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41807|回复: 106

[直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8-1 13: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2007年7月28日上午,“70年代书家提名展”在山东枣庄市博物馆隆重举行。这是“70年代书家提名展”的第九次展出,也是首次在齐鲁大地展出。参展的24位书法家拿出最新力作72件,王镛教授题签的《七十年代书家墨迹册》收录了全部展览作品。枣庄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孙景瑞、枣庄市政协副主席李华中、枣庄军分区副政委李福桂、中共枣庄市市中区委书记杜永光等领导到会祝贺。中共枣庄市市中区委常委、宣传部长高志勇主持开幕式。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于明诠,作者代表、湖南省书协创作委员会主任胡紫桂在开幕式上讲话。张恒奎、林再成、朱勇方、鲁大东等15位70年代书家代表到枣庄参加活动。






 楼主| 发表于 2007-8-1 13:37 | 显示全部楼层
试想,一代书法人的精英从
20多岁起就共同参加一个展览,形成一个群体,笑傲江湖数十年,岂不是书法史上的奇迹吗!

70年代书家:群体的价值

顾工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观察书法史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书法史的内容也是无限丰富的。对书法群体的研究是书法社会研究的重要内容,它往往能揭示对书法家个案研究所不能揭示的更具广泛意义的问题。通常认为,艺术群体应当具有相近的地域、时代、师承、风格、身份、审美趣味等要素中的一项或几项。它可以是艺术家自发结成的圈子,也可以是后人给予归类的。这个概念比艺术流派更大,包容性更强。


我在2001年提出“70年代书家概念时,有朋友说,应该叫“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书家才意思完整,不致让人理解为活跃于70年代的书家。我认为不必。扬州八怪没有让人理解为八个怪物野兽派也不见得就是野兽。名字不是定义,它只能包含最有特征性的字词,使人头脑中产生由AB的映射关系就够了,否则既不便记,也不便叫。


以作家生存的时代来命名某个群体的例子很多,如书法史上宋四家、画史上明四家、学术史上乾嘉学派等。这些群体的时间跨度都是几十年,其代表人物分属两三代人;而像“70年代书家这样,把艺术家按某个具体出生年代(十年)来作细分,从真正意义上的同龄人中选取代表人物向社会推介和研究,是史无前例的工作。“70年代书家这个概念具有明确的指向性,没有其他任何概念会与之混淆。唯一困难的,是必须指出“70年代书家的特殊意义是什么——假如说明四家代表了明代绘画的成就和特征,它可以和元代、清代绘画作类比,那么,“70年代书家代表了1970-1979年间出生书家的成就,它也应当可以细化到与五六十年代以及1980年代以后出生的书家作比较。


“70
年代书家提名展2002年至2007年的五年中,先后在苏州、连云港、大连、天津、衡阳、长汀、苏州、漳州、枣庄举办9次展览,全国书法界对其十分关注。首次展览成员18人,经过3次调整,增补成员8人,退出2人,目前成员共24人,分布于江苏、浙江、湖南、福建、广东、山东、北京等许多省市。在整个策展过程中,最为外界关注的是展览成员如何进出的机制问题。


在首次展览筹备阶段的2001年,我作为主要策划人,设计了展览的进入程序。首先,通过各省书协和各省青年书法名家,在全国范围内对70年代出生、具备中国书协会员资格的青年书家进行摸底,编制了一份100多人的通讯录,然后综合创作水平和知名度两项指标,选出其中约40人作为候选作者。第二步是对候选作者进行投票。投票人分为三类:一类是全国各地60年代出生的代表性书家约20人,他们对70年代书家的接触和了解应当远远超过四五十年代出生的书家;一类是各大书法报刊编辑、书法评论人约20人,他们因为工作关系对全国的70年代书家有较多了解;还有一类是被提名的70年代出生书法作者,他们对同龄人的书法状况最为熟悉。第三步,统计回收的选票,其中票数较高的18人当选,他们成为首届“70年代书家提名展的参加者,每人提供4件作品参展。


由于这个展览在人员选择上的成功,它迅速成为“70年代书家成就的标杆。在首次展览的研讨会上时,华人德先生就提出你们还可以像滚雪球一样,把一些好的作者不断地加进来,让这个展览在社会上起到好的带头作用的建议。在随后的几年中,不断有一些在全国大展获奖的70年代出生书法作者希望参加进来。经过商议,我们确定了新的进入机制,即由已有的参展作者组成“70年代书家艺术委员会,新的参加者须经艺委会成员提名,然后以集体投票方式审核,反对票不得超过1/3。虽然没有设定投票的标准,但几年下来,可以看出艺委会成员对“70年代书家代表人物选择标准的相对一致性。获得通过的70年代书家通常具备以下条件:


对书法篆刻有深入理解,艺术观念趋于成熟,创作水平和文化素质特别突出;


其在同龄人中的代表性,在全国或本省书法界得到认可;


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参加群体活动。


说到这里,我想借用斯坦利·费什解释团体的概念,来说明为什么要由“70年代书家提名展全体作者构成的艺委会来决定谁是下一个参加者。


艺术品的价值是由谁决定的?很多人认为,当然是艺术家,因为他决定了作品的生产。也有人说,是艺术品,因为即便出自同一作者的笔下,这一件的意义高于其他,就决定了这一件的价值更高。两种看法都有道理,但都不够全面。为什么面对同一件作品,有人大加赞赏,有人认为一钱不值?又如,对于俄国画家列宾的作品,中国读者最为推崇的是《伏尔加河纤夫》,西方读者却未必。这表明对作品价值的解释,有待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接受者的介入,其结果也是有差异的。如果按照斯坦利·费什的看法,文本的意义,是由拥有共同的社会背景和审美习惯的解释团体所创造的。艺术家在创作中,不能不考虑如何使自己的作品被认同的问题。那么,哪些解释团体的看法更为重要呢?通常而言,最能决定艺术家地位的是艺术界、评论界重要人物的看法。


人们在对艺术作品解释的时候,是依照某种经验作出的。这种经验,来自于他对该艺术体系的认知。作为书法作者,要研究历代书法传世与否与价值判断的规律,合乎这个规律,你的作品就能在这个体系中得到认可;否则,你自己再得意,别人再恭维,其意义都是不真实的。

还要指出,艺术家的地位不完全取决于他的艺术水准,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社会对其艺术的信仰。艺术家在社会取得地位,在艺术界内部取得地位,就是这种信仰的生产过程。这颇类于常说的书以人贵。例如,对赵孟頫的书法,不同时代不同背景的人们有着不同的评价。但无论如何评论其书法或人格,都绕不过一个事实基础,即赵是他同时代书画界的核心人物,其历史影响是巨大的。尽管今天有专家惊叹元人李倜的书法,认为水准不在赵之下,可是以李倜的影响力,其书法是决无可能与赵孟頫争辉的。

赵孟頫事例给予我们重要的启示:艺术家的作品尽管在当时或后来可能被许多人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但影响它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该艺术家是否能够进入同时代艺术家的核心,或是某个艺术流派的核心。这些艺术家的共同体或者说圈子,就是解释团体。如果是一流的天才的艺术家,其光芒很难被掩盖,但对于二流艺术家来说,某个圈子或解释团体的意见就极为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如画史上邹方鲁、顾鹤庆等,假使他们不是曾经作为金陵画派、京江画派的核心人物存在,他们就会湮没在一大批相近水平的画家当中,其作品也很难保存到今天。所以,能够进入艺术界较为核心的圈子,或者被核心人物认可,是社会对该艺术家建立信仰的重要条件。

我们把“70年代书家艺委会作为解释团体,因为他们已经是经过仔细挑选的“70年代书家中的代表人物,具有相似的艺术背景和社会地位。虽然不能说所有优秀的“70年代书家都在这个艺委会之中,它所具有的代表性依然是无可怀疑的。如果将来人们提及“70年代书家,一定会首先想到这些艺委会成员。尽管他们还年轻,但毫无疑问,获得他们的接受,就等于取得了同龄书家中的核心地位。这既是一个书法家的圈子,又是一个接受者的圈子,其双重属性可能使这些艺委会成员的身份更加重要。

“70年代书家的特征是什么呢?我无法说得清楚,因为这些书家目前只有30多岁,他们未来会如何发展,还不好说。但以他们成长的经历来看,他们与更年长或更年轻的一代确实存在许多不同,这些不同又是与中国社会的变革紧密联系的。他们出生的20世纪70年代,是中国天翻地覆的******的后半段。到他们的入学年龄,学校正常教育已经恢复,他们顺利进入学校读书。70年代生人没有荒废童年和青春,这是他们比起五六十年代生人的幸运。他们中考入大学的幸运儿,又在1990年代中期完成了学业,没有像80年代生人经受大学扩招带来的生源和教学质量下降之弊。应该说,70年代生人享受了1980年代至1990年代初计划体制下的教育福利。

197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学习书法的经历,也是值得注意的。1980年代的中国几乎没有什么社会力量办学,学书法无门可入,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是由县、乡考入大学之后,才开始得到所在学校或所在城市名书家的指点,系统地学习书法。1990年代以后中国美院、中央美院、南京艺术学院等高校招收书法进修生、大专生、研究生课程班,大量的学生也是1970年代出生的书法爱好者。

书法高等教育在1990年代的迅速发展似乎是与70年代书家的成长同步的。1978年开始的书法研究生教育多年进展缓慢,其目的旨在为少数几所高校培养有限的书法师资。1999年大学扩招以后,这一情况大为改观,招收书法研究生的学校数量、教授数量和招生规模迅速增加,这为70年代书家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因为这时50年代生人年龄已大,60年代生人大多没有考研必须的学历条件,70年代生人正当其时,于是一部分人进入硕士、博士学习阶段。他们接受了正规的学术训练之后,许多人成为书法理论研究领域的重要新生力量。

坦率地讲,由于外语水平的限制,许多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优秀书法人才无法参加研究生考试的竞争,这是他们比起新中国第一代书法研究生王镛、黄惇、陈振濂、王冬龄等的不幸;但与1980年代出生的受到较好英文教育的一代相比,前者的专业能力远远胜出,他们一旦进入硕士、博士行列,在整体实力上显然更高一筹。

“70年代书家在书法学习方面的优势是明显的。由于受到较好的书法教育,他们对古代碑帖的熟悉程度和书写技巧,明显优于他们的师长辈在30多岁时达到的程度。他们的知识结构和研究能力,也优于师长辈当年。在这个基础上,通过自身的长期努力,他们应当有机会塑造中国书法新的辉煌。刘正成先生在为《70年代书家作品选集(二)》所作序言中说:

当代书法的整体能力与水准已超过南宋与明初,而接近晚明与北宋。其中的骨干力量,当然就包含这些超群出众的七十年代书家们。新中国已经五十余年了,到一百年的时候,中国书法的盛唐气象北宋风流必然来临。那个时候,谁是英雄,舍七十年代前后出生的书家而其谁!

然而,“70年代书家面临的困难也很多。朱天曙博士在一篇文章中指出,“70年代书家需要思考如何突破前人、突破自我,如何应对书法职业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他们生活在当代中国社会由乱到治的转型时期,相对于他们的长辈和晚辈,时代给了他们一定的优势。能否利用这些优势,克服社会转型期的躁动、盲目、无序和虚荣,是这一代书法人必须面对的问题。“70年代书家随着时间的推移,创作水准必然产生分化,有些人越写越好,而另一些人却不免落后。书家的代表性如何判定?书风与时代如何结合?我们这个时代的书法审美标准是什么?如何保证自己的创作不断前进?这些追问对于“70年代书家意义重大。

艺术需要思想,更需要信念。在喧闹的现代社会,当阅读成为笑谈、当宁静变得稀有之时,我们如果适当的从电视中和应酬中抽身而出,转向阅读和宁静,就能享受更加奢侈的人生。我想,不论我们的艺术道路如何不同,回到读书,回到书写,回到思考,以虔诚的态度对待传统的书法艺术,我们将会各自寻觅到前行的动力。

倘若再过二十年,“70年代书家提名展现有的24位作者中,仍能有十位左右屹立于同龄人的前列,成为那时书坛的代表人物,那就是我们所期望的展览最终的成功。试想,一代书法人的精英从20多岁起就共同参加一个展览,形成一个群体,笑傲江湖数十年,岂不是书法史上的奇迹吗!

只要我们努力,信念和理想可以跨越重重门坎,“70年代书家一定能在中国文化的精神中得到涵养,一定能在笔墨技巧的运用上通其奥妙,一定能在书法的意韵中窥其真诠,创造出无愧于这个时代的群体风流!



20076月底草就于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8-1 13:38 | 显示全部楼层
开幕式前和顾工兄、柏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8-1 13:38 | 显示全部楼层
开幕式现场


湖南省美术出版社编辑、湖南省书法家协会创作委员会主任

胡紫桂先生代表七十年代书家讲话。

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于明泉先生讲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8-1 13:39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8-1 13:40 | 显示全部楼层
七十年代书家提名展
展厅作品选粹———陈胜凯

刚考上王冬龄老师的书法博士生
书写感觉特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8-1 13:40 | 显示全部楼层
七十年代书家提名展
展厅作品选粹———顾工
顾兄的小手札写得非常精彩

书法确实是靠“养”出来的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
顾工兄治学从艺的深度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8-1 13: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七十年代书家提名展
展厅作品选粹———顾工
顾兄的小手札写得非常精彩

书法确实是靠“养”出来的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
顾工兄治学从艺的深度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8-1 13: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朱勇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8-1 13:42 | 显示全部楼层
到会的15位作者与于明诠先生合影

后排左起:胡紫桂、朱天曙、马德田、张俊东、于明诠、林再成、张东明、何连海、李渊涛

前排左起:朱勇方、顾工、冷柏青、张恒奎、徐俊峰、黄国光、鲁大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