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1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1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18037|回复: 28

纪念任政先生的文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7-13 13: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大蝌蚪 于 2011-9-11 13:35 编辑

目录

1、“白弄山人”任政                                                 (P1)
2、生命有限  艺术长存                                               (P1)
3、荔枝作晚餐                                                              (P1)
4、忠厚的长者 ———追忆著名书法家任政          (P1)
5、感念前贤  意怀风骨                                                 (P1)
6、风范书坛——感念恩师任政                                  (P1)
7、任政先生二三事                                                       (P1)
8、《任政书法集》序                                                   (P1)
9、紧追不舍三十年                                                         (P1)
10、《任政书法集》跋                                                   (P2)
11、《陈伊夏藏任政书法集》跋                                   (P2)
12、忆任政先生旧事                                                       (P2)
13、得失之间                                                                   (P2)
14、任政先生的一幅字                                                   (P2)
15、良师益友 风范永存                           (P2)
16、临任政行书有感                          (P2)
17、我的书法老师任政先生                    (P2)
18、任政别出心裁的失物启事                  (P3)
19、任政题书 精美典雅                       (P3)

20、任政——浙东书风的一面旗帜              (P3)
21、平民书法家任政                         (P3)

22长者任政                                    (P3)
23、一幅晒图墨宝的由来                                            (P3)
24、追忆与书法名家任政先生的交往            (P3)








[ 本帖最后由 大蝌蚪 于 2009-11-4 11:50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7-13 13:54 | 显示全部楼层

“白弄山人”任政

上海一位普通的书法爱好者忘不了这样一幕:
             推门进入挂有“兰斋”两字的书室,一张“陋室狭小,请勿久留,速战速决”的纸条贴在正墙。前墙拉着铁丝,一张张刚写好的条幅挂着,散发出墨香。后墙是一大叠裁好的宣纸。两墙之间,横着张大书桌,书法家任政先生穿着圆领汗衫,立着在写大字。后墙上的宣纸,经过任老的手笔,一笔笔,一张张移到了前墙。尽管地上有一只摇头风扇在“吱吱”地转着,但斗室温高,老人家额头上汗水不停地往下淌。求教者说:“任老,大热天还在写字啊?”他笑道:“我忙呀!各地求字的人多,我现在每天写六小时还供不应求,我像你这般年纪时一天写十几个小时都不在话下。”这时他刚写好一幅“枫桥夜泊”,挂了起来,作品柔中有刚,线条棉里藏针,墨色浓淡枯涩,犹如一幅淋漓水墨画。
            这不过是任老六十年笔墨生涯中的寻常一景。任政先生是海内外极有声望的书法家,但他的自勉是:“时时以姓名的谐音‘认真’为自勉――一笔不苟,认真创作;不吝汗水,悉心耕耘;生命不止,挥毫不息。”在上海街头、园林、报端,熟悉任政书法的人到处可以一眼认出他自成一体的行草体;散见于民间的书法字迹最多的,恐怕也非他莫属。他的“兰斋”中,从早到晚,求书者踵接,户限为穿。他一点没有世俗的“名家”架子,也不因求书者地位高低而有什么亲疏。都说有名望的书法家应该“惜墨如金”,而他的书法作品,除了国家和企业约购外,并无报酬,以致有人戏谑其为“白弄山人”。
            “白弄山人”不白弄,任老先生的人品和书艺,为中华民族文化园地永远增添了一份斑斓的春色。

[ 本帖最后由 大蝌蚪 于 2007-7-13 14:02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7-13 13:57 | 显示全部楼层

生命有限 艺术长存

任舜华
          今年是家父任政诞辰90周年。父亲跟我讲述他那甘苦的前尘影事,时常会叩击我的记忆之门,唤起我对他深深的怀念。
          刻有“家在雁荡天台之间”词句的一颗印章,是父亲十分喜爱而经常使用的。这就是父亲自幼生长的地方——风景幽美的浙江黄岩的一个小镇。自7岁起他就跟从叔祖、晚清名孝廉任心尹公研习诗文书法。
         每当老先生摊纸磨墨疑神挥毫时,就要求他站在身旁看着。每天布置给他的功课是悬腕悬肘临写柳公权《玄秘塔碑》两百大字。不管笔画和结构,但必须悬腕悬肘,称之为“放胆”课。这使我父亲自幼打下了扎实的功底。
         父亲12岁时就在乡间已经小有名气,经常为村坊写婚丧喜事的对联条幅。
         1938年,父亲只身来到大上海。22岁的他,却不得已进了曹家渡一家染织厂,干着跟童工性质差不多的重活。但是,在一年多的时间里,父亲抱着“即使是石缝中,也要拚尽全力钻出苗来”的决心和勇气,起早摸黑补习英文,研读诗文及有关课程。终于考入了上海邮政局。父亲他公暇临池,分阴不辍,一头扎入纸墨笔砚之中。
          父亲曾伫立在黄浦江边,凝神滚滚的江水,久久陷入沉思:眼前这条大江不正是无数山溪流水汇集成的吗?在书艺上要有突破、创新,不正需要汇集前人的“山溪流水”?由此,他悟出了学书的道理:“一专、二博、三创造。”
           父亲还如饥似渴地搜集购置历代名碑法帖。有时,上午拿到工资,下班之后就直奔四马路。见到一本好帖,全部工资不够,就把身上衣服卖了去凑足数。回到家里不顾我母亲的埋怨,他自己却为得到一本好帖而窃喜不已。
           父亲非常注重自身的修养。他曾要求我牢记《翰林粹言》中一句精当之言:“有功无性,神采不生;有性无功,神采不实。”此“功”就是指技法功夫,此“性”乃学问修养。
           父亲善于虚心求教于长者和能者。解放初年,沈尹默先生从重庆来上海定居。父亲早仰沈老的大名,十分兴奋,在制笔大师杨振华的引见下,趋前拜识。凭着他谦逊恭谨的态度和学养技艺的水平,很快得到了沈老的赏识。沈老谈论技法,分析碑帖,但涉及较多的却是读书。沈老是浙江吴兴人,我父亲是浙江黄岩人。见是同乡,沈老便高兴地说:“浙江有个传统,远在元代赵孟頫\、明代徐青藤、清代赵叔孺,以至近代诸家,他们的造诣都扎根在学问的基础上。”
          在大量的实践中,父亲创造出自己独特的书法教学方法。他大量借助生活中常见的事理作比喻。边讲边示范,通俗易懂地传授运笔、结构、章法的书法理论。父亲之所以愿如此无私地奉献,是因为他认为:书法艺术,这棵传统艺术之树,应该深深植根于人民土壤之中。脱离了这块土壤,它就会失去蓬勃向上的活力。
           父亲曾多次对我说:“历史是无情的,字的好坏与否,需由历史的检验。不该只看它一时的荣耀,而要看它能否久久流传,两百年后见分晓!”他还说:“生命有限,艺术长存!”
           回想起来,感到十分欣慰的是:父亲在有生之年,还能亲眼看到,他在1979年获选书写的行楷字模7000余字,已进入了电脑汉字行楷字库。如今,深受广大民众喜爱的“任体”行楷,随处可见,传遍了全中国、全世界。
   
原文2006年7月15日发表于《新民晚报》

[ 本帖最后由 大蝌蚪 于 2007-7-13 14:03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7-13 13:58 | 显示全部楼层

荔枝作晚餐

陈国强
      今天,我路过四川中路桥南堍邮电局招待所,蓦地想起已故书法家任政先生,他曾长年在此创作,行经故地,不禁使我回忆起八十年代末任老的一件轶事……
      那天,天气特别炎热,晚上我提着二斤鲜荔枝去招待所看望任政先生。推门进入挂有“兰斋”两字的书室,见宣纸铺在毡上,任先生穿着圆领汗衫,立着在写大字。尽管地上有一只摇头风扇在“吱吱”地转着,但因是高温天,只见他老人家额头上汗水不停地往下淌。我说任老大热天还在写字啊,他笑道:“我忙呀!各地求字的人多,我现在每天写六小时还供不应求,我像你这般年纪时一天写十几个小时都不在话下。”这时他刚写好一幅“枫桥夜泊”,我相帮钤上印,挂了起来,作品柔中有刚,线条绵里藏针,墨色浓淡枯涩,犹如一幅淋漓水墨画。当时还有一朋友在旁,看了也称赞不已。任老说:“我没有休息时间,晚上电视也不看,生命不息,挥毫不止。”
       外界对任老字写得太多颇有微词,那天我请他谈些看法。他说:“清朝郑板桥的字写得算多了,当时扬州几乎家家都有他的书法手迹,但随岁月流逝,如今还有几家拿得出呢?字写得少又怎么会好呢?”我听了心存疑惑,物以稀为贵嘛,今天看来任老的话无疑是正确的。
       我随便问了任老晚饭吃了吗?“没有呀!今天真不巧锅炉坏了,我带来的饭也不能蒸。”“我给您带来了荔枝。”我递上道。“国强,不要客气,以后来看我,不要买东西嗬。”我把一袋荔枝放在凳上,任老说:“来,大家都吃些。”我尝了一下,就剥给任老吃,他一只连着一只吃得津津有味。“荔枝新鲜汁多,味道不错。”没有多长时间,任老把一袋荔枝装进肚里去了。他风趣地说:“今天晚饭未吃,鲜荔枝权当我的晚餐吧。”说完哈哈大笑起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7-13 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忠厚的长者 ———追忆著名书法家任政

孙琴安
       前不久,好几个朋友对我说:“任政先生去世了。”每闻此言,我总有些黯然神伤。
       自小学开始,书法一直是我的强项。即使在我被分配到农场工作以后,每次回沪,也总爱到朵云轩、老周虎臣等笔墨书画商店去逛一圈。在那时,大约是七十年代初吧,上海繁华区的不少名店都挂着任政的书法作品,或楷书,或行书,或隶书,或草书,各有特色,楷、隶二体都极端庄恭正,而行书以其清新隽秀,风神洒落,尤受广大民众喜爱。由于当时许多书法家均作为牛鬼蛇神遭批挨斗,能亮相的书法作品很少,而任政在邮电局工作,又自谦为“工人书法家”,幸免于难,方得以展示书法。
       大约在七十年代末,我所在大学邀请任政来讲课,消息不胫而走,一时文科师生纷纷前来,把偌大个梯形教室挤得满满的。我也慕名而往,坐在当中。记得任政当时也不过六十岁光景,中等个头,体态稍胖,戴副黑边眼镜,穿件白衬衫,一看便是个善良和蔼的长者。他当时给我们讲书法,从王羲之到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从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到赵孟兆页、文征明,如数家珍一般,说得头头是道,有时一边说还一边当场挥毫演示,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讲课结束,许多学生围上讲台,或提问题,或索书法。任政总是乐呵呵的,有求必应。学生们个个喜笑颜开,心满意足地拿着任政的墨迹走出课堂。
       后来才知道,任政是沪上书法界出了名的大好人,凡到他处来求书法的,不论男女老少,识与不识,都慷慨应诺,来者不拒。正因为他平易近人,没有架子,许多青年人都愿投拜到他的门下求学书法,所以,他门下的学生特别多,用“弟子三千”、“桃李满天下”这些话来形容,都绝不过分。
       没过多久,我发现《人民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等许多报刊文章标题所用的行书字体,与任政的手迹十分相似。一问,果然出自任政的手笔。原来1979年国家向全国书法界征集书法,结果任政力挫群雄,获得首选,其行书七千余字被打成字模,广泛应用于中国各大报刊。
       四年前,因听说任政身体不好,在友人曾正曦的带领下,曾造府拜访,年届八旬的任政很是高兴,但举止行动显然已木讷很多,谈吐也很迟钝,昔日的从容风采已荡然无存。家中的物品也很凌乱。直到半小时以后,也许是我的诱发,他的谈吐才稍有反映。从谈话中知道周慧王君(现上海书法家协会主席)等原来都是他的学生,而他目前则有高血压等多种疾病缠身,大小便都极费力,马桶上一坐就是很多时间,许久以后方能在他人搀扶下站起。但他勤于书写的习惯仍然保持,临别时当场为我俩挥毫走笔,作为赠别之物。
       现在,他所赠送的墨宝仍挂在我家的墙上,但他却已离开了人间。不知为什么,每见他的书法,他晚年那木讷的神情和凌乱的家就会浮现在我的脑际。我想,假如他晚年的生活能幸福一些,他的心情或许也会舒畅一些。为此,我只能默默祈愿天下的老人都有一个幸福的晚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7-13 14:02 | 显示全部楼层

感念前贤 意怀风骨

陈贤德
       今年是著名的书法家、书法教育家任政先生诞辰九十周年。新春之际,《任政书法集》出版面世。一百多幅作品,正行篆隶草,字字金生、行行玉润;条幅、扇面、信扎和临作,斐然大观。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在上海青年宫开办书法学习班,先生即为导师之一。其实,先生三十多岁已蜚声上海艺苑。1947年出版的中国首部年鉴《中国美术年鉴》已荣列先生传略和作品。所得评语为:“尝请益永嘉马公愚及杭县王福厂,推为青年书家之有希望者。书法诚悬之秘,青箱家学,渊源有自。供职邮局,公暇临池,分阴不辍,其艺术造诣,更将有其不可限量之前途。”
       先生声名远播海内外,却始终虚怀若谷,砚田勤耕,博采众长。由于长年站立俯首书写,花甲之年背脊已经严重弯曲。作品集中有一珍贵信札,是写给沈尹默先生的,其中写道:“学生有幸几年来亲承教诲,得窥先生笔法,可谓怀素有缘,元常无恨,自当珍惜分阴,紧随步端;惟资质驽钝,迄无成就,有负长者期望耳。”沈尹默先生罹难后,任政作为一名薪火传承者,不负期望。他在文革风暴洗劫下一片凋零的书法园地上,不畏艰难地播种耕耘,以致桃李不绝,下自成蹊。
       每每路经四川路桥堍那邮电局业务宣传科的大楼,我总仰望那四楼的临街之窗,好似那不息的灯光下,一位老人还在奋笔疾书。当年,有关部门多次要调先生去上海中国画院为专职画师,然而先生还是留在他热爱的邮电部门,他笑着对我们说,在这里,你们来来便当点,画院的门就不大好进了。盛名之下,荣辱不惊,还书于民,不吝笔墨,少长咸集,童叟无欺,户限为穿。先生音容犹在,风骨永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7-14 12:59 | 显示全部楼层

风范书坛——感念恩师任政

钱沛云
       六年前炎夏去拜望任政老师时,他因近年多病,衰弱得已无法同以往那样与我聊叙。当我告知,上海教育电视台将第八次重播我主讲的30集电视片《教你写一手好字》(由任政题片名)时,眼里顿时闪现了兴奋的神采,嘴唇微动,发出了极低的声音:“好极了。”想不到,这一面竟成了我们三十年师生交往的永诀。
       任政祖籍浙江黄岩。18岁那年,由于邻家先后三次失火“殃及池鱼”,任政的家产几乎被烧尽,生活日趋贫困,他开始自谋生路。由于自幼攻读些诗文,并得到晚清举人老叔祖任心严指点,打下了书法的楷书根基。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只身来到上海,经长兄介绍到隆章染织厂当练习生,当时他二十一岁。他起早摸黑学习英文,研读各科,次年终于考入上海邮政,从事宣传工作。数十年来,他一直用自己生动细腻、雍容端穆的书体,为上海邮政宣传抹上了亮丽的色彩。
       工余之暇,任政根据前人“一专、二博、三创造”的学习经验,如饥似渴搜寻购置历代名家法帖。有时,几天就将工资花完,常常被妻子埋怨,而任政却为览到一本好帖而窃喜不已。在这期间,任政认识了碑帖收藏家唐希陶。在他那里,任政翻读了几千本帖,并作了大量临摹。半个多世纪的挥毫,黄浦江畔“一支笔”闻名遐迩,随之,任政的名字也家喻户晓。他的书法作品逐渐成了上海公众场合出现得最多,也是普通老百姓收藏得最多的。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上海字模一厂要铸一套七千简化汉字模,用于全国报刊、杂志文章的标题,要求书体赏心悦目,雅俗共赏。并能把单个字体任意组合成横向或竖向排列后,如同当场挥写书就,均能呈现出富有韵味的整体美感。四十多位书坛名家进行了一番“竞书”,作品隐去书者姓名,被拍成16开大照片分到许多基层单位,请大众鉴赏、评比投票,结果任政行书“一举中的”。之后,七千字模的书写,成了八十年代初任政书法生涯的重要一页。当时,书写每个字模的润笔费仅一毛钱,年逾花甲的任政却为此日夜拼搏了两年半!如今,他的“任体”不但在全国各大报刊频频亮相,而且被输入电脑深入千家万户。
       九十年代初,任政从威海路乔迁新居瑞福大楼,他特地在旧居门口贴上了告示,写明迁居新址。家人考虑他年迈不能太劳累,便撕去了告示,他执意重新贴上。他说,别人老远特地来找我,怎么好叫别人白跑一次?有些老朋友见他整日伏案,便好心劝他少写,该“惜墨如金”收收了;也有人讲,为普通人写一百张,不如为大人物写一、二张,言下之意是要他写字看看对象。对此,他常常付之一笑。
       我从任师母处得知,即使在他重病缠身之时,凡有来信求书的,他都一一记住,待精神稍好时,会抖抖颤颤铺纸书写,有时实在是力不从心了,他才搁笔。即便如此,他还辗转难眠,心中牵挂着,似有托付的任务没有完成那样不安。
       1999年9月12日下午,为任政送行的追悼会上,乔木、黄若舟、施南池、厉国香等十位老书画家满怀深情撰写长联,真切地道出了上海人民对一代名家任政的由衷敬意:
       工人书家形神俱备古今第一人
       书坛宗师桃李天下任派风范传
       欣逢《任政书法作品集》即将面世,缅怀往事以感念恩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7-14 13:01 | 显示全部楼层

任政先生二三事

陈贤德
      前一时期,曾与任政先生的大公子舜华和小女舜英通电话,得知《任政书法作品集》已经编就,即将付梓。近日,又读到上海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戴小京为作品集所撰写的序言。先生谢世近6年了,明年又是先生诞辰90周年,作为弟子,蒙师恩近20年,得知此事怀念之情油然而生,不能自已。
       先生的书法秀雅洒脱,润泽流畅,有二王神,备初唐法,具宋书趣,懂书法的人喜欢,不懂书法的人也喜欢。先生成大名后,从不恃才而傲,是个有求必应的“好好先生”。他为国家领导人、国际友人挥毫作书,也为素不相识的普通老百姓提笔挥洒。他应邀为《淮海战役纪念碑》《宝钢引水工程纪念碑》书写碑文,也为单位退休工人
       写退休证,为小青年写新婚祝辞,为老华侨写寿联。就在他逝世前两天,还以80多岁的高龄为邻友写下了“四世同堂”的贺匾。
       上世纪60年代初,先生就是上海书法篆刻研究会(上海书法家协会前身)创办的青年宫书法班的教师。30多年来,在工人文化宫、青年宫、文化馆、机关、学校、军营……到处都留下了他传播书学、课授书法的身影。先生讲课深入浅出,幽然
        风趣,多少青少年就是在他的引导下步入书法艺术的神圣殿堂,成为当今上海书坛的中坚。戴先生的序言中说:“如果我们结合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社会背景和改革开放后的书法界是在怎样一种状态下走出低谷的情况看,先生之筚路蓝缕开启书学之功应当在当代书法史上大书而特书上一笔。”
        1979年,上海字模厂为了填补报刊、杂志活字排版缺少汉字行书体的空白,曾邀请多名书法家试笔。由于行书书写时是一气呵成的,上下连贯流畅,而活字排版只能一个字一个字分开排,要做到任意排列也能左顾右盼,上下贯气,难度是很高的。经过多次遴选,最终还是邀请先生书写。近7000个汉字(先写简体,后来因海外版需要,又补写了繁体),每个字寸把大小,先生是每天晚上送走求书者后,夜深人静秉烛而书。这套字模可谓笔笔精到,字字清丽,开创了汉字行书体活字排版的先河,一问世即大受欢迎,被广泛采用。这套字体,早已被输入电脑中文字库,作为优秀的中华文化资源为全世界所共享。现在人们每天都可以从电视、报刊、店招、广告上见到任政先生飘逸灵秀的书法。一个书法家的字迹能这样在全球广为流传,古今中外鲜有其右。
       1995年,先生以其79岁的高龄,接受了上海市文联授予他“德艺双馨”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7-16 09:21 | 显示全部楼层

《任政书法集》序

戴小京
      任政先生是对当代海上书坛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老一辈书法家。他潜心书艺、伴食笔墨的一生,以其坚韧执着的治艺精神、雍容端穆的华美书风、推己及人的教育方式以及平实亲和的人格魅力赢得了书法界同仁的一致敬重和海内外广大书法爱好者的交口赞誉,成为二十世纪中后期最受人民群众喜爱的艺术家。
       任政先生是一部厚重的大书,这部书里忠实地记录着他书学生涯中的痛苦和欢乐。
       这位祖籍浙江黄岩的书人,从七岁起,他的岁月便是与砚池的墨水一起淌过的。在这盛产蜜桔的古镇,人们用金色的丰收汇报季节的时候,任政收获着在黑白世界耕耘的喜悦。而当他加冠之年后负笈离乡只身进入上海时对自己精通楷则兼及诸体的旧日书风进行了一次彻底清理。在遍访名流的投师请益和大肆收讨历代名碑法帖的过程中,日益强烈的自觉意识促使他做出了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抉择。从此,他带着永无止境的今是昨非感并以一种走向地狱之门的决绝勇气踏上了漫漫无崖的书法苦旅。
       先生一生临贴无数、字课万千,并世书人功力无出其右者。其早年曾朝夕浸淫《玄秘塔》、《元次山碑》、《集王圣教序》、《史晨碑》等;到上海后开始涉猎初唐诸家,对《九成宫》、《夫子庙堂碑》、《伊阙佛龛碑》、《孟法师碑》、《房梁公碑》、《雁塔圣教序》做过长期研习;为探索楷书起源,他曾深究汉隶向楷书的过渡,含咀《礼器》、《乙瑛》、《张迁》及《石门颂》;又上窥殷周、陶铸先秦,从《毛公鼎》、《散氏盘》、《秦公敦》、《石鼓文》、泰山石刻、权量诏版寻觅消息;而后滋漫为行草,法乳“二王”父子,旁参唐太宗、李北海,踯躅晋唐各大家之间。此尚是其茕茕大者,其他各种散贴复本,不可计数。
       先生之书雅健雄深,秀润空灵,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沉淀着优秀遗产精华。其书道以学思相辅,重在领悟。他临习古人,一笔不苟,然于采择之间却又自据慧根。他每观历代名迹,与其变化之机、自然之妙最为会心。他以为书之妙道固然以神采为上,但在营构安排上,点、线、面三者的对立统一关系,关乎生死。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入精微无从论气象,惟能小中见大,大不遗小,方臻妙境。
       先生的书法始终抓住了笔法这个艺术的最根本要素。碑学运动洗礼过后,中国书法酝酿着新的发展。以沈尹默为代表的书人在正视馆阁弊端的前提下,清理碑学的偏颇,重溯贴学优秀传统。在沈尹默擎起的大旗之下,聚集着一大批志深笔长之士,有白蕉、潘伯鹰、马公愚、谢稚柳,也有年轻的任政。在这个阵营中较为客观的看法是,馆阁乃后世末流书家作茧自缚所至,非帖学之弊,所谓学书在法而其妙在人。先生自壮年起开始深入晋唐腹地,对沈老的倡导扬其波而助其澜。沈老也对这位勤奋的书人十分赏识,目为振兴帖学之健将,每每将自己的研究心得传递他,而任政又将自己探讨和实践的体会以独特之方式汇报给沈老。如果不是“文革”的原因,可以预计,沈先生在任政等一批志同道合者的辅佐下还将有更多更深刻的书学总结流传后世。
       先生之学虽精深宏大,但从不自秘,而是公诸社会,传之青衿。以其著述而论,个人字帖除外,有《怎样写楷书》、《少年书法》、《祖国的书法艺术》、《书法教学》、《隶书写法指南》、《谈王羲之书法》、《楷书结构》等十余种,都是基础理论方面的书籍。这些文字鞭辟入里,如春蚕抽丝,倾注着先生一生的心血。如果我们结合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社会背景和改革开放后的书法界是在怎样一种状态下走出低谷的情况看,先生之筚路蓝缕开启书学之功应当在当代书法史上大书而特书上一笔。
       先生的书风曾影响了一个时代,衣被了一代人。特别是沈尹默罹难浩劫之后,先生接过了沈老的薪火,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传播书学,使在“文革”风暴洗劫过的书法园林中桃李不绝,有几许青年学子正是借助先生的舟楫,上窥大匠之门,驶入书法艺术殿堂的。
       先生生性敦厚平实、风趣随和,是一位极具人文关怀意识的长者。在先生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品质:不趋炎附势,不随波逐流,对权威话语保持着自己清醒的独立思考;不拿腔作势,不居高临下,对弱势群体充满着同情与关怀。他自言起身艰辛,历经坎坷,时时以次自勉自警,成大名后一直以本色自持,从未一日自奉自异于工农以作骄人之色。凡有相求,特别是普通百姓,一概开门相纳,以至户限为穿。躬行艺事,折齿孺子,是先生的写照,也是他终身奉行的圭臬。
       感念前贤,意怀风骨。笔者在青少年时代即获识先生,过从之间,时聆教诲,其情其景,宛如昨日。值此先生书法集出版之际,寄诸笔纸,成此短文,隔院桃李,庶几或可一窥夫子之门墙,藉以弘扬先生艺事人品之万一,并伸区区怀念之情。
   
      原文2005年1月发表于上海书画出版社《任政书法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7-16 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紧追不舍三十年

钱沛云
     上世纪70年代初,我供职于宝山偏远一中学,每逢周末,兴奋地骑车直奔四川路“兰斋”,那是上海邮电局业务宣传科任政老师的工作室,一个翰墨飘香的地方。
     与任老师“相识”是60年代末的一个冬夜,那时我正在江苏泰州部队农场“接受再教育”。在如豆的油灯下摊开《解放日报》,一行秀润挺劲的行书题签拉住了我的视线,长久凝视,心灵感受着一种美的召唤。一位同窗学友认定这是任老师的手迹,并告知60年代初,任政在上海市青年宫书法班和沈尹默、胡问遂同任导师。寄出一封表达我倾慕之情长信后的第5天,我惊喜地收到了任老师墨宝,是毛泽东诗词《菩萨蛮·大柏地》。
       回到上海后,我拜任老为师,结成了“忘年交”。从此,一座书法宫殿之门为我开启。我逐渐明白,笔毫触纸,提按顿挫,瞬间的感觉要熟练体察和驾驭,容不得半点心浮气躁,点画运行唯有经上万次反复方可逐步把握。老师指点方向,坎坷之路要自己去跋涉。70年代啊!艰难岁月,庆幸能脚踏实地步步稳扎,墨池落染怡然自乐。
      跟随任老师,深感他像一头勤耕不辍的老黄牛,以其坚韧的精神,铸就了雍容端穆的华美之风,而这成了我日夜追求的“恋人”。我最爱他写的寸头行书,清丽可人,妩媚多姿,如同蒙蒙雨帘中的江南秀景;我也喜欢慢慢咀嚼他的正楷,那真是称得上“丰腴端庄、大家闺秀”。任老师又是一位浇灌不息的育苗人,我曾翻阅过他应邀讲课的登记册,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上千次的辅导。为普及书法基础知识,他常年活跃在社会基层。听过任老师讲座的,都会被他深入浅出、幽默风趣的话语所感染,和他的书法作品一样,给人以美的享受。电脑在我国兴起后,1982年任老师的行楷毛笔字模以“专利”的身价作为软件被输入电脑,深受人们喜爱,造福于我们的子子孙孙。任老既是传统的又是时尚的,将为之永存人间。作为他的弟子,我感到无比骄傲!
      上世纪80年代末,我踏上了为师范生传授板书的讲坛。为了让这些未来的老师能写出一手好字,我竭力开垦起这块板书领域的“处女地”。我把任老师传授的毛笔书写中的“手腕变化”“和谐组合”应用到粉笔书写之中,在著名教育家于漪老师的激励下,总结出了能大面积提高学生书写能力的“四步练习法”,并于1995年把它编成电视教学片《教你写一手好字》(30集),搬上上海教育电视台荧屏。当时,刚刚接受上海文联“德艺双馨”荣誉称号、时年79岁的任老师欣然为电视教学片题写了片名。此年秋,我被上海市府命名为书法特级教师,任政、于漪老师到场祝贺,我向两位恩师深深鞠躬……
      今年“六一”在即,上海收藏协会年龄最小的会员,年仅10岁的陈伊夏小朋友,在父亲的支持下,挑选出近百幅任老师的书法作品在“三山会馆”展出,以纪念这位书坛先辈诞辰90周年。笔墨薪火相传,由衷希望“紧追不舍”这一棒能交到一代小朋友手上。
   
      原文2006年5月27日发表于《新民晚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