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帖子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20
- 注册时间
- 2006-6-15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16360
- 点评币
-
- 学币
-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6 y! }; I" u0 U C( y* n n( |: Z0 I
2 l% O+ G' P7 Y【黔墨新观察】中国能读懂晋宋元书法的有几人? ]2 T2 S- x( k* L+ y
+ K* c* D3 @& R. U4 I
. E) R2 G2 g/ y# m( y; m* H" S: ]; P$ w1 L: Y" i! F
, L! p5 n. v" i8 f0 b+ H6 T [$ r
0 ?0 c% G+ v8 j% ~+ ?* @5 _- M" [$ L# F9 J6 k
* a$ y2 v# E# c4 R: F$ z/ x8 [$ n9 T! s# Z
) q* I4 m/ B; i3 z* t& t' F 有人一见标题会笑,说我真傻。中国现代写晋、宋、元书法的书法家们多不胜数,大师、高手比比皆是!如果从展厅掉下一块砖头,都要砸死一群写晋、宋、元书法的书法家们!谁说不信?
# U" n6 P" J% e( }4 d# a
* ]4 }, C( {+ ]+ e$ R4 Z 我说,在今天中国书法活动的大热潮之下,回过头来看,晋、宋、元书法名家辈出,佳作甚多,长期以来一直是帝王、权贵追逐的对象。然而人民群众能见到这些作品的机会很少,早一些时间大多是在书本、电视上看到,现在随着信息传媒的发达,更多的人能够从电脑上看到这些作品的部分影印件而已。能够接触原件的人员更鲜有专业书法理论工作家兼书法家!能够通过历史性书法展览看到原件(真迹)的人数哪更是少之又少。这样我们就得出一个结论性的问题,大众无缘(系统)的见到晋、宋、元等历代书法墨宝,看都没有看过,又如何谈看得懂?又如何读得懂这些书法墨宝的深邃意蕴呢?再又如何能创作出能与之匹敌、流芳千古的优秀书法作品来呢?!当今能有几人?
. \ t, B' n& o1 ?0 o, {
- y: V8 w1 d1 g! ?& w" k( r 很多网友都和我有这样的经历:我以前曾经通过出差、旅游等机会去过全国很多博物馆,如北京故宫、上海博物馆以及甘肃、成都、西安、杭州、南宁、贵州等地的博物馆等展馆,遇到专题性历史书法展览非常之少,仅为在北京故宫、上海博物馆的馆内看到件数不多的书法作品,而大多都是明、清和近代的居多,晋、宋、元书法己经被深埋馆内,尔等今生能与之系统地见上一面的可能性想必比中一等奖福利彩票的机会还要难上百倍。0 ^+ h+ B1 t' m& C5 h7 \- U
4 @. J' _8 k3 a7 t6 b2 z8 k0 {/ M 一、可怜的中国书法人群 , j+ O B, U0 y& K
1 Y* i' g$ W7 e4 h& @; ?- ^
2002年底,见到一则新闻报道,说国家将拿出一些晋、宋、元书法72件在上海博物馆展出几天(庆祝上海成立五十周年)。有这样一张新闻照片引人注目,很多群众排起长龙在博物馆门外等候进门观瞻。这是新中国成立五十年来首次专题性(唯一的)的历史性的系统性的书法展。难怪人民群众如饥似渴的在寒风中等待这一历史性的书法精神大餐。但观瞻的时间有限,头脑记录有限,参观的人数有限,能进去看的群众中有书法家也有限,能读懂其中书法的人有限,能食之消化、增添为自己内功的书法高手更有限。换句话说,就凭有幸一天内看一眼读完72件作品就能懂,领会古人书法墨宝的深邃意蕴的人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天才了!
2 H/ z" {% z0 ]3 p2 u" u$ K
1 U* Q1 J7 J0 J- d, W2 {/ A& z9 c 打个比方:前段时间电视台播出的电影《霍元甲》,大家对霍元甲创造的“迷踪拳”很是着迷,纷纷想学。但试问,没有真正见到的霍元甲创造的“迷踪拳”的打法、拳谱,谁能说自己能懂得“迷踪拳”并打得好“迷踪拳”呢?也就象我国想独立制造航空母舰,但都不懂得航空母舰甲板上飞机的弹射技术和飞机降落挂钩技术,如何能言能想造一艘优秀的实战性航空母舰呢?这就是笑谈了。. j1 ] D6 r' N- x0 W( c9 ~# \3 D
# r2 L8 q2 v4 V% z( w. T
能够零距离接触看到晋、宋、元书法72件作品的人,相对于全国书法爱好者人群中比例是少之又少!
8 y/ D7 H: k, x' P/ p' q) E; o2 n8 n+ x0 M. i
能够接触晋、宋、元书法家们的那些呕心之作、思想结晶、那些灵感之下的神来之笔,只有理论上的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几乎不能见到,普通书法家、爱好者更是不能相见!如只能在一些国展上看到书法评委们(就算是书法高手)的作品以及入展、获奖作品来想象晋、宋、元的书法精随,并成为创作的基本元素,真是不太现实的和牵强附会的。由衷感悟到中国的书法人们真是太可怜了。
' v" h o* S! G/ L, a, J$ \ Q4 C) g, i5 i
二、没有展示历代书法体系的专题展馆3 p( g3 L F1 L. O2 ?3 S) f
: ^9 q* t. j+ s$ Z: S6 J' \1 h, K' ` 如果说中国人及其相关组织对历史文化的承传不够,一定有人拍案大骂!就看看我们身边的这些网友网民们,哪一个不是代表着对中国书法历史文化的承传者来的?其诚挚之心可鉴日月。但只要留心一看,我们竟然发现,我们一个个都是伪书法家。因为在我们身边,我们无法找到中国历代书法体系的展示中心或博物馆!就凭故宫和上博的哪每日展出的不足百件书法作品(90%都是清末民初和近现代的书法作品)来看,想要真正感受中国书法历史文化发展脉络,这百来件书法作品能表现到什么程度上呢。我们谁能说自己是一个真正的能够懂得古人书法深邃意蕴的并能展示中国书法的表现艺术的书法家呢?不能,哪不就是一个不成熟的“书法家”吗?
R+ J: H8 g& v# v& z
2 O; r+ X9 j2 _0 e 中国现代会有书法大师吗?会的!但如果说这位书法大师连真正的晋、宋、元等历代书法墨宝看都没有看过时(更不要说系统的看过),你可以去想象一下这位书法大师真正的含金量到底有多少。
+ r3 S" R% R! E: x- t2 L$ `% G" o. F$ R$ G* ~, _
有人做过统计,法国、英国的美术体系令人羡慕。巴黎有卢浮宫、奥赛美术馆、蓬皮杜艺术中心,且分工明确,卢浮宫展示的是17世纪以来的美术作品,奥赛美术馆展示的是18至19世纪为重点、蓬皮杜艺术中心展示的确是20世纪的各种流派荟萃一堂。对于展品的数量,也有人作个统计:你在每幅画面前站一分钟,参观完卢浮宫要四个月!英国伦敦的国家美术馆系统展示从12世纪至今的绘画作品120万件,全部都是免费参观的。% }$ Y9 U) [1 _) \, `0 |2 Q" a. j& Q
4 _3 a7 p% H, |' Y, R
中国相关机构连展示中国书法历史文化发展大致脉络的书法馆一个都没有。我们甚至没有听到中国相关书法机构、组织的一个提议的脆弱声音。
: D) [" I. [4 G2 k9 n
% u- b1 H% T( h/ y- p- {5 w1 D" W 三、中国宣纸问题
% O0 H! F* a& g- E5 w$ ?
' C: X/ ^6 `' K4 l 有人会说中国宣纸太脆弱了,长期展示会对作品有损害,所以展出要慎之又慎。最好的展馆要数故宫地下价值三亿的库房,能够保持14°至17°的恒温和50%至55%湿度。如果能把晋、宋、元书法(大致脉络)集中展示并建造一个能与故宫库房条件一样的中国书法馆,只有这样,广大人民群众、书法家们才能享受到上面说到的法国、英国人一样,自由自在、零距离地学习、观赏、研究、考证、品味,只有这样一个长日间的过程,面对一幅幅书法真迹时,人们才能体会与大师对话、与前人神交、体味经典的美妙,才能领会、读懂中国晋、宋、元等历代书法墨宝以及其这些书法墨宝的深邃意蕴。
0 p- M, ?- O* j) e4 X
) u, g* z4 ], \8 S9 w7 L0 o( ^ 所以我要提出目前中国能读懂晋宋元书法的有究竟有几个人? 能读懂又能创作出能与之匹敌、流芳千古的优秀书法作品来的书法家们当今又能有几人? 可能只能说是寥若星辰了。
1 i* Z% e1 T8 Z
1 P! L, P1 K# L- s3 v 四、不是建议
4 c- S1 x( R" h! S [* o4 p% N
! }, }5 r3 |# O! |' h6 {, O 既然晋、宋、元的书法真迹因宣纸时间问题、存量少问题、保存问题目前无法看到,能否先搞一个明、清和近代人的书法馆呢?祝允明、王铎、付山、郑板桥、赵之谦、何绍基、邓石如、吴昌硕、李叔同等等人的书法相比存世较多,应该在书法馆中展示看到。
. L; p3 ?8 L7 J$ B, e( Q0 [+ G+ t$ m5 f5 U2 N+ h
只有建立较为专业、专一的书法馆,培养人民群众、书法家们在这一特定下的学习环境,书法审美素养就才会随着岁月的流淌而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成长、积淀!只有这种前提,才会有人说能读懂晋、宋、元书法了!
3 ]: c8 ], u6 D
3 k, D$ \* O3 d2 f
T- Q) q' D4 d. I/ }6 l5 _% e (注:草稿,谢绝纸媒转载。本文中有些数据来自林心先生文章。)+ |1 L' H- U( }0 Z6 I- p# I
+ @0 N! M$ M1 D& Z- \6 C% U7 G/ V) n0 w$ @, K( m+ p
# _; A" _# H# {2 }! s- F# B; L. Z
2008年5月22日晨黔墨于新清风堂
# O. v0 b' \0 J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