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李欣书法

2008西部墨潮重推大家---王西京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5-1 16:26 | 显示全部楼层
王西京:当时的报纸刊头设计、插图、包括版面是靠手工的,那么这种插图和版面设计的量非常大,有时候一个晚上也就是两个小时的时间,就有三幅四幅这样的插图人物,平均就是半个小时就是一幅插图,那么在半个小时里边完成一幅插图从看文章构思到完成,那时间是相当紧的,第二天30多万撒遍全城了,是不容你有一丝懈怠,这个对我的磨炼是非常大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1 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西部墨潮重推书画大家---王西京
20063261371046698.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1 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解说5:在找到自己人物画线条风骨飘逸、简洁疏放的艺术个性之前,王西京还走过一段画写实人物肖像的路。从1977年到1989年,王西京创作了一大批历史人物画和名人画,有些作品还在画坛引起不小的轰动,但王西京并没有陶醉于写实人物画的成功之中,他觉得这些写实画还只是打基础,不能张扬自己的艺术理想。经过长时间的思索,王西京决心回归传统,从他自小喜爱的唐诗宋词中寻找心中人物的古典诗情画意。他借鉴现代艺术的某些抽象因素,试着摆脱写实线条的沉重,让自己的画笔变得轻松简单、随心所欲起来,这时,王西京发现自己的笔下的线条开始变得有飘逸的韵味。

  王西京:这种飘逸我觉得难度比较大,因为你必须把人的造型,包括你所领悟的各种现代这艺术手法,通过自然非常随心所欲地把它 体现出来,不是刻意的,到这个地方你应该怎么去做,应该做到就是胸有成竹,随心所欲,达到炉火纯青的这样一种境界你才能得心应手。就是说一幅画你画家画的轻松,那观者才能看得轻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1 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解说6:近年来,王西京在艺术道路上不断地向前探索。在他的笔下,笔墨技巧和***越来越褪去,画中人物越来越符号化,线条勾勒也越来越归于平淡疏放,他越来越追求一种静默纯真的古典诗化意境。有人担心王西京这样画会丢掉自己的艺术特色,但王西京认为这是一种心画,是由写意阶段进入到写心阶段的一种尝试。

  王西京:心画实际上就是对一种心灵,对一种境界的一种表述,它有一种很强的人生态度和一种宇宙意识。---这种探索我想虽然是一种尝试,但是我会一直走下去。你一个画家,你的境界有多高,你的胸怀有多大,你的作品的胸怀就有多大,你的作品的容量就有多大---在艺术创作上没有终极目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1 16:29 | 显示全部楼层
应当看到传统古典精神中所包含的人的完整、庄严是一种永恒的、不朽的东西。在二十世纪人类心灵历经破碎、彷徨之后,在愈走愈远的现代艺术对人的感觉的开发已显得苍白无力的时候,一种向本回归、向古典、向传统的回归趋势已势不可挡。艺术史永远都是行走于两个极点之间。即:开发、收缩,再开发、再收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1 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中国近代艺术而言,传统在“五四”运动后已被逐渐瓦解。其实,真正的中国传统精神是在宋以前。我们一代人对于真正的中国古典传统并不曾真实的领略和掌握过,因此我们距传统不是太近,而是太远。我们所反的所谓传统只是近代混乱状态中的文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1 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应该说,中国古典传统精神是儒雅高贵的,是一种地道的贵族文化,这样说的意思并不是诽薄市俗文化就不好,对艺术而言,一切只是不同而已!但不管怎么说,这贵族文化却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1 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贵族文化指定典型属于文人士大夫的作品,是这些精神贵族们自己心灵的产物。它细腻、高贵、温柔、敦厚、储蓄,乍一看并没有市俗文化的赏心悦目,但却优雅、超脱、韵味无穷。它是中国文化人精神境界超越表象的时空,追求象外之象的崇高、明达、澹泊的胸襟的展示。另外它永远体现着一种脱尘超俗的人格精神。对物质的鄙视,对权贵的轻蔑,但对独立个性,对大自然却充满了无限热爱和景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1 16:31 | 显示全部楼层
西部墨潮重推书画大家---王西京
8467_200712252109223.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1 16:31 | 显示全部楼层
相对西方文化而言,这种文化的独特性正是他真正能与西方文化鼎足比肩而立的。但一个不幸的事实是:这种文化特点在中国古代(宋以前)的文字、绘画中体现的很强烈,但在宋、元以后,尤其在近代中国文学绘画中却显得太少、太弱。一个民族的文化价值在于它是否强烈、突出地体现着本民族的精神特点,并透过这一特点深刻体现着某种人类共同深邃的东西。从而为世界文化提供着某种有价值的积淀和启迪。因此外国史学界、评论界、收藏界显然更重视中国的古典文化,因为它更具有属于自己的、独立的成份。即是在西方,曾经风靡十九世纪的浪慢主义在反对古典主义的同时,狂放地表述艺术家个人的幻想、情怀,作品中充斥着被夸大了的情感,缺乏节制,缺乏理性的喧嚣,这都是为二十世纪现代艺术所不齿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