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20300|回复: 7

曹宝麟网上论书帖集锦(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8-17 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一、(2004.4.30评朱勇方书.《中国书法论坛》)勇方的书法我觉得还是小楷最佳,以钟为基,笔短意长,复参北魏之趣,十分生动活泼,充分体现了绍兴人的聪明.正值盛年,前途无量.行书颇涉流行,未为高格.剥一句古书论,叫小字愈小愈妙而大字甚病.不知以为然否?
, N! N' ~- L+ ?$ v2 n二、(2004.5.22评王宠印.《中国书法网.深南道》)尊作我很喜欢.朱文路数,大都难脱皖派之婀娜,浙派之强直,黟派之清刚等等.你有些自己的风格,所以可贵.你网名叫王宠,那么真是雅宜了.
/ p9 i8 C8 t7 l5 r: E1 r/ S三、(2003.8.2评武侯祠岳飞出师表答湖心谭月.《中国书法网.书法研究》)所谓《出师表》,不会早于明代。
  L. W" X4 q: v* z四、(2002.12.22自评答杨红业.《中国书法网》)红业君甚具眼,窃以为若非无源之水,还是清可见底的。我学米参以苏黄,苏在前,黄在后,所以大家皆觉伪迹,不足怪也。如此尝试还请方家教我。甚谢!9 w" M# n; F5 S& J8 a$ C, ?; q
五、(2004.5.24评一树临米《书法江湖》)粗看还行,但耐不得细看,那主要是精微处的出入.如注意笔势的应接和萦带,这点问题不难解决.
4 ^+ b+ ~4 i4 g" W6 q六、(2004.5.24评步雪堂堂主临蜀素《书法江湖》)临得相当不错.临摹的要求,如是对临,当然是临得越像越好.但事实上是做不到的.因工具等客观条件和每个人的手法等主观原因累加,总会造成若干偏差.你在力求准确上还是值得肯定的.; H8 q" [  A8 Z  c, t# u( H
七、(2004.5.24答郭华《书法江湖》)你或觉得进步不明显,这就需要自省.我看还是不够准确所致,因为每个字几乎都有一些出入.应主要是忽略笔势而导致的散.9 h3 ~% W6 d* h8 l
八、(2004.5.24关于临米不熟答无为轩主《书法江湖》)你的症结,不是熟不熟的问题,而是准不准的问题.如果因粗疏而临不准或根本不屑临准,那么再熟又何用?你似乎有些不求甚解,如繁体"郁"上半部绝不从像"樊"似的部首,另,后面"芾顿首"的草法也甚鲁莽.所以我劝你先了解我关于临习的论述再着手不迟。1 E& f9 S" T4 n7 L
九、(2004.5.25评步雪堂堂主临赵行书《书法江湖》)你学过圣教,笔下不觉会有流露.笔力弱,节奏平,是你必须用力克服的。: C9 ?: {0 Q8 o. Q8 B9 B
十、(2004.5.25答大江《书法江湖》)所谓习气,我看还不严重.因为你并非大肆张扬的一类,敛束已甚,一般不大会夸张或重复某些特征而形成习气.你的问题,愚以为在于临古不深以造成的没有来历.没有来历而自成一家,古来未之有也.我猜想你可能学过赵董一路.如曾学而未深,则不妨坚持.我觉你笔性与之相近。
' Y  V/ q/ {) t; x" F) \十一、(2004.5.25评第109条好汉楷书《书法江湖》)恕我直言,这件作品的最大问题就是格调的俗.其俗在骨,实已难医.至于既取简体而许多偏旁又一仍其繁这些枝节,已无关大局。( R; f, [  z1 `; w
十二、(2004.5.26答砚池点水《书法江湖》)两件以第一为较好,但章法问题是共有的.前者几排若算子而后者又字字顶接还是排若算子.故望加强读帖,仔细研究.4 y: J; q' s. u2 `) C
又:(5月28日)你现在当以临摹为主,创作只起检验作用。
6 k: x. y3 m2 A0 n! P7 R3 P十三、(2004.5.29答学习者《书法江湖》)望你再多临圣教,而且着眼于该帖的一些"奇字",分析它们的结构特征,悟出造险而能复归于正的奥秘.这是看了大作后提出的忠告.因为你的字一味平正,较少变态,因而缺乏灵动,上下字的萦带又不够自然。
/ x  \0 W+ F, D/ D9 D$ }/ Z十四、(2004.5.29答江湖一石《书法江湖》)是否临我的暂且不论,但准确与否却是我关心的.我觉得你只有五分像,那么还须在相似上下功夫。4 L- V) U7 t  i4 N9 r
十五、(2004.5.31答书隹《书法江湖》)每个人很难预计能否成功,但作出了努力总可得到问心无愧的安慰.你学得不够,所以更要加倍用功.提醒你一点,不要自我作古,如"最"这样写是没道理的。- b( {6 A8 ]$ F- e( k, g8 h4 T
十六、(2004.5.31自题书襄阳书简《中国书法论坛》)这些米帖仅存文字,见于岳珂<宝真斋法书赞>.最近经常喜欢抄录一些宋人的尺牍,并按抬头示敬的格式试图重现当时的情景.我觉得文字内容往往会有提示作用,尤其录米,不知不觉就固态复萌,不杂他体了.恐怕难免贻奴书之讥,但想以此作为标本来说明一些问题。
& @5 z9 j% W" `, Q, W" B5 h十七、(2004.6.1评自书吴川祠堂答步雪堂主《书法江湖》)好象是为广东吴川某祠堂所写,若是,那时间大概在1996年左右.% w0 |  p* c4 v3 J6 ^. o/ w  `
6月5日又:我其实并未到过吴川,只是途经.吴氏在广州搞工程,赚了大钱,便要修祠堂.这些字就是当时来校求写的.字当然不足观,因是实用字,难免如馆阁体了.十年之间,自觉尚有寸进,值得留存者也就数件而已.我伯父今年九十,大概三十年前刻过一方印,文字为"蓏迟阁",沪语谐音"螺蛳壳",一则自嘲居处逼仄,一则自谦大器晚成.我想,我们家族生命节律决定了一个晚字.所以我不急于求成.也算自知之明吧.但愿到晚年写出一些无愧于古人的作品
3 G5 d$ b# ]8 E- E* o# z十八(2004.6.2答桑弘农《书法江湖》)虽一看便知学柳,但徒存形骸,未得精神.学面目强烈者往往如此.当然不是阻止你学下去,而是要求学深学透,不要轻易放弃。- ^  M. O5 f+ b6 Q
十九、(2004.6.2答一树临蜀素帖《书法江湖》)字形基本准确,难能可贵.但仔细看尚觉沉着不足,故望笔笔送到。) Q2 A1 L% y' M4 W+ @, o2 Z* M9 x9 u
二十、(2004.6.3就临米蜀素帖答步雪堂堂主、kevintian、一树等《书法江湖》)不评二位优劣,说说共同的毛病,那就是笔法的简单化.老米笔法极其复杂,也可以说丰富,全在于笔尖细微的控制能力.要学到这绝技,没有数年寝馈于斯的专谨莫办.大家的路还很长,各自努力,切忌沾沾自喜。
: P% O( ~4 L/ S' j8 V4 u6 O粗看还行,但耐不得细看,那主要是精微处的出入.如注意笔势的应接和萦带,这点问题不难解决.
 楼主| 发表于 2007-8-17 09:45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一、(2004.6.3答小李《书法江湖》)' t6 v4 P3 \3 {6 B* K
小李问:我是一个书法爱好者,过去练习书法有一段时间了,也小有成绩,但总不尽如意,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肯请指教:一是我是在旧报纸上练习书法写得比较顺手但要是创作作品时写得就有些拘谨了;二是书法章法处理得不在好,不知怎样布置才能得到完美结合;三是眼比手高平时临帖时的字写得差不多但创作出来的字就不够理想,也比较的呆板。1 s+ j% P4 P6 V+ B/ q$ L+ m
    曹先生答:后面两个问题不说也罢,因是每个人在初学阶段必然遇到的.第一个问题,用古语比况,就是"瓦注贤于黄金".翻译成白话是,赌博下注时,瓦片要好于黄金.因为瓦片反正不值钱,下多少都无所谓,心态放松那也赌得顺手反而能赢。( F, G4 ]1 {) k5 B% N' x
二十二、(2004.6.6就临米答qq-ll-ql《书法江湖》)怎样临摹,我已说得够多.如你照此办理,又何至于加入不少无谓的动作?你必须认真仔细,笔法学不到,那一切皆无从谈起。8 ?5 q) i' n' g( }; D! }7 V. M7 c
6.7日qq-ll-ql:谢谢曹老师指教。学生感觉米字发笔多褚法且提按特多,所以一直在学褚圣教,是否应改学颜字以克服这些无谓的动作,但又觉得颜字重铺毫少提按,似乎对学米帮助不大,请曹老师指点。
, Q( u# S6 i5 C8 M曹:颜褚俱为米的源头,但他学褚最久,所得也最多.你的问题不在于学谁,而在于未忠于原貌,自作主张.4 m! _& i: N& F
二十三、(2004.6.7答郭子《书法江湖》)未作庄语而辄放言,是为无道.东坡此论不可不引以为戒.我觉你故作荒率,并无耐人咀嚼的内涵,主要问题在于未经精到或未尽精到这一关.还望自省.8 d+ f% d0 N7 X
二十四、(2004.6.17答一树《书法江湖》)粗看还行,但耐不得细看,那主要是精微处的出入.如注意笔势的应接和萦带,这点问题不难解决., Z/ [1 v4 H5 l# |! O: e- u3 {
二十五、(2004.6.17答无为轩主《书法江湖》)你大概学过东坡<<洞庭春色>>二赋,而此我觉并非精品.他见讥为墨猪,正以此类作品为代表.学苏者大都学到他的毛病.其实他还是有非常清劲的东西,如黄州时期的一些手札.
& Q+ m# j7 q+ |+ h  P     6.22评祭黄几道文:这件确为精品,气息极好.因誊录祭文,存居敬之心,故稍嫌拘谨.但元祐间正是他青云直上的时期,比赤壁赋的蹇涩似要轻松一些.
9 @, `2 ]3 b4 f" j6 ~, z1 C     又:想君必为寒士,用此劣纸书写.这种经历我都有过,回忆三四十年前,练字是用油印新闻纸的反面书写,因吸水,有点象宣纸的味道.文革中货源绝对充足.后来请学生搬家,被一抢而空.你的字可在苏体上再深入,应能写好的.
2 z7 {  |& S: C) y7 M  二十六、(2004.7.7答尹河杂草《书法江湖》)继续下去,勿轻易去之.君笔性不错,学久必有所成.联中"倾"当作"顷",另"鬟"中亦少一曲.6 q* u8 V% m' d
又7月1日答南陈《书法江湖》)颜字的意思已有,结构似嫌不够宽博.1 T& r0 V; B4 ?4 i1 L
7月7日答妄之堂主《书法江湖》)意在襄阳孟津之间,亦属不易.下片章法较好,首行过挤.6 p" ^1 f' q1 u. q: O5 n/ E
   二十七、(2004.7.8答ok199平米芾《离骚经》《书法江湖》)这是伪帖,不能看,更不用说学了.<<学书帖>>为小草,中锋确实比较多.
! @" v% X! ?3 A# [6 T二十八、(2004.7.12答刘波《书法江湖》)尚趣,还有些意思.但这样的写法太流行了.
+ i: z0 X& g/ G+ O1 b5 C5 z二十九、(2004.7.25答听泉轩主《书法江湖》)小字易精,大字当如小字,亦即如其精到则较难.这已可代表我的观感.望努力.
) j5 L. X( |+ P% J三十、(2004.7.26评米书《研山铭》答野马尘埃《书法江湖》)我不大会附和别人,与徐老的数次笔讼概可见之.君只须翻阅<<中国书法>>去年某期拙文<<米芾<研山铭>研究>>,便可知鄙人不是信口开河之辈也.
+ l! \  ~- G, `% j, I' s. Y三十一、(2004.7.30关于用笔答风一样的《书法江湖》)我一般是小字用硬毫大字用柔毫.因小而求精,非狼莫办,而大字则以气势为主,稍加健的中长锋羊毫我觉较合适于自己,这应与我运笔速度较慢有关,慢而涩恰是与老米的疾利在工具上的天然分野.我追求的正是这个不同.二十年前我也曾以硬毫作大字,后因线条不蕴藉而改弦更张.狼毫无不短锋,虽劲但今再用则感觉如刷子,已不会用了.古人通常不用羊毫,不知是古代笔做得精呢抑或今日黄鼠狼退化了呢,总之用狼毫已很难写出古人的味道.但我对所用羊毫的要求是很高的.5 t& h* X# U; o  R: {/ Y
7月31日又:苏州三阳笔庄,宣州张苏笔庄,杭州汉笔坊.这三家笔甚获吾心.
( T1 q, l- W, Y  |三十二、(2004.7.30答夏南宫《书法江湖》)三件之间第三最佳第一最嫩.从大效果看,结字多有毛病.要明白,结字的跌宕开阖是造险而自救复归于妥贴的一个手段,而不是宣泄却无所归的诉求.你还当在临摹上下细致的功夫,不要漫不经心,而是认真琢磨,求古人之心,析八法之奥.
. e, H, {& F! f6 @: k三十三、(2004.7.31答zshxlx《书法江湖》)诗韵虽用得宽了一点,但意境不错,格律也合.这点修养学书者应该具备.字效王铎,尚不甚熟练,结字多有失势./ r3 B0 t& ]: A' o  v
又:其实还是个临摹得仔不仔细的问题.如仔细了,那么笔法字法章法都不出观照的范围
8 [) Q- {- e  J9 X- ^5 U: s三十四、(2004.8.2自评书手卷《书法江湖》)我这是写在半生半熟的纸上的。所谓发毛就是有些苍茫感吧。十、(2004.8.4答无尘道人《书法江湖》)以前我也曾学过文,后觉无难度而放弃.你临得不错,形神兼备,我对文的看法仅供参考.* _! I  B# G2 k: K
三十五、(2004.8.4答可嘉《书法江湖》)你是南京的吗?有些金陵书风.望学古人为上.0 I6 X' `6 B! E
三十六、(2004.8.7答听泉轩主《书法江湖》)除做"靶子"的学生临作外,其他文字包括后面的临帖都出于我手.但临帖被外行的编辑用电脑压扁以致大大失真了,他似乎并未考虑到会造成所谓"名家"自己也临不准还在那里指手划脚的坏影响.这件事正愁欲告无门,今可假此湔洗.
1 g) _6 `0 A6 z2 r3 o) t附听泉轩主问题:我买的湖北美术出版社的《名家正腕》之苕溪贴是您编注的,但自42页后的临作赏析是您写的吗?我在庞国钟老师家看过你的小字,非常精到的呀。
& P: {  j( [2 y0 v, l; E. V$ n三十七、(2004.8.7答黄巍辉临争座帖《书法江湖》)学习未久,尚应继续深入.建议改用较粗糙一些的纸,锋较短的笔.
  f" ~3 |4 t5 p又7月30日答黄:临摹和创作存在较大差距.望掌握临创的比例,循序渐进.君所临还较忠于原帖,基本准确.李贺诗中"泂"字应是"洞"之误,或是你认为米帖有此字,但这个读jiong音的字是地名专用.另外,"湿"多一"页",说明你对用字是较马虎的.+ U6 E, j; T$ E* l+ E
7月31日答黄:我也是自学.自学没什么可怕.实质问题是在于善学.
5 O# d' J" l- q. [" r三十八、(2004.8.11答萧晓《书法江湖》)笔性可嘉.但须注意细节,主要是结构.
/ ^6 }% I* f4 G3 _9 d1 a" o三十九、(2004.8.17关于评选“千年十大书家”答徐飞《书法江湖》)具体已很难说全,但公认的大家都已在内.苏黄未得全票,这毫不足怪,见仁见智嘛.记得明代我提了王宠,而黄惇就提文徵明,并认为文比王好.这就是观点的分歧所在了.
2 Z" H$ k3 j& a/ [  F/ P2 z四十、(2004.9.5答雄视千古《书法江湖》)你临得太大,放弃了很多精微的细节,因此显得简单化了# @) x% ]1 L% O# r
四十一、(2004.9.5答闻正则喜《书法江湖》)有王铎遗意.王氏比米更狂放驰骤,一往无前,因而亦更符合现代人重宣泄好张扬的胃口.王铎固为大家,但学他的人则大都夸张过头,以致张牙舞爪,面目狰狞.希望你警惕我的提示.# S( `$ l' P' m) _7 N$ d' X9 A% r) Y
    四十二、(2004.9.7答庸雅斋《书法江湖》)你的笔性很好,这是我一直赞许的.临得老实,不妄下一笔,颇得余之真传.你想上溯,当然应该,但相比颜似更应学,因为或可匡救你的柔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8-17 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十三、(2004.9.8答书剑生《书法江湖》)行比楷临得好些.赵字在大家中还是比较容易上手的,因为略显平易近人.但就是这种平易往往会使人堕入平庸,这是一个陷阱,希望你警惕.
$ B: C3 G9 e4 W, J四十四、(2004.9.11评郭亚明书答雷雨田《书法江湖》)曾到南海,憾未一晤.看了大作,觉得还当努力进取.君尚年轻,以后的路很长.望多临摹,甚至目前要以临摹为主,力图改变结构不佳或者说比较幼稚的现状.4 c" A3 w2 k8 u: P9 X0 y
    9月5日评林散之:尽管我认为林散之可谓解放以来首屈一指的书法家,但其成就和影响力毕竟难以与苏董相比肩.也许这是综合实力的差距所致.
; ?2 H$ p" F( e+ |0 y% |/ b7 D9月8日答徐飞:这是因为林老喜用淡墨的缘故.再好的印刷品,总使它有较多的消解.所以单凭印刷品来赏析林书,并非实事求是.如有机会到马鞍山江上草堂或江宁求雨山林氏纪念馆去看看,相信一定会惊叹不置的.
5 i& a' P, o1 T' f: _* u+ n- d5 U. N1 g附徐飞问:曹先生,您好象说过林散之的字必须看原作,彩色印刷品也不行。您能不能具体说说原因呢?谢谢!!!; l! \. l+ {: i' M/ e& A
9月11日再答:不过今年再到江上草堂,大多展品已换了临作,真是大杀风景.原先塑像背后的一张杜荀鹤诗(君到姑苏见),初次一见,震撼人心,至今犹在梦寐.但这次看到的临本,相差直不能以道里计.近年林作行情看涨,为防宵小之徒觊觎,不得已出此下策.最糟糕的是并不在标签上注明,只是工作人员见生怀疑才予首肯.那么这等于嫁祸于人了!2 X& h) [, z9 A) g+ J
四十五、(2004.9.15评林召棠书答步雪堂主人《书法江湖》)正书为不太纯正的柳体,点画精到,这是士子干禄的童子功.入仕后便壮大了馆阁体的队伍.其结构之四平八稳,虽不标榜黄金分割率,但绝对比启功准确得多.行书则是甜媚的赵体,应是不难达到的高度.晚清状元,似只有张謇有名,但也只是开了民族资本家的先河而已.
% k& R# a; X% Z& b《中国书法史.宋辽金卷》204页关于米芾用笔:关于执笔,米芾说:学书贵弄翰,谓把笔轻,自然手心虚,振迅天真,出于意外。, s& \- j& u" g% R5 ^; w
     米执笔采用的是“五指包管法”,即毛笔的顶端藏于手心,五指环于笔管,犹如撮物。蔡绦云:“米芾元章有书名,其捉笔能尽管城子,五指撮之,势翩然若飞”。; w+ M0 V  J3 C0 s( V3 L
     曹先生看法(大概):1、此法非米独创,至少唐代即有之。《书史》云:“伯高五帖,黄经纸,少时书,辞云‘往往兴来五指包管’是也”。米可能受此启发。/ A$ c+ {& g3 M) Y" H9 e
     2、黄伯思等人曾经提出过异议,《笔阵图》上也画有执笔的手势,而米只对笔样感兴趣(见《腊雪帖》),而不认为五指执笔法是必须遵守的天条。
* v( Z/ d$ L  W0 ?: [     3、事实上,采取何种执笔势完全应该根据实际需要,哪种姿势最适宜发挥所长,才是最合理的,米氏的五指包管,应最适合于题壁,可能是这养成了他的习惯。
0 f9 R: ?" A" W     4、米曾言:“每作字时,不可一字不提笔”,正因他用高标准严格自律,才保证了随心所欲、无往不利的创作状态。米把执笔放在开宗明义的地位,这一做法,值得深味。
" u' V  f6 O6 ~; _; o8 b- c四十六、(2004.9.15答大伟《书法江湖》)用熟纸临写是对路的.总体看很不错.行书比草书好,但点画皆略欠厚重
$ {3 p) e6 {8 B/ }0 B/ t" G四十七、(2004.9.17答书道中人《书法江湖》)颇为松秀,可见天分.不足者为结构多有不妥,如"退""惊"等字.% s; T: a' K: z% ^: K4 [3 H9 Q
又8月3日关于用纸答高山仰止:最近几年用泾县宣艺斋仿古熟宣较多.试过很多种,觉得一种即使正面也不是太滑,纸质稍厚,颜色较沉着(较喜欢茶色)的最合我意.古人在明代之前都少用生纸作书.欧阳修<<和刘原父澄心纸>>诗用"纯坚莹腻"形容之,纯是无杂质,坚是緻密而不脆,莹是洁净,腻是细腻.除第一项由本质决定外,其他三个都是加工使然,也就是说乃熟纸.常用的做法是拖浆和砑磨,无非使纤维的间隙缩小后降低吸水性而已.古人大多写小字,欲求精到非如上的品质不办.我本人写小字多用熟纸的光滑一面而大字则生纸也用有刷痕的反面.元书纸也是我比较喜好的.米芾<<书史>>说"<<争坐位帖>>是唐畿县狱状鎚(原石旁)熟纸."既是狱吏所用,那么其粗糙自不待言.鲁公岂用不起好纸?他之所以爱此,正有追求特殊效果的考虑.这一点可在<<祭侄文稿>>中得到印证.他这种笔触的苍茫感,也正是我所心仪的.至于你所问的墨色变化,我想善用淡墨的董其昌用的也是熟纸,这点不说也可明白.
5 s0 Z$ H3 |2 a: H8 H& s( u
7 u4 F- l1 v" Q" R: P9 L) o7 _# ?# W    四十八、(2004.9.23答hexianliang《书法江湖》)写得较乱,既有些王铎的影子又效仿流行的套路.总之时髦都在里面了.
4 {+ w7 d, c9 [) _. K' m. H( a四十九、(2004.9.23评得之所贴照片《书法江湖》)得之(第一幅照片中人)自美国归省,不忘广州老同学(三位皆出自新疆之医学博士),特迂道来访,遂得以附骥.得之是日下午飞北京,中午设盛宴告别.以前只在网上相识而终悭一面,于是觥筹交错晤谈甚欢.老夫虽有一日之长,但于新进固多瞠乎其后之感.此为席散留影,故皆酡颜也.
& @; T. b3 o: G五十、(2004.9.25答杨逍《书法江湖》)我倒不觉欧意.欧与虞虽有陈隋遗风影响,但欧多涉险,虞则坦易.杨逍临得还不错,基本把宽博之意表达出来了.! d/ S' _5 l; f9 H( V. m7 B1 o& k
又9.26评龚望书《书法江湖》)隶书又称隶古,不古即成美术字.龚望的字恐怕很难传下去.
2 X3 e; p1 U0 g1 T" b五十一、(2004.9.29答zzjsf《书法江湖》)稍觉马虎.主要是结字不准,从一个"有"字的不先写撇(王字系统皆先撇后横)这点便能看出.
& |0 w% L0 L9 ?1 @% R. V4 L' _    11.5又答zzjsf:局促而不大气.老米云大字当如小字,小字当如大字,我的理解是,大字应不粗疏,小字应不拘谨.这是符合辩证法的,君当细思.
% G+ a9 p0 H9 y! G5 y五十二、(2004.9.30答我朱孔阳《书法江湖》)习气人皆有之.习,本来就是常见的意思.但有人说我多"江湖习气",则期期不敢奉诏也.君云"何觅他途",我看不懂.是教我不要另觅他途呢(因为<<襄阳书简>>纯用米法而得到君首肯),抑或相反?至于"删繁就简",并非我的本意,而是学不到,即所谓简单化而已。' O  U0 d2 n) z+ e! N% @1 i+ b8 M
附我朱孔阳问题:近见曹教授大作,日益精熟。然颇多习气,尖利线条过多,少了先前的沉著和韵味。窃以为《襄阳书简》绝佳,教授何觅他途?教授有言,米书笔法丰富,然教授何以“删繁就简”?
0 h, D* |) l1 Q4 a7 M又答拾遗:<<史记.留侯世家>>:"太史公曰:学者多言无鬼神,然言有物.至如留侯(张良所封)所见老父予书,亦可怪矣.高祖离困者数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岂可谓非天乎?上曰: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盖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留侯亦云."吴昌硕,毛润之,尉天池等等皆张子房之流也,拾遗尝闻之乎耶?
( S2 x, `2 M  z. W. Q附拾遗问题:久有此同感!实不为过,我曾在几年前广州参加培训时有幸得见曹老师一面,并求得作品一幅,得到了老师的精辟点评,几年过去了,我仍记忆犹新,那使我至今受益非浅!在我的印象中和他的学问反差太大,我在想是不是人总是在矛盾中求的统一。那就是:朴实憨厚得有点象乡下人的外表怎么能和大上海出生的他似乎格格不入,高深的学问和他朴实近人的为人有形成了极大的反差,风流倜傥的书艺犹如翩翩君子和那双粗壮的手联系起来。0 b! k+ T. r, Y1 s
五十三、(2004.10.1答我朱孔阳《书法江湖》)谢谢!我当不懈努力,不息进取,以求衰年变法,不负书友期望.先生諫勿学山谷书,容我反思.
, T- r* a5 ~; \- N6 [9 q1 C+ X, L$ S6 ]答归舟:我凡钤此方印者(黄惇刻),皆自以为稍合己心之作.君所发作于壬申,即一九九二年,而抱璞所藏为甲申,即今年,相去一纪,则二者孰为优劣?望归舟有以教我。
: D* h1 W! O- Y- x1 w又:十几年前写的也有好的,如我精选集中第一件,作于1989,写在四张包茶叶的破损的草纸上,便自觉无意于佳的偶得不可复现.现在写的当然也有差的.但自反终有寸进,这点尚可自信的。% J! p3 W# Q% d
五十四、(2004.10.3答公羽《书法江湖》)温文尔雅,格调当不成问题.但结字稍疏也是明显的.有些点画未到位.要知道,这样与笔短意长是完全不同的.
, y# {9 [9 n# Y- `五十五、(2004.10.4答崇文堂主《书法江湖》)匠气是没文化或少文化的一种表征,类同于不太高明的工艺品所散发出的气息.知乎此,那你应明了努力的方向了.0 W3 _  b9 O+ Y1 x; v
五十六、(2004.10.10自评20年前旧作槐米襄阳三十韵答天雨流芳《书法江湖》)8 i+ s' U! e3 b1 x$ C! V
现觉实不足观.大学生竞赛时尚无如此力过,但不出数年竟养成这等习气,这几年应是我最处于低谷的时期,至今犹痛心疾首.8 Y* S9 d8 @; R* p6 S! J' @( m
11日又:自觉结字有过头之处,反陷丑怪,也就是我所谓的力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8-17 09:47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十七、(2004.10.23评自用印答溪流水香《书法江湖》)也有人劝我勿用此印,以为不很协调.虽然,我还是一直未换,这是因为此印意义非同一般,另外它确是石开的精心之作., T! f8 H$ u' ~
五十八、(2004.10.23评《曹宝麟说书法》答刘敬阳《书法江湖》)这是<<南方都市报>>在去年"墙里墙外"展出前刊登的一篇述评,电话采访我的内容其实仅占极小部分.现在栽在我一人头上,显然是不合适的.读者应能辨别,这里无非声明不敢掠美而已.
4 Z0 P) c! r9 T4 ]27日又:今日惊悉澳门的林近先生去世,终年82岁.他也是去年参加"墙里墙外"的九人之一。
3 b! R8 X/ d, b- ?23日又评自书题跋答刘敬阳:台州一医生不断以所藏画让我题跋,我原想望差里题,庶可塞其诛求,不料仍旧未厌.最近又题过林曦明的一幅,同样是颇有微词.刘君或与此医生甚稔,何妨一并贴出,也算是一种批评吧.
$ y2 s: \: `/ H9 W+ w- \     五十九、(2004.10.27评早年作品答刘敬阳《书法江湖》)你简直是把我赤屁股的照片示众了,竟然还说好看,赤得经典.8 o+ n! j+ o" ~1 ]. U% N2 ], {; P
28日又:己巳是1989年,也不算太年轻了.那段时期应是还不怎么会写大字,而结构却与<<怀米襄阳>>基本一致.然而小字毛病容易掩盖,大字就暴露无遗了.现在回顾那些劣迹真是无地自容啊.4 ~" a1 I/ D6 k
六十、(2004.11.03答程门立雪《书法江湖》)线条是需要不断磨练的.也就是说要假以时日不懈临习.你学的时间较短可以看出,似根本不必要担心此事,好像总在怕孩子长不大似的.
  |& i1 Y! [. b" ~0 w; j8 ~! {# L3 W六十一、(2004.11.04答墨非子《书法江湖》)虽未比对原作,但"拘""忧""凌"三字结构肯定是有出入的.下段颇为精彩.0 A4 p, \+ X0 O
六十二、(2004.11.5评童德昭书答雷雨田《书法江湖》)黄州一别垂二十年,童兄当记携游东坡赤壁之事也.蒙赐<<邻苏园帖>>,至今感惠不已.兄之苏字已出神入化,当今学苏第一人无疑也.弟亦尝浅学,仅得皮毛,辄弃之而去,故略存影响而已,讵不可愧耶.
4 q# Y6 D2 [" @* m六十三、(2004.11.12答冯少华《书法江湖》)有些抄经体的味道,格调还不算太高.这次若入不了也不必灰心.再学嘛。0 K/ n7 ~9 u; l, J  ?' ]* _
答夏南宫:米吴三件较好,可见笔性为近.苏字则过长.韭花未及乌丝栏也。6 A' B% ~$ P5 v% x
又答清风堂:对联似尚有豪情壮气,而斗方则字形过于单调,皆无精打采.看来你比较善于写单行的字,如果关系复杂一些办法就不太多了.
& V5 u. b+ p7 k' p& C) D% K8 x     六十四、(2004.11.16答评上海书坛答师古斋《书法江湖》)大概王献之/欧阳通之后,我基本未再找到能够自立于先人且无愧于先人的子孙.我指的是父子两代的传承,隔开数代突然出现发扬先烈的不算.大多没出息的子孙以吃祖宗的遗产为荣,那么不数代便成破落户,所谓"君子之泽,三世而斩"就是这个道理.我就点到为止,让衡量一下觉得有点像的人去对号入座吧.
' \' e2 T) t: W% d) E: @又评米、文之子答东海一鸥:他们都在欧阳通之后了,那还用说吗?- v& w9 V  m9 h7 A0 }
六十五、(2004.11.16答陈华林《书法江湖》)你应学过王铎,但用笔蹇涩,便有
' l9 \6 B0 u! S0 _' I' t$ H点像吴昌硕了.不过请勿沾沾自喜.对书法的理解,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十、; T( q% _  A8 t/ g( G
六十六、(2004.11.20答宋正文《书法江湖》)这本四十首,现在看看也不满意,不临为好.当然你临得还是不错的。
) D) w; h8 J" `. O! U: }9 z+ S6 f六十七、(2004.11.26答倚天《书法江湖》)第一件"可"和"何"太雷同,第二件"衣"的草法有问题,第三件"里"字不当繁体.总之还须努力.
3 W* U; J* K% y+ A& P) {    六十八、(2004.11.27答毛边纸关于书法自学《书法江湖》)自学进退自如,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只要找一本自己喜欢的古帖(取法务上很重要)仔细临摹,以临得愈像愈好为指归,就可以了.
4 A( _0 U! @8 X/ W六十九、(2004.11.27答步雪堂堂主《书法江湖》)王字一路,能得静穆之致,不容易.
+ C1 M" u; t& q, [$ M七十、(2004.11.28答书道中人《书法江湖》)如你的禀赋,不就规矩实在可惜.
) i8 p& w7 f6 M, |' q/ p七十一、(2004.11.28答wy72《书法江湖》)有点笔意.然而结字大多不佳,故尚需深化临帖.
- ~5 G* w2 U# ?6 e7 |+ i4 t( t七十二、(2004.11.30答710421《书法江湖》)创作中的不少结字毛病,皆因临帖不精所致." ?/ c  T" A7 u
又答wy72:二王法帖,孙过庭书谱,再化些工夫吃透.你颇有信笔之嫌.
  R4 N) C! m1 s4 t# f/ \3 ^- ~七十三、(2004.12.3答书道中人《书法江湖》)0 _0 P) x! O0 I, k1 z6 ^8 s) `
书道中人:我有幸得到曹老师临习《苕溪诗帖》的录像,请问曹老师当时临习此帖的笔规格多大,用什么毫,哪里购之,您所采用的纸是何种宣纸?恳请曹老师赐教!!
/ ?2 T7 E6 m3 c- M4 s& m曹先生:用的是半生熟的纸,笔为小狼毫.纸是南京主事者提供,笔是自带,已忘何地所产,应非太称手的那种.
2 e3 x. M% [. N' Z. n" ?; E七十四、(2004.12.4答wy72《书法江湖》)看来学草时间还不长,草法不熟,用笔不精.有必要先把草书放一旁,以正书打好基础.尽管草书与正书几乎同时生成,但在五体书完善之后,正书为基本功已成共识.何以故?盖正书之所以为正体为楷模,乃因它教人以常规,并且在相对缓慢的运笔速度中可不断得到点画质量的提高.! ]/ T1 h  J. Z
七十五、(2004.12.6答夏南宫《书法江湖》)临得不错,当然还应临下去,好帖何厌百遍,更况经典., o# W! q+ p% e$ q: n
七十六、(2004.12.7就学颜书自书告身答来书《书法江湖》)这件自书告身我二十多年前曾有论文,以为非真.凭书法的感觉亦觉宽博大气不足.你友还属初临,点画一关尚未结实.临颜当以稍粗糙的纸为佳,方可力追混茫笔意.
+ K. T  u% @% ?七十七、(2004.12.8答qz0570《书法江湖》)老米已甚欹侧,而尊临却又过之.学米要防止赵构所云"高视阔步"的弊病。& a; n& }1 Y$ g( _
七十八、(2004.12.8评田小华书《书法江湖》)四两件不错,其他则在结构上过于夸张了.6 w9 e' C6 M; P. D# |# X
七十九、(2004.12.10答吞墨斋主《书法江湖》)"先师"表示自己已故的老师,决不能滥用.你临得还太嫩,而此通<<渡海帖>>是东坡结束八年流放生涯,离开琼岛时所书,真可谓气挟风霜,这种老气虽学不来却应品味.! F# s# j0 R" T! L" [; P# S
八十、(2004.12.10答师古斋《书法江湖》)写得循规蹈矩总比恣意妄为要好一点,尽管时时约束被某些人认为不过瘾,但放纵而弄得满脸无赖气,不知又有什么可取.! j9 _8 e8 G( a1 i5 c
八十一、(2004.12.10答来叔《书法江湖》)没写的意思,只觉是描了.; ]" c  ~6 O5 t- ]& c* f$ y
     12.11日又评临锺繇小楷:生拙的隶意未得.
  J4 }6 a6 P" m6 G' \) X! R八十二、(2004.12.11答梵语禅心《中国书法论坛》)错字不少.你的字格调不高.所以还要加强临习.
& `" W# _3 S4 Y- D  M; z八十三、(2004.12.11评卖粥老头临米兰亭跋尾《中国书法论坛》)12月6日在我家,我看你临写,也许那本帖比较生疏,觉得没这老米跋尾书临得精到.此跋你不厌其烦周而复始地每天临,也许可倒背如流了.其实,临摹无非是磨练手和心的配合默契.首先必须得之于心,即理解他的笔法,然后应之于手,即把它还原出来.如此说来,那么不管什么帖,能做到一临就像,则表示手眼基本已默契.为求准确,开始肯定要慢的,此时大概比较匀速.但随着对"书理"的理解加深,一个概念"节奏"便逐渐在脑海中生根.尽管手写不是机械运动,不可能完全匀速,然而不匀速由意识控制,则并非无意的了.每个字,有人总要讲"主笔""副笔",这是个言人人殊的麻烦问题.我的理解或提倡很简单,即无明显"出锋"的地方"可以"快,而有明显出锋的地方则"必须"快.具体地说,撇,挑,钩,悬针竖是我所谓有明显出锋的地方.因为前三者一般体现为"字内"的应接,而后者则体现为与下字的萦带.因快而产生"势",因势便必须引出一个"利导"的命题.何以名家作品如<<兰亭序>>的重复字如"之"二十多个无一相同?我以为除故作的因素外,主要是由势造成.不知说得对不对,还望大家指正.
+ u# ]& w/ a# e& d: b7 K% L八十四、(2004.12.12答毛边纸《书法江湖》)
4 l/ C& f9 b7 |' X毛边纸:谢谢曹老师,学生顿首;我楷书学的是柳体,有一年了;行书很喜欢文征明,练了一段时间了,不知取法上否?
0 L- v8 m" i5 e* O6 v5 d曹先生:柳公权尚属大家,黄庭坚之所从出也.文徵明最多算三流,不学也罢.; Z+ @7 g$ y3 l5 H# l  b9 w* b
八十五、(2004.12.12答悟一《书法江湖》)
. S4 D: V5 m* x* A* @4 ]悟一:曹老师您好!能否在网上发些您自已写的诗词?世人只知道您是学者、书法家,不知您也是一位出色的诗人! 9 |# G; r8 ~7 J* r
曹先生:诗人这顶桂冠不易戴,但很多人争着要戴,连吴昌硕齐白石都要把诗置于所能之第一,林散之甚至自题墓碑也诩为"诗人林散之之墓".那么像我这样所作不多称善更少的,恐怕只能逊谢不敏了.
  K! L0 ^, Q9 w9 _  z八十六、(2004.12.12答释之《书法江湖》)
1 q% [" q+ g* o8 c+ o9 ~释之:曹老师您好!学生是机电毕业的小常,有一问题请教您,中国传统书信是如何格式?尤其是开头和结尾。谢谢您!
) ^" M/ U( Z6 y  T6 [, K曹先生:哪本<<古代汉语>>都不讲书信格式的,但会选用书信中的名篇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杨恽的<<报孙会宗书>>.如果没有,则须自己去找来阅读,如曹丕的<<与吴质书>>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李白的<<与韩荆州书>>韩愈的<<与李翊书>>白居易的<<与元九书>>王安石的<<与司马光书>>等都是耳熟能详的,不难看出因朝代的不同而产生的差异.至于反映在纸面上的情况又须找墨迹来观察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8-17 09:47 | 显示全部楼层
八十七、(2004.12.12答wy72《书法江湖》)笔法比较简单,结构也不很妥帖,只有靠临摹改变现状.刘昚虚(此人存诗极少,凭这首<<阙题>>而名留诗史,与张继的<<枫桥夜泊>>相似)中间一字是"慎"的异体,你写错了.
0 p% ?4 v' \* Z  ^5 w2 A八十八、(2004.12.12答有聊临米《书法江湖》)你临得还是不错的,当然应该继续深入.这里不存在适合不适合的问题.米氏笔法如此丰富,怎么不应当学呢.问题是,学的是技法而不是徒袭面目.董华亭自谓从米得笔法,但能自抒胸襟,是谓善学.<<蜀素帖>>米书董跋相映成趣,其旨值得玩味.$ k% g, f9 m1 x# B5 n' W2 B
13日又答有聊临王:能临出意思表示笔性是好的.<<圣教序>>还需再加把力.% Y  U8 Q) q5 Z5 P( ?- s+ i
八十九、(2004.12.13平辽宁博物馆藏朱元璋墨迹《书法江湖》)明太祖朱元璋据说是没文化的,但他写得比今天自称有文化的人要好.
) s. F3 E& M# H$ L$ X/ U# _九十、(2004.12.13答南斋《书法江湖》)心经和扇面很不错.三十而立能写到这样,不是我在这个年龄可想象的.现在学书的条件多好,更须珍惜.但好吃的太多了也会产生无所适从的困惑,流行的影响很大,恐难免被其裹挟.你想投我门下,已无机会,因我从去年已被剥夺导师资格.带出今年二年级的学生,我就退休了.
# ?: i9 S" }. Q7 f5 {3 e  九十一、(2004.12.15答陶琴斋主说“里、裏、《书法江湖》), t# }& a7 N6 B7 |
陶琴:曹先生你好,请教,这是一首诗中的句子“。。。。。。,在昔为砥柱,于今福锦里,。。。。。。”,这个“里”字在作品应写哪一个?万分谢谢:)
3 |+ }' I" Z3 `/ p  o6 _曹先生:用第一个.锦里即成都.你所列三个,二三两个只是异体写法而已.这两个"里"字,汉字改革以后出生的朋友经常会用错.但年长一些如我,有时也会犯难,如王维诗"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头"表示前,那"里"照例可写成繁体.然而其实恰恰应是简体的"里".因为"墟里"是村落的代名词.象这样的情况叫借对,古诗多有其例.
3 M1 e5 f* q4 _. f- ~$ s九十二、(2004.12.15答weilf2004《书法江湖》)你的诚恳可感,我觉得山东人大多是值得交往的.你临我本身就不该,何况那件印刷品也不清晰,笔法看不清更罔论其他?所以希望径学古人,现在可辨毫发的印刷品价廉物美,狠下功夫,此其时矣.
7 B8 R4 b* o  L九十三、(2004.12.16答王亚洲2004《书法江湖》)亚洲:我发现你最近不大谦虚,哪有自称"力作"的?
% x1 b+ R0 W- I# f% k九十四、(2004.12.17答杨逍《书法江湖》)
5 u- c# g( O, J, m& ]3 G杨逍:银汉迢迢暗度的度字写错了吧?
) |" q  o1 q$ l. L曹先生:此字不错.你或许觉得应是渡,但度泛指过,如度假,渡字后起,则专指济水了.7 ~0 p- ^' M" ^' i
九十五、(2004.12.17答方岚《书法江湖》)你临颜行,粗粗一看还不错,但把局部抽出来观察,便耐不得细看.点画的棉中裹铁的质量就谈不上了.阿豪,我建议你不妨用短粗的狼毫,坐定搁手,看准了慢慢地临写试试.这样或可改变徘徊不前的情况.5 d  a7 V: b" g
九十六、(2004.12.17答xlj临书谱《书法江湖》)第一次颇可观,说明手眼配合已训练有素,临任何帖都可达到一定水平.当然,在形骸之中注入神采,则有赖于一遍一遍的临写.
& J" O/ S2 F3 R4 S! V+ c九十七、(2004.12.25答十豆《书法江湖》)老老实实在学,是应该鼓励一下的.* K; Z* U0 F( t' R6 y5 S
九十八、(2004.12.25答小馨《书法江湖》)这个人功夫应是不错的,但这种抄件已失去了"佣书"的时代背景,只能混迹于卖行画的冷摊上.真有点象考不取功名只得去当塾师一样吧.0 `" P0 N% N0 H4 [* U5 J, H. C. N
九十九、(2004.12.25答zzjsf《书法江湖》)想来是旧联,实际最后三个字是不工的.一片~石怎能对三~神山?字写得还不错,"惟"结构太松散,缺乏"绾结".齐头二字在写法上要取变化.3 j9 O+ P6 j/ v$ I: @4 |
又:这类写法好像不一而足比较常见.用笔太圆,便觉精神萎靡.: w: @7 G9 V9 [, `) z+ ?
一○○、(2004.12.25答xlj《书法江湖》)圣教因是集字,便觉不均匀.我认为好就好在这儿.你则化为均匀,似平了些.此碑我们应注意一些"破体"的写法.书论都说"破体"为小王所擅.其实不然.若非怀仁辑集之功,这类字恐皆已不传."源"字"白"本无一撇,你是画蛇添足了.) ]/ o& b6 O, R4 N2 D: |- M
一○一、(2004.12.26答黄德能《书法江湖》)这块五色石,我赐其名为"娲皇炼馀"如何.不过,德能你能不能以此为报?一笑4 F) b+ @% O  X, B4 F  L
27日又:那必是黄蜡石了,喜出望外!最近在外地看到一四星宾馆陈列数块吕梁石,原以为出山西,但介绍云产江苏铜山,谓处黄河泗水交汇点,呈排列状空洞,乃洪波摩荡而成.造物之诡谲非夷所思.不知老米昔日曾见之否?亦不知德能今日已见之否?+ q* F8 d5 Q0 ^- _
一○二、(2004.12.26答小辉《书法江湖》)这首词填得不错,只是"绪"字误认为平声了.字的轻重缓急即节奏略差,结构较好.
: Y1 f0 F  E$ H6 x# k# h2 G一○三、(2004.12.26答江汉风日《书法江湖》)临的时间太短,还处于生吞活剥阶段.; q. r% e5 T! F: u+ H3 c1 H, d
又:在这个阶段,当以临摹为主,创作只起检验效果的作用.因这时的所谓创作无非是技痒的跃跃欲试而已,但除竭力回忆并追摹大脑皮质上留下的粗浅印象外,其实往往是举止失措的,尤其是碰到字帖中没有的字时更难免拼凑得支离破碎.所以让丑媳妇出堂见公婆是够大胆的,除非不怕丑.
* P: d& h  {" x- F: t$ Z5 V一○四、(2004.12.27答大伟《书法江湖》)米字集得不错.放大看点画觉稍薄,还有几个字结构不佳如"男"头太大,"髮"脚过偏等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8-17 09: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五、(2004.12.30答河马长老《书法江湖》)学过毛笔,硬笔出手便是.因为硬笔无非以毛笔为模拟对象而已.毛笔写得好,硬笔也相应而佳,但硬笔好毛笔却未必如此,不少硬坛好手毛笔并不入流,就是证明.我第一次参加硬笔竞赛就得了特等奖,后来又出了几本字帖,竟使不少人至今仍以为我是硬笔书家,颇觉痛心疾首.君若拟重整旗鼓,自应正本清源.认准一家,狠下功夫.  z* ]! |- q- x& \2 r6 H
31日又:你已有基础,正书似不必再费时日,可先从相对不大有习气的圣教开始如何?
2 [9 Q( f# f2 V# d' q2005.1.1日有:(《圣教序》帖)河北美术出版社的精装彩印本,即清宗室崇恩藏的墨皇本,为所见最佳.笔则可买小狼毫,但不要买便宜货,北京李福寿的就不错.
) {& M8 t1 q/ l  h& n一○六、(2004.12.30答心无墨《书法江湖》)万分感谢!自入江湖,不觉情深.与书法一道都成为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天深夜临睡,总想到网上看看,有如一个老农心里总牵挂着自留地吧.尤其为我开辟工作室后,为广大求知者的热情所感动,深觉大家期待着我能传道解惑.我本不好为人师,信口雌黄,但对大部分初学者而言,我的浅薄知识或许还可效铅刀一割之用.于是不揣浅陋,尽我所知,倾心直告.一年多来,不知不觉已有数千言了.如有荒谬不经之处,但望大家是正并谅解,以期共同进步.5 u% j3 [3 l6 P8 }# B
一○七、(2004.12.31答星星之火《中国书法网》)须如第二张临蜀素般点画沉实方是,另二件皆飘浮,尤以第一件为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17 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18 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啊,有收获
% e6 I; E1 w/ }# z" n: Q" W
7 X& k4 K8 ^+ e/ @- V0 ?记得我书橱里的荣宝斋《中国书法全集——米芾卷》即曹氏编著。此公似精熟宋典,佩服,佩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