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23505|回复: 8

[分享] 走在石鼓流传的路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2-29 16: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序语6 @0 n" b. }% z& H* c

0 j7 {5 M# V  K0 t. d
    所谓“石鼓”是10个铭刻着古篆字的石礅,因形状像鼓,所以有了“石鼓”之名。石鼓表面已斑斓残缺的文字与其诞生的年代是唐以后历代文人研究的课题。如今10面石鼓默默地置立在故宫博物院的石鼓馆中,一字排开,展示着身上古老而典雅的文字。# D, W3 Q* h- `. I9 _
) ]3 C* F- t3 U$ L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皇极殿西庑石鼓馆内景
. Z$ h7 v# R" K6 |2 [# |
    唐代贞观初年,陕西天兴县陈仓山北坡的草野中,湮没无闻千年之久的石鼓又被发现了,人们把发现的石鼓到凤翔的孔庙中。经过五代战乱,石鼓复散失。
9 m! D! _& d, }/ z, N' ~+ {    宋代的司马池在凤翔做官,石鼓又失而复得,重被集运至当地府学门庑下,但只有9个。宋代皇佑四年(1052年),向传师又找到了后命名为“乍原”的刻石,石鼓补足为十个。宋徽宗大观年间,石鼓自凤翔被运到东京(今河南开封),初置于辟雍,后移入皇宫中,陈列在稽古阁内,徽宗赵佶喜好古物,据说还将石鼓上的字都填金,以示珍贵。然而靖康国破,金人亦将石鼓劫掠北运至燕京。后蒙古又灭金,金朝的枢密院至元朝初年被改为国子学。后来自元历明,又至清代,六百多年来石鼓都一直被作为珍贵的文物保护在燕京国学庙门两庑内。
& u! E7 f& b* x3 {/ m% l2 K    1933年,日军侵华,迫近平津地区,为使国宝免遭战火的威胁和劫掠,石鼓在故宫博物院南迁的第四批文物内,辗转千里,流徙十余年,至20世纪50年代初,才运回紫禁城,开始陈列在箭亭,后来移到皇极殿东庑,设石鼓专馆,陈列保护至今。
8 v! W, I! Q4 G$ e" |  F    至于石鼓上的文字含义与石鼓从田野到故宫的经过,一直是一个讲不完整的故事,历代虽有许多史学家、文学家写过石鼓,但石鼓的流传仍有许多谜。
$ u+ J+ X8 [8 v% V1 j

% ?+ ~+ O! t8 g; b, r' P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石鼓馆内景物布置
! |1 X. C+ m% W) u6 }$ y) m! B7 i  B
    2002年11月,因为石鼓展览需要背景照片,我们几位工作人员第一次接触到文物石鼓与它背后的故事,第一次沿着石鼓流徙过的路线实地探寻了一番。在两个星期的时间里,一路的早晚奔波,一路的风土人情,在追索石鼓辗转千里的遗迹的同时,更见证了岁月的沧桑和世事的变迁。- [; i: a8 x( ~6 P1 a  K; N
8 r4 |3 a$ `4 ~0 f
9 t' |4 D! v) e5 U, ^- X7 p/ B
9 k0 @$ B1 n2 J/ m$ M6 }9 d- @( M: j
2003年7月
(撰稿人:钱滢滢)
 楼主| 发表于 2008-2-29 16:24 | 显示全部楼层
开封" d. @2 b/ F1 a: O$ ^5 {6 v& |

5 r' @5 v0 G+ C
    如按石鼓故事的时序,拍摄工作应该从陕西宝鸡地区石鼓的出现地开始。但由于离北京近的关系,我们探寻石鼓流传的路程,就把河南开封(北宋时期的汴京)做第一站了。  e0 n6 V1 w; Z' h; Y6 I5 R
    北宋时,宋徽宗曾将石鼓放置在汴京皇宫保和殿的稽古阁,并以金填字,以示珍重。
/ I6 v0 g; P- z7 j7 t' l: l    10月27日晚,我们从北京坐夜车出发了。28日凌晨到郑州时,正下着小雨,夜色蒙蒙。我们在火车站直接坐上大巴车去了开封,寻找宋皇宫保和殿遗址。) `  [  i2 K3 x; f2 j- n
    上午8点半钟,车到达开封。一行人先去了开封博物馆,经博物馆的曾馆长介绍,一位名叫刘顺安的先生接待了我们,他向我们介绍了开封的概要情况。开封是六朝古都,经过历史上几次大水的淹没,我们要找的北宋汴京城,已经在地下6至8米深了,地面上没有留下任何遗址。我们又问了一下现实中开封地面文物古迹的情况,刘先生告诉我们开封有条文庙街始建于清康熙年间,但现在只留下几块碑和一座叫棂星门的大门,又问开封的标志建筑,刘先生答为铁塔和龙亭两处。- c# u: G; @; d% _( A2 K5 Q
. y1 S  B- [8 \0 |- ~/ ~
    开封西门-仿宋古街-相国寺-山西会馆-龙亭-书店街& J0 C8 T$ G2 r6 D7 y( X
    开封西门是仿明大梁门新修建的,明清风格的门楼。门前许多横跨马路的电线挡住了门的整个景观。" m9 ~3 v! \5 \$ U4 b
    从西门向东两三站路,就走到了仿宋城古街口,大牌楼的街门下有许多来往着车辆,路边的牌子上写明宋都古街牌楼在明代是大南门的位置。顺着仿古街道向街里走,两边的仿宋代的亭、台、楼、阁建筑,有点像《清明上河图》中虹桥两边街道的风格。茶楼、酒肆、勾栏(歌舞场所)、当铺、药铺在街面上展示着自家的招幌,店里的货大多是旅游商品,店里的服务人员对人没有热情。街旁两边的广告牌与电线杆挡住了人们看古街的视线,瓦肆(戏楼)的样子有点像故宫角楼,但二楼上晾晒着五颜六色的衣物,破坏了整个建筑的美观。杂乱无章的人为因素已经让古街变味了。+ f1 |, v) }/ `9 U
    走出古街,去著名的相国寺。找到相国寺前的广场时,一眼看去,感觉寺比十几年前来时小多了,仔细看,哦!原来是高大的琉璃山门没有了。记得十几年前,拍摄河南各地的瓷器烧造窑址时,一行四人曾经到过相国寺。高大的琉璃山门矗立在相国寺前的广场上,琉璃门上的颜色,黄绿琉璃中加杂着紫色的小鬼头。当时同行的杨老师在窑址地点捡到一个与相国寺琉璃门上的小鬼头近似的残片。四个人站在琉璃门前,抢着拿残片与门上的小鬼头对照,戏闹兴奋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而现在琉璃门却消失了。6 R+ b1 C( k$ y7 T4 @$ d  D! t1 a2 E
    相国寺门前台阶上,限制人流的铁栏杆一条条的横在那里,工作人员与僧人一起收票。向门里看去,满眼是菊花、彩旗和红色气球,门前小贩的叫买,拉扯客人买香的人群,门两边出售纪念品的小亭子,成为相国寺前的一个新景象。我们顿时没有了感觉,匆匆走出街口,前往山陕会馆。
& z+ ?3 W( _8 d, r5 C. d    在我印象中,山陕会馆是开封最美的地方。十几年前文管所的旧址。当我走进小街道,首先看到的是会馆前市委招待所的大门与一楼餐厅的玻璃窗,相形之下,旁边会馆的大门很小,以致在街面上看不见大门。门上挂着开封市艺术博物馆的牌子。上前说明来意后,收票的小姑娘送给我们一人一张山陕会馆的说明,向我们简单介绍了山陕会馆与开封地面文物的情况。走进山门的门洞,里面挂着***、***等国家领导人参观时的照片。山门的上部是戏台,高耸的房脊向上悬挑,梁枋上满雕刻着人物典故,山门两边钟、鼓楼上的彩画韵味也与众不同。殿是凸字型的建筑形式,正殿里正在举办展览。左右各有一个北宋汴京与现在开封的模型,这两个模型可帮了我们的大忙,北宋汴京的面貌在地下8米是看不见拍不到的,回京后拿什么资料说明北宋汴京的皇城呐!只有从模型上开始寻找了。我们先找了北宋汴京的模型,在模型上找到了北宋皇城的位置并拍了照片,接着又找了现在开封新城的位置,一经对比才知道龙亭及湖面一带的地下就是北宋汴京的皇城。4 S% G$ m4 H4 Y% y8 D* i
$ Y& u! h6 ["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河南开封龙亭

( x* @2 O) l; b8 J' W$ T    从山陕会馆出来,来到龙亭。公园前热闹极了,正在举行菊花展览会。彩旗飞扬,盆菊堆成的花坛遮盖了原有大门的模样,向里一看,气球捆成的大彩门遮掩了远处龙亭的外貌,一派现代游乐场的风格。我们拍了龙亭的远景和近景。总算找到了一点与北宋皇宫有关的历史借鉴物,心里踏实点了。+ p8 [  }$ o* j5 x
    为了说明我们拍摄点是正确,我们又在开封的大街上寻找书店,想买一本介绍开封历史的书,走了几条街没有看到一个书店,问当地人后才知道,开封只有一条书店街专门是买书的,找到书店街时已经是下午三点多钟了。书店街是开封的一条老街,一些店铺只是在老门脸上涂了一层新油漆。新油的店铺虽然遮盖了被岁月洗刷的门窗及栏杆,从二层带花铁栏杆的铺面、上条板的店铺门窗、店里卖纸用的硬木格式货架,还有店铺屋顶的砖雕,都可以看出老店铺当年的辉煌。书店里大多数是学生用的参考书,却几乎没有一本介绍开封的书,看来现在的开封人只注重未来,不太在乎过去了。4 S) K5 }$ A- `
    后来回北京后,我们查了一下,《中国古代都城》中说“北宋不仅相国寺集市上有专售书籍古玩的场所,在相国寺的东门大街也设有许多书摊,书店业也成立行市,称文字行”。
$ i2 p. L- f' @+ @- M; U
(撰稿人:钱滢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2-29 16:24 | 显示全部楼层
宝鸡5 l# m+ a* S! h! Z2 c
9 H% {2 Z% y* U: q+ C
    金台古观的石鼓展览-宝鸡青铜器馆-三畤塬-八庙村-凤翔县石落务村-八旗屯0 G; a" ?2 E" f: q8 S; e8 {4 K* `( B- v
    10月30日晚,汽车到西安已经很晚,没有赶上去宝鸡的火车。在车站附近住了一夜,早5点起身赶去坐到宝鸡的火车,8点半钟到达宝鸡。  i+ E  z; _8 R0 g* g
    从宝鸡火车站出来后看到的是一个广场,远处是平原,再远的雾中山影朦胧。我们人生地不熟,于是先去找市文物局问石鼓的出现地。2 d5 N; t; A2 Q

9 e* {' J: R; d- B6 g/ C    旧文物局在火车站后面的山上金台观里。古观里正好有石鼓展览。真巧!在金台古观的门口我们遇到了宝鸡市文物局副局长任南方同志,他先带我们进了金台古观。金台古观是明朝道人张三丰修道的地方,现在的石窑相传是张三丰修道时的住所,门前的葫芦形炉里冒出浓浓的香烟。
6 V6 q1 n+ z0 P! L3 E    任副局长给我们一本石鼓展览的介绍册,上面叙述了李仲操先生论证的石鼓刻石年代、出现地和对石鼓文的注解,介绍上写道:“密畤作于秦宣公四年(公元前672年),则石鼓的刻石年代应在这年”,“石鼓出土于陈仓石鼓山”。展览的进门处是一幅石鼓山的全景照片。石鼓展览是根据宝鸡市博物馆李仲操先生对石鼓的论证设计的,展出的10面石鼓是故宫石鼓的复制品。展览的面积不大,但展品和展柜都很规整。; W+ N( {& I1 Z- C7 A- c  J" y
    从古观出来后,我们坐任局长的车到了城区李仲操老先生的家,听老人谈起往事。老人已有七十多岁的高龄,多年来他曾多次到石鼓的出现地石鼓山考察。1965年,他与文物局的一位同志去石鼓山,在河滩中发现一块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重修石鼓寺的碑,他将碑文手抄后,又拓了拓片,1965年夏天寄给了故宫博物院。想让故宫的专家鉴定一下,可惜后来事情没有了下文。******中,石碑让当地的农民当磨面机的底托了,上面的字完全磨没了。李先生认为碑文能说明他的石鼓出自石鼓山的论点,可惜现在没有了证据。说到这里的时候老人的眼里流露出惋惜和悲伤的神情。我安慰老人说回京后帮他询问一下拓片的下落。老先生拿出他的两篇论文,同行的老马下楼复印去了。这时候老先生又说起石碑的拓片,我心里明白,没有拓片来证明他的“石鼓出自石鼓山”的论点,社会上的人们是不会认同他的观点,那可是他几十年的研究成果,半生的心血啊!老人要亲自陪我们去石鼓山,看到他那么大的年龄,我们婉言谢绝了。告别了老人,走在大街上,我心里一直在想,来宝鸡前曾经看过郭沫若、唐兰等老先生所写关于石鼓的文章,文中提到石鼓出自陈仓的三畤塬,这里只见市区的高楼大厦,哪儿还有所谓的三畤塬呢。
" ^3 N! Y+ w1 }9 s2 I3 v6 k) I8 ~  u0 L: E% m: ]* V. I; J
    下午去宝鸡青铜器馆参观。宝鸡有青铜之乡的美称,青铜器馆的外形象一只硕大的长方形鼎。二层展厅里面展览着近几年宝鸡地区出土的青铜器,有少量的古代建筑材料,也有两面复制的石鼓。展厅里的观众很少,在博物馆的一层文物商店里,商店经理帮了我们的忙。经理也是文物局的职工,他跟我们说宝鸡地区研究石鼓的人有五、六个人,除了李仲操,县火车站的综合商店经理蒋五宝也是研究石鼓、秦都城及出土青铜器成果较多的人。
; u! Q0 L  }& L  d    我们立即赶往宝鸡县,辗转之后终于在县文史办公室见到蒋五宝。他五十岁左右,中等个头,脸上的笑容露出关中人的憨厚。五宝谈起石鼓与秦都城遗址有说不完的话题,在天将暗的时候,我们告别了五宝,走出县委。明天去石鼓的出现地与秦都城遗址。: q. R9 p3 W+ V7 I* r) w7 r1 j  @
  S1 n; ?' ?/ y  L% ]/ N8 Q. r
    三畤塬: l4 u+ Y7 p+ T& u3 `& p2 v
    三畤塬面积很大,从宝鸡县境内渭河、汘河的交汇处至旧武功县川口大约二百多里路。我们要去的魏家崖村在塬的西北角,是宝鸡县千河、乡汘河与渭河交汇之处。车在交汇处河滩的公路上停了下来,我们从一条土路走上三畤塬。听蒋五宝说我们脚下的土路是通往陇县的古道,这样一条可以同时通过两辆小驴车的土路也有两千年的历史。+ P$ F+ W, o" p/ Z& u% U8 v; L
. n8 ], [" J) m1 d8 p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陕西宝鸡魏家崖村石鼓寺
$ I+ L3 `5 E9 }9 }& \3 j
    再向上走就到了石鼓寺。寺内墙上有两幅壁画,一幅画的是秦文公指挥工匠刻制石鼓,另一幅为秦公“东猎”图,还写有石鼓的文字。听说都是遵照当地长者的意思画制的。寺前有一个用来捣米的石臼,不知道在寺里放了多少年,已经风化得很厉害,侧面有一块像文字又像图案一样的东西。石臼比故宫里的“作原鼓”小,石臼的石质与塬下河滩里的鹅卵石一样。% X' @* g2 G3 g+ L3 s
    在塬头上的土坡旁有几户人家,白瓷砖砌成的大门,院内整齐的住房,主人听说我们是从北京来的,请我们进屋里坐。屋里摆放着黄土泥制作的各种雕塑,是老汉儿子的作品。人物塑像颇有神韵,使我们不由得赞叹当地人文化底蕴的深厚。7 w9 w, L1 P- |% k# u- L2 P& @

9 Z3 F4 o8 B6 m) y% P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魏家崖村泉眼
/ e; Y' L9 J2 |1 q/ x
    在这家人院子的崖下十几米的深处,有一个岩洞,口内有五眼泉,五眼泉的味道各不相同,从岩洞口和泉眼旁立的碑可以看出它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泉眼。我们站在坡上却看到岩洞里流出的水被旁边的一家私人企业引进了院里,碑也让人用泥糊上了。! R( H1 o0 D# Q- L

* E* ]$ F9 N% Q! j% |9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陕西宝鸡渭河滩

7 g; k1 D, u1 X    走上三畤塬的最高处站在源头的西北角向远处看,渭河与汘河交汇处一收眼底,交汇处的河滩上有许多大的鹅卵石,一些当地人将鹅卵石砸碎用于建筑业。当地的老人都说到河滩在许多年前草茂水盛,这里正是先秦氏族首领非子替周朝养马的地方。& g# R: m+ ^; y. \
0 d" A, {8 v) X% P$ C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魏家崖村石鼓出现地
9 a6 H& n5 ~- t
    塬上魏家崖村的麦地是当年石鼓出土的地方。, F6 d2 y1 d, y2 q# Q5 E  V9 C
    魏家崖村所在的塬西与塬南都是深达十几米的土塬断壁,东面是大水冲成的沟,北面与三畤塬的大土塬相连,秦文公建都城“千渭之会”就在这里。石鼓当年作为记录秦公打猎的刻石,放在王宫、寺庙里。宫殿被战争毁灭,石鼓流落田野。3 k! X0 J& A+ I1 \2 ~8 y0 f
    在田野边的断层处可以清晰地看到很厚的遗址层,在断层下端我挖出一块瓦片,而在断层的上面挖到两块褐色的瓷碗片,再向上1米就是地面的麦地。当地的老乡告诉我们,这几年时有西北和西安各校的老师带着学生到这里考察,陕西研究历史的学者也经常到这里来,可见西北的史学家们对魏家崖村重视了。8 c, b0 ^& Y! A
    在去“平阳遗址”的路上,同行的蒋五宝讲起了魏家崖村几千年的历史。魏家崖村建立过周王的牧马邑,又曾经做秦国的都城、天兴县城、蒯城、石鼻城、武城镇等城镇,出现过许多重大历史人物与事件。唐朝的杨炎就出生在石鼻城,他首创了“两税法”。北宋苏轼曾经在凤翔担任过“通判”,他视察宝鸡时当夜宿于武城镇,专门写过一首七律诗《石鼻城》。在魏家崖村短短的半天时间里,我们听到、看到的全都是各朝代历史上的大事件。! X( G/ X8 i8 v" ^; d  ^: G& m

" c- V2 ]# T$ ?    八庙村" o6 r% r' ?0 U
    八庙村是秦在中原的第二个都城“平阳”遗址的所在地,蒋五宝先生对它研究多年,还没有成果发表,我们此行只是看了一下现场。( X  K+ \) a! Z; @
    八庙村的麦地边也有厚厚的断层。砖瓦层中的残瓦上有明显的绳纹,还有几何形状的瓦,一块一寸厚的砖上有近似龙凤的花纹,非常漂亮,许多陶器碎片也在其中。在整个遗址堆积层中再没有夹杂其它物,瓦片很大,有些几乎是整瓦。向周围走了几百米,路边的断层全是碎瓦,同行的蒋五宝说方圆四里路0.7-1米的浮土以下全是碎瓦层,情景很壮观。这块土地没有人发掘过,原始状况保存得较好,相信以后会受到重视的。
& z+ k2 H4 A; ?$ w  h6 c5 Q  Y: w; ^  N( q' F
    凤翔县石落务村
. Z, `1 C: V6 d* l9 r- k- S    凤翔县石落务村是宝鸡之行的第三个村庄,据说是石鼓流落的地方。9 k7 ]9 ?- j5 T8 p4 P" g3 [2 w
    北宋皇祐四年向传师当凤翔知府时,在这里找到了遗落的“作原鼓”。当时作原鼓已经让老百姓做成捣米的石臼,向传师将它运至凤翔府学,与九鼓存放在一起。
. }2 l* u4 f+ b+ Q6 ~6 h. `

7 g& E. p6 k0 f6 n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凤翔县石落务村
3 S# Z4 v5 A2 `6 \5 z# C: t
    到石落务村里一看,我们有些失望,村里没有一点古史的痕迹,即使几间旧民房也年代不远。在农机场的院子里有一个******时期建成的舞台,可容纳几千人露天看戏、看电影,是石落务村的中心。村在塬上,周围是一望无际的麦田。
2 c2 i- ^2 ?/ n$ e9 x  O; Q
- R! ?1 @- p* w. B    雍城遗址
# X4 S, ]# O0 l. w5 w1 M- t) Y    在日落时,我们赶到了雍城遗址凤翔县八旗屯。
! c, o' V; x7 R. g6 K    雍城是先秦的第三个都城,过去称雍州。秦以此地做都城长达264年,后迁到咸阳。从这里到宝鸡县魏家崖村有二十多里路,在路边牛围栏旁我们看到陕西省人民政府立的雍城遗址石碑。
, |7 W% o# z, O  U8 F3 l! T
3 |/ J9 e+ r. v5 t. f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陕西凤翔雍城遗址
! P8 B& J2 L4 ~: ?, s+ g4 k9 {! d
    八旗屯村前有条河叫雍河,河至武功县流入渭河,现在河里没有水。过去水大的时候一直可以通到山西,秦国曾经用船运粮去山西,据说历史上秦晋结好的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D/ A& Y, c0 h6 \
1 j$ H, N; Q& r* ~3 a0 c.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遗址旁灰土层

+ Z% m/ e1 g) w+ W! A+ u* _' m    在石碑不远处,我们看到遗址断层上厚厚的瓦片层和灰坑。瓦片层中有牲畜的牙齿、头骨、牛角等物,还有一块蚌壳的碎片,这些都说明,当年这里居住的人口很多,雍河的水曾经很大,河里有蚌,而现在只有土塬上的麦地和零星的几户人家了。听老乡讲雍城从古至今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当时的宝鸡县属于雍州官辖,政治与权力的中心在凤翔而不是在宝鸡。到民国初年,这里的官道改道走了底店镇。后来陇海铁路通车,这里从此安静下来。
/ j8 [. m* Q3 v" ?8 `! o, N1 ]9 y& L; s& q) B* j) e6 X) w! \
    石鼓山上石鼓寺, r3 X& {- t# B! [9 V9 z. V

+ s+ r) z3 Q) Z/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宝鸡市石鼓山

* R: K+ Z# \. d+ J    2日上午8点多钟,我们坐车去寻找青铜器馆李仲操老先生所论述的石鼓出现地石鼓山。车到石鼓山没有站,我们在半山的公路上下了车。按照路人的指点,先去了公路北面的石鼓寺。因西宝公路从原石鼓寺穿过,寺从山下向北迁移了两百米,搬到了半塬上。石鼓寺中一座三开间的殿,只有殿脊上的砖雕是旧的,其余的( |& @- ?1 _2 E3 w- l1 |+ `

" y' N6 \( b2 D1 S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宝鸡市石咀头石鼓寺

, ^; }5 r" ^0 M# s( a/ p  w; C都是新物,寺的门口有一块宝鸡市人民政府立的石鼓山的石碑,看过石鼓寺后开始上石鼓山寻找石鼓的出现地。
( ^0 u# l& F0 I' z- H- Q    上山的小土路坡很陡,爬到半山的时候遇到几个长者,他们是当地农民,告诉我们山上有个石鼓堡村,山下的茵香河曾经出土过一块与石鼓有关的石碑。我们又问:知道石鼓出土在山的什么地方?回答是不知道。
3 X' L6 G  M4 {9 |  B    下山去了茵香河。河水从石鼓山与周公塬之间的山里流出,河川里有一片黄红色的芦苇,据说嘉庆年间的石碑就出土于附近地区。再向河川里走有一个养鱼塘,再向里河水变成了小溪,整个河川没有任何历史文化的遗迹。  X$ b4 e! m3 v7 ~- v8 y% H2 x
    整个石鼓山不太大,风景也不美,如果不是说它与石鼓有关,像这样的地方在宝鸡附近很多。石鼓山连着鸡峰山,鸡峰山是宝鸡的标志,很早以前叫陈仓山。秦文公十九年(公元前751年)在此山得到“陈宝”,陈宝是一块石头。据说颜色为紫粉色,上面有像肺一样的图纹。秦文公以为是神,在陈仓北阪设祠,并亲自祭祀。
; l7 d6 Y& z& U9 T7 D    在周公塬的南崖畔上向北望,市区就罩在了工业的尘雾之中。
1 l/ D! {' u; e8 Z    从山上下来后去了宝鸡火车站广场,老马在火车站拍了一张全景,昨天听蒋五宝说“文物南迁”时,石鼓运到宝鸡,曾在火车站前广场展出了三天。
; ?9 m- Z" q, t- ^
(撰稿人:钱滢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2-29 16:26 | 显示全部楼层
峨眉山
. t+ ~" c4 y) z3 ^( {' \* ~7 i8 T$ s& ^9 v, L
    下一站是去峨眉山。南迁文物是1933年2月-5月从北京运到上海存放,1936年12月运入南京朝天宫库房,1937年8月开始将文物分3批向西南贵州安顺、四川乐山、四川峨眉山迁徙存放。峨眉山存放的文物,因为运输文物走的是西南靠北的路线,称为“北路”。我们此行峨眉山的目的就是去找大佛寺、土主祠和许祠当年文物的存放地,寻访石鼓存放的过程。
* j( h! C( {6 l* ^- g, u2 z: Z; Y$ @5 f3 k0 I5 H
    清晨6点20分火车开进了成都站,下车后直奔长途汽车站,7点多钟坐上开往峨眉山的长途汽车,10点半钟到峨眉山市客运中心。. E8 _4 j1 v2 i: Y  h$ C
    在北京时,我在电视里看见过峨眉山的李先定先生讲故宫文物南迁峨眉山的事情。但是李先生在哪里办公,找存放点的事应该找哪个办事机构,我们却不知道。于是我们决定去市政府办公室问问。在门口传达室说明情况后,门卫让我们去第二座楼找人问。在三层的文体局里我们见到了姓骆的年轻人,向他说明来由与要找的人,小骆与李先生还认识,他告诉我李先生在政协工作,让我们下午再来,并带着我们去了市委招待所。小骆帮我们联系李先生去了,我们走出招待所上街吃饭,走了两条街没有找到一个饭馆。一打听才知道峨眉山市的饭馆都在背街上,找了一家饭馆要了两个带汤的菜,饭菜很可口,从上顿在宝鸡的快餐城吃完饭后到现在整24个小时没吃东西了。2 I+ w9 F" p  r3 O) k
    第二次来到市府,与小骆闲谈了一会儿,李先定生来了,一头白发,六七十岁但看上去身体很健壮。我们向他问起故宫文物南迁峨眉山的情况,他说文物存放点大佛寺已经没有了,成了粮库,另外两个存放点土主祠和许祠已经变成了农田,还有后来的故宫办公地点张飞庙(他没有说出具体地点)也没有了,他还说如果没有人带着我们去找文物存放点,自己是找不到的。小骆找到了峨眉山市的文管所刘大钊所长与我们同行。等车的时候我们闲谈,我问李先生是否知道南迁文物存放的种类,有没有人知道文物中有很重的大木箱是装石鼓的,他答到当年外人是不能接近文物的。又说起他姐夫杨心宜与当年故宫的梁廷炜的儿子梁匡忠是同学,我们决定晚上到杨心宜老人家里去一趟。/ O, S2 m- s5 {; c1 `/ z3 b; v4 s
4 i0 A* e3 }) b- Q5 q" z& K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峨嵋山大佛寺原址

8 h/ S$ P. ]' Y5 g1 l4 Z    下午先去了城区的大佛寺存放点,寺庙早在1958年被拆毁改成了粮库。我们到大佛寺的时候,原大佛寺的地面上正在兴建住宅楼,老粮库也只剩下一间房子堆料。4 ~9 z" B, u+ W" ~% Y* B  T

. o( h& g" {+ C% |

: D$ i3 V- e4 x#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去土主祠、许祠的路上
7 h4 t, I+ B. q0 ?6 v' S
    我们又去后来的存放点土主祠和许祠两处。当车开到离城大约十几里路的地方,车下了公路,经过弯曲的小路来到一片农田与住宅旁。李先生向当地人打听了一下土主祠的庙址,顺着老乡的指点找到了当年大殿的台基与半截庙的灰围墙。破围墙里是一些旧农房,几个农民在一起闲谈,向他们打听庙里的过去,他们对庙址以2 ]" s$ k$ R. g4 R

8 W& V% h. X/ L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四川峨嵋山土主祠墙遗址

, r. }' c( w) e. o1 ~/ ~前的事情一无所知。又向前走了200米来到许祠遗址,当年的痕迹已经荡然无存了。在一间老宅前见到一位正在收拾玉米结杆的老汉,李老上前用当地话与老人交谈。老汉说他今年85岁,当年故宫文物到土主祠时,他正在放牛,土主祠周围有许多穿黄军衣的人站岗。看到有许多人,每两人抬一个箱子从大路上下来去土主祠,有一个箱子因担子断了里面的东西掉下来,远远看去象是戏里的宝刀,还有一个盆。李老又问起许祠的情况,老汉说:他不姓许。许姓人家因旁边河里经常发大水,冲坏许祠,所以将许祠的地产卖了。他又说:当时文物只放在土主祠没有放在许祠,许祠是住军养蚕的地方,他们用蚕丝换零用钱。当年一位姓郭的驻军排长在这里结的婚,后来走的时候把老婆也带走了。老汉说他没有见过土主祠里的文物。遗址没有了,只有年长的人还记得当年的点滴情况。! ~: d+ U1 O  q7 z) p7 t

1 a3 ~( v1 F2 t, c    峨眉山还有一个文物存放点称为武庙或张飞庙的地方,我们没有去。现在是市中学,武庙已经没有了,只有路边的一棵大树是当年庙中的遗物,当地没有人知道当年文物存放的情况。在京时听本院的梁匡忠老先生讲过,武庙曾经存放过戏衣。
8 u, U' ~+ K1 p' S* u# O# p" m; j, o# ~: i6 c; [) G1 q  n! J1 _5 L( l2 N
    晚上6点半钟,我们到了李先定的姐夫杨心宜老先生的家。杨老先生对我们说,他与我院的梁匡忠先生在峨眉县中学同学三年,当年大家都知道梁匡忠的父亲是文物存放处的工作人员。老人家没有想到还能得到中学同学的消息。从老人的家出来天黑了,街上的人比白天还多,小街很有意思。
# o0 w7 U2 P, ]* R, k! X    峨眉山文物存放点按推测应该是石鼓的存放地,可惜没有找到说明石鼓存放的证据,但是从此处了解了许多文物南迁中的点滴故事,也可以说是有一定的收获吧!
! m3 c% ]( V$ A1 g% D6 J6 w

  ]2 K  a6 }1 B& b: A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峨嵋山新修大佛寺
; C4 C% O7 g2 x* o/ u4 Z8 Z
(撰稿人:钱滢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2-29 16:26 | 显示全部楼层
乐山
! E, Q( V6 V2 L, {
- _. ^& E# f- Y( w  i    安谷镇-宋祠-三姓祠与古佛寺-王德才老人与“功侔鲁壁”匾的拓片2 ^$ g8 _2 e9 v" k# {% O

" Y1 `0 D% _& Z, u% h    下面我们还要去南迁文物“中路”的文物存放地乐山安谷镇。1937年7月迁往安古镇的九千多箱文物,运抵乐山马鞍山码头后,从大渡河逆流而上,经渡坎、顺河场等处码头上岸,分别存放于宋、赵、易、陈、梁、朱氏宗祠和古佛寺内。宋祠是故宫乐山办事处所在地。' `* J. K- e6 c. y9 e
    1946年7月文物回迁时,当时的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代表国民政府,亲笔题写“功侔鲁壁”4个大字,并制成6个匾额,赠予各宗祠。由于要分赠各祠,不同的题款由当时故宫的欧阳道达分别题写:上款“国民政府题颁乐山县安谷乡某氏宗祠”,下款“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四月立”,匾中篆字方印“中华民国政府印”。朱祠存放的是中央博物院的文物,匾为金底黑字,其余的为黑底金字。2 x: Q2 m8 s+ B
: b/ O# Y: F. z: L
    安谷镇
" t* z  m; w" m& D    一早从峨眉山市出发去乐山市,将近11点钟到乐山市安谷镇。经过当地老乡热情的指点,很快找到镇政府。到镇政府去找鲁道洪先生,他曾经几次给故宫的梁匡忠老先生写过信,询问过文物南迁乐山的事情,他还在本地的沫水杂志上发表过有关南迁文物的文学作品。见到鲁道洪的时候,镇上的干部正在开会。看样子他很意外,向他说明此行的目的后,并说是梁老让我们来找他的,希望他能给我们一些文物南迁在乐山安谷镇的资料,并能带我们去寻找当年存放文物的地方。他让我们先住下,然后再去。去了镇政府,他领我们去了一个前面是个小饭馆,后面带小院的三层小楼的旅店。屋里又整洁有干净,在当地大概是最好的,安顿下来后他就去找王德才老人了。见王德才老人是我们此行的第二个目的,他曾给故宫博物院写过一封信,讲到收藏了南迁文物在乐山安谷镇存放七年后抗战结束,回迁时,故宫博物院为了感谢当地人民为文物存放工作做出的贡献,以政府名义,由马衡院长书写了“功侔鲁壁”大匾的拓片。当年的大匾在“十年浩劫”中因是旧物,做了门板及屋壁。王德才老人历尽艰辛才将匾额拓片复制成功,成为安谷镇保存南迁文物现存唯一的见证。9 s2 [: t' `( T+ m
    马衡院长书写的“功侔鲁壁”,说的是武帝时汉宗室鲁恭王,在维修孔子故居时,打破墙壁,竟从壁中发现遗失的《尚书》一部,因该书出于孔氏壁后,称鲁壁、壁经。马衡院长褒奖安谷人民对文物存放安谷做出的贡献,功不亚于孔氏壁藏经书而免于秦焚书之劫难,和鲁恭王破壁发掘藏书之功。
) i* D: a$ N0 G/ O7 v! R9 O    中午鲁道洪回来了,向我们说:王德才老人没有在家,老伴在乐山住院,进城看望去了,镇党委书记徐显龙请我们吃午饭。在午饭间徐书记向我们谈起安谷的情况。
' C: O  y& S. E4 u: G) C    安谷是一个老镇,宋时称安国,因境内有盛唐时期修建的“安国寺”而得名,明代起,称安谷。近现代历史上安谷镇有过三件大事。第一件就是1939年7月,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先后将国宝文物9369箱,经南京、重庆、宜宾运至安谷,分别存放在6座宗祠里,平安的渡过了7年。
2 ?7 ~) x3 v3 b0 b% R# {5 ?    第二件是1960年,安谷镇连续两次寄了16个贴有“***万岁”“毛主席万岁”字样的水蜜桃到北京,向毛主席献礼。秘书室曾于1960年8月复信“你们寄给毛主席的信和水蜜桃都收到了,谢谢大家的盛意”。; x! `! g8 u* S, W1 v
    第三件事1991年4月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在去西昌的途中到安谷大烂坝、肖落滩视察改造工程。
, i+ {7 n& f" J, O5 \& V( \    这三件事至今是安谷镇的骄傲,徐书记希望我们回京后宣传一下安谷镇,这对安谷的发展有好处,我们是百姓只能是尽力了。
7 J5 w( [0 m( o3 D+ ]4 V    书记走后王德才老人从城里匆匆赶回,见到我们就开始讲起故宫文物南迁安谷的历史。老人是文物爱好者,从熟知安谷镇的历史到收藏新石器时代的石质打磨工具,对文物的爱好到了痴迷的状况。他原是粮站的职工,后来在镇政府当过几年秘书,写了一手漂亮字,现退休在家研究历史和文物。
( a- C7 q3 s6 o
" P+ M$ Y( z4 B, ~8 l" m6 n' r" X% g    宋祠/ e6 S% @9 ~1 z: {# M# T
    下午镇上给我们找了一辆小小的轿车,王德才老人、鲁道洪和我们开始了安谷文物存放地之行。* H0 u; k! ^  U
    故宫文物到安谷后是在回龙场中的渡坎、顺河场等处上岸的。
0 x* T1 I+ t- b' B    我们先去了故宫乐山办事处、守卫部队机关和管理人员驻扎地宋祠,地上的祠堂都没有了,现在是安谷镇粮站。宋祠拆于五六十年代,只有门口平放的7块柱基石是宋祠的建筑遗物。当年祠中有个大戏台,戏台旁是条大路直通中渡坎码头。宋祠的戏台上是放小箱文物的地方,著名的安阳鼎就放置在戏台的下面,安阳鼎的箱子很大,是由十几个人抬上岸的。当地的老乡帮助故宫的工作人员干过一些杂活,但没有人看见过箱里的文物。粮站的后院有从赵祠运来的四块戏台的柱基石,上面有许多像龙或像蛙的石刻图案,很漂亮。
; ~' s1 I# J1 \
7 A$ b' e, [+ W- L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当年文物在乐山安谷镇时为故宫工作过的工友

8 Z  s% t3 ]9 k# Z4 I* W) Z8 Q    离宋祠不远的小路旁,当年故宫工作人员梁廷炜、欧阳道达先后借住过的房子依旧存在。按当时的规定,凡故宫人员的家眷,不能在文物存放的营区内居住,欧阳与梁的家眷都寄住在离宋祠200米的农民窦文海家中。我们此行去窦文海家时他正在家,当年居住的房子,多年以后已十分破旧了。从院子里的一个圆门进去,是两小间带木格窗的小屋。屋子很小,里面堆满了杂物,从屋子的格局可以看出当年房子的条件也很差。3 ^# l& W" `# F- g2 }" W
    中渡坎码头,当年宋祠文物上岸的地方,现在已经是水稻田了,看不出当时的样子。这里的小河在清朝时就是航道,可以通往大渡河。护送文物的士兵在河堤上修了一条直通祠堂的路。梁、陈、易祠在河的南岸,赵祠在河的北岸。听说赵祠是祠堂中最大的一个,原来后面有座定国寺,现在寺祠的遗址都没有了,只看见了渡口--新开渡。& y( U* u- ]! U+ o6 R1 H  V9 q
    " S- W# B  ]! T9 U) [8 n  T
    三姓祠与古佛寺
( I+ @+ J7 }' M4 K    故宫文物的存放地看完了,去看中央博物院文物存放地,朱、潘、刘三氏祠。传说朱、潘、刘三姓本是一家三兄弟,所以是一个祠堂。三姓祠的上岸地点是河湾码头,现在是安谷镇泊滩煤厂(村委会)的地方。听王德才老人说:文物存放这里时,中央博物院的考古学家尹子文先生在此地住过很长时间。0 g' c3 w, i3 E* u0 M
    中央博物院的文物另一处存放点在古佛寺,寺址在凤凰山边上,鲁道洪向我们描述了寺的情况。路边的正山门是唐朝开元时修的,古佛殿、毗庐殿和大雄宝殿曾用来存放过文物,寺院中有两棵老白蜡树及铜观音像。现在寺拆了,树砍了,铜观音卖铜了,只有满山结着桔子的桔树伸手可得。农民们正忙在地里收红薯。遗址也没有了,完全看不出当年的模样。
2 h$ z+ @2 ^" ^$ W' T

2 q' ^! ^6 A0 `5 T5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四川乐山安谷镇大渡河顺河场渡口当年文物上岸渡口之一

) K& h8 ^" U- }    下山后看文物上岸的仅存渡口--大渡河顺河场渡口。这是一个比较正规的渡口,当年石砌的码头还在,只是河水小了,码头不用了。由于多年不用,码头的两边长满了竹子,无法走近。) e0 T6 t# t9 ]1 z8 v( c4 A
    # r/ q3 g" C5 }$ H. i, g
    王德才老人与“功侔鲁壁”匾的拓片
+ f. C! O* \2 ?    7日的清晨,很早就听到街上传来喧闹声,吃过早饭后,我们穿过人群向王德才老人家走去。
" D4 I" l8 d, K  T6 Q    王德才老人的家在西街,前脸是个卖建材的小商店,穿过店铺才到了他的家。房子不很大,间数不少,老人收集的关于故宫文物南迁的材料可真多,有一大箱。我们先拍了他收藏的“功侔鲁壁”匾的拓片,然后决定去复印一些他收藏的文字材料。我和王德才走在喧闹的小街上,人们不停地向他打着招呼,他腰板梗直,掖下夹着材料,脸上一付严肃的表情。向他人介绍着我“北京故宫来的”,声音庄严而低沉,渐渐地,我感觉到老人托付之重,他多年点滴收集到的文物存放的材料与他对文物热爱的感情都将北京故宫与安谷小镇连在一起,并在此托之于我们交予故宫了。
2 d: V' A$ L+ z, d
: a6 y, r) q" a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功侔鲁壁”匾的拓片

- n- A) P  H! ], a0 |( ~
(撰稿人:钱滢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2-29 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重庆
8 a+ d  m8 a5 o4 r7 q+ ]) Y; T; w, v- j2 A* N/ P% t
    川康银行--外文资料馆--安达生洋行仓库--吉时洋行仓库
* D/ b9 t1 ~3 K1 F7 P/ Z
2 b2 j8 X1 [" b4 @/ n% k7 _   上午从安谷镇坐车去重庆,下午4点半钟车进了重庆市区。道路两边摆小摊的人群,嘈杂的叫卖声,不太整洁的街道,从我眼前划过,重庆太拥挤了。
1 `, w" ~, E8 F+ c    晚上去了朝天门码头,码头广场新修的旁边有介绍重庆的碑石,上有***同志的题词,碑上还有古代重庆的城区图,但是没有写年代,让外来的人看不太明白。码头两岸的江边与沿江的楼上都装有彩灯,站在码头广场的平台上向远看,江岸堤坝的灯火连成一片,成为山城的一景。回来的路一直是上坡,围着江岸,整个城都在山坡上,一层层50年代建成的楼已很破旧,与山顶上现代化的新式住宅,成了鲜明的对比。
: C# M5 J3 s% T4 C* V, P" T4 ~- H+ e+ M9 @& {5 l
    川康银行
: y6 m8 u& r5 x) g. n& E    下午雾散了,阳光很好。我们去寻找中路文物重庆存放点之一的川康银行。川康银行旧址现在是打铜街邮局。打铜街是条小街,路两边的小商店很多,在街的中段有两座老银行。川康银行隔壁是交通银行,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重庆的银行还真多,川康银行的整个建筑是石砌的,有二层楼,看上去很结实,现在只有楼前门脸的几根大石柱还有一点当年的风采,在当时是大银行了。3 j; r0 h8 K: G* z6 j

' V3 x3 t4 t4 S# n9 X9 Q9 Y* P) D/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重庆市打铜街邮局当年文物存放地川康银行
! S# j4 v: f/ M( c
$ `# c5 M% D9 A
    外文资料馆7 E( |( ]2 X: S
    天黑前我们又找到了重庆图书馆的外文资料馆。当年南迁文物在重庆搞过一次文物展览。1 p9 [( p/ [2 G! C. M
7 L+ D# [  G: z9 u% Z) T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重庆市外文资料馆

( _% C: }5 v$ G& `3 {' n1943年12月25日开幕,至次年1月上旬结束。当时书画展的盛况轰动山城。外文资料馆在重庆图书馆的下坡,面对江水,院内的树很多,环境很好,听当地人说是美国人盖的。这是一座二层的水泥小楼,外形是西方传统式的建筑,至今安然,可见其坚实。今天是星期日,外文资料馆不开门,无法进去看内部的结构。在重庆共有8组拍摄点,两组已经拍完,余下的在重庆南岸。- G( k6 J9 I# M7 x: u7 u% J, W
0 E7 p7 M  U8 X2 f7 p  ~/ T1 P
    11日是星期一,上午我们到重庆博物馆找胡昌健研究员。博物馆在山上,从火车站一直向上走就到了。胡昌健在保管部工作。进博物馆门口后问的第一个人,竟然是胡昌健的爱人,真是巧极了!见到胡昌健研究员后,谈了我们此行的来历,他爽快地同意帮忙,带我们去找当年南迁文物重庆南岸的存放点。
4 v! ~& [. }/ ]0 A* f4 L6 z+ K

6 u9 f+ x1 T2 V! }  w: E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重庆市南岸码头当年文物上岸的地方
4 F+ A, H. t1 ^/ ]3 H1 l4 n
( e0 I! ~1 w/ A+ O0 y% Q) E( Y
    安达生洋行仓库
( Y" r# q( C0 S& v    我们在重庆南岸共打算寻找存放点有3处,两处当年文物上岸的地方和一处回迁时文物的存放点。先去了当年文物上岸时的存放点--外国人开的安达生洋行仓库,现在是海狮支路2号,重庆市商业公司储运公司南岸分公司。从江滩上一个只容两人并行,坡度45度的小台阶一直向上,进一个水泥做的门就是储运公司仓库。当年,船是可以靠近台阶,货物的搬运因为台阶太窄只能靠人背。门内全是一排排沿着山的仓库,从一条台阶上去,最上面的几个大仓库像是时间很久了,破烂的房子里面空空的,只有一点竹筐和啤酒瓶。
* l' w  y/ z7 Q& J" c
. O/ C1 U$ |% x7 Z- B8 O& d3 T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重庆市商业公司储运公司南岸分公司当年文物存放地安达生洋行

# a7 _9 C8 [/ n6 T  `: Y* y& R" V9 h0 ~; H
    吉时洋行仓库
1 ]$ _) o+ e7 z; Y% O* ]5 T4 z    我们又去了另一处上岸文物的存放地点--吉时洋行仓库。吉时洋行在南岸的王家沱,胡研究员听当年拉纤的人说,吉时洋行在外国水师兵营下边的一里左右。我们下到江边,在看到水师兵营的地方沿着江边向下游* F. T9 c% s) b' i/ `8 R, G

5 `, ?  A5 f; ?+ r, q/ @$ T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重庆市南岸当年外国人的水师兵营
& i6 ^& v9 u& w1 }* w: q8 t3 |
走。胡研究员边走边说,当年那么多文物存放在这里应该具备3个条件。这个地方有大的仓库,有船停的地方,还有缆车或上岸的道路。走了1里多路,向岸上看去,一条两米多宽的石道上,并排着两条轨道的缆车道,斜升起,通向岸上,缆车的轨道像现在的铁轨一样,车道已断断续续长满了铁锈。我想当年文物就是从这里坐江边缆车上岸的。顺着旧缆车道向上走,快到顶上的时候路的两边有几个老仓库,破旧的大铁门上着大锁,有的成了来重庆打工农民的家或收废品的仓库,看来街上挑担担的、收废品的大多数外地人大都住在这里,顺着缆车路上了大街,没有看见别的上岸点就是这个地方了。
) J8 ?6 i; a2 b9 v
2 Y& A% ?) I  J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重庆市柏子桥

1 y0 M% N+ G! s# N( m    去柏子桥(1934年中路文物到重庆的临时院部、重庆办事处),海棠溪、向家坡(文物回迁中转存放点)。车到柏子桥后下车一看,当年办事处的矮房早已没有了,在桥后公路的山坡上原址处,已是高楼大厦
) x8 R0 g+ R" d7 R
+ J( c: u4 f$ W1 X" l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重庆市柏子桥1934年中路文物到重庆的临时院部
+ Z% h5 p. ^0 }) `% z
了。看来海棠溪也不会存在了,去看向家坡。向家坡的房子是当年贸易委员会办公用房与宿舍,1946年文物回运的集中地。当时文物的存放,山顶放南线巴县文物,山腰放北线峨眉山文物,山底放中线乐山文物。我们的车到向家坡山顶,一座专科职业学校的大门挡住了去路。只好向下走,到半山腰看见一些年代很久的农民住房。
5 u7 o7 ^/ Z1 X

" H# f& O7 M8 R) N3 V6 {3 [, P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重庆市向家坡

, u. V) m- B0 A$ y: p$ b% P

& V8 C: M6 Y$ I, s* P% x8 F4 l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重庆市向家坡半山腰
. o. c. U" [6 t8 ?# z# ^9 F
走到一个满地种着菜的山凹里,胡研究员说:前几年他带着故宫朱家溍老先生来时曾经到这里看过,他又说:“故宫四十年”一书的作者那志良先生在书中写到,他们当年在向家坡的住处可以看到后面的塔。顺着胡手指的方向看去远远地有一个塔影,大概当年山腰的库房就在山凹里。' r8 b) B$ {! k; g; r- A9 {$ c" ]
    车下山后我们回城了,约好明天胡研究员带我们去南线文物存放点安澜县。
( h5 c" p# n0 B0 q, C( D
" d) @2 E0 V% Q1 w! Q    安澜县鱼拱滩1 ~. _/ }' V3 N) P: \& W  N! f
    12日清晨重庆的雾很大,能见度很低,走到火车站附近的约定地点胡研究员已经在那里等我们了,我们坐上车向巴南地区驶去。巴南地区是重庆的远郊区,过去叫巴县。车一直在高速公路的附路上行驶,路过第一个小镇一品场,镇上的人都好像是刚起床懒洋洋的,镇的附近有温泉度假村,胡研究员说他到这里来过。车又行驶了一段到安澜县离我们的目的地不远了。过了一座长满苔藓的小石桥,在一个小叉路口问了一下当地的老乡,走进了向左拐的路,当地人叫它鱼拱滩。路是弯弯曲曲的小土路,路两边青绿色的毛竹,路边坡下潺潺流水,两边山坡上种满了萝卜、白菜,地里的农民正面朝红土,背朝天地干着手里的农活。看见我们的汽车停下来手里的活,看着由远而近的汽车走过。雾像围绕着竹子的烟云,呈现淡淡的青灰色,像一幅传统的水墨画。车在竹林间的小路行驶了五、六公里,胡研究员让司机在一幢两层简易农家小楼前停了下来,他说:过桥河对岸就是1944年12月18日南线文物从贵阳来时文物存放地点。远远看去河对岸收割完的稻田里,稻草堆立着,旁边一块块的白薯地,没有见到当年存放文物的房子,五十多年过去,时间太长了,没有人住的房子也都会拆了。
5 H  u/ \. {, T  I

+ N+ N0 n, b0 r$ X3 F2 t$ j6 E* r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四川巴南地区安澜县鱼拱滩文物存放地

, F# N7 U. H) L0 Y1 A    过河的桥还是当年的,故宫文物存放在这里以前,河面上就有桥。钢管搭成的桥面,工字钢的桥柱,至今除了钢管上有锈外桥就像新修的一样。半个多世纪前的中国石油勘探就用上这样好的钢管,据说是因为石油的$ r! |4 D9 y6 v& M

4 n( A) M$ `1 j* ?# W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鱼拱滩钢管桥

1 ~1 Y7 _4 l+ |4 A% w$ j, n! W) x( M% Z% v
" P- `) i. w! @4 F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鱼拱滩钢管桥桥上
" @5 J0 E6 U# @6 k' C! g
储量小废之不用了。当年存放文物的房就是勘探队的住房,现在没有了。在田地里看了看就上山去看当年故宫工作人员欧阳道达、庄严他们挖的防空洞,两个洞门里面是通的,洞门顶上掉下来的土,已经盖住了半截门,人进不去了。
8 R$ r; _0 ~/ P& z. K# V* S. l/ h2 d
; B5 w- |4 K% r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四川巴南地区安澜县鱼拱滩当年的防空洞
& n6 w3 N+ B1 y% D! ~
    从山坡上下来,向当地的一个老乡打听,故宫文物存放时当地的几个知情人。胡研究员开口问到:“保长和那个当时做饭的小姑娘都在吗?”老乡说这里的几个知情人都过世了。
; j5 {0 X5 }8 h" k% [+ w7 m" g    胡对我说,上次来找到保长时,他正在路边的一间房子里打牌。保长说当年太阳出来的时候博物馆的人晒画,过了钢管桥有***兵站岗,有一排人。还说马衡院长来过这里,吃饭的时候请了当地的人。他对人很客气,坐在末座。$ w( k, ^! `  l6 s/ l$ ~( O
    那个当年给博物馆人做饭的小姑娘,六十年后已经是老太太了。胡说他上次来看见过她,当年博物馆文物回迁时带她去重庆,她没去。
3 C6 }, `1 m+ y    走向田地边的住家时,胡又说:他看到台湾的一本书写到,当时故宫工作人员庄严他们在这里时,听到老虎游过小河,在他们门口打哈气的声音。晚上常有野兽的叫声。当年这个地方实在是很荒凉偏僻的。
+ G& F. ^  D0 y0 r2 r) V    站在当年存放过文物的土地上,向小河对岸看去,远处的飞仙岩、老鹰岩由于雾而看不太清楚,再向远处看一条小路弯曲地通到这里。当年故宫人是怎么找到这个地方的?太隐蔽了!又是用什么工具将贵阳存放的83箱文物运到这里?当年的辛苦从现在的地况也可以看出,两年多的寂寞与单一的生活,给故宫人带来些什么,已经没有人知道了。但是当年故宫人为文物做出的贡献是后人不会忘记的。& Y4 I1 ^( k) Z  \: m, v
    巴南地区安澜镇鱼拱滩是我们此行的最后一个点。这次的远行我看到的不只是石鼓辗转迁徙的历史和南迁路上文物的存放点,看到的是一种精神,那是热爱中华文物,历尽千辛万苦也要将其保护好并永远流传下去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发扬。
; \2 {; F- R8 @* i6 z+ ]9 B, |
: Q7 k% i0 J( F6 e7 Y    这次石鼓流传路的寻找与拍摄工作结束了。我非常感谢在此行中对我们的工作提供帮助的人,他们放下手中的工作帮我们寻找拍摄地点,还将自己几十年研究成果的资料无私地提供给我们,我向你们深深地道一声“谢谢”!
. B5 r" v9 ]- x( Z' d2 ~6 \0 z
(撰稿人:钱滢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29 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em1 em1 em1 em1 em1 em1 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5 01:1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
* N9 h) a& o# t1 C- D" p有感:! _8 b4 O3 {2 {4 O/ r$ E3 m
书法考古不仅考古的是书法艺术与历史
( Z! |; E" F# r- _- n3 K* n而且考古的是书法艺术的人心向背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1 17:3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为石鼓疯,很想知道这里具体在什么地方,有大像素的图片么?:
  ~6 Y* W6 u0 L9 ~" |6 y. ?3 S7 ~7 `5 V
陕西宝鸡渭河滩.jpg # r$ d7 V/ ?5 |, t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