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帖子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60
- 注册时间
- 2005-2-27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9211
- 点评币
-
- 学币
-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徐渭、董其昌文论比较研究
- C6 Z) a1 i# x0 u 郑长安; Y, U% L0 e1 C0 i) h" z: y! \
(江苏工业学院 党委办公室 江苏 常州 213016)
3 l& g$ o( Z9 W& z* t5 m9 Z) x# R4 T, g+ m1 |9 ~# E
( b" G2 \; E" k7 o. i
[关键词] 徐渭 董其昌 文论 比较
2 W) A- N4 w* C7 U" {% ?! O, y$ D3 v! Z
[摘 要] 徐渭、董其昌二人深受晚明心学思想(特别是王学左派)影响,具有“狂者”精神。在文论上他们都反对前后七子提倡的复古之风(徐激烈尖锐,董温文尔雅),都提倡具有真性情的文章(徐提倡“真我”、“本色”,董提倡“淡”、“真种子”、“真血脉”、“悟”),但由于他们思想倾向(徐倾向于道,董倾向于禅)的不同、生活经历的巨大差异和由此造成雅俗观念的不同,使他们的文论又具有相异性。
6 l, d8 X- e" l( U) d3 s/ p3 M' j: a* t* Y; q3 b! X a, G& U
徐渭、董其昌是有明一代的艺术巨匠,他们的诗文书画都达到了相当高的造诣。当今学术界对他们的书画创作及理论都有相当的研究,但对其文论却缺乏应有的关注。加强对徐渭、董其昌文论的研究对于完善晚明文学史具有积极的意义。! M8 A& H- D3 h+ A. O
5 x8 H- o2 `5 j* E6 D; v一、徐、董二人文论产生的背景
U* S# ~% i, i' ^! w! N/ R3 u0 U" x* y8 f- \
徐渭(1521——1593),山阴(浙江绍兴)人。少有才名,列越中十子之一,但名不出越。他的一生可谓坎坷多舛。死后数载,经袁中郎的大力推崇,徐渭大名始才远播。
6 \- ~! i! Q& @ E
6 z" ~! ^6 b3 n董其昌(1555——1636),松江华亭(上海)人。他一生官运亨通,生前就享有大名。" \; _ W) @3 n2 K- B5 j+ l3 c
* D# P$ U5 q7 \; C K徐渭和董其昌都生活在晚明嘉靖、万历时期(1522——1620年)。这一时期被称为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其时,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国内海外贸易发达;社会风气崇尚金、权;生活方式转趋消费与物质享受;文化艺术渐趋创新与多样。心学就在这时兴起、盛行、变异,清朝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对心学的发展作出了中肯的评价与总结:# c0 O, G* z1 N! o
* E3 J! M' E! g7 Q
阳明先生之学,有泰州、龙溪而风行天下,亦因泰州、龙溪而渐失其传。泰州、龙溪时时不满师说,益启瞿坛之秘而归之师,盖跻阳明而为禅矣。然龙溪之后,力量无过龙溪者,又得江右为之救正,故不至十分决裂。泰州 之后,其人多能以赤手搏龙蛇,传至颜山农、何心隐一派,遂复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矣。[1]
2 Q4 H0 P4 v# z' k2 |* h; Y9 h) m/ Y, N& g7 W/ V4 E" o3 w% Z8 _3 p
指明阳明心学因王艮和王畿而风行天下,形成了王学左派。它解放了思想,刺激了艺术家个人的独创精神,反映到文学上的表现则是唐宋派、公安派、竟陵派对前后七子拟古主义思潮的激烈批评,以及临川派和吴江派关于“曲律”、“曲意”当以谁为主的尖锐争论。徐、董二人的文论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8 d/ L2 H J0 z+ s) _
) X9 T3 Z5 c! g7 a) j二、徐、董二人文论的内容
7 K! i j/ I' g2 I ~
/ ~6 n) R8 n/ d1.徐渭文论反复古、倡“真我”、倡“本色”。6 q3 i8 `; d" |! C
4 x8 h+ v/ w1 v3 D徐渭生在晚明后七子复古之风炽热之际,对前后七子所倡导的摹拟复古之风深恶痛绝,他积极提倡“真我”、“本色”,为后来文坛反复古之风输入了新鲜的血液。他开启了反复古主义的先河,影响了袁中郎及一大批后学。' G- B/ P1 Q2 @8 ~; _9 \' }
4 M6 `5 C- ^5 I5 N5 u. R/ E. r/ t虞淳熙《徐文长集序》称:“元美、于鳞,文苑之南面王也……所不能包者二人,欣伟之徐文长,小锐之汤若士也。”[2]徐渭没有被王世贞、李攀龙招至麾下,相反却能直接“讥评王、李,其持论迥异时流。”[3]“迥异时流”就是对王、李二人倡导复古主义持鲜明的反对态度。他说:& e% P; z4 h% p% D+ Y9 L
天下之士,其在今日,鲜不伪者也。而文为甚……视必组绣,五色伪矣;听必淫哇,五声伪矣。食必脆脓,五味伪矣,推而至于凡身之所取以奉者,靡不然……今天下事鲜不伪者,而文为甚。夫真者,伪之反也。故五味必淡,食斯真矣。五声必希,听斯真矣;五色不华,视斯真矣。凡人能此三者推而至于他,将未有不真者[4]。* T4 K3 w% c2 S9 X& C* Q' H" k
- i/ y) {; r4 a2 {. i徐渭将崇尚奢侈,崇尚享受都看作是“伪”的,并且认为文坛的虚伪之风更甚于这种虚伪的社会风俗。而文章一味地“文必秦汉,诗必盛唐。”[5]则是造成这种虚伪的根本原因。如要根治这些虚伪的文风,必须提倡“真”,故徐渭论文又提倡“真我”。他在《涉江赋》中这样解释“真我”:
/ m7 B+ a9 I* O9 L# J2 Y" Z爰有一物,无挂无碍,在小匪思,在大匪泥,来不知始,往不知驰,得之者成,失之者败,得亦无摧,失亦 不脱,在方寸间,同天地所。勿谓觉灵,是谓真我。
# }( l8 m: F0 F4 u. j' B1 Q O% \/ n
我们可以看出这样的“真我”是一个健康的生命体,他不受外物束缚,能“无挂无碍”,完全受自我内在性情的支配。此与李贽之“童心”说有异曲同工之妙,都阐发了“真”的重要,说明有了真性情,才能不受外界的影响,写出具有真性情的文章。
- w0 f" k$ o0 A+ r5 h& a- n! b7 A# A9 _8 z% U0 q
徐渭同时还以鸟为喻,阐述了“真我”在文章中的真正表现。他说:
' S8 k+ a& q& y9 Q
! ?9 h5 E: [$ l8 l9 V) h+ }. W人有学为鸟言者,其音则鸟也,而性则人也。鸟有学为人言者,其音则人也,而性则鸟也。此可以定人与鸟之衡哉?今之为诗者,何以异于是。不出于己之所自得,而徒窃于人之所尝言,曰某篇是某体,某篇则否,某名似某人,某名则否。此虽极工逼肖,而已不免于鸟之为人言矣。[6]& Q' h5 s; a; N# j5 d. k! B. I
# t8 \) L/ K) B! [0 b1 d这是对复古主义最严厉的批评。“今之为诗者,何以异于是。”矛头直指当时的复古大潮,对复古者“某篇是某体,某篇则否,某名似某人,某名则否。”的得意之情形作了极为高明的滑稽式讽刺。因此他又提倡本色,他说:! j- U: c, t# k4 c
l+ H4 o0 v+ q- g' x世事莫不有本色,有相色。本色犹俗言正身也,相色,替身也。替身也,即书评中婢作夫人终觉羞涩之谓也。婢作夫人者,欲涂抹成主母而多插带,反掩其素之谓也。[7]$ z: {# A# p$ Y
6 j! N" C9 d! [! }, r4 L5 u8 [) {本色的意义就是事物本来的面目。
@8 s1 F r+ E) I Q8 C5 i! t* z2 E& [4 ?" R& ~( A
2.董其昌文论反复古,尚“淡”、尚“真”、尚“悟”。" ~4 w( }$ M) T! G) K3 U
, p8 R; h- A$ K' m
董其昌作为有明一代的画坛宗主,于画提倡“南北宗”,于书提倡“古淡”,在书画史上影响深远广泛。他的文论与其书论、画论相似,同样具有反复古倾向和创新意识。5 }4 x I5 @" J, N
4 Q$ r7 e% z8 t4 Z4 |
宋起凤《裨说》卷一《陈征群佘山》云:“董公南宫,……时太仓王弇州公……古学雄于江南,……尝寓所知书曰:‘近得董、陈两生,岳岳不自下,董固英起特异’。”王世贞是后七子的领袖,“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是其复古的口号与创作的总则。董其昌是他的门生,但董其昌曾言:“吾尝谓成、弘大家与王、唐诸公辈,必不为当日之文。” [8]可见他也是不赞成复古之风的。《容台集 •陈继儒序》曰:“往王长公主盟艺坛,李本宁与之气谊声调甚合。董公方诸生,岳岳不肯下,曰‘神仙自能拔宅,何事傍人门户间。’”说明董其昌在年轻时就具有标新立异的气魄。
5 O0 U; w/ W( k6 @9 R6 M2 c6 W$ u' b+ V
董其昌论文主张“淡”、“真”、“悟”。尝言:
0 h: t _3 ?$ M* z' X
' h$ ]9 w- V* k+ r- b7 V作书与诗文同一关捩。大抵传与不传,在淡与不淡耳。极人才之致,可以无所不能,而淡淡玄味,必由天骨,非钻抑之力,澄练之功所可强入。《萧氏文选》,正与淡相反者,故曰:“六朝之靡”,又曰“八代之衰”韩柳以 前此秘未观,苏子瞻曰:“笔势峥嵘,辞采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实非平淡,绚烂之极。”犹未得十分,谓若可学而能耳。《画史》云“若其气韵,必在生知。”可为笃论矣。[9]
( B8 N: @8 V" ?: b1 P) n# ^, h& _) g3 `4 L6 |7 y/ d
他认为“淡”必须靠天资去领悟,是生而知之的。他提倡的“淡”不是淡而无味,而是有玄味,即深味,似淡而实味深味远,即表面的平淡内蕴着深远悠长的真情。这从他对袁中郎的相关论述中可以见出。5 F1 Q ^; |- B9 a3 H4 ?' d
) Y. q/ Q+ k! `
董其昌的好友袁中郎是公安派的领袖,高扬“独抒性灵”[10]的大旗,大力宣扬“性灵”说,给当时的文坛以很大冲击。钱谦益说:“中郎之论出,王、李之云雾一扫,天下之文人才士始知疏瀹性灵,搜剔慧性,以荡涤摹拟涂泽之病,其功伟矣。”[11]对袁中郎早期提倡“独抒性灵”给予很高的评价。但随着袁中郎晚年参禅的深入,其文论又起了变化。他在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作《叙 氏家绳集》 时说:1 {. \, ]5 G7 y) h: @3 R3 D! _
' X) j' @$ t" w3 a' Y9 \1 q- j凡物酿之得甘,炙之得苦,唯淡也不可造;不可造,是文之真性灵也。浓者不复薄,甘者不复辛,唯淡也无不造;无不可造,是文之真变态也。6 ^' ?! T$ k, v8 u& z7 ?
0 f( k3 z2 f) t$ K此时,他已将“淡”看作“性灵”说的最高境界了。董其昌有见于此,论道:“迩见中朗手摘……,校勘精详,知其眼目不同往时境界矣。”[12]从中便可以看出董其昌对袁中朗晚年文论观转变的认同,间接的反映出董其昌也认为“淡”在艺术创作中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_8 R9 R* j* i& `0 G! _( m
' |* u$ j; t/ w% y' x) C董其昌于文论还提倡“真种子”,如云:2 s4 B5 U% G n; i {
, A* E5 J7 B' l杜子美擒贼先擒王。凡文章,必有真种子。擒得真种子,则所谓口口咬着,又所谓点点滴滴都有落在学士眼里。[13] + |3 {$ w2 ?0 M; E
+ x- Q( n+ h- G5 b/ C这里的“真种子”与徐渭的“真我”含义是相当接近的。但他参禅太甚,套上了禅家的言语,远不如徐渭来的痛快真接。
+ T" `5 J5 b$ }5 |6 T. y) H3 E, N: L8 k+ f% n
同时,他还极力提倡“悟”,他说:0 m& p" N J$ V [. V E
$ o b* ^, N \) \" f$ n作文要得解悟。时文不在学,只在悟,平日须体认一番,才有妙悟。妙悟只在题目腔子里,思之思之,思之不已,鬼神将通之。到此将通时,才唤作解悟了。[14]* J' K2 ~# N2 {" n% F' k
& m' Y7 b r: V: O' n9 [7 w5 g( o6 ^
“悟”也是来自禅宗,其意思即是以心灵直接洞察外在事物的现象和本质,它来自于心灵。提倡“悟”,其实就是叫人向内寻找文章的真谛,把握住真实的自己。
k" I, w" r7 s6 L! K
# a) m! C8 e; }; h/ c) R2 ~三、徐渭、董其昌文论异同比较及原因初探$ D4 c' O6 @# [, D
. o# G8 `- `0 @4 o+ T: V由上可知,徐、董二人的文论见解具有一致性,即他们都反复古。但二人反对复古的激烈程度不同,徐渭对之“深恶痛绝”,言词激烈尖锐;董其昌虽“岳岳不肯下”,但他是王世贞的门生,善于随人俯仰,故他反对的声音是温和的,立论也只能是温文尔雅的。( `* l9 d" h# G8 R3 ]
" U. Z7 k5 Z, [2 H
徐、董二人思想渊源的不同、生活经历的巨大差异和由此产生的雅俗观念的不同,又直接导致了他们的文论是不尽相同的。下面试从此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能正确审视这两员艺术巨匠文论相同相异的原因所在。2 T' _) H* K1 x; S6 f1 \
$ d1 m: [: N! g/ P6 e0 o1.思想渊源比较3 a9 o+ Y. S7 r) ~; {
5 z. u, D; l- K7 O6 V& Y①、二人都深受王学左派的影响,具有“狂者”精神。
" A+ m4 N% e8 |1 ~0 P! P1 ?0 j3 _2 p& C
徐、董文论之所以反对前后七子的复古之风,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都深受王学左派的影响,具有“狂者”精神。
+ `! T$ P9 ^, N! l
+ K1 |3 q! b$ b; } f% i王学左派乃是指阳明门下王龙溪王心斋两位大师所领导的学派而言。当明朝中叶,因袭数百年的程朱派道学,渐流为时文化八股化的死板格套了。于是出来个王阳明,以“狂者”的精神,提倡一种新道学,轰轰烈烈的作了一番思想解放运动,……而龙溪、心斋等却更彻底发挥“狂者”的精神,把当时的思想解放运动发展到极端,遂形成王学的左翼。在心斋领导下的泰州学派,英杰辈出,一代“狂”似一代……其言论行动已出乎儒门以外,非复名教所能羁绊。[15]
* H8 f$ v9 g+ B2 O& O1 F# q1 j8 X: i4 Q9 r1 a
徐渭平生最服膺王学,在《畸谱》中列出师类共有王畿、萧鸣凤、季本、钱梗、唐顺之五人。其中尤以季本和王畿对他影响巨大。季本是王阳明的嫡传弟子,主要吸引了王阳明的“狂者”精神。季本是徐渭的心学老师,徐渭在《畸谱》中讲:“廿七八岁,始师事季先生,稍觉有进,前此空过二十年,悔无及矣。”看来徐渭师事季本,受到的震撼是极其强烈的,以致于发出“前此空过二十年,悔无及矣”的感慨,可以说对季本佩服的五体投地。他在《景贤堂祠上》认为季本是“六籍文宗”、“百年师表”,可以认为徐渭接受了季本绝大部分的心学思想和狂者精神。《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徐渭语“盖渭本俊才,又受业于季本,传姚江纵恣之派。”可以为证。[16]王畿既是徐渭的表兄,又是其心学老师。徐渭一篇《龙溪赋》更是将自己对王畿的无限景仰赞美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另外,他还接受了王艮的影响,对王艮也十分推崇。在《会祭高君文》中说:“以君之英,使遇阳明夫子于曩者,而传以罗、石诸贤之友朋,公且将为泰州之心斋王子矣。”唐顺之论学的主要对象也是季本、王畿二人,他也是徐渭敬仰的对象。唐顺之在文论上提倡“本色”说。徐渭的“本色”说发展了唐顺之的思想,只不过徐渭减少了唐顺之的道学色彩,更多的以自我表现、自我宣泻为主要内容。
9 V1 y7 `6 h+ f( y6 r4 x
/ F1 S( U1 w! @由此可知,徐渭之所以能提出“师心纵横,不傍门户”[17]的原因,即在于他完全接受了心学的思想,具有狂者精神、叛逆精神。% ]/ _; h6 A( ^' z
! Q+ c2 E" G, m k
董其昌也很早就对阳明心学产生了兴趣。万历十三年(1585年),31岁的董其昌南京乡试落第,浪游杭州。在《画禅室随笔》卷四载有当时的情形:
# [& G! h2 w2 B; z% ^$ |( |0 i1 P( ]: ^4 E& H4 q
乙酉年五月,舟过武塘……其年秋,自金陵下第归,忽现一念三世境界,意识不行,凡两日半而复,乃知《大学》所云:“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正是悟境。不可作迷解也。”
( N+ o. }9 i. d1 u) i( |* F; |, L
+ F J* ^; ^7 V任道斌先生《董其昌系年》诠释此段文字讲:“(其昌)于舟中再省佛家‘悟境’,折服阳明心学。”[18]即讲明了董其昌对佛学和阳明心学都很迷恋,且有很深的研究。正如朱良志先生讲“董其昌年轻的时候就迷恋狂禅之风,对泰州学派‘掀翻天地’的叛逆精神非常向往。” [19]董其昌因此具有狂者精神、叛逆精神,在当时便被人称之为“狂生”。据他在《陶白斋稿》中讲:“余往同冯咸甫辈结社斋中,晨集构经生艺,各披赏论,即篝灯限韵,人赋诗几章,每夜分狂饮狂歌……时俱少年,意气不相下,阳浮慕古人,谬自誉诩,人且侧目,呼为狂生。”
8 a9 w# i; r" v0 X
! o' O( a$ N; x( _% h3 ^' X; c+ H董其昌与泰州学派的后学焦弱侯、陶周望等人多有来往,经常相互探讨、研究心学,且他们又是同年进士,同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感情深厚,在多年的交往中他们的思想也影响了董其昌。最典型的事例便是他与李卓吾的交往。嵇文甫先生认为:“李卓吾不能正式列入王学左派,但与王派的关系极其密切,其思想行为最能把左派王学精神充分表现出来。”[20]就是这样一个人物,董其昌与他竟是莫逆之交。《画禅室随笔》卷四《禅悦》记载:
1 D# `- l# _$ i3 G4 \' }
8 ~4 o0 a J, E6 ]9 f" O李卓吾与余以戊戌春初一见都门外兰若中,略披数语,即许为莫逆,以为眼前诸子唯君具正知见,某某皆不尔也,余至今愧其意云。
, q9 i! a0 C2 k: s' U: W. W' y% r- c' h$ X
可见,他们的思想是十分接近的。所以董其昌才能说出“何必傍人门户间”的豪言壮语。
q! N( C* D# l/ s7 N( }6 Q5 L& p3 @
②都认为三教可以合一,但徐倾向于道,董倾向于禅。5 T. ~; n }' y
1 B m: a8 N9 `3 W7 O
徐渭在《三教图赞》中讲:“三公伊何?宣尼、聃、昙,谓其旨趣,辕北舟南。以予观之,如首、背、尾,应时设教,圆通不泥。谁为给此,三公一堂。大海成冰,一滴四方。”可见,他是主张三教合一的。他主张以儒家(此时儒家已演化成心学)为上,道家居中,佛学居下。
, H( N7 ^( |7 d6 G2 M& S. {徐渭相对于禅,更倾向于道,这从徐渭自号多为道人、山人也可透露出此中消息。他的长兄是个神仙迷,徐渭自幼便受其影响。老师中的钱梗也是个道士。而且徐渭还写有大量的论道家方面的著作。如:“注《庄子内篇》、《参同契》、黄帝《素问》、郭璞《葬书》各若干卷。”[21]仅就研究《参同契》的文章,他就写有《奉答冯宗师书》、《答人问参同》、《书大本参同误识》等。且在其文集中还出现有《约游道士庄》、《送丹士》、《黄君书舍在委羽山涧 •索赋》、《送妓人入道》、《题三仙炼丹图》、《老子骑牛度关图》等作品。他在文论中提倡的“真我”,也是吸收了道家中关于真人的阐述。 Q8 O9 d3 y7 |1 B5 L: P
: K* g; g7 L/ L) C% x/ R. m' ]
董其昌同样也注重打通三教的联系。他曾书《孝经》一册,在跋语中写道:
9 |. I) ]2 u/ K7 v
" U' L9 O5 e |, P2 x+ J《易》、《诗》、《春秋》、《礼》之名经也,不于宣尼之世杏坛接受,惟有《孝经》耳。二氏学,如《法华》、《度人经》,皆以持诵为功,唐人与《孝经》易尔。《道经》有孝道明王,释家有大报恩,皆祖《孝经》,以为教文。若更欲下注脚,则张横渠《西铭》尤是一家眼目。[22]
7 p& y0 \) I, m( d/ t; z1 @) R1 t
$ Z4 @$ d' j; c& n( z, l2 y" y这里以“孝”为线索,沟通儒、释、道三经,并落实到张横渠《西铭》之中。可见,在他的心目中,三教之间是可以沟通的。
, B4 u0 ?+ W0 Y8 M+ B( E+ b! C3 U1 ]; K c+ L t2 n
董其昌相对于道,更注重于禅。禅宗的思想几乎伴随了他的一生,他命名自己的书斋为“画禅室”、“墨禅轩”,便非常清楚的透露出自己的思想倾向。31岁时,他对禅宗就甚有体悟,《画禅室随笔》卷四《禅悦》记载:“余始参《竹篦子话》,久未有契,一日于舟中卧念香严击竹因缘,以手敲舟中张布帆竹,瞥然有省,自此不疑。”32岁对又在《戏鸿堂稿自序》中写道:“至岁丙戌读曹洞语录,偏正宾主,互换份触之宜,遂稍悟文章宗趣。”陈继儒为其《容台文集》作序时讲:“(其昌)独好参曹洞禅,批阅《永明宗镜录》一百卷,大有奇悟”都说明了董其昌对禅学有精深的研究。并且他还常听憨山法师、达观法师谈禅,对禅学更有体悟。陈继儒为其六十大寿作《寿玄宰董太史六十大序》时写有:“(其昌)不禅而禅而得禅之解脱”,意为董其昌不像其他佛家弟子苦苦坐禅,但却能得禅之三味。因此他在文论中主张“悟”,以悟的方式去领略文章的妙趣,带有浓厚的禅学色彩。
2 L4 z0 o; A( z+ Z) E. b) z2 O) h" ^/ `5 r. c& w: w7 Z4 Z: M: W' R
2.生活经历比较
5 z* {9 Z+ @" v+ W) I4 u) Q
2 O! r) V$ `" g) _: }徐渭被称为东方的凡高,一生命运多舛。出生百日,父亲去世,被认为是克父之子,懂事的时候就感受到周围有一种无形的压抑。其生母是个女奴,地位低下,并且在他十岁的时候又被卖出为奴,这直接造成了他幼年时期永远难以愈合的心灵创伤。这使他的性情必然发生变化,异于常人。父亲死后的家道败落,又使家庭矛盾重重。他在《上提学副使张公书》中写道:“学无效验,遂不信于父兄,而况骨肉煎逼,箕豆相燃。日夜旋顾,惟身与影。” 说明他处在家庭矛盾的旋涡之中,无能为力,形影孤单,所做的只能是自怨自艾,伤心欲绝罢了。十四岁时,疼爱他的嫡母又不幸去世,这直接使他在家中彻底丧失地位,不得不在19岁时阳江入赘。入赘的日子是屈辱的,但也给了他短暂的幸福。疼爱他的妻子婚后五年不幸又病死,他不得不再次接受命给他的打击。妻子死后,他就不能再继续住在岳父家,但同时他却有家不能回,儿子不孝,只能租个小屋,卖文鬻书画为生。他分别于20岁、23岁、25岁、29岁、32岁、35岁、38岁、41岁参加了八次乡试,不幸的是一次都没有考中。这么多的苦难使他出现了明显的精神分裂迹象。他的性情发生变异,抑郁而偏执且激愤。袁中郎讲他:“常中夜呼啸”[23]陶望龄讲他:“其人高亢独洁,于人无所俯仰。”[24都说明了这一点。
, z/ C7 |2 F( ?- ?* s+ ?9 d# ?8 L/ i7 U( P% T4 p$ A# H$ Y
而董其昌的一生却官运亨通。他在34岁尚未及第之前,也曾有过艰苦的日子,但比起徐渭来,则不啻是小巫见大巫,甚至连小巫都不是。他当时受聘于大收藏家项元汴和礼部尚书杨树声家做家庭教师,相对徐渭,生活可谓无忧无虑。及至中第,更是好运连连:( h: y7 P$ [0 ~0 ^, H
; n6 M8 w/ `% \7 E) j改庶吉士,受编修。出为湖广副使。乞归,起山东副使,河南参政,不赴。召拜太常少卿,擢本侍卿、进礼部侍郎,拜南京礼部尚书。告归,起故官,掌詹事府事,加太子少保。致仕赠太子太傅。福王时,谥文敏。[25]
' C: ?; D, M/ Q: Y! f; d6 B( U! x- b4 Y( Y q1 d. a' t
从这一长串的官职中,我们发现董其昌的生活可以说是相当安逸和清闲的。他在晚明政治极度F•B之时,善于随人俯仰,左右逢源,能仕能隐,就充分的说明了他绝不会像徐渭一样激愤狂傲,他只能是温文尔雅的。
5 F% i; B- H" D. |" U& z% s; x
7 z+ G {- r, R" [ z) `3.雅俗观念之比较
$ w# U1 L) z: }/ |' v% j$ Q! Q4 n4 o1 F* ]4 P# c! {5 m
徐、董生活经历的巨大差异,反映到审美上必然也有相当大的不同。简单的说,徐渭生活在下层,接触的大多是穷苦百姓,故其审美观念中俗的倾向比较明显。而董其昌则由于多与贵族、上层文人雅士打交道,审美观念必然会偏向于雅。
) Z3 ^6 h: `5 Q" m9 ]/ f d9 G' y- w2 e7 ]1 L4 h# ]" g @+ B
徐渭审美多倾向于“俗”的一面,典型的表现在他对待当时俗文学的态度上。他重视南曲,提倡俗且鄙的曲子,写有《南词叙录》这样关于南曲的理论著作,还著有《四声猿》等南曲作品。
, H. @" A( Z" u$ |2 Q4 X4 j& Q9 h y
徐渭在《题昆仑杂剧后》讲:“至散白与整白不同,尤宜俗宜真。”他甚至还讲:“吾意:与其文而晦曷使俗而鄙之易晓也。”[26]说明他是积极提倡“俗”和“真”的。可以说,“俗”和“真”是不可分开的,他认可了下层社会的 “真” 和“俗”,只有这种“真”才能够产生“俗”,但这“俗”不是粗俗,而是下层人民审美观念的真实自然流露。这从他提倡“俗”须“从人心流出”[27]“句句是常言俗语”[28]才能“扭作曲子,点铁成金,信是妙手。”[29]可以看出。反映到他的“本色” 说中“俗”就是“不掩其素”,也就是“真”。
' H$ g( Q1 S% F( q W0 q$ y' S8 X0 c7 K
董其昌年轻时就与名士莫如忠之子莫是龙,以及陈继儒、丁立鹏、顾正谊等华亭才子相友善,入京后又与袁中郎、陶周望、焦弱侯等当朝名士相互往来,切磋文艺。这使他的眼界逐渐开阔,学养也逐渐丰富。《明史》说:“(其昌)性和易,通禅理,萧闲吐纳,终日无俗语。”[30]可见其审美的雅化倾向,反映在文论中则提倡“淡”。而“淡”作为一种审美观念,一向是与淡雅清远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历史上“淡”始终与文人士大夫的高雅审美情趣相一致。
! s$ ?% q. l( k6 i1 R( k. e2 Y, @+ U/ A$ W" k
综上所述,徐渭、董其昌二人之所以在文论上都能反对前后七子提倡的复古之风,都提倡具有真性情的文章,其原因即在于他们都深受晚明心学,尤其是王学左派的影响。但由于他们思想倾向的不同、生活经历的巨大差异以及由此造成雅俗观念的不同,使他们的文论又具有相异性。
1 d8 F8 }; M" S- K+ L( ?$ W
p+ L! E# v0 c# {: y" e6 ~( s& {3 n2 W/ `
, M. m, J9 t I3 x* `5 f5 C
0 t: y" o" O n) s6 x/ }: W, L d4 \: a" ^/ k
; I: j! S }4 k- `
[参考文献]
+ H$ c I3 G8 i5 E4 e[1]、[16] 黄宗羲《明儒学案》 转引自左东岭《王学与中晚明士人心态》 北京 人民文学出社 [2000] P337、P4695 _1 |8 |; n/ A3 |. M
[2]、[26]袁震宇、刘明今著《明代文学批评史》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年9月] P423、P3514 z" L* f2 v( S6 C, m( o! H
[3]、[11]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 P561、P561
# G" y. D: N- X& d* P) j: u[4]徐渭《赠成翁序》 转引自敏泽《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 P733% ~6 x/ x0 v3 r$ C* P, N3 U
[5]游国恩、王起、萧涤非、季镇淮、费振刚主编《中国文学史》 第四册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 P153
3 V8 k& I' e6 S[6]、[7]、[17]徐渭《答许口北》、《叶子肃诗序》、《西厢序》、《书田生诗文后》 引自《明代文论选》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3] P199、P205、P201
, ?. ]7 T9 Y$ }: |[8]、[12]、[13]、 [14]、 [25]、其昌著 屠友祥校注《画禅室随笔》 上海 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9] P179、P203、P178、P178、P222 : a6 u. a9 [4 t& E6 a% G# j
[9]董其昌《魏平仲字册跋》转引自黄 惇《中国书法史•元明卷》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界 [2001] P428
}# E2 K. I( s( B0 i, z' j% e[10]袁宏道《叙小修诗》引自《明代文论选》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3] P315
( g# U3 A( Z2 V- ~1 y- W) P1 }8 w[15]、[20]旲吴承学、李光摩著《晚明文学思潮研究》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 P74、P13% `/ I# I: w, F) F P b. @
[18]、任道斌《董其昌系年》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98] P13
1 f0 w1 m6 q. M* `0 z4 U7 v8 E[19]、[22]朱良志《论董其昌画学的心学色彩》 《安徽师大学报》1999年第1期 P56|、P61# ~) ?$ `8 P" P
[21]、[24]陶周望《徐文长传》 转引自丁家桐著《东方畸人徐文长传》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P364
+ C* L j" e( Y7 ?* G# `" R. R6 o; }[23]、宏道《徐文长传》 转引自丁家桐著《东方畸人徐文长传》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P362
3 v! E4 J( s' q2 | |. P% D[27]、[28]、[29]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P249—250" R! }6 k. T) [3 G1 s
[30]《明史》卷二八八《董其昌传》 转引自董其昌著 屠友祥校注《画禅室随笔》上海 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9] P21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