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25423|回复: 25

741002整理笔记之《西方现代美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9-15 08: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西
2 B: `+ u5 s. L/ n9 j0 g(刘纲纪)
+ ^0 p+ _$ n  M) V
. T' r& D/ i+ p0 I/ X" n" Q( Q2 L3 M; {" W3 o

4 U: q* f" \4 k" H0 f; y20世纪以来,西方现代美学在观点、重点、角度、方法上有不同于近代之发展。  U) W% b) ?  R2 @, m1 v

6 L: t2 N/ d" |; f
第一节 西方思想从近代到现代有历史转折
; @, L* F# j1 J3 H& E2 ?% d一.9 ?4 R* h; G9 d
历史的转折
- y; e* A8 R; `. d. K. U1 a$ |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反封建革命完成后,启蒙主义的理性王
& b% J; [9 W$ O1 z: a国并没有实现。在思想上的反映: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叔本华的悲观的理性主义,反映在马克思主义中。从18世纪到十九世纪,是西方开展资产阶级反封建的革命到这一革命基本完成时期,也是西方思想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
* J2 K1 a/ o& Q) U* P# r2 Y9 ]二.$ b" f3 s7 f, u% w
问题的焦点* a, i5 Y+ v9 Q5 z) S0 s
' h' j7 k3 L0 @2 m7 F. ?
现在的问题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建立之后,人如何从资本主义所产生的异化中解放出来。异化即“失掉自身的人,自我排斥的人,被非人的关系和势力控制了的人。”首先反映在叔本华。现代西方哲学家对人的异化所做的思考是直接同美与艺术的问题联系在一起的。  N' f- ^: L. E  c) ?
1)
4 O7 O: d  C) b
首先从各个方面揭露了资本主义下的人的异化现象3 E/ b/ y% O4 ^  W* w7 N1 X* R# C, X
2)1 C% O1 c8 ~& W9 O# [9 f
非理性主义的产生是“理性世界”破产的产物。
, H  z" }: O7 J1 i; L/ e$ T+ `9 {3)
( d7 w& J( f6 i
由于强调个体感性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实现,审美、艺术得到重视。
 楼主| 发表于 2008-9-15 08:5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节 西方现代美学特征& a* _- H# W$ p7 N: z  V
一.审美经验成为注意的中心。3 B. K+ z! c& n) ~! B' O+ t
  美的本质被冷落。首先是从实证主义反“形而上学”的思潮直接相连的。其次在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古希腊式的美根本不存在了。再次审美活动相对本质研究具体。( K+ ?5 r* K4 |& m! P, _
二.        表现说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理论' w7 \& b. Z0 O, R  b; X  A; w) A
  克罗齐提出“直觉即表现”。柯林伍德阐述完善。意义在于把对美与艺术的研究从客体转到主体。不足在于否定主体是进行着感性物质的社会实践活动。5 _$ K& U, g/ A5 l# M
三.        形式问题受到高度重视" s7 J( M! }5 J* f1 a, ]+ [" L
   形式问题是表现说的要求。贝尔提出“有意味的形式”。首先是消极的形式主义理论,另一方面也有合理的成份。
8 j& S- X; _! |四.        非理性主义有了突出的发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9-15 08:5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节 西方现代美学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发展
- p' e0 V4 \+ ~& V  一方面,两者在一些根本问题上是对立的,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的
2 z  x0 b% E. R发展离不开西方现代美学发展。  _  U6 D' v  s9 f
一)        马克思主义美学概况  ^9 g/ Y: l# G9 I) z" G
二)        批判地研究西方现代美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9-15 08:5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章        贝尼季托•克罗齐(Croce •Benedetto )
% a3 ~2 b" w* d; m4 ]. W  意大利新黑格尔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直觉主义美学家,表现说创使人。(1866年——1952年)代表作有《心灵哲学》等。 % G; |0 \9 e8 J; g: \
第一节 克罗齐心灵哲学的基本思想( R7 a1 Z7 R" O; J5 V
一.        思想渊源: z  d6 Y9 C4 ]8 d; B
A.19世纪末格林始创的新黑格尔主义。首先,特别强调心灵、精神对于物质世界的决定作用及其在人类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其次,注重理性思辩。第三,对形而上学批判。最后是比较重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问题。B。康德的影响。美学理论中对于直觉、形式、心灵的审美综合作用等问题的强调。C。还受维柯、桑柯蒂斯影响。
7 a) v! Q1 o- K- F2 z7 X4 |3 H7 c二  哲学体系! x" R2 |3 x9 {0 v" S9 k4 h: ~
基点是“心灵”概念。“现实是心灵的统一”,把心灵看作是世界万物的基础和本原。基本内容就是对人的心灵活动展开具体分析。心灵活动分为认识和实践,认识又分为直觉和概念,实践又于分为经济和道德。实质在于在前的东西先于在后的东西,在前的东西不依赖于在后的东西独立存在,在后的东西却包含着在前的东西。因而必然要依赖于在前的东西。然后进一步探讨心灵活动各种形式的独特性质,建立体系。认识高于实践(唯心主义认识论),概念依赖于直觉(直觉主义认识论),道德从属于经济(功利主义道德观)。形而上学的二分法确立了精神对物质的最终决定作用。
: A1 s0 I/ ^- S7 m2 O2 E6 D7 b四度是心灵活动的系统。
7 R8 B* d  F  {% P3 s直觉——美丑……………美学
0 f' ^3 p' d1 I% W概念——真伪6 e2 E- ^) Q8 Q" P
经济——利害……………经济学
2 P1 e+ l$ T- h4 j道德——善恶……………伦理学
. W0 X. |) c" y$ o* u5 M% U三  美学思想与哲学思想的联结点
3 S% u/ y6 T9 u% m中心环节就是直觉。美学就是关于直觉的理论。确立了美学的地位及美学理论的基本内容。总体上讲,克罗齐的哲学缺乏逻辑必然性。
3 P6 _4 D* H# n+ e& z第二节        直觉的基本特征
6 I' c- z# n, X( t. M9 U! y8 T! V直觉=表现=艺术=美
, f% V1 D4 w* z7 J3 a4 _; ~: E一 直觉可离理性知识而独立。当概念混入艺术品时,就完全从属于直觉。在一定条件下,艺术品可以混化有概念因素。, W5 ~8 ?5 P# M% _) R' ^
二 可以超越实在与非实在。直觉不包含任何理性的认识,自然就不会考虑真伪了。艺术家构思不是机械模仿,人们有关艺术品的直觉是审美的观照。0 Y+ ?3 e  e3 ]: w# D; b
三 直觉可以离开时间、空间而存在。直觉在一个艺术品中所见出的不是时间和空间,而是性格,个别的相貌。
) ~3 a$ q+ u7 m6 O  `, D四 直觉即表现。直觉作为心灵的一种能动活动,可以积极地赋予被动的物质材料一形式,从而使物质产生具体形象,达到对象化的表现。二因素:(1)无形式的物质即内容,(2)心灵的活动,加在物质材料上的形式。6 M& M2 W% @: `! }
五 直觉的非理性本性。因为“在哲学中没有所谓理智的直觉,”直觉就只能是人们主观心灵中一种神秘的非理性活动了。“艺术是直觉——是从它绝对否定的一切及与从艺术有别的一切中汲取力量和含义的。”最重要的一个否定,“就是否定艺术是有概念知识的特性。”但承认直觉(表现)是认识的一种形式。“直觉也是知识,不杂概念。”1 `  ]* z, B$ q) j
他批评康德和黑格尔的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弗洛依德。, V9 \' L' ?/ I- ^& L, F
意义:审美直觉中确有非理性成分。
9 t% ], z" e  o% v1 N( I第三节        直觉 表现与美和艺术' o8 E+ `- f0 s' b+ g
一 直觉与艺术。受浪漫主义影响。“直觉确实是艺术的,但只有当直觉具有能使它生气蓬勃的一个原则,靠这种原则把直觉变成为一个整体时,它才确实是直觉……是情感给了直觉的连贯性和完整性……艺术永远是抒情的。”
. I; ^, u3 i) r/ c( R' x+ M二 美即表现。“以‘成功的表现’作‘美’的定义,似很稳妥;或是更好一点,把美干脆当表现,不加形容字,因为不成功的表现就不是表现。”如果“材料指未经审美作用阐发的情感或印象,形式指心灵的活动和表现,我们就毫不怀疑的说,……审美的事实就是形式而且只是形式。美中没有丑,丑中却有美。”并且表现不可(又可?)分为各种形态和程度。
  ^' g3 |% G4 h7 A  {$ E/ M* C第四节        审美的事实与物理的事实; R- y8 k- U1 O% ?, ^
物理的事实是指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以及艺术家在由审美事物到物理现象的“翻译”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物质材料。“美不是物理的事实,……属于心灵的力量。”“只有对于用艺术家的眼光去观照自然的人,自然才显得美。”“审美的事实与物理的事实之间的关系纯粹是外在的,”二者之间“无路可通。”机械唯物主义把美完全归结为物理的事实,归结为事物的自然属性。克罗齐的美在本质上的表现,却缺了客观基础仍是物理事实。
0 v  B2 A  ]! S; O+ u7 R% n第五节        审美活动与实践活动
4 c* b1 T' r* V2 ]3 u" h0 |9 ~这里的实践活动是指心灵活动的一种主观形式。
2 _3 c8 k2 y" b& o) B: `; g7 M意图有两个:第一 ,与上节观点相关,把艺术构思活动和艺术传达活动割裂开来。第二 ,与“美只在形式”相关,主张为艺术而艺术。3 v$ K$ I# B3 a. X: w
一,艺术创作与艺术传达。 艺术创作在心灵的直觉,表现中就已经完成,把心中构思的形象用物质材料传达出来,只是一种实践的外射,只是为了产生审美再造和回想的刺激物。因此传达不具备审美意义。二,艺术无目的。由于直觉、艺术与实践无关,在意志活动之前便已存在,因此,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是没有目的的。艺术家无法凭借意识去选择表现什么或怎样表现,也无法选择表现不表现。但直觉和艺术品的外射与传达是可以选择,可以有目的的。0 S( K* {7 G! W; y: m3 w3 X* V
第六节        美学与语言学  s5 U8 Q( R" F  X+ s
语言作为表现,也就是直觉,就是艺术。“语言根本是诗歌和艺术,由于语言和艺术的表现,人类把握着个体的实在。”
" i2 Y/ j: A( h" S& c: ?【小结】意义:A把美和艺术归结为非理性的直觉,就是非理性主义倾向明显引入到美学领域中。B通过公式,抬高了表现的地位。C通过直觉,论证了美和艺术的非理性的本性和表现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9-15 08:5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章 乔治•桑塔耶纳(Santayana •George )
  i) ?. t( [5 ?3 U+ |受约西亚•罗伊斯和威廉•詹姆斯影响最大。哲学著作很多。其哲学基调是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混和物,有时也有自然主义的唯乔治•桑塔耶纳著名哲学家、美学家、诗人、散文作家。(1863年——1952年)西班牙物倾向。
" }# {2 b' d$ G" @& _3 N% l             本质领域——精神世界,永恒不变 。 8 ?) K; a  P1 K  G
现实世界& l: Q+ e" U: \; a$ H
           存在领域——物质世界,千变万化。
) M; c" i$ G* h, I2 s者是前者的影子。是靠前者而存在的。还认为客观世界的存在是无法证明后的。
0 T1 U5 L- i& R5 p/ y' Y第一节        桑塔耶纳美学的一般特点# S0 Q6 Q2 r7 |
    唯物主义倾向是其基本出发点。人是其它自然物中的一种自然物,人的观念理想都起源于自然。自然只存在于人的经验之中,离开经验,自然就不存在。研究方法上采用自然主义的心理方法。重视理性,知觉而非直觉。否认形式的美在于表现。
% f. ]! v! m1 t( E) b5 e第二节  论美的本质
6 W( Z, b, z/ T8 p$ c0 j' ^一.“美是一种价值。”“美学是研究价值感觉的学说”,“美的哲学是一种价值学说”。(基本出发点)价值是依存人的意识的一种主观价值。并且与美的价值相联的意识,是与快感和不快感相联的意识。                      二,美价值不同于科学价值。A后者满足求知,要求真实;前者满足娱乐,借助想象。B科学认识有助于审美活动的发生(注:在再现说中适用)C科学认识中也在美的存在。后者是知识判断,前者和道德价值是价值判断。
3 s" H$ p$ }+ W3 n! {# e7 [三,审美价值(判断)不同于道德价值(判断)。表现:1前者是积极性的,后者是消极性的,“对坏方面的感知”。2前者的判断是内在的,直接经验性质的,后者则往往根据它可能涉及到的实利意识。审美价值的本身就是一种实现价值的手段。+ |# B* M3 t% h# U' r' ?2 C
四,美与快感相关但不等于快感。1.审美快感有生理条件,但绝不等于肉体的快感。2.“审美快感的特征不是无利害观念”(应是功利之上,超越功利的)。3.“审美快感的特征不是普遍性。”4.“审美快感的特征在于客观化。”
5 ]! f; D* E0 [  l! e$ {“美是一种积极的,固有的,客观化的价值。”( i; I: H8 A/ Z# a; G
第三节  论物质美、形式美和表现美6 [' {4 _9 |! e
一.物质美:是指产生美感的主客体两方面所具备的物质基础的美。主体方面包括A人的生理机能(必须健康、正常)(性与爱情相联)(趣味风尚)。B人的性本能。C社会本能。D低级感觉。客体方面主要是指声音和色彩。6 D3 Z, O' j! L5 {
首先,物质材料是形式的基础。其次,材料的美(感性美)是一切高级美的基础。
/ s! n# d* R) k: @# K二.形式美:A以物质美为基础,是感性物质材料在形式方面具有的美。B形式之所以美 是由于表现,但不能把形式美归于表现。C当人们强调典型固有的,使人愉快的特征而使之理想化时,就产生形式美。D形式有定形与无定型之分。E形式美同功用有关。F形式美是晚于装饰的。, u2 n* ^' p0 O+ W
三.表现美:A一切表现中均有实际表现在人们面前的事物,所暗示或使人联想到的事物两个成分。B功用的表现对审美效果起一种辅助效果,但不构成审美效果。C把崇高划到表现的美中。美不同于崇高,崇高同样可以使人得到快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9-15 08:5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章 西格蒙特•弗洛依德(Fyend •Sigmund)
# Q3 ~0 P& J/ i7 l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说创始人。(1856年——1939年)著作有《图腾与禁忌》《性学三论》《精神分析引论》等。! `0 T& h) j) }
第一节        精神分析学说概况# D% b6 T8 E" N- U
一.历史背景和思想来源。直接来源于他的精神病理学和心理学领域中所从事的理论研究与行医实践。理性王国破产,强调心灵中非理性的因素来突出个体感性的存在。+ ]9 L" R( S# G1 _" g; V( X( b
                哲学本体
' y: g8 ?4 o3 D2 K, R) A; j两种途径                   他潜意识受到叔本华、尼采、莱布尼茨的影响,
  P, w# r( o! K0 ^" m" M: f! L1 X心理学领域
8 u- V* u7 Q" z  K另一来源则是心理学的产生,也受到达尔文等的影响。
8 \3 u* l& q: t/ |二.潜意识与压抑。潜意识是指在人们心理活动中确实已经发生而自觉意识对之却一无所知的精神历程     观念、经验、知识
6 ~( R" {7 A0 v1 M4 A# i                                    原始本能欲望9 p4 a, ?1 N) N9 K0 \
“我们从压抑的理论中获得了潜意识概念。对我们来说,被压抑的东西是潜意识的原型。”只有被压抑的潜意识才是心理活动的本质。; M- Q3 [8 x$ ]/ C
三.性本能。各种欲望本能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是性本能。性本能也包括通过其它身体器官和途径寻求快感满足的一切欲望4 U8 S. q# ]7 d6 q
精神病      (冲突)              性冲动与人类文明也有冲突。  $ L$ c: Z* i6 c7 w& b7 s( i
科学、宗教、艺术     (贡献)8 e% x" k: }, r+ D
四.生本能与死本能。有机生命中各种本能的普遍性质就在于它们是有机生命中固有的一种恢复事物早先状态的冲动。两种基本状态:A始终致力于使生命获得更新的本能。B另一种本能是引导生命走向死亡的“死的本能”。两者之间互相联系,可以转化。但更加矛盾和冲突。
# T* r8 K1 ~' R/ ^/ z3 ]五.本我、自我、起我的人格结构。本我是人格中隐秘的部分(无道德的,非理性的);自我是通过知觉意识的中介而为外部世界的直接影响所改变的本我的一部分(道德的,理性的)。超我是通过儿童对父母的自居作用从自我中产生并分离出来的,标志着父母的权威,教师的教育和社会的道德习俗价值判断对人们实行的外部限制的内在化。三者之间的矛盾说。- U7 W3 t+ M8 L% N/ U$ W% J5 F/ }4 y, n: }- F
六.理论的基础特征。1.整体上的非常鲜明的非理性主义;2.机械决定论的特征;3.缺乏科学实验的客观根据;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双重性。
+ u: K2 \2 @: f- k  h3 @/ ~5 ]         第二节  梦和艺术
' U* l) P  G' k1 n" \1 R一.梦和艺术与愿望的满足。梦是一种(抑制的、受压制的)愿望的(伪装的)满足。植根于潜意识之中,未实现的愿望在艺术作品中得到了满足。2 f  \6 n, s* P
二.梦的来源与艺术素材。“所有构成梦内容的材料均按某种方式来源于体验。”艺术家总是在他最新的生活印象中,尤其是那些最有意义,最为重要的印象中去寻求创作素材。童年期的经历、愿望最重要,最有意义。
& H  f1 i# W+ O三.梦的工作与艺术创作。A凝结过程为基础;B与移置作用分不开;C表现;D象征。为梦之四因素。艺术品就是“艺术家意图和情感活动的有力的表现。”3 x; @) W* M( X: b
                  第三节  美和艺术与性  j6 ^, f9 K- V" F# T' ^
一.美的观念植根于性的激荡。美的本质的起源就在我们的性本能之中,“美学科学考察了事物的美的条件。”* F: g6 ]! ?1 M6 ?) {& T
二.艺术中的性因素。艺术活动的基本动机也在于性本能的升华。升华作用“使得一种性欲来源的过强激动能够找到一个出口布贡献于其它方面。”“一个艺术家创造的东西同时也是他的性欲望的一种宣泄。”
, n7 u! V0 J4 V  y三.艺术中的情结。(情意综)人自幼儿时期便开始形成的两种具有强烈情绪意义的一组互相联结的意念或欲望。恋母情结由于受到社会道德规范最强烈的压抑,因而会在潜意识的最深处,构****们****后各种行为的最基本功力。产生精神全面的最重要原因和社会文化发展的最终能源。
9 h2 g4 g' Q- L& i' O; ~第三节  艺术的功能8 t4 j2 a1 h- |3 i. Z
艺术的功能在于向人们提供忍受艰难生活的缓冲措施。它是我们对自己的痛苦迟钝、麻木。“艺术家的第一个目标是使自己自由,并且靠着把他的作品传达给其它一些有着同样被压抑的愿望的人们,他使这些人得到同样的发泄。”“美的享受具有一种感情的、特殊的、温和的陶醉性质。美没有明显的用处。”6 G2 e! F% i. \" q
“艺术构造了阻挠愿望实现的现实和满足愿望的想像世界之间的中间地带。”
/ F) @  {- n7 I* p- `/ g$ i  R3 S【小结】他没有系统的美学理论体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9-15 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章        卡尔•古斯塔夫•融恩(Jung•Cah•Gustav)
: I1 s8 I# i, A5 A: b" \, O8 s                瑞士心理学家。分析心理学创始人。(1875—1961)$ H' ^2 T# t# s  ~
第一节        融恩分析心理学思想概述1 F; P5 K- U" z' n0 D) @# O: x& ]
一,思想来源:受叔本华、尼采的非理性主义影响。心理学方面受拂洛依德影响最大。差异在于对力必多的解释。更多的有主观唯心主义立场。
5 G& j. x* W& o5 e二,意识、个人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的人格结构。意识,是指主观心灵中那些可以被个人直接意识到的心理活动。中心是“自我。”“个人潜意识主要是指那些曾一度被意识到,但又由于被遗忘或受压抑而从意识中消失了的内容所组成。由情结构成。”“集体无意识指的就是某种通过遗传而塑造成形的心灵气质,而意识就是由此而生的。”“它属于人类共同的心理历史的奥秘。”由原型构成主要内容。它的存在只能归结为遗传。原型是先天存在的,主要来自人类原始祖先乃至更早的动物祖先的心理活动及其模式。原型是一种能决定人类整体和个人命运及其心理活动的巨大力量。宗教、艺术由集体潜意识的原型意象最终决定。4 |% r+ f6 j) {
三,原型与符号  “符号包含着一个宽广的潜意识层面,这个层面不可能得到精确的定义或充分的解释。”(符号)是对至今仍未认识到的,只能猜测其性质的潜意识内容的一种最好的表示法。符号是原型的象征表现。原型意象主要构成了符号的形式,意识提供的经验资料构成符号的内容。7 X) w* ]7 m9 ~; z+ L
四,融恩心理学思想的一般特征  A,鲜明的非理性主义倾向,B,强烈的主观唯心主义先验论倾向,C,强烈的不可知论和神秘主义倾向。  f  e1 z# t- P9 j1 n# ]; I6 G
第二节        心理学与艺术研究/ Y6 r; d# l+ s; {) s
“既然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精神发展过程的科学,它当然具有影响文学的可能性,因为人类的心灵本是一切科学与艺术之母。”心理学对艺术研究可以分为两方面:研究艺术品和研究艺术家本人。“对于前者,我们必须尝试用心理学的手法去研究分析一件有其固定范围的具体艺术品。对于后者,我们要分析的则是一个活生生的,富有创造力的人的独特人格。虽然说这两件工作是息息相关的,……可是只想研究其中的一个方面进而推导出另一个问题的答案,则是不可能的。”+ ~6 \- e. B  N( `3 o; O0 `
第三节        艺术品的本质
& r6 s& @. p4 d" ~一切艺术品都可以分为两类:, V2 \0 D3 n" N3 M9 P% B0 g
一, 心理学式作品与幻觉式作品  “心理学式的侧重于取材自人类意识界。幻觉式的艺术创作素材……的来源来自心灵深处……是一种人类无法了解的原始经验。常以神话传说为题材。”
" ^5 D$ T: s. F二,幻觉式作品与集体潜意识的原型意象  幻觉式作品所蕴涵的就是集体潜意识,尤其是其中的原型意象的象征性表现。& J, Q( D" R$ e( M
三,艺术品的功能  “原型意象在人类文化萌芽初期就已潜伏在人类的潜意识里。它们一旦受到刺激,就在梦中或艺术家与先知的幻想中显露出来。诗人的作品就是凭借着这些才算是符合了他所生存的社会的精神需要。一位诗人,先知或领袖,不知不觉地都要受到当代使命的委托,他用语言或行动指出一条,每个人在冥冥中所渴望,期待达到的目标与大道。”
, D: }' l8 F6 T0 d7 n“一旦集体潜意识成为一种活生生的经验,而且也是这个时代意识观的象征的话,它就可以算是对当代人民生活有影响力的作品。”; ^: [4 z/ I8 Q
第四节          艺术家与艺术创作8 t- s0 E8 @# g8 z7 P1 ~! W+ m
一,艺术家的心理结构  艺术家的精神结构“一方面,他是个有个人生活面的人,另一方面,他也是一种无我的,创造的发展过程。……一位具有特殊艺术才能的作家,他的精神生活所具有的集体性,通常都远超过个人性。”“艺术家的生活充满着冲突与矛盾,因为在他的内心深处,有两种互不相容的力量,其一为对快乐、满足与生活安定的渴望,其二是某种可能凌驾于一切个人愿望之上的可怕的创作欲。”. u- A! \6 N: a1 k2 D8 _2 `9 T
由于艺术家的集体性和创作欲望压倒了他的个体性,由于艺术创作动力主要不是来自艺术家个人的生活经验,而是来自集体潜意识和原始经验,因而,艺术家在根本上是服从于他创作的艺术作品的。
7 B+ T2 f: I0 f- V6 C二,艺术创作的心理特点  艺术家的性格大都是内倾性,注重内心生活更甚于外部现实。因为他们的力必多能量大都转化为艺术创作的欲望,试图将人类的潜意识心灵活动塑造成形并表现出来。尤其是非理性的直觉型对于艺术创作更具有重要意义。直觉就是人们在意识中发现集体潜意识以及原型意象的最佳机能。0 l; U/ d4 g+ C" k5 S; y
【小结】仍属于精神分析流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9-15 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章          约翰•杜威(DEWEY  JOHN) 5 ?. z, z4 h* w# J6 ~
   约翰•杜威(1859—1952)美国大哲学家,大教育家,心理学家,社会评论家和政治活动家。美国实用主义哲学最重要、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实用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他提出“自然主义的经验论”,主张经验与自然是统一的。
$ z" {  e2 _/ ]! ^4 ]第一节        杜威的基本哲学观点
) v6 m2 |2 _- G7 E, {3 B+ _) @9 s1.自然是指客观存在的自然界。经验是人这个有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一个“兼收并蓄的统一体。”“经验是关于自然的,也是发生在自然以内的,”“在一定方式之下相互作用的许多事物就是经验,它们就是被经验的东西。当它们以另一些方式和另一种自然对象——人的机体——相联系时,它们就又是事物如何被经验到的方式。因此,经验到达了自然的内部,它具有了深度,它也有宽度而且扩张到一个无限伸缩性的范围。”以经验为最根本东西的哲学就反对任何形式的分离和对立。基础是经验与自然的有机统一。经验是被理智地用来作为揭露自然的真实面目的唯一手段,而被揭露出来的自然又由于经验而得到了深化和丰富,并指导着经验的进一步发展。
4 M& V( z& ]9 g$ T9 Y2.并且任何事物都是运动着的,发展着的,都有自己的历史。任何事物都不是一个静止的,与别物毫无联系的点。
  R5 y( I  v; _4 c. e; L- l3.事物的连续性发展需要沟通。
" U+ o% e( C+ z- S, k, Q4 K第二节        杜威《艺术即经验》的基本美学观点" K+ V& q6 H) H) V
   艺术哲学的基本任务首先是恢复经验的精练化了的、强化了的形式即艺术作品与公认为构成经验的那些日常事件、行为和疾苦间的联系。
$ r9 _3 O* T1 t& k' @7 M日常经验中有着以后发展为审美经验的基础。生活中稳定和有序的完美结果的出现,是以对立面的斗争为前提的;没有经过斗争而存在的完美结果丝毫没有审美意义。艺术产生于需要、匮乏、损失、不完善。艺术一开始可以说是在人类内部感官要求和外部物质条件的联合压迫下被挤出来的,而不是一开始就以为人欣赏的美的形式出现的。普通经验要成为审美经验,需要一个历史过程和前提条件。前提条件是对立因素的和谐统一与连续发展。“人类经验的历史就是一部艺术发展史。”, s5 n( U% ^/ [+ u$ M# u5 t
第三节        论表现
# y  O+ X2 {- t5 x- U* Q冲动     经验活动     经验的再创造(表现)+ g+ n* s+ Z/ E+ ]+ z
一,情感的释放是表现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二,表现离不开一定的媒介,没有媒介也就没有表现和艺术。三,情感对产生艺术作品的表现活动来说至关重要。四,促成表现活动产生的审美情感与表现活动所依赖的  料和自然情感相连。五,表现活动具有自发性。六,表现既代表一种活动,又代表这种活动的结果,即具有表现性的对象(客体)。七,具有表现性的艺术对象能够向人们传达某种东西。表现活动中有三个缺一不可的因素:艺术家、作品、观众。
1 P0 E7 {$ x% b$ i) j( I! c  P第四节        论艺术的实体与形式8 K- t4 q( U( k+ F4 g/ j
“由于艺术对象具有表现性,故而它们就是一种语言……所有的语言,不论其媒介是什么,都包括说什么和怎样说两方面,或者说包括实体(内容)与形式两方面。”
% D  l2 t4 ]# ]. z  m. D: Y一,艺术作品中的实体与形式是相互联系,不能分开的。构成艺术作品的材料属于公共世界而不属于自我。艺术活动中之所以存在着自我表现,是因为艺术家对旧的材料进行了重建和再创造。
, \: x, H- A6 s+ C; H二,“深深植根于世界之中的艺术形式形成的条件是有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环境世界中使艺术形式的存在成为可能的首要特征是节奏。”  }6 r3 }+ f8 B% c
自然规律(秩序)是节奏(定义:有序的变化)的同义词。节奏中充满着对立面因素的冲突和斗争的变化。自然美和艺术美存在着“多样性统一。”1.必须具有各自特征的区别。2.区别必须有相互间对抗力的存在。节奏和平衡等形式条件是与力量的组合分不开的。
6 j+ p" l# b3 ]; u7 _) u三,艺术作品依赖于自然中的节奏的存在,节奏是经验,因而也是表现中的形式之条件。艺术形式的共同性中也暗含着艺术实体的共同性。- w9 x" E6 I% i3 z* ?
四,在不同的艺术中有不同的媒体。“对于一种媒介的所有权属于一切艺术,否则,艺术就不是表现性的,没有这种共同性的物质(即媒体),艺术就不会拥有形式。”! U; O: b- d% t
五,“在一切艺术作品中都可以发现时间和空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9-15 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章  罗宾•乔治•柯林伍德(COLLING WOOD ROBIN GEORGE) : ~) m. g0 _6 R. k  M
(1889—1943)英国现代著名哲学家、美学家兼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编纂学家。# `' g- [9 o1 X: _3 [% s7 r* r+ i
第一节  美学思想的一般特点
4 O7 C0 e. T& U' Y8 c5 X受维柯、黑格尔、克罗齐影响,重视历史考察对认识人类精神的发展过程所起的作用。又受美国经验主义哲学传统影响。反映在美学方面:明确主张艺术是情感的表现。反对纯粹自我表现、象牙塔艺术,十分重视艺术的社会功能。$ V5 d3 l& i+ }1 x2 _" w4 E
第二节        艺术不是什么
  T; Q- N' l+ H+ I9 ]一.艺术不是技艺。A.艺术没有手段与目的之间的区别,而技艺总涉及手段与目的之间的区别。B.技艺有计划与执行之间的区别,结果早先预计出来。C.在技艺中目的与手段有先后顺序之分,一方面在技艺的计划中目的先于手段,另一方面在技艺的执行中手段不先于目的。D.技艺中存在原料和成品的区别。一种技艺总是把一定原料加工成成品的活动。E.在技艺中存在着形式与物质间的区别。F.各种技艺之间存在着一种等级关系,一种技艺向另一种技艺提供所需要的东西。, g( `6 |; ?8 b: Q+ Z: L% Q" Q
“艺术家必须具备一定的专门化形式的技能即所谓的技巧,”“技能虽然是第一流艺术的必要条件,但单凭它本身却不足以产生第一流艺术。”
* C, I6 u% f" H5 n) m二.艺术不是巫术。“如果因为情感的实用价值而予以唤起,这种技艺称为巫术。”巫术的功能:A.达到某种预定目的的手段;B.目的在于激发和集中情感,以利于某种实用目的的实现。
7 b1 x# K% U; k1 W2 n2 EA.巫术活动的中心因素包含着艺术活动。B.由于巫术有手段和目的,而不成为纯艺术。C.巫术文化的本质在于它具有巫术性质,属于激发感情的再现艺术。' a0 z* P# ]/ u8 Z
三,艺术不是娱乐  A.“如果情感因为其自身的缘故,作为一种可享受的感受而唤起时,唤起情感的技艺称为娱乐。”B.娱乐活动的主体为了使情感可以不受实际生活的影响而释放出来,就必须创造一种“虚拟情境”。C.巫术是功利的,娱乐是享受性的,提供娱乐的艺术品倒具有严格的功利性质。" }1 H8 Q; A. S) |! G
四,艺术不是再现  A.再现是一个技巧问题。B.虽然艺术不是再现,但并不意味着艺术和再现是不相容的。“一个再现物可以是艺术品,但是,使它成为再现物的是一种原因,使它成为艺术品的却是另一种原因。”
% P$ h5 ~2 ], n3 e7 M第三节        艺术是什么
* {0 s8 j9 t' V$ L一,艺术是情感的表现  A.表现情感不等于唤起情感;B.表现一种情感不等于描述一种情感;C.情感的表现没有选择,也无从选择;D.表现情感不等于暴露情感。
" J& y0 c/ k* D: [/ v二.艺术是想象性的情感表现  A.艺术创造是想象性的,艺术品是想象的事物而非真实的事物;B.艺术想象不等于虚拟;C.艺术想象是一种总体活动的想象性经验。“通过为自己创造一种想象性经验或想象性活动以表现自己的情感,就是我们所说的艺术。”D.想象是介于感觉和理智之间的一种特殊心理活动;E.“艺术是对真理的追求。”) B7 h, w$ g1 L5 Q) q
三,艺术必然是语言 “各种语言都是专门化形式的身体姿势,而且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舞蹈是一切语言之母。”“全身性姿势语言就是我们总体想象性经验的运动方面。”
+ }% \  M1 T. C/ A/ x一种是真正的语言(想象性语言)是表现情感的,具有表现力,但无意义的。一种是符号体系,既有表现力,又有意义,即理智性语言,表现思想。前者决定后者。“因为一切语言表现情感”,“好的哲学与还的诗歌并非两种不同的写作,而是同一种写作。”
. f$ v6 Q" r! u# k; ^7 g+ B四.语言与情感表现  A.人类对语言的利用是同想象有关的,在语言的产生方面更是如此。B.情感的表现方式与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C.不同的语言难以替代对某一特定语言所表现的特定情感的确切表现。D.理智化语言也能表现情感。E.语言的言者与听者之地位包含着人的自我意识与对象意识同时产生的思想。4 P& a3 M, k" i) A
第四节        艺术的社会性 ) H0 Y6 o" V$ Y
一.“严格意义上的艺术品并不是制造品,是唯一存在与艺术家头脑里的某些东西,是他的想象创造物,是一种总体想象性经验。”' D- N) `; p' w* E" M: ~7 [7 q' x
二.总体想象性经验分为不可分割的两部分:内在的想象性经验与外在的有形体的经验。三.艺术家的总体想象性经验也是观众的总体想象性经验。以上推出:艺术家是社会和观众的代言人。) g: {- Y) V6 D3 u
艺术的另一个特征,如果艺术要摒除娱乐价值又要摒除巫术价值,还要从观众身上吸取素材的话,它就必须具有预言的性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9-15 09:0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章         克莱夫•贝尔(BELL CLIVE)
- }1 {$ J" h1 `(1881—1966),现代著名艺术评论家、美学家,代表作有《艺术》。
9 G, o3 `( q4 j. M) _第一节        贝尔美学概述
( U( `5 A9 K* b; }- B核心是: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印象派之后”画派即用形式表现人们主观的思想和情感。一切审美方式的起点必须是对某种特殊情感的亲身感受。唤起这种情感的物品我们称之为艺术品。
1 Q( `) c. ?& g! v; a. g只有当再现也具有充分的形式意味时,再现才是有价值的。
# y* h# W$ F2 F" O' y3 O第二节  对“有意味的形式”的解释* n. {5 @( D9 a. F0 v- ]
“有意味的形式”是:1.“在各个不同的作品中,能激起我们审美感情的线条、色彩的某种特殊方式组成的某种形式或形式之间的关系。”2.“感动我们的按照某种不为人知的神秘规律排列和组合的形式。”3.这种排列组合能够唤起审美主体的审美感情。4.方式是独特的。( Y# c4 P: v" O
美是带有实用的或功利色彩的,不同于“有意味的形式。”* D7 L+ G3 w- z# V
现实主义作品、象征主义作品“……算不上艺术品,它们不能触动我们的审美情感。因为感动我们的不是它们的形式,而是这些形式所暗示传达的思想和信息。”有意味的形式是纯形式,即不把事物看作目的本身。视物体本身为目的的意味是“终极实在”即“物本体。” 5 {, e; U4 z7 @
第三节 艺术与宗教! X6 O$ _5 s; R  h8 L8 d8 t) v4 a5 w
“艺术与宗教均属于同一世界。”此处宗教是一种哲学观或人生信仰。艺术是宗教精神最普遍也是最永恒的表现形式。“宗教信仰的伟大时期,通常也就成了艺术兴盛的时期。”但艺术并不表达某一具体宗教信仰,表达的是作为人的基本现实感的“人类宗教感。”“艺术史与宗教史有根本的联系。”
5 z- v) K5 ]. y( e第四节  艺术与历史2 C8 L, _/ c. Y, v" D
“艺术是人的精神的表现形式。”一方面人们精神上的动乱或炽热迷狂可以激起人们的艺术创作活动;另一方面,艺术作品也可以激起人们普遍的精神迷狂。如果历史与精神运动有关,不能根据历史记录去作审美判断,而要根据审美判断去研究历史,不能指望历史能帮助我们欣赏艺术。
2 \; E4 D. v" X8 ^4 }第五节        艺术与伦理
, v  E+ h7 J1 D3 U1 ^3 l! h; @善是“好的心理状态。”“艺术不仅是产生好的心理的手段,甚至可能是我们拥有的形成好的心理状态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美是达到善的直接手段。”“没有比审美欣赏时的心境和情绪更佳和更强烈的了。”“判断一件物品是件艺术品就等于做了一次道德上的判断。”“审美活动同时具有伦理意义。但道德判断对审美价值毫无关系。”  M4 q( W* O) L$ u( `
第六节        艺术与生活! i$ H/ ~; A$ g6 ~- Z
高度自由的艺术必须摆脱物质利益影响;但与精神生活有很大关系。一方面“艺术是精神生活之必需;”另一方面“艺术又从精神生活中有所吸取,艺术是精神生活的产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