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28163|回复: 60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28 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quote]
《李刚田楷书、篆书千字文》出版

     书法网专讯 (记者 薛明辉) 近日,由中国书协理事、《中国书法》主编李刚田先生书写的《李刚田楷书、篆书千字文》一书面世。该书由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谷松章为责任编辑、张胜为装桢设计。

     李刚田的楷书,以魏碑为基,参以唐楷的宽博之气,结体端庄肃穆,用笔敦厚扎实,自成面目;李刚田的篆书,取法李斯,并参清人吴熙载、邓顽伯笔意,结构严谨华美,用笔流畅而富金石气。故世人有“李楷”、“李篆”之称。此书面世,当为广大书法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范本。

    《千字文》是我国早期的蒙学课本。隋唐以来,《千字文》大为流行,背诵《千字文》被视为识字教育的捷径。它不是简单的单字堆积,而是条理分明,通顺可诵,咏物咏事的韵文,其内容又涉及到有关自然、社会、历史、教育、伦理等多方面的知识。所选千字,大都是常用字,生僻字不多,便于识读。因流传甚广,以致文书编卷,都采用“天地玄黄”来代替数字。

    书中的两篇文章,一是李刚田先生的创作自述《我写千字文》,二是孟会祥先生的文章《简论李刚田的篆书与楷书艺术》,读者将会从中窥出学书的捷径。该书装桢设计格调高雅,清新大方;图片清晰,可谓“下真迹一等”;内文全部采用进口特型纸张印刷,是学习把玩的一部好书。
[/quote]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8 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写千字文
李刚田

  《千字文》,据说是南朝人萧衍于王羲之遗墨中选拓出一千个不同的字,每字一张,使周兴嗣编成韵文。一夜之间,周就编出二百五十句四言韵文,足见其才思敏捷。其中内容于政治经济、天文地理无所不包,所以历来一直作为一篇启蒙教学的文字。书法家最早写《千字文》的是南朝的萧子云,据考是以章草写成,至今早已见不到原貌了。之后是隋僧智永,说他曾写《千字文》八百本分送江南各寺,其目的即在于启蒙之教,当然也是书法范本,时至今日,智永所书诸体《千字文》仍是学习书法的典范。《千字文》虽然只有短短一千个字,但文章内容丰富,历来是童蒙之教的读本;《千字文》中有一千个不重复的字,可谓集字形结构之美的大成,所以也成为历代书法家的书写对象;书写《千字文》要字字变化,又要贯达如一,给书写者出了个难题,同时又成为书法家展示手段的舞台,所以历代流传下了许多书家写的《千字文》。到了今天,《千字文》作为启蒙课本的作用已基本失去,其中『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金生丽水,玉出昆冈』云云,早已被科学的自然、地理课本所取代,『祸因恶积,福缘善庆』的因果报应之说也难以叩动人心。但作为书法,书法家仍乐此不疲地写《千字文》,至于文字中说的是什么,早已不多关心了。


  这里我所写的篆、楷两体《千字文》,是有几天忙中偷闲时的习字。谈不上是什么书法创作,更说不上具有什么新的观念、新的主义,只不过是写字而已。在写字的过程中求随缘而生的变化,在写字的过程中得到身心的愉悦,在笔势往复中,在心平气和中,每每感到人与物的无间交融。

  我学楷书,曾临过许多帖。初入手曾习赵孟頫,得其雅驯;写过柳公权,得其精谨;写过褚遂良,得其灵动。最终得益最多、影响形成个人楷书风格的是墓志,如唐《顺节夫人墓志》,魏《元略墓志》、《元腾墓志》、《元君墓志》、《石夫人墓志》、《张玄墓志》等;笔势之间又受到晋唐人写经墨迹的影响。于近代,参学赵之谦、康有为、于右任、胡小石等家用笔及字势。我所写的楷书结构基本上以魏墓志为主,但在用笔上努力解脱石刻之囿,多从古今墨迹中求之,努力求毛笔挥运间使转自然之意。在审美中,意图将智永、赵孟頫典型的雅驯和平之美与魏碑的侧险腾扬二者结合一起。前者静,后者动;前者雅,后者俗。静与动、雅与俗的和合是我写楷书的审美理想。结构上,古人所说的『潜虚半腹,峻拔一角』,在我写楷书时深有心会,所谓的『潜虚半腹』,即由横竖的平直排叠表现出来的平正虚和,是楷书中古雅的隶意;所谓的『峻拔一角』,即讲求每个字的势态之美、变化之美、疏密对比之美、斜正呼应之美,努力使『潜虚半腹』与『峻拔一角』的矛盾,在笔下得到和谐统一。


  我学篆书,初入手是秦小篆,秦刻石篆书中,最喜《琅刻石》字态茂密精严,故得益尤多。当然,直接影响我篆书风格的还是邓石如、赵之谦、吴昌硕、赵叔孺诸家。邓石如结字修长舒展,赵之谦方折而具隶意,吴昌硕篆书错落攲侧,赵叔孺小篆精整娴雅,都曾在某一时间段中对我写篆产生了很大影响。若以精致论之,我写篆不如从唐人李阳冰一直到近人王福庵等许多篆书大家;若以形式变化、笔墨表现论之,笔下又逊于当今许多篆书大家。求法度而不致陷入工艺化之中,求意态又小心不堕入肆野之流,我在沿着一条钢丝走,法与意希望兼而得之。



  总体来看,我书篆是邓石如变法之后的形态,与平稳雍和的玉硅篆书不同,求邓石如主张的『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在疏密变化之中求对比之美,而不是唐太宗所讲的『中正冲和』、孙过庭所讲的『不激不厉』的那种中和之美。用笔方面,在孙过庭所讲『篆贵婉而通』线条特点的基础上,入笔间或侧势搭锋,间或有尖笔露锋,转折又时有圭角显现,这些都是前人所说的『病笔』。然而正是这些『不规范』之处,与用笔中的回锋藏锷、圆转暗过处形成一种对比,用笔在藏与露、正与侧的对比交错中形成丰富的变化,使用笔从矜持谨严中得到了自由,结构从篆书的『正襟危坐』中得到了些许轻松,使七寸毛颖顺应挥运中的自然节奏,笔随心转,随缘生机,『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其乐无穷,何必去展示雕龙镂凤之工妙?善乎哉康南海之评邓石如:『完白山人既出之后,三尺竖僮,仅能操笔,皆能为篆。』我之书篆,不过三尺竖僮手段而已。

  篆、楷比起行草书来,属静态的书体,从广义说来都可谓之正书,都有端正、正式、楷则的意思,所以这几种书体都要讲究结构的谨严与用笔的规范之美,都要有一定的工致,不可粗野无度。但这是就形质来讲,如论神采,静态的书体也应是神采飞动的,不是单调的,而是丰富的美。孙过庭在《书谱》中说:『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所以,写静态的书体笔势关係至关重要,没有自然而具节奏感的用笔,没有笔与笔之间、字与字之间的映带、呼应关係,所谓的正书,便会如泥塑僵尸,徒具其形。

  所以我写篆、写楷都重一个『写』字,重毛笔挥运的自然,重笔的变化姿态,重笔势往复映带的关係。这一点也并不容易,其根本处在于对书法美的认识,其功夫处应在于对碑帖的学与思。我学习过的范本,石刻本的碑帖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石刻本碑帖中,古人只提供了字是什么样子,甚至字的样子也残缺模糊,使人如隔雾看花,仿佛其形。但古人并没有告诉后人是怎么写的,其中的锋颖转换、笔势往复之意每每代以刀刻斧凿之痕。这就需要临习者用心领悟,从静止的石刻中领悟到运动,想见古人秉笔挥毫的神采;从斑驳石花、刀刻斧凿中体味笔意,领略其鲜活的生命力。如此,一方面要善学,通过对古碑刻的长期浸淫,参读墨迹,求冥合古初;另一方面要善思,对历代书法遗存有甄别、选择能力,不但能从前人书法中取得有益的启示,同时也能自觉排除『干扰』。同样是学习魏碑,我没有受清道人颤抖用笔以求金石意味的影响,也没有学张裕钊『内圆外方』以求所谓方笔的做法,现在看来这不足为奇,但在初学书法时期,在能见到的资料很少、自己对书法的理解又很浅薄之时,能排除这些『干扰』也属不易。所以要努力去做一个有思想的从艺者,而不是做只求技法精熟的工匠。

  正书,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整饬、装饰之美,如果完全失去这种美,正书也就无可言其『正』。但这种美一旦走到一个极致,完全失去了变化之美、自然之美,便谈不上书法艺术了。所以正书中的这种整饬、装饰、条理、规律的美要把握在一定的『度』之中,过分了,就会成一种工艺化的美术字。张怀瓘《书断》评王羲之与皇象书法中统一与变化的关係:『右军隶书以一形而众相,万字皆别;休明章草虽相众而形一,万字皆同,各造其极。』我写楷、隶、篆其实也都是在统一与变化、条理与错综的边沿上行走,整体的统一风格与每字的随缘变化,笔与笔之间相互依存又相互规定,字势的平直排叠与攲斜开合,潜虚半腹与峻拔一角,字形的整饬统一与用笔的适意自然等诸多对立统一的关係,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权衡之中。我所把握的这个『度』,与古代书家智永、赵孟頫所书《千字文》之一笔不苟相比,显得欠谨严,但在时下的写意书风中,又显得较为精致,也可以说这是一种审美的自我选择。

  写行草书,更讲求***,讲求笔墨的宣泄、表现,而写正书,这种***的表现就少一些,或者说比较内藏一些。尤其是写较长篇的东西如《千字文》,更要求平心静气,正如唐太宗所说:『欲书之事,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而不能像狂僧怀素一样『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不能靠『意识流』去一挥而就。但在书写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心手相应的契合,笔势往复的节奏,要有一种有别于行草书的情绪贯注其中。这种心手相应、游刃恢恢的节奏,其基础是技法的娴熟,熟能生巧,熟才能生出节奏。我写篆、写楷的速度都较快,快了才能出神采,才能出节奏,但这快是建立在精的基础上,用笔表现的自由是基于结构凖确之上,我追求一种粗看精整、细读有着优游自在的神情,意欲以迅疾的用笔表现线条的力感,用逆锋、涩势增其金石的厚重感。

  汉字是书法艺术创作的表现对象,所以汉字对书法艺术的形式表现既是不可缺少的载体或素材,又是限制和约束。书法艺术创作,从某种意义上讲,一方面是利用汉字,另一方面又要努力解脱表意的文字对艺术创作的制约。对于书法用字,存在两种态度,一种是站在文字学立场上,写小篆必遵《说文解字》,写楷书必合本时代的正字之典,要下笔有由,要用字有本。另一种态度是站在艺术美的立场上,认为书法创作是对美的创造,只要有利于艺术美的创造都可以用之,从审美的角度去选择,取用文字之形,而无视文字的纯粹性、规范性。对于这个问题,立足于当代的书法艺术创作,我倾向于后者,即站在艺术的立场,从审美的角度去选择使用文字之形。但是,由于汉字是书法艺术的载体,书法的文字可读性是区别于其他艺术如绘画的基本特点,在创作中,完全无视文字的规范性是行不通的,对书法艺术形式美的追求实际上也不可能是纯粹的,不受任何影响的,文字之形就是构成书法形式美的重要方面。我写各种书体对字形的选择取用虽然是站在艺术美立场上,但所取之字也是有根据的,不去自作仓颉。如篆书,虽然以小篆为基本体势,但杂糅甚广,上取金文中的某些字形,下取汉篆的势态,参考清代以来篆书创作,只要我认为美的字形,能融合协调于自己篆书的整体风格,并且是有理有据的,都可以取而用之,化而用之,可谓『如僧家托钵,讨千家米煮成一锅粥』。写楷书,也是唯美是取,杂糅多方。其中有唐楷,也有隶书的某些特点,有魏碑,也有晋唐人写经中的意味等,不拘泥于字的纯粹性,但求形式的统一性。

  我写诸体,使用了一些古体字、异体字,并不能说我是嗜古成性,猎奇为癖,而是创作中的『嗜美者』,是以美为原则去取舍古体字、异体字。篆书,本来就是古老的书体,楷书虽是今体,但以魏墓志为基调的楷书仍是古意盎然。古体字形与古老的书法艺术有着自然协调的关係,新颖对审美发生着重要影响,『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就是缘于审美的疲倦。新颖的美对人们的审美视觉产生冲击力,而古体字、异体字因时代遥远和形态反常而形成特殊的新颖感,我们需要有度地、合理地使用一些古体、异体,使这几种静态的书体中增加一些审美解读过程中的曲折,在『状如布算』中增加些许波澜。

  凭着兴趣,乘着***,两天时间写完了这两种书体的《千字文》。过两天再去翻看,已有些许不满意处,但已无兴趣再写了。
                                                                                                          丁亥新正於宽斋     

DSCF6337.jpg
DSCF6339.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8 10:03 | 显示全部楼层
简论李刚田的篆书与楷书艺术

孟会祥

    平心而论,当代像宽斋李刚田先生这样积学深至的书法篆刻家不多。李刚田先生在篆刻及印学方面的贡献,影响深广;实际上他在书法创作、书法理论、书法批评方面的成就,并不亚于篆刻。同时,他是一个务实的人,为全国同道、为河南书坛、为弟子学生们做过很多很实际的事情。这一切他都不事张扬,正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专就书法来说,李刚田先生又精擅各体。他把学问当工作,把书法篆刻当学问,数十年来黎明即起,老农般地勤劳执著,自非寻常。如果说少年凭天分,中年凭学力,老年凭德望,则李刚田先生可谓全做到了。他擅长楷书、篆书、隶书、行书,唯草书不多作。这里我想介绍他的楷书和篆书。

    李刚田先生的楷书,最初学唐楷,后来学赵体,再后来学魏墓志。小楷书则晋楷以下都学过。现在形成的面貌,可以『李楷』名之。赵子昂虽志在晋人,其实也是晋唐一体化的结果,保持了晋楷的自由、洒脱、自然,而结构则明显规范化了,用笔也增加了平动的成分。这一基调对『李楷』有模铸之力。墓志之精者,特别是诸元墓志,无疑为高手所书,与质朴、恣肆的造像记之类并不相属。如《元略墓志》,吴玉如先生就认为与二王息息相通,是深具法眼的。实际上,诸元墓志不仅上承汉季、锺王,也包孕隋唐。李刚田先生既得赵体的根基,也就天然地排斥那种稚拙原始的作品;同时也为他打通晋楷、写经留下了可能性。当年李刚田先生曾明确反对碑、帖、经的分类方法,然而他的楷书却正是类似的融会结果。于『碑』,得墓志体的清隽峭拔;于『帖』,得晋小楷的自由活泼;于『经』,得写经体的平易单纯。从而内含闲散,外示紧致;内含奇巧,外示平易;以书写性打破了『碑』的生硬,以铺毫重笔打破了『帖』的纤弱,结体虽中宫紧致,而内蕴变化,打破了『经』的浮滑单调。

  将李刚田楷书称之为『李楷』,决非浮词。纵向看,邓石如以降,碑派发展二百余年,以魏楷成独立面目者,并不多见,不过邓石如、张裕钊、赵之谦数家而已。近世于右任能写多种风格的魏楷体,庶可厕身北魏而不愧,然而稳定的面目却不明显。这也正是魏楷富于变化的原因所致。而且,有成就的魏楷作者,基本上都是嫁接高手,嫁接之后不排异即告成功。当代写碑者可谓甚夥,面目虽多,要之多经不起推敲。经不起推敲的原因,是以外在的形式和墨象,遮掩书写的不足。看古人碑版,方寸之字有径丈之势,擘窠之书有粟米之精,无论怎么缩放,都仍然动人心魄,即为耐推敲。

    李刚田先生对篆书,因为篆刻之故,断非浅涉,而是有全面的研究。仅篆书一体,他就能构成一个系统。李刚田擅甲骨文、金文、楚篆、中山王器篆书、小篆,博涉多优,可谓卓绝。我认为他的篆书,突破处在楚篆,过人处在『书写性』。『书写性』为『李篆』之魂。他的楚篆有『教化主』之功,而最典型、受众最广者却是小篆。篆书是装饰性较强的书体,再经上石、模铸,笔意损失过大。李刚田先生对于篆书的态度,与对楷书的态度是一贯的,即取金石之气,而不取金石之形,还原金石文字为书写的原生态。要找这样的原生态,最好从墨迹着手。盟书、楚简、帛书等为今世书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正是沿着书写性,再加上对文字和书法篆刻有精深的研究,李刚田先生实现了对于一切大小篆的纵笔直书、朴素本真。这就是称之为『李篆』的意义所在。

    李刚田先生是探索楚篆较早的书法家之一。他的楚篆绚烂之极归于平正,不以奇怪炫世,唯求正大气象。很多人,特别是河南书法爱好者于此书体受于李刚田先生的教导或启发,以楚篆崭露头角。这是他的独特贡献。学之者往往夸张其一翼,或结构变形,或点画增加分量,或营造水墨效果,从某些方面契合了现代审美观念。相较之下,李先生的楚篆似乎显得过于理性了。然而近一两年来,李先生老当益壮,在平实的基调下,追求水墨效果,而下笔狠辣,行笔如犁,遂使其楚篆点画圆厚,有离纸凸起之感,令人想见吴昌硕的风采。这在对楚篆的开掘上,与传统大篆写法经过一分一合,遂造前人未及。李先生小篆擅场有年,下笔往往不做左右回旋,删尽繁缛;结字则并不一味追求饱满委婉,而是参以汉篆之方,使其更便于书写。所以李刚田先生对于小篆,点画则参以盟书、楚简之类的自由本色,结字则掺入汉篆之方意,从而实现了隶之前与隶之后的融会。这显然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如果固守成规,不敢越雷池一步,则纵使写成李斯,不免书奴,况且岁移时易,现代人也写不成李斯。

    当代书坛,如李刚田先生长于篆书各体,如李刚田先生有独到之处,又能启迪后昆者,概乎不多也。综其楚篆、小篆,当称为『李篆』,标而示之。

    李先生为人执方行圆、知雄守雌,厉行仁爱、笃于恕道。为书为印,则唯以阳关大道为念,深不喜险仄乖张。知之者服膺其寻常奇崛,不知者谓其短于才。盖世人以为街舞是艺术,而霓裳羽衣之舞,反不足观矣。『李楷』、『李篆』,自当有识者,自当识者众。



DSCF6342.jpg
DSCF634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8 10:08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的话em2 em2
DSCF6338.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8 10:12 | 显示全部楼层
扉页的效果
DSCF6340.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8 10:13 | 显示全部楼层
篆书部分内文
DSCF6344.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8 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楷书部分的内文
DSCF6343.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8 10:15 | 显示全部楼层
版权页和定价
DSCF6345.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28 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em1 em1 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28 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书。
各一本是否一百元。
定下,下月三号汇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