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28920|回复: 257

书法作品介绍。。。冯仲华一一一我崇敬的书法大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8-5 08: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陡梯书屋主 于 2010-8-11 12:27 编辑

我崇敬的书法老师: 一位是安徽著名书法大家冯仲华先生,另一位是江苏著名书法大家马士达先生。今天简要介绍一下冯仲华先生。


    冯仲华先生是皖籍学者、诗人和著名书法大家,古稀老人。五十年前,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在南京教书育人二十余年,中国书协首批会员,现为安徽书协艺术顾问、安徽省文史馆员、安庆市书协原主席。


    冯仲华先生德高望重,是一位淡泊名利、大隐于市的书法艺术大家。该先生书法艺术高人也,国学渊博,又是当代著名诗家和书法理论家。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冯先生已是全国首家一一一江苏省书法印章研究会成立时的会员,会长是大学者、书法名宿胡小石先生,副会长傅抱石、黄七五[省文史馆长].


    冯仲华先生是书法艺术经典风格的承传者和时代书艺中继承传统、集众家之长、出己之面貌的成就突出者。书法艺术的 突破与创新是书家永恒的主题,传承与发扬是最好的突破和创新。听冯先生阐述书艺、讲解历史上经典作品或点评书作,那真是享受、是真知灼见。冯先生的书法艺术其用笔、用墨丰富,点画遒劲、碑帖相融、力透纸背,结字舒朗、雅逸,通篇清雅、书卷气静穆悠然,他的作品数十年来被国家级博物馆、美术馆,还有一些省级美术馆、专业艺术馆和藏家收藏,在安徽、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区影响极大,具有很强的震撼力。冯先生在江苏南京和安徽等省的弟子众多,还有一些成就突出的弟子留学欧美、日韩以及在东南亚地区,也都是书法艺术名人。


           冯仲华先生的书法艺术是丰富的,风格呈显多样性。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江苏人民出版社就出版了[冯仲华书法字帖],这在当年书法家中也是少有的成就。同样,八十年代中期冯先生应日本书道邀请出访日本国,与青山杉雨、小坂奇石、村上三岛等交流书艺倍受赞誉。这些鲜为知晓,冯先生也不张扬的。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楼主| 发表于 2010-8-5 08:13 | 显示全部楼层

冯仲华书法作品

本帖最后由 陡梯书屋主 于 2010-8-25 14:57 编辑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仲华先生于书法,其少时临池,笔耕不缀,魏碑墓志,秦篆汉隶,晋唐法帖,历代名家,择优而习之,几十年做课无间寒暑,常写常新。先生诸体皆能,但自云工于行草。赵孟黻论书有云:怀素所以妙者,虽率意颠逸,千变万化,终不离魏晋法度故也。后人作草,皆随俗交绕,不合古法,不识者以为奇,不满识者一笑。仲华先生作书正如此:化古人,秉师承,出己意,不媚俗,不入时。先生行草书注重用笔,字立有神;用墨破水,淡中出采;结字疏朗清明,不过多交绕,不剑拔弩张,意韵静含点画之中,且渐臻佳妙,家风可见。先生现为中国书协会员,安徽省书协艺术顾问,安庆市书协名誉主席,书法作品曾多次入展国展,也曾获大展金奖,多为馆园碑林及国内外友人珍藏。----余龙生




                                                                                          冯仲华先生的作品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5 08:15 | 显示全部楼层
再传几张冯仲华先生的作品。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5 08: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陡梯书屋主 于 2011-3-29 17:20 编辑

冯先生的书法艺术是丰富的,风格呈显多样性。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江苏人民出版社就出版了[冯仲华书法字帖],这在当年书法家中也是少有的成就。同样,八十年代中期冯先生应日本书道邀请出访日本国,与青山杉雨、小坂奇石、村上三岛等交流书艺倍受赞誉。这些鲜为知晓,冯先生也不张扬的。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5 08: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陡梯书屋主 于 2010-8-12 08:40 编辑

传上南京学者一一李可染大女婿俞律先生文章


菊味轩随笔》  


迹显心通   风规自远

----读冯仲华先生诗书


    丁亥夏月,予居匡庐,涤尽暑烦乃返。而金陵余热犹在,适高民持冯仲华诗书来,予略阅一过,即感清气袭面,及再细读,则朱炎顿消,肺腑皆清矣。仲华之书,高雅古致,情深调合,如端坐佳士,无一点俗氛。当今之书家每有借口时代,鄙薄传统,视古碑帖如草芥者,偶或临之,亦不甚经心,率尔求新,如无根之木,何能发新芽哉!

  仲华五十年前就读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从沈子善学书,后又师事林散之。此两翁皆书坛大家,散翁四体兼备,尤以草书卓越冠世。仲华之书亲得两翁口传手授,乃取法乎上,循序而进,举凡汉魏晋唐,无不入其萤窗雪案,神解于中,而物化为今世之金玉矣。散翁尝自云:“吾书不古不今”。窃以为古今之关系,必先有古而后有今,溶古于今,则有古有今,而又不古不今也。不古不今是为化境,昔散翁得之,今仲华亦终得之,是为上下古今传承之理也。仲华除精隶楷,亦擅草,其草非散翁之草,实自家之草也。自家之草,是源乎自家情性之草也,故会古通今,着手成春,而得天趣。散翁之书超绝之至,而复精于诗,自然含蓄,力透唐宋,尝谓:人皆学吾书,而不学吾诗,盖无学养不能为诗也,不涵诗之书,岂能入化境哉!诚然,散翁弟子无论实与不实,能诗者寥若晨星,即或亦能拼凑韵语,调节平仄,而终不解诗为何物,真得散翁颔首者不过数人,仲华其一也。前者仲华数以诗示予,击节读之,是真得散翁遗绪者,俊逸之气,亦得之于古,可知自三百篇而下,皆有所涉猎,尤不懈于唐宋。乃下笔如此清拔,以如此之诗,益如此之书,则诗书皆发抒自得,迹显心通,风规自远矣!

  高民少年即师事仲华,仰慕恩师之诗书,尝与予状其谦逊与真挚,为人一如散翁,想见其孤坐凭几,摩挲法帖,把笔缓急,自倒自起之诚焉。昔王石谷为艺,有云: “吾行若遗,坐若忘,居不食,夜不寐,赜深冥索,以与古人相遇于微眇之中。”诚然,不如此何能为艺。仲华有悟于是,乃倾毕生之力践之焉。入秋多风雨,仲华既届古稀,当老人之节,必有新咏乎?予不揣浅薄,爰为数百言,用识墨缘云。


俞律于南京菊味轩南窗




此文载录[龙山凤水堂]博文并致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5 08:29 | 显示全部楼层

再传冯仲华先生的作品。

本帖最后由 陡梯书屋主 于 2010-8-7 14:47 编辑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5 08:32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载现安庆市书协主席余龙生所撰文章一一一





学人书家冯仲华

余龙生


  三十年前,于友人书斋第一次拜读冯仲华先生的书作,那是一副行书五言联,其文:水墨开奇境、江山出画图;其字:挥洒自如,清雄峻逸,静心品味,赞叹不已。四年后的一九八一年五月,安庆市书法家协会成立,仲华先生当选主席。我亦因缘翰墨于成立大会拜识先生。记忆中,那时的仲华先生面目清癯,精神爽朗,侃侃而谈,君子之风。此后,作为协会秘书长,我便与先生有了更多的联系,或工作,或求教或谈艺,虽非过从甚密,却也常常相交往,故而逐渐对先生的为人、治学、从艺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与感知。至今,从相识到相交,匆匆二十七年过去,仲华先生给我的感觉是一位可亲可敬的长者、先生与良友,是书坛颇有影响的一位品格高尚、学养深厚的书法名家。
    仲华先生一九五七年考入南京师范学院就读于中文系,毕业后就地分配在南京一所中学任教。从读书求学到教书育人,先生客居六朝古都——南京工作,生活了二十余年,可谓是先生人生旅途中一段漫长非凡而终生难忘的历程。这二十余年,先生正值立身做人,研习诗文,勤耕砚田的盛年之时,有幸深得沈子善、林散之两位大家恩师亲授,取得真经,修成正果,而受益终生。早在大学就读之时,先生与同窗好友尉天池(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名书法家)一同师从时任南京师范学院教育系教授沈子善先生习书。沈子善先生是抗战时期中国著名书法家。当年在重庆,曾任聚集有陈立夫、于右任、沈尹默、许世英、顾毓秀等中国书坛精英而成立的中国书学研究会干事长,创办了中国第一份书法艺术杂志《书学》,并由他亲自担任主编。沈先生不但从事书学研究,而且勤于笔耕,精研二王,其清丽遒健的行草书当时即为世人所重。作为沈先生门下,仲华先生深得恩师教诲,读书习字,未敢懈怠,且广泛涉猎,用心感悟,故而功底深厚,积学渐近。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沈子善先生仙归后,先生复与尉天池拜于相识有年,敬佩已久的林散之先生门下继续研习诗文,精研书法。散之先生情怀高致,学识渊博,诗文书画,无不精绝。其草书最为著名,世誉“当代草圣”,“是我国现代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画家之一”。当年被林老昵称为“冯老二”(仲华先生在林老弟子中排行第二)的仲华先生得缘深处林门,侍帐求学,得聆教诲,笔耕不缀,且勤于字外功,诗文书法日益渐进,其时,常有诗文发表于刊物,书法作品亦常见于江苏、南京等地举办的各大展览之中,故而深得林老赞誉器重。有一趣事为证:散之先生八十寿诞那一天,高兴地约了几位弟子到家中吃酒聚会。席间有弟子忽然提议请林老给每人赐一张字以做寿诞纪念。老人欣然允诺,随即挥毫,一一赐之。当时的仲华先生在一旁侍奉磨墨,最后才轮到给他赐字。那知林老此时却风趣地笔着对他说:“我出个对子,你对得了就写,对不了就不写。”林老边说边写出了下联:“冯生磨墨醉如泥”。“冯老二”沉吟片刻后,即化古人诗句对句上联“林老作书秀似铁”。林老看后哈哈大笑,点头称可说:“冯老二酒醉犹醒。”于是高兴地挥就此联,接着又书就几首自作诗的横披一并赐予了仲华先生。这一师生即席作对挥毫之趣事,不仅显现了师生之情,显现了散之先生对弟子仲华的深知与偏爱,同时也显现了仲华先生对恩师的敬佩,显现了仲华先生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与卓越才华,实在令人钦佩,耐人寻味。
    一九七八年春,眷恋故土,桑梓情深的仲华先生依依不舍地离开南京,惜别师友调回安庆工作,就职于安徽黄梅戏学校继续任教。后任常务副校长,一面执教,一面从事教学与行政管理工作。安庆市书法家协会成立时先生当选书协主席,又挑起了传承发展安庆书法事业的重担。也就是在这以后,我与仲华先生相识相交,也因此而对仲华先生的丰富阅历,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人为学之精神有了诸多了解与感知。
    在多年的交往中,仲华先生与我交谈的内容,除了工作、书法之外,最多的是谈论如何做学问的事。先生认为:为学,要多读书,勤做课,要淡名利,甘寂寞,还要广采博取,厚积薄发。这是先生所提倡也是他自己的为学精神。对于时下书坛浮躁之风,先生在同道挚友间,亦时有直言论及:现在书坛有些有相当名气的人,其实不读书,不做课,还好标榜自己,这是不可取的。真写字,真追求书法艺术的人要多读书增加学养,学养积累得深了,字才能发出光彩,学养不深,其字必定暗然无光,把精力花在炒作与应酬上是不值得的。几十年来,仲华先生坚持读书不停,买书不断,有感而发时便著文写诗,挥毫留痕,雪藏发表,随心随意,既不炒作,也不张扬。我读过先生发表过的一些诗文,从中似能体味出太白之浪漫,少陵之深沉,摩诘之清新,稼轩之豪放,如“疏篱淡菊晚香时,梅雪清心瘦鹤姿。梦入诗情情入笔,东风昨夜动雷池。”(《元旦望江熊入梦先生书展》);“倩影婆娑堪自怜,翩翩红醉舞霜前。林枫纵比春花艳,不敌风姿老少年。”(《题画诗一首》);“寺入山门古,老僧亦盛情。通名称觉悟,奉果话长生。清净缘逃劫,修持本在诚。禅堂时一坐,法雨洗尘襟。”(《游普陀山法雨禅寺》)。不久前,先生为安庆赵朴初故居撰题并书写了一副楹联,文曰“江山故宅,居士超凡入圣;翰墨澄怀,先生明月清风。”是联意境高远,正大气象,佳联妙墨,回味悠长,饱含着先生对吾乡先贤赵朴初先生的崇敬之情。先生用隶书挥就的这副楹联,今已镌成抱柱联镶挂在故居的堂柱上,为来来往往的游人墨客品味赏析,拍照留念。
    仲华先生于书法,其少时临池,笔耕不缀,魏碑墓志,秦篆汉隶,晋唐法帖,历代名家,择优而习之,几十年做课无间寒暑,常写常新。先生诸体皆能,但自云工于行草。赵孟黻论书有云:怀素所以妙者,虽率意颠逸,千变万化,终不离魏晋法度故也。后人作草,皆随俗交绕,不合古法,不识者以为奇,不满识者一笑。仲华先生作书正如此:化古人,秉师承,出己意,不媚俗,不入时。先生行草书注重用笔,字立有神;用墨破水,淡中出采;结字疏朗清明,不过多交绕,不剑拔弩张,意韵静含点画之中,且渐臻佳妙,家风可见。先生现为中国书协会员,安徽省书协艺术顾问,安庆市书协名誉主席,书法作品曾多次入展国展,也曾获安徽大展金奖,多为馆园碑林及国内外友人珍藏。
    如今,年届古稀,人书俱老的仲华先生,依然体魄康健,精神矍铄,安享着退休后的闲适生活。端阳节随友人造访府上时,先生风趣地告诉我,他现在每天除睡觉之外的时间,三分之二用来读书临帖,三分之一用来创作与应酬,时间安排得满满的,日子过得挺充实。先生如此淡出嚣尘,修身养性,不屑名利,乐观处世之高尚节操情怀,若达士拔俗,如君子善行,实令后学晚辈敬慕景仰,尊以楷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5 08: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陡梯书屋主 于 2010-8-11 12:30 编辑

转载记者一一一王金桥先生文章:

         2007年第8期《振风》杂志样刊,上面刚好有安庆市书协主席余龙生先生写冯老的文章——《学人书家冯仲华》。细细读罢此文,不由得对这位德高望重的书坛前辈愈加崇敬,同时也勾起了我的一些记忆……

第一次幸睹冯老尊容是在1997年,那时我还是安庆师范的一名学生,学校请冯老为我们书法特长班的学生讲课。对书法的痴迷,对艺术的渴望,我们一帮“书法小子”一下子就被冯老渊博的学识,精辟的见解,儒雅的风范所深深吸引。那时,我们只知道他是一名皖籍著名书法家,全然不知他竟是当代“草圣”林散之先生的弟子,全国著名书法家尉天池的同窗好友。但无论怎样,我至今不得不承认:在工作这么多年后,我还能一直把书法坚持下来并取得点滴成绩,与那次聆听冯老的讲座有着直接的关联。可惜后来许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没有去向冯老请教,只是不时地在各类报刊上拜读到他的墨宝。

2005年秋天,我的新居装饰完毕。书房是我精神的栖息地,在我摆满一壁书籍,悬挂好著名篆书家陈曙明赠送的对联后,蓦地觉得书房“耕耘轩”应该请冯老题写。这是一个天高云淡、秋意正浓的日子,我和朋友驱车来到冯老家,他早已在家等候。时隔数年,冯老富态了许多,精神异样矍铄,谈话依然儒雅睿智,可谓“句句蕴涵艺术精髓,字字解读做人真理”。

当我们提到他的老师林散之时,他始终以学生的口气述说着和散老在南京交往的点点滴滴;当谈到当今书坛现状时,冯老稍稍皱起眉头,说:“浮躁之风盛行,踏实写字做学问的太少太少,几乎凤毛麟角。”后来,在他为我一位朋友书画集所作的序言中找到了应证:“时下书坛很是热闹,什么‘大展’、‘大赛’闹个不停;‘专集’、‘选集’、‘辞典’、‘名录’汗牛充栋;这个‘现象’、那个‘旋风’此起彼伏;什么‘经典’、‘主义’,什么‘门派’、‘书风’铺天盖地,五彩缤纷,真让人眼花缭乱。热闹造就了一批又一批‘书家’、‘名流’,乃至‘超迈古今’的‘世纪大师’。于是,潜心治学,甘守寂寞,做真功夫的人少了。……古人习书,或意在适用,或注重怡情,没想到当什么‘家’和‘大师’之类的,当然也就无所谓习书的‘功利’之心了。……像林散之先生那样‘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连有个‘书协’且自己身为‘名誉主席’都不知道的‘桃花源中人’,恐怕是没有了。”

我把带去的楷书长卷《梦游天姥吟留别》等几幅习作拿出来请他指教,他轻轻调整一下眼镜,逐行逐字的看后,称赞我“欧楷”写得好,至少有十年功底(我15岁习书,适时刚刚十年有余,不得不佩服他老人家的眼力);隶书在《曹全碑》上还要下功夫,一一指出我笔画质量上的欠缺,并亲自示范给我看,教导我要多读书,多做日课,领悟“功夫在字外”的艺术真谛……我知道,这一切都是他在鼓励提携后学。如此融洽而亲切的交谈,如此跨越年龄鸿沟的沟通,不禁让我受宠若惊又倍感幸运起来。冯老1938年生于安徽安庆,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安徽分会艺术顾问、安庆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他1961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早年从书法大家沈子善研习书法,后师事“草圣”林散之,得以亲授。1981年,他的小楷作品就入选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随后草书、行书作品频频亮相国展;著作《书法略论》影响深远。

去年春天,我曾去看望冯老,他虽年届古稀,身体仍然健朗,可谓“人书俱老”。余龙生先生这样写道:“他现在每天除睡觉之外的时间,三分之二用来读书临帖,三分之一用来创作与应酬,时间安排得满满的,日子过得挺充实。先生如此淡出嚣尘,修身养性,不屑名利,乐观处世之高尚节操情怀,若达士拔俗,如君子善行,实令后学晚辈敬慕景仰,尊以楷模!”我读到此处,不禁抬头仰望冯老题赠的“耕耘轩”,隐隐地又似听到他那蕴涵从艺做人真理的谆谆教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5 09: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陡梯书屋主 于 2010-8-5 17:41 编辑

转载一一马鞍山林散之艺术馆査亚凝馆长文章

薪传德艺力光扬

-------与冯仲华先生交往之二、三事


乍暖还寒时节,空气里纵是有些萧瑟,却也处处有暖色打眼前掠过。忽日,才过正月的寒风卷发丝撩面,才惊觉"今年春事有来早"。回想去年三月收获的一份感动和愉悦,就象湖水那样让心灵为之一颤,那背后有让我温暖的故事,即使在今天这样一个春寒料峭的日子里,回想起当时,也能感受到丝丝阳光的明媚。此刻,心情生动而鲜活。

去年的3月19日,一个艳阳三月天的日子,我与林散之先生的入室弟子、安徽省文史馆馆员、安庆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著名书法家冯仲华先生有了一次偶然的结识。冯先生当时是和胡寄樵先生夫妇(安庆市博物馆原馆长、著名书法家)以及安庆书协的钱立生老师、许振帆老师等一行特地从安庆辗转到马鞍山,由马鞍山市书画院副院长王涛先生陪同,是要看望当时还在病榻中的陈艾中先生(马鞍山市政府文化顾问、市书协主席)。

当时时近清明,身为林散之先生最为器重弟子之一的冯仲华先生更不会忘记要亲自到林散之艺术馆给恩师扫墓。我很有幸接待了冯先生的采石矶之行。之前虽没有聆听冯先生教诲的机缘,但对先生的人品、学养以及在艺术上的造诣却钦仰已久。知道他早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先从书法大家沈子善研习书法,后与同窗好友尉天池(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名书法家)师从林散之,得亲授和真传,尤以书艺精湛、学养深厚、人品高格在书画界盛传。

风和日丽,一路随行。冯先生或谈绘画、或论书法、或回味与林老之间逸闻趣事、或臧否人物,举凡历史、文学、典故、艺术,无不娓娓道来。印象里最深的一句话是他说“作文写字不是作名利,应是写千古”!给在场的大家以心灵的荡涤。当谈到对林老诗词的启迪和感悟时,他强烈表达出当今一些浅陋浮躁之作永难望其项背。谈吐间才情之灵动、神思之敏捷、风骨之沉敛,无不显示出冯先生丰富练达的旷世阅历和丰赡醇厚的学识素养。令我一路听来如赏元明书画,气息高古。先生眉宇神态间中总有一种清平明朗的气象,他的谦和与平易不是一种装饰,是气质谈吐间的自然流露,虽然衣着朴素,却散发熠熠神采。

作为晚辈、学生和外行,在和冯先生交流时,我只能尽显诚惶诚恐,毕竟敬慕先生书艺,终斗胆请求先生如蒙不弃,为我这林散之先生的守墓人惠赐一墨宝,先生当时即欣然应允,可总感到自己与他非亲非故,素昧平生,冒昧打扰,实属不该之至,此举可能只是一厢情愿而已,竟惶惶汗颜不已。

没想到,不到两周后的3月30日,我收到了冯仲华先生信函,见印有他曾任校长时的安徽黄梅戏学校款识的牛皮纸信封,就觉得情趣盎然。我抑制住内心的激动,小心翼翼地打开,果然是先生赠我的一幅横披,四个大字---《气若幽兰》骨格清韵、笔墨蕴藉。闻墨香如见先生其人,想先生能在百忙之中把后学求字之事记挂心上,尤能费心寄来,当时向先生冒昧求字时恳盼慨允之忐忑请托,一刹时被满怀喜悦和释然代替。

有了这次来信,我与先生的距离自然拉近了许多,对他平易和蔼、关爱后学的大家风范也有了更深的了解。为对先生的髙谊厚爱表示感谢,当即给他回信并不胜惴惴然附上拙诗一首,表达了对先生上善若水之品行的敬重。一个礼拜后又收到先生的回信,整整两张方格信笺,被眷写的工工整整。没曾想先生将拙诗逐句逐词进行了简评,还全诗做了修改附在信尾(此处省略)。虽没有长篇大论,却点评精当,言之有物,细读之后,受益甚多。称"大作诗篇,词清意雅,唯于格律,似可推敲",我明白,前面这是鼓励之辞,先生对后辈晚学很宽厚,万不可真的以为智者欣赏的眼睛里有你。其实这是含蓄指出了我在诗中于格律平仄方面的欠缺。他不仅从个人体会谈到诗词韵律,平仄意境以及用典技巧,还鼓励我多研读有关诗歌格律方面的书籍,既纵横捭阖,又精妙入微。最让我感动的是先生竟和诗两首,并用宣纸亲自书写随信附上,全文如下:

谒采石矶先师江上草堂艺术馆

曲幽一径隐脩篁,林木依稀旧草堂。

往日门生今白首,重来愧己负恩光。

扫祭先师墓

翠螺山色郁苍苍,墓草年年散墨香。

祭扫诸君齐共勉,薪传德艺力光扬。

乙丑三月与寄樵夫妇偕振帆立生耀庭诸君赴马鞍山采石矶先夫子艺术馆拜谒祭扫査亚凝女士赋诗寄示因答和二首以记   冯仲华吟稿  

先生诗文格调清新、境界高朗,笔墨灵动飘逸,气韵风骨自在其中,尽显他不同凡响的大家艺术风范。作为林散之先生的弟子,冯仲华先生为继承先师衣钵、发扬光大传统书法艺术身体力行,不懈追求。却还总谦虚觉得自己离先师的要求欠缺太多,距离太远。我能感受诗中不仅表达了深深蕴含的师恩之情,还有先生灿如星月的心灵光芒,这份光芒正是来自充盈于先生整个胸襟之中“薪传德艺力光扬”的情怀,这更是一种精神,先生已以诗的意趣和书法的境界,更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相互补充和印证了自己毕生致力于“薪传德艺力光扬”的高远志向,可能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是否书老,早当作是之外的事情了。细节最能真实地呈现出一个人的真实品格,冯先生对我这个仅一面之缘的晚辈如此温厚真诚,不吝赐教,“薪传德艺力光扬”的精髓不仅在他的诗作和书艺里被发扬光大,也被折射在他对后学殷殷教诲的小小细节里了。

想到冯先生毕竟是古稀老人,治学创作又及其繁忙,不便过多打扰,就再也没有忍心给他去信。只是一直是想记得,想珍惜,想永远珍藏在心的深处,怀着感恩的心去细心品味的。在这个款款走来的早春,我唯有将崇敬和感激的心情整理成文字,也算是不辜负先生对我的教诲和鞭策了,这不仅仅是文字里所能表达出的意义和慰藉,对于我,更充满着亲切而温暖的回忆。

盼望着能与冯仲华先生再次在采石矶重逢,是这个春天我能期待的最美好的事情了。



査亚凝2010年3月于马鞍山林散之艺术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5 09: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陡梯书屋主 于 2010-8-5 17:41 编辑

冯先生是我尊以楷模的长辈和敬慕的师长。多年来,我因学习书法的机缘,长期读了冯先生的许多诗和书法作品,以及他所撰的书评、书论文章,特别是冯先生待人如已、宽厚、仁慈、诲人不倦的儒者风范,令后学对冯夫子敬佩、又敬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