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帖子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60
- 注册时间
- 2005-2-27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9211
- 点评币
-
- 学币
-
|

楼主 |
发表于 2007-8-30 18:14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十七 . t/ B5 m8 G% N/ d- e0 J) n3 M
; B( \8 f( y, v- N9 c8 ^
从香港回后,于七月去黄山。燕因、姚耕云、亨儿、亶儿同行。我以前两次上黄山:第一次在一九三四年,歙县到黄山之间,公路 未通,山中一片残破,毫无建设;第二次在一九**年,只到玉屏楼,一宿即循原路下山,未及到西海北海,一觇新建之北海宾馆,引以为憾。近年因肺气肿痼疾,一动即喘,艰于登陟,山灵见拒,常谓此生已矣。最近得知黄山在特殊情况下,允许雇轿上山。遂有重登三上之愿。 B" g; d) i' B. o6 K9 n9 n
1 d- e m& k" p- C+ W
我由杭州出发,循杭徽公路经歙县直抵黄山山下。再换车至云谷寺,由此上山,尽是石级,行十五里至北海宾馆。燕因等步行,我因体弱气喘,乃雇轿上山。这是特殊情况,一路上行人注目,加之抬轿人气喘如牛,汗流浃背,我虽是年老体弱,但总觉不是滋味。因之下山,我坚决不坐轿。下山不比上山,可以坚持,在山上住上十天之后,由亶儿搀扶,徒步走下。到达云谷寺,两脚酸痛,不能举步,勉强到达,极为狼狈。 6 Z3 _2 j# {) e9 L% ^# {% C
: x* b9 c# f' y8 U( [! _: C3 L' Q1 l 一个山水画家,必须深入名山大川,观察大自然之精神面貌,扩展视野,增强感受,提高意境,丰富技巧。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两者不可缺一。我少壮之时,在当时国画界中,算比较多跑的人。解放不久,即遭政治挫折,二十多年沉沦,及至平反恢复,年已古稀,即欲登陟,腰脚不济,望岩兴叹,徒唤奈何 。我此次上黄山,即欲补上游北海、西海一课。因第一次虽至狮子林,北海宾馆尚未建造。西海排云亭等处以无向导,漏而未去,故亟欲一往。在北海宾馆住十天,大半在阴霾云雾之中,偶露峰尖,亦迷濛才辨,极少几天,可见天日 ;然在霪雨之后,群山如沐,云海展现,蔚为壮观,为前二上所未见。又颓阳西倾,晚霞明灭,绚丽如画,而且每日异样,绝无相同,叹为观止。此次上黄山,主要以补前之未到北海、西海之缺憾。故未再往玉屏楼,仍由后山下至云谷寺,路经百丈岩瀑布,亦前所未见。 ) I1 Q3 |" O. c5 i! Z) i% f N2 C
! |8 O! Z, J% y0 t
五十八
2 Y* w! m0 K4 q0 D& k7 O0 G0 z6 H% @ f9 b9 o# p
暑假开学不久,九月五日,潘天寿先生纪念馆在其故居开幕,杭州西泠印社内有吴昌硕纪念馆,栖霞岭有黄宾虹纪念馆,这是杭州第 三个纪念馆。三位大师,标志着浙江国画水平的三个高峰。高峰的出现,先要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此基础上昌出顶尖。基础越广阔深厚,顶尖也愈高耸特出,反过来又带动一批人,增植群众基础 。浙江美术学院自黄宾虹、潘天寿以来,有深厚的国画传统,怎样继承和发扬这个传统,这个责任落在我们后来人的肩上。我们不能躺在前人的传统上面,无所作为,只有不断前进,发扬光大,才是最好的继承 。这副担子不轻,我们每个人必须竭尽全力,作出贡献。
3 W R2 q" h8 Z: ^( O4 _5 x4 d: J8 Z8 P) S0 f! k) _
我代表浙江省,画了一幅山水画赠送美国新泽西州,作为友好往来的礼品,由省长李丰平赴美亲自赠送,这在电视上有较长时间的播送 。后来美国新泽西州代表团来杭州,到西湖艺苑要买我的画。我的画不足道,但由此可以看到文化必须交流,才能得到相互的了解,我们以前对此工作做的太少 ,外国人不了解中国画,他们好坏不懂,真伪难辨,不能太欣赏中国画,以致在价格上和西画相去悬殊,无形中贬低了中国画的地位。以后必须在此一点上多做工作,主要通过交流,增加了解,扩大影响,让东方艺术之花,开遍全世界。 ( ? h/ R$ {) H4 o
3 @. \( O. u" U) w5 R) X- S. z0 d五十九
3 G& e+ d$ q" V! v3 J* u1 R! Z" Y( p0 W; L Q7 s/ [5 q
为了参加中国画研究院的成立,我于国庆前夕去北京。四方名画家都来了,济济一堂,热闹非凡。假北京饭店大厅开大会,中央有三位副总理到场 。谷牧副总理讲了话,大意要大家团结一致,把国画研究院搞起来。李可染任院长,蔡若虹、叶浅予、黄冑任副院长。委派二十六名院委,我亦代表浙江,忝为院委之一 。翌日笔会,乘兴作画,大家兴会淋漓,各尽所长,我亦参与其内画了几幅合作画。国画研究院之能否办好,关键在于团结。研究院是国画研究最高机构,诸公惨谈经营,加之中央领导支持,打破重重阻力,得来不易,我以一个国画工作者的立场,极盼由成立而巩固,进而发扬光大,在国画事业上作出贡献,以无愧这个名称 。会后有六、七位非北京画家到钓鱼台宾馆休息并作画。其间我到故宫看古画,大部分是去年见过的几幅宋元画。虽是熟面孔,但不厌重复再见。我是从不放过看古画名 迹的机会,觉得看一次有一次的长进,温故知新,不厌其多。我在上海也常去博物馆,观看古画,但每次去,很难得碰到相识的青年人也在看,于此可见一些青年人对古画不感兴趣,没有充分利用这个好条件。在解放以前,哪时有买了一张门票,就可以尽情观看宋元明清画,今天看不足,明天可以继续看的好事?所以青年画家来上海,我必介绍他们到上海博物馆去看画。
* e: T8 P* i1 B G2 S六十
0 b1 M' ]1 p# ]/ m+ ] G( v* c* ^ E' F# [5 E: ?( j" ]$ R2 L' W, t
八一年我自揆年事日高,腰脚日退,而海内名山,可资描绘者至多,而今老大,更欲上蹑危岩,恣情眺览,已不可能。顾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再更数年,欲如今日之舟车奔驰,岂可得乎?一个山水画工作者,长年不出,闭户冥索,而欲老年变法,创立面目,终属虚语。及今未甚耄老,当抓紧时间不放过一切机会,故在此一二年中,我西去关陕,东浮沧海,南踰岭峤,北及幽燕,劳薪卒卒,万里往来,略记行踪如后。十二月中旬,乘飞机去广州,及至下旬,刘旦宅夫妇也来广州,同住南湖宾馆 。该宾馆距广州巿区十公里左右,一水环山,堂宇新建,平台近及水面,地极幽静。时谢稚柳、陈佩秋夫妇、许麟庐、陈大羽、秦岭云、周怀民等同住,颇不寂寞 。当时朱屺瞻、应野平、钱君匋等人亦联袂南来,住东方宾馆,时或集合,得相聚首。八一年为广东近年邀请画家最多的一年,故极难得。我们即在广州白云宾馆度过春节。传闻广东花会,盛极一时,至则竹棚席舍,连接里许,摊户林立,花木阗堙,游人杂沓,肩摩踵接,路为之塞。广东人民皆有花癖,及至春节,家家养花,瓶 插盆栽,皆取给花巿。实则花巿之上,并无名种,皆自顺德、番禺、诸郊县运来,桃花一枝,含苞未放,高与人齐,干如臂粗,索价五十元;金桔一株,结实数十枚,价亦十元以上,花农皆得厚利,故致殷富。又邻近港澳,舟车易达,一日可以往返,签订合同,日致蔬果禽鱼,获利益溥,故非他处可比。
1 M2 m3 R# V- F* q% u1 _7 X2 t( ~+ t8 ]; |; b7 [
二月下旬,我迁住珠岛宾馆。宾馆位于珠江滨小岛之上,故又名小岛宾馆,碧水迴环,有桥可通,径道平坦,堂宇整洁,棕榈成列,繁荫如障,红棉一树,花开如火,我与刘旦宅夫妇食息于斯近两个月。香港霍丽娜小姐为老友彭袭明之高足,于香港相识,知我来广州,特来相见。其老家在番禺,因招待我和刘旦宅两夫妇去番禺作客,宾馆新建,有亭榭之胜 。嗣后又约往中山温泉宾馆作客,新建宾馆,范围宏广,环境明洁,港澳来游者云集。又偕游翠享村,瞻仰中山先生故居,见其少时游钓学习之所,想见一代伟人,不胜仰止。 : S/ U/ ^2 }4 X9 m/ F7 p
; k- Z( b3 |; D% l& G
在广东期间,曾至肇庆星湖,诸峰罗列,犹如桂林,而环水长堤,花明柳暗,则类西湖,故论者谓兼两者之胜。住波海楼,宿雨初晴,新绿宜人,主人嘱书留念,强辞不获,勉为一绝: 9 O, }/ a) T% J. Y6 X+ h
长堤花草映清流,春色全归波海楼; & W6 T. r: U% y, _ w% r" b' N
最是游人看不足,星湖湖外雨初收。 & r2 A2 B' g+ f& {# C3 K
0 C! d# j: b$ n; Z) A( R
食文庆鲤鱼,平生所未尝。据闻此鱼食茡荠长大,长七、八寸,无大小参差,肉殊鲜嫩,入口而化,产量不多,只限一处,秋冬之间,捕捞仅数次,以馈港客。此日适值捕捞,可谓口福不浅。
: S: \7 j7 b9 m5 m: `& b# v6 s
$ |& b) y* l! u% m3 b; R b 继至鼎湖,山中古木成林,一入片原始森林,周围数十里间,枝柯轇结,葱茏郁茂,无有空间,这在人口稠密地区附近,极为难得 ,为今重点保护区。庆云寺掩映林木之间,殿宇宏敞,阶前山茶一株,枝干奇古,数百年物也。又有瀑布一悬,迂道不及往。
8 X a( S, ?9 k$ E; q0 X& U/ T% A6 \! i9 l W- c% U$ ?+ k2 b3 L
肇庆巿有端砚厂,遂往参观,陈列室中成品甚多,式样不一,虽各具异态,而刻工未能尽美。厂领导嘱留字为念,遂书一纸,临行赠我端砚一方。 # u$ E5 \; z8 ?( s! D! d
7 l* [8 A& B" a0 [1 r+ {( F9 r 又至南海县西樵山,山不甚高,闻上有水眼,故瀑流甚大。房屋如蜂衙,曲折而上,幽邃可喜。县长乞诗,遂书以留念:
) \) S5 h- _& N$ T, B/ B' p 自到西樵合有诗,山光塔影两相宜;
4 }: }" F8 y6 p 亭台曲折缘云上,迳路盘迂引步迟。 # O! j" L! G5 Z# s
不信顶容千斛水,长教树发万年枝;
% h4 z g3 ?( }! P, X" T9 e 更言六月清凉地,重到殷勤订后期。 : \' G0 k, E- g0 O# u( t3 o
县长言此地六月凉爽,殷勤订约要我暑期重来,情殊可感。归途顺道参观石湾窑厂和祖庙。 " P' {* Z: H& k( e- e# \
- W. t6 f% y) b& I) f
从化以温泉著称,遂往就浴。又有高瀑一悬,可资观览。广州自十一月至一月间,室内室外,温暧如一,匪若北地室内暄燠,出门则凛冽难忍,故避寒者群至,但至二月下旬,气候转变,日日阴霾寒冷,至三月更甚,加之空气潮湿,墙壁皆“流汗”当地人于此时皆紧闭窗户,以防湿气入侵,故殊不适。一九八二年三月底遂乘火车回杭州,车行英德一带,铁路循北而行,凭窗眺望,山重水转,目 不暇接。可惜昏黑时经过韶关,不见金鸡岭之雄姿,引以憾事。 : L) b1 E5 m; v/ z" v, J: `/ v
' o3 h: F8 L) f. e$ l
六十一 - i3 l9 ^7 T: J1 w; ]
, p$ f5 [- t* c; a& j' Q 四月中我在杭州,将前在香港所得日本精印画册,计《宋画精华》三大册、《元画精华》二大册、以及《故宫名画三百种》全套,捐赠浙江美院国画系。此皆印刷精良,可下真迹一等者,内多宋元剧迹,为外间所罕见。遑论宋、元精华诸册,为他处所无,即如《故宫名画三百种》学校图书馆虽有一部,但不轻易出借,要借须由系的名义,约日归还,教学为之极感不便。我今将此三种画册赠给院内国画系,供学生阅览,其中《故宫名画三百种》我主张逐页拆散,可便临摹。学画以提高识见为第一,不见佳作,不知高的标准,何来提高?我视学校如家,故尽其绵薄,为学生水平的提高创造条件,虽极微小,但我衷心希望国画日益发展、繁荣,下一代要胜过上一代。我能够做到的事,应该尽力去做。此举得到了学校的嘉奖。 / R2 N1 T. y8 I' W# a, D
+ @9 e8 D. d; d# ?六十二 : w$ l9 d+ b- o! I& Z1 ]
: ], W# ^9 Q4 d$ W) ?6 Q
五月中回至上海,接西安美协和陕西省国画院的邀请,乘 飞机前往西安,住人民大厦。游览了西安巿内古迹,如大、小雁塔,华清池、秦俑坑、半坡村、碑林等处。又游汉唐诸陵,如茂陵、乾陵等。北至黄陵,观古柏,一路阡陌纵横,古迹林立,想到远祖先民,辛勤劳动,开辟山林,遗留后世灿烂文化,我作为炎黄子孙,更曾进了对祖国的热爱。又东至禹门口观黄河之汹涌浩瀚。旋谒司马迁祠堂,归又至少陵塬,谒杜甫祠。两公诗文,对民族文化艺术贡献极大,皆平生所酷嗜,归后我联合写成一卷,以自览观,而寄敬慕之情。此行也,得见黄土高原之结构面貌,作为此卷背景,前所未备,可算是创立新法。又值得一提者,秦岭山脉的雄伟高大,范华原之所自出,而又不劳登陟,循入川公路向南行,不必下车,即可恣览饱观。其入山孔道约有四、五处,以丰峪口为最胜,巉岩峭壁,上接云汉,高华重实,觉东南诸山,皆出其下。陕西国画院院长方济众同志为东道主,他是汉中人,约我作汉中之游。少读杜陵入蜀诸诗,甚欲蹑其故迹,一往游之。归途乘火车过华山,遥望云峰,思虑万千,终以老迈,腰脚不济,望岩而兴叹。归后在上海晤谢稚 柳,备述胜概,他于秋季往游,归后语予曰,秦岭风光,前所未见,信推首屈一指,当之可以无愧。 4 {! P5 l$ O4 Y/ U( a) M9 r
) q1 J/ E2 s- A" C3 @& G% p" R3 [# z六十三
, Z% b* n# z$ X
' d: r& S4 a% n/ a# {; ~$ l" _$ x. q 甫到杭州,宁波工艺美术研究所派我学生金林观来迎我去宁波作艺术交流。后至天童、育王两寺游览,渡海至普陀。前后五日,畅游诸寺,以潮音洞最为奇伟,乱石崚嶒,伸入海内,两崖并峙,穹然中空,潮水涌进,回荡撞击,訇然作响,令人目眩心悸。又至溪口,登妙高台,观千丈岩瀑布。上隐潭在其下,而水势亦可观,至宁海浴于南溪温泉,而于冠庄访潘天寿先生故居,于其屋旁,瞻仰久之。潘先生之侄媳引入室内,稍坐而去。
- j: z' e6 ?/ S+ V; h' r# D, r
- {! B+ }& v" k& t: G$ k 回至上海度夏,作画准备个展。又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计划出版我大型画册,收集早、中、晚三期作品,于其发展过程中,可觇我写字作画源委,上海书画出版社也定下出我课徒山水画稿并催促写出自传,以上三者,我即着手准备。
3 S/ o) y5 {5 u, g* U
/ l0 z$ Y4 z u. b; ` 十月中,浙江美协在京举行浙江中国画展,要我前去北京,参加开幕式 。在京住了一个星期,中间到故宫看古画,即回上海,参加上海画院经办的金山宾馆的布置画创作,我分配到一幅大型布置画,计共三十平方公尺,这是我第二次画这样的大画 。我满怀***画了一幅《雁荡泉石图》,从中得到了一次很好的锻炼,以后画大型布置画将更有把握。 1 G6 I+ I- t, A ^8 Y5 H. O
; N, I0 X# } Y$ n
十一月初,我至杭州,应青田园林局之邀,前去游石门洞、太鹤山,旋至丽水,往游仙都,观天柱峰之胜。皆为其题名书匾,间亦作诗记游。继至温州,游南雁荡。旧闻南雁荡名,向往之情久矣,至是得酬夙愿。以前听人介绍,看此照片,如坠五里雾中,多方悬揣,未得要领。及至其处,虽仅盘桓半日,而山之典型脉络、环境神气、名胜位置、道路去向,了如指掌。故知作画写景,必须亲历,经过实践,有得于中,而后落笔胆大,更无疑虑 。因赋五古一首以记事:
/ _8 c, J- T, k" ? 兹山山石秀,岌业各异态;
1 J+ b' q* \# c8 U6 z; I* p, e2 }5 M 层叠相负上,似欲塞两戒。 6 i% h7 i# {) k! p! u
岩窦疑人为,迳路穿自内; # J2 x2 q+ m- g- T
松桧翳其下,因风发虚籟。 7 z6 j0 U3 D- A! @$ U
前詑北雁奇,而今知非最。
' f% n( s/ T: O0 J2 S 天设两雁荡,特立南天外; ( A8 b( I& h) d e! F: U
各自擅胜场,无愧可相对。
$ M P4 D; z" i; e# m+ T2 A. j 胜游未可秘,归将语侪辈。
% M. b2 Z7 ?" ^6 d6 i. R+ d 赋诗恨不尽,兼欲施诸绘。 9 ?4 y% e' X! A, t) `
后有来游者,知予非私爱。
1 W( ]" b# Y1 s5 K/ } 在温州为工艺美术者示范作画。游江心寺,驱车至乐清县,重游北雁荡。大龙湫未能重到,显胜门亦以汽车不能直达,相距不及十里处,而我行路气急,废然而返,每于斯时,始叹老之已至,不获从少年之游履,心有余而力不足,引以为恨事。
2 b3 t o4 X8 ^& z" F
' l y# G% T1 \) h+ h, P 我于一九六三年第一次游雁荡,此是第二次,相隔二十年,山中变化不能说很多。走过晌岭头,一直到铁城嶂,展现眼前的峰峦,坚实高大,岩岩不可犯,迭相雄峙,气象万千,虽是第二次相见,还是有很大的魅力,紧紧抓住人,使我再次感到祖国的伟大,山川的可爱。一个山水画家,就是要把她描绘下来,但是首先自己要 有***,然后才能够感动别人,美化人们的心灵。我每到名山大川中去,看到高高的峰峦,长流不断的瀑布,苍松古柏的夭矫盘挐、挺然而立,这些美景,使我激动不已,仿佛心都要跳出来,与之相拥抱。今又到雁荡,就是有这个感受,我爱雁荡,更爱祖国,我要挥动我的画笔,仔细地将其描绘下来,献给祖国人民,以及世界上千千万万的人民。我在雁荡赋诗四首以留念:
1 E1 T: {* T0 }& h 其一 9 Y2 m" q4 {# p& N8 N! z
重到名山记昔游,廿年如梦剧沉浮。 1 o1 G1 T- f9 H' q' J5 i
铁城嶂下梅花石,犹带斜阳一树秋。
+ P9 U: z+ @# Y6 y( B. [2 x$ h2 A 其二
3 h9 ?! k! L1 M8 p$ Q 合掌高峰仰面看,流云驭气接天寒;
* H+ x) |+ c' j! l 石开洞壑岩悬瀑,信是东南第一山。
/ [. B4 i, ^/ P- e" [ 其三 * Y/ p0 b. `& B D& c; e. m0 ]( O
灵峰游后更灵岩,尚见当年夹道杉。 + }2 H8 d6 ~1 O; \$ ?7 N1 S
我与龙湫旧相识,临流青竹不曾芟。 $ j5 g9 W. {3 F: w0 J# Z
其四
5 K' f4 Q+ r+ R4 F; u3 Q 青山叠叠埋忠骨,万古英名不可攀。 ' V* [" h5 q% Y) Y. N
好与比邻三折瀑,长流恩泽在人间。 ' C0 b/ V/ a. T3 r) A, R9 Z/ e
世人多重黄山,故黄山画派,大行于世。我独爱雁荡,认为远较黄山入画,它的雄奇朴茂,大巧若拙,厚重而高峙,似丑而实秀,为他山所无。故我多画雁荡,一以山之气质与我性格相近,二以不欲与人雷同,可以多所创意。因之此二十年来,我多写雁荡风貌,大小几至数十百幅,而黄山则十不及一。画山当得其精神面貌,所谓典型是也 。得其典型,虽不能指名为何峰何水,而典型具在,不可移易,使人一望而知为雁荡,这是最难。我反对到东到西,不管何山何水,只是一种笔法,即使形体相象,可以指名何处,而典型不具,也属枉然。世上千山万水各具异态 ,不相雷同,所以我们每到一处,应有一种与之相适合的笔法,要创出一个新的面目,否则空往徒劳,入宝山而无所得,实为可惜。
0 p/ { H9 Z( M
0 g2 P) S3 J C$ R 由雁荡乘车至天台,宿天台寺。得诗以寄意: ; _% H) @8 I* a6 X" f4 ?7 G
乌桕丹枫一样红,车行数转路西东;
1 C0 y( U" B) ]$ q 不知何处隋朝寺,梵呗声随落叶风。
& r" m2 y- K2 J( ~- c. o
0 B, \- [# [3 i5 E 连朝劳顿,又撄风寒,至天台寺中而病发,卧床二日,延医诊治,错过看石梁飞瀑的机会,虽在三十余年前去过,重游不果,终感遗憾。翌日晨,病少瘳,即回杭州。 9 P. _6 z/ Z- j5 }3 Z* v0 Y3 O$ m
+ E# i, g+ `% V W
我生平对于山水,只要有利于学习,无不悉力以赴。此行逗留七个县,前后共二十天,略尽浙南、浙东之胜。回想旅途所经,真所谓山阴道上,千岩竞秀,万壑争流,一片旖旎风光,诚非亲历者所能领略其胜概。长途旅行,每每在车上持续六、七个小时,同车多有瞌睡者,我总是打起精神贪婪地眺望窗外,找寻好山好水,从不放过。我这样到大自然中去,就是下生活,回来创作,把看到地山水,写入画面。我的方法,主要靠默记,不去强调山容水态的完全逼真,一般只要记住它的来龙去脉,廻环曲折,中间衔接勾搭,交待清楚就够了。为了帮助默记,在现场也不妨用铅笔勾稿,但必须认真仔细,不放过没一个细部,因为勾过一遍,心中有印象,可抓住规律。回来之后,把勾稿放在一边,不再依靠它来进行创作,这样就不 受勾稿的限制。如果勾稿马虎草率,不找寻对象的规律,回来依样描画,束缚了手脚,一定意境不高,得益不大。所以我下生活,大都采取默记的方法,这样仔细地观察,收效较好。至于有此时候,需要坐下来,慢慢地磨墨蘸水,对景写生,那是另一个目的。当看到一块石壁、一丛树,或者一个坡面,小至一个树根、一个节疤、一棵树干的皱纹,以前没有画过,或者没有画好,怎样去表现它,没有经验,这单靠默记是不够的,为此目的,必须坐下来对景写生,从而不断改进。
+ [% f8 I# g$ D. ^
2 B A5 k" I6 C1 e* \- d: @ 以上勾稿和对写两个方法,各的不同的目的:前一个方法,是记录山川形势,以利构图;后一个方法,是找寻新方法来表现对象,以利创新。但不管怎样,在下生活之前,要有一定的基本功,这是前人实践经验的积累,有此基本功,进而不断探索,才能创造出新面目。否则即使有好的设想,也不能表达出来,所以传统的基本功和创新绝对不相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