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34011|回复: 64

[讯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9-6 19: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吹响隶书创作集结号
{专访张旭光、张继、刘文华}
(采访:孙超)


●目前隶书创作存在的问题是,设计感强,书写性弱。
●真正的创作,应该是最大限度地把自己平时的学习、积累和体会在作品中得到发挥,既传承古法又表现个性。建议在创作时, 不做过多的趋时趋利性考虑。
●除东汉时期的隶书名碑名刻之外,战国、秦代、西汉隶变时期中带有很明显的篆意、草意的隶书字体都是可以的,比如简帛书、砖铭、摩崖等。清代隶书在汉隶基础上有很大的发展,值得学习。
●学习当代人比较冒险,学习当代人必须要学会判断,要具有鉴别能力,要经过学术考察,要反复甄别。
●我们绝对反对抄、摹,反对做表面文章,更反对为了获奖、入展这种图暂时利益而不愿下真功夫的做法。


迎中国2009世界邮展全国第二届隶书艺术展暨隶书创作论坛”是中国书协隶书专业委员会成立以来举办的第一次隶书展览,是当前隶书创作现状的一次大检阅。8月初,本报记者就本次展览以及隶书创作的相关问题,对中国书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张旭光,中国书协隶书委员会秘书长张继、刘文华进行了采访。

问:有人说现在隶书在书法创作中处于弱势状态,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答:在全国大型展览中,出现了隶书作品数量减少,而且隶书创作取法单一的问题,说隶书创作处于弱势状态是有道理的。我们也是希望通过本次展览和隶书论坛来对目前隶书创作和理论研究作一下总结,也希望能够提高隶书创作水平。

问:这是中国书协举办隶书展和隶书论坛的原因吗?
答:选在这个时候举办,还有以下几个原因:一个原因就是距离第一次隶书展时间是有些长了,已经有十年了,且第一届隶书展规模也不是很大,主要是配合首届隶书研讨会的。第二个原因就是张海先生担任主席以后,从学术发展考虑,成立了各个书体委员会,这样会使各书体的发展与研究更加深化,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那么分开以后,各书体委员会的积极性就有了,都在张罗着办展览,比如草书展就正在举办,行书展也在准备行动。各个委员会无形中有竞争的感觉在里面,我们也没有说要倡导竞争,但这种分书体进行研究和创作的本身就具有竞争的性质。隶书委员会的积极性很高,责任心也很强,想把展览以隶书委员会的名义搞得更专业一些。第三个原因,就是无论从中国书协还是从隶书委员会考虑,隶书这些年来在各种书体当中不算是最热闹的,因此一方面是为了调动大家从事隶书创作的积极性,再一方面是要推动隶书创作的进一步繁荣,这是主要的原因。还有就是这次隶书展与洛阳2009世界集邮展结合起来,也是专业委员会和有关承办单位在积极寻求隶书在发展当中如何更加深入、更加广泛、更加扩大影响。

问:如何避免单项展的单调感?
答:这个问题的提出本身就很有学术性。其实所有的单项展同综合性书法展览相比,它的丰富性就差一些。隶书和行书、草书相比形式上要少,所以我们提倡隶书作者能够广开资源,尤其在取法上可以从隶书的形成,即篆书到隶书的过渡得到一些启示。当代隶书创作以汉隶为主的多,写古隶、清人的少。我们需要调整观念,比如隶书和篆书的结合,隶书和草书的结合等,这些都会使隶书展更加丰富和多样。在今天多元化的社会恰恰需要多元化的艺术,这也是社会的需求。隶书边缘的一些元素也是可以吸收的。目前隶书创作存在的问题是,设计感强,书写性弱,我们希望作者注意避免制作感,要创作出表达性情、表达时代感的作品。纯粹写某一碑在表达性情上差一些,如何表达“通”感,比如如何表达行意,如何表达草意、篆意也是一个思路,这些对克服单调感有好处。在这方面清人给了我们很多可以借鉴的东西,清代是隶书发展的一个高峰,像郑燮、伊秉绶等,研究清人的成长道路,从中能得到一些启示。其实书法家要学会思考,要超越一般的技法。希望这次隶书展精彩纷呈,尤其希望书写出时代新风。我们鼓励表达个性、创造性的作品。在这次草书展上,聂成文先生就提出,有创意的作品要拿出来单独评议。

问:册页展收照片,新人展分省投稿、分省初评,而本届隶书展不收照片,不分省预选,是中国书协对自己新政策的否定吗?为何参评费降低了?
答:收照片,主要是解决退稿存在的一些问题。退稿是为了保护作者权益,但百密难免一疏,出现一点差错也是正常的。编辑校对文稿,国家规定还允许出现差错。一万件作品有几件因故出现问题,有的人反应很激烈,要求赔偿、打官司,还有的人在邮寄作品时寄空信封,这些都给正常工作带来了影响。书法展收照片是借鉴美展、刻字展的做法,首次采用是在首届册页书法展中,应该说是很成功的,可能册页、手札作品照片与原作差距不大。这次草书展也是收照片,还没有评委反映有什么不妥,但这给作者会带来一些操作上的麻烦,不过总的来说是可行的。

新人展分省投稿初评,也是中国书协在积极探索如何调动各团体会员的积极性和责任心。我们还要根据最后入展比例进行排名,设立组织奖,建立奖励机制。新人展作品往往参差不齐,由各团体会员把一下关,可以减少复评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如果很成功,其它展览会参照,如果不成功,这也算是一种探索与尝试。

本届隶书展不收照片及减少十元评审费,也是承办方为了更好地调动作者的积极性,没有过多地考虑经济利益,这对推动隶书创作只有好处没有坏处。此次隶书展和前两项展不一样,并非中国书协对前者的否定,这也是一种探索。张海主席说,这也是一种形式,各种形式可以并存。以后各委员会在教育、研讨、展览、出版等方面还会有一些新的试验,试验本身也是对大家负责,希望广大作者多出主意,我们愿意采纳好的意见和建议。对各书体展览,中国书协非常重视,协会领导都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并积极创造条件。总体上说,展览还需要更多形式,除靠书协办展之外,也希望社会上有更多更好的展览形式出现。


问:第二届隶书展与2009世界集邮展结合在一起,可能有利有弊,请谈谈这方面的问题。是否可以充分利用这次机会,把中国的书法艺术向世界作一次广泛的推介?
答:和世界邮展融合的问题,是原来没想到的,这是一个很好的平台。作为书法家都有一种情结和责任,找更多的机会向世界宣传和展示书法艺术。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在世界上的影响越来越大,中国的文化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据说这次世界邮展外宾来的很多,政府要接待的就有几千人。商业界、收藏界、集邮爱好者将会有许多人参与其中。

在谈到这个问题时一下子把书法和邮政联系到了一起,古代最经典的作品许多都是信件,比如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就是写给山阴张侯的信件,这就是书法和邮政紧密联系的依据。在互相借力上,书法所蕴含的文化对提升集邮展有重要意义。我很看好这次展览,我们还会寻找更好的结合点,比如请100位书法家书写洛阳和集邮内容的百米长卷。这次展览合作得好,对双方都有益。展览顺延就是为了和世界邮展靠得更近一些。这次世界邮展还要推出“龙门八品”纪念邮票,本身就是对书法艺术的推重。这次合作几乎没有什么弊,即使有,也是利大于弊。


问:本次展览的隶书创作论坛有哪些具体活动?
答:隶书创作论坛与隶书展是同步的,主要是配合隶书展。我们在向书法爱好者广泛征稿的同时,也向隶书研究专家发出邀请,专门对隶书创作进行研究。在展览开幕式上,我们邀请专家,就隶书创作的问题进行讨论,旨在提高隶书理论研究水平,推动隶书创作向前发展。


问:隶书展评审时,在张扬个性和注重传统两个方面有没有侧重?
答:传统是一个共性问题,个性应该建立在共性基础之上。个性和共性不是一对矛盾,真正的优秀作品应该是二者的完美结合。个性的表现源于个人的修养、学识、性格及审美取向。任何一件作品都不可能避免个性;传统实际上是历史的遗存,主要是理性的、规律性的、原则的和方法的。所以,创作不存在是张扬个性或是注重传统。作为作者,真正的创作,应该是最大限度地把自己平时的学习、积累和体会在作品中得到发挥,既传承古法又表现个性。建议在创作时,不做过多的趋时趋利性考虑。


问:民间砖铭、简帛书等在不在隶书展的范围之内?隶书展的作品有什么范围界定?
答:从字体这个角度,如果能够界定属于隶书范畴的都在展览征稿范围之内。能不能界定为隶书范畴主要从它的基本形体、字势和笔意等方面来判断。除东汉时期的隶书名碑名刻之外,战国、秦代、西汉隶变时期中带有很明显的篆意、草意的隶书字体都是可以的,比如简帛书、砖铭、摩崖等。清代隶书在汉隶基础上有很大的发展,值得学习。但要注意,如果篆书成分太多那就属于篆书,草书成分太多那就属于草书了。


问:学隶贵在求古意,然“古意”如何具体理解?如何通过笔墨和宣纸来生发、表现?
答:古意实际上是指隶书的精神体貌,比如沉郁、博大、雄浑、朴茂等,这种古意一方面来自于文字的古老,无论战国、秦、汉隶变时期的“古隶”或是东汉中晚期的成熟隶书。另一方面,受文字的载体特性影响,与行、草、楷诸体相比有其独到性。清代隶书建立在深厚汉隶基础之上,也颇具古意。
用笔墨和宣纸表现隶书的精神体貌,关键在于对隶书字体的深刻认识与理解以及驾驭笔墨的能力。“古”与“新”是相对的,如果简单地描摹其形貌非但不能表现古意,反倒生硬、造作、简单,应以灵活自然之用笔在深入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作,所表现的应是一种气象。


问:当代很多人都主张汉碑与简帛结合,然此二种书体风格相差甚远,一为刻石,一为墨书,如何结合?如何在此二种书体基础上写出新意?
答:汉碑与简帛出自两种不同之用。刻与写只是表达手段上的差异,不是书法上的差异,而书法上的差异,在于碑为正,简帛为即时之需。碑与简是不同形式,有着不同的审美境界,在取向上,二者不可偏废。两种风格互为作用,取碑之法,简帛之意,取碑之金石气,简帛之笔墨情趣。这将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与探索,若能灵活应用,将会收到较为生动的创作效果,也将会有一定的新意。只是每个作者的着眼点不同,加之每人的性格、学养、审美倾向、技法手段等不同,所表现的新意也将有所不同。


问:有些人为了在展览中获奖而学习评委风格,你们有什么看法?
答:学习现代人我们认为要从几个角度来看。一是艺术本身是严肃的,艺术的厚度在于它所承载的文化和历史,所以真正要在艺术上寻求发展,走传统之路没商量。再就是,学习书法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借鉴古代的、近现代的乃至当代一些被公认有成就书家的经验完全是可以的,这在历史上就不乏其人其例,像王献之学王羲之,米芾父子,宋代书风,还有明清时期各个风格流派的形成,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借鉴无法否认。一代书法发展就是靠承与传,这并不意味着完全承汉碑,所有汉碑都不是书法作品,之所以把汉碑当作书法的范本来学习,是因为人们觉得里面有许许多多艺术因素。我们认为关键不在于学什么,而在于学得好不好,会不会学。如果你借鉴评委表面的东西,那就比较拙劣了,应该学习这些成功书家的理念、方法、经验、思路乃至于手段,提倡从学术、从艺术、从文化的角度,从艺术的规律出发。我们既不提倡学现代人,但是也不能一味地去反对,不能一概而论。但是学古人和学当代人相比,学古人更合算,因为古人已经经过了历史的检验,已经被大家确认为是经典,当代人再有成就、再有影响,只是当代人对当代人的评价,并没有经过历史的检验和考验,所以说学习当代人比较冒险,学习当代人必须要学会判断,要具有鉴别能力,要经过学术考察,要反复甄别。但是一些作者恰恰是缺少判断能力,这是因为自身的修养和学识,是因为对古人的理解不够。我们绝对反对抄、摹,反对做表面文章,更反对为了获奖、入展这种图暂时利益而不愿下真功夫的做法。


问:张继、刘文华先生应该是当代写隶书的佼佼者,有许多书家追随,在评审时对于与二位书风极其相似的作品如何处理?对追随二位书风的爱好者有什么要说的?
答:首先这次展览我们未必是评委,但我们是组织者、参与者是肯定的。另外,即便我们是评委,中国书协的评审工作有详细的规则、条例,对每个评委应坚守的原则和职业道德、能力都有相应的要求,任何一个评委都不可能在评审当中去实现私自的意愿,最终的评审结果是在执行书协的评审条例和细则以及评审办法的前提下体现集体的意志。至于一些追随者的作品,我们觉得书法不是简单的模仿艺术。不提倡表面上的描摹,即便是对古人经典的东西也不能是表面的模仿,需要在深入消化基础之上,是取其理、取其意、取其法,而非求其表。更何况我们的创作水平还有待于提高。

如果要对追随者说点什么的话,我们认为作为一个作者要懂得艺术的严肃性、文化性和学术性以及规律性,如果放弃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而单从形式和表面做文章的话,那不是一种好的追求艺术的作风,而且也不会长远。所以衷心期望这些作者能够潜下心去扎根传统,向传统讨生活,这是根本。在作品的评审中应该讲是没有感情因素在里面的,我们所有的感情都是对传统文化的感情。如果评出的作品不理想,我们都觉得脸上没光。此次隶书展的评审,我们期盼着更多有着作者个人面目的优秀作品出现。
发表于 2008-9-6 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em1 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6 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em1 em1 em1 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6 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em1 em1 em1 em1 em1 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6 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em1 em1 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6 23:11 | 显示全部楼层
em1 em1 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6 23:17 | 显示全部楼层
em1 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6 23:26 | 显示全部楼层
em1 em1 em1 em1 em1 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6 23:28 | 显示全部楼层
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7 07:56 | 显示全部楼层
em1 em1 em1 em1 em1 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