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帖子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100
- 注册时间
- 2006-7-1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8433
- 点评币
-
- 学币
-
|
一、 陈忠康临帖如是说| 中国书法之门,第一书法互动媒体9i9k H.Z&l:I4[Wb
. V6 Y" n, Q* g! @v1 r1 D7 J2 }$ y, v+ B0 k8 R
1、临摹是怎么回事?这是个大问题,不搞点临摹的心理学是难解决的。必需对临摹的流程有所考察。我认为过程是这样的:
+ ]0 i, T8 L+ q 第一,(起点)对象--看(观察)--体验--心理传递--手部反映--落实纸面C- `5 V* y0 e, h# l. F
第二,对照--纠错--再次心理体验--加强记忆(终点) k, V5 b. E3 [5 u
第三,再一次轮回, (无数次下去。。。。。。)
) z5 d c ?8 Z( x; G4 h& @3 S 这是一个无数次的“试错--修正”的过程,任何的临摹都不能百分之百接近原帖。可以说任何临摹都是意临。真正的形似存在于理想中。0 B! ]) T+ H- _% @
临摹的最大意义是通过准确重复古人的书写而达到与古人接近的书写状态及心理状态,入古深浅就看这了。4 a+ f# v1 z& O, R
因此这么看的话形的逼真很重要,是一个必要的环节。没有逼真的笔触模仿是根本无法体验古人的书写情境和心理状态。就是不能入古。(出古的不象应该是另一回事)。因此,所谓的造假的模仿我也认为很有必要,起码是检验书写者的能力的一个考察手段。4 d0 Z7 ^4 J6 J0 R1 b) Q
“神”本来是不存在的。任何的神都依附于物质基础--形。不存在神似而形不象的临摹,但存在形即使不似而神不错的临摹(历史上成功的意临都这么干)。分析来看,不同效果的神都对应不同的形。通常认为的“神似而形不似”只是读者的一种误度,一种心理认同。* M3 |! G- T; p# _* \
2、形不是指表面的,那是僵尸,形有肉、筋、血等。摸的好的话都应该出来,神也随之而生。把位置与神采对等是古人的一种描述方式,有其意义,但未必准确。7 O: `8 D# c) w- e
3 f: V, B2 v7 O1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 c* T: C! v5 s, l
* ^6 ?1 O: y6 z% F
几乎所有的成年人都知道,“似”就是“近似”的意思。% \2 E8 s. B7 V1 l
. D3 _0 d- u$ T' I; I
[ 本帖最后由 曾惊花落 于 2008-7-8 05:39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