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25340|回复: 40

[展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9-18 10: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重新启动:第三届成都双年展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崛起,中国的当代艺术也获得世界性的普遍关注。但中国艺术现状中的很大一部分却被有意无意的忽视。虽然这部分艺术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无论在形式、主题还是媒材上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且实践者众多,但在当代艺术的研究中却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随中国社会迅速的现代化转型,这些艺术实践无论是用“国画”还是“水墨”的概念都难以完全概括,其本身已成为中国当代文化建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既是中国文化身份的一种表征,又不是传统文化的简单延续,无论观念还是形态都在当代社会中得到拓展,和当代艺术的其他类别一样都体现了中国社会文化的当代性。

    在全球化和中国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的背景下,不论是传统意义上的国画还是近年涌现的前卫艺术都无法最准确、全面地呈现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面貌。本次双年展试图客观地展示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历程中的多元格局,重新定义中国当代艺术,探索突破困境和局限的多种可能性,启动中国当代艺术全面发展的新局面,展现中国文化的特殊性和世界性之间的相互融合和置换。

    “第三届成都双年展”由61位艺术家参加的“主题展”、2位艺术家参加的“特展”、49位全国艺术院校的本科生、研究生参加的“新人特展”三个部分组成。同时还举办相关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和由21位艺术家参加的“特别邀请展:水墨新动向——台湾现代水墨画展”。

    “第三届成都双年展”以“重新启动”为展览标题,对“国画”、“水墨”进行新的阐释,试图客观地展示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历程中的多元格局,重新定义中国当代艺术。在中国社会经济迅速崛起并受到全世界瞩目的背景下,中国艺术应该探索突破困境和局限的多种可能性,启动中国当代艺术全面发展的新局面,展现中国文化的特殊性和世界性之间的相互融合和置换。

    “第三届成都双年展”主题展突破以媒材和表现形式分类的传统展览模式,以社会文化学的视野,将作品归纳在“人,精神”“社会”“自然”三个主题中展开,力图展现“国画”、“水墨”的当代性。

    “第三届成都双年展”秉承“关注新人,就是从发展的角度关注着中国艺术的未来”的宗旨,继第一、二届成都双年展,把关注新人、推出新人的“新人特展”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人特展”成为成都双年展的一大特色和亮点。

   


双年展主席:邓  鸿

    艺术总监:冯  斌

    策 展 人:沈揆一(美国)   Britta Erickson(林似竹 美国)   鲁  虹

    展务总监:王驰

    助    理:陈都、刘伟、刘涛、邓波、钟毅

    主    办:成都现代艺术馆

    展览时间:2007年9月14日—10月12日

    展览地点: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


发表于 2007-9-18 15:02 | 显示全部楼层
em1 em1 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18 18:08 | 显示全部楼层
[成都] 重新启动:第三届成都双年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18 18:09 | 显示全部楼层
链接:策展人介绍
冯斌出任“重新启动:第三届成都双年展”总策展人和召集人,从其经历上就可见他与成都现代艺术馆的持久渊源,从成都现代艺术馆建馆以来的所有重大展览,无一没有他的身影:1999年成都现代艺术馆的开馆之作——汇齐了中国当今所有重要艺术家作品的“世纪之门:1979—1999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中,冯斌作为主要的组织者,参与了从策划讨论到接待安排的所有工作;2001第一届成都双年展、2005第二届成都双年展,冯斌作为策展人之一,与刘骁纯、范迪安等一起完成了两届双年展的策划、筹办工作;特别是他主持的以全国美术院校学生为主体的“新人特展”,更成为双年展上的亮丽部分,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同时,推举学生新人也成为全国各大展览争相效仿的模式。
身兼重庆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之职的冯斌,作为四川美术学院教授、重庆美术馆馆长,荟萃以四川美术学院为主的、在当今艺术市场上倍受看重的“四川画派”的油画、国画、版画精英,与沈揆一合作在美国策划了“重庆辣椒”巡回展览,其后又在国内展览,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既非评论家又非理论家的冯斌,对“国画”却有不同一般的见地和实践,他不仅是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的系主任,更是以力主“更新”、“创新”国画在全国独树一帜,成为“新国画”的代表性艺术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大英博物馆等收藏。
冯斌凭借跨越单一画种的工作经历,更国际化、当代化的视野,将为以“重新启动”为主题的第三届成都双年展提供何种全新的视觉与观念?

沈揆一,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校区)教授、视觉艺术系美术史论与批评学部主任。
出生于上海,曾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图书编辑室主任,上世纪八十年代先后在日本、美国求学,获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美术史系硕士、博士,美国斯坦福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博士后。
美国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西班牙比尔堡古根海姆博物馆主办的在海外最大型的中国文化大展“中华五千年”(1998)的策展人之一;“重庆辣椒”(2002-03)美国巡回展策展人之一(与冯斌合作);参与2006年斯坦福大学“大革命前夕的中国绘画:张书旂及其藏画”,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
“雅集:叶氏家族书画收藏” 展览的策划。策划2000年美国“字义游戏:六位中国当代艺术家”,2004年上海
“新山水——重释与重建:当代中国艺术的风景”等展览。
作为著名的美术评论家和中国美术史专家,先后出版有《世纪的危机:20世纪中国艺术中的传统与现代性》、《雷雨之间:从鸦片战争到文革的中国画 (1840年至1979年) 》、《中国现代艺术》等艺术理论专著。
多次主持或出席与“国画”相关的国际研讨会。

林似竹(Britta Erickson),博士,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人,独立学者,美术评论家。
曾任教于斯坦福大学,为水墨会及亚洲艺术文献库顾问委员会成员,并分别任《艺术》及《亚太艺术》杂志编辑。
策划有大型展览:“文字游戏:当代艺术”,徐冰(美国赛克勒博物馆)及“边缘地带:当代中国艺术家与西方相遇”(美国坎特视觉艺术中心);并曾策划北京大山子国际艺术节。
最近林似竹获得富布赖特基金会奖金在北京做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研究。

鲁虹,深圳美术馆艺术总监、国家一级美术师、深圳市宣传文艺基金评委、湖北美术学院兼职教授,深圳美协常务理事。
1981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曾参与《美术思潮》、《美术文献》、《画廊》等美术刊物的编辑工作,有约一百多万字的文章发表于各丛书及专业刊物上。
常年活跃于中国当代艺术第一线,致力于当代实验水墨推广,参与策划"进入都市——当代实验水墨展"(1999),"重新洗牌——当代艺术展"(2001),"都市体验--当代实验水墨展"(2006)等学术活动。出席"国画改革二十年理论研讨会"(1998),还多次出席国内外重大学术活动。
作为国内著名的美术评论家,先后出版了六卷本的画册《中国当代美术图鉴:1979--1999》,四卷本的丛书《新中国美术经典:1949—1989》,画册《新世纪中国当代艺术图鉴:2000——2004》。
展览进行时
经过一个多月的筹备,2007年3月5日至7日,来自重庆的冯斌,与专程从美国飞来的沈揆一、林似竹,以及从深圳前来的鲁虹,四位策展人汇聚世纪城新会展中心,会商本届成都双年展相关事宜。并就本届双年展的主题、规模、范围,以及相关文件的起草和工作时间安排等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并完成了前期的相关策划工作。

“重新启动:第三届成都双年展”办公室
2007年3月19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18 18:1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届成都双年展亮点多 另类水墨“洗”眼球

昨晚,“重新启动”2007第三届成都双年展正式拉开大幕,此次成都双年展有近600幅来自海内外的“新国画”作品与观众见面,展览展线长达2000米。“新国画”以一种全新姿态“大洗”观众眼球,令不少观众大发感慨:“原来水墨还能这样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18 18:11 | 显示全部楼层
 亮点1:摄影、装置“代言”水墨

  在大理石上泼可乐也是“新国画”艺术?在行为艺术《水墨》中,艺术家就以其独特创意,让观众“全新感受”中国传统文化。步入大厅,用影像装置等特效演绎的水墨作品更让人叫绝。观众都能看到以水墨为载体的当代艺术作品。策展人之一沈揆一告诉记者,本届双年展主题展,参展作品突破了以媒材和表现形式分类的传统展览模式,策展团队更关注作品对传统中国水墨语言的运用,而不仅仅拘泥于在平面上泼墨作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18 18:11 | 显示全部楼层
 亮点2:五名本土艺术家入围

  昨日记者了解到,本届成都双年展主题展有61名艺术家的近300幅作品被分别纳入人与精神、社会、自然三大板块。值得一提的是,本届成都双年展的参展艺术家中有包括李华生、唐允明、刘思、李金远等5位来自四川的艺术家,此外还有11位来自美国的艺术家,日本和韩国的艺术家各一名。除了内地艺术家外,还有4名来自香港和6名来自台湾地区艺术家的作品参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18 18:12 | 显示全部楼层
 亮点3:外国人画水墨诠释中国传统艺术

  此次成都双年展是一次国际性盛会,除了国际性策展团队,国外艺术家参展是一大看点,来自美国、日本、韩国的艺术家的作品纷纷亮相。无论摄影作品《山重集》还是抽象泼墨作品,外国艺术家们以独特的方式诠释着自己心中的中国传统艺术。此次双年展艺术总监冯斌告诉记者,吸引外国艺术家参展,目的是希望中国的水墨艺术能从不同角度得到延伸,“水墨是中国土生土长的艺术,而在外国艺术家的思维中又是怎样的,这些可以给我们提供多维认识。”

 记者在美国艺术家米歇尔《山重集》系列作品中看到,该作品以传统册页方式,在宣纸上展现了一部摄影长卷。米歇尔说:“中国传统山水画没有透视法,我将摄影图片剪辑,并放大其中某一部分做出水墨立体感,能达到透视立体美,而长卷可以给人一种坐在家就可以游历山水的感觉。”观众彭小姐说,外国艺术家的水墨作品活灵活现,不只是安静地躺在宣纸上。

[ 本帖最后由 琴岛大布衣 于 2007-9-18 17:28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18 18:13 | 显示全部楼层
 亮点4:海内外画商、藏家集体淘宝

  昨日与观众见面的不少展品价值数十万元乃至数百万元。据介绍,为保证作品安全,此次双年展组委会特别与安保人员签订了责任书,要求安保人员24小时守护,闭馆后,任何人没有得到组委会许可都不能接近展厅。

  能够与这些“新国画”精品亲密接触,激动的不仅是市民,来自海内外的画廊、拍卖行、收藏家更是踊跃。据介绍,苏富比、瀚海等知名拍卖公司以及上海美术馆、深圳美术馆等,纷纷提前入驻双年展,不少画廊代表看过参展作品照片后就初步决定与20多位画家签约,代理他们的作品。来自香港一画廊的负责人欣喜地告诉记者,这些作品让他们太激动了,本届双年展的水平比往届更高。“我们要把这些作品推广到国外,让外国人知道我们中国画不仅有竹子、山水,更有概念性的当代作品。”艺术总监冯斌告诉记者,现在一提当代艺术,人们更多地想到油画、影像、装置等,实际上水墨艺术也需要当代化,所以这次成都双年展以水墨名义开展,并将在以后的成都双年展中坚持水墨主题,使成都双年展成为当代水墨作品的盛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18 18:14 | 显示全部楼层
  亮点5:专家领航欣赏“新国画”别问像不像

  对一般人来说,欣赏一幅绘画的标准常常是能否“看懂”,欣赏步骤是:画的是什么?画得像不像?这对于具有当代性的“新国画”显然不适用。

  怎样欣赏“新国画”?昨日记者专程请专家支招,专家指出,从艺术角度而言,一件绘画作品的优劣首先不在于它像或不像,而在于作品主题或作品辐射出的某种观念、思想、情绪能否紧紧抓住观赏者的心,能否给人以充分的艺术审美享受,并使人从中获得某种启迪和教育。因此,像与不像就不能作为衡量作品的好坏或欣赏作品的标准。“我们要继承传统,也要理解和接纳创新,不能总停留在古人的山水之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