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帖子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100
- 注册时间
- 2006-6-20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5129
- 点评币
-
- 学币
-
|

楼主 |
发表于 2007-10-4 08:43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搬两帖:/ k8 J' T K( b
" u8 S& N( p/ M4 T
王义军先生:
$ n3 T. v9 V6 q 偶然读到这个帖子,其中有我有兴趣的话题,顺便就说几句与兄探讨。陈兄切莫以“先生”将我推远咯,到先生的年龄,还早,到先生的资格,更是遥不可及。4 w9 a3 S5 ]" U) U
接着说说我的看法: o. k: p' r% K& w7 ^* C- a+ r) G
* L6 L; s( D: v0 Y+ T
1、我关注的不是亲切与否,我关注的是好与不好,高与不高。
5 {9 H: P3 J2 I8 @7 [& J5 o 文学等修养使得书写者的思想得到深化和丰富,而书法的技法作为一个保障,使得这丰富的思想的传达成为可能。$ u$ C% c, {, J2 V
思想的深度固然重要,而传达的手段如果过于幼稚,高深也可能成为浅薄,丰富也可能呈现单调。3 H' f( l; s x+ o9 Z- p
$ m7 j4 _; l- G9 b1 p 2、书法的辉煌,有赖于文字中点画的有序性和结构的丰富性,而文字的内容、内涵,关系甚微。3 W( ?: V. z7 h, Q: ^) X2 O
比如一篇《千字文》,智永、欧阳询、怀素等很多书家都写了,我们对这些作品的欣赏和感动,在多大程度上是缘于其文字内涵?
; Q. w5 I3 Y- G _7 y# i 文字之于书法,犹如一盆花、一只鸟之于绘画,犹如一个模特之于摄影,作品最终的成功,文字帮不了多大的忙。& D, z5 |" f, T8 X$ R8 m
决定书写成败的根本因素,一部分是恒常的思想和技法(书写手段),另一部分,是机缘。
7 `, K$ i' g e# B& D ^ 机缘不可求,故我更看重前二者。
4 j! k0 M! h3 Q2 F) V n" P% l8 W" K8 P& A0 W5 N6 \ I# ~: b; R
3、变化不可不正视,不可逃避。
+ r5 k9 E7 `' v% G( u( r" P; B 新时期的书法,必有新的评价标准,传统的一部分保留,一部分扬弃,历来如此。正是思潮变换,决定书法的取舍。
/ I: S: u2 N% V0 ]7 R& v8 H% C
" E3 d. k I9 l4 Q, u虫甬:5 w5 M% @$ r9 B( v2 W! I
5 M1 v1 F- {) J# `- Q+ J+ {
三人行必有吾师。何况早就拜读过先生所临的碑帖,让我叹为观止!( Y$ F2 _% t5 Z& `0 o4 T
5 d# k' g6 \$ J; g
既然不喜欢“先生”这个称谓,那就称兄道弟吧。
' E" l0 ^0 P! A2 e
- r# q$ N' h( X! Q 王兄的见解在现代书家中很有代表性,我也大都认同。' b. p( n; S. N+ b
% A `2 ^" W$ B; H( ~$ b5 `$ M$ [
如果没有高超的书写技巧做基础,那么毛笔书写所传递出来的“心画”就像是空中楼阁,并没有太大的书法价值。但对于经过长期技巧训练的书法高手而言,问题常常颠倒过来,过分理性乃至于机械性的书写行为如何破除“执着”?如何超越“匠字”的层面?我先前强调过的书写存在的“忘境”是不是可以作为一种有益的尝试方法呢?0 F6 S9 r/ A" b1 _4 h5 J
对于书法等中华文化的遗存,从书法史宏观的角度着眼,就书法形式而言,篆、隶、真、行、草诸体早已具备,且古人大都已经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要想在书法的外在形式上有重大突破的可能性已经微乎其微,留给我们及后人的生长空间都很小。要在这样一个极其有限的艺术生长空间里,如何让书家们更好地张扬个性,展现才情?仅仅是在技巧、形式方面努力还远远不够,甚至只局限在书法方面也不妥。
: [6 i$ {/ {0 P( a5 F 我在拙作《汉字的综合之美》中曾言: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绝大部分的书写活动都不能算是创作,在古人那里是以实用为目的的抄写,而在今人这里是为了完成书法成品的制作。当然,创作与抄写,创作与制作之间并没有十分明确的界限。有必要通过对古人的书法世界的秩序进行梳理,并由此形成当代书法世界秩序的参照,找到由技术上升为艺术,由艺术连通到形而上的精神层面的途径,使我们的书法实践一层层有阶梯可上,次第有境界打开。
; r8 ?" \. R, N ……7 v% S, F" r$ P+ t# B
如果我们只是对书法的技术性、艺术性进行探讨的话,那么,篆、隶、真、行、草等各种字体都可以作为对象,但如果我们将书法作品的生成看成一个整体,并关注它书写过程中的情绪、节奏、韵律等与生命活动直接关联的内涵时,探讨的重点就必须放在行、草方面。
$ z, @# z8 d( c: [0 v4 @% o虽说古人的书写行为几乎都是为了实用,但为了言说的方便,我还是将中国古代书法作品的存在相对分成以下几个层次:
, @* `0 d5 l( Z3 `8 W 一、以实用为目的的抄写活动而生成的书法作品。这一部分书法家作品占了古代书法作品的绝大多数。$ X8 ~3 Z, |9 |6 U0 ?
二、以创作为目的的书写活动而生成的书法作品。如这一部分书法作品多是书家为了显示自己的书写能力而创作的,如众多书家都写过的《千字文》。: \4 ]0 P9 [% e4 y& K, t$ N
三、以抒情为目的的书写活动而生成的书法作品,如传为岳飞书写的《前、后出师表》“挥涕走笔,不计工拙,稍舒胸中抑郁尔”。
- T( `, {. u9 L8 o 四、文学、书法原创的典型。如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它将作者其时的情绪、思考,甚至失误的痕迹都一一呈现在纸上,使文学创作与书法创作这两条相对独立运行的轨迹在此交汇,相得益彰。我想,这世界上也许还没有任何一种艺术作品能够做到这样,这也是书法最具独特魅力的地方。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站立着的大都是一尊尊以自身为素材而成就的精神形象,而书法是在古代没有影像存留的条件下,保存古人精神风貌、生命遗迹的最好形式之一,它也是包含精神个体生命信息容量最大的一种文本。
0 V+ T& D: j' K# r+ I" a! `+ s# K% v 五、书法的偶像。如王羲之的《兰亭序》(就创作情境而言,她是书圣王羲之在惠风和畅的暮春之初,于茂林修竹围绕之兰亭,和少长群贤进行曲水流觞活动之后,人已微醉了的情况下,乘兴创作出来的;就书法艺术性而言,是一篇在笔画、结字、章法等方面都极其精美的书法作品;就书法史上的地位而言,她是一篇脱尽古法,创立新体的代表性作品;就文学的原创性而言,《兰亭序》这篇文章的内容充分体现了晋人自在、洒脱精神风貌,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名篇;再加上后来又受到唐朝皇帝李世民的极力推崇;等等。如此众多的因素相叠加,遂成就了中国书法史上之神话——天下第一行书,成为一尊精神偶像,既使她的替代品,也让后人膜拜不已。像《兰亭序》这样的作品已经上升为天上的“月亮”,成为一种“精神参照”)。
# ~- v$ [ B. J. n" U 以上对书法作品层次的划分,主要依据是书法作品所具有的文化内涵的多寡。我最近在思考的有关“书法文化重建”方面的问题中,也将对书法的文化高度的恢复作为一个论述重点。$ V# {8 `* q$ R9 v& V
在古代,由于书法作品的保存与传播方面的条件所限,一位早期书家能够留下一件或几件书法作品就弥足珍贵了。他们创作的更多更精彩的佳作很可能早已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中了。像王羲之的《兰亭序》,据说也曾寂寂无闻数百年,到了隋唐之际才被“发现”,实属万幸!* E$ v4 v3 d' T/ r6 ~+ ]
而到了现代社会,书画作品的保存、传播方面似乎没有太太的问题(是否值得保存与传播,则是另一回事)。对于现代书家而言,在具有一定的艺术水准后,如何使一幅作品从自己众多水平接近的作品堆中脱颖而出呢?7 l7 w% }3 K$ G2 v: L
自然、顺畅的毛笔书写原本就是为了写诗、作文服务的,虽然如今在这方面的实用功能已经逐渐隐退,但作为一种艺术创作高度的需求,再将它重新拾起又有何不可呢?
( q3 p9 r% M" }- M+ Q' w
4 O5 W) r- Y6 u F/ z3 a- I/ V “新时期的书法,必有新的评价标准,传统的一部分保留,一部分扬弃,历来如此。正是思潮变换,决定书法的取舍。”此言不假。但保留什么?扬弃什么?则见仁见智了。每个人的文化立场、价值观念、知识背景乃至利益集团的不同,都会产生差别,个中值得探讨的问题也很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