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帖子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60
- 注册时间
- 2005-2-27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9211
- 点评币
-
- 学币
-
|

楼主 |
发表于 2007-10-18 17:27
|
显示全部楼层
627—649贞观元年—二十三年唐太宗(李世民)好书。翰林院设侍书博士,国子监设书学博士,科举设书科,以书取仕。太宗酷好王羲之书,亲撰《王羲之传论》,又数命臣下以临摹、响拓、硬黄、刻石诸法,使王书广为流布。时有大王书凡二千零二十纸,装二十帙,一百二十八卷。大王之书圣地位至此确立。唐太宗撰《笔法诀》、《论书》、《指意》。) e5 p7 U: p& u" w- t- H
630贞观四年褚遂良书《枯树赋》。
0 F% T% G- L1 z 631贞观五年欧阳询书《化度寺碑》。2 d! E, p) S2 a. d5 N( S! f
632贞观六年诏魏徵(玄成)、虞世南、褚遂良辨鉴大王真迹,署名其后。欧阳询书《九成宫醴泉铭》。欧阳询撰《付善奴传授诀》、《用笔赋》。虞世南撰《笔髓论》、《书旨述》。; a( j* R2 V# H/ i) i' ~; k" B7 s* H
637贞观十一年欧阳询书《虞公碑》。/ D, L' O# j4 a1 {
638以前贞观十二年虞世南着《勤学篇》。临《兰亭》、传书《汝南公主墓志铭稿》。
u( a3 b; k8 r4 [+ x+ I$ t4 P 638贞观十二年虞世南卒,时年八十一岁。诏冯承素摹《乐毅论》,分赐长孙无忌、房玄龄、高士廉、侯君集等人。魏征荐褚遂良与太宗论书。
, _3 M0 n/ y3 M5 X 639贞观十三年诏翰林供奉赵模、冯承素等四人各拓《兰亭叙》数本,分赐皇太子、诸王、近臣等。
9 ? f9 p2 g$ k% o# X) V 641以前贞观十五年欧阳询撰《八法》。临《兰亭》,书《张翰思鲈帖》、《梦奠帖》。
' a, Q9 A& D5 |3 [ B% M1 b8 F 641贞观十五年欧阳询卒,时年八十五岁。褚遂良收《伊阙佛龛碑》。" o; W& m- u6 r7 n2 m' L6 P1 J
642贞观十六年褚遂良书《孟法师碑》。; S) `* V2 z7 k* R M# G, i1 b: F
643贞观十七年魏征死,太宗亲制碑文并书丹。* Q3 C: Z( ?9 y) ^$ h) P. P) o: l
647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书《晋祠铭》,以行书入碑之始。' }$ N, `. I+ z' ]3 p! z6 {; n
648贞观二十二年唐太宗书《温泉铭》。孙过庭(虔礼)生。
: q* B; ^, j( @5 T( Q# v+ D# s- M8 i 649以前贞观二十三年褚遂良临(兰亭)、书《房玄龄碑》。撰书《晋右军王羲之书目》。3 v1 S6 i- p+ M' A# J r8 G# b! u
649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卒,遗命以《兰亭序》等王羲之真迹随葬。传褚遂良书《文皇哀册》。: [* ?: {6 T Y5 |! s
653永徽四年褚遂良书《雁塔圣教序》。% ]# `& |7 b) H8 N. i% \0 E* Y
654永徽五年褚遂良书大字《阴符经》。- m G& I; j5 N3 s2 Z
657显庆二年王行满书《圣教序》。
7 a1 V E2 @# ]1 l/ X' U6 A 658以前显庆三年褚遂良撰《论书》。
% M/ ]9 v5 Y4 i q9 S+ s 658显庆三年王知敬书《李靖碑》。刻《王居士砖塔铭》、《杨道纲墓志》。褚遂良卒,时年六十三岁。$ I2 }# ?, T |$ t) X z9 N
659显庆四年唐高宗(李治)书《大唐纪功颂》。4 g# w' J" \! F" s
663龙朔三年欧阳通(通师)书《道因法师碑》。刻褚遂良书《同州圣教序》。
# Z$ ?5 r, \/ N6 ?4 c9 E 668总章元年刻《道安禅师塔记》。
5 z3 H! h ], p5 k1 a9 F ??传陆柬之书《文赋》、《五言兰亭诗》。7 O( r' j7 N7 q* q; P
672咸亨二年刻《释怀仁集王圣教序》。( r% z2 ] |4 x+ m4 T' o# I
677仪凤二年唐高宗书《李绩碑》。
+ w0 h4 z5 G! j' k& ^' N7 N4 ` 679调露元年刻《王庆墓志》。4 z3 i$ t' |. {* e( e4 B) a
682永淳元年刻《康摩伽基墓志》、《贾文行墓志》。2 ?: V% ^5 H& R8 P0 R3 I
619—682武德二年—永淳元年裴行俭论书不择笔墨而妍捷者,惟其与虞世南耳。
3 I! f, Z% x N, v& M3 p 687垂拱三年孙过庭撰并书《书谱》。
" Q' r" b8 T4 `7 A9 s! i+ K% ~ 684—704武则天时陕西凤翔(唐天兴县)三畤原发现《石鼓文》。李嗣真(承胄)撰《书后品》。
* K( t4 A; ?0 \* E; t3 Q0 u9 ?$ ?& E: U 694延载元年刻《房怀亮墓志》。9 B. i$ ]: w: [* l0 R
697神功元年王方庆进献十一代祖王导以下二十八人书共十卷,武则天命摹写留内,即《万岁通天帖》,真本归还方庆。 u: }8 } q4 d0 }
650—704高宗—武则天时王绍宗(承烈)自论书“被中画腹”云云,书《王征君临终口授铭》。
# V$ S- |+ j3 D; P6 s 699圣历二年武则天(武曌)撰并书《 升仙太子碑》。薛稷(嗣通)书《升仙太子碑碑阴题名》。刻《房逸墓志》。4 N8 D, k, |% B5 S' `( W" [
700久视元年刻《崔哲墓志》、《褚承恩墓志》。
) E; K1 y- p8 U; U" h 约703以前长安三年孙过庭卒,约五十余岁。7 d7 w! @1 E: C: U; |* Q, B
705神龙元年刻《安令节墓志》。
4 Z5 d* I, _6 \4 ^3 n 706神龙二年薛稷书《信行禅师碑》。钟绍京(可大)书《升仙太子碑碑阴题名》。
, ^0 z5 z6 V+ [. n0 p. p# z9 p 709景龙三年颜真卿(清臣)生。
o2 \( M6 L q+ I; l/ w 710景云元年刻《波斯国大酋长阿罗憾丘之铭》。
. Y0 v% C3 k6 z0 M 714开元二年刻《戴令言墓志》。何延之撰《兰亭记》。张旭(伯高)书《自言帖》。( |/ |( \# q9 d) L- v
713—755玄宗时蔡希综撰《法书论》。" R- `- b$ l9 V& Y/ a' m/ s( b
717开元五年立《叶有道碑》。
, U5 T3 B. g- v5 r4 Q9 X 720开元八年李邕(泰和)书《李思训碑》。8 B3 c5 ^ @- y C
721开元九年僧大雅集王羲之书《吴文碑》。( U8 {" v, X) L$ L0 I: g0 L0 Y- f* A
725开元十三年怀素(藏真)生。
, g& }) [1 a3 Q: w" b/ | 727开元十五年张怀瓘撰《书断》三卷。/ e: v4 Q: R, p! X: N+ o) |+ I
730开元十八年李邕书《麓山寺碑》。
. V# L4 i( {: V$ ?2 N ~0 b; _! s4 {1 ^ 735开元二十三年李邕书《法华寺碑》。
9 I3 o0 P4 T; X4 L* s: b 736开元二十四年史惟则书《大智禅师碑》。
' c C: ?" r5 A4 G4 a9 _- s 738开元二十六年钟绍京书《灵飞经》。
2 X5 V9 H7 ]5 B. O+ d9 ]' o 739开元二十七年苏灵芝书《易州铁像碑颂》。
3 B- C$ {: C+ ` 741开元二十九年张旭书《郎官石柱记》。) n* j( Z4 O- d7 W
742天宝元年韩择木书《祭西岳神告文碑》。# M5 p1 z7 M$ t2 Y' Q
744以前天宝三年贺知章书《孝经》、《洛神赋》、《胡桃帖》等及《龙瑞宫记》刻石。# Z; K# y% F" v8 x
745天宝四年唐玄宗书《石台孝经》。此前后书《鹡鸰颂》。
0 o$ D" V7 I5 i8 t) [ 747以前天宝六年李邕书《李秀碑》(742)、《胜和帖》等十数种。( K" m T" ?: }0 I( V
752天宝十一年颜真卿书《多宝塔感应碑》。9 a( y5 t+ A) }) ?3 V4 _
754天宝十三年颜真卿书《东方朔画赞》。刻《孙志谦墓志》。张怀瓘撰《书估》。鉴真和尚东渡日本,携带大批法书,王书传入日本。
! r' f$ B8 i/ e. [ 约755以前天宝十五年传张旭书《草书古诗四帖》、《肚痛帖》等数十种。
7 {7 H0 u, K, b1 L 758干元元年颜真卿书《蔡侄文稿》。张怀瓘撰《书议》。
7 Q4 }$ @7 [1 x 762以前宝应元年李白(太白)书《上阳台帖》。
: t, ~8 S4 M/ p5 @, ~8 ^ 764广德二年颜真卿书《郭家庙碑》。颜真卿书《争座位帖》。按,《刘中使帖》所书时间当与此相近,故附于此。
* q* q0 T& j2 A+ O 715—766开元三年—大历元年李华撰论书《二字诀》。+ p% |8 }1 O' ^/ Y6 w
767大历二年李阳冰(少温)书《三坟记》、《楼先茔记》。此前后尚勘定《说文》三十卷,着《翰林禁经》八卷。
1 A* |, n. Z' r& p; L2 n9 P 768大历三年瞿令问书《浯溪铭》。徐浩(季海)书《朱巨川告身帖》。
+ j( C, }1 h6 s 769大历四年窦臮(灵长)撰《述书赋》。- L' S. ^5 V ~% g9 ~5 h3 p
770以前大历五年杜甫(子美)书《两川夔峡诸诗石刻》、《古柏行》等。
+ q8 y/ b+ x0 A, [ 771大历六年颜真卿书大字《麻姑仙坛记》,书摩崖书《大唐中兴颂》。
/ ?2 v( B. F& i, u$ N- m+ B* { 772大历七年颜真卿书《八关斋记》。
+ n# D8 c; {2 k+ d2 F2 k0 Y1 _ 775大历十年窦蒙(子全)撰《述书赋语例字格》。% m) P- {" O$ K+ E- D) L Y
777大历十二年颜真卿书《李元靖碑》。; a6 T% h5 T/ `% |
778大历十三年柳公权(诚悬)生。; M/ F+ }9 V! u" q% C' L
779大历十四年颜真卿书《颜勤礼碑》。' e& @/ @# ?4 n; t( C) c
780建中元年颜真卿书《颜氏家庙碑》。
3 |7 e1 i" B9 l( o" b 781建中二年徐浩书《不空和尚碑》。3 V: K# m: h' n4 ?6 G& A
782以前建中三年徐浩撰《论书》。颜真卿书《自书告身帖》、《告伯父稿》、《蔡明远帖》等数十种,作书论《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按,此书论似当作于开元、天宝之际。1 F) o; F$ c3 l
785以前贞元元年怀素书《自叙帖》、《食鱼帖》、《苦笋帖》、《论书帖》、《小草千字文》等数十种。; n# P# e& i, v7 j3 ]+ F i) e: D
785贞元元年颜真卿卒,时年七十七岁。
% ?% B/ k: \7 V" b9 ^7 G! ~ 785—804贞元时韩方明撰《授笔要说》。怀素卒,时年六十一岁。2 m' @! W1 I1 B4 j
733—804开元二十一年—贞元二十年陆羽撰《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笔》。, }% r# Q8 |! h% j3 v
805永贞元年日人最澄归国,带回二王书迹。翌年空海带回王羲之、欧阳询等书家墨迹。 g) O- E2 I1 H
808永和三年卢云卿着《法书录》。
2 s! w, J. ^! z; u7 u; L- r/ g1 o 809元和四年柳公绰(宽)书《诸葛武侯祠堂碑》。9 X1 B3 e1 z* Y# ~% f
818元和十三年张彦远(爱宾)进献家藏古来名迹。& u% d: x$ q$ K* [
805—819永贞元年—元和十四年薛涛客居成都,取百花潭水制深红小彩笺,时人称之曰“薛涛笺“。4 w9 v3 c Q) o. p1 s* ?
819以前元和十四年柳宗元(子厚)着《笔精赋》,书《般丹和尚碑》、《南岳弥陀和尚碑》。- u8 d) d- d" Z# X' t* u
806—820元和时林蕴撰《拨镫四字法》。
& A* {% M4 v3 o2 s J& V 820元和十五年柳公权对唐穆宗(李恒)进“心正则笔正”说,后人以为此乃公权行笔谏也。6 k [0 M+ R4 e
824以前长庆四年韩愈(退之)作《送高闲上人序》。9 j0 [2 b7 n$ g$ T# J9 e
829太和三年柳公权书《李晟碑》。8 `: V s3 B! ~+ S
834太和八年杜牧(牧之)书《张好好诗》。; L0 C& T: C. t9 x
827—835太和时文宗(李昻)诏以李白歌诗、裴将军(旻)舞剑、张旭草书为“三绝”。
! \/ Q7 c- J1 o* k/ v P$ R$ Z4 T5 H 837开成二年立《开成石经》。, Q& Z: _# g4 E( K( C! }( L
838开成三年柳公权书《符橉碑》。1 |1 V: [% Q, y- d7 B* B5 d# I! ]# C& z
827—840太和元年—开成五年唐玄度待诏翰林,着《九经字样》和《十体书》各一卷。( y) T/ x6 C3 f
841会昌元年柳公权书《玄秘塔碑》。
7 ~5 ]+ w8 c2 _ 843会昌三年柳公权奉敕书《神策军碑》。" |' M0 ?- X) `- |0 C0 a
846以前会昌六年白居易(乐天)书《冷泉亭记》、《钱塘湖石记》等十数种。
7 ? l, h' @4 o7 t; m 852大中六年柳公权书《高元裕碑》。# z, h0 J+ d1 n4 @+ o/ j& _' W8 b
855大中九年裴休(公美)书《定慧禅师碑》。0 C, o# o' x; b. C
858大中十二年刻《郑恒夫人崔氏墓志》。
" ]) w" T! L: M 859以前大中十三年释高闲书《草书千字文》。
, j3 u2 N* `+ c' }; f; r) t! @+ L h 865以前咸通六年柳公权书《蒙诏帖》。8 d7 Y0 T0 d, ^7 v G; _9 S
865咸通六年柳公权卒,时年八十八岁。
# S- \- z) l- ?2 W0 U7 ]1 n7 ] 860—873咸通时张彦远撰《法书要录》(或曰是书成于大中元年—847年以前)。1 L) F" [) w2 p0 B
873咸通十四年杨凝式(景度)生。+ I, ]5 q7 R$ S3 I. H5 y
880以前广明元年卢携(子升)撰《临池诀》。
8 e7 o b) S7 K2 _5 t0 Z ?晚唐时韦续撰《五十六种书并序》。9 B/ ]$ ~4 s0 [: u# ]
?中晚唐时无名氏撰《翰林密论二十四条用笔法》。+ s& ~0 A1 l. g* r" U: @- @
898—900光化时释亚楼着《论书》。
`$ k) }2 p1 { 五代907—923后梁时传耀州节度使温韬发唐太宗昭陵,随葬之钟、王等先贤名迹复传人间。) f+ |% d5 A- B; e
936后唐清泰三年契丹南下灭唐,掠宝货图籍法收而归真定。( V' Y% T5 I E' K
937清泰四年李奂相书《高丽真澈大师塔碑》。% s5 U9 `! `" ^$ j& d& ?
948干佑元年杨凝式书《神仙起居法》。6 s2 a: O0 W j; o# ^; M6 }
约907—954后梁开平元年—后周显德元年杨凝式书《夏热帖》、《韭花帖》。* p& r2 y9 z6 _( m2 q/ Y
954显德元年杨凝式卒,时年八十二岁。
1 s7 Z7 z i2 D2 C0 X8 y! S, G4 J 956显德三年刻《妙法莲华经卷第七》。. G8 z5 }8 S, {
约951—960后周时刻《佛说阿弥陀经》。* M2 H: d E& z; h
北宋960—975宋太祖时南唐后主李煜令徐铉摹刻所藏古今法帖于石,是有《升元帖》。李煜撰论书《七字拨镫法》。李煜书能作颤笔樛曲之状,谓之“金错刀”。又,李煜作大字能卷帛为笔,世称“摄襟书”。有行草《入其国帖》传世。
' c& G; W$ ? ~2 z% g9 L 920—974五代后梁贞明六年—宋太祖开宝七年徐锴(楚金)着《说文系传》。又撰《说文解字韵谱》,徐铉为之写篆。又书《五龙堂玄元像记》、《篆字题名》等。徐锴着《辨草书》。( }* ]# D& w2 `! E, Y) a# E
965宋太祖干德三年梦英书《篆书千字文碑》。$ B+ {9 n6 z5 q
967干德五年梦英书《十八体诗刻》。
% V0 S% U9 o+ x5 N# | 977太平兴国二年诏访先贤名迹。荆州进张芝草书,潭州进唐玄宗书,袁州献宋之问书,升州进二王、桓温等二十八家石版书迹。
4 T A' I! m% u, y4 \& a! [2 ^ 977以前太平兴国二年郭忠恕书《三体阴符经》。撰《汗简》、《论八分书》、《论古文》、《论书体》等。
4 \* D9 o. p" P/ r7 ]( B 981太平兴国六年钱惟演进钟繇、王羲之、唐玄宗墨迹九轴。
4 j9 k# S7 n# w0 o3 Y( S6 v 976—983太平兴国时诏徐铉(鼎臣)、句中正等勘定《说文》,正天下字学。郭忠恕(恕先)勘定历代字书,撰《佩觽集》三卷。
' D b9 u; x3 |8 g 983太平兴国八年钱昱献钟、王墨迹八轴。孙景璠献所篆《千字文》五十徐体,诏授书学博士。! Z6 a- F0 |0 l, G3 V h" w
985雍熙二年潘昭庆进欧、虞、褚诸唐名家墨迹三十本。3 b$ I" m0 l4 H' K* ]- i S
917—992后梁贞明三年—宋淳化三年徐铉书《篆书千文》、《私诫帖》、《武成王庙碑》、《大钲铭碑》等。
$ {- |1 {' h5 t# g& z" H 992淳化三年宋太宗(赵匡义)诏令王着汇刻历代法书名迹于枣木版,即《淳化阁帖》。郑文宝以徐铉摹本《峄山刻石》重刻于长安。( e/ ?- H$ ~0 W, r4 M @5 q0 b3 D
939-997后晋天福四年—宋至道三年宋太宗书《书库碑跋》、《崔颢黄鹤楼诗》、《前人诗一首》等。
1 H/ j" u# G7 U+ T1 J! r 997至道三年宋太宗卒。真宗(赵恒)诏以太宗墨迹分赐天下名山寺观。% s# V# _9 m! O X" u
1003咸平六年梁鼎书《镡氏墓志》。+ k9 E0 e! m7 {9 @8 C5 ]% O
1004—1007景德时李宗谔为翰林学士,主文,士子皆效其肥扁朴拙之书,投其所好也。
1 [; T) e& v7 T 1008大中祥符元年真宗封禅泰山,兖州太守搨《泰山刻石》所余四十字以献。
9 R) |) ^0 B+ Y9 q V! s' [( _ 945—1013南唐保大三年—宋大中祥符六中李建中(得中)书《土母帖》、《贵宅帖》、法帖论述《书千文》等。
" S7 P7 P6 N$ Q8 a 1004—1012宋景德元年—大中祥符五年李建中书《同年帖》。6 c# @4 b' }9 o6 F6 J9 H/ [
968—1022宋开宝元年—干兴元年宋真宗书《广生帝君赞》。
7 o; g4 I2 z6 \/ S 1023天圣元年林逋(君复)书《杂诗卷》。8 N" U9 K- `0 f
1037景佑四年苏轼(子瞻)生。3 o9 Q: L1 h# L1 Z& |' Q& t
1023—1063仁宗时蔡襄(君谟)书称第一,仁宗御书“君谟”为字。又蔡襄以散笔作草,谓之“散草书”。蔡襄书《自书诗帖》、《纡问帖》《入春帖》、《澄心堂纸帖》、《别已经年帖》、《持书帖》等。曾巩集古今书刻为《金石录》五百余卷。
7 Q( [/ U9 c7 S+ C 1041—1048庆历时周越集古今人书并所更体法,撰《书苑》十卷。
* [- r `+ \- C$ R8 ^6 i 1045庆历五年慧昭大师希白摹《淳化阁帖》刻于石,是为《潭帖》。黄庭坚(鲁直)生。
) V6 F, j1 B& X z2 |* F 1008—1048大中祥符元年—庆历八年苏舜钦(子美)书《今春帖》、《留别王原叔古诗帖》。苏舜钦撰《论草书》。
2 ^2 M" C p) x0 ~1 r6 m 1051皇佑三年米芾(元章)生。
3 X1 @* T: q" W! ?! } 989—1052端拱二年—皇佑四年范仲淹(希文)书《道服赞并序》、《伯夷赞》、《范文正仲淹与尹师鲁洙二帖》。/ d" G: u4 r2 C$ R6 s' G9 v
1053皇佑五年苏望刻《石经遗字》。- i G9 m7 T7 a Z7 }/ B" P4 \' S
1054至和二年蔡襄书《颜真卿自书告身跋》。
; Z% [- V) U0 e# r3 T# }7 N 1059嘉佑四年蔡襄书《万安桥记》。; B, G4 q6 p6 N; @# y
1061嘉佑六年欧阳修(永叔)撰《集古录》十卷。苏唐卿书《醉翁亭记》。
A& ]+ ]- g$ r+ x% I 1062嘉佑七年王辨书《焦宗说墓志》。
- K+ X Q/ f0 u( `! X' A+ r 1056—1063嘉佑时刘敞撰《先秦古器记》。, L& d c+ l4 s3 N
1010—1063大中祥符三年—嘉佑八年宋仁宗(赵祯)书《飞白书》、《佛牙赞》、《赐梅挚诗》、《御赐篆天章寺额》等。7 f v3 @. R: N0 s9 c
1049—1063皇佑嘉佑时潘师旦增减《淳化阁帖》勒石于绛州,是为《绛帖》。
( E- ?3 U' l2 C4 W# w- \ 1064治平元年王才叔书以笔力豪健见称,字价千金,蔡襄书反不值一文。欧阳修书《集古录跋尾》。
4 j9 ~1 i+ m9 u C9 f0 R# J+ v 1065治平二年蔡襄书《书锦堂记》,被称为“百衲碑”者即此。 H, @& u( I: T# }/ P! I$ Z
1009—1066大中祥符二年—治平三年苏洵(明允)书《临顾帖》。6 u' g2 c3 y3 M! m/ n& t
1066治平三年蔡襄书《丙午三月帖》。朱长文(伯原)撰《墨池编》。$ k( t* H8 B1 d, ^
1067—1085神宗时王安石(介甫)、苏轼、黄庭坚、米芾、蔡京(元长)书并有名,天下争学之。: E# h: X) w( u9 @7 r8 v5 a2 |
1069熙宁二年欧阳棐撰《集古录目》二十卷。苏轼书《治平贴》。( x: q3 R* G, L0 X {+ f+ q; z
1007—1072景德四年—熙宁五年欧阳修书《送襄城李令小诗》、《送张文简三小简》、《诗帖》。欧阳修撰《论南北朝书》、《论仙篆》。3 i# Y/ j A% {. `/ l1 r- x
1072熙宁五年欧阳修书《上恩帖》。是年卒。
S& \' o+ e7 V( G* y 1074熙宁七年朱长文撰《续书断》(即《墨池编》中第九、第十两卷)。
- k, s4 u Q( k" y! S 1075熙宁八年米芾书(浯溪题名)。: U- o8 R1 N, J. B
1008—1075大中祥符元年—熙宁八年韩琦(稚圭)书《小恳帖》、《信宿帖》。
- |& y1 ~$ y; y/ A! x. t5 \ 1078元丰元年苏轼书《表忠观碑》。8 ~0 ^2 ]7 m- ~
1018—1079天禧二年—元丰二年文同(与可)书《千字文》。撰《论草书》。! e. b5 {- {: Q/ M1 }! M
1080元丰三年苏轼书《雨中熟睡帖》、《梅花绝句》。
2 ?7 P; k! b3 O) Z" G W 1080—1087元丰三年—元佑二年苏轼书《人来得书帖》。1 D9 o7 T1 E& ?! j( ~
1082以后元丰五年苏轼书《黄州寒食帖》。4 ]( i# T4 x7 Y+ p' }) y
1083元丰六年沉辽(睿达)书《曾巩墓志》。此前后尚有《想望颜采帖》。
+ E y4 k5 L% }0 ^& p) Y 1008—1084大中祥符元年—元丰七年赵拤(阅道)书《山药帖》、《成都记》、《西湖题名》、《剑门关留题》。) ]. p8 E& E* _
?神宗时薛绍彭(道祖)书《云顶山诗卷》、《昨日帖》、《晴和帖》、《二象帖》、《随事吟帖》等。
4 s1 L- Y% m) g0 P 1084元丰七年司马光(君宝)书《王尚恭墓志》。苏轼书《赠寿圣聪长老偈》。
) h6 \8 f1 G/ \ 1019—1086天禧三年—元佑元年司马光书南屏山兴教寺摩崖《家人》卦、《中庸大学》。8 q0 l7 y/ f4 k+ |
1021—1086天禧五年—元佑元年王安石撰《字说》。书《过从帖》。
6 B+ A! C* r" @2 q, t. M: P1 k$ j 1086元佑元年米芾撰《宝章待访录》。- `8 ]2 B+ [; ]
1087元佑二年薛绍彭书《太平宫碑阴题记》。苏轼书《祭黄几道文》、《司马温公神道碑》、《齐州长清县真相院释迦舍利塔铭并序》。, Y: x3 V0 z! n3 k2 N/ r% V E
1086—1093元佑时刘次庄以家藏《淳化阁帖》十卷刻之“戏鸿堂,是为《戏鸿堂帖》。刘次庄撰《法帖释文》。
3 J% s# [4 x" _6 w: R! {4 S 1012—1088大中祥符五年—元佑三年韩绛书《承师诗帖》、《家餐帖》。 ~. H$ Z$ S9 o$ |2 p
1088元佑三年米芾书《苕溪诗帖》、《蜀素帖》。5 Z! ~) g, z8 N. R0 J- |1 V
1089以后元佑四年黄庭坚书《王氏墓志稿》。
5 p! v" ?- V# J 1090元佑五年苏轼书《除夜值都厅诗序》。吴处厚重刻《吊比干文》。请旨重刻《淳化阁帖》并所未刊前贤遗墨入石。建中靖国元年 (1101)竣工,故《元佑秘阁续帖》又名《建中靖国秘阁续帖》。$ F3 q6 Q) P5 U6 x- {& S9 z
1091元佑六年米芾书《焦山题名》。苏轼书《醉翁亭记》。按,苏书《醉翁亭记》有二,一为滁县石,正书,字类《丰乐亭记》。一为行草书,有二石:一在河南新郑,一在江苏徐州。明王世贞《弇州仙人稿》、清陆绍闻《金石续编》以为行草书石为赝品。苏轼书《丰乐亭记》、《宸奎阁碑》、《龙公神帖》。
0 r1 m' l8 |& d, a H5 _ ??王巩小草与米芾行书并有名、书《砚铭》。/ m2 G% ~( x2 P+ |; {* l7 C6 b) t
1092元佑七年吕大临撰《考古图》成。1 ?1 j- i( C+ E' u
1093元佑八年苏轼书《李太白仙诗卷》、《中山松醪赋》。道潜书《景德寺转轮藏记》。5 h- U0 c# c! B4 Y, g- u& |
1030—1094天圣八年—绍圣元年沉括(存中)撰《笔谈》、《论小篆》、《论书法》。
$ |: O0 ?" e _7 e$ B 1094绍圣元年苏轼书《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卷。
: p, O/ t% k3 a" r/ _2 F?天圣、皇佑前后叶清臣(道卿)书《近遣帖》等。! u1 p1 ], d+ h# s
1094以后绍圣元年黄庭坚书《李太白忆旧游诗卷》。
, H d, I! Y% D) S* i 1094—1097绍圣时米芾书《乐兄帖》。
3 E7 q$ Q1 B8 m- C6 | 1006—1097景德三年—绍圣四年文彦博(宽夫)书《祠部帖》。
( ?9 \4 L( }" B$ F U1 B 1019—1097天禧三年—绍圣四年韩缜(玉汝)书《钦闻帖》。2 S5 C5 Z7 w6 G
1099元符二年黄庭坚书《刘禹锡竹枝词》。稍后书《史氏墓志稿》。3 h1 r0 w0 x8 q) c
1100元符三年苏轼书《与谢民师论文帖》。此前所书名迹尚有《前赤壁赋》、《苦雨帖》、《草书千文》等数十种。撰《论书》、《评书》、《辨法帖》、《论唐六家书》以及论书诗、题跋等。黄庭坚书《明瓒诗后题卷》、《黄州寒食诗卷跋》。
+ j) U# X" T' ]: J; l/ R5 \ 1049—1100皇佑元年—元符三年秦观(少游)比书《中兴颂碑》、《游龙井题名》、《题兰亭》。撰《论史籀书》、《论仓颉书》、《论书帖》等。* ~4 b( a j. Y* l0 p& n
?与苏轼同时李之仪(端叔)书《别纸帖》、着《论苏黄众贤书》、《跋兰亭薛氏本》等。
6 S' H: l0 W& D1 U, r/ L 1101建中靖国元年苏轼卒,时年六十五岁。黄庭坚书《万邑西山题记》、《伏波神祠诗卷》。米芾书《大行皇太后挽词》。+ y, ? Y0 R+ O1 u5 m' y
1102崇宁元年黄庭坚书《松风阁诗》。米芾书《褚河南临兰亭序跋》。
$ q9 O- J8 P) r: U 崇宁二年米芾书《王略帖赞》。: N8 X$ G2 _/ X: }
1031—1104天圣九年—崇宁三年蒋之奇书《遂往法济帖》、《辱书帖》。
5 M+ n' C! z4 Y! v5 V- z: _ H 1104崇宁三年黄庭坚书《大唐中兴颂崖下诗刻》。" P: o* k4 y, X( C7 {
1102—1106崇宁时以米芾为书学博士。米芾撰《书史》。- d/ M0 D# P/ Q3 d- X1 M5 ]
1105以前崇宁四年黄庭坚书《诸上座帖》、《惟清道人帖》、《王纯中墓志》、《华严疏》、《狄梁公碑》等。撰《论古人书》、《论近世书》、《论书》、《论虫书》。) l* F5 r: y1 h7 G, I
1105崇宁四年黄庭坚卒,时年六十一岁。1 j L! @1 b' {: F7 Y1 R! O
1106崇宁五年蔡京书《元佑党籍碑》。$ X/ A! \! ]/ v, t6 N5 S
1107大观元年王黻撰《宣和博古图》二十卷。按,或以为王楚撰。是书着录秘府宣和殿所藏历代古器,共二十类八百三十九件。宣和五年(1123)之后乃成,故名。米芾书《崇国公墓志》。此前名迹尚有《虹县诗卷》、《草书四帖》、《苏东坡木石图题诗》等数十种。撰《海岳名言》一卷。是年卒,时年五十七岁。
; H! r& f' {0 @& h. k 1047—1107庆历七年—大观元年曾肇(子开)书《五十郎帖》、《造门帖》、《近疏帖》、《庆历集碑》等。
. v) {8 g# |& V! ]: g* P' O: b* d 1035—1107景佑二年—大观元年曾布(子宣)着《式古堂书画汇考目》。书《与宋亲帖》、《被召诗》等。
- ~3 K' M4 U, m, } 1109大观三年徽宗(赵佶)视《淳化阁帖》枣版皴裂,标题多误,遂出秘府所藏书迹令蔡京等摹勒上石,是为《大观太清楼帖》。
& n, r: P3 [, X( m! K1 I 1101—1125徽宗时宋徽宗自创“瘦金书”。
3 w; ^* e* B7 U% O( L 1102—1110崇宁、大观时蔡京、蔡卞(元度)用事,以党籍禁毁苏轼墨迹,至政和中徽宗再访时,已多散失矣。' D: [1 R' V! r: H+ ], x
1039—1112宝元二年—政和二年苏辙(子由)书《雪甚帖》、《车马帖》《晴寒帖》、《喜雪诗帖》及《书郡圃八咏》刻石等。
* J0 j8 A% e: ^ Z" e 1114政和四年宋徽宗书《恭事方丘敕》。 @) P) P+ ^" q+ [
1058—1117嘉佑三年—政和七年蔡卞书《雪意帖》、《熊公神道碑》。按,《墨林快事》云:“卞胜于京,京又胜子襄,今知有襄而不知有他蔡,名之有幸不幸若此。”此乃人品即是书品所致。卞、京奸佞,后人鄙及其书,遂使襄独步。此种情状代不乏人。
2 U' o$ b0 E* E2 l3 `+ E 1119宣和元年宋徽宗书《神霄玉清万寿宫碑》。
D# a% ^4 u. w5 |: v6 E 1120宣和二年《宣和书谱》二十卷约成于是年。1 U# C& |# O$ B h& m5 ?5 D
1056—1121嘉佑元年—宣和三年周邦彦(美成)书《前日帖》。
0 N7 O# O8 Q; |9 Q 1123宣和五年苏迟书《苏适墓志》。- W" r: `, I* w/ w! L
1124宣和六年诏置书艺所,以生徒五百人为额。篆籀法钟鼎,小篆法李斯书之秦代诸刻,隶法蔡邕、钟繇,真法欧虞褚薛,草法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李邕、徐浩。/ B0 y! c, _7 M1 p
1119—1125宣和时宋徽宗书《蔡行敕》。
! M) |. e7 s. G2 l/ k 1125宣和七年辑成《宣和印谱》四卷。
+ V& G' q1 F- v8 T 1047—1026庆历七年—靖康元年蔡京书《草堂寺题记》、《大观圣作之碑题额》、《少林寺题署》等。
# U; O' H4 `( p0 R& y 960—1026北宋时印刷术广为流行,刻版多用欧、虞、颜诸体。金石学兴起。
( ]1 ^2 N g, ~* l$ p' `# I+ X 南宋1127靖康二年(当高宗建炎元年金兵南下,陷汴梁,掳图籍古器书画珠玩彩女暨徽、钦二帝北归。康王赵构(高宗)于临安即帝位。其后南北间有榷场以贸易往来,《大观帖》中“榷场本”即由此而来。8 J0 W5 f$ _; b* E
1082—1135元丰五年—绍与五年宋徽宗于元符三年(1100)即位,至靖之变,其书迹著述均在此二十五年间。书迹有《瘦金书千文》、《草书千文》、《夏日诗帖》、《诗帖》、《欧阳询张翰帖跋》、《御书临写兰亭绢本》、《欲借、风霜二诗帖》、《大观圣作之碑》、《宣和御制化道文碑》等。9 n0 }& ?6 E) Y: U. ^6 M* E
1129以前高宗建炎三年赵明诚(德夫)撰《金石录》三十卷。绍兴中李清照表上之。赵明诚书《欧阳修集古录跋尾跋》。( `* K( ?& n2 v9 X- j' h
1130建炎四年张守进苏轼书数轴。
, h$ X0 y* o3 x) [8 G. @( u! ] 1133绍与三年吴说(傅朋)书《傅王维伏生授经图卷跋》。宋高宗书《佛顶光明塔碑》。* }7 N; F/ r; H+ y" l7 u
约1056—1135嘉佑时—绍兴五年章惇(子厚)任商雒令时与苏轼游南山,悬索万仞,傍壁而书“苏轼、章惇来”。又书《草堂寺题记》、《会稽尊侯帖》等。) J# x! O4 [' }" r; {# u! `6 R
?绍兴时岳飞(鹏举)书《致通判学士等尺牍》。/ N: r) t2 |) f
1135绍兴五年宋高宗书《赐梁汝嘉敕书》。0 l% E( i+ R5 y1 R5 o6 V h9 v$ G
?绍兴前后朱敦儒(希真)书《别后尘劳帖》。吴说书《三诗帖》、《独孤僧本兰亭叙跋》、《叙慰帖》、《行艺诗帖》、《门内帖》等。
' ^; d+ M7 D/ q8 W7 v 1140绍兴十年岳飞书《奏草札子》一卷,民国二十五年(1936)商务印书馆影印《岳忠武奏草真迹》即是。! X8 f6 e6 c8 Q
1141绍兴十一年米友仁(元晖)书《吴郡重修大成殿记》。% `' a5 l0 q7 G' r$ A& h( h# O4 U
1143绍兴十三年宋高宗书《御书石经》。! d1 n4 T' G+ P6 A) O2 C4 \* g
1144绍兴十四年薛尚功(用敏)撰《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二十卷。- u% F8 s' k3 Z/ q
1145绍兴十五年吴说以游丝草书《王安石、苏轼三诗卷》。( ?3 L7 F- `# t5 E6 r
1147绍兴十七年黄 以其父黄伯思《法帖刊误》二卷、古器说四百二十六篇,与其所着论辩、题跋,合而刊之,名曰《东观余论》。9 S% a% C7 c q0 _, E! b
1077—1148熙宁十年—绍兴十八年叶梦得(少蕴)书《人至帖》。藏有《定武兰亭断石本》。
& [8 W5 C: N, ]. Q2 h @1 \ 1149绍兴十九年王升书《草书千字文》。
! x2 _8 C. D( _; v" s. l 1153绍兴二十三年宋高宗书《千字文》。4 E- m5 q5 D& R2 m0 p! q9 L
1154绍兴二十四年宋高宗书《徽宗文集序》。6 T2 E- b5 @. p1 N' h
1155绍兴二十五年释大慧宗杲书《与无相居士尺牍》。薛尚功编篡《薛氏钟鼎器彝款识》二十卷。: T6 w; _* a* w, X
1157绍兴二十七年董逌《广川书跋》刊行。
2 ]1 [6 v8 h5 P1 P8 h! s1 Y0 q5 z 1158金正隆三年(宋绍兴二十八年)海陵王诏毁所得辽、宋古器。
9 M. a! k- C F) g1 C! m9 F; T 1159金正隆四年蔡松年(伯坚)书《苏轼李太白仙诗卷跋》。
+ _, c4 k2 a/ R/ c1 S* a 1159绍兴二十九年宋高宗与群臣论书,因亲书《翰墨志》。1 S2 a) H6 Y% I% V' V, f# V8 M) `, {
1160以前金正隆五年师宜生(明望)书《苏轼李白仙诗卷跋》。贺廪献碑刻二百七十三本。
% C: s8 F# o" { 1161绍兴三十一年郑樵(渔仲)撰《通志》成。其中《六书略》祖述文字,《金石略》则历数金石铭识也。
t1 C* x0 c! F; e7 S0 Q3 ^/ M 1086—1165元佑元年—干道元年米友仁书《杜门帖》、《唐写本说文解字木部残卷跋》、《潇湘奇观图跋》、《动止持福帖》、《米芾草书九帖跋》、《文字帖》等。& V1 m9 E& X9 E
1166干道二年洪适(景伯)着《隶释》二十七卷。' y8 M/ l! X$ @6 l( w8 {
1167干道三年朱熹(元晦)书《赠张栻诗》。按,又名《城南唱和诗》,书写恐在唱和以后。
5 ~/ s S/ Y6 j- R( j3 T; u 1168干道四年洪适着《隶续》二十一卷。
8 ?) F Z1 K, P' {. B 1132—1169绍兴二年—干道五年张孝祥(安国)书《柴沟帖》、《径川帖》。; Z* c- L, x6 u1 N
1170干道六年陆游(务观)书《与曾原伯尺牍》。
% `- m, @; A' v2 c- w! |" [ 1172干道八年朱熹书《编辑文字帖》。
) V5 l+ Q7 I* F4 m2 V 1174以前金大定十四年蔡珪(正甫)书,《苏轼李白仙诗卷跋》。 j2 h7 J7 q2 ~: a. O+ g) r& Q/ H
1110—1174大观四年—淳熙元年虞允文(彬甫)书《适造帖》。按,此帖当在干道年间前后书写。$ @: _! s+ I/ V3 X: b
1175淳熙二年辛弃疾(幼安)书《去国帖》。
+ `: _, u" i% t' B2 k5 e& T3 L 1176淳熙三年王俅《啸堂集古录》刊行,其中着录古玺印三十七钮。
2 [. v; n$ E( e: u! U& G! r" ` 1177淳熙四年朱熹书《论语集注残稿》。4 o$ c- b2 `& g3 G- e( k' W9 @8 v
1178淳熙五年宋孝宗(赵眘)书《御书太白名山四大字碑》。
1 @7 ?- G; ] n5 O& b 1179淳熙六年朱熹书《刘子羽神道碑》。释密庵咸杰书《法语》。% b4 t% s( a, Q/ w/ W' q, t
1181淳熙八年宋孝宗书《御制和灵隐长老偈碑》。范成大(致能)书《赠佛照禅师诗碑》。
; H2 x- |% p3 o 1185淳熙十二年范成大书《西塞渔社图卷跋》。2 ?9 k) X) w( K. L, C; L
1163—1187隆兴元年—淳熙十四年宋高宗书《草书洛神赋卷》。! s! u, Y4 `# X E2 P$ L! N
1190绍熙元年周必大书《西塞渔社图卷跋》。3 i+ i* X. `4 W$ I5 c
?绍熙时陈槱撰《负暄野录》二卷。; b2 ^+ \: _) L" d8 a" {
1191绍熙二年尤袤书《西塞渔社图卷跋》。
$ m& c+ R( H# V. y M 1193绍熙四年范成大书《中流一壶帖》。
# g$ x7 }, W$ E& t) Y% E 1196庆元二年姜夔(白石)辑《姜氏集古印谱》四卷。7 U% b2 T/ ~* @ m: U
?孝宗、宁宗时吴琚(居父)书《碎锦帖》、《诗帖》、《急足帖》、《观李氏谱牒帖》、《焦山题名》、《观使帖》等。吴琚刻《玉麟堂帖》+ ~, Z- k; y$ X; W2 k2 i( ] J
1199金承安四年王庭筠撰并书《重修蜀先主庙碑》。按,此前后庭筠尚书《幽竹枯槎图卷题辞》等。
# E9 s# i2 M9 L+ d3 [) {# } 1203嘉泰三年姜夔书《落水本兰亭序跋》、《王献之保母帖跋》。
! z @! o4 q `3 W& s0 W% S4 c2 u 1204嘉泰四年陆游书《自书诗卷》。
1 q: t- S: b, H- B! z 1206金泰和六年刻《奥屯良弼钱饮碑》。姜夔撰《绛帖平》、《续书谱》。; X( Z$ g7 B ^ S1 O+ l; h
1190—1208以前金昌明—泰和时金章宗书《女史箴》。. ]1 X! R* d7 G1 l; U s0 y
1208宋嘉定元年桑世昌辑刊《兰亭考》。谢采伯刊行姜夔《续书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