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25563|回复: 24

[原创] 【发 现 书 法】——不定期整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2-27 06: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周末,熬了个通宵,对这个贴子进行了部分修改,并再次将其顶起来。这样的修改将一直继续下去,直到我满意为止。希望此贴在一次一次的沉浮中不要给大家带来太多的“审美疲倦”。
…………………………………………………………………………………………………………………………………………………………
前 面 的 话

6 M% v4 z8 L, V; k

; G; P+ Q) B7 c3 g' h8 d" }

* C) K: F, a* G! J* e4 N$ K, G    在书法网络繁荣发达的国度里,令人敬佩的高手们精心“经营”着自己钟情的帖子。在那片园地里阐扬书法理念、彰显卓异才华。读着那些玉质金相、剖决如流、文从字顺的帖子,恰似醍醐灌顶、甘露滋心。对于某些大方之家,樗栎庸才如我者,只得向若惊叹,却不能望其项背。我从未奢望自己能凭挈瓶之知写出一篇只有研精覃思、博考经籍之后方可成就的文章。只因为以外事件与不可抗力,才斗胆发出此贴。在文献汗牛充栋,书籍不知凡几,学者集苑集枯,学说见仁见智的书法领域,撰写此文,于我而言,实有举鼎绝膑之感。写作之时,也若有芒刺在背。
* P# X  d& r: F8 r; _( Z# o$ N! E$ I  A" f! Y' Z4 Z
    贴一发出,有人对其中奇谈怪论的批判以及附带对刍荛之见的认同,一直萦绕我心。不经意间,已作下了稠密的删补记录。但眼下我尚未移情别恋,也不会中止这篇帖子的编辑。
( Q' i% t; Z$ T) I* X: S. J+ \( [% _5 e% Q' S6 H
    我乃平庸之辈,愚钝之人。末学肤受、学识谫陋,加之时间仓促,校改不周不仅企图奢望可能未遂,而且错漏舛误定然难免。本文针对许多问题发表的舐皮论骨之见也还待网络之贤达衡定。
0 F6 E+ B5 p- f3 i

" `: T$ ]1 V7 M2 [3 J

- l2 h8 s7 ?% k5 a5 e, x2 U3 o/ p, A1 i
' J" w' E7 I& v, g1 K) v
目录:" R! j+ {+ f& t; K

2 R) p( ~; Q2 T* G
第一章  艺术与科学( |+ _- G$ W" t6 y4 W
第一节  致命的分类7 F! Z) ?( {( v! s
第二节  艺术是什么# f, P; ~1 T# ^, I0 @
第三节  书法之所以成为艺术
第四节 对书法领域中几个传统看法的怀疑
3 Y9 N/ Q, O" R9 x" `0 X, g" }9 J
/ \7 V& l8 _9 u$ h6 M, z! L第二章  身陷囹圄的书法
2 r8 o. h8 _/ V2 d8 C  n第一节  书法不是宗教
0 g# f) l; I. ~$ k( d$ O第二节  不爱她,就请放手' T- z' r0 ^1 Y5 g' n
第三节  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 l" F4 Z5 q4 H% U/ F: l9 j. ~
第四节  书法,决不单单是写9 \/ I% u' V. x4 D
2 p" I+ g9 j2 [  i0 G4 Q8 U
第三章  书法的消极影响; ~4 b# R7 w  e6 M4 W4 O7 n
( q9 B; A0 V$ h6 q4 a: a
第四章  书法美是什么、书法作品为什么美
2 _. e* L3 D# @* k) n第一节  部分传统的美学观点
2 ?# ?: A4 u* D& _第二节  对于美的初步探讨- H: }# K* b$ z4 K  K
第三节  美的分类# [" A7 D8 i' D
第四节  书法美的根源
第五节  影响中国文字、书法作品形态特征的几个因素
  W1 k9 Q3 ]( B: }: ]9 q6 G
2 E  _. X- q! F* \3 f1 w* K- R第五章  书法王朝
+ M' i6 h6 s1 j" [0 J/ }; w第一节  概说0 M2 H$ L4 C, O: X4 q  W
第二节  书法王朝图谱
9 w6 ?/ ?) M) d- N- a第三节  还原到遥远的年代. h# y8 I/ t7 ~
第四节  书法王朝交替更新的动力
: J) A7 \# p" c6 H& [6 L2 e/ w第五节  书法王朝交替更新的其他因素
; E- t7 s6 x% T
5 G" ]4 L9 R# R/ x第六章  几个基本常量和变量/ l  |8 B: \5 d7 |( A
第一节  对邱振中部分观点的批评/ c6 N" O* i5 `4 A) z& x* Z
第二节  几个基本常量和变量* K: N. J6 ^0 O- t8 I
第三节  凸多边形和凹多边形5 D+ Y. a% Z) N& o$ U
6 v9 ^8 u' M6 J5 |" e& k  X
第七章  几个假说6 F/ o0 O- J  F# l% S- n

$ m- A- a- R5 J" D" i第八章  书法与计算机* }5 {4 h0 Q2 l2 V, ~
+ I9 Q# k# N/ s$ D
第九章  书法与音乐的联系
4 s, G" a+ T" I$ K: D% J! ^6 @$ M" s
第十章  几个实际问题的解决
4 K& h% m/ d+ `$ P! k  ~' a2 g第一节  国展评价的双重约束机制/ T4 T0 W  N1 f' p' q, C6 D6 o
第二节  为什么看真迹能够打动人9 s9 m+ ?9 d2 c7 y) Z( @" x
第三节  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诗
2 s9 O0 I1 J! T, V) F# U3 h
2 x5 j8 H$ k! F. b
8 E4 ]5 w: w- O! @  L
8 c# {( O; J( z2 f1 g3 R

; A9 P& m" e$ H; `  V' y1 H    如果书法是艺术,为什么它不能象其他艺术一样得到普偏、持久的承认?如果它不是艺术,为什么它竟能继续不断地以艺术自封,并且使人类理智寄以无限希望而始终没有能够得到满足?不管是证明我们自己的有知也罢,或者无知也罢,我们必须弄清这一所谓艺术的性质,因为我们再不能更久地停留在目前这种状况上了。其他一切艺术都不停在发展,而偏偏自命为中国文化核心的艺术却老是原地踏步不前,这似乎有些不近情理。同时,它的追随者们已经东零西散,自信有足够的能力在其他艺术上发挥才能的人们谁也不愿意拿自己名誉在这上面冒风险。而一些不学无术的人在这上面却大言不惭地做出一种决定性的评论,这是因为在这个领域里,实在说来,人们还不掌握确实可靠的衡量标准用以区别什么是真知灼见,什么是无稽之谈。
' G; ]5 c( g) U3 g  h3 Y) {
 4 i" A+ m8 B/ O0 G3 H$ j* ]
2 |6 }* [6 i" d

# z( k  s/ X: ^3 b- C) G2 }/ t$ F9 T# \% ]

' [+ C/ V) V- L8 A- `
! T/ ^2 q) g( O$ K

2 n) k9 H5 X  k& a0 d
  ~0 Q) r0 q" k5 f5 v

; g  O+ L0 D1 Z8 l' l+ x
发现阐释

3 S5 r1 Z* O. {$ |# ?  A! r
多人认为,艺术是需要阐释的。我认为,艺术更需要发现。
4 C. Y. Y: d" k! q7 P0 d- Z' M& t, g7 A) J9 P* i/ L$ Y6 u
阐释,更多是对艺术现象所做的能够自圆其说的解释。其前提是承认艺术的“不可测、不可琢磨、不可计算”,就现象谈现象。这与自然科学领域精确量化、归纳判断、实验分析的方法形成了鲜明对比。而发现则不同。它要求人们必须首先认识到艺术的可“认识性”,从而运用现有的各种科技手段来重新审视艺术本身。发现其中的普遍规律。不让艺术成为感觉中不可琢磨的混乱一团。& s) w7 D0 ^  A
- g" I  d6 }" A8 w7 K

+ E- J* g+ k5 K+ @8 N9 `# u* C% e
第一章  艺术和科学

" A/ y+ e$ A# `# H3 r3 ?. f0 R2 S
第一节  致命的分类
8 V# s+ W2 z2 n, i5 N8 j" `0 a8 v
       亚里士多德被认为是最早提倡对人类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学科分类的人。时至今日,我们的知识被划分成林林种种的学科。甚至每一天,都会有一个新的学科的诞生。无庸置疑,分类的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有效思维方式。但是,这样的做法一直隐含着一种危险。那就是它让相当多的人在很多时候,被隔绝在一个自我封闭的系统内,在一个狭小的体系里进行这一次次冒失的尝试。在这个“空间”里,他们也许目光敏锐,洞察一切。在这个“空间”外,他们对最熟悉的、与自己思考之对象紧密联系的事物却始终熟视无睹。5 O3 z! o( Z& l1 Q4 A' |0 |/ v
9 h/ G$ Y7 n# o/ C  ~, V  S
      虽然科学和艺术不是具体的学科,但他们是基于同样的思维方式进行的一个大致分类。长期以来,人们在各自的领域内专注一物,科学和艺术也因此泾渭分明,井河不犯。7 t9 c7 f  Y# h% x/ g. E. V* e

3 c6 }$ }0 A7 H1 M/ n      我所想指出的是,这样的做法是需要得到反思的。9 w; S* y+ e" _  S% K7 ^+ n1 i& M
      ……
/ q/ q8 O& x" ^+ j- U3 f
( ~9 g. V$ D8 o6 M3 \
4 G2 s+ }# E* [% ~$ U+ G. t. H% Y
第二节 艺术是什么
) @8 o, v' L9 j
       A:一把直尺,一般来说,在生活中,可以量度一切长度。这把直尺能否量度自己?
7 s& @4 ~" d9 G6 ]( q' ]" B       B:转化一下,这个问题可以“换算”成奥地利数学家哥德尔在1931年给出的一个定理:包括算法在内的自洽公理系统必定存在一个命题,既无法证明其正确,也无法证明其错误。
       A中,直尺,在我看来,就是一个自洽系统中,无法被证明真假与否的命题。
9 W5 ]: Q" j3 y
       由此,我想到定义问题。很多人总是喜欢不加思索、以自己一孔之见而给出所谓的定义。却全然不顾及这个定义所处的“系统”,也就是我所提的“参照体系”。
- K2 ^7 [% U6 K7 r; {4 m
. w& u& j9 x/ Z- L, j6 y! l       我开始放弃了给一个名词下定义的做法。任何企图给一个概念一劳永逸地作出一个能被普遍接受的定义的想法都将被我看作是勇气超过智慧的妄念。当然,这不是说,定义不重要。我想说明的是,比定义更重要的是,定义的参照体系。不同的参照体系下,会自然产生不同的定义。各个参照体系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眼下,人们经常在不同的参照体系下讨论着本身一致的问题。这是造成理论混乱的一个重要原因。
3 h: ?) j: S0 H: l0 a3 Y) b6 e" L, }9 k, E
       上述理由,我不打算在此讨论艺术的定义。我更愿意在比较中认识艺术。比较是不亚于分类的又一思维利器。
8 a; t3 L8 V4 x' E; ?
  s5 s/ u" P4 {, c* H( t8 P+ T6 ^4 U       在我看来,艺术和科学是紧密联系的。真正的艺术和科学一样,都是对世界的执着探求,对人、社会、自然的无穷诘问。姑且这么说,艺术往前多走一步,就上科学。科学往前多迈出一步,就是艺术。倘若按照上面A中的例子,就艺术论艺术,许多时候,就像直尺,欲自衡其长,盖莫能为。
, ]5 H2 Z6 Y  B, c+ M
        再举个例子:蒙娜丽沙的笑为何迷人?
- `$ J. g) z& u: t- @( S
        如果问一个艺术人,一般而言,他更可能会用诗一样浪漫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其实,他无法更深入下去。那么看科学如何解释的:

! w3 G$ R" t* T: W* q& w
       有人经过研究后得出这样的结论,蒙娜丽沙的微笑之所以时隐时显,是有由于人类视觉系统的本性所致。人眼的视网膜具有两个不同的区域。中心的小凹区善于辨别彩色和细节,环绕小凹区的外围对彩色和细节不敏感,却善于分辨运动和阴影。人们在欣赏蒙娜丽沙时,若专注其美目,而视网膜的外围恰好落在她的嘴部和面颊部。外围区便将其嘴角和颧骨的曲线突出了,从而显示出笑容。人们发现蒙娜丽沙在微笑,很自然地将视线移到她的嘴部。由于视网膜中心小凹区对阴影的不敏感,此时,他的笑容便消失了。

: E; u. @5 `/ Y, z    从上例不难看出,科学和艺术实乃“一丘之貉”。+ A" x9 t/ t) {; E" ?$ j
7 D1 g3 p' Y% M6 L

' i: ~! Q( C& z/ i% l       据此,对于 一个真正的艺术家而言,不是要通过自己的作品去迎合人的审美意识。而是通过作品,以自己的心志去引领人类的精神世界,激发人类的求知欲望。
9 Q7 B$ G& {" k, C1 x* Q; a" B6 t3 @0 Y5 J
       综上,作一个粗糙的比喻(实际上,任何比喻都是粗糙的联想),艺术和科学就好比天体中的黑洞和白洞,好比磁铁之南北两极。
5 |3 K* v; I' q; a" q" R( E0 L8 S
第三节  书法之所以成为艺术
7 t+ e7 ]  `* l1 f# V
5 e) U& T: Q* A7 e. v8 X
        通说认为,书法之所以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大抵原因有二:一曰,汉字;二曰,毛笔——“笔软则奇怪生焉”。还认为,书法是中国所特有的艺术现象。对于此二点,我均有所疑。于此,单就第二点讨论如下。- y* \) G$ N+ m+ _+ V

1 R( O# g- q' N        根据我现在所掌握的信息来看,书法人思考的步伐大多在“笔软则奇怪生焉”一语前,嘎然而止。鲜有人思及“为何软就奇怪生?”。终于,我看到有人在随笔中,这样写到:& H1 c6 y5 u0 \! j# B% q, |- ?
6 b& }$ J+ Z% V5 X7 i
       一支毛笔在竹竿上装着大约几百跟毫毛,每根毫毛都有左右前后上下三个空间自由度,整个毛笔几百根毫毛就有上千个自由度。这还是把毫毛当成不能弯曲的刚体来计算的。实际上,毫毛是可以弯曲的柔体。如果把这计算进去,其自由度还要大许多倍。这意味着什么?不妨来比较看:现实的物理空间只有三个自由度,基本粒子物理中最前沿的“弦理论”也只能最多想像出十个自由度。但是一支毛笔在手就有成千上万个自由度……
3 O# l! s+ B9 b
5 C$ b9 T1 z/ P8 l    若从信息论的观点出发,不难看出,一只毛笔所能包含的信息相当丰富。以上言论的作者也是在思考,当前无论是IBM还是MIT的软件专家为何就不能编出一个能个软体毛笔相媲美的绘图软件,其后所得结论。换言之,这个难度比预料的大的多。" y, D; W6 S; h. c

; ~: K. L! N. I# y    据此,有人遂言,机器是僵硬的,绘图软件怎么能取代人呢。我想这样的看法恐怕是就点论点的形而上看法。全然不顾当前计算机发展的势头……
& a; |3 A* _: t7 Y
& a( b; z0 T1 ^  W
, [8 X1 l( z6 u* Y4 }6 L8 F
第四节 对书法领域中几个传统看法的怀疑

- P. h6 \  l8 y) \& o3 ?- y( G% ^" p' U- Z1 F8 B
反驳三个不当的观点:
$ w- H2 B/ a  ~* H
4 g2 c, w* y% x) c# F' Q4 qO 汉字是群众发明的。略
1 e: ^$ A6 H: k$ v# l- w: V" K3 Y% x6 b
O 书法艺术是中国特有的。略- r; P5 s# D3 k$ E
, [1 |0 r! c0 ^4 V: b# k
O 书法艺术的魅力在于其线条内部运动的复杂性。$ [7 ]' M) i2 C9 D9 r  h; ~
        如果说中国书法艺术的魅力主要在源于其线条内部运动的“复杂性”,且该“复杂性”是指较同类其他艺术的表现手法而言,书法作品线条生成和变化的无规律性的话。那么,这种用之以判断其为复杂的标准是应当受到置疑。至少,所谓的这种“复杂”也不尽如人们所感觉的那样不可琢磨。它仍然是有规律可循的。这种“复杂性”也非书法艺术魅力的根源所在。因为这种区别于其他无规则运动的无规则运动肯定存在着自身的特点,而该特点对于书法艺术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
5 I- ?* A3 x5 M! t% t6 t3 ?  T: H5 K2 I
第二章  身陷囹圄的书法

2 L- V, A0 s! d0 B
第一节  书法不是宗教,更不是传销

4 \5 W; x" P* \1 R( p( f* ^+ C        书法不是宗教,目前,却受着宗教般的顶礼膜拜。当传统和权威意味着一切的时候,人的精神世界就会遭受束缚,人的创新能力便会被扼杀,人性就会受到摧残。
& K: X! q) q, b4 b- V1 g- ~3 e# [( k. }  B' z- s7 y& W
        当书法被批上一层神秘主义的外衣后,任何尖锐的思想之剑也难以刺穿它!为什么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在反封建的过程中,首先要猛烈抨击封建神学?因为神学为其提供了一层坚硬的外壳,WHICH屏蔽了人的思维。
  y. d, N7 f0 X; u8 |8 }
- T! E! B. g+ D' C        书法更不是传销售。让人郁闷的是,学习书法的过程与搞传销之间居然如此相仿。传销,被称为经济中的邪教。最大的特点便是在传销人员从业过程中,要被不断地洗脑。有人分析,传销组织者通过隔离被欺骗人员与社会的联系,阻挡其他信息进入被忽悠人员的大脑。长期进行单一信息的灌输。长期以往,人就被剥夺了“怀疑能力”,一个人丧失了“怀疑”,也就失去了人格独立。, P& a2 B  c5 ^; c4 e+ q% T
3 ^+ p& V2 x5 x! G, p$ m# C
        书法,也擅于剥夺人们的思考。人们不需知道自己为何要这样写,只需明白这样写就像某家字体。书写者,便常常在笔墨酣畅的痛快淋漓中陶醉,再未提出任何怀疑……
: u* `% c# w" V
  C; }3 G; f( Z; ], K# {        这里就出现了一个天平。一端,是快感;一端,是思考。历朝仁人,有几人不被这些许快感所蛊惑?众观历代书论,大都是亦步亦趋。总有一股阴暗的力量将国人的思考局限在一线之旁。
& B# q! G# W$ F+ }, x& _5 f5 y* b

3 Y6 N0 _% e& W) h  a
% D- f2 u6 X) T9 a( w$ a" m  \1 l" U- K& ~0 |$ y+ p
第二节  不爱她,就请放手!
' G0 ~2 Z  k' G
        糟糕的是,书法和其所处的文化周遭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她和中国的老庄哲学、儒家思想、佛学说教等纠缠在一起。
8 C0 ?# |, s  m+ U7 k! o* ]8 h2 D6 C/ b% |' y) V7 S
        一些书法著作顽固而机械地将太极、动物形态与书法形态捆绑起来阐述。他们之间“有没有联系”,“有多大的联系”,“如何联系在一起”此类问题却从来没有被深刻的说明过。以其浑浑,难使人昭昭。
  G4 N3 K( Q" b* ]- x, D7 h) z; J3 i) O2 f& m
        的确,从书法历史告诉我们,书法的发展,离不开这样一个文化环境。我也没有任何贬低中国传统文化的意图。然而,该合则合,当分则分。书法已经被中国传统文化囚禁太久。在新的时代,为求得新的发展,书法必须得和传统思想文化保持恰当的距离。否则,你爱的她,就会像寒风中的玫瑰一样凋谢在你的面前。
7 P3 z& x& |( E1 R7 _% L1 ^, y9 z$ l1 f
" G; N2 z9 T* d4 J& \
第三节  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
第四节  书法,决不单单是写
) g0 l. Y5 \. A) _+ q  T% w) J
         O 对书法的认识过程伴随着对个体自我、人类自身、外在世界的认知。这和学习任何一门学科所会遇到的问题一样。凭空地冥思和猜测只会让问题变得越来越不可琢磨。因此,须在反复地比较和衡量中来确定自己思维的归属。* p/ I# {5 H( |( R" f- L# I
        
" A( }: j2 q4 Y        O 历史证明,书法是行动的巨人,却是思想上的侏儒。眼下,这种畸形的格局依然未被撼动过。
7 h" [  q7 x- G5 V" P( n: N6 E7 q4 F; m1 M( M
        O 我想说的是,书法艺术的明天,靠写是写不出来的。书法文化,在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被真正的阐发过。
- P5 s9 O  r3 N
/ j2 G# L; n4 m* G( y        比如,从某个角度看,书法就好像中国这个巨人的一处脉搏,观察它的跳动,对于查察“中国近代权丧国沦”的原因很有裨益。有趣的是,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受外界冲撞,各个领域内激扬反复,而书法成为为数不多的阴暗角落之一。这个未曾被打理过的角落虽然积满尘埃,却成为我们不可多的珍贵标本。研究了它的变化脉络,很多影响中国社会发展的微观层次的从未受到人们注意的东西,将清晰的呈现出来……
7 r. {6 P* H8 X; Z+ x        ……
5 x5 g3 r3 s  Q% _9 h2 K8 J9 S" p1 G4 c- k) A8 z+ r3 i( I
2 c3 b! R& T( R) b6 R! d+ H5 r# ~
% X) O, A5 d& ]

" z2 k- b; x' ^; O; r, \2 X: h; f( U  ^# U! {3 m

- t/ j5 p. k9 K; U5 E3 i. ^/ K& z. x' J& I  y( c- Y

, e: N# ?) M1 n
第三章  书法的消极影响
% Z/ X: }: s( D

; a& O7 F$ u# c  V! ]* g2 [
    如果你准备恋爱,老一辈的人会告诉你,恋爱的确很美妙。同时,它也有诸多负面因素。
' v8 t2 G  w3 c. V" x" ~) {/ P
        任何事物,必然处在一定的系统内。它和周围的事物是相形而存的。因此,知美必知丑,知善须明恶,见高定有低……同样,不了解书法的害处,就不会清楚的知道书法的优点。! p, L5 ?1 |2 ?# n; l
: E' @/ Y( j) E4 o* C: w0 p
        当看见一个人对书法的优点津津乐道,却鲜思及书法的缺点的时候。我可以断定,这个人,并不了解书法。然而,可悲的是,几乎没有人对这个问题有过系统的阐述。
% i/ t9 b1 }% [0 ]" P
- h- v  c5 A5 s! z& A        我作了一些片断思考,书法的缺点大致有:和绘画比较,表现手段上的单一。和影视作品比较,表现形式上的呆板(未详细说明)……值得注意的是,缺点另外一面,恰恰是,书法因为这些缺点所具备的独特的魅力。对热爱书法的人而言,这些缺点是书法的魅力所在;对漠视书法的人而言,这是书法的一道硬伤。4 e0 V& }. w3 K. r
! i/ u: b9 h. p5 B9 ~' _0 x, B
        书法的缺点(害处)还表现在:书法艺术过于重视动手,而本能地排斥思考,这和书法自身的性质有关,与中国特殊的文化环境有关,同中国的政治环境有关。书法人无不成为跪受先人“恩泽”的书奴;书法和中国文字以及中国的文化氛围结合在一起后对中国人思维的限制;书法拒绝思考(略)。
# @6 A9 y# F6 u( g, `0 [        ……
, N! w8 a7 j7 R7 |& R6 \
第四章  书法美是什么\书法作品为什么美
6 l3 b; o  D( ^: p$ |& {* u
. k2 V7 N/ }* k" f: `6 A3 O9 v  V: [1 B
第一节  部分传统的美学观点
' Z1 b" }5 i7 A0 C  F' U8 Z( n( w2 a) {7 K8 C4 H9 _( t
3 g  T' ^8 [; V, Q. r5 u/ Z! K
柏克说:“我们所谓美,是指物体中能引起爱或类似情感的某一性质或某些性质。”
) _1 F) K5 N  M美是能够引起人们愉悦、舒畅、振奋或使人感到和谐、圆满、轻松、快慰、满足或让人产生爱(或类似爱)的情感、欣赏享受感、心旷神怡感或有益于人类、有益于社会的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属性。
: p: C1 F4 J( N8 u! t美是和谐 -- 毕达哥拉斯 6 ^/ ?. L& S% h* k( X8 m& V
美即有用 -- 苏格拉底
% L/ g( X$ J. V- x, }4 h! \美是物体的属性 -- 博克
9 {+ H% Q# n  V& q2 m. `) m美是关系 -- 狄德罗
" [( E* L0 r: i+ K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 黑格尔
1 B- u" p7 Z- [% Z美是意志的充分客观化 -- 柏格森 7 N0 s' `" h: J% ^
美是生活 -- 车尔尼雪夫斯基 / }" u- Z0 @' X2 b+ [
美是成功的表现 -- 克罗齐
' j( o2 H/ U5 `8 X3 o0 @8 o美是移情 -- 立普斯 & ?, P+ I. N, z) @2 r; a
美是客观化了的快感 -- 桑塔耶纳
! \, j  K0 L0 E* k8 A美是有意味的形式 -- 贝尔
; S$ ]: J& H4 A- @/ ]' ~* l# E# ]美是典型 -- 蔡仪 2 t. D* h! e; X
美是主客观的统一 -- 朱光潜
2 P& v6 b# P& |9 n2 d: Z美是人的观念 -- 高尔泰
7 u3 f/ ]2 E2 D, M# g7 i. K: x1 C. Y美是自然的人化 -- 李泽厚 . m9 q! \) c& s: B; n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 马克思主义美学
! R( n7 Q3 Y* O: ?) P( x/ c: ^+ t
6 v+ R# O& D: S; z/ |6 D; B
一种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汉语“美”的原始语义是“羊大为美”和“羊人为美”。“羊大为美”不仅指羊自身肥大健硕,而且指这种羊给人的味美感觉。

8 K6 Z- u0 d8 ?) q4 A; r! m
/ c6 I. @+ t- G# H6 n
2 @4 a& D) A2 k9 q* ~, }6 c7 O
        以上言论,为后人对前人著作观点提取的产物。有提取,便会有取舍,有取舍必有所遗漏,有遗漏必难反映其准确观点。然而,为讨论方便,我变把这一层的因素暂时剥离。以上言论,除个别人的观点外,大体都是站在一个角度来认识美。言语者要么没有比较全面地认识美的能力,要么没有全面探索美的欲望,适可而止。0 K. N( L0 d. u4 n- H
+ A0 K: X8 ^4 H6 L) P- T) y& {
       我初步认为,美是事物存在的所必须的属性,美在视觉上表现对称,对称的核心是平衡。美表现为和谐,美反映了一种关系,于人而言,美有体现了一定的有用性。
/ t( M, z5 n  z3 a' k8 r2 s
- D" r/ \4 K6 `0 ^! s
+ n- D5 _! x! O* @' {. y$ Q' G* g* H8 z# i1 I% E4 U# Q) M
! F& c+ s1 u: N) Y( w

/ q3 S9 _, W6 ]! x% Z( x+ S( U
第二节  对于美的初步探讨
( ~: C7 ]$ E+ g' E, Z  s  Q

3 b; f' P8 H' Y; W6 ^7 G
8 a) Z7 |6 b3 n0 W  W0 _
“美是什么”与“为什么美”两个问题紧密联系。对前者的看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对后者的认识。对后者的思考将会影响着对前者的界定。我在思考的时候,我并没有严格地按照一个先后顺序来思考。实际上,对这个两个问题思考,我算是同时在进行着的。+ ]! c( p9 W" E) q1 ]' n

' P6 R' h1 T. a/ S: t! L  v一、美的定义问题
& b/ ?& V# B# P9 X1 Y
' x: y% W. w' g
    显然,美是一个存在争议的概念。这很正常,因为:一来,就连给“美”下定义的方法本身都存在争议,被认为是“形而上的做法”。二来,世界上任何事物的概念一旦被细心追问起来,都经不起推敲。当然,忽略这些,不去细心推敲也不见得就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多少麻烦。因此,有人认为推敲这些与生活无多大关联,是钻牛角尖。这样的认识是很肤浅的。简单地说,就是不能把生活中的常态当成衡量真理的尺度。
( N6 s- V) @' S+ X$ S* A; W! B- w& \  c5 @  g
    关于美的定义之争,让我很自然地联想到法学领域内关于权利定义的争议,观点很多,互不相让。我觉得,没必要整齐划一。因为每个人下定义的时候,他的参照体系是不一样的。这就好象“1+1=?”在不同的进制下,当然地得出不同的结论。然而参照体系又是多样的,难以穷尽。因此我主张从多角度来认识一个概念。
% \& l4 H5 R  _# ]% ^0 V8 I. |$ V& q
    需要强调的是,虽然关于一个定义难以整齐划一。但是我们却可以在明确参照体系的情况下,达成一定共识。这也是人与人之所以能够交流之根基所在。那些认为根本不可能达成共同认识的人,必将陷入彻底的不可知论。# ]5 P+ G9 u5 X+ C% s9 E
* L$ i7 h7 l# z% z* p
        从统筹美学材料的角度看,我比较赞成苏格拉底和狄德罗观点。他们把美看成是个关系范畴,一方面,它必然涉及物我之间关系,包括参与审美活动的各个要素(主、客、介)之间关系。另一方面,有美必有丑,它必然反映与之相对应的反面及其运动规律。从主体看,美是主体所产生的主观上的积极感受,其意义等同美感。从客体看,美是外物或多或少、因时因地而存在的可供主体某种需求的属性。所谓“介”,是我在反思“主客二元说“后,提出的一个概念。介,介质。是指存在于主客体之间的,影响审美活动的因素。它可以是时间、空间,可以是物质层面的、精神层面的。具有一定独立性。; o& h* |9 r: t! P% ?7 z$ s

8 W0 L7 A" F; Q% o0 z
  K: {& U; v$ u  r1 }

/ Z# q( N+ s4 e( _
二、美的分类

* P0 K* q- Q4 q3 t$ a1 @. o3 M0 h+ E        基于这样的认识去讨论书法,显得比较空洞。因此有对美以及美的各个要素继续分类的必要,以便完成对其外延的界定。对美进行类型化认识。
  r( z# v8 p' o3 S) ~0 x) j0 s7 z. b6 h
        传统上对美有很多分类。我这里略过。我觉得可以从这么一个角度对美进行分类:
0 o/ k% K* ~# e7 R9 E7 V+ B
, q% [: u8 X! r& b, h2 o- w' e+ g        以人的生理上的感觉系统出发来进行分类。(因为我手头缺乏最新的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资料,让我没机会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所以我从很传统的生理学上的分类来进行。)+ a7 ?. H: W* @5 {; x% i
) E' A! ?( f0 v* |4 g
        人的感觉系统:视觉系统、听觉系统、嗅觉系统、味觉系统、触觉系统、直觉系统(又叫第六感觉)、尚未被开发或者认识的其他系统。
' K) x" S; U$ @1 ?, S5 F5 `2 R' E4 e4 y* W7 ?/ c: b; C
        由此,美可以进行相应的分类:
8 i7 {/ `- T" f/ u# @$ X. y
        1、视觉美;2、听觉美;3、嗅觉美;4、味觉美;5、触觉美;6、其他美。
$ D- M! ?5 N$ E+ v(说明:由于直觉等一些在认识上尚有太大分歧。目前没有定论。因此暂时把他归为其他类别,等待类型化。)
% H0 n" {! w; @& F6 M! R
9 o  O, z! y4 J3 j        问题是,我们品尝一道可口的菜肴,会说:”好吃,香!“我们享受按摩的时候,会说:”恩,舒服。“听自己喜欢的音乐时,会说:”好听,真美妙!“……于是会有人反对将这些主体得到的积极的感受全部划入美的范围。我认为这是不可取的。事实上,正是因为美的多向度性(以后会进一步解释这个名词)使得不同人往往在不同语境下为着相同的见解而发生争执。我也不愿意简单的用”广义“、”狭义“来作区分。
9 b/ }, X( I! K1 e6 z, _2 q3 v- N# @8 H  j; n9 `+ S
        问题还表现在,由于理性“判断”所产生的积极感受能否被划入美的范围,以及它和这里依据感觉系统所做住的美的分类的关系。尚待思考。
9 n2 A% i' h  F, q& y* I, z
( Q8 {& s9 m8 D        为了讨论的方便,姑且将第一种”视觉美“归纳为狭义的美。这样很不科学,但是方便讨论。) J; p- s( F/ x/ Q* N
5 ?3 u6 c' i' i- Z; u1 E2 Q! b
        这样的话,书法美便是视觉美的一种了。对书法美学的研究应该从这点出发。我举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
$ r. e& J0 e& \$ ^* h# Z! |4 s% U% z. |( u9 X! c. b7 A' U
        一个人欣赏某幅书法作品。这个人是审美关系中的主体。书法本身是审美的对象,即审美关系中的客体。书法作品本身的载体是介质。需要注意的是,我更喜欢把介质称之为“介”,因为这样,有利于表达介的抽象涵义。说书法作品本身的载体是“介”,并不意味着“介”就是作品的载体。介的范围很广。为了描述的方便。我把例子在说具体点。
- A  L" q4 y0 U0 J( R5 _
' c! S) D$ C( tA和亲朋好友B、C相约在国庆假期一起到上海博物馆书法展厅观看书法作品的展览。途中,B随手赠予A新款手机一部。到了博物馆,A和朋友们站在玻璃柜前,借着展厅柔柔的灯光,欣赏书法。
: F1 M) F  T" p9 Z, w7 W% G9 [" g' Q) j- y
        在上面的例子中,“介”包括:1、国庆假期,A轻松愉快的心情(***);2、获得赠予的喜悦(***);3、玻璃柜;4、灯光;5、上博的展厅的环境。
3 l# ^$ [( ^; Y/ c& N( z9 n9 x! ~* h$ g
        可以看出,对介研究的难度,不亚于研究作品本身。至于如何对介进行类型化,尚待进一步思考。
& d6 P6 v4 Z1 s% |4 B
2 S. n$ O# I2 Y! y( ]  O' w5 G1 Q
, W; o  Q, q, k* }$ g, C- k9 W
  R; M6 X  V8 h5 E5 Z. @
三、为什么美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生。——杜甫

3 ?0 ?4 A& a* c1 a; `& w
, S( ^2 o+ }5 K* b& m% ?
A、对称——美的核心要素2 D1 f) P- `) @% U
" R* W9 V( T9 |
一件小事:

6 z0 f- o3 q9 j! ~& ~5 E' n        我的住宿附近,有一条滨河道路。政府为了打造沿河景观路,在河堤和道路之间修葺了若干台阶。这样,行人可以从道路走到河堤上,观看两岸风光。当我走在这些台阶上的时候,我发觉了问题:由于场地面积狭小的原因,这些台阶和台阶两边的栏杆所圈定空间也非常狭小,而且形成了一个尖锐的菱形空间。人走在这上面,心理上有种无形的压抑感。
$ V2 ^* C8 T7 t9 g/ k5 v# j! \8 S
0 v: L/ Q4 ~% s: j4 r
        这引起了我的注意。空间和情感之间,距离好象并不遥远。, F! A3 i; y0 M+ |5 w. S
3 ]/ ^. P! ?6 [* l+ O! S8 F; R
        空间有三维,由点、线、面组成。这是素描中的基本常识。也是几何学中的基本概念。从空间角度看,前面一件事情是三维,后者以图象,也就是二维的方式存在。两者之间,就这么点联系?- q! S9 I% R( B6 b0 `" k! ]- c  c

- L! a9 q7 v' R
        再讲我的一个假设:假如,不从达尔文关于生物进化的角度去思考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也不通过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去考察社会的演进方式。而单单从另外一个很不起眼的角度去思考人、社会、自然的演进——几何角度。一切事物因为几何的量度在我的视野中方能出现。一切不能以几何量度的在我视野中便荡然无存。这个时候,抽象出来的这么一个几何世界有着什么样的规律?
% S3 m6 }* M, d) b' K
5 ?8 t. W( _! Y5 T3 L
        设:我是一个抽象的A,A的感觉体系仅仅有一种:视觉。而且,这样的视觉不能分辨颜色只能看见空间的各个要素。我能发现什么?我会有什么样的感叹?
% W8 G% G6 ~) x7 S
& _9 r4 B, @( g' p2 X/ O5 }        我初步认为:A会惊叹于这个世界的对称性

- s& V% g& _; t$ o
2 c( ~) {: F1 W, g+ f) q1 o        地球上所有的存在好象都默默遵循着对称的规律,这仿佛是由地球及宇宙所特有的环境所决定着的(见二楼图片)。当然,对称性也有被打破的时候。有人认为,欠缺完全对称的非完全对称是自然界最美丽的对称形式。
$ P; b1 [" Y" N& w# j- t7 P+ W/ E0 ]- v; l6 l& {  \& w& Z

! ]1 e. O2 @% ~2 N: q; t        问题是:一些被认为是丑陋的甚至可怕的东西好像也符合所谓的对称。这让我思考,对称的种类,对称有没有其他更为复杂的形式,以及此外还有什么影响到人类关于美的认识。9 _/ t9 r: K0 b( j

: Z( H8 v* ?) N7 b9 b7 u+ P& e7 i        问题还表现在:早在古希腊,人们就注意对称对美的影响。但是这个对称如何去理解?我初步认为对称可以分为:点对称、轴对称、平面对称、其他。对称也可以分类为:具体的对称和抽象的对称(我也叫关系的对称)。还可分为:形式上的对称和实质上的对称。对称还表现在:镜像对称、二维平移对称、时间平移对称、六重旋转对称(雪花)……(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分类对以后的思考极端重要。)+ V+ c, }( A# D  v

4 s+ y5 F2 w+ N9 A% J' W! }+ l1 m
B、对称的破缺
        完美的对称并不是最美的。对称破缺才最动人心魄。
C、平衡——对称的灵魂所在

9 ^( P* D& O' j: r" c7 r0 e, T$ [7 {# w
(暂略)
0 ]5 l; z4 y( y" o' ~* u% t. [* \8 M+ s% `
( P$ Z  d/ o2 I3 i/ [6 P
附:对刘纲纪关于书法结构美阐述的批评
3 o+ c- k- a+ L5 A& z& j) v
+ E% A% q, `0 Z将书法的结构美分大致分为三种。将平衡、对称列为第一条。其实,在我看来,后面两条仅仅是第一条的衍生。刘忽略或者说,割断了他们之间的联系。
9 z' D) S; S0 W: U

; e: K# E4 M5 x( |6 R& x/ P0 C0 [* T4 o: _$ G! H
1 d3 i8 G( [- Q- f
D、利益性——美与人之间的枢纽
一个例子:
  H2 H( }8 }* x4 O        一天,我和朋友去网吧玩。我喜欢看网吧电脑里形形色色的恐怖片。在看一部日本的《藏尸阁》的片子时候,有一幕引起了我的注意:一个女人,在码头站着。她全身“冷色”装束,举止呆滞。一阵风吹来。她的身体逐渐被风蚀……先是一只腿慢慢残缺,接着是脸、脖子、身体其他部位也跟着渐渐残缺,消失。这样的剧情让人不寒而栗。状人丑陋之极而近似鬼妖。3 B$ ]1 w# ^3 f" g3 n7 W1 H

7 t  j! V% c" z
(暂略)
" g; W8 a$ G$ e8 H
# @6 e  i$ s  K# p( i" D
8 r; q3 m  z5 d
* A  {; r$ T( z& I/ S/ K* ~8 F
第三节  “机械控制技术”的启发

' G+ y  @- Q! K( P7 I5 {3 _        由于资料严重匮乏,我简单说说。因为从小就对机器人充满兴趣,对此有一定关注。目前,制造机器人的难度之一,就在于如何让机器知道,什么是应当接近的,什么是应当疏远的。而对美、抽的认识,在这一点上至关重要……
5 `/ C- S) G2 C) [. q' N1 y* e: w8 N7 ]+ X
! O+ K$ {% S9 A

* ?2 Z9 |1 @1 g) \, ]
第四节  书法美的根源
一、现代人欣赏书法作品的方式说起
有人写道: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怎样欣赏书法(作品)?这既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普及性问题,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理论性问题。现在最常见的理论解答是"四看"模式,即看"线条(用笔、点画)"、"结体(结字)"、"章法"和看"内容(内涵、神采、神韵、意境)"。

8 Y" C0 N+ Y& M+ k暂时抛开线条和内容,单单看结体和章法。一个问题产生了,结体、章法能让人产生美感的原因何在?
+ i' N0 {% H  e
' _* v1 T+ G9 u" Y0 ^
2 q2 ^! `( M5 p
二、文字的形成之初

& C, Q1 |2 |. Y* J8 z9 g# v    有人认为,要弄清文字的形成时期。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文字。按照其观点,中国文字是在商朝后期形成的,而半坡文化、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等早期文明中,一些看似文字的图形被认为是仿佛文字的几何符号。迄今,甲骨文被认为是中国文字的端倪。7 E$ _" [; ~* X/ ?% m' n( b8 A* r
( H# D. l4 U5 l3 g- s% o
    如此,从甲骨文开始来考察中国的文字会发现早期文字和指称对象之间在形体上的紧密联系。比如:车、鱼、水、山……而前文我已经粗略说明,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中的客观存在都或多或少地符合着对称规律。因此,这样的对称在无声中潜入中国早期的文字中。并且,随着人类的审美意识,或多或少的得以强化。于是这样的字在被书写、欣赏的时候,人们会在字我之间,因为对称、平衡而引起一种“先天”的共鸣。这或许是中国文字结体为何能打动人的一个最重要、最根本的原因。. ?1 c) U# A, s' i, o) t

8 \5 l9 N' U% O2 Z1 ~+ u8 c    那么,从章法来看,无论是甲骨文,还是金文,这些早期文字在布阵排列上都非常明确地反映了作者对于“整幅”文字工整、美观的执着追求。而他们也好象停留在比较机械、僵硬的形式对称层面上。这一点与后来的书法作品是有区别的。8 f! X; T5 X! t: p$ x- B

2 N% y1 G- \& G. ?1 L小结:对称、平衡是中国书法美的根源。- I% S  O' Y/ G+ ]1 k" m' u- L6 O

! N7 ?% i% p9 Q/ W7 u$ M  q  t) l/ V- ~1 X/ R+ K' ]
& s2 }. R+ k. o! V: K+ i. P" `
第五节  影响中国文字、中国书法形态特征的几个因素
) R7 Y; y1 k* m

$ b: G" F' G/ @) N$ U% l一、字源因素;' F4 Q: V0 H6 z- r
二、美化意图;0 `* d* Q" S4 k0 Z" Q
三、实用性;
1 j! g( b8 ~. o7 _8 H8 J, }四、书法“资料”;——需要大量图片资料1 f7 h- |. d7 V
五、类态模仿;O——重点阐述
8 q& B) P7 b; R, D六、其他。
" a. n" T" n( Q" q

7 U3 Z' G5 u- ^) r7 m这几点很难截然分开,彼此之间有着一定联系。比如美化意图和类态模仿……# A" C# Q+ G" a5 C& T4 t, T& X2 P3 p
- |- v" z! `, x
研究这些最主要价值在于,能够通过以上的分析将某些长期被人们敕封为经典、传统笔画形态、用笔方法、审美理念从神坛上请下来。还艺术家一个自由发挥的心灵空间……
+ }: C9 p/ o) ]; L2 z. D
2 X" o: y" K, _: A2 C. d4 a& T/ G" H

$ {4 C+ \6 D  V, V5 p/ I3 D0 X/ n* q$ z
, ?( C) E6 w" H, ?1 \' j& j
2 g* O! g. W0 U* O* D+ Q/ q7 P

$ ?! v, {9 }, z4 ~! ~/ Z& j& u' ~- |4 H5 _% x5 ^1 D
4 O* b/ `' D4 W1 y1 \
第五章  书法王朝

: Z9 U! }/ d* [% E) |" D8 c4 q
! ?$ d! f& F9 a: A" K( @" d
第一节  概 说

2 _! B- I$ r% w: q- O        讲述中国历史,编年史,无外乎按照王朝的顺序一代代延伸下去。断代史,也就是着眼一定历史区间而论。这是最常见的体例。因为中国历史常这么来,绝大多数人在讲述书法历史的时候,也依附着这样的方式进行。这样做,有其好处。倘若总这样做,显然,就不足以反映书法发展的全部历程,难以完全揭示其中的规律。我认为,既然是研究书法,就不妨以书法为中心。由此,以书法不同的发展阶段为其建立自身的王朝。& M" i) n8 _: H; z, h
4 }' O& \0 k2 P3 _# h
        既然是以书法为中心,既然是也仿照中国历史的方式,我们就人模狗样来比划下:如果按照一种字体是否一统天下为建立其王朝的标准,那么这样的历史,好象也充满了分分合合。有四分五裂、南北对立、东西对抗,也有万民归一的大一统。
: c$ N9 N  @5 }3 k' Y4 I4 _: \: R# E4 A
* Y) \+ b% }$ Q$ R

+ J4 c! T$ ^9 ?7 L; E
第二节  书法王朝谱
        1、甲骨文% t/ q3 G0 d- v, H  K
  
  2、金文- K8 N( \9 Q8 e% L/ I5 q; v
  
4 s8 y( }. H9 n2 L3 k
  3、大篆
7 x# q1 k& ~& a" q2 A" e7 z  

* X# T/ J- P7 O& \; s7 A  4、小篆
+ \( O' Z& w8 z; T& ]  
9 ]8 ?4 C2 ?. h, ?/ V, X  5、隶书
( J( K2 i  _- ?' f 
6 f5 u/ e# k' j+ |) w, k  6、草书
4 ~& |2 W' t: \, m1 J' @1 g5 P 3 ]5 n, R9 s& b1 }( c* S! B4 S1 o
  7、楷书4 f' T* N0 T2 {$ L. k  [
 2 W4 b6 ^2 R0 m3 h+ o! z# A5 E
  8、行书
( h) ]# }& C2 b% x- g! ?- \; n
) {4 C1 Z, R6 J
  问题是,这样的划分是归于朝代划分好呢,还是社会类型的划分好。以上划分,显然相当粗糙。比如,小篆和隶书的并存,是否代表着分裂时期?……       (略)4 z& w2 s3 ?  j4 |6 W

  X9 H" D2 f& W6 d, N  p, V7 K, B) A! K& s( y! |% v- g. l

+ d+ ]5 J. h2 g- U6 A* `- h" d
第三节  还原到遥远的年代
        在分析一些历史问题的时候,人们常会犯一个错误:用现代人的观念去分析问题。比如,磨制石器代替打制石器。在现代人看来,几乎没有区别,不屑一顾。然而这却是一个时代兴起的标志……因此,在分析书法相关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尽量地还原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
        我在这里简单说说,比如“甲骨文朝”,书写该文字的人是当时社会什么层次的人?当时文字的主要功能是什么?当时的书写工具、文字载体是什么?当时有私人的书信往来吗?当时的审美倾向是什么?当时的文盲比例是多少?当时书写者兼具的身份有哪些、地位如何?他们的知识结构怎样?当时的经济水平如何?……
第四节  书法王朝交替更新的动力
        我初步认为,其交替更新的动力,仍然是经济因素。说得更直白些,就是人们的吃喝拉撒。经济的发展,促使人际间的交流日趋频繁,文字活动愈演愈烈。文字在一次又一次的经济飞跃中,剧烈震荡,不断变革。其总的趋势,就是字体由繁到简。书写方式,越来越简单。
第五节  书法王朝交替更新的其他因素
主要有:一、科技;二、审美倾向;三、书写工具和载体。
一、略
二、略
三、书写工具和载体
        人们并不会因为一种形式的书法日臻完善、富于美感而对其恋恋不舍,相反,当经济在暗中驱动的时候,如果需要,人们会豪无惋惜乃至绝情地将它抛在脑后。毕竟,民以食为天嘛。让人称奇的是,人们总会在新的书法形式上不遗余力地倾注自己的心血,把这个阶段的书法工具和载体的功效发挥到极至。
        需要指出的是,不同的书法工具和载体,定然会影响书法作品的外观。从甲骨文的线条来看,单线形式,占据了绝对的统治地位。用刀具是不可能刻写出软体毛笔所体现的那样复杂的线条运动,也就当然不能表现出那样丰富的笔画样态。从金文的形体来看,书写的刀具好象有所改变。而毛笔的出现,使得书法面目千人千面,笔画样态林种纷繁。这个时候,用毛笔来复辟甲骨文时代,模仿甲骨文的风貌,反而是弄巧成拙。
        值得关注的是,经济仿佛因为人的欲望而成为推动书法及其相关因素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文字、书写工具和载体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前进的步伐。如今人们已经步入了计算机时代。因此,如果把书法仅仅理解成一条数轴上静止的一个点,显然是不妥当的。如果把毛笔仅仅理解成书法的专用工具,显然是片面的。但是,如果用新的标准来衡量,当代的书法家,好象都是不称职的。都是注定要被淘汰的。
        值得关注的还有,从以上观点出发,中国传统的碑学和贴学之分显然是幼稚的。这一对书法上的范畴,几乎是极不理性的产物。简单说,所谓碑学就是用毛笔去复辟以往的书法王朝。去追寻那些毛笔本来就涵盖,而人们以为是新鲜事物的笔画样态,并笃信除此二者外,再无其他,有,比如现代书法的一些作品,便是异端邪说。

% L+ u, g/ l/ r  M: U
9 e  f( L5 s6 x/ n' Q2 p+ r) D0 U3 o. e" J
" n4 d+ o5 S- N, _3 g
! N/ M% }/ X" j7 m$ ?. V! y' x
$ l) E, j& b! G$ h$ }
第六章  几个基本变量和常量(未详细说明)

" c2 {2 r! i* Q8 Y% M" y5 D; k6 b$ J6 E' [( H" @$ n
1 T& }/ f; o' v( D* U6 K
/ w2 C8 \* T7 t1 A$ F6 |
第一节  对邱振中部分观点的批评

# k# u) b  p% B! r; t3 i        从我临时居住的窝棚,驱着两轮“宝马”到上海长宁的龙强书城大概半个小时不到。说这个,是为了突出“龙强书城”。突出“龙强书城”是为了强调在这所大型书城里所陈列的书法类书籍应该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了现阶段我国书法理论的研究概况。
, _3 d( F( D5 I8 d7 c0 A7 y* c+ X+ Y9 `' F# S
        我抽了些空把这些书大体地看了看。在我看来,什么王学仲,钟明善,周汝昌,王镛,于明诠,还有上海复旦的那个什么来着,这些人写的关于书法理论方面的书虽然在具体的章节上,会有过人之处的发挥。但在整本书的编排和内容上却落窠臼。没什么新东西。甚至一些内容还相当陈腐。糟糕的是,为了把书催肥,从而把价格提高,还邪恶地添加了很多图片。记得有本书,近二分之一是图片。王镛的书是《中国书法简史》,是高教出版的,这个“简”字散发着一种寒碜的味道……还有一本书,是以前在家乡买的,家里看的。在这里也简单提下。记得是陕西人民出版社刊发的陈振濂的《书法美学》。这本书不知道有没有升级更新,至少我看的那个版本里,陈连语言文字都弄不平坦。" ~4 p7 }2 `) z1 l! k: `$ A
2 z8 U3 o9 }( E2 p" B
        唯一可圈点的是,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邱振中的书。
# y* p0 N6 u; {0 y7 V% i' U& }' s" y& J( n. ?
        人人都知道,邱搞了些书法理论研究。却未必都知道他具体做了什么研究。因为从他文章写作年代和现在各个书法网络论坛讨论的一些问题来看。显然,他的观点还没引起普遍的注意。并且,也不乏一些“革命老前辈”,将他的观点视为无稽之谈。
, q! u+ n; }" W. k% _, s6 j# U! d  
; S2 F; o1 G0 a; V        看过其书的人都认为,邱借鉴了许多西方的认识工具。却始终没有反省,西方人也是人,西方的认识工具,就是人的认识手段。一些人总是企图在中西合壁已成必然趋势的年代,活生生地把书法强行裹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襁褓内。
2 W* M' f3 B, M! w% |0 Q; a' M5 z) l+ Y+ K- }7 G: o
        我比较推崇邱的书,从书中的内容来看,因为他应该算的上是当代书法圈里“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当然,推崇并不代表崇拜,推崇更不能盲目。邱的书也有相当多的疑点。- A- i* M1 u; ^* [. g

. \% Z6 c8 @* S5 p1 \        和本文主题密切联系的,需要我在此着重讨论的是他《书法的形态与阐释》一书中的主打章节里的第一部分。8 N' Z* I5 R# f8 E

  i5 a; ~2 \* [! @        看了《轴线与轴线图》的第一节后。我准备提出五点批评。在批评之前,我觉得很有必要作一个总的概述。就好比民法典要设立一个总则一样。
1 o5 _7 j% _7 |0 r6 c3 }% Y" n: v) U! ?/ P
        邱,用了些在传统人士看来另类,在我看来非常深刻的思维手段,来研究书法。比如,划中轴线。其实,这样的办法,绝对是一个……笨办法。但是,可惜,人类认识事物的初步阶段,不得不借助一些笨的办法。笨办法未必就不是有效的办法。当一个人的伤腿逐步康复以后,这个人就不再需要拐棍。当人类有足够的能力把握一些事物的时候,自然会把理性的认识过渡到感性认识(为了不让这句话后半部分引起太多争议,也可以这么表述,“自然就不会用一些笨的办法了”)。这就是当我们到了小学六年级,解答应用题不再被要求写小标题的原因。. @' ]6 b* y+ \$ Q+ q6 ~

: ~% i: h: M* n       值得强调的是,在用一个办法前,在运用新的工具前,必须首先明确一点。这个方法能救你,AT THE SAME TIME,也能害你。“是药三分毒”嘛。那么,运用这样的手段来解决书法相关问题时,会有什么“毒”呢?那就是你必须始终明白,这样的方法是个笨办法。它僵硬、呆板、单一、没人情味。它不足以反映书法的千百姿态、万种风情。: Z4 ?, j1 o8 Z; E( _8 q4 p
. ~0 f5 h8 h/ r
        但是我上面已经说过,这样的方法是无法绕开的。伽俐略在论述“匀速直线运动”的时候,用了一个模型。这个模型在现实中很难说存在。但他就是能说明问题。* w, ~1 T+ T8 l

; b2 I' y. i, U; ^        好了,总则论述暂时告一段落。分则开始:1 ]: l# d6 ^# _" c0 m/ d

, d3 _* y' ?) E* M        前面提到的,疑点有五:
3 g) h5 f9 f0 ?9 d) q: b, S
2 e9 R7 a* \" G. p  K) L$ E: n       A邱的机械对称论。我在瞎忽悠的这篇文章里的第四章第二节挖了个坑,现在可以放点东西进去。我上面提出,“对称可以分为:点对称、轴对称、平面对称、其他。对称也可以分类为:具体的对称和抽象的对称(我也叫关系的对称)。还可分为:形式上的对称和实质上的对称。对称还可以进行其他的分类……”既然如此。一个字,远非仅有“在其中间竖着来这么一刀”的对称。至少就有南北对称、东西对称、西南和东南对称,西北和东北对称(本来想画图,但是没软件)。再者,从实质和形式对称来看,邱仅仅注意到形式上的对称,忽视了实质上的对称。我这里的实质上的对称,又叫,内容上的对称。想想,一个“须”字,若三撇墨色厚重,而右边轻描淡写。这个时候,空间上的对称线和人视觉感受上的对称线并不重合。
& u0 N# a  ?: G" p5 e( g# h/ J! Y* i* n, X, n' N" _& D% i5 _9 y. b
        比如:AIA2 D6 q9 s- A" t

" Y) h( z% M& E; |1 `        从空间上看,上面的中轴是准确的。但是从感受上来看,明显,左重右轻。/ }+ V8 ^- `3 U# `; P: v

6 L. Q0 v* Y  L9 e7 V" l  e        对称分类说明:MIJ ——实质上的对称;   AIA ——形式上的对称。
) v+ A4 U6 u: u, z0 y* J0 e; ~3 S
  ?- u7 W% p8 u& C
        B中轴线能反映“行气”吗?对“行气”概念的认识,书法圈子莫衷一是。但能够肯定一点,行气反映了一种“连贯”。能够肯定这一点,足矣。邱曾惊喜的写下这样的文字:轴线图简略而形象地反映了书法作品各组线条之间的内在联系,人们可以据此方便地判断一件作品在连贯性方面的得失。从来难以言说的“行气”,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 k, I# c0 P. W+ a7 c- t8 _$ s: t( [6 }' w3 p
        我在“总则”中说过,笨办法,有其缺陷。简言之,行气的复杂性,远非简单的一根线就能完全反映出来的。他可能,可能从一个角度作出了点反射。但在我看来,邱的这套方法,尚不能妥善解决线条质量及其相关问题。显然,邱有点喜悦过头了。研究拒绝情感。9 O9 M+ H: A& C: w: c) _
/ D+ `, i% [' v, v- E) N
        C“支点”二字的孤立无援。在其书中,一节毕处,他说“轴线图或许为我们的提供了一个这样的支点。”支点一词,显得非常孤立。也正是二字告诉我,此书作者没有在理论体系化上努力。当然,他本人好象承认这点,认为工作才刚刚开始。但是,遗憾,他甚至没有企图过。
' E$ o5 v0 _7 L) D7 D% h2 X' _
" e3 t2 Q' Q8 N0 M0 Y0 O        D未指明研究的步骤。邱一翻身跃马,便杀入敌人千军万马中。这种在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胆识,俺佩服;研究的方法,诚不足取也。须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因此,一定要先找到一个简单的书法模型。我初步认为,这个简单的书法模型,既不是隶书,也不是楷书,更不是草书,而是美术字。也就是我父亲最擅长的字体。按照这样的路子,分门别类,循序渐进。
! T( S/ h9 @" u$ i% ?

: [, J  X1 k% D# @, F7 |3 L5 S. C        E唯心的外接圆。我也画圆,但和他的画法有很大区别。我首先把这个字整成多边形,其次,将多边形的重心点找出来。再次,以此重心为圆心画一个能包含该字的圆。我暂时称此圆为“平衡圆”。
% Y. Z  c+ J' V' k
: Y  l" B3 {2 N! n2 Z; Y3 R) w        在公园里,我们时常会看到有人设摊,二元一套。运气好,手法准,就能圈住个汽车啊,杯子啊,什么东西的。邱的外接圆就是这么个道理。“我套~”
+ L" |8 D2 c  R! }
8 J3 J% l2 m- i' F1 P& [) d- C        他的这种思维方式,让我想起了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在认识数字的时候,睿智无比;在做结论的时候,陷入神秘主义之中。换言之,在下结论的时候,邱匆忙了些,粗糙了些。
' V$ S) c2 u1 ^1 L( j( j  W: N6 T9 j" r8 {( _8 v7 @

9 k2 f2 v9 c( H1 T. ~$ S8 R, w7 X) m
- p6 A7 K% K2 p( z) k% ^+ K6 a
  ~" j" C: D! K- t
第二节  几个变量和常量
4 n% o$ R0 s4 ]1 u6 c
5 d7 z6 ^% [* U) y# r3 Z( E
我初步认为,这几个基本量是研究书法所不能忽略的,它既是认识书法的新工具,也是公正评价书法作品优劣的可靠尺度。  ^8 P1 w% R6 ~
- u: a8 [: ]( V6 z
第一,人欣赏书法作品时,与作品的距离:L
3 Q; ?) y; H5 ?2 u! h" o( r4 e6 ?- p5 l. G6 F! A
第二,书法作品的大小面积:S1 D- k! d6 u, C! G6 u

$ M! U* z4 ~+ y4 Q+ Y. Z第三,人眼的生理视觉角度:A:约180度——常量
8 w2 P; @8 f( x# D; u/ b8 a0 @5 N" q3 X& T
第四,书法作品约束人的视力所形成的角度:X
. t) u  Y0 K4 P+ W8 L" D8 ?  _) {- q/ ~% l" N2 M* z
第五,平衡圆(未详细说明)面积和线条平均粗细的比值:K, u- q" F! N4 E7 d: i1 R
  r+ G5 D; [2 y2 V2 ~7 G
结合王根权的书法评价方法阐述……
# G3 `3 f2 ]: t$ m$ }2 N% k- X7 [. w% U4 ~1 L
/ F6 _$ f9 |  z0 _3 f4 [

) }0 t: E! U, X; R+ y8 m+ C2 K2 p( z" R( S
0 g8 D9 e' G- X" G+ g2 n$ ?5 X
第三节  凸多边形和凹多边形
+ v! L8 i4 E+ P8 U( N
    在有的书法理论著作中,用直线将书法作品中的字的各个棱点连接起来。于是,书法作品出现了一系列的各式各样的凸多边形。我在想,用这样的方法来寻找某些信息,探究某些联系的时候,是要极其慎重的。因为过于大胆,将会导致所得到的结论无法得到有力的证明。过于拘谨,则会影响一些结论的作出。到目前,我能通过这样的方式所得到的一个结论就是,几乎所有文字,经过这样处理后,都是凸多边形。这非常有意思。因为,如果一个文字的各个棱点连接起来后是凹多边形的话,这个字会显得很难看。而凸多边形恰恰是我们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常态。较凹多边形而言,凸多边形给人的印象总是更稳定、平衡……
# b: w' {3 x& p- n! W
8 J* u' s* O, Y2 s% O, E引用部分资料:
/ p0 s0 b0 y. A+ A* _+ [0 c
2 r% I2 T( Y# M& e3 l3 I2 L8 A$ L( y
    外接多边形内的空间称字内空间,后面的图示是相邻笔画围合而成的空间图形,叫做单元空间图形。对比后我们可以轻易地发现:它其实就是字内没有墨的地方。把它们描画出来后,这些简单的图形给在面积、情味上给我们予和谐统一的感觉。像这样的情形,正是观者客观感受《兰亭序》而没能表达的魅力之所在。
2 L2 \, f, S/ z! i  |' K" O- G8 m2 N! x8 F& c5 y8 T7 b6 Y( T
??元空间由字结构控制,而字结构由点画构成——这一构成过程中,往往若干单元空间同时在无意中形成。人们并不直接塑造单元空间,可字结构中的单元空间,对我们研究书法作品,尤其是像《兰亭序》这样的杰作,有着莫大的作用。笔者研究发现,《兰亭序》的单元空间图形面积大致相当,图形情调大致吻合,这与那些空间面积相差较大,图形情调不太吻合的书作有着根本的不同:这说明《兰亭序》没有那种强烈、开阔的感觉,有的只是王羲之那高超的书法技艺和含而不露的艺术修养。因此《兰亭序》给我们传达了它洒脱、安静与从容。如果不是选择了这种单元空间面积与情调相吻合的空间,而是选择了苏东坡、王铎、傅山、倪元璐式的空间情调不尽和谐统一,面积相差较大,那么它传达的视觉效果是动荡、不安与书者极力的渲染与吐泻,突出的是狂放与奔张的时代气息,这显然传达不出魏晋士人中和淡雅、含而不露、安静从容的人格魅力风范。如果没有单元空间、单元图形的引入,我们就无法深入《兰亭序》的内部,无法解释出观者视线与它相遇时客观存在而自己又难以言说的美妙感觉。
  U$ o$ f+ s& n2 x: \
4 a9 B# e' B2 V/ Q/ p; k. m5 E??在对《兰亭序》单字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考察中,笔者还发现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单字的内部空间,是指外接多边形内被点画分割而成的空间。外部空间,指作品内部空间以外的全部空间,它又可分为字间空间和行间空间。书写时人们往往只注意结构,内部空间随结构的构筑而产生,与结构关系密切,而外部空间是被动形成的,内外部空间的情调往往不够协调。中国古代的许多书法佳构在这个层面上都经不住推敲。《兰亭序》则不然,与外部空间相邻的字内空间绝大多数呈开放、舒展状。也就是说,围绕与字外空间相邻的字内空间的笔画相互之间没有将这些字内空间抱合的趋势。

: z" N, M6 [$ }0 f3 L
+ N+ l, Y5 {$ P3 x7 [5 Z1 ?4 O. V1 a$ P) o  ?- Y3 D

0 a4 o2 w0 C8 S. E4 K& z
4 K: x# R8 K8 L7 r7 ?) T* z2 n9 D$ [  O! ^6 @# Z1 ]/ q
; _4 n/ }0 X, p8 \9 R
" f( N/ R% r* H* z" a

: h" x. C6 D, L6 K5 z( s$ q9 [- f4 r/ p  ^( ~/ r
/ l4 y! c: S0 x( y. A. Y* f. w# B
第七章  几个假说(未详细说明)
6 E- {+ }- x* s5 c: M
有人在经过1、2、3……N个步骤的思考后得到一个结论。如果该结论最终被证明是错误的。那么,第一步是应当首先被置疑的——第一环节容易出现疏漏,该环节疏漏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较其他环节更为严重。然而,缺乏对第一环节出现错误可能性的反思才最为致命。
6 b, i1 k% C* M, t' w0 J8 U
! h  C0 p8 z6 t3 Q以下假说目前看来并不成熟,也许就会错在假设后刚刚迈出的第一步。  g  w0 J  ?! C
0 q/ o! r4 X2 y; ~( m
8 T$ Q+ P' q& h* f/ `/ u

+ A6 }3 J1 F8 ~# y假说一:大平衡( f3 C6 Q" v5 n  p( I
- ~9 s# W8 B5 ?+ J: |* u
黄仁宇写了《大历史不会萎缩》,受书名影响,我假设了一个“大平衡”。显然,这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但这并不妨碍我们讨论一些东西。这需要引用很多资料。特别是图片。我处理起来比较吃力。
1 j9 \# G" h3 r+ r( y- {; n; ^' y# p- A; P+ p6 ~; S
有大就有小,我粗糙地认为,目前书法作品所反映的情况来,绝大多数作者仅仅有小平衡意识。他们只注意到一个字内部的对称、均匀。而且这样的注意几乎是建立在对先人几乎毫无怀疑地且机械地模仿上。倘若,跳出字外,落在章法上,便更注重自己的感觉。
) }9 y' Z" q! }; t" a" M1 ^0 `' m4 t
当然,我这样的思考很难说服人的。因此,我才在上面找出了几个量,希望借助它们来作一些尚相当肤浅的说明。
$ F% ?5 J; q5 |# v' z' o4 a+ J( e+ q2 r1 b' a# n3 D, L) I
设:/ z4 a' j( y3 X1 U: k
. h3 v5 r9 v, U
1、甲评委在L=30~50CM处观察王羲之的尺牍;
4 q! F2 |7 \2 N  K7 A2、乙评委在L=1M处观察王的尺牍;2 x9 `* W" i( O
3、丙评委在L=3M处观察王的尺牍。
1 E3 V& Q: F1 Z- t' g4 `9 _2 O- _6 H! H& g
问:三个评委员会因为各自的所处的位置给予作品何种评价?若甲=乙=丙,即同一个人在三种情形下,观察所获得的感受是否相同?
- ]+ {# P0 O5 _3 X2 b
8 k, _  i. k2 [& {" F2 O根据对古人书法习惯的了解,我们应当知道王羲之在写尺牍的时候与作品的距离。由此,作者所能把握的范围是否受到影响?评委应该在何种距离对作品进行评判?倘若评委们都站在3M外的距离对一幅尺牍给予评判,是否合理?
% C* I& k! {" W- Q% D8 U
( ]# g4 X* u$ n/ }& Z" B5 T如果最后一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原因是什么?我初步认为,平衡在不同的距离,会受到影响。人在不同的距离,对平衡的把握也不一样。这仅是我对大平衡从某一个角度进行的叙述。若换角度,则会用到上面的S、X变量。1 L' f. k7 G; E1 T
……+ D* [# X. `7 G8 K$ j1 \
0 t1 k9 h2 ]5 Y
, y) i# b* J9 x. f* A3 u
假说二:线条进化论  z- |6 l! p. m* v5 n+ E
' o) ~, H! s! O& A9 j. B
将人(主体)与书法线条列在一张纸的左右两端。把“人”捂住,将其忽视掉。把书法作品中的各类线条假设成是一个个具有生命的个体。这个时候,用进化论来解释,他们是否会朝着某一个方向进化,影响的因素是什么?是否有必然性?为什么。
  W5 \2 ]$ N! C9 {! ?1 f; k" {; d- Q" Q$ k% V  J, D$ |& z  f
我很不情愿的用这样一个类比推理来解释我的这样一种想法:) B+ W+ L+ e( R& I, K9 w

4 {/ K/ a9 u' x# {9 h设:
' L' [$ n4 o' e5 i- H; r, I# ?* v# k2 s线条=人;1 }; A+ E# C; A( F% y: k$ R$ w: H& M
线条的发生的条件=人类生活的环境;$ }7 i! W& a" ?& y) a2 j2 q
线条的发生条件=笔(书写工具)、墨(媒介)、纸(载体)2 m$ @( k: Y$ N2 i$ b# \
——这样的假设可能会有争议,但是争议不大可能影响假设所得出的结论。; z- c+ F  r+ H* s# B1 b! c
; V' E7 i& d6 \0 \1 V" _; x* a
则,如下一些是显然可见的:* S. f' P' {6 P1 q2 g+ c

9 @1 B1 {, y5 J' }! P既然环境会影响人类的进化,那么线条的发生条件也会影响线条的进化;+ p; K0 e" q* w& Y- \
如果人类必须适应环境,那么线条也须适应其发生条件;3 e3 b. C1 c; i) e3 Z. F; F
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因此,不能适应线条发生条件的线条必然将出局。; |( g' O3 W: S% W: n( l3 @

9 Z6 }: _# c7 z- K注意,如果具备数学基础知识的人,都会发现:书写工具、媒介、载体更像是一个变量。而,笔、墨、纸更像是一个常量。他们仅仅是前者的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定状态。
/ x2 {' e, `9 p/ }! B' U7 _5 ^& C4 ]5 |
我粗糙的认为:结绳——》刀具——》毛笔——》硬笔——》鼠标、键盘等现代输入工具这样一个过程反映了书写工具的变化,是书写工具的具体体现。
/ X0 z: N8 {5 |/ X% J+ m$ J5 ~# P5 k5 @1 u0 X& r
由此看来,好象并无太多理由将书法机械的定义为软笔书法。或者说,当前被普遍认可的关于书法的定义,是在毛笔这个常量所建立的参照体系之下建立的。不同的定义,便有不同的“演算”法则。1 E! K8 B2 K/ b0 q% t
. F( R- V0 b" Z! s0 g
有意思的是,人类书写工具的变化,是否存在一定的规律?这个问题在当前看来,好象有点滑稽。6 I$ v3 W" I$ D7 L

' Y! g  Q# ?( x7 E但是,我好象能够对毛笔为什么会曾经在东方居于统治地位作出一定程度的解释。我查阅了相关资料。了解了竹在世界的分布情况。竹种类繁多,恰恰在东南亚分布最密集,种类最齐全。这仿佛说明着工具和人类生活环境的联系……( D% t7 N' t1 Q! o8 T0 _

9 m# T# A! I; W9 e以上是我对线条进化进行的非常简单的思考。仍然仅仅是一个方面。远未结束。
2 w& O  }' y0 h. t+ [" i* o
( ]- J+ t( R8 j) U3 l4 q
. H9 S: |; p4 U0 G$ E9 i+ O, I……
* }4 ?: T$ N, |; m3 c' G$ v8 y6 N! @1 F, T; D0 j" t
( ~3 V0 Y) Y' Y" g% ?5 |, Z
假说三:书法艺术中,过程的解构(又叫,行为结构)和结果的解构% p0 c- {* f/ F! \

, T, b# {2 a8 ?0 f( A1 V% ~众所周知,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的。尽管有人提出非汉字的书法作品,但是目前我尚不认可这种分类。至少现在,我仍然比较顽固的认为,书法脱离不了汉字。于是我进行了一个分类:! b* \! I5 l" r6 n2 l: H! V9 \

. I: A- N% S, H1 b, F                    I----->过程解构(行为解构):在创作过程中对书法解构,完成作品后,仍不脱离汉字。9 W2 `" f# W0 w! Y4 R% h& U+ E9 Y) Y8 H
书法创作中I(对汉字的解构方式为标准). Z/ j. b' l- F, C, H" q4 p
                    I----->结果解构:书法作品的最后以非汉字的姿态出现(受法学命名方式的启发,称此类结构的作品为:不真正书法)
0 @3 e4 r! [$ A! G
5 A: c" O0 u2 e注:比如,书法江湖视频里,潘良桢的解说,反映一种朴素的、低级的“行为解构”意识。- G# d$ m5 L8 O) _' X# i9 {

) f3 R2 N8 C- N& D' F; R' s8 N
+ T( _/ e+ `3 K1 ^: W7 u( z" R' S! |- O/ ]* n1 X3 o. ~
+ X8 _' x0 i1 G9 J' d, ]
# D$ v( U! L" d3 u. w6 d
' q) J/ o, s3 n8 m4 Y3 m
: J% O: A' m3 Z  L6 u

7 J8 H- ?" m3 b* t* y! s" m3 ?
) C7 o5 C8 ~7 G. s1 G4 h, q- V' ~" N/ R( t
6 l) a( }) t& V3 I6 g( v8 Y5 W

) |, s, S  Z0 o( F; x! z/ O; U6 U# N' `' E, I( M
第八章  书法与计算机
我有一个问题:
        计算机软件能否在将来一天代替书法家?
        切换一下,这个问题变为:书法作品能否被“计算”出来?
        再切换一下,问题变为:书法艺术能否被“量度”?

' k- x/ D! ~  W
        可以看出,我的思考基本上就是这样展开的。事实上,我有比较充足的理由去肯定我的问题。从我了解的计算机发展现状,计算机发展的速度。记得我曾写过一篇小说《人的进化》,这篇文章里,人已经不是现在的人类。……

* q( M; Z3 l; o/ p( F* \
7 Q! w0 c9 l* P/ r: N# D" @' Z, |
4 Q) M8 C! h* V7 z& |- @
第九章  书法与音乐的联系

) v& `1 L) n7 l; U4 e# ^1 y        许多人都注意到这二者间好像有某种联系。除了与音乐,书法与舞蹈、武术、绘画等艺术的联系也被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式以不同的观点阐述着。为了论述方便,我从中单择音乐而说。! B4 T# m, G4 \- [4 l+ T( ]

, ^) ~- K% o( z! i1 S" `$ ~7 a: |7 ]: C4 _  {4 M) M7 k
        有人说,书法中有横撇竖捺……,音乐中有1234……。于是将二者联系起来。在我看来,这是非常幼稚的简单联想。是人都会有这样的联想。需要一步一步讨论和确定的是:书法和其他艺术形式是否的确存在联系。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这样的联系用什么方式去衡量和表达。
3 G+ o- U1 G6 W/ \5 U0 D4 b) h1 c; Y. ]7 k0 g' D' _. ~% N
         我初步认为,不妨将音乐曲子里的每一个节和书法作品中的每一个汉字约等于起来,将1234567和汉字的横撇竖捺折约等于起来。乐曲中的每一个节由若干音符组成,汉字则由若干笔画组成;乐曲中的若干音符有着高低起伏的变化,书法汉字中的笔画有着粗细燥润的变化;音乐各个节之间会呈现出彼此之间的区别,书法汉字之间也有彼此之间的个体差异;一曲乐章有着其独特的基调,一幅书法作品也有着起特有的风格。找到这些联系以后,在各自的系统内,将他们分别用一定的数据统计出来。然后在对这些数据进行研究,看他们是否有着一定的规律可供遵循。( q2 W4 k; O) Z7 \# r8 h) P# S9 _4 u
4 T4 N5 j5 M2 ~& g9 ]; @
          这项工作我还没来得及去做,但是我对这样的方法抱着一定的期望。' Q8 u  M( h0 F+ I7 I

& J) D* w1 u. C& l# ?4 A& d. r! m7 |, ]% }9 h" H0 f& C& x9 C! ]
% C1 a, k6 G  F) b7 ]
9 H# \" N$ d$ u4 ~! }/ S

( i: E  a/ y3 g0 Q! T
: O4 k  u. a' m+ |
第十章  实际问题的解决8 _6 Y$ s) h; u! g# Q
% I) \! |9 c' D7 f
第一节  国展的评价方法的双重约束机制
  M+ I2 f/ N3 r' @" @
        围绕着国展问题,已经有相当多的言论。在我看来,许多网上的发言不是就事说事,就是谩骂。其结果,无非“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解决不了实质问题。3 D3 }7 j) D  s" e5 r
" ^" M' ]" j% l. u/ M9 {* g
        围绕着国展问题,我想,大体应该从两个方面来思考。
) T. `& g2 h" }' {, u9 q8 c& _  i' l8 ~
        第一,宏观上看,国展的评判体制。这需要对国展的每一个步骤进行规则上的审视和批判。建立一个能够确保公正、公开、客观的评价规则。这也是制度层面的保障。9 X: N# y* L% S5 k, ^! w) P5 O, l
) t' s7 A1 j) |# p; r
        第二,微观上看,就是技术层面,他和书法最基本的理论问题纠结在一起。由于书法理论研究的迟滞,直接导致了这个方面的工作难以圆满。至今,书法家一直采用以感觉来衡量感觉。当然,并不是说书法的评价应完全抛弃感觉、经验。只不过,我认为,在感觉之外,好像应该再增添些东西。, m7 x) s5 H+ J/ U
! Z4 q" k. I9 V% R6 O6 X7 y/ `
        第一点,是许多人都注意到的。第二点却经常被忽视。人们习惯贬低书法理论的作用。不是吗?3 x' {% ?) y; t8 R

+ y  o' E# e3 ?7 }7 `        ……
, u3 c1 U- {- H2 s- m% u! C, c0 q; D  _# m$ }" c7 a

% r5 m# y% C3 T0 q) _8 w. `: h- x& W* F+ [9 ~/ K! |. n' `  P; @

# ?7 d' W: s1 \0 k) }
9 M) l3 q; g3 Q" K
/ _& U5 Y$ V9 \5 a
第二节 为什么看真迹更能打动人(联系老爱的贴、典水梅花的语言)

( h+ @9 S" u! T5 c- Z3 T0 J        康有为在《书镜》(又名《广艺舟双楫》)中说道:; _) v7 Z+ F6 B) X, q9 X6 m; A# G1 O2 l
4 w4 q* k1 v# j0 z. y7 V7 S8 T+ ?9 c
    晋人之书流传曰贴,其真迹至明犹有存者,故宋元明人之为贴学宜也。夫纸寿不过千年,流及国朝,则不独六朝遗墨不可复睹,即唐人钩本,已凤毛矣。故所传诸贴,无论何家,无论何贴,大抵宋明人重钩屡翻之本。名虽为羲献,面目全非,精神尤不待论。
8 {9 G, W, @$ O: S% u% K) P* K; o, ]
  K& r  t0 q) O" M4 \; \' B* U/ ~        据此,倘无其他资料证明,则不难看出,康尊碑最主要、最根本的原因。这也是他的逻辑出发点之一。同时,由此知道,康的主张与当代众多书家一致之处:看真迹!
" B5 w8 Q  ?# j" [1 ~2 Y8 |

7 j4 }" X- O$ v        书法论坛中,有人不断附和这样的观点。印象最为深刻的,有两位:典水梅花、小老爱同志0 c* n: n1 I  {  z+ }6 r* C
, D" i7 @: J( ~6 ~
        “老爱”在《都是印刷品惹的祸》里说:
7 w" b0 }8 D0 r8 h9 T# \
9 p& X; ]( d' R- i( [/ W2 X
   
% X! c  Z0 k5 w1 E: ?
1、古人所谓“下真迹一等”是指再好的复制(如“钩摹”)或印制品(如“刻帖”)与真迹比较也要下一个等级,而不是许多人理解的“与真迹相差不多”——日本二玄社复制品的持续畅销和书法网络的热闹就是明证——实质上“印刷品(包括经扫瞄发到网络上的作品)”欺骗、看坏了许多人的眼睛——“好的”印刷品助长了许多学书者不看真迹、少看真迹的惰性——回到第一天所讲的,在这种状况下,对传统精准的理解就谈不上了。- F" y  F$ C/ K% _

/ a! P! E# o2 X6 |) ^
2、尽量创造或抓住机会、创造条件多看真迹、多看优秀的真迹,防止被印刷品蒙蔽——“哎呀我的妈呀,把我的眼睛看坏了!”(林散之的故事)。
- ~$ C/ u9 K1 k: @% G% x' _
. i2 A1 e9 O" q! @    问题在于,他们没有给出一个像样的理由。其中,老爱同志是不能给出一个像样的理由的。
7 P2 Z! [. W/ o  ]7 z$ L  S, p. X# T& z% ?  A
    在我阐述自己的观点前,需要再次提到上文的一个小例子:蒙娜丽沙的笑为何迷人?(详细见第一章第一节)从这则资料可以知道:人的视觉系统有其自身的特点===》其中,图像原貌(这里更多的是指尺寸)与人最后所得到的信息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4 z5 `) i9 X; d: f: Q0 `) m. ?) G) X
        (略)  U. ^! W/ \" D2 d# F
. r1 }+ X( \2 ?2 M: C& b
3 L. W$ W/ f2 u: z3 f, R( @
    这个问题和国展的双重评价机制的技术层面的机制有很强的联系(未详细阐述)。- g5 i" ]/ C8 }  f

/ @6 B" P4 s: N0 M0 w( G4 b% ^" x: U4 U; k$ i6 s4 d, Q! S
- ?# t7 ?5 p, L& F3 N2 u4 b

( y4 U6 q) B3 }: d& H3 e: Y( F( L; e$ b! q6 _6 x1 W
第三节  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诗
——对一年闹一次十大人物评选的批评

# V5 a% Q6 T2 v    特别是十大人物的评选,是基于一种非理智的历史观所作出的。人总容易被显形性状的信息所吸引,而忽视隐性性状的信息。反映在历史观上,就历史学者们总乐意对一些在历史上显性的人和事件作出评论。从而忽视了一些至关重要的,在历史背后发挥决定作用的潜因素。: q9 T8 Z% x4 u+ s

) w, _. {$ b5 w/ D4 K5 O  R    十大人物评选,是一衣华丽的霓裳,它让人们在虚假的表象下,自我陶醉,自觉或者不自觉的忽略了潜在的危机。
8 L9 b/ Y8 g8 S: K9 O: B( z& I; t9 \% Z2 d: T9 w5 y
: r+ \) t/ L4 C$ R' ?# ?

' f. K% K: y3 X. Q1 a
* o, q. b" M$ Z. C. `0 f3 X! A: q+ |# [

% S# {0 T$ \4 A& I! `

9 b0 S8 d9 o3 X
. G+ i( }" Y, n2 p, u
5 |5 ~5 o" z$ ?5 ~1 H% L0 K% j% N- N  @7 r: @
1 |0 b- Y8 z# y8 t& X- |# E, E

2 D0 L1 [" K  m( t; M6 ?! \; w
# O' |( w  l- L( o. C' S( t2 }! W
1 G5 S, y) B# C
  P0 u2 y2 C5 e  }8 i/ Q1 v
+ a6 r+ {. F+ v4 Y
6 m0 c* l  z! e! K7 G6 _. K& A( Y% V
部分尚未详细说出的要点:
( {7 [0 R2 w3 h9 k/ _# o& a

5 F, P; X( y  W, `% T
5 p, }" v* t8 C5 ^7 p0 a8 w5 O$ \
十、书法中“复古情结”
& ~$ z1 ^( m6 X当今书法的圈子里,存在一种很顽固的情结——“复古”。许多搞书法创作的人动辄以“入古不深”自责。在书法史上,也有这么一股思潮。但也有人,比如苏东坡,提出“不践古人,是一快也。”……这种现象是值得追问的。为什么会有人总想“复古”,他们追求什么样的“古”,“古”本来又是什么,为什么又会有人反对一味求古?……
' q2 x! l0 k8 A8 j6 g; Z2 D9 \8 Z
( E9 j& ^( [9 u! M" b- F7 e0 o九,书法拒绝思考: Q# z) e& m6 V$ Z
书法圈子里,写字总被一些人当成书法的全部。“写字就是”、“不就是写吗?”是他们的口头禅。他们如此的关注写字,如此地陶醉于书法所带来的精神享受,以至于其思考几乎被完全屏蔽。在中国,书法很少被质疑过……从这点来看,书法好象是拒绝思考的……
! o6 m! ?! g/ K8 O
, ]( S. F! J1 I$ g; c8 a4 N八,书法的意义亟待扩展,这关乎其兴亡荣辱。而许多自诩热爱书法的人却把书法仅仅当成写字本身,陶醉于写字所带来的快感之中。把写字当成享受,并不是境界。写字有快感,作爱也有。写字实在,吃饭更实在。如果人类就重视快感和实在。我想,也没必要把人和哺乳动物进行区分。
& \0 T# X% L  g8 q( T" H
3 I, o% d! z6 l: `) E
七,分析工具。有电流的单位所想到的2 _6 c+ h1 k1 ^/ r1 e4 x9 w

5 F. }% m( ^- b* N2 m( ^六,分析工具分析并得出结论的过程中,所必须把握的度
1 I6 f+ ^& {9 C9 f  |* [
1 h9 [/ N/ O# p2 z# M5 N: l
四,人的大脑是不是“N核”,如果不是,分析人信息摄入的单一性和客观实在的“多向度性”的矛盾——结合实际问题:国展的评价标准的思考
/ b2 |) J! ]1 R9 E! F# e( q! Z- ^6 V
研究美,有必要了解人自身。比如说,人对信息的摄取方式。所谓“一心不能二用”,人在摄入信息的时候好象仅仅能……这个和……, {5 v( H- N2 ^, f6 B6 ~

2 M# H+ {! Y: ~: s三,附带观点:达尔文的进化论仅仅是众多角度的一个角度而已/ D& j- f0 K3 o- c" ]
3 v: g2 H4 }. k6 t
二,问题,草纸的制造工艺是否更接近古代宣纸或者绢帛的制造工艺?如果是……, H! h. g7 H+ S2 F  M

7 _; R( S+ \: f( i一,书法意义的的拓展:书法\=写字;书法的运算意义;对语言局限性的思考;中国书法所反映的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思维、阶级、生产力”7 l/ ~( S5 K" R. y7 B" f
2 t6 v; J8 _5 S
: j" D: c& {8 t, B$ k1 ]$ E" f% T
, v) r+ z! U  S9 ^6 ?7 {5 [
[ 本帖最后由 强行提臀 于 2008-3-29 05:29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7 07:03 | 显示全部楼层
恩,简单说明下吧,圣诞节,大街小巷,看着一对对手拉手的,我的心拔凉凉的。看着一个个美女前后突的,我的心麻痒痒的。反正没什么事情。就整理了下文章,解个闷。em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27 07:49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地头像咋弄个大屁股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7 07:5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27 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没来得及细看,只看了一段关于定义的说法,那“书法”这个东西到底算定义还算是定性,等我细读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27 08:36 | 显示全部楼层

太长了,现看到这里

书写时人们往往只注意结构,内部空间随结构的构筑而产生,与结构关系密切,而外部空间是被动形成的,内外部空间的情调往往不够协调。 中国古代的许多书法佳构在这个层面上都经不住推敲。+ V0 |6 k& ^0 V1 s9 Z+ U# ?
      说的好,够眼光!em1 em2 em11 3 B3 r8 S! _: ~: m9 e) K
这正是章法和行气的关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27 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一遍  还不过瘾! x$ ]/ w  U# C3 N& P/ R. m- q
放放
0 a! C' n9 ?' C/ n# P在细品 ) J( ]( |2 y5 J7 J9 F# o) d
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27 14:14 | 显示全部楼层
顶一下!精华在第二章,第二章整明白了,其它就不用看了!期待em2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27 16:33 | 显示全部楼层
弄过了嘛,干吗又发一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27 17:43 | 显示全部楼层
怪不得强兄这么自负,原来是个大才子啊~em3   e: d) R3 X+ j
佩服。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