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11303|回复: 29

探讨上海同济大学顾问教授陈陈声桂现场笔会作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9-25 02: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片转自《中国篆刻网》)



中国篆刻艺术院顾问陈声桂现场笔会作品

现场笔会的作品,一向不能拿来说话,这件作品好坏及艺术性,且压下不论,但其中的几个硬伤,却不能不让人深省。

陈教授可是海外书法家的顶尖人物,请看这位新加坡书法家协会会长、国际书法发展联络会执行理事长、新加坡书大校长兼教授、上海同济大学顾问教授.......;绝对是一位领导全世界书法组织的领军人物,所以中国篆刻艺术院聘为顾问,足见中国篆刻艺术院诸位领导的独到眼光。

可是很可惜的是,陈教授在本月19日举行的笔会上却出现失常,犯上了以下的硬伤:

玉“篴” --“篴”原为“笛”的古体字,艺高胆大的书法家写古字卖弄一下,也无可厚非;但艺不高但胆大还要想卖弄,这可是丢人现眼的,那可就要三思了,不然是要闹笑话的。

陈教授把本来是竹头的“逐”,竟然写成了竹头的“遂”,就多了这两点,让我们看见海外的知名书法家,也不过如此而已。

在把内容书完后,又在题款时,把今年的“丁亥”误写成了“辛亥”,今年已经马上到中秋了,陈教授竟然又在大家的眼皮底下犯上这些低级硬伤,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最令人绝倒的还是在题款的错字旁点了两点,再将“丁”写在底下的做法,这在历代书法名作中恐怕是找不到第二件类似的墨宝的。

现在将陈教授可圈可点的现场笔会大作贴在这里,让同道们看看,据说中国书法家协会也是在他领导下的国际书法发展联络会会员,2006年中国书法家协会就是向国际书法发展联络会申请到“2008年国际书法家交流展”的主办权。


[ 本帖最后由 志士 于 2008-1-10 23:33 编辑 ]
XXX作品照.jpg
 楼主| 发表于 2007-9-25 02:25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ccss.org.sg/aboutus/TanSK.htm


陈声桂先生,
别署:游子
生于:1948年
籍贯:广东省潮安县

A.荣誉榜:
· 香港亚洲艺术学会颁给优秀奖。 (1977年)
· 新加坡文化部发给国庆美展优秀奖。 (1978年)
· 新加坡杰出青年奖(SYA/国家颁予青年之最高奖项)。(1978年)
· 新加坡文化学术研究会颁给一级奖章。 (1984年)
· 中华书学协会颁给甲级金奖章。 (1984年)
· 新加坡总统颁赐长期服务奖章(PBS/教育)。 (1987年)
· 新加坡总统颁赐公共服务奖章(PBM/书法)。(1991年)
· 亚细安个人成就奖(AAA)。 (1992年)
· 新加坡文化奖章(CM/国家颁予艺术家之最高奖项)。 (2000年)
· 全国模范华文教师。 (2000年)
· 万宝龙国际艺术大奖。(2002年)

B. 教学:
1974 年开始开设书法班,授课至今32年。桃李满天下,9名现任或前任内阁部长与不少达官贵人皆请其指导,兼任南洋美术专科学院文学讲师10年,书法讲师2年;国立新加坡大学校外进修系书法讲师10年,中文学系书法讲师一期;南洋理工大学中华语言文化中心/国立教育学院/中文系书法讲师10年;潮安艺苑书法讲师10年;新加坡书法中心书法讲师11年。

C.艺术生涯:
陈会长是书法家协会重要发起人之一,他当时出任筹备委员会主席,及第一二届理事会主席。之后因去大学深造,改任三年理事。自1974年起至今陈氏一直联任会长一职。另外陈会长也自1974年起出任新加坡艺术总会(原称新加坡艺术理事会)理事,并由1978年开始改任为副秘书,1994年,他升任副会长至今。1979年文化部也委任陈会长为文化部美术咨询委员会委员,负责审查每年的文化奖章提名者至1991年。较后,他担任于1991年成立以取代文化部作业的国家艺术理事会艺术咨询委员至今。

D.评选活动摘要:
陈会长曾担任
· 新加坡文化部国庆美展(国家美展)评选员。 (1975、77、79至83年)
· 国家博物院78年年展评选员。(1978年)
· 新加坡青年协会“全国书画比赛”评判。(1979至1982年)
· 新加坡书协与星洲日报“全国现场书法比赛”评判。(1981至1983年)
· 新加坡书协与新加坡报业控股全国挥春大赛评判。 (1983至今)
· 马来西亚书艺协会“全国书法比赛”评判。(1987至1998年)
· 台湾实践大学“第一届小学书法比赛”评判。(1995年)
· 中国中央电视台“第三届书法与篆刻电视公开赛评判。(1995年)
E. 行政:
陈会长曾担任中学华文/文学教师、校长室秘书、图书馆主任、华文科主任、高级教师、高级行政助理、副校长、校长14年,与初级学院华文教师、语文部主任(第一级高级教育官)18年,共32年,获选全国模范华文教师.长期担任新家书法家协会会长\新加坡艺术总会副会长等职.

F.著作:
陈会长发表在报章、杂志上之书法与美术文章逾百。其中包括:
· 曾应《新加坡美术》之约,为该刊编辑《墨林春秋》数期。
· 1977年,出版《中华书法讲话》作为整理新加坡书法论著的部分工作。
· 1982年,为建屋发展局的机关报,双月刊 —《家》撰写“书法漫谈”。
· 1984年,将“书法漫谈”八章结集成册。

G. 主持与演讲:
陈会长曾应新加坡电视台之约,主持七期“笔阵墨池”节目,及在其他节目中讲述书法。会长也在电台、国家博物院、国家图书馆、师资训练学院、民众联络所、中学、新加坡外语学院,及社团作书法演讲与示范。

H.书法艺术之旅:
陈会长曾应新加坡旅游促进局、裕廊镇管理局,及新加坡外汇俱乐部等机构之约,在中国花园、日本花园、新加坡手工艺中心,及海皇歌剧院等处作书法示范,以飨外宾。会长也是第一位为新加坡旅游促进局选派出国作字的书家,先后到过

· 美国波士顿 (1978年)
·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都拜、阿武达美 (1980年)
· 菲律宾马尼拉 (1981年)
· 瑞士苏黎世 (1982年)
· 日本东京 (1984年)

I. 个人展览:
陈会长自1969年开始参加新加坡的美术展览,主要的有:
· 文化部主办150美展
· 国庆美展
· 书画印联展
· 国家博物院年展
· 新加坡中华美展
· 中华书学协会书展
· 全国硬笔书法展
· 国际书法联合展览会
· 新加坡书法展
· 新日书画交流展
· 日新书法交流展
· 新台书法交流展
· 新韩书法交流展
· 新中书法交流展
· 日本国际书道展
· 南大校友美展

特别要提的是,在1979年,国家博物院也为陈会长主办一现场挥毫及展览会,为期一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25 02:29 | 显示全部楼层
新加坡的国际书坛奇人陈声桂

http://www.sgwritings.com/bbs/viewthread.php?tid=4494


新加坡的国际书坛奇人陈声桂
- 转自http://post.baidu.com/f?kz=164698378


新加坡书法家协会会长陈声桂专访 编者按:《新加坡书法》于1995年5月1日创刊,至今已为第50期,新加坡书协会长陈声桂先生从策划本刊出版、筹集经费、整理发送地址,至每期组稿、审稿、督印等等,均参加工作,在他十分繁忙紧凑的生活中,十年如一日,令人起敬。为此中国书法篆刻网崔增学先生专访了新加坡书协会长陈声桂先生,以飨读者。(本稿件在陈朝祥先生采访的基础上整理)


● 请陈会长谈谈创办《新加坡书法》的动机?

▲10年前,“新加坡书法中心”成立了,为配合新的书法发展形势,理事会决定发行这份报纸,每年四至六期。当时新当时新加坡书法家协会已成立了廿五年,开展了许多的活动,每个月接待来自世界各国的客人相当频繁。及时把相关的资料、照片、文字稿收集起来,是对会史的 种整理,对将来编辑本会40周年特刊尤其重要!

●这是份什么性质的报纸?

▲从创办这份报纸的第一天开始,它的使命便很明确——报导本会及新加坡的书法活动。我们从来就没有想过要把它办成一份艺术刊物。有不少朋友希望我们每期介绍一、二位本地或外地的书法家,但年只出那么五、六期,刊登某一个人的作品,可能要等上四、五年,到时作者的风格可能已经变了,或者人已不在地球上了。另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不先介绍我?其实,新加坡书协每年都有出版 、两种本地书家的书法选集,若有人想了解那一位书法家的近况与水平,大可以从那里去寻找。

●这份报纸,没有广告收人,又以彩色印刷,及空邮寄至各地,请问每期用费多少?由谁负担?

▲艺术书刊,能够没有广告,最好不要广告。这是我主持书协会政三十多年来不曾改变的做法。《新加坡书法》一期的印量是3000份,其中2800份寄至国外。三千份的印费为3000元,邮费为2000元,共新币$5,000元。(编者按:折为美金U.S.$2850),是我以书协这一品牌,向些机构或人士劝募而来的。

●《新加坡书法》已经在海外流通十年了,到底海外人士对这份报纸有何评价?

▲这份报纸最初发行的网络只有二十来个国家与地区,经过几期之后它增至40多个。遍及亚洲、欧洲、大洋洲、南美洲、北美洲、中美洲,及非洲。我曾经接待过许多我根本就不认识的人士,他们或从澳大利亚、西欧、北欧、南美而来。我问他们是怎么知道新加坡书协的地址或电话的?这些外国人士说,他们从朋友那里看到这份报纸后,将它复印在A3型的纸上,互相传阅。

一般上,这些人住的地方华人不多,难得有机会见到华文、听到华人社群的讯息。当他们看到这份报纸时,如获至宝,以后便定期追踪,作为三馀的精神食粮了。所以这份报纸,让我们交了很多新的朋友,这是我们从来没想到过的!

●请问新加坡书法家协会理事会是如何运作的?

▲根据会章,书协理事会的正式组****选是1 1位,即正副会长、正副秘书长各三位,查帐二位,财政(不能连任超过一年)、研究部主任、总务部主任各一位。配合会务的开展,理事会可以任选若干人士为理事、评议员、主任、副主任,人数约二十五至三十人。

过去三十几年,书协每年都有一个约有十人的核心小组,再加上乐于奉献的十几二十位同道,大家利用业余的有限时间,把书协的活动搞得红红火火。偶尔一、两位当选的理事累了,或家庭有事,或忙不过来,便退了下来。理事人选永远没换是不可能的,但更换太多社会人士不大接受、工作也没有连续性。休息多年后又重新回来帮忙的,会内也不乏例子,例如 本会一位发起人,早期连续六年担任秘书,后来结婚生子,得供三个孩子念书、上学,曾经有一段时间退居二线,最近七、八年又重回岗位,继续发挥他的专长。

我们的副会长数目,与新加坡艺术总会及其它全国性总会一样,只有二位,不像一些小社团,为了达到“送帽子”的目标,虽然只有区区的三几十人,却有六七位副会长,一点也不让中国书协专美。其实日本全国最大的书法会一一每日书道会,连一个副会长的职位也没有。
   
●你长期主持几个社团的会政,对社团的运作自然非常熟悉,能不能就此谈一谈目前新加坡社团的运作情况!

▲今日新加坡的 万个利团,百分之九十血存存著经费不足的难题,社团的收入主要是靠鸠收一点会费及捐款,他们能一月过一月,一年过一年的支撑是很了不起的!

至于人手问题,几乎百分之九十九是用工余的时间来服务的。以我来说,时间一直是不够用的,除了正职(编者按:初级学院语文部主任,教育部第一级高级教育官)外,平时要做研究、要教课、要应酬、要开会、要迎宾、要写字,所剩时间已无多了,还要主持多项活动的工作委员会会议,更感到非常吃力。外交工作更免谈了!

外地人士对本地社团运作不了解,时常碰到一些主办机构,请了他们过来,却把他们丢弃在酒店里,每天用完早餐后就待在酒店里,少有人来顾你一下。至于观光节目,或会见相关人士,或在报纸上作点宣传,更加免谈。这些怠慢客人的做法,肯定不会发生在书协的节目与活动中。

有时,我们也会接到友会的通知,去会见或招待某些客人。即使有多劳累,我们都尽量抽身赴会。从来就没让人失望过,这是我们跟朋友长期交往、互相支持的重要原则。每年都有许多国外姐妹艺术团体访问新加坡-团内的音乐家、美术师也可能是书法工作者。以前我们招待过中国著名男高音胡松华,他说他会书法。招待过新风霞女士的夫婿吴祖光,他是戏剧家,也写书法。新华社社长穆青、中国文化部长助理高运甲、人民日报社长邵华泽、中国文联书记高占祥等等来访,我们都尽量款待他们。甚至中共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的女公子邓林及原中国中央政府副主席董必武的千金董良晕来访,我们也应约接待过她们。我们都尽力用工馀的时间去做,我们对待朋友的立场非常明确,欢迎各家各派的人来访『我们常常自我鞭策:如果有一天我们到他们的地方,希望得到他们较为合理的招待,那我们应当先盛情招呼人家。

●对于开拓国际书法交流你有何寄望?

▲我们于1 980年开始展开国际书法交流活动,至1 985年,取得卓越的成绩。1983年,我们克服种种困难,于5月组织了一个28人书法访问团到中国十个城市访问了28天,开始了跟中国同道的交往。

目前,每个星期我最少会见批或一个以上来自中国或各国各地的朋友,有当官的、有从商的、有从事姐妹艺术的、有我的书法同行等等。新中自1 990年建交以来、官民的交往至为频繁,根据统计:中国人一天在新加坡的流动与非流动人口约有三十万人,占新加坡人口十分之一。而新加坡书协的会所——新加坡书法中心又座落在政府组建的文化街街头、市区四马路,所以每天来访的客人络绎不绝。不少人喜欢站在庭院中那面由启功先生题写的“新加坡书法中心”的牌坊前头拍照,作为纪念。

我们跟中国方面的联系工作也已经建立起来了。单单来办省市层次的书法展览的团体,便多达14个(12个省书协,加上重庆、北京两个直辖市,如果加上20[04年1 1月来展的湖北书协,一共十五个)。我们每年都有组织几个小团去中国访问。每三年则有一个大团。

其他有书法会的国家或地区如: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台湾、香港、澳门、菲律宾、汶莱、印尼,及澳洲,我们之间都常有来往。较远的如:英国、法国、荷兰、苏联、北欧三

国(丹麦、挪威、瑞典)、比利时、美国、加拿大、巴西甚至非洲的南非的书法同道,都有互通讯启、。东南亚的越南、柬埔寨、泰国、缅甸,我们都已在积极接触。我们已组团去了越南,即将组团访问束、缅。令我们安慰的是,由于书法没有经济上、政治上的价值,所以不必如商界人士的抢占版图,互相攻讦。

●你在过去三十六年,看着新加坡书法由沙漠走向绿洲,一定有许多感慨,是否要借此机会谈谈?

▲我与同人发起书协,本来只是想在新加坡法律规定的“结社自由”下研究书法,但后来却莫名其妙地被推上领导新加坡书法的工作,这是历史选上了我,不是我去选历史。老话说:“名之所至、谤亦随之”。我在书坛既占据了要角,当然蚊子、苍蝇都有碰过。特别是这几年,书坛多了三、四个小组织小团体,不管他们用的是什么国际展、世纪展、跨世纪展、国

际赛、世界赛,当他们在宣传、经费二方面出现困境、无法达到目标时,便对书协抹黑。擒贼先擒王嘛!如果社会上仅有的、少量的资源,全给了书协,他们分不到半杯羹,或偶而才分到半杯羹,你不倒,他们怎么出头?!

可是不同辛劳、不同付出、不同历史、不同招牌,有不同的收获嘛!如果每个人以为放个大大的国际或世界或世纪书法展、书法赛的名称,人家便会出钱赞助或前来主礼,那不是天真幼稚是什么?我应该说,这四年来,有个秃头凸眼、长相难看的仁兄便每年都发一封黑函给我及我周围的朋友与相关机构,甚至寄至国外。他用同一个电脑打印黑函及用同样的地址,发给同一批人,我们一看便知道是谁!——是那个因在本会不工作、在落选后注册商业公司(幽灵公司)展开活动,至被除名:过后又自命从本会“分裂”出去,且组织了一个皮包书会,却自夸领导“半个”新加坡书坛的人干的!然而,如果你真的已经领导了半个新加坡的书坛,正事杂事已多,怎么还有空去干这低三下四的小人行径呢?单单搞活动、找主宾、筹经费、动员人手,都够你忙得不可开交,你怎有空去做见不得阳光的事!?  
  
●书坛有什么事使您难免要慨叹的?

▲还有一种人,他办的书展,喜欢标榜人多。明明展品较有水准的不过一二十人,可是,他可变为一百人或八十人,因为他超量加入了书法学员的作品,数目当然随时可以达到百人。这种“遍地书家”的做法,只有污染正在成长的书法幼苗,对推动与普及工作,只会带来负面的影响。三十年前,曾有一位教画的,向他的学生说,你跟我学画,年尾时,作品一定可以挂在维多利亚纪念堂(展览厅)。现在书法界中,也有这种“爱之病”了!

这里借用中国张荣庆先生在“92书法批评年会”说的话:“书法比赛现在是大小地方全面‘开花’ ,而且办国内的还嫌不过瘾,一办就是国际的。其效果及水平如何是不管的。再如建碑林,也是大小地方全面‘开花’。水平很差的字’甚至小孩写的字也可以入碑,十分混乱。前不久,出现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某地建一碑林,地处某城郊外群山脚下一片乱石堆上,碑形皆如墓碑,黑底白字,按书写人的职务等级排成一个大三角形,领头的一块碑为邵宇同志所写。每块碑还围上红绸大花。一天,该市领导邀请全国知名书家来举行碑林揭墓式。人们到那个地方一看,都呆了:什么碑林,简直是活现一个大墓地。”

张荣庆也批评了庸俗化问题。他说“书法界没有围墙,什么人都可以进来凑热闹,所以成份很复杂。冒牌的‘著名书法家’遍地皆是,俗书劣书满天飞。这是由于有两个重要渠道

没有把好关:一是宣传媒介,二是书画市场。耳闻目睹‘书法热’中出现的歪曲、沾污中国书法艺术的怪现象,怎不令人齿冷、气愤!”(见《书法报》1992年1 1月4日,总第434期) 。

在新加坡,五人便可注册一个社团了,而且当天注册,当天生效。但是这个会要如何“活”下去,且“活”得久,那便得靠你的工作纪录与组织才华了,单靠文字或口头上的吹嘘是无法久长的!外人也许时不知你葫芦中卖什么膏药,可是到新加坡走一趟,便无所遁形了。而我日常最关心的事只有三件:活动经费、工作人手,及宣传工作。经费第一、人手第二、水平第三。

●关于新加坡书坛由沙漠到绿洲这一点,你可以多谈一点吗?

▲1968年倡组书协时,新加坡的华文气势已露出败相。1974年起,华文开始江河日下,紧接而来的是,1980年全新(新加坡)华文小学关门大吉。我的母校南洋大学也不能幸免,在当年被并吞入以英文为媒介的新加坡大学,改名为国立新加坡大学。

1984年华文中学也走入历史。所以从1970年代中期至1980年代中期,新加坡的民族文化,进入了一个相当困难的时期。有一个时候,会内只剩下12人,有3次,在经费人手两缺之下,差点解散。是的,工作不易。然而当书协要走到尽头时,我们又再整装出发。

最令人难忘的是,1982年新加坡唯一的英文大报《海峡时报》指称书法已是“Dyi r]g Art”(将死的艺术)。实在令人羞耻与无奈之极!在那凄风苦雨的十年中,我们于1980年引入日本,以及其它各国各地的书法(如香港、台湾、马来西亚、韩国……)。1981年起,我们开始举办新加坡书法年展(至今24年)。我们也由1 974年起,开设书法班,并从1 978年起开设更多班级,招收更多学员。此外,1985年至1994年,我们与潮安联谊社合设“潮安艺苑”;1981年至1990年与国立新加坡大学校外进修系合开书法进修班:1995年起,新加坡书法中心组建开设了三十几个书法班级(编者按:2005年起已超过四十班了),培养了老、中、青、少、幼等不同年龄的学员。过去三十一年,在书协书法班上课的人士超过15,000人,他们已汇成当地一股重要的新生力量,有不少也负起薪火相传的工作,及书法推动的工作。

●书协如何推动新加坡书法的发展?

▲我们常年的活动有两个赛会:“全国挥春大赛”、“全国学生书法比赛”,三个展览:“新加书法年展”、“全国青少年书法展”、“春华秋实书法展”及一或两个交流展。此外还有协办或联办一些社团,或人民协会属下俱乐部、联络所的书法比赛或活动。其中“全国青少年书法展”是为在籍学生提供一个展览的机会,“春华秋实书法展”则是著重栽培新秀。

经营了30多年,只要会内的领导层不要变化太大,理事们能以会的利益为重,我相信,以书协的深厚根基还可耐上一、二十年。我们多年来一直兢兢业业、老老实实地干,办比赛、办展览、办讲座、搞出版、开班级,在政府民间与广大群众中有厚实的本钱。这与别人拣现成,搞一个半个比赛凑凑热闹截然不同。

在新加坡有这么一个说法:只要你有读报纸,你就知道陈声桂是谁。陈声桂是书法的化身:“陈声桂就是书法、书法就是陈声桂”。旗帜鲜明、别无二家。单就这一点就值得安慰。作为人民协会的协作会员(在新加坡共有一万个团体,被人协“选为”协作会员的只有80多个),书协将书法带至全国各个角落,并与各社区发展理事会、民众俱乐部、宗乡社团、宗教组织等建立了伙伴关系。作为国家艺术理事会“文艺复兴计划”下唯一受惠的视觉艺术团体,新加坡书协为书法的普及与提高所开展的大量活动,是有口皆碑的!我们在朝野均得到强有力的支持!2001年,书协被教育部选为课外辅助活动(CCA)算分的唯一书法团体,意即此后学生在参加由书协主办或协办的比赛中得奖,只须书协认可,便可为上高中或大学的成绩加分,这也是值得自豪的。  

●书坛有什么事使您难免要慨叹的?

▲还有一种人,他办的书展,喜欢标榜人多。明明展品较有水准的不过一二十人,可是,他可变为一百人或八十人,因为他超量加入了书法学员的作品,数目当然随时可以达到百人。这种“遍地书家”的做法,只有污染正在成长的书法幼苗,对推动与普及工作,只会带来负面的影响。三十年前,曾有一位教画的,向他的学生说,你跟我学画,年尾时,作品一定可以挂在维多利亚纪念堂(展览厅)。现在书法界中,也有这种“爱之病”了!

这里借用中国张荣庆先生在“92书法批评年会”说的话:“书法比赛现在是大小地方全面‘开花’ ,而且办国内的还嫌不过瘾,一办就是国际的。其效果及水平如何是不管的。再如建碑林,也是大小地方全面‘开花’。水平很差的字’甚至小孩写的字也可以入碑,十分混乱。前不久,出现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某地建一碑林,地处某城郊外群山脚下一片乱石堆上,碑形皆如墓碑,黑底白字,按书写人的职务等级排成一个大三角形,领头的一块碑为邵宇同志所写。每块碑还围上红绸大花。一天,该市领导邀请全国知名书家来举行碑林揭墓式。人们到那个地方一看,都呆了:什么碑林,简直是活现一个大墓地。”

张荣庆也批评了庸俗化问题。他说“书法界没有围墙,什么人都可以进来凑热闹,所以成份很复杂。冒牌的‘著名书法家’遍地皆是,俗书劣书满天飞。这是由于有两个重要渠道

没有把好关:一是宣传媒介,二是书画市场。耳闻目睹‘书法热’中出现的歪曲、沾污中国书法艺术的怪现象,怎不令人齿冷、气愤!”(见《书法报》1992年1 1月4日,总第434期) 。

在新加坡,五人便可注册一个社团了,而且当天注册,当天生效。但是这个会要如何“活”下去,且“活”得久,那便得靠你的工作纪录与组织才华了,单靠文字或口头上的吹嘘是无法久长的!外人也许时不知你葫芦中卖什么膏药,可是到新加坡走一趟,便无所遁形了。而我日常最关心的事只有三件:活动经费、工作人手,及宣传工作。经费第一、人手第二、水平第三。

●关于新加坡书坛由沙漠到绿洲这一点,你可以多谈一点吗?

▲1968年倡组书协时,新加坡的华文气势已露出败相。1974年起,华文开始江河日下,紧接而来的是,1980年全新(新加坡)华文小学关门大吉。我的母校南洋大学也不能幸免,在当年被并吞入以英文为媒介的新加坡大学,改名为国立新加坡大学。

1984年华文中学也走入历史。所以从1970年代中期至1980年代中期,新加坡的民族文化,进入了一个相当困难的时期。有一个时候,会内只剩下12人,有3次,在经费人手两缺之下,差点解散。是的,工作不易。然而当书协要走到尽头时,我们又再整装出发。

最令人难忘的是,1982年新加坡唯一的英文大报《海峡时报》指称书法已是“Dyi r]g Art”(将死的艺术)。实在令人羞耻与无奈之极!在那凄风苦雨的十年中,我们于1980年引入日本,以及其它各国各地的书法(如香港、台湾、马来西亚、韩国……)。1981年起,我们开始举办新加坡书法年展(至今24年)。我们也由1 974年起,开设书法班,并从1 978年起开设更多班级,招收更多学员。此外,1985年至1994年,我们与潮安联谊社合设“潮安艺苑”;1981年至1990年与国立新加坡大学校外进修系合开书法进修班:1995年起,新加坡书法中心组建开设了三十几个书法班级(编者按:2005年起已超过四十班了),培养了老、中、青、少、幼等不同年龄的学员。过去三十一年,在书协书法班上课的人士超过15,000人,他们已汇成当地一股重要的新生力量,有不少也负起薪火相传的工作,及书法推动的工作。

●书协如何推动新加坡书法的发展?

▲我们常年的活动有两个赛会:“全国挥春大赛”、“全国学生书法比赛”,三个展览:“新加书法年展”、“全国青少年书法展”、“春华秋实书法展”及一或两个交流展。此外还有协办或联办一些社团,或人民协会属下俱乐部、联络所的书法比赛或活动。其中“全国青少年书法展”是为在籍学生提供一个展览的机会,“春华秋实书法展”则是著重栽培新秀。

经营了30多年,只要会内的领导层不要变化太大,理事们能以会的利益为重,我相信,以书协的深厚根基还可耐上一、二十年。我们多年来一直兢兢业业、老老实实地干,办比赛、办展览、办讲座、搞出版、开班级,在政府民间与广大群众中有厚实的本钱。这与别人拣现成,搞一个半个比赛凑凑热闹截然不同。

在新加坡有这么一个说法:只要你有读报纸,你就知道陈声桂是谁。陈声桂是书法的化身:“陈声桂就是书法、书法就是陈声桂”。旗帜鲜明、别无二家。单就这一点就值得安慰。作为人民协会的协作会员(在新加坡共有一万个团体,被人协“选为”协作会员的只有80多个),书协将书法带至全国各个角落,并与各社区发展理事会、民众俱乐部、宗乡社团、宗教组织等建立了伙伴关系。作为国家艺术理事会“文艺复兴计划”下唯一受惠的视觉艺术团体,新加坡书协为书法的普及与提高所开展的大量活动,是有口皆碑的!我们在朝野均得到强有力的支持!2001年,书协被教育部选为课外辅助活动(CCA)算分的唯一书法团体,意即此后学生在参加由书协主办或协办的比赛中得奖,只须书协认可,便可为上高中或大学的成绩加分,这也是值得自豪的。  


请谈谈新加坡书法史上一些重大的事件及将来的展望?

▲1980年,新加坡书协开始引起外国书法,在新加坡书法发展上,这是一件大事。10年后,它更促成了“第一届国际书法交流大展”的举行。可以说,新加坡成了国际书法交流展的发祥地,完全是历史的偶然。

我们在1988年许诺,中国作为书法的家乡,只要各国各地不反对,随时可以接管秘书处。当时选中我们,是因南北韩、两岸三地等之通关通航问题还遥遥无期。在当日,各国各地正式以社团身份活动且具有代表性、组织性的书法团体只有日本(财团法人)的每日书道会、中国的中国书法家协会、台湾的中国书法学会、香港的中国书道协会、马来西亚的马来西亚书艺协会,以及韩国的东方研书会(即今日的“国际书法艺术联合韩国本部”),他们全到了。

新加坡书协的创建与存在是为自己的同道服务的,行有余力则扩大与外界的联系。至于长期的交流及联络应该是国家的事。您在中国,由澳门、香港向南方一望,就只有新加坡书法家协会的组织比较健全。马来西亚的马来西亚书艺协会,基本上以西马来西亚为主,要去东马得乘飞机。即使在西马,其主要活动,也多以首都吉隆坡为多。

汶莱刚成立了一个书画会,人数不多(汶莱总人口为33万)。刚于2003年8月成立的印尼书艺协会的同道,和当地各家各派的同道,在经过30多年的归隐后,八方风雨会中州,得有一段时间磨合。

澳洲的澳大利亚书法协会主要是由一批香港移民组成,他们向政府的商业部门注册。所以不少人到东南亚观光,一定来新加坡书法中心访问,以便回去后可以交差。新加坡书法中心成了书家们的“圣地”,其中跑到启功先生写的“新加坡书法中心”牌坊前拍照回去做纪念的,极为普遍;正如您到了北京,会到天安门广场,在毛泽东主席的像下合影留念样。可以说,“新加坡书法家协会”已成了一个品牌。然而,我们也常常提醒自己,即使因为创会得早,组织上较好,资源较充裕,但以一个小岛国上的一个民间团体,去应付整个世界的同道,特别是中国与日本的同道,是应当适可而止、量力而为的!

举一个例子,我们曾经与当时健在的日本刻字协会创会会长长扬石先生及其代表先后在新加坡与日本开了不下十次会议,谈论关于新加坡书协参加“国际刻字联盟”,及“国际刻字展览”的事。长会长的意思,为了培育刻字作者,他可以亲自或派人前来新加坡开课,并从中选择优秀的参加中、韩、日、新四国的“国际刻字展”。而新加坡书协,也作为他发起的国际刻字联盟的会员,并由我方派人出任副会长。

我接受了他的建议,盛情约请他的团体,于1992年在新加坡举行“日本刻字展”及开办为期三日的日本刻字讲习会。为了表示我的诚意,我高规格处理此事,还出版了1000了本《日本刻字展》专刊。

至于参加刻字展览与刻字联盟二事“我与同道们始终觉得有些不妥:①两年前(1990年),刚刚举行第一届国际书法交流大展时,各国各地同道们誓言书法要走向国际!走向国际,路途何其漫漫呀!②篆刻在新加坡已经式微。要做也得先做篆刻。③上了三天课,便参加国际展,即使明、后年再来开课。我们的作者,永远是在人家的庇护下行走。这样做,通吗?

④日本每日书道会回应我们的公函时说,刻字本来是“每日展”中的一门,长扬石先生是该门类的负责人。换言之,长先生在每日协助下壮大后,自立门户。我们交了新朋友,会不会失了老朋友?……

所以,我最后是接受了他亲自颁给的“国际刻字贡献奖” (他说地球上只有三人得过,我是第4位)。及一件作品“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但是没有出品,也没有派人参加刻字展览及刻字联盟。

关于这点,当时国家文化部门的相关主管同学,还表扬过我。
●请略述一下新加坡书法艺术的传承情况?

▲新加坡是一个很小的地方,书法发展条件先天不足,后天也不良,开展活动并不容易。1980年,东南亚唯一的华文大学结束了,1984年本地的中学华文教育也走入历史。经过了四分之一世纪,本地土生土长还在从事书法创作的人并不多,把书法当成工余爱好的也屈指可数。更多的16岁以下的青少年或40岁以上的中壮年,是以它为课余或业余的消遣。

然而,由于地理位置特殊、资讯科技发达,我们却比别地方的人更加易于接触到许许多多新的书法资料、录像带、VCD、DVD、专刊等等:加上日本研市l_出优良的墨汁,更方便了我们的书写,给我们增加了很大的学习动力。

我们不提倡反传统、追潮流的书风,正如《论话》说的:“子不语怪力乱神。”我想只要我们不把传统的基本功践踏在脚下,书法在新加坡的前景还是很光明的!

至于有时社会上出现一两位言过其实、名实不副的所谓“书家”,不管他吹嘘有何“法

力”、背后何人“欣赏”,我都当他是中国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致潘受先生书中所指的“野派”,不加理睬。

●中国的崛起对书法家有怎样的影响?

▲现在中国有不少地方开始富裕起来了,人们也行有余力,可以收购或保存书法作品了。因此,一些根基扎买、有文化内涵、名气比较大的书家的作品,开始有点市场价值。于是,不少人以为新加坡相当富裕,市场也一定很好。

本地一些皮包社团或或皮包公司的负责人就看准一些中国书家好大喜功、暴发户的心态,以办书展的名誉,诱引他们前来。据我所知,个人书法展往往赔了夫人(钱财)又折兵(精力),不但作品呆滞、售卖不出,而且日常活动没人相陪或安排,人欢天喜地而来,却满腹怨气回去。尽管如此,他们回国之后,还自吹自擂自己的书法展满堂红彩,倍受行家收购。

●您接待过无数的达官贵人,访问过无数的书法团体,能不能就您的经验谈一谈待人之道?

▲1989年,我招待陕西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钟明善在我家住了一个星期。1990年,河南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张海先生也来访。其他的还有启功、沈鹏、刘艺、佟韦、张虎、刘炳森、旭宇、尉天池、朱关田、沙曼翁、邵宇、费新我、秦号生、康殷、陆石等先生。对任何一位中国书法家,不管出名不出名、不管是随团来或自费来,是本会约谓的、非本会约请的,我都以工馀的时间,尽力招待他们,从不会想到对方会送一幅字、寄一张年片,或请吃顿饭。

1992年,我上北京访问时,特地在昆仑饭店安排两天不出酒店的大门,专门等著朋友一个一个来见面,每人有个钟头的时间茶叙及交换礼物。结果这些友人真的都来了,但效果不好,我忽略了京城地大人挤,交通并不发达等情况。约请的人,时间上掌控不准,这个未完、下个已经来了,这位还没讲完、那位已等了好久了。这次的做法,给我很大的启发!今后到京、沪,除不能不去的酬酢之外,还是按自己的节目为好!我们出门其实是顺道休息的,而且出一次门的成本很高,要公私均办才值回票价!

我以后还会常去北京、上海,甚至重庆、武汉、贵阳……毕竟血浓于水。但我比较喜欢上海,上海已取代我心目中的中国其他地方,包括台北、香港、澳门。我常去北京,从不期待谁会请我吃饭:启功先生例外,他老人家到过新加坡四次,非常念旧,有到北京,他肯定会请一顿饭。佟韦、张虎二位先生待我们也颇厚道。记得2001年,我匆匆去北京参加中国书法家协会庆祝成立20周年纪念大会。那时,启功先生到会一阵子就要走了,我赶快跑上舞台给他打个招呼,说昨天下午到,明天下午回。他居然即刻通过文联老干部局主任乔仁和先生,说什么也要请我吃一顿饭。最后就让他在和平门全聚德宴请我们,由上午1 1点多坐到下午2点多,完全不象外界传闻的老态龙钟、息交少游、难以动弹……。

我与中国同道交往22年的体会是,有你的心的人确实很多,转过身后患失忆症的人也不少。但一切随缘,缘起缘寂,不用认真,我常用中国政府派留学生作为比喻。你看,在八十年代之前,由中国出洋去念书的留学生是3万人(30,000人),如果10%(百分之十)滞留不回,便只剩二万七千人(27,000人)了。然而今天,由中国政府、私人机构,甚至自费出国的中国学生多至五十万人(500,000人),50%(百分之五十)滞留不回,还有二十五万人(250,000人)。回国的人数是以前二万七的十倍。中国政府已不在乎中国留学生读完书不回国了,我们何必去理会招呼过的人已不顾念旧谊?  

▲我已经五十六岁了,人生有涯,能够把握时间多写一点字、多做点事、多去一些地方、多会一点朋友、多读点书是我的愿望。所以那些能够到新加坡来访问我的,我感到非常高兴。那些希望我出国去访问他的,则遥遥无期。我相信自己可以活到90岁,但70岁之后,你身心体力均退,已无甚作为了。所以我以60岁为一限、65岁为另一限、70岁为再限。

60岁时:有些事情可以不参加就尽量不要参加了。65岁时:什么事可以不管就不管了。70岁时,做个无事一身轻的自由人,把时间全用在教字、写字、看书、遐思上。我本来就喜欢教书、写字。这时候(即60岁后),可以加强书法字外功的营养,多听音乐、多看舞蹈、多看戏剧等等。很渴望早一点放弃公务员的工作,从教育界隐退,做一个全职的书法教育工作者,使自己有更多时间与书法艺术在一起。我以作为一位民间文化大使为荣1(2004年7月1 1日)

(编者按:访问陈声桂会长是在2004年七月进行,十月定稿的。陈会长已于十二月卅一日辞卸了淡滨尼初级学院语文部主任、政府第一级高级教育官的职务,于今年(2005年)正月一日起出任新加坡书法家协会隶属新加坡书法中心全职艺术总监、兼新加坡老年书法大学校长的职务。结束了32年的公务员生涯,陈会长现在正以他壮年的充沛精力,全力领导新加坡书协在一个日渐西化的新加坡社会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这是书协之幸,也是书坛之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25 07:03 | 显示全部楼层
em1 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27 03: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书法家协会授予陈声桂荣誉奖

转贴自博艺网:http://jy.boyie.com/dispbbs.asp?boardid=353&id=6805

        中国书法家协会2006年8月在北京授予新加波书法家协会主席陈声桂荣誉奖,以表彰陈声桂长期推动中华书艺在新加坡国家的普及与发展所做出的业绩与贡献。这是中国书法家协会首次将荣誉奖授予海外华人。

        此次获得中国书法家荣誉奖,是陈声桂继2002年获得国际万宝龙基金会颁发的“ 万宝龙国际艺术大奖 ”、2005年受聘为上海同济大学顾问教授后的又一收获。


[ 本帖最后由 志士 于 2007-9-27 03:51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27 08:19 | 显示全部楼层
新加坡的同志能把汉字写成这样已经很不简单了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28 00:52 | 显示全部楼层
《书坛奇人陈声桂》   张昌颐  (转贴)
http://www.china-yishu.com/archiver/?tid-598.html

    定居新加坡的友人林尔.近日从狮城归来。老友相逢,品名闲聊,好不惬意。和以往不同,林尔此番同我谈的最多的竟是新籍华人,当地的一位著名书法家、新加坡书法家协会会长陈声桂先生。因为不是书道之人。开始我并不在意。后来,听着听着,对此君的为人,此君的奋斗,特别是他对中华文化的深爱和执着,让我心动起来,并为之深深感佩。难改几十年当记者的老习惯.让我感动了的人和事,忍不住想深究,想提笔,想把这位书坛奇人的事迹写出来.和读者诸君共飨。

    今年58岁的陈声桂先生,祖籍广东省潮安县。尽管在他7岁时,全家就移民新加坡,但炎黄子孙的烙印,早就深深地打在了他的心上。他身上流淌和涌动的,永远是中华文化的血。

    新加坡早先是英国殖民地,  一个商品转口码头,经济上实行急功近利的商业路线,文化上实行的是奴化教育,中华文化,包括文学艺术在内备受排斥。

    1965年,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独立建国。立国之初,仍未完全摆脱殖民地文化的影响,要推广中华文化,还是有许许多多的困难。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当时还在读高中的陈声桂先生,怀着传播中华文化的志向,邀约了7位同好。发起成立新加坡中华书画研究会(新加坡书法家协会前身),经过整整一年的奔波和努力,1968年始获政府批准。自此以后的38年叫间里,陈声桂始终像对待自己深爱的恋人一样,紧紧拥抱着中华书法艺术和新加坡书法家协会,一步一个脚印坚忍前行。

    起步是艰难的。没有地方,没有经费,没有人手,开展活动十分困难。特别是当时的社会环境。华文呈现走下坡路的趋势,全新加坡华人小学几乎全部停办,就连陈声桂的母校南洋大学,也被并入了实行英文教学的新加坡大学。更有甚者,当时新加坡一家英文大报《海峡时报》,竟指称书法已是“将死的艺术”。在这凄风苦雨中,陈声桂和他的同事们,心怀“爱我中华”的会训,起早摸黑,四处奔波,开门路,八方联络,以无数的展览、比赛、演讲、笔会、班级、著作等活动.逐渐打开了书法艺术学习和研究的局面。其中单办班一项.30多年来,学习和研究书法的班级就办过数以百计,学生上至内阁成员、富商巨贾,下至墓碑文字雕刻者,餐馆侍应生,老、中、青、少、幼不同年龄.有15000多人在书法班上过课,使中华书法艺术这门所谓“将死的艺术”,在新加坡起死还生,并薪火相传,日益兴旺。

    陈声桂另有字号,日游子、苦行憎。30多年里,这个心怀中华文化的海外游子,就像苦行僧一样,武训一样,四处化缘,志在书法。最能体现这一点的,莫过于新加坡书法中心的筹建过程了。

    滑铁卢,提起这个名字,人们往往把它和失败联系在一起。但是,今天在新加坡,只要提起“滑铁卢街48号”,人们却反其道而行之,总是把它和成功与荣誉联系在一起。为了对新加坡书法家协会多年来的工作表示肯定和支持,新加坡国家艺术理事会立意,将市区黄金地段滑铁卢街48号幢占地800平方米,市值千万新元的建筑物。交给书法家协会,筹建新加坡书法中心。这对于六迁其址,一直苦于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可以永久使用的活动场所的新加坡书协来说,不啻是个天大的好消息。但是,冷静下来算细帐,考虑到种种因素,整座建筑物的改造修缮费用,至少要110万新元。这不是一笔小钱,特别是要在短期内筹措到位,更非易事。这涉及到上至政府,下至社会各界,对新加坡书法家协会的认同和支持,涉及到书协本身是否有凝聚力和战斗力。

    在陈声桂的游说和努力下,新加坡政府率先拨款25万元新币,作为装修费用,并决定豁免所有捐款个人或公司的所得税。随后,陈声桂以他一贯的作风,带领着书协理事和会员们,四处游说,八方求告,积极开展募捐活动。仅年余,就筹得新币105万元。捐款来自海内外热心团体和个人,包括海峡两岸的中国书法家,多则十万二十万,少则干元百元,场面颇为热烈,景象十分动人。

    如今,修葺一新的滑铁卢街48号.已俨然成了新加坡一个著名的文化景点。不少当地人士和来新加坡访问、旅游的外国宾客,都喜欢在滑铁卢街48号庭院内,那座由著名书法艺术大师启功先生书题“新加坡书法中心”的牌坊前摄影留念。书法中心内部,则一应俱全,设施完善。不仅有能悬挂百幅作品的展览大厅,还有办公室、会议室、研究室、挥毫室、教室多间,以及接待室,常年开展活动,终岁热闹非凡,实实在在成了新加坡国家的书法活动中心。为此,新加坡政府特地将书法家协会予以升格,确立了它作为全国书法总会的地位。今天的新加坡书法家协会,不仅自己办各个层次的书法学习班和书法研究班,推行书法晋级考试。还同大中小许多学校联合办书法班。推广和传授书法艺术,使书协被国家教育部选定为课外辅助算分的唯一书法团体,学生在参加由书协主办或协办的比赛中获奖,只需书协认可,便可为上高中或大学的成绩加分。书协努力将书法艺术推广至全国各个角落,与各社区发展理事会、民众俱乐部、宗乡社团、宗教组织等建里伙伴关系,联合开展各项书法活动,使中华书法艺术热遍了新加坡全国。

    新加坡书法家协会常年的活动,有两个赛会:“全国挥春大赛”、“全国学生书法比赛”;四个展览:“新加坡书法年展”、“全过青少年书法展”、“黄金岁月书法展”和“新秀风采书法展”。每当这些活动举办的时候,人头涌动,热闹非凡。不仅有市民百姓、教师学牛参加,还有政府官员,甚至内阁部长参与,这写大人物有的主持开幕式,有的当场挥毫,有的展示自己的作品,十分认真,十分投入。其实,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这些内阁部长,都是因陈声桂而同书法结缘的,他们有的是陈声桂的书法学生,有的长期同陈声桂一起研习书法。细算起来,这些年里,新加坡议会和内阁,已有16位部长以上的大人物涉足书法艺术,不仅有华裔,还有马来裔、印度裔,其中仅有2人以前学过中文,其余都是从小接受英文教育,现在研习中国书法,完全是在陈声桂的鼓励下,兴趣所致使然。外科医生出身的社会发展、青年及体育部长兼贸工部第二部长维文,对书法艺术情有独钟,他说:“学习和鉴赏书法,让我欣赏到了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学习书法需要自律,学习书法能修身养性。我目前不能为人动手术,这是最好的替代。”今年1月14日.10位部长集体挥毫行善,将自己的书法作品陈列于新加坡书法中心。展览之后竞标义卖,所得款项40万元新币全数捐赠给国家福利理事会的筹机构公益会,此事在全新传为美谈。新加坡现任总统纳丹,是印度裔新加坡公民,他也同陈声桂交好,对中国书法十分喜爱。今年3月10日,他将亲自主持由新加坡书法家协会主办的《第七届国际书法交流新加坡大展》开幕式,并在典礼上用毛笔现场挥毫。“当众进行书法创作。细想知道,在当今全球书坛,能将书法艺术推至如此化境的,恐惟有陈声桂一人而已。

    正由于陈声卓著的书法艺术成就和丰硕的社会活动成果,他受到了国家的重视,社会的尊崇和同道的赞美。这些年来,他获得的荣誉,不计其数。1978年,他获得总理公署高级政务部长李炯才在总统府颁发的“新家坡杰出青年奖”,这是国家每年授予优秀青年的最高奖项,也是新加坡美术界首次获得这一荣誉的优秀青年。1991年和1999年,他两次获得由新加坡共和国总统王鼎昌和纳丹,分别亲手授予的新加坡总统公共服务奖章和新加坡总统长期服务奖章。2000年,他获得新家坡新闻与艺术部长李玉全颁发的“文化奖章”,这一奖项是新加坡国家级的最高艺术成就奖。2002年5月17 日,他获得由德驻新加坡大使哈梭亲手颁发的“2002年万宝龙国际艺术太奖”。这是中国书法艺术获得这国际大奖的第一人。为此,新加坡书法家协会以“中流砥柱三十年”的贺词赞他,新加坡艺术总会以“艺坛奇葩”的美言赠他,颁奖大会人头挤济,高官名流纷纷与会,柑贺相庆,盛况空前。

    这么多年来,陈声桂不仅把中华书法艺术在新加坡推行得热火朝天,而且走出去。请进来,积极把中华书艺推向世界。走出去,办各种展览,现场挥毫表演,足迹遍及书法的故乡中国各地和亚洲的许多国家,还远至北美、澳新,欧洲、非洲许多国家和地区。请进来,两岸三地乃至中国各省市、日韩和东南亚各国的团体书法展和个人书法展,接二连三,常年不断。1988年.中国两岸三地和日韩马等国家和地区的书法界人士聚会狮城,议决成立“国际书法发展联络中心”,设秘书处于新加坡,由陈声桂担任执行理事长。1990年底,极一时之盛、被磬为“当代兰亭”的第一届“国际书法交流大展”,在新加坡国家博物院隆重揭幕,当时的副总理、后来的总统王鼎昌,亲临主持盛典,并致开幕词。

    如今,陈声桂已结束了32年的公务员生涯,正式辞去新加坡坡淡滨尼初级语文部主任、政府第一级高级教育官的公职,出任新加坡书法中心全职艺术总监兼新加坡老年书法大学校长。全身心投入到了书法艺术中去。在今天的新加坡,由于陈声桂和他的同事们的努力,更由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和平崛起。原本处于低潮的华文教育,早已走出困境,受到政府和民众的高度重视,日益成为必修的一门语言和文字。

    陈声桂,这个被人们称为“书法雷锋”、“书法传教士”的中华文化传播者,正以他一贯的虔诚和坚贞,更加勤勉地工作。继续在新加坡,在东南亚,在全世界,推广和传播他所钟爱一生的中华书法艺术。

[ 本帖最后由 铁锤子 于 2007-9-28 00:53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28 01: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实实在在的为书法事业奔走的教育家、活动家,真不容易!我由衷的佩服他的精神!!!em1 em1 em1

[ 本帖最后由 云台 于 2007-9-28 11:37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28 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贴这么多文字干什么,抛开其他不说,单说他的字,在中国三流都算不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28 09:0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 铁锤子 的帖子

向陈先生致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