斌巧妙地依托了类似原始图腾和道教画符的诡异,来掩饰创造激越时留下的篆法上的不足,凭借怪诞与迷离制造出的原始意象,印面竟也古了起来。远离秦汉和明清,仅仅留存古玺或是陶文的影子,凭借标新立异的胆略和突破传统的勇气,陈国斌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并加速了篆刻艺术从传统向现代跳跃的进程。
" X" U$ m( [: e1 J: k: x, m有人批评说“陈国斌的篆刻缺乏篆书的依托,没有书法根基,无疑是最大的失败。”但笔者却清醒地知道,陈的篆书决非一般的好。他在几年前出版的《五体临摹实录》VCD中做的秦诏版的临摹,所表现出的对篆书独到的解析与重组,实在让笔者难忘。如果陈国斌本分地刻印,我想效果一定不会很差,然面那肯定是唯新的他所不屑的。
& @! b6 ^4 s, B% T+ T4 W也许说陈国斌篆刻更多的是受西方现代审美意识的影响,我们不知他对此作何回答,但我们却要对他的创新给予赞赏,他的超越意识给我们带来的是另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而我们的创新过程正需要这种思维。虽然时代发展过程中的浮躁不允许这种思潮的泛滥,只要我们能够保持固有的清醒和理智,我们的时代仍然需要一个激进的跳跃。# x/ O" n- z6 r2 i. G$ F4 o
严格地讲,陈国斌的创作成功的几率不高,就算他精选后的作品,能让人理解的也不会超过半数,这也许就是创新的代价。但这并不影响他的成功,做为潮流的异端,时代因之为他的开拓而喝彩,陈国斌引领的图新风暴,依然旋转在创新的最前沿。 ) Q& o4 O( Z4 {- ~
[ 本帖最后由 柳青凯 于 2007-6-29 19:35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