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葵 发表于 2008-11-5 22:36

李葵在书法院的日子(7月1日更新)

李葵在书法院的日子(之一)

像每个满怀憧憬的学子一样,我怀揣着梦想和期待,来到了中国书法院,开始了我的学生生活。只不过这一次,与年少时完全不同——在经历了那么多的人生波折之后,再“重返校园”,感触很多,少了单纯懵懂,多了沉稳清醒。

报到之后,就是开学,很荣幸地,我作为新生代表在开学典礼上发言,当时很激动,也很紧张,因为这个,同学们很快就认识了名字比较特殊的我。开始上课后,很快,我就感到时间非常紧张。我们是上午8点30分到11点30分在多媒体教室上课,下午2点30分到5点在普通教室临帖或创作,任课老师和书法院的老师到每个班级现场指导。晚上可以在教室也可以在寝室自习,同学们之间可以进行广泛的交流。

首先给我们上课的是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著名书法家沃兴华先生,授课内容是“书法技法新论”。几堂课下来,同学们都感到很受启发,收获很大。沃老师讲课非常生动,既形象又具体,从理论到技巧,从古人到时人,从帖学到碑学,从笔法、点画、结体到章法、墨法……进行了深入浅出的结构与分析,平易、亲切、自然、风趣,语言质朴,风格清新。以前有很多东西,感觉很模糊,也有很多疑问,一直无法解答,现在有豁然开朗之感。有一天晚上,沃老师和书法院的老师还来到学生宿舍来看望同学们,和大家一起聊天,一起唱歌,让远离家乡,还有点陌生的同学们感到非常温暖,也非常开心,拉近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距离。

十一长假之后的课程还有:篆刻(徐正濂老师)、书法的临创转换(张景岳老师)、篆隶书研究(徐海老师)、形式构成研究(张羽翔老师)、墓志书法审美与创作转换(于明诠老师)、新篆刻教程(陈国斌老师)、中国文字学(丛文俊老师)、汉字造型研究(曾翔老师)。

换了生活环境,尽管吃住还不太习惯,刚来这里有一些压力,还有点上火,可是,我还是对未来的一年充满了信心。有一位伟大的女性曾说过,要“使生活变成幻想,再把幻想变为现实。”我不敢奢望伟大,可是我希望能使自己的生活越来越精彩——正像我在新生代表发言稿里说的那样,把握好这宝贵的学习时光和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以此作为人生和艺术道路上的新起点,胸怀“欲上青天揽明月”的抱负,充满“俱怀逸兴壮思飞”的豪情,在日积月累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

“心有多远,路就会走多远”,请祝福我吧!
(2008.10.27)

[ 本帖最后由 李葵 于 2009-7-1 11:41 编辑 ]

李葵 发表于 2008-11-5 22:37

看看我们这届的女生

李葵 发表于 2008-11-5 22:38

校园一角

李葵 发表于 2008-11-5 22:39

课堂上的情景,设备都很先进哦~~~

李葵 发表于 2008-11-5 22:40

师生互动——沃兴华老师和同学们联欢

李葵 发表于 2008-11-5 22:41

在书法院的日子(之二)

      国庆假期很快就要过去了。这几天,我都是利用整个上午在写字,吃过午饭后,就开始刻印。到了下午三点左右,才休息一会儿,有时到同学那里看看,有时打扫一下房间,清理用过的一些废纸等,偶尔也上网,傍晚五点多吃过晚饭继续用功。今天下午,我去了学校的操场。因为上午下了一阵小雨,天也一直阴阴的,操场上还有很多积水,树枝上,草叶上,也有很多亮晶晶的水珠。我找了一块相对干爽的地方,跳了一会儿绳,然后绕着整个操场漫步,一个人,好安静,风吹过的声音似乎都能听见,真的让我觉得自己很年轻,又回想起以前读高中时,一个人在空旷的操场上,在小雨中思绪万千的情景。

   偶尔我会感慨,做学生真的很简单——每天吃食堂,远离了锅碗瓢盆、柴米油盐;每天活动在校园,耳根和内心都很清净;每天面对古人留下的碑帖,享受文字的丰富表情;每天思考和讨论着共同的话题,生活就是这样的一致,又有所不同。我不知道,一年之后,许多同学都收获了什么,但我相信,这一年对我来说,比之以往任何一年,都显得分外珍贵,也会受益良多。我们这届的研究生课程班和高研班,总共近一百名学员,来自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语言,南腔北调;饮食习惯,南甜北咸川湘辣;书法技艺,有的写碑有的写贴有的擅长篆隶有的擅长楷行,总之方方面面,都是一次大融合。

   记得有一天在路上听广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特别深刻,那就是:“每一个梦想都长着翅膀”。说的多么美妙啊,我想,我就是乘着梦想的翅膀而来——我若是满足于朝九晚五、日复一日的上班族的生活,我若是相信人生在某个阶段就应该定格在某个层次,我若是能够像很多人一样甘于平常的生活,我也就不会拥有这份属于自己的快乐和宁静了。当然,每一次我专注于笔墨之间,我总是心存感激,除了感谢自己的坚持,还感谢帮我实现这种生活的那些人……

   还想说一个事,也就是前天晚上吧,有个女同学在吹埙,声音近似箫声,但更显古朴苍凉。她吹的好几首都是红楼梦里的曲子,很是缠绵幽怨。那天晚上,她吹到很晚,有的同学失眠了。第一个假期,第一个节日,第一次离家这么久,想家想亲人想朋友,人之常情,也都是难免的吧——为了读书,为了进步,为了自己的心,我觉得,很多人都克服了种种难处。

   当然,你无意中重复的渺渺悲欢
   引我追溯由古及今、由踊至蝶的梦境

   我只沿着埙声,寻觅旧时月色——
   萧疏清景云深雾重勾勒出悠远的令咏

   展开一纸生宣,信手一篇诗赋
   时间的指针缓慢起来依稀一个不倦的过程……

                                              2008年10月5日深夜

李葵 发表于 2008-11-5 22:42

这就是我写字的地方。把一块大木板放在两个小书桌上,就成了简易的书案,嘿嘿~~~

李葵 发表于 2008-11-5 22:43

我的宿舍可以上网啦


    来到书法院之后,我们看不了电视,也上不了网,同学们都说自己是“与世隔绝”啦。不过,从现在开始,我的宿舍上宽带了,以后可以随时把我在书法院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发上来给朋友们分享啦,很开心!
    先发两张照片吧~~~~~ (2008.10.26)

李葵 发表于 2008-11-5 22:44

原来上课也能让人“痛并快乐着”

做学生,上课是最正常不过的事儿了。从小到大,听过的课,可谓数不胜数。自到书法院以来,每一位老师的授课,都各有其特点,都使我们受益匪浅,可是,听徐海老师的课,确实是一个令人感触很深的过程,因为,自始至终,会让你“痛并快乐着”。

这是为什么呢?听我细细道来。

第一堂课,首先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伪概念”,就是要纠正我们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特别是临摹中的一些错误。因为课前留了作业,而且同学们也把作业挂满了整个教室,这样一来,在徐海老师的引导下,我们拿出的平时认为写的比较满意的临摹作品,就成了笑话百出的“反面教材”,几乎每个同学,都被批了个“体无完肤”。而且,徐海老师点评时,用语简洁、犀利、诙谐,又狠又准又有趣,往往是一语中的,丝毫不给留余地。他还经常向同学们提问,激发我们思考、争论,并针对我们的回答来发挥,强化了我们的理解和记忆。无论回答对了或者错了,他都机敏地用风趣的语言来回应我们,整堂课笑声不断。之后的几天,徐海老师领着我们做了许多加强临帖能力的训练。在练习的过程中,他经常走下讲台,到同学们中间,指指点点,用其特有的锋利的语言来“刺激”、“打击”我们,还挑出临的好的和临的不好的拿到幻灯下给大家展示。我们既为临的不像而痛苦难堪,同时,也被徐老师点评时的“批语”逗的发笑,真可谓是“苦乐参半”,个中滋味,也许只有亲身来到课堂上,才能真正体会。有一次,为了让我们印象深刻,他干脆在一个同学的临摹草稿上加了几笔,画了一幅惟妙惟肖的简笔画,引得全体哄堂大笑……为了改变我们在临习过程中的一些“顽固不化”的毛病,徐老师还特意给我们加小灶,安排我们每天刻一方印章,让我们“炼字”,锻炼我们在方寸之间,进行结体和构图设计,竭力帮助我们与多年形成的一些习惯做斗争。

在挨批的时候,在临摹不准、抓不到重点的时候,在看到别人的一些好的临摹作品的时候,我们难为情,我们心里着急、懊恼;在徐海老师鼓励的时候,在他讲一些饶有意味的小故事的时候,或者趁我们犯错打趣“批判”的时候,我们又忍不住发出“苦恼人的笑”。这样让人“痛并快乐着”的课,谁会忘记了呢?我想,更不能忘记的,是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以前从未注意到的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恰恰是我们写不好字的症结所在。俗话说,知错能改,可是,以前我们就是不知道自己错在哪儿了啊。现在好了,有徐海老师给我们挑错,指导我分析、捕捉,真是难得的进步机会啊!

让人“痛并快乐着”,这就是徐海老师的课——《篆隶书研究》,不信?你来体验一下吧。


                                                                  2008年10月31日深夜记


附:徐海老师授课经典语录

一般情况下,功力只能等于时间,不等于水平。

临帖不正确,就是写古人的字,练自己的毛病,而且是用功越多,毛病越多。

美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丰富多彩的。

临帖要讲究效率,什么样的效率是最好的呢?一本字帖,拿来,临一遍,就明白了,就能用于自己的创作了。临帖的境界分为以下几种:
低↓ 拿一本帖,反复临,才能创作
    ↓ 拿一本帖,看几页,就会创作
    ↓ 拿楷书类(或篆隶类、行书类)几本字帖,看几页,就创作出集大成的楷书(或篆
    ↓ 书、行书)
高↓ 拿楷书、行书几类贴,看几页,就能创作出集大成的书法作品

书法的学习方法看似简单,就是个临摹,其实隐藏着很多问题。

结体和用笔哪个更重要?在临摹的过程中,结构是第一性的,用笔是第二性的。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说道:“古人论书,以势为先。中郎曰九势,卫恒曰书势,羲之曰笔势。盖书形学业,有形则有势。兵家重形势,拳法重朴势,义固相同。得势便已操胜券。”体势的变化,最终导致了点画发生变化,线条也发生了变化。

怎样评价各种点画、线条?应以谁能用线条把结构(字形)组织生效为标准。

用笔千变万化,用笔要想成为一种合理的存在,必须有一种结构来组织。没有不好的用笔,只有不好的结构。

在本质上,写字应该注意什么?
应注意字的笔画关系,即:长短、方向、比例、角度、节奏、疏密等等

假如一个不认识中国字的人,看到一个“中”字,第一个反应是什么?只有造型,没有音义。而我们呢?首先反应的,是“音义”,然后才是“形”,而且,这些“形”,在我们的头脑中,已经有了一个固有的形式,这就是“视觉习惯”。视觉习惯干扰了我们对原碑帖的观察力。

以前老师让我们把字写得方正,是为了导读。这就麻烦了,在座各位不是干“导读”工作的。我们等于是带着镣铐去做另一种工作,唉~~“人生识字忧患始”啊!当你认识一个字的时候,把一个字写好的能力就减弱了。作为一个中国人,要把字写好,就要排除这种干扰。

搞书法艺术,是给懂书法的人看的。临帖不能减弱或者消灭原碑帖的特点,若原帖10分,临摹若8分,创作就只剩6分了,是逐渐减弱的过程。
临帖时,应该强化、放大特点。我们的临摹,相当于与自己的视觉习惯做斗争的过程。所以,要写“生”不要写“熟”。要不断训练自己,把眼睛改变,把对汉字的认识改变,善于用各种线条来组织汉字,并组织得漂亮。

如果说,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叫人生观,那么对书法的认识,就叫“书法观”。就是要确立一个正确的书法观,就是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我们在临帖时所犯的错误,大多是四个字:“熟视无睹”。

“结构者,谋略也。”意思就是:意在笔先。好的字,就是有效地组织点画。

衡量临摹效果的标准是什么?就是创作。

所谓书法的能力,有两个:
一是处理结构的能力(形的意象);二是用笔能力(线条的意象)。

要带着这种意识去临帖:极大地采集原碑帖中的信息,把每一个字的信息点都找出来。打个比方,临帖,相当于挣钱,创作相当于花钱。只有“挣”的多了,“花”的时候才能从容不迫、随心所欲。

隶书的艺术价值,不在蚕头雁尾,而且,隶书就恰恰是因为蚕头雁尾而死亡的。不信,你从西汉到东汉再到唐宋的隶书,你看看,到最后,是“但有点画尔”。

任何一种艺术,在它的发生阶段,是最美的。因为虽然不成熟,但是有很多天然的、自然的东西在里面。

不要注重在犄角旮旯处下功夫,那都是“末节”。

书法家应该具有两种能力,汉字结体能力和操纵毛笔的能力。要做到:
能大能小:能写榜书也能写蝇头小楷
能快能慢:能写快的行草,也能写慢的篆隶、楷书

临帖要点是:要练就用有意味的线条组织完成高效的艺术化字形的能力,而不是简单地背字。

毛笔拿在手里,要有感受,不能像电焊夹子夹焊条一样——它是活的东西。

张迁碑的特点不是“放”,而是“收”。能收的好,收的稚拙,才是高手。

打开一本字帖,找出其中一页,要先整体地看,观察字与字之间的关系,进行体量感分析,疏密关系分析,思考每一个字与周围的字的关系及空间存在,然后是每一个字的特点,再通过自己的书写,把他们都表现出来。

李葵 发表于 2008-11-5 22:45

看展览啦~~~


11月2日早上7点半,我和几个同学就一起出发去中国美术馆看陆俨少百年展。这一天还恰逢北京油画学会首届油画展开幕。两个展览,两种风貌,真是让我们大开眼界。

[ 本帖最后由 李葵 于 2008-11-5 22:46 编辑 ]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查看完整版本: 李葵在书法院的日子(7月1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