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15148|回复: 23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定律[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8-2 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定律[转]& g& l! ]( P& g" T" }  R
前言
4 _7 d7 y( k! }. C% T! y! _& V
& f! Q2 H* u; y# `3 |
; X! j# ^0 T3 r4 k) U
    历史的发展,如同陀螺的运动,不停地旋转,一圈又一圈,周而复始。在这种周期性的运动中,有某种恒定的东西,始终保持不变。
$ e' f8 u) \2 X) i, h
2 x% Q, P8 \. R; j1 r' R6 i: s7 Q1 `/ {4 A$ l
    杜牧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 D* L' ?# k1 T8 Q  D3 l6 j9 p% f& R# ~' W9 P" Y
    "后人复哀后人",不正好反映了中国历史在变中保持不变的特点吗?
+ n% t% ~" Y; u8 @
5 Z% r; P  S" q1 v5 B2 c1 v

1 d5 N* l8 I% O. _: A- ?* {    这是一种规律,有人称之为历史定律。近来可以看到,不同的学者,针对不同的历史事实,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不同的"历史定律"。这其中有黄炎培所说的"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定律;柏杨写的"瓶颈定律";秦晖写的"黄宗羲定律";吴思写的"血酬定律";杨光写的"传统权力合法性定律"以及"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定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定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定律;"兔死狗烹"定律;"成王败寇"定律;"家族盛衰循环定律"等等。
/ f9 ~( K5 _. n& l' D& Y5 L2 D. L% i: v- [! H
    各种各样的说法,是否都能称之为"定律",也有疑问。但它们确实是在不断地被重复,呈现出某种规律性。学者们何以对历史定律产生兴趣?我以为他们的用心,是要打破我们历史上那些千古不变的东西。"后人复哀后人",这样的重复,给我们太多的痛苦。3 B) ^( `. C. e, E/ W

$ r. i: w" H' S; @* [% Z
" t$ f' }& l0 T  e$ T8 T    我从各种各样的说法中选出十条,姑且称之为"定律",也谈一点看法。
0 }6 N$ L) g9 H) Z# {

  G* e+ q8 E, r5 A) Q, W
 楼主| 发表于 2008-8-2 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定律,象牙筷定律
" l. z2 _/ n: ?& V8 T
' N" N& m" X/ k9 C; m4 n8 E" ?! V; N2 O2 J
    殷纣王即位不久,命人为他琢一把象牙筷子。贤臣萁子说,"象牙筷子肯定不能配瓦器,要配犀角之碗,白玉之杯。玉杯肯定不能盛野菜粗粮,只能与山珍海味相配。吃了山珍海味就不肯再穿粗葛短衣,住茅草陋屋,而要衣锦绣,乘华车,住高楼。国内满足不了,就要到境外去搜求奇珍异宝。我不禁为他担心。"(冯梦龙); w9 F6 p9 I* f9 G/ }

8 j3 I: d. s5 T    果然,纣王"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益收狗马器物,充仞宫室。......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百姓怨而诸侯叛,亡其国,自身"赴火而死"。
# _. i) [! L' S9 ^/ e
' `/ E+ B1 }9 F2 F/ x) o    为什麽事态会如萁子所言,一步一步地发展下去?
# m/ d. [% x# w! y6 C! z* A2 a5 \* x8 ?3 r2 i; i1 p0 u
    很小的时候,我们就已经知道了普希金的伟大,因为我们都很喜欢他的那个《渔夫与金鱼的故事》。那个丑陋的老太婆,最初只不过想要一个新木盆。第一个愿望被满足之后,第二个愿望接踵而来。一个接一个,胃口越来越大。最后的结果,仍旧只有一只旧木盆。) m5 u& i' a" M* }; `
" u" _$ k' q; O0 }: N& v( i1 i
, s2 p. D* y/ W- r& u7 e% g
    世人的贪欲,不都是这样?得寸进尺,得陇望蜀。没有止境的。
: `6 M/ M; K/ v) D- ]3 }# T) K. x* s$ C" `3 j; D
    君王的贪欲,更为可怕,因为他拥有无限的权力,没有人可以阻止他。- p7 W( Q" u: Q
+ x1 ~9 b3 ]; I- p  Z
    《诗》云,"商鉴不远,在夏后之世。"6 J. @1 E' o2 m/ M- F- i8 d/ T- V

! d* F, f: p) V( o6 K# y' J    这里所说的商鉴,究竟要我们鉴什麽?
, V: t8 W* j; H  q4 I6 E
% d) Q# ~& H( d. M6 f    其一,一定不能有"第一次"。
* e$ T/ c; C. f9 J7 k7 L
6 q% n# W: |& ?% h3 V8 @; j    第一次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一双筷子或一只木盆。只是大坝一旦决了口,洪水便会一泻而下。6 m$ G/ g9 n! O9 j
6 x8 T2 R9 r% a/ n
    看一看那些贪官,只要收了第一笔贿金,以后的事便不由他了。
) F3 z- F. O) P9 G0 u  |
: `( a& U9 P% o7 m) }8 v    只是,人的意志力是多麽薄弱。一旦坐上权力的交椅,有几个人能拒绝这第一次?0 h' r3 }* R4 T' b# a
1 z* e$ v8 M; g" E8 \
    其二,整个过程是"进行性"的。
+ v+ ?( P: D4 \( p0 m1 p+ p
; _4 }" P  u& |: k6 v0 N/ y4 c    "进行性"一词是我从医学书中借用来的。像癌症,就是进行性的。不断地发展,不会中止,也不会逆转,一直进行下去。0 c# F& m! E  ^3 s% J
& e5 p" k+ d$ |( a
    殷纣王身边,虽有比干和萁子这样的贤臣,却无法劝阻他。依靠臣下的劝阻来制约至高的皇权,其有效性显然不足。所以,事态的发展有其必然性。7 R5 |7 ~( |/ \* U

. k0 G4 i, g* e9 _2 \6 w9 W2 h    其三,"其亡也忽焉"。
, o( d+ F* L) k" S  D
, k- M$ u7 M" I4 T    《左传,荘公十一年》:"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这里的"忽"字,意为迅速,突然。3 Y1 ^3 H9 J- f- j0 q! ]: N0 q6 N; V
) z# S7 N! |8 O* ]
    洪水溃堤,转瞬之间,一泻千里。; N* L- u; X9 g4 G  l/ v

; w- i* k4 Y" m8 _: V    李自成打进北京,一生事业达到巅峰。由巅峰而至于落荒而走,大起大落,也在转瞬之间。- g; ]1 p  p9 q& X0 l) e

: o+ b  G7 S7 ~- [. _2 e    殷纣王之后,两千多年,有周幽王、秦二世、陈胜、王莽、陈后主、隋炀帝、黄巢、朱温、李煜、李自成、洪秀全、蒋介石等,"其亡也忽焉",何其多。
' V4 u+ i1 P, ~- \3 Y. f5 ^& z/ k& y4 u' G" ]% ]6 U: Q1 L
    殷纣王,这个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昏君、暴君、亡国之君,他给后人留下了什麽?留下了两个字,"殷鉴"。
6 r. n, w# \0 o" s4 E3 {- ~# z; E  R$ D$ c  g% ]- F3 S! `) b5 T, h
    无法节制的权力+无限膨胀的贪欲=殷鉴不远。
; m/ x6 N7 r, A7 I4 x" s& W0 b7 i0 I% j6 ^
    黄炎培先生曾在延安的窑洞中向-提起"其亡也忽焉"这样的历史规律,因此,有人将这个定律称为"黄炎培窑洞定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8-2 19:5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定律,兔死狗烹定律' X% |; k6 H) k' P" a9 \4 J

4 U, m+ U$ z; T1 B8 g" y) l  W9 O1 X4 [% @( o* F+ p5 v4 l
    越王句践,为报仇雪恨,卧薪尝胆,精神非凡。但他的个人品质却非常糟糕。在极端困苦的情况下,帮他筹划大计的两个功臣,成就大业之后,一个被杀,一个逃跑。: u, |5 C4 q! `% K: Q( U, c" c5 c7 ~

' a+ o: N* f$ F0 ~" O+ }    杀文种的时候,句践说,"你教我灭吴七种方法,我用了其中三种就灭了吴国,你那里还有四种,把它带到先王那里去吧。"
. ]4 |% C. \6 h" z5 y
1 f0 m$ o# w) M/ W* L) z& W4 a    有七种方法灭吴,应当很有智慧,却遭了句践的毒手。) z( Z; A! @% e. w- Y+ B+ z

6 y$ S- \( @: K' w: [& q; Y    此前,范蠡曾规劝文种,"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范蠡之智,显然高过文种,终能免於一死。* H2 k* H' m9 b  p5 b4 H

7 Z$ V/ ]* f; d6 |, c( |$ o    兔死狗烹这样的事,历史上不断地重演。
/ t$ q. a: c7 n1 @/ `5 E3 V
6 L) R8 A" b- @9 z4 U" \+ }+ `    能够吟诵《大凤歌》的汉高祖,也是小鸡肚肠。依赖韩信的军事天才,夺得天下。原说是与韩信"共天下"的,后来非但不"共",还要了韩信的命。
: b; W5 Y6 J4 a: Y( R1 b) H2 [# E' A7 U$ s4 i2 l
    倒是张良聪明绝顶,托言辟谷,躲到深山里去。刘邦一死,张良的辟谷秀也就谢了幕,照旧吃饭。
! x2 F+ P8 X- X- G6 N. T. _* k7 Q" e/ p
    说到杀功臣,狠毒莫过于朱元璋。当年帮他打天下,战将如林。后来朱棣南下,朝廷居然派不出得力将领去带兵。幸好不是北边的蒙古人打过来,否则朱姓的江山,传到第二代也就败了。. s* @( y! W% [

9 {( @# ^! p5 m+ b8 {    赵匡胤说,"吾终夕未尝安枕而卧。"得了天下,却又睡不着觉,夜夜失眠,竟为何事?1 s% v# f4 q$ X& O! i5 i. q  Q
5 ^2 E/ g% B8 R8 ]- n  \0 T6 N$ ^5 K+ @
    天下汹汹,想要南面为王的野心家何其多。就是咱自家,当年"黄袍加身,"不也是个野心家?如此说来,野心家就睡在我们的身边。1 j" ~5 l* S, v/ B  @) q+ J+ b: t

5 f/ w+ p: O0 ?# a. V    老是疑神疑鬼,睡不好觉,搞得神经衰弱,以为真是狼来了,于是起了杀心。
) \3 l2 ]1 |- H0 y  v! [* [
+ t# D3 Q3 |2 m9 I    这是一种思维定势,世人无论是谁,只要坐(抢)到这个位置上,总会不由自已这样去想。原本抢来的东西,难保不被别个抢去。所以,历史上兔死狗烹之事不断重演,是完全符合逻辑的。+ `8 a" U% a; U/ a" s, h7 E; Q! w

" J# q/ D( D; w/ Y" U8 U  c    文革时期,我是一个逍遥派,一个观棋不语的看客。看来看去,看得多了,心里就非常佩服范蠡这个人。7 |7 f1 z0 \. }5 s  Y( [
( O, j1 R% u$ `8 I) k5 f3 w
    那些造反派,开始时受压,可怜兮兮的。后来得势,内部就分为许多派别,彼此争斗不休。
: Q# M3 z) k( W3 Z" T3 F. Z
7 A0 c) |8 _  o6 Z    几乎没有例外,一旦外部的压力消除,内部立刻就分化。
9 V( q5 x( ]7 V+ S: k
4 ~& z. V8 Z, f2 s7 S    人为什麽会是这样,患难易共,富贵难同?! q9 X9 m) ~. ?6 I6 K5 x/ j
    现在这些做生意的人,若是几个人合伙共同创业。开始的时候,兢兢业业,在艰苦环境中Gong同拚搏,尚能齐心协力。一旦家大业大,有了丰厚的利润,就会生出异心。彼此猜忌、龃龉,终至于分道扬镳。
% T& F( G4 u9 `- N
8 z: b* E: D& F  a: E+ q& h; G    难道人的天性就是这样?
' o& P: |, x) q& ]2 N( B4 y( V4 V3 k8 m, H. s' d! r. G7 f
    后人把范蠡的这个定律表述为,"狡兔死,====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灭,谋臣亡。自古患难易共,富贵难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8-2 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定律,包围定律
0 [/ w3 ^5 D6 Y5 {: @# }: P. i6 @: m
3 c1 u3 N% v* A% t. H7 Q! w6 h' n$ n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论及天下兴亡之道,"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 J- o+ c' A5 H6 e; z) |9 I* k7 l
; Z: Z. c- R" E0 Y    奸臣和小人,虽为人所不齿,但他们在中国历史上却占有重要地位。皇朝的灭亡,国家的劫难,往往与他们有关。
7 m' W7 g- j  I; w
$ R. ?5 ]3 d+ S    《史记》中有《佞辛传》,《汉书》中有《奸佞传》,《新唐书》及其以后的《宋史》、《元史》《辽史》、《明史》翟积史中都有《奸臣传》。奸臣在历史中的地位,史家不敢忽略。0 q, o, f7 }( h8 m* @) @2 d
" M7 M8 V9 z2 w) U' g5 D! L" O
    "指鹿为马"的赵高,"口蜜腹剑"的李林甫,祸国"六贼"童贯、高俅、蔡京等,陷害忠良的秦桧,两面三刀的严嵩,无法一一列举。若能把他们聚集拢来,可以排列成大军,浩浩荡荡。只不过,这只大军不能用来上阵杀敌,他们所起的作用,就是"包围"。
2 Z, y% ~! v3 ~+ i
1 A6 l- i' r; L* @, S/ F    鲁迅先生说,凡是"猛人","身边便总有几个包围的人们,围得水泄不透。"结果,"是使该猛人逐渐变成昏庸,有近乎傀儡的趋势。""中国之所以永是走老路,原因即在包围,......。"" z) n: z0 d3 u  y, w1 |# I
) n+ x& Q2 X& O
    这就是包围定律。6 e6 i' ]. O4 A8 C3 e& x9 i

6 T7 |5 w) R* s; e* S* N( Y" f* J    包围者不仅有奸臣小人,还有女人,像妲己、褒姒、以及文*中的白骨精。虽说"女色亡国"论是不对的,但坏女人在历史中的作用却不容忽视。. B- _% a$ X( M. @$ L
6 T9 C' ?! S2 \$ e2 K" E: Y3 V
    将一块磁铁投入沙堆中,磁铁表面便会粘上些许铁屑,磁铁吸引铁屑,是因为存在磁场。) g) L3 [5 u& ~0 Z) K3 `3 l, q
& W  {# U4 A1 Q
    围绕着权力,也有一个看不见的权"场"。各种意有所图的人都会在"权场"中向着权力中心作定向移动。于是就有了"包围"。包围是客观存在的,在我们中国,有权力就一定有包围。
" F, k7 B) q% D! q% e9 q" |, S5 g- v/ R2 t( d# N  g3 b
    权力越大,包围就越厚。
/ k- c( A* s- p1 L6 H& C
# h6 N$ s1 |4 w& e' [( F    一个皇帝周围,有三宫六院,无数的宫女(唐朝后宫宫女最多时可达数万人),无数的太监,无数的虎贲勇士,还有皇亲国戚,文臣武将。千军万马,铜墙铁壁,把一个"寡人"包围在当中。
, Z! e6 ^( {3 C* h" i
( W0 n  X3 [. x) f# v3 t    寡人心里高兴,就要走出去巡视。但即便他真的走到了田间地头,也得不到真实。因为"下面"的人熟谙蒙骗之术。一切场景都是事先精心安排好的,滴水不漏,皆大欢喜。- t; i+ @8 {6 P- U. o6 \" y
$ a% D* F0 g7 o. g  o
    鲁迅先生认为,"猛人倘能脱离包围,中国就有五成得救。"先生因此想作一篇《包围新论》,讲述"包围脱离法"。"然而终于想不出好的方法来"。
- o4 M0 m3 D5 y. ]1 w; v6 m7 A" |* _5 T) y
    我那时就很悲观,鲁迅也如范蠡一样,是中国最聪明的人,居然想不出好方法。
. D, c! K8 }" t7 B! Y" Y" w! @2 q& a+ x4 f" n& G) }
    后来听说瑞典首相出门不带警卫,上班乘公交车。心想,答案就在这里了,包围是可以打破的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8-2 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定律,敌戒定律
/ h9 |7 B: `) J
# }, S/ a; e5 N8 O1 L3 A
" E- o' B% i* X9 G+ O$ G0 F    唐代柳宗元有一篇题为"敌戒"的短文,其思维逻辑与常人常理完全相悖,富含哲理,是一篇奇文,转录如下:
  Z- Z. Q& ^+ \9 z1 i6 B6 X. Q* V- G
    皆知敌之仇,而不知为益之尤;皆知敌之害,而不知为利之大。秦有六国,兢兢以强;六国既除,訑訑乃亡。晋败楚鄢,范文为患;厉之不图,举国造怨。孟孙恶臧,孟死臧恤,"药石去矣,吾亡无曰"。智能知之,犹卒以危,矧今之人,曾不是思。敌存而惧,敌去而舞,废备自盈,祗益为愈。敌存灭祸,敌去召过。有能知此,道大名播。惩病克寿,矜壮死暴;纵欲不戒,匪愚伊耄。我作戒诗,思者无咎。
- X1 S: f( |$ v' ]) R2 _
5 c0 r$ a# M. b7 o& ^# ~    从来人们都把敌人看作是祸害,无力者避之,有力者根除之。唯独柳公认为,有敌人是好事。
. k% q9 o) j' T/ b# N$ x; ]% D: C1 E7 |0 u0 d
    -对这篇短文推崇备至。1 X! u# Q' d7 I4 p4 T" l1 c

* E7 W& n: n; a. `2 N  V  T    -一生,空前绝后,以他的眼光,审视历史,何以对这篇短文情有独钟?8 x2 k" F- ~& W% D

9 C% E' h" p# p    古人治国,由大乱到大治。-治国则反其道而行之。阶级斗争,一抓就灵,一个接一个的运动,把整个中国搞得如火如荼,水深火热。-的斗争哲学是否与《敌戒》中宣示的哲理有某种契合?
8 ?  p6 ^9 U: z! u* H# W: j
2 n& \: V8 h4 M5 T( ~    千年大树,其里皆空。我们这个老大帝国,历经几千年,早已完全腐朽了。
6 \6 J3 I8 s# {* O2 F9 q& E
* i& @7 X) J8 _  U    比较中国的历史与西方的历史有很大的不同。欧洲大陆,自罗马帝国以后,列国争雄,就像我们的春秋战国时期,国与国之间,总有打不完的战争。一个国家,要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必须励精图治。所以,西方文化中的主旋律是竞争。西方的政治、哲学,市场经济,都强调竞争。在他们的电影、游戏中,充斥着激烈的争斗场面。, h' g' e  B& ?  n9 i$ I/ Q# I& Z" F
, V3 ?2 X* m* o
    我国的历史与欧洲完全不同,自秦统一以后的两千年,几乎一直是一国独大的局面,周边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人口与经济实力可以与这个中央帝国"度长絜大,比权量力"。
: S8 |# y! p' K# @, |0 r2 n% a* p1 N( E$ }% I) n/ y
    没有强大的敌人,失去了外部的压力,内部自然就腐化。未闻边塞号角,但见歌舞升平。自秦以后,皇朝的历史,一代不如一代,整个社会的精神处于退化之中。
  v7 M1 c" [3 D3 y
' s& o+ s1 l8 X: C" Y4 P8 {, s    正是这种历史环境长期地作用,使中国人鸩於安乐,不思进取,怯懦畏葸,麻木不仁。% Q+ w. [( b3 y1 ?7 X
4 M7 d1 O4 G0 A6 J% D
    中国人发明了火药,把他造成鞭炮,用于喜庆娱乐之中。西方人却把他造成武器,使人类的战争由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
( u! K+ J/ a) f( Z    没有了竞争的压力,也就失去了不断创新进步的动力。6 r% e9 f9 d9 |: s0 c8 K6 y
# q0 m( `) B% a* \2 Z( M
    当今世界,美国人横行天下。是三次大战(两次仍唤一次冷战)造就了美国人之"横"。
* q* B6 t5 Y* t( Z  k5 b' O6 |- d8 B, L3 J  ?8 H+ c" S
    中国人讲究"中庸",讲究"和为贵",这是我们的哲学,我们的传统。热爱和平是一件好事,但前提条件是不会有别个打进来,亡了国。
( O* G1 K- D, `  A
, s, h% V# |1 ~  X( r. a9 f4 \. F1 }5 K8 T+ d6 P  h
    我不是法西斯式的好战分子,对于阶级斗争那一套更是深恶痛绝。但我相信达尔文的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我们中华民族要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定要克服我们千年之惰性,振奋民族精神,从容面对当今世界的挑战和竞争。
8 F4 |1 I; u- m2 q: b1 ~
& Z1 T3 O: R' {: b- @$ }    梁启超鼓吹《少年中国说》,"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霹雳之声,撼人心魄。
" P' V0 U( N4 f2 d8 q; j: H6 d. _; i
; r" t' K- d- q;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8-2 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定律,朋党定律
: t! h# ]8 O% N; S3 p( E6 i8 S' R: N& h7 G" ^) @3 y
    唐穆宗时期,以李德裕为首的士族出身官员结成一派,以李宗闵、牛僧孺为首的科举出身官员结成一派,两派在朝廷上互相攻讦、倾轧达四十年,史称牛李"朋党之争"。
* Y) |. `: M) L5 @$ t
' n& ]& }8 e4 f    中国历史上这样的"党(派)争"持续不断。
. B/ i) \; d, a6 [5 N% p8 [1 H7 l4 j$ I6 }. j: @0 Y/ }, {. B
    西汉有外戚、宦官作祟,东汉有清议党锢,魏晋南北朝有士族门阀,唐有刘李党争,宋有"元祐党人碑",明有东林党、宣党、崑党,清有帝党、后党,====内有黄埔系、cc系、政学系等。: e* F- ?* J% u1 s9 ^3 {" A2 |
% [6 \. J+ Q) H! i$ B8 v
    各朝各代,都有朋党、帮派,是一个很有中国特色的历史现象。朋党现象,有其社会根源。
$ x6 u7 Z* y7 a' [8 J
( z1 x  x& \: }8 W3 }    中国传统社会的最大特点是,他是一个宗法社会。$ t; y5 }. H- ]5 Y+ P

- {5 C9 A( N4 `) Q. ?, X( U! e; T5 b    一部《红楼梦》,其隐含的意义,不是什麽反封建。《红楼梦》用一个凄绝动人的爱情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古代宗法社会的基本结构及其运行特点。荣宁二府,是一个大的(宗族)家族。像一棵大树,有主干和旁枝。"亲不间疏,后不僭先。"有规有矩。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互相倚持,结为势力。更有皇亲国戚,达官贵人,彼此回护。构成一个复杂的体系,盘根错节。只有明晰了其中的脉络,才算真正读懂了《红楼梦》。5 S% `1 w8 O, V- v' \6 p" p
' n( C) {2 o$ Y; r8 a& K
    中国宗法社会的特点之一就是盘根错节。+ T/ z/ F2 e" i  |0 C5 I0 a: f
3 j, Y9 y+ k( _3 |5 u& c
    一个人立于社会,并非是孤立的。在他的周围有各种各样的关系,亲戚关系、乡党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徒)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关系、朋友关系、帮会关系、同志(道)关系等等。
9 ~$ v2 N2 E& q" D" P+ `
( o# j4 _' |% M) T8 @+ K: _    这些关系构成了一个人的社会资源。聪明的人,运作得好,前途无量。) G  ^6 C8 W4 U/ ]' U& Z9 e. i

4 t- ~( w6 s0 q9 I* Y3 z    无论处庙堂之高,江湖之远,都能见到中国人在忙着拉帮结派。像一个个勤奋的蜘蛛,编织着属于自己的网络。& z. G: {+ c% |! i: a: b
; b6 m1 M3 e1 Q4 J
    网络越大、越结实,捕获就越多。/ W* ~2 B6 l; Z1 s" R& R
0 V, }, D4 _0 q7 y/ d7 V3 _+ K8 T
    现在说打贪官,须先搞清楚,贪官后面的保护伞有多大,前后左右铁杆关系有多硬。否则贪官打不到,反倒捅了个马蜂窝。
& N; o0 i" v1 i* S- M! n, D4 h( J* m0 ^
    对于中国的朋党现象,自古以来就有两种不同的观点,褒贬不一。持否定观点的人认为,"结党营私"。宋朝欧阳修却认为,"小人无朋(党),惟君子则有之。"" `$ L) E' W9 K7 E, {% j9 O
4 u2 S0 w" [+ W" a- o' Q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由于社会和历史的原因,中国人常常结为宗派,十分自然,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许多人对此十分忌讳,刻意回避,讳莫如深。其实大可不必。
4 M4 Y! \! ~+ f1 q, W) E
2 g# x; S; |4 v8 d    像-这样的马克思主义者,也公开承认,"党外无党,帝王思想;党内无派,千奇百怪。"
; k. g2 U. i+ V2 ~. N4 D( l8 R, U! o+ t
    倒是曰本人比我们痛快,他们的政党内部就分为不同的派别,公开活动,堂而皇之。这是曰本国内政治的一大特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8-2 20:0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定律,黄宗羲定律
* K5 W8 u2 S) p# \
) J( g, F3 ]. e5 W/ \% h3 p4 y$ h7 H4 q5 x
    所谓"黄宗羲定律"是由秦晖先生依据黄宗羲的观点而总结出来的某种历史规律。内容是关于"帝国千年以来"通过"并税式改革"解决"农民负担问题"。历次改革的目的都是好的,改革者的初衷是要通过"并税"的方式减轻农民负担。一次又一次的改革,农民的负担非但没有减轻,反倒愈益加重。黄宗羲称为"积累莫返之害"。) K5 ?1 E! X) |2 \9 W. a
! B, F" J" Y3 O7 Q: S; p! q% ~
    依常理来看,是有些奇怪。像王安石这样的改革家,诗文写得极好,富有智慧,怎麽也会犯一些不断被重复的简单的错误?
, y5 ^# k) {/ l& n4 s/ h  R2 y; i& ~
* S& s  T+ ?) P7 e    中国的农民对此有他们自己的解释。在农村普遍流传着一种说法,"上面的经是真经,都是下面这些歪嘴和尚把经念歪了。"5 `1 z1 A" a! P0 y

, g1 b4 B7 S  r) V( {' n5 z0 _    歪嘴和尚何以要把经念歪?考其原因有二。一是和尚水平太差,不会念经;二是和尚故意要把经念歪。我以为后一种情形居多。0 ]6 p" E- I1 p! [) `
- q1 Q: i& ^2 D. S1 |0 o7 l" b
    吴思先生在其《血酬定律》一书中提到明朝官员的薪俸太低,其各项必要的支出加在一起高过俸禄的收入。吴先生认为,与其他各个朝代相比,明朝官员的俸禄是最低的。明朝官员俸禄虽低,尚有俸可领,而在王莽时期,官员们从朝廷中领不到钱,俸禄为零。
# N) }% t6 J4 \6 Q% S! t
! E: N8 c* m# K    读史读到这里,觉得十分有趣。不给官员发薪,难道让他们去喝西北风?自古有喝西北风的老百姓,未见有喝西北风的官员。0 H8 _6 ~0 ~4 F) E

/ i* p+ y0 _# f3 D. Y& O8 f) a    结果是王莽时期的官员却因零俸禄政策而大发其财。既然朝廷不给发薪,他们只好自行解决,正好有了借口,可以理直气壮,大肆搜刮。* l* ]+ h2 E* g) ~. l# S9 K3 b1 O' \
! g& |# x) m2 N+ r
    在我们推行各项改革措施时,经常碰到的一种情形是,"两头热,中间凉。"中间热不起来,自有其道理。5 P$ O! R; M9 J% g
7 K! H5 n. |/ Y# M  U/ b% l
    十七世纪英国哲学家霍布斯认为,人是自私自利的动物,每个人都努力要保持自己的生命。这种"自我保存"(Selfpreservation)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基本动力。4 Q  Z1 K) Z" D6 k) w" j
+ `" i' Y/ D8 b, {4 H. a5 P9 R& t
     Selfpreservation,一个很好的词,每个人都会Selfpreservation。我以为,既然每个人都会Selfpreservation,官员们的Selfpreservation也是自然的,无可非议。
& E  |/ t3 b. U( H$ U' z9 _4 r3 p: |. P9 }9 [
    为甚麽和尚要把经念歪?为甚麽中间热不起来?皆因为中间的官员们认为改革不利于他们的Selfpreservation。
* M+ `4 \. H# E) o' V2 A  J: W. S7 m# r. N4 X9 }
    要Selfpreservation的官员去为供养他们的农民减轻负担,这是一个典型的逻辑悖论。
" O0 q1 o! i7 ?6 s, n, \# S6 d/ t! F1 p9 j5 y
    在这个悖论中,最关键的是农民和官员之间的供养关系,假如去掉这种关系,悖论就不能成立。或者,在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由中央财政给官员们以补偿,两方都不吃亏,"中间"也就没有道理再凉下去。% _/ J: _, A% d: N$ F8 T

3 W; p. r8 p4 k2 v/ y% M; Z    王安石的变法,十分缜密,像"青苗法"之类,仔细阅读其内容,确实为农民考虑得十分周全。令人难以理解的是,这样的殚精竭虑,最后却惹得民怨沸腾。1 e' |2 x  l, E$ i

' }% X. R) K5 o( S    是各级官员和胥吏在其中做了手脚,捣了鬼,把一件好事搅成一塌糊涂。, r5 s5 W6 O1 P4 D5 v

+ }! y/ h; g1 J/ V) L    吴思先生所说的"潜规则",正是官员胥吏们的捣鬼之术。官员们捣鬼有术,他们不仅有"潜规则",有时更是肆无忌惮,毫无规则,随心所欲。如老百姓所说,"和尚打伞,无法(发)无天。"
4 d3 h( [; c" z; v
( q: z1 f# d4 x/ z3 T5 L, }1 L    这里说的是两个层面的问题,一个是和尚要吃饭,一个是和尚会打伞,两者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和尚要吃饭是正常的,也是正当的,不给他们吃饭,或吃不到好饭,他们就会去"打伞"。
6 F# H, \7 D1 [- I% E
6 V. p5 s0 m" k4 Z3 N; m    中国历史上有过许多次变法,成功的不多。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执行难"。好的法律,好的政策,到了中下层官员手里,常常会走了样。批评者常常把矛头指向中下层官员。我以为虽然是中间环节出了问题,根源却在上面。表面上是一个"执行难"问题,实际上是一个设计问题。
: l! |: v* V/ M% M" l; B' g, s& b$ B2 o% B/ C
     设计一个好的政策(比如说"青苗法"),同时也应配备一个好的"路线图"。在这个"路线图"中,必须把"和尚要吃饭问题"与"和尚会打伞问题"列入曰程。不考虑并重视"和尚"问题,好的政策就只是空中楼阁。或者我们说,一个好的设计师,要想把他设计的好政策付诸实施,顺利推行,必须首先把"和尚"安顿好,否则,"黄宗羲定律"就会不断重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8-2 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定律,五世而斩定律7 v* w. S9 U6 V% Y5 {8 B
9 w% `: `: G7 ]5 U8 ]% g
6 P; J) Q. w5 i
    1856—1860年,太平军两次打破围困天京的清军江南、江北大营,取得大捷。, f% q6 M: [* f) i8 V

9 i2 I' M6 _% ]    有人说,虽然打了胜仗,但客观上却帮了清廷的忙。何以这样说?
2 K' I# v0 p5 P+ @6 c: n
4 N$ H3 Z  D9 Q8 O$ |    驻守江南、江北大营的是清廷"精锐"的八旗兵和绿营兵。绿营兵"射箭,箭虚发;驰马,人堕地。"八旗兵则更为F•B无能。两营溃败,湘军成为清廷主力,形势急转直下。9 C. N  U7 B5 T2 N  S

+ j# u" Q9 b/ t    当年八旗兵入关,真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只凶猛的老虎后来为什麽会变成如此熊样?
1 l( q8 a. u4 M3 `7 q' ~
2 ^9 D7 W- Z5 Q" a, I. M4 m- V    富贵人家,总是难以持久,是中国历史的规律。孟子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一个有本事的君子,得了个好位子,挣了一大份家业,想把他千秋万代的传下去。但"五世而斩",君子的梦想终会被残酷的现实所击碎。
% @9 U5 Q7 i2 M; H: ?0 X7 h/ j2 }' b  u, j1 b* A9 _
    老百姓的说法,更加令人扫兴。他们说,"富不过三代"。
" _- \: J% }5 H5 O
: @  U0 n5 }, A! s$ L5 u    五世也好,三代也好,贫与富,是在不断地转换。也许这是一种自然的调节,自然的公正。
  o$ a- v) M; U& F! @
6 j& M6 J% |5 @+ N, e1 V$ ?2 a    为什麽富者不能恒富?富贵人家之所以会出败家子,我以为原因有四:+ B6 ~: H& Y; b: J, z+ K
$ v% \' l& g' t' o9 y/ X+ n% g3 g) y" s- L
    一曰"骄"。0 Y4 H0 b; n! U2 P

, L) {; B* i- e2 @- Z    八旗兵入关,满人成为统Zhi阶级,拥有特权。八旗子弟一不务农,二不做工,对汉人有强烈的优越感。7 B4 p/ S9 c9 F, P1 S# F' x; V
7 n1 ?( Q  ~6 V" ?
    由"骄"而"横",一些贵胄子弟仗恃父兄的特权,在社会上横行霸道,欺男霸女。9 W3 x. L5 z9 T2 s! J* S
/ j6 w. X) v6 F, K4 Q& f
    红楼梦中的薛蟠,打死人命,抢了丫头,扬长而去。古代法律,不仅"刑不上大夫",亦且"刑不上大夫之子"。; \9 q6 g! p+ T; n7 N
" i0 @  @- C7 a$ q* O1 |
    二曰"奢"。
  ^, g0 d3 d& f5 w) n) I2 S) x# `5 L  N8 P1 t9 J4 v: O% u
    八旗兵入关,大肆掳掠。许多人在战争中聚敛了大量的财富。) ?/ l/ ~& Q- M3 l' f  }( U+ l
, p, Y( n6 \4 d, d
    西方人拥有了财富,会把他变为资本,不断增值。我们中国的富人比较缺少这种进取心,尤其是一些新贵,有一种暴发户心态,喜欢彼此攀比,讲排场,一掷千金。像"石崇与王恺争豪"这样的事,是一种流行病,一直流行到今天。
: t' v4 h+ |+ L/ Q6 x5 h
/ K# H5 T. u; c. W- x& @    生于锦绣丛中的富家子弟,耳濡目染,他们的攀比和挥霍,更是青出于蓝。* O/ }6 d  L' @$ n+ v  O. q" q

4 ^: g- Z: j& ~    惟其如此,才有了五陵少年和八旗子弟。
6 D4 z# h2 p+ s/ b- m
# `; N  k4 Y4 {( Z# Q    三曰"淫"。
& I; g8 i( y3 E1 _$ d- D# ?+ _- m
* t: M# k0 }% b/ `; u7 Q2 ^$ N# R    古人告诫我们,"富贵不能淫。"此处"淫"字之义,乃是迷惑与放纵。
, V8 I( |9 C' y* u/ V& F6 W& ]( q& c' C- d
    之所以有这样的告诫,是因为富贵能迷惑人,使人放纵。通常我们说,饱暖思淫欲。或者像现在人们所说的,男人有钱就学坏。有钱会使人们产生更多的欲望。外部世界又充满了各种诱惑。内部的欲望碰到外部的诱惑,两者一拍就合。
9 j2 f- z+ J) @  t8 J4 g
; r+ G+ d* }( A8 z' U* v/ Y    已经成熟的男人尚且无法抵御社会上的各种诱惑,小孩子的自制力如何比得上男人?
; ^; o- N$ v# F
" _  L' }: N5 }- T    四曰"逸"。
$ h! S# m1 }/ _0 b; k/ X# r" W5 v
* L* N9 I$ e' M8 D2 s+ ]4 }    "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这句话流传很广。
1 W1 o4 U0 c/ Q4 R0 _: k8 E, X, X6 q: y; g6 n) U
    好爸爸是很有用的,他可以帮我们进入好大学,帮我们安排好工作,帮我们步入上流社会,过安逸生活。但好爸爸也有副作用,他使我们失去了艰苦奋斗的精神。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一旦失去了好爸爸,美丽的象牙塔便会轰然倒地。$ ~7 y" D3 [0 l1 S& {4 t7 ^
# ~0 `7 y( B' f2 H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有了更多的富人,富人子弟如何承继父业,已成为一个问题。解决富家子弟问题,我们的学者开出药方来是四个字,"加强教育"。像美国人,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和自尊精神。据说他们那边百万富翁的孩子也会利用假期去打工挣钱。" V3 G3 M5 |& l4 l5 g  w9 M( n! o

( E+ \1 ]* a5 y8 w" J: l' q    一些富家子弟,骄奢淫逸,根本不是什麽教育问题,他有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正是那样的社会,那样的传统,生出那样的孽障。富家子弟,骄奢淫逸,根本是一个社会问题。
$ u* }8 z! S2 c0 e' E! ?: t. H* _5 {
    有晋人撰文说,某晋商家业兴盛达两百年,打破了"富不过三代"的定律。家业延续两百年,确实了不起。但两百年后又如何?
' |8 ?4 B5 G( {! O5 y. f5 C2 @
- c% l2 `1 `$ i- }( T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8-2 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定律,权大欺主定律& S& L/ O% B$ l- s( y/ x

9 T' l! a  F8 Q! z) Q* i$ A; s; w, o6 t! B7 o% }: ^& c

, ^- b- D) K% s3 O
    这个题目是我从一本题为《蒋党真相》的书中看来的。
. L+ Y7 w1 R. x6 `6 X' r# O; R
) Q! o# o' G! \; i" H9 k4 Y    书中说,清末权臣袁世凯,为大清帝国送了终,人称"权大欺主"。蒋介石从这件事中吸取教训,其"御下之术"是,暗中支持和挑唆各个派别和山头(黄埔系、cc系、政学系)相争,各派彼此争斗、钳制,需从蒋那里寻求支持,于是蒋超越各派之上成为无法撼动的最高领袖,云云。(早年读过的书,印象十分模糊了。)
4 v: [4 L% e/ X
; p# @, k' e" Q/ h/ `    几千年的中国历史,有一个难解的结始终困扰着历代的政治家,那就是"权大欺主"。
, z1 J8 T& c) }; R
9 l) D/ o6 {0 M! X, B, K$ i    历史上"权大欺主"的事屡见不鲜。楚成王儿子商臣,逼迫成王自杀;吴国公子光派专诸刺杀王僚;西汉末有王莽篡汉;晋有"八王之乱";三国时期有曹操、司马昭擅权;隋有杨广弑父杀兄;唐有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宋有赵匡胤"黄袍加身";明有朱棣"靖难"之变等等。
+ d; o, L+ M, |+ Y: y- ~
( J" E. \! T# u; q! _4 ]3 M
# E$ e0 Q! v5 ^) X9 C% K    在封建皇朝,存在着两种大搏弈。一种博弈发生在皇帝和皇储(太子)之间,另一种博弈发生在皇帝和权臣之间。皇帝和皇储,亲生骨肉,也会为了权力生死相搏。虎毒尚且不食子,帝王家庭内,却会上演父(母)杀子,子弑父,或兄弟相残的惨剧。皇帝和权臣间更有说不尽的恩怨。"君臣一曰百战",君权和相权较力,外戚或宦官擅权,朝堂和皇宫从来都是权术和阴谋的演练场。皇储和权臣是中国历史上最危险的人物。说他们危险是因为他们存在的本身就是对君王权力的威胁,他们自身也因此时刻处于危险之中。这种危险状况有时会演变成危机,甚至发生大的动乱。
: m  ^/ Z8 x; B% }6 z+ ~* W
7 P' O- Y7 `0 |( }6 w& L    如何防止"权大欺主"是中国古代政治学最大的课题之一。
  Z+ M; u+ T" b) G/ }
: T& |+ u+ ^) C2 n/ D* v# w# Y    我的专业是《园艺学》。我们有一个名词叫顶端优势。当一棵大树中心干上的分枝高过中心干时,其生长势会强於中心干,最终取而代之。8 m/ U: ^- }4 `: h
/ ^% v1 b- A. N/ X2 A( U

/ g0 {# y5 L9 U$ [+ x, l    取而代之,是因为"生长势"的对比发生了变化,终于成为"强枝弱干"。在帝国的朝堂上,当帝王与臣下"权势"的对比发生变化时,也会有"取而代之"。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一样,对优势地位的竞争无时不有,无处不在。7 N# j. U/ `& e  P" s

- K- I, Z0 S- Z) D2 M0 ^    项羽见到秦始皇出游的仪仗时说,"彼可取而代也"。刘邦则说,"大丈夫当如此也。"我想人群之中心生羡慕的应当不止是这两人。人们常说,"打江山,坐江山。"何谓"坐"?"坐"就是享用。把一个大饼送给一个饥肠辘辘的穷汉,穷汉会"享用"赐给他的美食。一个皇帝,他所"享用"的并非一个大饼,皇帝打下了"江山",他"享用"整个国家。无数美女,多少美丽与温柔,还有各种奇珍异宝,山珍海味。这样的"享用",怎不令世人羡慕?
% W9 D. H% W9 J2 |" q! M& J6 y( E! U3 H& j  o; a' ]) g
    现时的人把权力叫做"公共权力",认为"主权在民",古代人的观念则完全不同,他们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芸芸众生只不过是一群驯顺的绵羊,皇帝和官吏执长鞭鞭笞天下,他们是牧羊人。一切权力归于统Zhi者,是统治者的私有物。正是这种权力私有的特性,导致了无休止的争夺。象是一个金苹果,被众人抢来抢去。"高才捷足"者从血泊中抢到它,然后"坐天下",享用整个国家。7 A7 c- _6 w! e& w9 D- S4 \6 C3 L

! X( {* Z3 d5 _0 ~) k% \( l, n    西方资本主义也有争夺,他们争夺的是金钱,物欲横流,我们称之为"拜金主义"。
$ P# ^" |" K+ g+ l. p! ^, B! z7 h5 X
    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有很大的不同,中国人更看重权力。有了权力就有了一切,我将其称为"拜权主义"。; Y1 I8 B9 k& b5 S. i( w# ]3 ^/ H
+ w3 M, D( m$ D% o# f. i- O
    人们常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也。人之欲望,难道仅仅只有食欲和性欲?**时期,我感受到人世间还有一种欲望,超越食欲和性欲。那样的饥渴,那样的迫不及待,那样的不顾一切,那样的不知羞耻,那样的不择手段,那样的心毒手狠,心心所念,只是为了权力,这就是"权欲"。人世间居然会有这种东西,如此强烈,令我惊奇,
4 ~) |$ E) |) t9 M6 {# s; z4 U1 T) v
0 T" M# }9 u, V" K9 B5 Q    古代权力私有的特性,更兼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拜权主义",两者叠加,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又一幕血腥的连续剧。* x7 T1 G( k. J% {$ B! c2 j' d
; M- R8 S+ N, P" b( ^8 \# Z
    还有一种原因导致"权大欺主",有人将其称为"权力结构的不稳定性"。7 I$ c* ^3 h- G! H0 L- C0 a

+ x1 X1 {* L" c! p  |4 Z/ D    《左传》云"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3 D5 C9 E) e. I* z

" v2 L1 j7 s( i5 P% G9 a) X这句话,清晰地勾勒出封建社会的基本结构。其主要特征是"一级压一级",形成一种压力—稳定结构。整个系统的稳定,取决于压力的梯度,越往上去,压力越大,权越重。根据韩非子的学说,处于这种压力结构最上端的君王,必须具有一种强大的"势"(以势压人),君王一旦失去其"势",整个压力系统就会崩溃。一般开国的君王,熟谙权术,具有铁腕,拥有某种强"势",下面的人摄于其"势"而不敢有非分之想。这种铁腕和强"势",在其后人那里却难以为继,甚至出现像晋惠王这样昏聩的白痴,或像溥仪这样幼年登基的小皇帝,强"势"荡然无存,于是出现"强枝弱干","权大欺主","取而代之"。
$ }3 `% N8 x# R4 B8 J  E; S, m4 ~: t, b) B% P
     "权大欺主"是封建社会始终没有解开的一道难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8-2 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九定律,皮毛定律1 ], ~3 n( }  E' F" e% V& P
$ C/ P6 H' e! j& K& ^- z6 `6 I' a
; r, E- k5 B2 L+ O1 L% p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句话,写的是中国知识分子千年之病,千年之痛。% a% y, k# }; A: U

  }. e& x* R& ]  h& U: K    自从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中国的知识分子就变成了"毛"。% N9 O8 e4 K# F; N

9 Y: F$ e% y7 Q# ]1 ?( L) B. R  k    "毛"是个什麽东西,有一股腥膻之味。堂堂乎文人雅士,怎麽会是"毛"?' a6 N; P0 J3 E

: o& {. U2 o% k' C) k) @    秦之前,文人们曾经有过一段美好时光。他们负笈而行,周游列国,天马行空,十分浪漫。那时的人,他们"笈"中装着的那份精彩只属于他们自己,独一无二。他们背负着它,走遍世界。他们是要用自己的思想去说服全世界。他们的思想像凌空而过的天马,高远而神奇。诸子百家,(三?)'教九流,每一流派都是一股清泉,喷涌而出。清泉汇集之处,是大海,激荡澎湃。6 U6 E6 ]  \$ k# N& J8 k
; X% \8 g, Y, m, O; J% G% m$ t
    秦以后的文人,他们的"笈"中只有先人的经书和教义,他们整曰诵咏的是别人思想的片断。文人们没有了思想,失去了自我,甘洌的清泉完全干涸了。天马没有了,只剩下一些依附於皮上的随风抖动的"毛"。
  P5 }/ ]$ k1 [' X2 t4 [  c
! E% Y/ C: X, H/ Y  ~    文革时期,我的一个朋友告诉我,他正在思索和撰写一篇真正具有"独立见解",与别人观点完全不同的大块头文章。我问他,"林*彪说,我们这麽大的国家,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思想。这是什麽意思?这是说,所有人的思想,都要统一,最后只能有一个思想,就是-思想。你现在不讲统一,反倒要独立,你是活得不耐烦了?如果说你写文章是要阐释某人的思想,那叫什麽‘独立见解'?"朋友甚感迷惑,终于没有写完他的"大块头"文章。9 I: {5 U" N) ~6 u. ~

6 q& Q+ k  Z2 V    秦始皇时代,确实有过一些活的不耐烦的文人,他们执着於"自成一家",不肯统一,后来都被秦始皇送到"坑"里去了。自那以后,文人们都学了乖,知道"坑"的厉害,自觉地维护"统一",不再闹独立性了。8 x) W0 ~0 N- j) O1 M* s
, h" T  n6 Y# M% c* h; N
    -的话,含有某种哲理。我们这麽大的国家,如果人人都固执己见,都要按自己的想法去做,百人百性,众说纷纭,岂不是乱了套?千人敲锣,一锤定音。没有这一锤定音,千面锣只会敲出杂沓之音。3 |2 r) O1 X0 o3 _1 j

: O, R8 J( Y9 g: s: a2 l+ y    我以为秦始皇统一中国,他所作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统一了中国人的思想。不过,这件事的难度相当大。"车同轨,书同文,"做起来并不难。而要把这些十分固执的文人的思想统一起来,不是秦始皇的雄才大略,也难奏其效。) S1 C' c% z8 `. v; a# _4 k
, @( p+ k( h" v# d- A
    但秦始皇的做法过于血腥,后人诟病甚多,称其为"霸道"。到隋唐时代,使用的方法就先进得多,不再用"霸道"而改用"王道"。如果说秦始皇采用的是"大棒"政策,唐代以后则更多采用"胡萝卜"政策。应用科举的方式,使那些出身于豪门或是寒门的士子们都有了进身之阶。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甚於焚书。"说的就是这种"胡萝卜"政策的有效性和先进性。( Q$ U6 q5 [; L

* D  R3 M7 k/ F' R$ W# M! b    无论"大棒"还是"胡萝卜",都只是外因。使知识分子变为"毛"的还有其内因。
2 F& c( j' Y" N- E$ Q$ H$ }  z5 T* j% }3 l) k
    有人说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我以为这种说法并不准确,至少在我们中国不可以这样说。
+ X' G2 [! _% }2 q  E& \3 C0 d8 ]2 c6 z( v2 L
    如果要用社会的良心去定义知识分子,中国文人的大多数都会被排除在外。& K# ]* u$ ]9 [) L
; }* i$ U+ U: d1 g! w
    许多人不喜欢"文人"这个词,甚至以为他是一个贬义词。把"文人"的"文"去掉,他和普通的人就没有甚麽大区别。一样的有七情六欲,一样的要食人间烟火。治国者为他摆下了盛宴,有"颜如玉"、"黄金屋"、"千盅粟",他们怎可拒绝?自然就会有"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忠心。这是顺理成章的。当然,文人与普通人还是有一点区别,他们的功利心比普通人更为强烈。这些都是文人变"毛"的内因。2 m3 ], Y8 m: q+ Q. A
. a' f' L. X# {2 \0 v+ L) V1 [7 W6 [
    在"内因"与"外因"的双重作用下,中国的知识分子都变成了"毛"。这种变化缘於一种不可抗的力,所以成为一种规律。这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宿命,千年不改,万人一律,没有哪个可以逃脱。, L  k; e) [0 u1 X+ r& C/ A# b
$ J2 M0 J* J3 G! O
    举国一致,只有一个思想,欧洲人没有做到,我们中国人做到了,这是很值得骄傲的。但世界上的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有利必有弊,对于我们的成绩也须一分为二。知识分子都变成了"毛",依附於"皮"之上,当然很好。只是要从这些失去思想的"毛"中产生出像洛德、卢梭这样的思想家以及像牛顿、爱因斯坦这样的科学家,决无可能。晚清以后的落后与挨打,似乎也就成了一种历史的必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