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22077|回复: 9

[原创] 为书法爱好者谈书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6-12 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2007年以来为书法爱好者谈书法的片言断语摘录
- ~1 o& T/ D  Q

- i6 k  @6 B( R- {' e6 s
5 T. `, O1 y, T. J
学书要开阔视野 不要划地为牢, x% \. c% g# E% i2 r) R
     我一向有个不成熟的观点,临帖,学习书法,不妨把各种风格的字都尝试一下,理由是,书法的笔意是表情达意的音符,它类似于音乐的曲谱,曲谱应该与所写的内容相吻合,或喜悦,或悲壮,或庄重,或深沉,或旷达,比如说我给人写幅婚联,心里高兴,字也喜气洋洋;我要给人家写幅挽联,某某人千古,我的心情立即沉重起来,下笔就露出一种悲哀。写长征诗与写“西风古道瘦马断肠人在天涯”不能是一个味。为人书牌匾“天下为公”,用颜体楷书方显庄重大气;为友写横幅“难得糊涂”,以行草为体才能趣味横生。我感觉书家是个演员,他随时要进入角色。我曾经拿几幅字给同道们看,他们认为不是出自一个人的手笔,我说都是我写的,他们不信。这正是我要的效果。' E% x- \$ |8 \& T# y
     所以我以为,写字要运用形象思维,调动感情积累,而各种风格的书法作品,就给书家提供了想象的空间,有位大家告诉我,不要独临一家帖,历史上的高手大都兼擅,学会百家,自成大家。但这个目标何其难也!% W( W/ g$ L- M  l+ ?3 M/ h

/ ]$ F& O* C0 J: c) f2 S0 `1 P
临帖是通往书法创作的不二法门
& v$ C- _: R  b4 Q5 t! ^
   大量临写古今名家法书,是通往书法创作的不二法门。它要经历不参己意的对临、加深记忆的背临、融汇贯通的意临三个阶段,是个从入帖到出帖的过程。临的越多,体验越多,顿悟和灵感就接踵而至,从而发现并掌握书法本来就存在的客观规律性。这个规律性是古今书家不能不遵循的,是千古不能更易 的。临帖如存款,创作似花钱,存的少,囊中无所取,何以消费;临的少,笔下无根,必然竭泽而鱼,江郎才尽,何谈创作!当你对笔法驾轻就熟,将笔势烂熟于心,把笔意理解深透,想写那家就基本像那家的时候,搞起创作就会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1 y$ r1 [/ b4 _/ y. ?0 d
' N' d; n0 V4 R临帖也要树立精品意识   
5 `' s8 g+ T. [) {   临帖临得象样,也是作品,所以临帖也要树立精品意识。写完后能悬挂,供自己和别人欣赏,不至于弃之如敝屣。我临写的作品虽然不很象样,但很少废品,大部分流入社会,进入寻常百姓家。总之,要有一个认真的态度。( Q  p# k  F1 L9 r: z+ G2 D7 g: a

. k+ [: C, A4 N, M; J4 Z( o    学书法要从其它艺术门类吸取营养   从书法中学书法,总是有限。艺术是相通的,要从文学、绘画、音乐、舞蹈,诗歌等其它艺术门类吸取营养,以开阔眼界,增强理解。要当书法家,首先要当政治家,学问家,学者,——虽然我什么家也不是。
9 Z! X% X3 X( |) [7 M$ F: G
, F4 p0 `: {: M$ l) z5 F     学习书法不能拿现代人书当样板,因为他们也是在学古人,经验有局限性;但在学习古人方面,像沈尹默、启功、沈鹏等现当代名家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在大量临习古代法帖的同时,参照这些名家的用笔,可以探求到通向古代名家的途径。比如,我临启功书,体验到他的用笔出于二王和智永,并受怀素影响,线条中锋而匀称,骨肉停匀,劲健清丽,用写启功的感觉去写怀素,有立杆见影之效;再比如,我写沈尹默,他是现代学二王的大家,不仅有临池经验,在理论上也有真知灼见,后人评价他已经追到宋代。我从沈老的论书丛稿里读出了学习二王的窍门。总之,学现代人并不是拿他们当榜样,当样板,更不是最终的追求,最终的目标是要把古代名家的法帖啃透彻并加以应用,现代书家不过起个引导作用罢了,但现代书家的参考作用是不能低估的。另外,我临写现代人的一些书法作品,也是把它当为作品看待的,很少废品,大部分流入社会。窃以为,学书法,不能光闷着头学,也不能等学成手了再用,临习一些近当代书家的作品并对其扬弃改造,注入自己的东西,以新的风貌呈献给社会,给欣赏者带来愉悦,何乐而不为呢。
$ u6 E! E' i& V5 w  在学习古代经典法帖的同时,参照学现代人书,二者不仅没有矛盾,而是对学习古代经典法帖是有极大帮助的。% s$ i+ _6 C: b% K9 y3 t
0 U% q2 X0 E) R( E4 |$ v
谈临帖的高级阶段
$ [! P1 `+ a7 l3 e+ A
    临帖到了一定阶段,就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依样画葫芦。他凭借的是自己对原帖的理解,及其平时的理性积累,功力积累,感情积累,经验积累,学识积累。他临的是感觉和气息,是风神,是胆略,是境界。他只是把原帖当成了一个信号,他已经在吸收保留原贴符合审美定势的东西的同时,对个别败笔缺陷给于了改造,并注入了个人的审美追求和感情意识。临帖,即使临一个从未见过的生帖,对他来说已经不是件困难的事。他就如一个识谱的歌手,随便拿过一个歌谱,张嘴就能发出比较正确的声音来。因为他已基本掌握了放之诸体、诸帖而皆准的书法的普遍法则!
. t7 v5 I7 s/ \  就书法而言,每个时代都会产生书法的代表人物,像沈尹默、于右任、白焦、启功、欧阳中石等大家,他们师古不泥古,变古适今,已经树立了自己的书法面貌。从他们这些人身上学习些经验是完全必要的。我把这些大家当成我的朋友,每每临贴,脑海里就泛起他们的风采,好象就站在我身边,指导我学习。你的大家朋友越多,你吸取的养料越多,学起古代法帖来就更加游刃有余。! q' ?, [7 A  E
' U* r. g! q: R4 Q" E& z/ s
学习书法要占有大量学习资料 8 o7 A0 J2 G& l- I1 z5 k' c
    学书法,如学生上学,要有课本,包括两方面,一是古代书论,二是原法书墨迹影印件,在理论上,你要啃透以至背诵十几篇经典书论,能说能演示;在诸多原帖上你能读出他的师承及用笔结字特点,试笔便与其吻合。持之以恒,就会月有所进,日有所进,甚至时有所进。
4 x0 A. v3 y! ~; A  不怕写不好,就怕不进步。
: P8 l! C) _- C4 ^4 J$ ~! Z+ ?( y- `* m) a8 H
让凝固音乐发声     
0 D; I" V7 \4 z' M+ a
    书法与音乐相比,有惊人的相似,是凝固了的音乐,特别是草书,更具备这种特质。细读古代名家经典草书作品,你会发现,她里面有个主旋律,有高音符,中音符,低音符,有节奏,有休止符,有延长符,还有颤音符,还有抑扬顿挫及反复。不是这样吗?你看那些细如法丝的线条以及粗细对比强烈的线条不正是各种音节、音阶、音符交织而成的吗,嘎然而止的驻笔是休止符,笔断意连或连绵不断的是延长符,一笔行笔之间有微妙变化是颤音,一种笔致时有出现是反复。她就是一首歌,书法临习的责任,就是让她发出声音来!
9 n7 F$ A9 c5 D: `) e( o$ F' e5 {, `4 k+ }
学书断想+ P. ]4 y) a. N- d6 [
学书先从楷入手6 ^$ Y6 |/ z6 S. i
颜柳欧赵放眼前
2 q1 U. l6 h; B. q4 w, o1 I相互映照作对比3 W7 W1 o- i+ \
共性个性仔细鉴& c) E( H6 s! M4 G) d" A& R
颜字宽博呈大气
( @4 G7 M& a- Y! t提笔中含肩头圆. Q( C# ]4 P# m' i$ [' }! p+ G7 f
欧书方正出魏碑
4 l. H. j0 @$ x方笔外拓棱角显
* D1 Q. x* w3 F4 l6 V5 G1 }柳体用笔融颜欧
5 c* S, P: A" I' a9 I) ~- t) m$ y$ ^0 Q方圆并用透刚健" G7 d1 g% g2 G# G% V
赵体楷书带行意) Z# Z8 f& u. F7 h
插花舞女展笑颜
% u. M. P# U) W# X4 V1 r切莫独临一家帖
" E' G& Y+ R, V/ c! M取来百家细把玩
* H$ R# t0 M9 ?结字何如用笔难
; U4 W. i5 @! n: {4 A. h执笔运腕最为先# d4 s/ e) ]8 s0 I0 J
五指齐力捏笔管
0 f3 N+ `3 u% m# A0 c% |似有小物手中嵌
, D& @9 j; ]$ e7 k6 `1 X* l指节外突成弓状8 [* r, s9 Q: k" [% ~  }+ \
掌心空虚容蛋卵& \8 Y0 S# Z9 N+ i# t, S! A
五指齐力不动摇- y- s# F: y, f3 D) i" z
且莫勾动和捻转
5 r- P3 @( j  L; b竖掌方能笔把正
" {8 e+ I. ]9 ]8 x6 x平腕才能毫不弯
& `% z. K0 F0 L" V: ^6 Y0 C抬肘便觉力下沉
, @) _( G. B$ D0 ?+ N纵横牵制靠松肩5 }' ]$ Y6 f2 P) @8 {
肩头松动不紧结% o" I/ W6 n8 s) q0 i0 ]
晃动恰如荡秋千
3 S7 S/ b* g9 I+ K3 v* m( H$ i运笔全靠腕出力: e. Z  ^& _* q8 z- F
全臂力气注笔尖8 q9 m& i& S0 W2 x3 K& S4 F9 {6 |
万毫齐力平铺纸# T. e' z4 R+ ]7 `( ^
莫把笔毫揉一团
9 |4 h8 q" ^) r  {, |. i笔毫圆周分八面; j& v* R( [3 C
形同米字垫下边
# @$ K7 _. ]9 N假想笔毫用刀剪1 i. \/ ^& `9 u. N$ p
断面触纸是圆圈
  u1 s, ~* |6 R7 n锋尖深藏不外露
! h2 u- u+ g" R% t& N仿佛秃笔手中掂
7 B; V! J) N% P  E7 `% g/ q9 x+ j笔落好似拍皮球: n  _+ i4 o' n4 j' F2 f$ Y; g
触纸即刻向上弹5 `- i, R7 X$ e% E
按中提 提中按1 y, j% w1 C: \; _
笔杆起倒往又返
6 J3 u6 q/ L$ G  o: Z7 [9 g转折即同笔另起, X% M, L! F; U* H) x
换法莫把意切断
2 f- h8 h* \0 ~" D" Q* `触纸笔面频变换
: f2 m4 U" u( N- X2 w* U. K# x八面出锋不停闲 / t0 g' B  Q- Z3 N2 W# }  m2 P4 _
楷书点画各独立.; ]6 Y  @- _; j
内中自有笔势连
! l/ f9 B$ Q  }- d& ~, n; k永字八法要勤练
/ q1 p/ u5 [& }3 [9 V' K  ^备于万字开眉眼
; [. p8 J% \, E' c4 r一点为侧笔忌平' m3 M. g8 V8 k$ U, W% V) W
横画曰勒如撑船
( S0 L# T7 ^# }" c% i9 T竖笔为努似勒马. u2 I( `1 p. w3 E4 [9 n& q% ]
挑笔为勾踢脚尖
( o7 h" U0 d8 v; G, @) w! A左上为策鞭扬起
5 {6 P4 H, D& S( |4 C左下为掠舞翩翩8 ]  ^8 {8 A, K# a" s1 r
右上为啄鸟沾食
0 Q4 ?6 X5 A/ a# q右下为碟折过三
3 m, Y2 t6 f( f9 m, z# W7 o八种点画组合字  U/ m1 S2 E8 ~; T+ D
从头至尾一筋穿3 Y) v$ ^3 T* f/ h5 s5 Y
提起笔迹映日看0 `8 [2 s8 {: q$ y+ w1 S  z
一道浓墨居中间
  V9 m# M( {8 ]4 W7 [
谈笔画与笔势的关系    
% N6 \) \5 I6 r( n6 S' l) n    各种书体都有其基本笔画的写法要求,但当这些基本笔画孤立起来还没有组成字的时候,还是没有生命的;只有将这些笔画在笔势的牵引下领进字的家族,成为字的一个组成部件,它原来的样子发生了变易,让它们之间遥相呼应,顾盼生情,生命的律动才在它们身上表现出来。所以,学习基本笔画不能孤立的练习,要把它放在特定的笔势中考察它的神态。否则,笔画就成了僵硬的、互不相干的墨迹。: q6 I8 l2 M5 D/ G0 P0 t8 N0 L
   笔势是产生笔意的先决条件。
& g+ p8 P7 W% h8 ^' c
0 C, T2 L- o8 t$ X3 v$ g谈意临作品中的个人烙印  . f1 p& y' ], q$ F; M. e% s6 C+ i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绿树叶,正如一百个读者会有一百个“哈姆莱特”。面对同一法帖,由于临写者的审美定势、艺术修养,感情积累,涉世阅历等方面千差万别,所以就不可避免地在临写过程中打上自己的烙印。有同道以为意临就要惟妙惟肖,不参己意,我则认为一是不可能,二是没必要。意临是以我为主的一种临习,其主要特点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它已通过临写者的改造形成了新的艺术整体风貌,与原范本拉开了距离。在一定意义上而言,可以说是临习者的创作了。翻开古今名家大量的临作细细对照,证明了这是一条客观真理。
* V5 @$ m( E; c- c8 B4 n0 Y
7 X% ^& o5 E" X2 J) @9 `# R
 楼主| 发表于 2008-6-12 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说“风格”  $ x6 z1 @- I* ?. B
   不少同道建议我要建立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要与众不同。对此,我百思不得其解。我曾看到不少书家甚至大家自以为风格独特,所写的作品,不论是什么文字,全都一个味。美其名曰风格,其实是习气,有的甚至是出洋相或哗众取宠。窃以为,写字应老实,所写的字,应该符合大多数人的审美定势和欣赏习惯;不同的文字内容还应有不同的外在风貌。" |6 Q, a$ ]4 z! i$ S0 M3 P5 c; w5 y
   风格不是故意追求的,更不是矫柔造作,故弄玄虚,是书家气质、修养、学识、情感、性格的自然反映。
$ W- R- R. _4 T  a' F5 i" I+ z6 Q
: L+ A+ f1 k. b  n6 o7 K+ h
接球与发笔
( p/ C6 k  ^- F: U
    回想青年时代打乒乓球接对方来球,要在瞬间作出判断,并根据其来球力量的强弱、上旋、下旋、高低、正侧,采取相应的回击方式,或挡,或推,或抽,或压,或仰,或削,球拍随己左右不停,上下翻飞不止。书法用笔亦然。临帖要判断其下笔处,或正,或侧,或藏,或露,或转,或折,或方,或圆,或提,或按,或抽,或撑,或顺,或逆,以采取相应的发笔角度和动作,腕随己左右不停,笔自起自倒不止。故用笔不能平拖,平拖就没深浅轻重,就没表情意趣。

8 Y$ {# R! h: @" u( A4 e
: _  T" `5 H+ k* N  W5 u" z8 Q' b用笔
+ P. k% i2 X) F( O& ]/ `" L, k
   假想用剪子把笔毫拦腰剪断了,笔肚成了个“横断面”圆圈。圆圈压在线条上移动,圆圈正中有个黑点,那是主毫,黑点周围,密密麻麻地包着些小黑点,那是副毫。大黑点是锥子,小黑点是针,它们都垂直插进纸里。圆圈沿着线条在移动,并根据线条粗细有时大有时小,还不断的转动,以确保哪个黑点始终走在线条的中线上。咦,真奇妙啊!
8 x% p' b/ O' |/ Q% E

1 S2 q  C3 T) v% @  锥子插进沙里,不能“哧”地一下子划过去,那样沟就填平了,要小心翼翼地左右动荡着划,这样才能让沙粒在沟两边稳固下来,边廓有毛刺,还有波纹。书法用笔同理。: d3 Z8 E" B# @) b3 T

8 Y. i8 G% S6 R% I1 s“屋漏痕”是中锋用笔的比喻。是说雨水从屋檐根缓缓流下来,因墙上有灰尘,水珠要克服灰尘给它的阻力,就一股一股地下沉,于是就在墙上留下了清晰的痕迹。这个现象启发了古代书家的灵感,就拿它来比喻中锋。6 o, [* i1 L# a# ^( d
7 L. n+ t: @& a5 d  b
学习书法要善于把自己带入角色  . ?, T* @+ J+ o5 g
    书家临习碑帖总爱写 与自己的气质及审美倾向相一致的东西,与自己的爱好不合的就很难 进入角色,这在学习渠道上就有了局限。所以书家要学会变换自己的身份,善于把自己置身于与个人喜好不一样的时空和状态,做另一种书家,写另一种线条。比如,你本来不是和尚道士,可你要临习他们的法帖,此刻,你就把自己当成和尚道士,进入他们的内心,窥探他们的灵魂。不仅如此,你还要设身处地、身临其境般地进入所写文字内容的规定氛围,调动感官,酝酿情绪,写完了以后还迟迟不能从里面走回来。
4 z" {/ ^3 W2 y! h% h6 c    让夫人和儿女们看我的草书临作《梓人传》,都说不是我写的,说我写不这么好,我也纳闷,后来我明白了,看的时候是我,写的时候我是饶介。

# \/ Q! f* G+ }* ?/ E
* a3 W3 J, v8 }/ V说“笔意”
3 R6 Y# r) [" A
    不论临帖还是创作,脑海里一定要树立“笔意”这个概念。它包括12个字,即“平、直、均、密、锋、力、轻、决、补、损、称、巧”。不仅要树立,还要自觉地在笔下表现出来。4 x3 E8 }; b; x9 a- b
  怎样表现呢?) H2 \) _8 s3 }$ }
  写“横”(就是“平”)的时侯要有起伏,起带有纵的意味,伏则依然回到横的走向中,要不断的一纵一横的行笔,这样形成的横,就会“纵横有象”,呈现出鱼鳞、阵云的鲜活意味。正所谓“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 h1 ]( A8 A0 Q
  写“纵”(就是“直、竖”)时不要写得太直,直则缺少力度,要张弛有致,一纵一勒的行驶笔毫,纵是放松些,勒是收紧些,这样写出的竖,就在不直中达到了直的效果。$ O: u3 X+ b7 s" E3 i6 y) t
“均”就是笔画之间的空隙,古人有“间不容光”之说,意思是指点画与点画之间的空间距离要在不均中达到均的效果,各得其所,连一点光亮都插不进去。此稳准地步,非积功纯熟才能达到。
- q: Y* i. t1 L“密”就是特指点画与点画相衔接的地方,两画连接,既要连得住,又要脱得开,必须以用力较实的“筑锋”把笔画“焊接”起来,不让它们疏松。感觉似断实连,似连实断。3 ^6 y# c3 r, c6 @
“锋”就是笔画的末尾,即收笔处,要用锋收笔,力求劲健,不能拖沓。; E" H) P, A% N0 ^9 F, N6 u+ ?
“力”就是指字的骨体、骨力。要想字有骨力,要善于用“微带侧式”举动轻快的动作行笔。
. }4 Y6 a, v7 \/ w3 A7 n4 @“轻”指字的曲折处,强调要在勾笔转角的地方,把笔锋提得站起来但不离纸面,然后在按笔的一瞬间使笔锋由左向右再折而下行,这时触纸笔面也变换了。此为折锋,折则有力。正所谓“转笔宜左右回顾,不使节目孤露”,只有“轻”才能不露痕迹。7 J5 l/ P& a- m+ G
  “决”特指撇笔(即掠笔)的牵制,须用“挫锋”,即按笔后稍提,微离按处,再折而往左下撇出,主张险峻,行笔略轻而快,不迟疑,决然走笔。0 r- }: C& W1 h1 i
“补”就是指对字的结构点画一旦出现不当不足的地方,就临时以别的点画在一旁进行“补救”。其难度在“不足”不好预料,旁救又不能提前预计,关键是平常学习各种法书时,细心观察,心中有底,才能即兴给予正确补救。7 {* H& E% q) J+ a+ `
“损”指笔不到意到,正所谓“笔短趣长,意气有余,画若不足,”对笔画合宜的减损,必是意足的点画,只有经过一番苦练,疾涩兼用,纵收自如,才能做得到。6 N" m/ f& x6 D8 Y* y& ?
“巧”就是对字的布置,主张下笔前预先想好字形的安排,要在平稳的基础上求其变化,“意外生体,另有异势”。9 q! q2 B8 g. t7 [0 H" a2 D
“称”指字的大小,主张大小相称,大字要紧凑,小字应宽展,使之“兼令茂密”。
7 D- y4 C4 M8 T7 m. J; r5 M- x    这十二个字,建议大家要烂熟于心,不仅会背诵,能讲解,还要能演示出来。坚持练下去,就会提高书艺水平。
8 ]9 q; t7 p7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12 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为笔下的文字放歌0 g! w- ]& z5 l! O7 n
3 r) q6 L, S+ A% H( s: V
     文字内容是歌词,笔势笔意是曲谱。书法创作,就是给所写的内容谱曲。要给作品定个基调,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成终篇之准。文字不同,格调有别,形象思维,情感宣泄。书写长征诗应豪放宏伟,气势磅礴,令人振奋;书写”空山新雨后”应轻松自然,静谧优雅,让人愉悦。装古代名家于胸中,置诸家碑帖于案面,精心选择,扑捉主调,参以情感,振迅天真,一气呵成。+ V; c) C% G+ U* N5 Q$ I

0 Z8 @7 M! U8 `/ x$ \) O[ 本帖最后由 戴永涛 于 2008-6-18 22:41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12 16:42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先生将多年书法心得无私地向后来者传授.* ?$ U( \$ N- E
为先生拳拳之心深受感动,在下有礼了!!!/ m+ q+ W2 e% a9 S  g( H+ }
+ v# q) [- C  ]- e& D
但愿公社高人多向先生学习,视培养新人为已任,视弘扬书法为正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12 16:44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先生将多年书法心得无私地向后来者传授.
+ L* w, ?! ^/ d0 _8 K: O为先生拳拳之心深受感动,在下有礼了!!!
) r) P& c1 I$ x. e8 D! U% z7 w4 g4 \; {; f
但愿公社高人多向先生学习,视培养新人为已任,视弘扬书法为正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12 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静乐舍人 于 2008-6-12 16:44 发表
; `8 m9 e4 u6 V+ h感谢先生将多年书法心得无私地向后来者传授.
3 w1 |7 K2 Q& z5 {! S, S为先生拳拳之心深受感动,在下有礼了!!!4 R. t4 \* t& N0 @3 y7 B
7 I* _$ o9 m5 O. Y1 x% k7 n+ y+ b
但愿公社高人多向先生学习,视培养新人为已任,视弘扬书法为正道!
, Q" u8 l1 v: K& s/ m  T, \& Y
如老夫一孔之见能对初学书法的朋友有所裨益,我愿足矣。谢谢!. c# k( ]0 \. r6 W( l2 g7 b
em13 em13 em13
3 w( ]1 _; M3 a* h% ~4 J/ H5 x# A) B5 u2 `- ]$ Y" J4 W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12 18:48 | 显示全部楼层
em1 em1 em1 em1 em1 em1 em1 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12 18:5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松辽一叟 于 2008-6-12 18:48 发表
, _% }8 t7 E' s' fem1 em1 em1 em1 em1 em1 em1 em1

! k. t! _( L9 |( t8 pem13 em13 em13 em13 em13 em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12 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em1 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12 19:3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逸墨斋 于 2008-6-12 19:12 发表
3 Q$ y. @) n! T. oem1 em1

5 A! ^) O" Q) P1 G) Jem13 em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