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2564|回复: 0

书印杂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25 12: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书印杂论

魏春雷


  画画有“九朽一罢”,篆刻可“数易其稿”,惨淡经营,甘苦自知。书法亦然。
一件作品的创作,先做草稿,再逐次推敲,笔法、字法、行气、章法、格局、纸墨,等等,不断调整,精益求精,才有望臻于尽善尽美。当然,如二王苏米者流,自是“翰不虚动,下必有由”,所有想法都可完成于挥写之间,想我辈凡夫俗子,尚难梦见,心向往之仍须脚踏实地。

  前些年大家惊呼印屏设计美轮美奂,没看印章,目光先给整体形式吸引过去,虽不无喧宾夺主的意思,但时代不同了,如今都讲实惠,买椟还珠,也是收获。近年书法后来居上,染色、做旧、拼接、打格子,绫绢、粉笺、描金、水印、泥金,朱砂、金粉、银粉、白颜料,纸墨材料乃至装帧布置,不断出新,可谓异彩纷呈。白纸黑字一统天下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而正如《书谱》所说——“何必易雕宫于穴处,反玉辂于椎轮者乎!”

  近年书法在形式上翻新都是在“写”之外,不少学校和各种训练班都把作品的书写之外的形式的制作作为创作课程的一部分,其受重视程度可见一斑。就如歌手倾力于演出服装、舞台的灯光布景,自是无可厚非,但其中的度要把握好,尽管“淡妆浓抹总相宜”,盖“浓抹”之下已经到极致,不如“淡妆”,留有余地。“大味必淡”——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境界,总是更耐人寻味,正所谓过犹不及。

  近年大家对印款的越来越重视,不论文字内容还是镌刻手法,但对书法的题款,相对来说关注得就远远不够。语句不通,敷衍了事,得意忘形,不合规矩,等等,问题多多,不一而足。

  题款用印,总要讲究些,才能使作品上档次,有味道。“己丑”而不作“己丑年”,“岁次庚寅之夏”作“岁次庚寅”或“庚寅之夏”,等等。作品用印如不是太多,尽量用同一颜色,印章较多而密集,考虑层次,可换颜色,也只用两三种色泽的就足够了,而且色差不宜过大,以免凌乱,过渡不自然。钤盖手法、印泥质量、用印位置也直接关乎作品最后的效果,切不可掉以轻心。

  “文字浪骋驰”于方寸之间的篆刻,小中见大的追求当是题中之义。书法亦然,凡字大在气象,不在尺寸。——“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果能如此,则无论大小,必有可观。

  正如黄士陵所说,“汉印剥蚀,年深使然,西子之颦,即其病也。”作为一种理解,我觉得是很高明的,总觉得黄的仿汉印的作品更得汉印精神。

  多读好书,养性情;多看好东西,养眼,所谓“观千剑而后识器”,“眼界高时无物碍”。

  “取法乎上”,是战略目标,而作为学习的步骤,在战术上不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练跳高直接把高度定在世界纪录上,勇气可嘉,实不可取。

  “古碑贵熟看不贵生临,心得其妙,笔始入神”,启功先生也说“透过刀锋看笔锋”,堪称精论。移之论印,未为不可。对秦汉古印,我以为更多在领会精神,若以人力去追慕非刀刻产生的效果,尽管亦可“功侔造化,冥契鬼神”,生出如吴让之的披刀,吴缶老的做印,等等,但更容易投机取巧,不在字法、章法、刀法上下功夫,而存侥幸心理,寄望于亡羊补牢。对二王等名家刻帖和摹本的学习也有同样的问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