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帖子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200
- 注册时间
- 2005-3-1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13065288
- 点评币
-
- 学币
-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 j1 M, {, u, o' |, G# V6 _6 Y' I书家书法与文人书法
4 g0 k% N# y4 J( g3 g
% ?. E1 \( U% @$ b4 L# N% {/ Z' M6 e4 e4 z* v$ \* Q
李伍久
- f, \- N9 g0 A4 k2 ]在中国画的创作风格上,有纯画家与文人画家之分。二者的界限是分明的:纯画家的绘画崇尚视觉与审美的冲击力,作画的对象是他人;作画的目的是反映和展示自然和社会的情状,使人从作品中得到理性的认知和美感享受。而文人的绘画,则是追求精神与情感的感染力,作画的目的是面对自己和满足自己,是一种自言自语、自我陶醉和自我感动的行为。! T. W" A$ \; ^4 k: \
绘画有这样的区分,而书法也是如此。
4 f5 h/ R f& w9 s) C1 u一般而言,纯粹的书法家往往特别讲究继承,讲求功力,追求一笔一画都要有来历。颜、柳、欧、赵,汉简、魏碑,二王、苏、黄------众多名家碑帖,形神各异,派别森严,以谁为准,必分泾渭。不参通古碑法帖,即为败笔。审视作品,首先看的是这字有没有来历,师承何人何派,能不能算正统。甚至连错误的东西,也要继承前人,只要“有来历”就不算错误。否则,就是不入格,无可取之处。; P* Q }; y, _- e* [; U9 H
文人书法则不如此讲究,即便学书时曾师从某人某派,临过某碑某帖,写起字来却不会计较所写的像不像某人某派,只会任性而来,随自己的心情挥笔,只求自我感动,自我陶醉。 ?9 k' q! [) l' P: a9 b
从书法史的发展来看,一代又一代的书法名家的出现,则正是这些名家突破了前人的格调,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得到了人们的肯定,他们才被人称之为名家的。
; [( u: G3 l m# `: f- A0 q: \* ~, R话说乾隆、嘉庆年间,与刘墉齐名的书法家有翁方纲、梁同书和王文治,时人把他们并称为“四大家”。翁方纲的女婿戈仙舟是刘墉的学生。有一次,戈仙舟把老师的书法拿给岳父看,翁方纲认为刘墉的字不依古法,不成体统,便不屑一顾地说:“你问问你的老师,他的字哪一笔是古人的?”戈仙舟将岳父的话转告了老师,刘墉听了竟哈哈大笑,说:“我的字就是我的字呀,若像古人,那还能叫我的字吗?你也问问你的岳父,他的字哪一笔是他自己的?”
( }/ Z* B2 v/ g7 t; ^& O这个故事生动地反映了纯书家与文人书家的观念的不同。1 Z, l6 j2 F8 z# o3 r% l
其实,就书法艺术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而言,这两种观念是不应该相互抵触,相互排斥,而应当融为一体,方为有益。要继承,不可不“师古”。以名家碑帖为蓝本,摹仿学习,是学习书法的一个艰辛过程,也是一个不可缺少的过程。然而,临摹古人不是目的,而只是一种手段。学习先贤,汲取古代书家的经验,为的是创造出既有时代特色,又有鲜明个性的新书风。“书之妙道,神采为上”。所谓“神采”,应是指独异于他人的精彩之处。固守前人的笔法而无自己的风味,书艺也就不可能出新,不可能生出异彩了。这正是:$ q; {0 O5 O a, ~3 K
师法前人必经道,固守前人不足取。: N; B# g5 L; ~3 h2 a9 R! g' Y
融古铸今出妙意,方有清香沁人怀。
% s& \8 Z" ]$ a3 C
m- ~0 |, N: D; i& I) J9 v2 p( |3 q# i0 q# P+ [: V
(原发2004年11月19日《神州诗书画报》“砚边杂谈”): i0 @: g" b9 i/ 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