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20036|回复: 2

书法笔法中笔锋运用二十例<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6-5 23: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在书法的学习中,用笔使墨,结构布局,形式章法等均为其中尤以笔法为其核心,而书法之中又首推笔锋的运用,对如何利用毛笔的笔锋来写出高质量的线条,自古便有界定,最早似可上溯到蔡邕的《九势》,东汉是书法走向自觉的时期,许慎从文字学立场讨论书法艺术,赵壹以儒家的卫道立场反对批评对书法艺术的追求,崔瑗从书法本体出发,直接讨论书法之“势”,基点较高,而蔡邕也主要本于书法立场,讨论了一系列关于书法艺术的话题,具体到笔锋的运用,他说到:- `: x+ |* N. y& `! V+ P, E
“藏锋,电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
9 ~" O5 [2 Z1 @2 U8 @5 o; r* T% H: _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6 q( ]$ i! {7 u, C& O7 m" N3 W( |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
( E# M) I+ |/ h又云:“藏头护尾,力在其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
* w% l: t' @" f( R$ s这应该说是最早的关于如何运用笔锋的讨论。自此开始,后世便生发出许多关于用锋的技巧。最为重要的如中锋、露锋、藏锋、逆锋等,对后世书法及技法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V7 K' N( m, t  ~. w1 f: m1 z
到初唐,用锋理论的得到了较为完善的发展,如在中锋理论的背景下,人们通过对自然界和生活的体悟“锥画沙”“印印泥”“折钗股”“屋漏痕”之类的形象比喻,把用笔和纸上的效果合二而一,细细品味确实能令人琢磨,但在后世发展中各种用锋名称十分丰富多采,然而正因其过于“多彩”而显得尤其混乱,导致一些书法理论家在论述时相互矛盾,如对“侧锋”一词的理解与阐释,历来就有许多争议,在《翰林辞言》中说:“侧锋取妍,此钟王不传之秘”,将其奉为极高的“秘诀”,而冯武却在《书法正传》中谓“今以侧锋取妍者,皆异端也。学书断断乎不可不使邪魔外道盘踞胸中,使终身陷于妖俗而不自知也,戒之哉!戒之哉!”还有,明王世贞《艺苑评》中曰:“正锋偏锋之说古今无之……苏黄全是偏锋,旭素时有一二笔,即右军行草中,亦不能尽废。盖正以立骨,偏以取态。”凡此种种,可举出许多。愚以为究其原因,当归结为对术语界定的混乱,或说使用术语的混乱,过于随意而缺乏一种共识的学术背景。笔者研习书法多年,每感这类现象的混乱给叙述带来非常多的问题,故不揣浅陋,在古代书论中抽出二十种对用锋技巧的描述,并结合自己的实践和理解,试归纳如下,就教于方家。9 n: ?" K6 f4 [+ ]
诚如前述,最早提出的运锋理论当为中锋、藏锋、提出者为蔡邕。中锋即是指“笔心常在点画中行”,即笔要提直,以中正为主,后人对此多有误解,即认为中锋便是将笔垂直于纸面书写,但其中应有内涵,以横画为例,在前后方向上不偏不倚,而左右运笔时,笔杆可以左倾后右倾,这样就又发生几种用锋技巧,具体而言,当笔杆与书写方向在前后(纸的上下)上有适当倾斜时(一般不能超出笔心正心线到墨线边缘上或下一半者),谓之侧锋。“侧锋取妍”、“侧者取势也”,当笔心偏执墨纸一边时(线条多表现为一边平直一边成不规则齿状),谓之偏锋,此学书之大忌,因为其线条轻佻,疲软无力,没有丰富的线条美感,当笔心在书写时与笔心正心线重合,则谓之正锋。秦朝李斯篆,可多用此法,严谨而饱满。当笔杆朝向与书写方向一致时,谓之顺锋,当笔杆朝向与书写方向相反时,谓之逆锋;有时为了要线条整体上趋于饱满时,在线条开头与结尾,分别有“藏头”和“护尾”的动作,此之谓藏锋,如果要使线条像大草书线条那样,字字连贯时,有时不必将笔心藏于画中,此种方法即与藏锋相对,即谓之露锋、竖画之垂露、悬针可与此相比对也,同样的,要表现好线条的承接,有时就直接将线条来搭在一起,是谓搭锋。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抽绎出:中锋、正锋、侧锋、偏锋、露锋、逆锋、顺锋、搭锋九种运锋动作,它们之间的部分关系可以演示为:- }" O+ B' J! r# a+ S, N# F
⒈中锋、正锋、侧锋、偏锋的关系。: t) b$ B9 J" E* k  }# I+ Y) x
正锋:线条严谨,不偏不倚,静态为主。“正以立骨”——可取
! q. d! b5 H4 L( S  t1 I, g侧锋:线条活泼,适当侧行,动态为主。“侧以取妍”——可取; Z; G0 a5 R9 Q6 `" m, G% x
偏锋:线条轻佻,疲软无力,缺乏线条厚重感,立体感——不可取# R4 v( H- d# {
2、上述九种用锋之间正反对立的关系。! O( E. ]9 Z- m" ]2 y% N

1 {2 v. c" Y: A, D* E# z正向 反向
7 x% r7 j+ L7 s' x; l- z# B中锋 偏锋# N4 x3 W0 ~* O- b' ~! p2 F
正锋 侧锋
# |! V' t5 ~7 f藏锋 露锋
% z, ^4 y2 N6 e1 N0 Y逆锋 顺锋(搭锋)
/ o9 V1 l  x+ e. a
' J) V0 D- G3 }  D; M这是一般的几种类型,通过对文献的梳理,我们会发现比较详细的对用锋问题作出阐述是张怀瓘《玉堂禁经》中的描述,依其次选录如下:. L% V& d8 A/ T1 G$ g
1、顿笔,或谓顿锋。指笔力下按的动作,按的力度要大于蹲、驻,所谓“力透纸背者为顿。”
$ k$ U) u" ?- @! [( o# x5 Z/ P2、摧锋,《玉堂禁经》云:“顿笔,摧锋骤衄是也,则努法下脚用之。”摧锋,指笔势之迅猛也。7 y3 q0 d/ Y1 K2 v% W  W; ?  @
3、挫锋,亦称挫笔。指运笔中突然停顿以改变方向的动作,一般至转角或趯处。先顿,然后笔锋略提,使笔转动,从而改变方向。
- X) }9 _, f0 g7 ^- ^' |4、挨锋,《玉堂禁经》云:“挫笔,挨锋捷尽是也,下三点皆用之。”挨锋即指滞留笔锋。
$ ^4 @# b' Y$ Y/ w& [5、驭锋,《玉堂禁经》云:“驭锋,直接是也,有点连物则名暗筑,“目”“其”是也”,驭锋既乘笔势向前突破。
9 Q( _, J* j! C6 j. u1 \5 p3 `6、蹲锋,《玉堂禁经》云:“蹲锋,缓毫蹲节,轻重有准是也。”此为用笔垂直方向的动作,如顿,但下按的力度较顿为轻。
8 a# l4 v! K5 V. t5 ^7、足存锋,《玉堂禁经》云:“驻笔下衄是也。”此之谓留驻笔锋向下衄挫,这是趯笔前的准备动作,足存锋以积蓄笔势,然后趯笔才有力。
) I$ y, l' F& l/ l8 \- U: @8、衄锋,《玉堂禁经》云:“衄锋,住锋暗挼是也,烈火用之。”指笔既下行又往上,然而又不同于回锋,回锋用转,衄锋用逆。
+ q* q- J: s) N; [6 Q9、住锋,即住笔,然而并非停笔不动,而在于暗地揉搓。8 c* H; d; \/ Z* `7 F  ^
10、趯锋,《玉堂禁经》云:“趯锋,紧御涩进,如锥画石是也。”趯锋即趯,多用于钧画的写法,钧是连接竖画的笔画。竖画下行准备出钩时先往后顿,挫笔后衄笔向右上折,然后向左快速钩出。
( X$ C& o& f5 ~2 B/ q4 y11、按锋,《玉堂禁经》云:“按锋,囊锋虚阔,章草磔法用之。”此指垂直向下用笔的动作,即向下按。
! h0 u, d0 [7 N* F! C0 n9 {这11种用锋技巧加上前9种合为20例,然依愚之见,完全可以分作两类,即前面我讲的9种为基本用笔方法,而后11种则为技巧用锋,虽然这20中都有各自的技法要求与界定,但总体而言,的确是后11种的技巧更为细腻,更为讲究,于是,我们也似乎可以归纳为一表:9 R" I, @# o0 b7 I

. Y- F" z/ D( b- f4 @4 P, P( x0 C0 E8 H5 M7 s
类别 名称 特点9 Z) y, U6 p- ~0 {; d
基本用锋 中锋、侧锋、偏锋、正锋、藏锋、露锋、搭锋、逆锋、顺锋 主要应用于线条的整体书写,是用锋的基本要求,它保证着线条的质感。7 n0 l; A+ O6 R9 ]; O, u
技巧用锋 顿锋、摧锋、挫锋、挨锋、驭锋、蹲锋、(足存)锋、衄锋、住锋、趯锋、按锋 主要应用于线条的细节表达,是用锋发高级技巧要求,它增添着线条的美感。 : V; B5 V' c0 t" J7 R
4 b/ P3 p+ Z, b8 x4 X* p: K

0 W# w" W' O" X4 w$ N% N8 t6 U4 u* p8 L/ a
当然了,任何细致的理论分析都只是学理上的梳理,如果能将学理中的各项要求与定位诉诸于实践,我以为是非常难得的,对于书法学习而言,能在熟练运用基本用锋的同时,同样去试图表达技巧用锋的效果,便为高手,而对于具体的过程而言,在本于中锋的前提下,亦不要过份的去追求局部的细节上的用锋技巧,毕竟它只是书法表现中的一个技巧环节,切不可舍本逐末,这种取舍的矛盾,当深思之慎为之。
( `, i  G1 H1 T2 Y5 n) `+ R0 r7 O! |1 i  s! B
                                                                                              王    景
% w2 G  H7 a  `. `0 ?                                                                                  二零零七年六月六日于堰逸轩
发表于 2008-6-6 07:14 | 显示全部楼层
em1 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7 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em1 em1 em1 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