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帖子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30
- 注册时间
- 2007-7-10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472
- 点评币
-
- 学币
-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尹海龍:百年人物存公論 四海虛名只汗顔5 y) [0 S+ N: [8 c N: N5 O _
! x6 Y J/ V( }' |2 M; U) _
# V3 M0 s1 C3 z; m. s j
# s9 S; O1 y% Y/ p8 j) M) J 時間:7月26日
+ S# f) D% p9 p4 b 地點:北京尹海龍寓所3 ^/ x! ^. O4 `2 ^. t z
采訪人:葉輝6 T/ I: g, J% A6 i. o0 `: T5 q2 K
受訪人:尹海龍 d4 K- {. O' ?7 O4 i2 l* ~
8 m. _; L! ?8 R% r3 Z8 O2 T( d" h# ^
《藝境》:那麽多藝術門類中,當初爲何選擇了篆刻?
- l) r3 C# V- B6 `) y/ P" ~8 L- Z7 L4 H3 ~5 u m
尹海龍:兒時喜歡塗塗抹抹,這是小孩子的天性,讀小學時去美術班畫素描,之後接觸國畫,要題字就練起了書法,要钤印就搞起了篆刻,沒有目标,順其自然。; k: P% u0 q4 R( O+ |5 f a+ R$ R
& J: u% ~/ ^" Z7 O 《藝境》:您最敬仰和欽佩的古今篆刻家是哪幾位,誰對您的影響最大?: Y, `" S) K6 b( j$ a) [
- G9 q, G5 j+ r0 l; F1 X 尹海龍:敬仰幾千年前那些不知名的古玺秦漢印制作高手,欽佩趙之謙、吳讓之、吳昌碩、黃牧甫、易大厂、齊白石、來楚生……至于當代篆刻,養眼的少,炫目的多,個人觀點無足道也。; K% y. }* r+ f+ u8 p c
% t1 P4 p5 Z; k4 ~
《藝境》:杭州乃中國篆刻重鎮,作爲一個北方藝術家您在那裡吸收了七八年的養分,中國美院的學習對您的創作有什麽影響?0 _! n) n; \- o% D6 E
$ _& O! W* b" W0 h# U' u 尹海龍:八九年我去浙江美術學院進修書法篆刻,那時美院的藝術氛圍不錯,藝術家好像只爲藝術奮鬥,房子、車子還不在炫耀的範圍之内。十八九歲的我帶着滿心的好奇和對藝術的熱情在杭州待了一年,許多東西都是一知半解,在後來的時間裡慢慢消化。九三年正式考入浙江美院國畫系書法專業,四年的專業磨煉,我感覺主要是觀念的轉變。審美标準的确立與學習方法很重要,使我在以後的專業創作中不盲從。6 k3 e7 [% b* R
0 K C2 o' x2 c' w, Y
《藝境》:您現在的工作是從事書法篆刻的創作與理論研究,對您的創作有什麽影響?: [" s9 u# ^9 A- _* j; q- \
+ J' h5 p; y1 p/ s, e7 I) T/ q# U
尹海龍:九七年畢業分配到中國藝術研究院,後來在美研所工作,研究部門的考核是以文字量爲標準的,迫使我對理論下些功夫,但心思還是在創作上。要說對創作的影響,可能在思路上更清晰一些吧。
/ v6 I4 G& c1 G" H, C8 y8 |0 x, p7 G+ K" V! m
《藝境》:您的篆刻好像走的是楚玺的路子,現在很多人也都在走這條路,你覺得這是審美的變化還是在模仿某個人?
1 X. F3 k8 L. H' ~! [0 u- p9 e
" l+ `! w- j$ L! l9 _" G# n 尹海龍:我在美院四年裡幾乎将古玺、秦漢印、唐宋官印、元朱流派印都過了一遍手,且有一定數量的模拟創作,當時實驗性的習作較多,學院是青年人扎堆的地方,思維活躍,除教學大綱要求外,完全是以玩的心态來搞作品。
w$ w$ P4 O% E: j5 l1 J 這十多年來,我的篆刻創作偏古玺一路,至于走楚玺的路子,沒那麽明顯吧!楚人尚鬼、崇巫、喜蔔、好祀,楚金文詭異多變,浪漫多姿,這些在楚玺上會有所表現,稍加變異會符合當代篆刻的某些審美,每位作者的切入點不同,呈現出的面貌也各不相同。+ |! E5 } Z" N8 ]& l
! K5 e1 V- S1 `: n* G' ~9 ` 《藝境》:您如何理解邊款和印面的關系?在邊款上做的文章多嗎?
& \% R9 `# |+ K5 l3 s0 s* r; W! J' t& `
尹海龍:精彩的邊款是對印面的延伸,如同書畫作品的題跋,是作者才情的再次展現。
7 q: {: i( c6 a( [; E+ s9 k9 @9 @. O( N. ?; b
《藝境》:您覺得自己的篆刻定型了嗎?
' X! C1 }+ W- Q' Z, k* G; ^
7 O5 Y# o$ E) s9 S' L! f 尹海龍:我的古玺印有了一點自己的面目。風格或你說的定型,它是一把雙刃劍,有時會在僵化和不成熟之間糾緾不清,不斷的修正與補充,使創作呈螺旋式上升,也許是一種不錯的學習方法。- e0 e. A3 _4 i" K9 S8 X
+ y1 L! L9 R {2 h" f 《藝境》:您的篆刻理論研究也頗有成就,未來的發展重點是什麽?是理論研究爲主還是創作爲主?" o7 ?. m: t2 [- C
7 i1 l6 c6 O% \/ k4 J/ l
尹海龍:篆刻理論談不上成就,咱畢竟不是搞史論的,大多數文章還是停留在談感想或感受。創作需要理論的支持,但不要盲從那些“光說不練”或“說一套做另一套”的理論家,更不能讓理論變成創作的絆腳石。
1 j3 g: K) X* u9 b8 ?0 w, ~1 c% m+ Q; J1 @
《藝境》:怎麽看待書法功底與篆刻的關系?篆刻與書法的風格必須統一嗎?+ V1 X4 c1 ]% i0 _: X4 {
! O# @* `8 F3 V% c- P
尹海龍:一個篆刻家首先應是一個書法家,至少在篆書上有所表現,否則你刻什麽?“寫”與“刻”是相輔相承的,搞篆刻的人寫篆書會與其他人不同,如金石味或細節的處理上,感覺很微妙。還有一個現象就是當代篆刻家很少有人寫小字篆書了,按原大寫《散氏盤》、《大盂鼎》秦诏版、漢金文的運筆感與動辄八尺、丈二的創作完全不同,小字的敏感在篆刻中給我們很多暗示。篆刻與書法能統一當然很好,吳昌碩、齊白石已做出了榜樣。當代篆刻因篆書的缺失和刀法的張揚,寫與刻的關系顯得很尴尬,真正能做到“表裡相合”的,也就石開等二三人而已。
% S L; N9 Z* F% B6 V
. f( }& F2 [$ I( w 《藝境》:您認爲流行印風給篆刻界帶來了什麽?' F& q; o% n- z6 L
+ l3 \% r( ^' ~
尹海龍:希望!
& m1 {$ m+ |" p( w1 c
* R9 D% n" j% Z1 z2 _* K 《藝境》:您創作一件作品的成功率一般如何?精品率呢?
$ _, Y( O# y* B" z% o
. N+ z) ?" @7 U7 k c o, f 尹海龍:篆刻是一個手藝活,無論我們給它一個多麽高的文化定位。技術層面的問題解決後,失手的概率就會大大降低,這是我目前的感受。精品不等同于精心創作的作品,藝術創作需要“靈光一閃”,那種可遇不可求的意外驚喜,否則篆刻藝術就真的淪爲“街邊刻戳”的了。
+ [8 E% v1 c% H 陳巨來平生治印萬方,我們所能見到的也就印譜上的一兩百方,至于“銘心絕品”也就是給吳湖帆、張大千刻的那幾方了,不容易!9 L" G, ^7 v. b9 P3 t/ S/ I+ 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